正文 第四百六十九章.wukan
目录:清虚道德天尊| 作者:豫章| 类别:玄幻奇幻
第四百六十九章ukn
自《大云经》颁行天下,全国上下皆以武则天和弥勒佛转世为话题,充溢着神秘的颂扬声。武氏外戚们更加紧活动,罗赏羽拥戴武则天做女皇。
天授元年(69o年)九月丙子,有侍御史傅游艺率关百姓九百人汇集神都洛阳,叩阙向武太后上表,请武则天当皇帝,改国号为周,赐皇帝武姓。
估计是人数太少的原因,还不像个请愿的样子,几百人请愿,哪能推举一国之君呢。所以,请愿的结果是“太后不许”。但傅游艺马上被提拔为给事,由从六品升到正五品,升了一级半。这已表示出,太后“不许”是假,而暗示要搞出个规模来。很快,大型请愿活动果然出现了。朝百官、在野官宦、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僧人、尼姑、道士如潮水般涌进洛阳、涌往宫门,一下子汇集了六万余人,都一起请求太后登基做皇帝。皇帝李旦一看这个形势,也上表请太后赐姓武,不仅自己的皇位不要了,连李姓也不要了
第二天,群臣上朝,都齐说新皇帝登基的瑞兆。许多人说,有大凤凰从明堂飞到上阳宫,立在宫旁的梧桐树上,很久才向东南方飞去。有更多的大臣随声附和,有几万只赤雀聚集在朝堂上。表明真命天子应天命,请太后登基,接受天帝之命。武则天明知朝臣在说谎,她也在心替这些人可怜,读圣贤之书,光天化日之下,造出这等谎言,也不知害羞。然而,曾几何时,他们还攻击女主临朝,为祸国家,如今齐声捧她,要求她登基坐朝,又争着喊这是天意既然大家一致请求,那就不客气了。本来么,她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九月庚辰,武则天表示接受群臣的请求,群臣欢声雷动,似乎他们久盼的皇帝终于要临朝了。九月壬午,秋高气爽的神都洛阳,迎来了新皇武则天的登基日。
清晨,晴空万里。在万众的欢呼声,武则天登上了则天门楼,她戴上皇帝的冠冕,穿上龙袍,迎着初开的朝阳,向万民颁诏,自己正式登基,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尊号为“圣神皇帝”[ 颁见《全唐》,卷第67—674页。]。同时宣布:以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皇太子递转为皇孙。
宣布完毕,欢呼的声浪再起。这是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登基仪式,隆重而辉煌,永载史册。至此,武则天终于一步步登上了皇权的顶端,成为国的第一女皇。武则天仍高高地站在则天门上,向激动的万民挥着手,金风抚着她,不断吹动着她的宽大龙袍,朝阳映着她激动的面庞,仍然是美丽而生动。有谁能相信,他们欢呼的女皇帝,已是六十七岁高龄了,望着她仍然挺拔的身材,没有人相信。
九月丙午,武则天在神都立武氏七庙,追尊周王为始祖皇帝,作为自己最早的祖先,她姒氏为定皇后;以周室四十代祖周平王的少子武为睿祖康皇帝;妣姜氏为康惠皇后。原来,古史记载:周王朝乃姬姓建立,至周平王时,其最小的儿子出生时,手掌心的纹路极像个武字,故平王赐幼子武姓。所以,武则天以平王幼子为自己的始祖,自然王又是更早的始祖。始祖武姓继承的周朝,故应改唐为周,史称武周王朝。接下去追封自己的五代先人皆为皇帝和皇后。
追封祖先之后,又立侄儿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武攸宁为建昌王。立从侄攸归、重规、载德、攸暨、懿宗、嗣宗、攸宜、攸望、攸绪、攸止千人皆为郡王。另立兄长的六个孙子为郡王,诸如姊皆为长公主[ 《资治通鉴》,卷o4,天授元年九月。]。
新王朝的央枢机构领导人以宗室和亲信控制各要位置,并按为登基立功大小安排座次,以保证新王朝的稳定。以武承嗣为昌左相,岑长倩为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以司宾卿史务滋为纳言,凤阁侍郎秦客为检校内史,给事傅游艺、岑长倩、右玉钤卫大将军张虔勖、左金吾大将军丘神绩、侍御史来子等皆赐姓武。其,为武则天登基立功最大的傅游艺,在一年连升四轮六级,由九品的青衣或为七品的绿衣,再升为五品的绯衣,终升为三品的紫衣(以服饰色彩论品级),时人谓之“四時仁宦”。宗泰客也因劝武则天“武周**”,故为内史。
在非常时期,为加强各地方的稳定,了解地方官员、民众对“武周**”的态度和反映,武则天迅派出史务滋等十余人为巡抚道,前往各地,这是国官制地方鉴察制度的开始。
为新政权的需要,武则天宣布科举制度增加名额、破格提拔,并增加殿试制度,由她亲自选拔,使科举制度逐步走上成熟阶段。
天授二年(69年)正月初一,武则天坐万象神宫,正式接受圣神皇帝尊号,命国家旗帜易为赤色,正是奠都神都洛阳。把国家的象征、帝王所祭的土地神和谷神的社稷由长安移至神都洛阳。又把武氏神主移于神都的太庙,在长安李唐太庙改为享德庙,四时祭祀高祖、太宗、高宗神位,其他各室闭不再祭。宣布完毕,圣神皇帝武则天率百官大享明堂,祭祀昊天上帝,百神从祀,武氏祖宗配享,李唐三帝同配。如此便解决了武家和李家祖宗的祭祀问题,表示武周**成功,改朝换代,但不忘李唐先祖,给人和平过渡感觉。这是国历史上王朝更替时的唯一现象,是武则天的创造。
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就这样出现在国的历史上被永载于史册了。 ~国的历史,由男权主宰的历史,像一列隆隆开动的机车,至此开出了它原来的轨道,真诚入了武则天铺设的轨道,女人主宰的历史轨道。这一段不同于常规的历史篇章,由国的非凡女政治家挥笔书写,展现出特殊的历史辉煌。
三十三 女皇的选才盛举
“武周**”成功,武则天的女皇时代开始了。新时代要有新人才为新政权服务,老一代的治世大臣或死或刑,余下的虽然口头上承认武周政权,但心里头并不自愿,消报怠工。在特殊时期,政权的不少新人因帮助女皇登基有功被特殊任用,但并无真才实学和治国本领。所以,要让武周政权健康展,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破格选才、破格用人。
武则天没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想法,只要官员们忠心耿耿、作风正派,即使能力有限也尽量任用。但是,对那些既无能力,又作风败坏的小人,她是不用或不姑息的。以前李义府办事很有能力,犯了许多错误她都尽量包容,但在实在无法谅解时则舍弃不用。如今,新政权里不得不任用宗秦客、傅游艺等人,她心有数,他们既无能力,品质也很差,如果他们不出大毛病,慢慢再调整下去,让他们干力所能及之职,尽量不要伤害他们,别寒了下属的心。但是,这些人本性决定,上台不久便恶性昭彰,贪脏枉法,影响了新政权的声誉,她趁机尽快清除了他们。
宗秦客是她的亲戚,又是最先帮她“**”的人。所以,临时执政班子里,他的职位极高,武则天本想设法调整。但她即位未过一个月,被人告犯贪脏罪。武则天毫不客气,把他下贬为尊化县尉,他的弟弟同时因犯奸赃罪,被流放岭外。而内史邢伟误解了武则天的意思,以为她被迫治宗秦客之罪,便想通过宗秦客掩脏,让武则天召回宗秦客,顺便又获得女主好感。武则天马上认为此人心术不正,不仅未接受他的好意,还下旨把他贬为珍州刺史。当他刚到珍州时,听说奉敕使者下到州里来,以为武则天要杀他,他心有鬼,便吓得自杀身亡。
那个一年官位翻了四番的鸾台侍郎傅游艺,自知无此能力,偏又骄傲自得,仍梦想升官。有一次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登上了湛露殿,以为是升官的吉兆,便讲给亲信听。亲信立即上告武则天,武则天听了很讨厌,便把他投入监狱,他吓得在狱自杀。新任纳言史务滋也因审案过程得罪了酷吏来俊臣,恐惧自杀。
枢机构的新任官员或死或流,武则天便起用朝和地方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入阁。天授二年六月,起用左肃政大夫格辅元为地官尚书、起用乐思晦、任知古为鸾台侍郎。九月,起用被贬为洛州司马的狄仁杰为地官侍郎、起用裴行本为冬官侍郎。这些人的政声都好,也非武则天的亲信。武则天安慰狄仁杰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知谮卿者名字?”狄仁杰说:“陛下以君为过,臣请改之;知臣无过,臣之幸也,不愿知谮者名。”武则天知狄仁杰被滥杀豫州无辜的行军大元帅张光辅所诬陷,想告诉狄仁杰,而狄仁杰却不愿知道。武则天见狄仁杰的磊落人品,乃“深叹美之。”[ 《资治通鉴》,卷o4,天授二年九月。]由此可见,武则天对官员的人品能力心有数,她是一心想用这些人,让他们为新政服务,任用亲信,是她不得已而为之的。
武则天任用李昭德等人,也同样说明她的用人风格。李昭德是京兆长安人,父亲李乾祐在贞观、永朝为官,做到司刑太常伯(即刑部尚书),相貌魁伟、刚直有才,曾为褚遂良不容。李昭德很有父风,少年举明经,累迁至至冬官侍郎。天授二年九月,朝生关于立皇嗣的争议,闹得很凶,实际是是武承嗣想接武则天的班,指使人上表立他为皇嗣的。武则天对立皇嗣拿不定主意,被弄得心烦意乱。一次,她找来积极主张立武承嗣的洛阳人王庆之,问他说:“皇嗣我子,奈何废之?”意思是皇嗣李旦是我的儿子,为什么要废掉他而立武承嗣呢?王庆之也未能理解武则天的真正意图,只想讨好女皇,便慷慨激昂地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今谁有天下,而以李氏为嗣乎?”意思是说,神不享外人的祭祀,人也只祀自己的祖先。现在谁有天下呢?怎么能用李姓人为皇位继承人呢?武则天没有听他的,只命他直去。王庆之认为武则天不好明着废李旦,便伏在地上用死来劝谏,就是不走。武则天便扔给他盖有玉玺印的一张纸说:“欲见我,以此示门者。”王庆之如获至宝,便拿上这张纸经常来求见。武则天被他缠的冒火,命冬官侍郎李昭德施行赐杖,即奖励王庆之一顿棍打。李昭德早已把这种人恨透了,得到命令,故意把他拉到光政门外人多的地方,向大家高声说:“此贼欲废我皇嗣,立武承嗣”命令卫士拖倒他狠揍,大家也都齐声说:“狠打打死他”于是,卫士们一拥而上,打打他耳眼出血,一直把他打死为止。
李昭德杖杀王庆之,向女皇复命,借机向她说:“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孙为万代业,岂得以侄为嗣乎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顾托,若以天下与承嗣,则天皇不血食矣”[ 《资治通鉴》,卷o4,天授二年九月。]女皇点头称是。过些日子他又密奏武则天说:“魏王武承嗣权太重。”女皇回答:“吾侄也,故委以腹心。”昭德对曰:“侄之于姑,其亲何如子之于父?子犹有篡弑共父者,况侄乎今承嗣既陛下之侄,为亲王,为宰相,极侔人主,人臣恐陛下不得久安天位也”女皇听了大吃一惊说:“朕未之思。 ~”不久,武则天便罢免了武承嗣的左相官,武攸宁的纳言官,连很有才学能力的杨柔也被罢了夏官尚书同平章事官,因杨柔是母亲杨氏的亲戚,另给他们安排,都离了央枢要[ 《资治通鉴》,卷o5,长青元年五月。]。
诸武离开枢要,武则天又提升一批有能力的官员取代他们,李昭德也由夏官侍郎提为凤阁司郎,新提的这批人皆由较低官位进入了枢宰相的行列。武承嗣罢相,到女皇那里恶意攻击李昭德,武则天说:“吾用昭德,始得安眠,此代吾劳,汝勿言也”
但是,李昭德脾气太坏,得罪了不少人,有时也的确专断跋扈。因此,很多人说他的坏话,到女皇那里告他,说他的胆子比他的身份都大,让女皇警惕他。后来果然因其跋扈遭贬,但风头一过,武则天马上又召回,任监察御史,也正合他们的性格[ 《新唐书》,卷7,《李昭德传》。]。
女皇帝任用娄师德的事,满感人的。他同裴行俭一样,是武全才的传奇性人物,也是武则天特别倚重的爱臣、爱将。他是郑州人,弱冠(即十 岁)举进士,授江都县尉,上元(674年)补监察御史,已是年轻的高级官了。当吐蕃犯边、唐师大败后,他弃从军,奔赴前线,收拢散卒,重整旗鼓,立下战功。武则天即位后提拔他左金吾大将军兼丰州都督,成为大元帅级的武将军。武则天曾亲笔写信慰问,称赞他总司军、政,还督军屯田不要国家供给一粒粮食,真是了不起啊,让她既感动又佩服。长寿元年(69年),武则天召他回京,任为侍郎、尚书高官,接着提拔他为凤阁鸾台平章事,以宰相职务兼官河源、积石、怀远等军及兰州、河州、鄯州、廓州检校营田大使。武则天再三亲切的告慰他:“这事还得让你去做,请你莫辞辛苦啊”这么一个武兼备的大将军、枢宰相,性格即极为温和,器量宽存,从不知争较,史书说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狄仁杰屡屡遭贬,但娄师德屡屡向女皇极国保荐,狄仁杰竟不知道。直到女皇点明是娄师德一再推荐时,狄仁杰才万分感慨地表示羞愧。娄师德和李昭德二人同为宰相,而性格却截然相反。娄师德性格温和,行动不慌不忙,身体又肥硕。他同李昭德一起上朝,李昭德性子急,很快走得很远,现娄师德还是不紧不慢,便骂他:“你这个乡巴佬,不能走快点”娄师德笑着回答:“师德不为田舍去,谁当为之”[ 《资治通鉴》,卷o5,长寿二年一月;《新唐书》,卷o8《娄师德传》。]
这些能臣被武则天用为梁柱,但仍以为不足,当时如狄仁杰、娄师德这样的大臣的确也太少了。而且朝、军又都依靠他们,更显不足了。所以,她要破除旧套,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使武则天时代成了有唐选人用人制度的大改革时代。
唐初选官,在贵族特权荫封制。即勋臣、外戚、宗室、高官的后代一出生便是官,而且就是高官。科举所选,了进士才能得到九品官。所以,唐初的官僚制度仍然是士族地主把持官职,寒门庶族备受排挤。
唐太宗使前朝科举制成为经常的选人制度,使庶族地主有了进身机会。但是,由于录取名额太少,应诏参加考试者二千人,进士只能录取几个人,最多也二三十人,此所谓“栓树只生三十枝”。
武则天辅政时已对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人数待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如设置明书、明算、明法等专科,录取实用的专科人才。建议考试内容增诗赋各一篇(永隆二年增)[ 《通典?选举》,卷5,典84上。],自此以后科举考试有了诗的内容,被后世各代采用,对唐代诗出现高峰以推动作用。永隆二年(68年)前,考试内容是时务策和《左传》《礼祀》等经书。高宗去世后,用“四匦”让国人来都城自荐(见前),包括平民百姓在内,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破格提拔。
武则天做女皇后,于天授元年(69o年)她亲自在都城南门内洛城殿,面试贡人。这就是后世延续千余年的殿试制度,殿试增加了考生的荣誉感,使科举考试受到社会的重视。长安二年(7o年),武则天又创武举科,以选拔军事人才,适应了当时边疆战争对武人的需求,武科考试,一时延续到十九世纪末年。她还开创“南选”,即从边远地区选拔人才。她增加科举名额,在她辅政与执政的五十多年里,进士及第人数共一千多名,每年平均录取的人数是贞观年间的两倍多。
武则以为科录取的人数太少,不是官用,尤其不足以打破士族把持官位的现状,她便于科举制度之外,采取各种方法搜罗人才,让广大寒族知识分子得进官职的机会。她采取自荐、自举、“延思”等方法,不拘一格、不论出身地位,都可以自荐,特别是有才者更受她的欢迎。
她曾派遣央官员到地方监察民员的行为作风,又令派到地方的“十道”官负责在地方选人,使天下的各种有用之才都有任官、任职机会。那些因正科名额限制落榜的、乡村教师、各种自学人士皆被搜扬。这些人不再正式考试,就可直接被授官职。为此,武则天还增加实用的官位,如评事、拾遗、被阙等,由这些未经考试者充任。这样一来,吏部铨选的官员人数大大增加,武则天即位之前,全年选官千人以上,而垂拱以后,每年被选用的在小官员增加到五万人。
为防选人太滥,无真才实学者混入被选队,武则天于长寿元年(69年)创“试官”制度,即把选上来的知识分子暂时授给官职,进行试用,不合格者淘汰不用,合格者继任,好的人才根据个人素质特长和成绩升任。这年一月,武则天亲自召见全国“十道”存抚使选拔的人,“无论贤愚,悉加擢用,高者试凤税舍人、给事,次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自此始。”于是引起现任官员和贵族的不满,有人以打油诗讥讽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有人又加了一句:“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尤其后一句,是讽刺推荐抚使是被浆糊糊住了心窍,而武则天女皇被灰土迷住了眼睛。他们用的老子“播糠眯目”的典故,说的是政治 不英明净做昏乱的事。因此管理肃风的御史使便去调查,抓住了写后两句的儒生沈全,说他诽谤朝政,要在朝堂上施以杖刑,再交给刑部处罚。武则天笑着说:“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宜释其罪。”[ 《资治通鉴》,卷o5,长寿元年一月。]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读唐书,看到这个记述后,拍案叫绝,批十个字:“胜高宗十倍,宗万倍矣
武则天还增加许多“制科”。制科又名制举、特科。由皇帝临时定立科目,下令考选,因皇帝的命令称“制”而得名。根据王应麟(宋代人)所著《玉海》开车,制科出现于汉朝,但其科目有限,唐朝武则天时有过五十九科之多,并且认为统计不全,不止此数。较为重要有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还有“词标苑科”、“擅词场科”、“殉节宁邦科”、“长才度科广”、“群拔类科”、“不求闻达科”等等,难据其数。总之,尽是让选人程序简单、多样,让那些出身寒微而有才识者进入仕途,使朝廷不断增加新鲜血液。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坐殿以“制科”选贤,一天就选出一百三十多人充实朝廷和地方。
她还多次下诏求贤。诏书要求地方官把那些“其才广度,沈迹下僚,据德以仁韬声幽闭,怀辅佐之器”的人才全推举上来。还下《搜访贤人诏》,极其殷切地让大臣和地方官把城内的奇人异士搜访出世,千万别让姜太公那样的人遗漏在草泽。那些“英谋冠代,雄略过人”、“冒白刃其如归,恉苍璧而不顾”、“捷若迅雷,走若追风,弯弓则七札洞开,奔阵则重困自溃”的大智、大勇、誓死如归等人才也全都请出来。
她还生怕官员们不肯尽心,应付差事,因此告诫他们说:“十室之邑,忠信尚存;三人同行,必有吾师。卿等访求,务应用心,万不可随意言无”。正是她殷切的期望,才出现了武则天年代科举制、荐举制、自荐制等人才渠道的产生,出现了选拔人才不拘一格的盛举。
由于选出的人数多,武则天又创造了则天女皇年代特有的考核黜迁制度。通过特有的黜迁制度,尽快地把不合格者淘汰,而把能力强的尽快升迁。以往的考核定死在三年一考,武则是随地考核,而且采取逐级考核、推荐。就是让高级官考核级官、级官考核下级官,这样很快就产生了结果。如娄师德经考核认为狄仁杰是可用之材,便推荐他、为他打保票,而又经狄仁杰考核、推荐了姚元之,姚元之又推荐了王柬之。最后她自己再经考核,如果才堪大用,她一下子就会把他选入国家枢或疆臣大员行列,不会让优秀人才慢慢熬,半生升不到位子上的。
她的气魄很大,创造了“同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奇怪的官名,这是由四品官员直升宰相的制度。由于四品官员人数多,四旋余地大,因为众多老臣反对她,她也不断地把这些思想保守的顽固派拉下座位,她就通过这“同平章事”的头衔,不断起用低级官员,一旦现他们合格,立即把“同”字去掉,变成正式之职,否则便立即改任他职。在她做皇帝的o我年里,有许多宰相是由该职提为正式宰相的。
她驾驭百官的能力也不是一般皇帝能达到的。她不仅有一套措施来考核、升赏、黜贬各级官员,还有一套教育官员的理论体系。她主持编写的《臣轨》和《百僚新诫》便体现了她的理论体系。《百僚新诫》不知何年已失佚了,《臣轨》还能让人见到。这本书共有十章,包括君臣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涉及了规范、教育官员的方方面面,是教育国家官员的好教材,至今仍有较高的借鉴意义。例如说何为公正之官?她指出,只是阿谀君主,让君主心里高兴,这是很坏的官,只能让君主昏暗,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君主有了错误,臣下必须“谏诤”,敢于谏诤、为国家社稷而谏诤的官,才是公正之官。她用最根本的一条要求官员,就是要官员的实绩,而不是口头。例如州县官是面对农业和农田的,你所管辖的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你就是好官;“为政苟滥,户口流移”你就是坏官。说别的,一概是废话。
任用酷吏是武则天的一大弊政。由于武则天作为女人临朝,又是把李唐王朝一脚踢开,传统思想的官员们一哄反对她,不把顽固势力清除,她根本无法立足。矛盾的尖锐性,客观上让她任用酷吏,清除顽固派,清除李唐宗室。但是,使不少清正之官也遭到杀害,便造成女皇登基前后较长时间的血腥政局。这是女皇统治的黑暗一面,不可原谅。
武则天任用酷吏开始于镇压徐敬业叛乱和裴谋反事件后。当时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直接面对大规模的反对行为和满朝的对对者,政局动荡、矛看尖锐而复杂。当时没有任何力量能调解这种矛看,不是武则天清除反对者,就是反对者齐来踏死武则天。而当时的最市政和权操于武则天之手,她便以政权最严酷的部分,用杀戮解决反对者。她用军人去镇压突然动的叛乱,而用酷吏去对付一个个的反对者。于是,酷吏应运而生。
国古代政治是很奇妙的,似乎什么样的政治气候就会自然产生什么样的人才来。武则天面临的政治很凶险;反对派也面临凶险的政治。这时就产生出一批极其凶残,会以各种手段和刑罚杀人的酷吏,这些人不用组只和训练,就自会害人和杀人。
垂拱二年(686年),一个酷吏诞生了。他叫索元礼,是个“胡人”(即少数民族),他向武则天密告下面的反对者,武则天让他去抓、去办理。结果就抓个正着,而且一抓就是一批。因为当时的反对者本来人数就多,大家都拿斜眼瞪着武则天。所以索元礼抓多少武则天都相信。武则天便认为索元礼是个抓坏人的能手、办理案件的天才,就赏他个游击将军的军衔。
索元礼告密和杀人,很快得了个将军官职,由于赖平民变成了将军。于是,一个个这样的人循迹而来。尚书都事长安籍的周兴、万年籍的来俊臣,就模仿着索元礼办法干。周兴就长官迁为秋官侍郎(刑部司郎),来俊臣弄了个御史丞的高级官。
于是,这几个著名的酷吏应运而生。酷吏们抓人用的是诬告的办法,而且一告就准,原因是他们收买一批无赖,一起投状上告,不由人不相信。而审讯用的酷刑,挖空心思想出来的残酷,不怕疑犯不招供。人抓到了,口供也有了,武则天不能不信他们。他们用的酷刑明目繁多,数不过来,有什么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反是实、凤凰晒翅、驻驹拔撅、仙人献果、yu女登梯等等。名字名雅或俗,效果都是一样,不报供就一直整下去,除非被整死,不然无人能过得去他们明的凶刑。他们自己为组织队伍,由周兴、来俊臣、万国俊共同编写了《罗织经》,是专门研究怎样诬告、连琐诬告方法步骤的。至于如何让人招供,只要有一颗豺狼凶残之心,现场学习用酷刑逼供就可以毕业通过,成为合格的酷吏[ 《资治通鉴》,卷o,垂拱二年三月。]。
抓住疑犯后,把无数的刑具摆出来,或拉出个犯人现场一表演,疑犯便战抖流汗,自愿招供,免受皮肉之苦。可是,武则天经常布赦令,敕免天下一般罪犯。这帮酷吏们一见敕令,就立即让狱卒杀死重囚,然后再宣布敕令,人已弄死了,只能让死尸听敕了。
开始一段,酷吏们诬告、杀害的人多是无名之人,历史上也没有记下被害者的姓名。到武则天称帝之后,因改朝换代,必然要清除一些死硬的反对派,这主要是李氏宗室王和朝及地方官员。酷吏们看准时机,便把迫害的矛头对准了朝野的反对派大臣。
永昌元年(689年)七月,徐敬业的弟弟徐敬真从流放地绣州逃了出来,想投奔突厥,后辗转逃到洛阳,洛州司马弓嗣业、洛阳令张嗣明给他钱助他出逃。但逃到定州时被抓住,当真相大白后,弓嗣业先被绞死。张嗣明、徐敬真想用陷害别人立功得到免死,使诬认了许多人,说他们都是与徐敬业一同谋反者。先是诬招了讨伐诸王叛乱的元帅、出任内史的张光辅,他便和张嗣明、徐敬真一同被处死。而洛阳令魏元忠、秋官尚书张楚金、陕州刺史郭正一、凤阁侍郎元万顷等高官也一同被诬招。
武则天得到这个奏报,心甚为疑惑:魏元跽是剿平徐敬业叛乱的功臣、郭正一和元万顷是她一手提拔的亲信。但她对谋反是敏感,已批准处他们死刑了。到临行前才突然决定保住他们,赶紧派凤洛舍人王隐客往法场传旨救人。王隐客害怕耽搁,他飞马扬鞭,一路高喊:“皇帝有旨刀下留人”声音直到刑场,张楚金等死里逃生,高兴得站起来连连高呼。唯独魏元忠跪着不起,口说:“虚实未知。”王隐客飞马赶到,让他起来,他又说:“俟宣旨已。”敕旨宣毕,徐徐站起谢恩,但脸上却无表情。这几个人皆被免死流放岭南。
彭州(四川彭县)长史刘易从也被同时诬招,在彭州被杀。因其官声甚佳,行刑时吏民们前来告别,脱衣投地曰:“为长史救冥福” 投在地上的衣服可值十万钱[ 详见《资治通鉴》,卷o4,永昌元年闰九月戊申条。]。
同年九月,周兴诬告宰相魏玄同谋反。原来,在高宗时周兴做河阳县令,高宗想提拔他,有人反对,周兴尚不知情,到朝堂上等消息。魏玄同当时是地官尚书、检校纳言、同平章事,见到周兴便说:“周明府可以去矣。(唐人呼县令为明府),周兴便以为魏玄同阻挠他,便记恨在心。此时,周兴便想搞夸魏玄同。因魏玄同与裴炎关系好,周兴便诬奏:“魏玄同与裴炎为耐久朋。”(即始终不渝的好朋友),又说:魏玄同曾说:“太后老矣,不若奉嗣君为耐久。”意思是做武则天的官做不了几天,不如做李旦的官长久。当时武则天年近古稀,此话正其心病,立时震怒,下令赐死于家。监刑御史房济知魏玄同被冤,便让他反告周兴以自直。魏玄同说:“人杀鬼杀,亦复何殊,岂能做告密人邪”于是从容而死。魏玄同出身寒门,极力支持武则天的改革,反对门阀制度,由于酷吏周兴的诬告的确有一套办法,被无辜冤死。
与此同时,夏官侍郎崔詧被诬告而死;不久右武卫大将军、出身百济的名将黑齿常之又被周兴诬告谋反,也被屈杀[ 《资治通鉴》,卷o4,永昌元年八月到九月。]。
<hr />
自《大云经》颁行天下,全国上下皆以武则天和弥勒佛转世为话题,充溢着神秘的颂扬声。武氏外戚们更加紧活动,罗赏羽拥戴武则天做女皇。
天授元年(69o年)九月丙子,有侍御史傅游艺率关百姓九百人汇集神都洛阳,叩阙向武太后上表,请武则天当皇帝,改国号为周,赐皇帝武姓。
估计是人数太少的原因,还不像个请愿的样子,几百人请愿,哪能推举一国之君呢。所以,请愿的结果是“太后不许”。但傅游艺马上被提拔为给事,由从六品升到正五品,升了一级半。这已表示出,太后“不许”是假,而暗示要搞出个规模来。很快,大型请愿活动果然出现了。朝百官、在野官宦、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僧人、尼姑、道士如潮水般涌进洛阳、涌往宫门,一下子汇集了六万余人,都一起请求太后登基做皇帝。皇帝李旦一看这个形势,也上表请太后赐姓武,不仅自己的皇位不要了,连李姓也不要了
第二天,群臣上朝,都齐说新皇帝登基的瑞兆。许多人说,有大凤凰从明堂飞到上阳宫,立在宫旁的梧桐树上,很久才向东南方飞去。有更多的大臣随声附和,有几万只赤雀聚集在朝堂上。表明真命天子应天命,请太后登基,接受天帝之命。武则天明知朝臣在说谎,她也在心替这些人可怜,读圣贤之书,光天化日之下,造出这等谎言,也不知害羞。然而,曾几何时,他们还攻击女主临朝,为祸国家,如今齐声捧她,要求她登基坐朝,又争着喊这是天意既然大家一致请求,那就不客气了。本来么,她要的就是这个结果。
九月庚辰,武则天表示接受群臣的请求,群臣欢声雷动,似乎他们久盼的皇帝终于要临朝了。九月壬午,秋高气爽的神都洛阳,迎来了新皇武则天的登基日。
清晨,晴空万里。在万众的欢呼声,武则天登上了则天门楼,她戴上皇帝的冠冕,穿上龙袍,迎着初开的朝阳,向万民颁诏,自己正式登基,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尊号为“圣神皇帝”[ 颁见《全唐》,卷第67—674页。]。同时宣布:以李旦为皇嗣,赐姓武氏,皇太子递转为皇孙。
宣布完毕,欢呼的声浪再起。这是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登基仪式,隆重而辉煌,永载史册。至此,武则天终于一步步登上了皇权的顶端,成为国的第一女皇。武则天仍高高地站在则天门上,向激动的万民挥着手,金风抚着她,不断吹动着她的宽大龙袍,朝阳映着她激动的面庞,仍然是美丽而生动。有谁能相信,他们欢呼的女皇帝,已是六十七岁高龄了,望着她仍然挺拔的身材,没有人相信。
九月丙午,武则天在神都立武氏七庙,追尊周王为始祖皇帝,作为自己最早的祖先,她姒氏为定皇后;以周室四十代祖周平王的少子武为睿祖康皇帝;妣姜氏为康惠皇后。原来,古史记载:周王朝乃姬姓建立,至周平王时,其最小的儿子出生时,手掌心的纹路极像个武字,故平王赐幼子武姓。所以,武则天以平王幼子为自己的始祖,自然王又是更早的始祖。始祖武姓继承的周朝,故应改唐为周,史称武周王朝。接下去追封自己的五代先人皆为皇帝和皇后。
追封祖先之后,又立侄儿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武攸宁为建昌王。立从侄攸归、重规、载德、攸暨、懿宗、嗣宗、攸宜、攸望、攸绪、攸止千人皆为郡王。另立兄长的六个孙子为郡王,诸如姊皆为长公主[ 《资治通鉴》,卷o4,天授元年九月。]。
新王朝的央枢机构领导人以宗室和亲信控制各要位置,并按为登基立功大小安排座次,以保证新王朝的稳定。以武承嗣为昌左相,岑长倩为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以司宾卿史务滋为纳言,凤阁侍郎秦客为检校内史,给事傅游艺、岑长倩、右玉钤卫大将军张虔勖、左金吾大将军丘神绩、侍御史来子等皆赐姓武。其,为武则天登基立功最大的傅游艺,在一年连升四轮六级,由九品的青衣或为七品的绿衣,再升为五品的绯衣,终升为三品的紫衣(以服饰色彩论品级),时人谓之“四時仁宦”。宗泰客也因劝武则天“武周**”,故为内史。
在非常时期,为加强各地方的稳定,了解地方官员、民众对“武周**”的态度和反映,武则天迅派出史务滋等十余人为巡抚道,前往各地,这是国官制地方鉴察制度的开始。
为新政权的需要,武则天宣布科举制度增加名额、破格提拔,并增加殿试制度,由她亲自选拔,使科举制度逐步走上成熟阶段。
天授二年(69年)正月初一,武则天坐万象神宫,正式接受圣神皇帝尊号,命国家旗帜易为赤色,正是奠都神都洛阳。把国家的象征、帝王所祭的土地神和谷神的社稷由长安移至神都洛阳。又把武氏神主移于神都的太庙,在长安李唐太庙改为享德庙,四时祭祀高祖、太宗、高宗神位,其他各室闭不再祭。宣布完毕,圣神皇帝武则天率百官大享明堂,祭祀昊天上帝,百神从祀,武氏祖宗配享,李唐三帝同配。如此便解决了武家和李家祖宗的祭祀问题,表示武周**成功,改朝换代,但不忘李唐先祖,给人和平过渡感觉。这是国历史上王朝更替时的唯一现象,是武则天的创造。
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就这样出现在国的历史上被永载于史册了。 ~国的历史,由男权主宰的历史,像一列隆隆开动的机车,至此开出了它原来的轨道,真诚入了武则天铺设的轨道,女人主宰的历史轨道。这一段不同于常规的历史篇章,由国的非凡女政治家挥笔书写,展现出特殊的历史辉煌。
三十三 女皇的选才盛举
“武周**”成功,武则天的女皇时代开始了。新时代要有新人才为新政权服务,老一代的治世大臣或死或刑,余下的虽然口头上承认武周政权,但心里头并不自愿,消报怠工。在特殊时期,政权的不少新人因帮助女皇登基有功被特殊任用,但并无真才实学和治国本领。所以,要让武周政权健康展,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破格选才、破格用人。
武则天没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想法,只要官员们忠心耿耿、作风正派,即使能力有限也尽量任用。但是,对那些既无能力,又作风败坏的小人,她是不用或不姑息的。以前李义府办事很有能力,犯了许多错误她都尽量包容,但在实在无法谅解时则舍弃不用。如今,新政权里不得不任用宗秦客、傅游艺等人,她心有数,他们既无能力,品质也很差,如果他们不出大毛病,慢慢再调整下去,让他们干力所能及之职,尽量不要伤害他们,别寒了下属的心。但是,这些人本性决定,上台不久便恶性昭彰,贪脏枉法,影响了新政权的声誉,她趁机尽快清除了他们。
宗秦客是她的亲戚,又是最先帮她“**”的人。所以,临时执政班子里,他的职位极高,武则天本想设法调整。但她即位未过一个月,被人告犯贪脏罪。武则天毫不客气,把他下贬为尊化县尉,他的弟弟同时因犯奸赃罪,被流放岭外。而内史邢伟误解了武则天的意思,以为她被迫治宗秦客之罪,便想通过宗秦客掩脏,让武则天召回宗秦客,顺便又获得女主好感。武则天马上认为此人心术不正,不仅未接受他的好意,还下旨把他贬为珍州刺史。当他刚到珍州时,听说奉敕使者下到州里来,以为武则天要杀他,他心有鬼,便吓得自杀身亡。
那个一年官位翻了四番的鸾台侍郎傅游艺,自知无此能力,偏又骄傲自得,仍梦想升官。有一次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登上了湛露殿,以为是升官的吉兆,便讲给亲信听。亲信立即上告武则天,武则天听了很讨厌,便把他投入监狱,他吓得在狱自杀。新任纳言史务滋也因审案过程得罪了酷吏来俊臣,恐惧自杀。
枢机构的新任官员或死或流,武则天便起用朝和地方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入阁。天授二年六月,起用左肃政大夫格辅元为地官尚书、起用乐思晦、任知古为鸾台侍郎。九月,起用被贬为洛州司马的狄仁杰为地官侍郎、起用裴行本为冬官侍郎。这些人的政声都好,也非武则天的亲信。武则天安慰狄仁杰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知谮卿者名字?”狄仁杰说:“陛下以君为过,臣请改之;知臣无过,臣之幸也,不愿知谮者名。”武则天知狄仁杰被滥杀豫州无辜的行军大元帅张光辅所诬陷,想告诉狄仁杰,而狄仁杰却不愿知道。武则天见狄仁杰的磊落人品,乃“深叹美之。”[ 《资治通鉴》,卷o4,天授二年九月。]由此可见,武则天对官员的人品能力心有数,她是一心想用这些人,让他们为新政服务,任用亲信,是她不得已而为之的。
武则天任用李昭德等人,也同样说明她的用人风格。李昭德是京兆长安人,父亲李乾祐在贞观、永朝为官,做到司刑太常伯(即刑部尚书),相貌魁伟、刚直有才,曾为褚遂良不容。李昭德很有父风,少年举明经,累迁至至冬官侍郎。天授二年九月,朝生关于立皇嗣的争议,闹得很凶,实际是是武承嗣想接武则天的班,指使人上表立他为皇嗣的。武则天对立皇嗣拿不定主意,被弄得心烦意乱。一次,她找来积极主张立武承嗣的洛阳人王庆之,问他说:“皇嗣我子,奈何废之?”意思是皇嗣李旦是我的儿子,为什么要废掉他而立武承嗣呢?王庆之也未能理解武则天的真正意图,只想讨好女皇,便慷慨激昂地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今谁有天下,而以李氏为嗣乎?”意思是说,神不享外人的祭祀,人也只祀自己的祖先。现在谁有天下呢?怎么能用李姓人为皇位继承人呢?武则天没有听他的,只命他直去。王庆之认为武则天不好明着废李旦,便伏在地上用死来劝谏,就是不走。武则天便扔给他盖有玉玺印的一张纸说:“欲见我,以此示门者。”王庆之如获至宝,便拿上这张纸经常来求见。武则天被他缠的冒火,命冬官侍郎李昭德施行赐杖,即奖励王庆之一顿棍打。李昭德早已把这种人恨透了,得到命令,故意把他拉到光政门外人多的地方,向大家高声说:“此贼欲废我皇嗣,立武承嗣”命令卫士拖倒他狠揍,大家也都齐声说:“狠打打死他”于是,卫士们一拥而上,打打他耳眼出血,一直把他打死为止。
李昭德杖杀王庆之,向女皇复命,借机向她说:“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孙为万代业,岂得以侄为嗣乎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顾托,若以天下与承嗣,则天皇不血食矣”[ 《资治通鉴》,卷o4,天授二年九月。]女皇点头称是。过些日子他又密奏武则天说:“魏王武承嗣权太重。”女皇回答:“吾侄也,故委以腹心。”昭德对曰:“侄之于姑,其亲何如子之于父?子犹有篡弑共父者,况侄乎今承嗣既陛下之侄,为亲王,为宰相,极侔人主,人臣恐陛下不得久安天位也”女皇听了大吃一惊说:“朕未之思。 ~”不久,武则天便罢免了武承嗣的左相官,武攸宁的纳言官,连很有才学能力的杨柔也被罢了夏官尚书同平章事官,因杨柔是母亲杨氏的亲戚,另给他们安排,都离了央枢要[ 《资治通鉴》,卷o5,长青元年五月。]。
诸武离开枢要,武则天又提升一批有能力的官员取代他们,李昭德也由夏官侍郎提为凤阁司郎,新提的这批人皆由较低官位进入了枢宰相的行列。武承嗣罢相,到女皇那里恶意攻击李昭德,武则天说:“吾用昭德,始得安眠,此代吾劳,汝勿言也”
但是,李昭德脾气太坏,得罪了不少人,有时也的确专断跋扈。因此,很多人说他的坏话,到女皇那里告他,说他的胆子比他的身份都大,让女皇警惕他。后来果然因其跋扈遭贬,但风头一过,武则天马上又召回,任监察御史,也正合他们的性格[ 《新唐书》,卷7,《李昭德传》。]。
女皇帝任用娄师德的事,满感人的。他同裴行俭一样,是武全才的传奇性人物,也是武则天特别倚重的爱臣、爱将。他是郑州人,弱冠(即十 岁)举进士,授江都县尉,上元(674年)补监察御史,已是年轻的高级官了。当吐蕃犯边、唐师大败后,他弃从军,奔赴前线,收拢散卒,重整旗鼓,立下战功。武则天即位后提拔他左金吾大将军兼丰州都督,成为大元帅级的武将军。武则天曾亲笔写信慰问,称赞他总司军、政,还督军屯田不要国家供给一粒粮食,真是了不起啊,让她既感动又佩服。长寿元年(69年),武则天召他回京,任为侍郎、尚书高官,接着提拔他为凤阁鸾台平章事,以宰相职务兼官河源、积石、怀远等军及兰州、河州、鄯州、廓州检校营田大使。武则天再三亲切的告慰他:“这事还得让你去做,请你莫辞辛苦啊”这么一个武兼备的大将军、枢宰相,性格即极为温和,器量宽存,从不知争较,史书说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狄仁杰屡屡遭贬,但娄师德屡屡向女皇极国保荐,狄仁杰竟不知道。直到女皇点明是娄师德一再推荐时,狄仁杰才万分感慨地表示羞愧。娄师德和李昭德二人同为宰相,而性格却截然相反。娄师德性格温和,行动不慌不忙,身体又肥硕。他同李昭德一起上朝,李昭德性子急,很快走得很远,现娄师德还是不紧不慢,便骂他:“你这个乡巴佬,不能走快点”娄师德笑着回答:“师德不为田舍去,谁当为之”[ 《资治通鉴》,卷o5,长寿二年一月;《新唐书》,卷o8《娄师德传》。]
这些能臣被武则天用为梁柱,但仍以为不足,当时如狄仁杰、娄师德这样的大臣的确也太少了。而且朝、军又都依靠他们,更显不足了。所以,她要破除旧套,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使武则天时代成了有唐选人用人制度的大改革时代。
唐初选官,在贵族特权荫封制。即勋臣、外戚、宗室、高官的后代一出生便是官,而且就是高官。科举所选,了进士才能得到九品官。所以,唐初的官僚制度仍然是士族地主把持官职,寒门庶族备受排挤。
唐太宗使前朝科举制成为经常的选人制度,使庶族地主有了进身机会。但是,由于录取名额太少,应诏参加考试者二千人,进士只能录取几个人,最多也二三十人,此所谓“栓树只生三十枝”。
武则天辅政时已对科举制的考试内容、人数待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如设置明书、明算、明法等专科,录取实用的专科人才。建议考试内容增诗赋各一篇(永隆二年增)[ 《通典?选举》,卷5,典84上。],自此以后科举考试有了诗的内容,被后世各代采用,对唐代诗出现高峰以推动作用。永隆二年(68年)前,考试内容是时务策和《左传》《礼祀》等经书。高宗去世后,用“四匦”让国人来都城自荐(见前),包括平民百姓在内,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可破格提拔。
武则天做女皇后,于天授元年(69o年)她亲自在都城南门内洛城殿,面试贡人。这就是后世延续千余年的殿试制度,殿试增加了考生的荣誉感,使科举考试受到社会的重视。长安二年(7o年),武则天又创武举科,以选拔军事人才,适应了当时边疆战争对武人的需求,武科考试,一时延续到十九世纪末年。她还开创“南选”,即从边远地区选拔人才。她增加科举名额,在她辅政与执政的五十多年里,进士及第人数共一千多名,每年平均录取的人数是贞观年间的两倍多。
武则以为科录取的人数太少,不是官用,尤其不足以打破士族把持官位的现状,她便于科举制度之外,采取各种方法搜罗人才,让广大寒族知识分子得进官职的机会。她采取自荐、自举、“延思”等方法,不拘一格、不论出身地位,都可以自荐,特别是有才者更受她的欢迎。
她曾派遣央官员到地方监察民员的行为作风,又令派到地方的“十道”官负责在地方选人,使天下的各种有用之才都有任官、任职机会。那些因正科名额限制落榜的、乡村教师、各种自学人士皆被搜扬。这些人不再正式考试,就可直接被授官职。为此,武则天还增加实用的官位,如评事、拾遗、被阙等,由这些未经考试者充任。这样一来,吏部铨选的官员人数大大增加,武则天即位之前,全年选官千人以上,而垂拱以后,每年被选用的在小官员增加到五万人。
为防选人太滥,无真才实学者混入被选队,武则天于长寿元年(69年)创“试官”制度,即把选上来的知识分子暂时授给官职,进行试用,不合格者淘汰不用,合格者继任,好的人才根据个人素质特长和成绩升任。这年一月,武则天亲自召见全国“十道”存抚使选拔的人,“无论贤愚,悉加擢用,高者试凤税舍人、给事,次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自此始。”于是引起现任官员和贵族的不满,有人以打油诗讥讽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把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有人又加了一句:“糊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尤其后一句,是讽刺推荐抚使是被浆糊糊住了心窍,而武则天女皇被灰土迷住了眼睛。他们用的老子“播糠眯目”的典故,说的是政治 不英明净做昏乱的事。因此管理肃风的御史使便去调查,抓住了写后两句的儒生沈全,说他诽谤朝政,要在朝堂上施以杖刑,再交给刑部处罚。武则天笑着说:“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宜释其罪。”[ 《资治通鉴》,卷o5,长寿元年一月。]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读唐书,看到这个记述后,拍案叫绝,批十个字:“胜高宗十倍,宗万倍矣
武则天还增加许多“制科”。制科又名制举、特科。由皇帝临时定立科目,下令考选,因皇帝的命令称“制”而得名。根据王应麟(宋代人)所著《玉海》开车,制科出现于汉朝,但其科目有限,唐朝武则天时有过五十九科之多,并且认为统计不全,不止此数。较为重要有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还有“词标苑科”、“擅词场科”、“殉节宁邦科”、“长才度科广”、“群拔类科”、“不求闻达科”等等,难据其数。总之,尽是让选人程序简单、多样,让那些出身寒微而有才识者进入仕途,使朝廷不断增加新鲜血液。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坐殿以“制科”选贤,一天就选出一百三十多人充实朝廷和地方。
她还多次下诏求贤。诏书要求地方官把那些“其才广度,沈迹下僚,据德以仁韬声幽闭,怀辅佐之器”的人才全推举上来。还下《搜访贤人诏》,极其殷切地让大臣和地方官把城内的奇人异士搜访出世,千万别让姜太公那样的人遗漏在草泽。那些“英谋冠代,雄略过人”、“冒白刃其如归,恉苍璧而不顾”、“捷若迅雷,走若追风,弯弓则七札洞开,奔阵则重困自溃”的大智、大勇、誓死如归等人才也全都请出来。
她还生怕官员们不肯尽心,应付差事,因此告诫他们说:“十室之邑,忠信尚存;三人同行,必有吾师。卿等访求,务应用心,万不可随意言无”。正是她殷切的期望,才出现了武则天年代科举制、荐举制、自荐制等人才渠道的产生,出现了选拔人才不拘一格的盛举。
由于选出的人数多,武则天又创造了则天女皇年代特有的考核黜迁制度。通过特有的黜迁制度,尽快地把不合格者淘汰,而把能力强的尽快升迁。以往的考核定死在三年一考,武则是随地考核,而且采取逐级考核、推荐。就是让高级官考核级官、级官考核下级官,这样很快就产生了结果。如娄师德经考核认为狄仁杰是可用之材,便推荐他、为他打保票,而又经狄仁杰考核、推荐了姚元之,姚元之又推荐了王柬之。最后她自己再经考核,如果才堪大用,她一下子就会把他选入国家枢或疆臣大员行列,不会让优秀人才慢慢熬,半生升不到位子上的。
她的气魄很大,创造了“同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奇怪的官名,这是由四品官员直升宰相的制度。由于四品官员人数多,四旋余地大,因为众多老臣反对她,她也不断地把这些思想保守的顽固派拉下座位,她就通过这“同平章事”的头衔,不断起用低级官员,一旦现他们合格,立即把“同”字去掉,变成正式之职,否则便立即改任他职。在她做皇帝的o我年里,有许多宰相是由该职提为正式宰相的。
她驾驭百官的能力也不是一般皇帝能达到的。她不仅有一套措施来考核、升赏、黜贬各级官员,还有一套教育官员的理论体系。她主持编写的《臣轨》和《百僚新诫》便体现了她的理论体系。《百僚新诫》不知何年已失佚了,《臣轨》还能让人见到。这本书共有十章,包括君臣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涉及了规范、教育官员的方方面面,是教育国家官员的好教材,至今仍有较高的借鉴意义。例如说何为公正之官?她指出,只是阿谀君主,让君主心里高兴,这是很坏的官,只能让君主昏暗,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君主有了错误,臣下必须“谏诤”,敢于谏诤、为国家社稷而谏诤的官,才是公正之官。她用最根本的一条要求官员,就是要官员的实绩,而不是口头。例如州县官是面对农业和农田的,你所管辖的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你就是好官;“为政苟滥,户口流移”你就是坏官。说别的,一概是废话。
任用酷吏是武则天的一大弊政。由于武则天作为女人临朝,又是把李唐王朝一脚踢开,传统思想的官员们一哄反对她,不把顽固势力清除,她根本无法立足。矛盾的尖锐性,客观上让她任用酷吏,清除顽固派,清除李唐宗室。但是,使不少清正之官也遭到杀害,便造成女皇登基前后较长时间的血腥政局。这是女皇统治的黑暗一面,不可原谅。
武则天任用酷吏开始于镇压徐敬业叛乱和裴谋反事件后。当时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直接面对大规模的反对行为和满朝的对对者,政局动荡、矛看尖锐而复杂。当时没有任何力量能调解这种矛看,不是武则天清除反对者,就是反对者齐来踏死武则天。而当时的最市政和权操于武则天之手,她便以政权最严酷的部分,用杀戮解决反对者。她用军人去镇压突然动的叛乱,而用酷吏去对付一个个的反对者。于是,酷吏应运而生。
国古代政治是很奇妙的,似乎什么样的政治气候就会自然产生什么样的人才来。武则天面临的政治很凶险;反对派也面临凶险的政治。这时就产生出一批极其凶残,会以各种手段和刑罚杀人的酷吏,这些人不用组只和训练,就自会害人和杀人。
垂拱二年(686年),一个酷吏诞生了。他叫索元礼,是个“胡人”(即少数民族),他向武则天密告下面的反对者,武则天让他去抓、去办理。结果就抓个正着,而且一抓就是一批。因为当时的反对者本来人数就多,大家都拿斜眼瞪着武则天。所以索元礼抓多少武则天都相信。武则天便认为索元礼是个抓坏人的能手、办理案件的天才,就赏他个游击将军的军衔。
索元礼告密和杀人,很快得了个将军官职,由于赖平民变成了将军。于是,一个个这样的人循迹而来。尚书都事长安籍的周兴、万年籍的来俊臣,就模仿着索元礼办法干。周兴就长官迁为秋官侍郎(刑部司郎),来俊臣弄了个御史丞的高级官。
于是,这几个著名的酷吏应运而生。酷吏们抓人用的是诬告的办法,而且一告就准,原因是他们收买一批无赖,一起投状上告,不由人不相信。而审讯用的酷刑,挖空心思想出来的残酷,不怕疑犯不招供。人抓到了,口供也有了,武则天不能不信他们。他们用的酷刑明目繁多,数不过来,有什么定百脉、突地吼、死猪愁、求破家、反是实、凤凰晒翅、驻驹拔撅、仙人献果、yu女登梯等等。名字名雅或俗,效果都是一样,不报供就一直整下去,除非被整死,不然无人能过得去他们明的凶刑。他们自己为组织队伍,由周兴、来俊臣、万国俊共同编写了《罗织经》,是专门研究怎样诬告、连琐诬告方法步骤的。至于如何让人招供,只要有一颗豺狼凶残之心,现场学习用酷刑逼供就可以毕业通过,成为合格的酷吏[ 《资治通鉴》,卷o,垂拱二年三月。]。
抓住疑犯后,把无数的刑具摆出来,或拉出个犯人现场一表演,疑犯便战抖流汗,自愿招供,免受皮肉之苦。可是,武则天经常布赦令,敕免天下一般罪犯。这帮酷吏们一见敕令,就立即让狱卒杀死重囚,然后再宣布敕令,人已弄死了,只能让死尸听敕了。
开始一段,酷吏们诬告、杀害的人多是无名之人,历史上也没有记下被害者的姓名。到武则天称帝之后,因改朝换代,必然要清除一些死硬的反对派,这主要是李氏宗室王和朝及地方官员。酷吏们看准时机,便把迫害的矛头对准了朝野的反对派大臣。
永昌元年(689年)七月,徐敬业的弟弟徐敬真从流放地绣州逃了出来,想投奔突厥,后辗转逃到洛阳,洛州司马弓嗣业、洛阳令张嗣明给他钱助他出逃。但逃到定州时被抓住,当真相大白后,弓嗣业先被绞死。张嗣明、徐敬真想用陷害别人立功得到免死,使诬认了许多人,说他们都是与徐敬业一同谋反者。先是诬招了讨伐诸王叛乱的元帅、出任内史的张光辅,他便和张嗣明、徐敬真一同被处死。而洛阳令魏元忠、秋官尚书张楚金、陕州刺史郭正一、凤阁侍郎元万顷等高官也一同被诬招。
武则天得到这个奏报,心甚为疑惑:魏元跽是剿平徐敬业叛乱的功臣、郭正一和元万顷是她一手提拔的亲信。但她对谋反是敏感,已批准处他们死刑了。到临行前才突然决定保住他们,赶紧派凤洛舍人王隐客往法场传旨救人。王隐客害怕耽搁,他飞马扬鞭,一路高喊:“皇帝有旨刀下留人”声音直到刑场,张楚金等死里逃生,高兴得站起来连连高呼。唯独魏元忠跪着不起,口说:“虚实未知。”王隐客飞马赶到,让他起来,他又说:“俟宣旨已。”敕旨宣毕,徐徐站起谢恩,但脸上却无表情。这几个人皆被免死流放岭南。
彭州(四川彭县)长史刘易从也被同时诬招,在彭州被杀。因其官声甚佳,行刑时吏民们前来告别,脱衣投地曰:“为长史救冥福” 投在地上的衣服可值十万钱[ 详见《资治通鉴》,卷o4,永昌元年闰九月戊申条。]。
同年九月,周兴诬告宰相魏玄同谋反。原来,在高宗时周兴做河阳县令,高宗想提拔他,有人反对,周兴尚不知情,到朝堂上等消息。魏玄同当时是地官尚书、检校纳言、同平章事,见到周兴便说:“周明府可以去矣。(唐人呼县令为明府),周兴便以为魏玄同阻挠他,便记恨在心。此时,周兴便想搞夸魏玄同。因魏玄同与裴炎关系好,周兴便诬奏:“魏玄同与裴炎为耐久朋。”(即始终不渝的好朋友),又说:魏玄同曾说:“太后老矣,不若奉嗣君为耐久。”意思是做武则天的官做不了几天,不如做李旦的官长久。当时武则天年近古稀,此话正其心病,立时震怒,下令赐死于家。监刑御史房济知魏玄同被冤,便让他反告周兴以自直。魏玄同说:“人杀鬼杀,亦复何殊,岂能做告密人邪”于是从容而死。魏玄同出身寒门,极力支持武则天的改革,反对门阀制度,由于酷吏周兴的诬告的确有一套办法,被无辜冤死。
与此同时,夏官侍郎崔詧被诬告而死;不久右武卫大将军、出身百济的名将黑齿常之又被周兴诬告谋反,也被屈杀[ 《资治通鉴》,卷o4,永昌元年八月到九月。]。
<hr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清虚道德天尊》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清虚道德天尊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