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铁血帝国 设定 划时代的战列舰——中华帝国北岳级

设定 划时代的战列舰——中华帝国北岳级

目录:铁血帝国| 作者:月兰之剑| 类别:历史军事

    //7kankancom//北岳级是为世界海军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战舰。1903-1904亚俄战争的海战刺激了帝国的观测仪器和火炮技术的进步,而在南海决战中,证明了统一的弹道便于命中率的提高,于是诞生了这一款“足以让世界所有战列舰迅速腐化”的新锐战舰。它的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便让美国到此的大白舰队黯然失 色。联合演习中的表现更让美国人吃惊,以为“新时代的开创者——盾与长矛的完美化身”,此后列国提及的“岳时代”便是指这款战舰。而回到美国的大白舰队的军官们也开始强烈要求美国建造新时代的开创者。因为他们的旅途里看到了两款同级别的岳——中国的北岳号,英国的无畏级。这条军舰历史上第8次出现的无畏级在西方列强里也是一款划时代的战舰。虽然没有岳的防护能力强,但10门305貌似比岳的8门305要火力大。而且在1890年开始迈出自己步伐的帝国海军制造部门。经过了长达14年的模仿,终于有了自己的建造风格。“岳”字级水线上虽然和同时代战舰类似,但水下的船艏部分却是“飞剪”式。减少了兴波阻力,改善了舰船的平衡性。

    1905年预算: 北岳号

    1906年预算: 南岳号

    舰名: 北岳,南岳

    船厂:江南制造吴凇造船厂/上海港 | 北洋重工大连船厂/大连港|

    开工日期:1905/2/22 | 1906/5/10 |

    下水日期:1905/9/15 | 1907/2/11|

    服役日期:1906/6/12 | 1907/8/28 |

    排水量:19200吨标准/22800吨满载

    尺寸(米): 182(175) x 2625 x 825

    动力:16台舰本二甲型蒸汽锅炉,4台乾坤蒸汽轮机组25000马力(海试时达到26800马力)

    航速:正常22节(海试时达到226节),续航能力8000海里/11节;5000海里/16节,储煤3300吨

    主炮:8门305mm/45倍径(北洋重工1904年研发完成),4座双联炮塔,中线布置,射速25发/分钟,炮口初速为822米/秒,主要发射 450公斤穿甲弹和爆破弹,射管寿命为250发,射程21,500米,120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英国的12英寸装甲,电力扬弹装置提升炮弹的速度为5 发/分钟

    副炮:12门150mm/45倍径炮,炮廓安装,发射45公斤穿甲弹,最大射程16,600米,射速5发/分钟

    二级副炮:16门75mm/50倍径炮,最大射程9800米,使用8公斤爆破弹,射速达15发/分钟。

    乘员: 950人(军官49名)

    主装甲带(艏/舯/艉) 最大厚度75/300/50毫米

    水密舱隔板厚度 50毫米

    水平装甲板厚度75毫米

    炮塔(面/边/顶/炮座) 300/150/100毫米

    炮座厚度 200毫米

    司令塔 最大厚度300毫米

    (所有装甲使用 北洋1905制 特5型 特种钢材)

    平均造价(英镑) 160万英镑

    抗沉性:SPS软件测试能抗 40颗 305 mm 炮弹 或者 61 枚鱼雷

    对手:英国“无畏”级(1)、德国“拿骚”级(4)、美国“南卡罗来纳”级(2)和“特拉华级”(2)

    附:

    大英帝国无畏号战列舰

    英国皇家海军的“无畏”号战列舰的出现,改变了世界海军的武器格局。的确,10门单一大口径305毫米主炮、蒸汽轮机动力、21节航速、全面重装甲防护,使当时各海军强国的上百艘各类型战列舰立马过时,对各国海军的影响可想而知。

    划时代的“无畏”级战列舰!的确,10门单一大口径305毫米主炮、蒸汽轮机动力、21节航速、全面重装甲防护,使当时各海军强国的上百艘各类型战列舰立马过时,对各国海军的影响不亚于20世纪后期核航母的下水。在“无畏”级设计之前,其最显著特征——统一口径主炮模式,在1903年意大利海军界已经提出,1904年美国海军曾要求国会拨款建造BB26“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8门305毫米主炮,可惜在随后的两年中被搁置。1905年在现代海军发展史上是一个分水岭,这就是对马海战,此役总结了进入钢铁时代的海军技战术理论和战舰建造,并对20世纪前20年的海军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无畏”级的产生和此役是分不开的(后面祥述)。另外说到“无畏”级不能不提约翰·费舍尔爵士(John Fisher),1904年以现役上将军衔出任第一海务大臣,当时公认的炮术专家(这很重要,后面将分析),皇家海军攻击至上的坚定支持者。任职期间,以建设世界海域内无以匹敌的皇家海军为己任,坚定的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在这种氛围下,1904年10月,由费舍尔牵头组成了一个委员会,其成员是他精心挑选的,目的是拿出一个新战列舰的设计方案。很快,产生了初步方案,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统一的12寸"主炮和21节航速。由于受到当时英国造船厂的船坞和能力的限制,在尺寸和排水量上相对较小(标准16500吨级)。该方案在提交费舍尔后,此公决定新战列舰可以不受英国当时所有造船厂的限制设计建造,以求的最大火力和航速,这一决定使方案中的新战列舰尺寸进一步增加,达到标准17900吨160米,超过“纳尔逊爵士”级的16000吨和135米,这个设计方案就是“无畏”级。以下试从防护、动力和火力方面分析它的特点。

    “无畏”级排水量18110/21845吨(标准/满载),装甲总重量约5000吨,相比较“纳尔逊爵士”级多出800吨,装甲钢采用了表面硬化处理,使得强度和抗穿透性显著提高。“无畏”级的防护要更全面,炮塔、机舱、弹药库、司令塔等关键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280毫米,舰体舯部装甲带最厚处也是280MM,全部包覆舰体,到两端(首尾)部分为64毫米,尤其是注重了水线处和水线以下对付水中爆炸物的攻击(水雷和鱼雷)。甲板装甲板采用多层布置,最厚处3层共75毫米,主甲板采用穹型(蛋壳原理),中间隆起两边稍低下与舷侧装甲对接。最显著的区别是在舰体结构上,舱室尽量小型化水密化以提高水密结构增加浮力储备,隔仓间的支撑壁采用强化钢结构以提高隔仓的强度和韧性。水线下和水线处的舱室间全部取消横向联络门,水密门的数量被尽量缩减,舰员的进出只能通过纵向的水密门。另外取消了传统的舰首撞角。这些措施对于提高战舰的防护能力特别是抗沉性都受到显著的效果。

    在动力方面最大的改进就是使用蒸汽轮机。在方案设计时,对最大航速的要求就很明白——21节,并且是能够在长时间内可以保持的。在当时的经验来说战列舰创造的最大航速是19节,并且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能够保持的巡航速度是145节,且只能维持在8个小时以内,超过这个时间对相对复杂的蒸汽机的可靠性和寿命都是致命的,同时主轴过热,引擎过载,面对这些故障即使是最有经验的轮机兵也无计可施。在此之前皇家海军已开始在较小型的战舰上实验性的采用了这一新型引擎以便测试和积累经验,1898年在300吨级的鱼雷驱逐舰“蝰蛇”号上采用了10000马力的帕森斯蒸汽轮机,取得了当时令人震惊的37节航速,后来陆续在一些驱逐舰和侦察巡洋舰上采用这种动力机组,实际使用证明了这种新式动力机组性能上相对蒸汽机组的全面飞跃。而在15000吨级以上的战列舰上采用新式蒸汽轮机,在当时的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还是首次,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设计思想的跳跃。“无畏”级的动力部分安装了18台三涨式蒸汽锅炉,4台帕森斯蒸汽轮机组22500马力(海试时达到24700马力),最高航速21节(海试时达到224节),相比较“纳尔逊爵士”级的往复式蒸汽动力机组功率只有16750马力(15台锅炉),最高航速只有18节,尤其是在高速续航力上,蒸汽轮机可以保证“无畏”级以20节以上航速持续行驶13个小时而保持良好的可靠性,这在战斗状态尤其重要。

    “无畏”级战列舰上区别于以往战列舰的最显著特点,就是采用统一口径的10门305毫米主炮了。在“无畏”级建造服役之前,流行的主炮布置方式是在舰体首尾各布置一座双联280毫米或305毫米主炮;在“无畏”级处于设计阶段的前后数年间,各国新建的战列舰火炮布置方式上流行混装两种口径主炮或两种同口径而不同身管的主炮,例如英国的“纳尔逊爵士”级,4门305毫米45倍口径主炮+10门234毫米50倍口径第2主炮(建造初期曾计划混装2种不同口径的12门305毫米主炮,因日俄战争的爆发及教训和后来“无畏”号的建造优先而折中布置),美国战列舰上通常4门305毫米主炮+8门203毫米第2主炮,日本由英国设计建造的混装不同身管的305毫米主炮和305毫米+254毫米混装方案,以及法国、意大利、俄国等海军强国的战列舰上诸多不同口径第1第2主炮混装的布置方式,这种布置方式的具体做法是将第1主炮炮塔各布置在舰体首尾,而将其余的第2主炮炮塔(或炮组,有些采用无炮塔的炮廓形式)布置在舰体两舷(美国战列舰一度在首尾主炮塔之上布置第2主炮塔,结果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很不成功,后期也采用两舷布置模式),这些战列舰的设计工作是在日俄战争爆发前或战争中完成方案定型的,在此之前没有经过战争的检验。

    造成这种布置方式的直接原因来自舰载火炮的技术进步,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是舰载火炮进步的最显著的时期,尤其是在大口径的舰载主炮上,从弹药到发射器具都与以往的火炮有很大的区别。就大口径主炮简单来说,冶金工业的进步使得火炮的药室能够承受更多发射药爆炸的冲击,身管的工艺提高和加长使炮弹的射距和精度都成倍的提高,反映在实战当中就是有效交战距离的显著增长上。这里着重讨论火炮方面的进步,1894年的甲午海战是钢铁时代海战的重要里程碑,它反映了19世纪90年以前的技术水平,在火炮方面,大口径主炮的最大射程虽然可以达到15000米以上,但在这个距离上的射击是无关痛痒的,因为缺乏有效的火力控制和观瞄设备,有效交战距离在2700米以内,以直接瞄准的形式,主要依靠炮手的经验;1898年的美西战争发生了一系列海战,瞄准方式和有效交战距离没有太大的变化(1500~3000米)。而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发生的几次大规模海战与以上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火炮的瞄准仍然依靠目力,但是初期型的火炮指挥控制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借助它大口径舰炮的有效作战距离提高到7000米(日本联合舰队战列舰装甲巡洋舰编队在对马海战中的对俄国编队的致命射击距离是6400米)。在这个距离上火炮要想直接命中目标已经比较困难,这个问题在战争爆发之前各国海军界已经有所认识。除了在火炮上装备火力控制系统外,提高火力投送密度也作为一个有效提高命中率的措施被采纳,直接的做法是在战舰上提高火炮尤其是主炮的数量,通过主炮齐射的方式使每次施放的弹药成倍的增加来达到提高命中率的目的,射击过程简单的说,目标的射击诸元的判定需要火力控制系统的计算(俺没学过这方面知识,只看过一些皮毛,实在拿不出手,如何解算俺就不说了),在得出数据后对目标的未来位置(大致包括整个目标所在的区域)进行火力覆盖。这样就要求舰体上尽可能多的布置主炮以满足火力投送的需要,但主炮数量的增加直接导致舰体尺寸增加,排水量加大,舰体强度和防护方面的困难,设计制造上的困难,舆论国力的限制等等,以当时的制造能力来说短期内克服也比较困难,于是上述的布置方案很快被接受并流行起来,这和当时的造船水平密切相关:这时的战列舰的尺寸方面不会有足够长度允许在舰体中线上布置全部或部分至少3座以上的主炮炮塔而又能能达到足够的防护能力,因为以此时的造船能力来讲要在16000吨150米内保证达到战列舰的平均舰体防护标准,其舰体重量是龙骨所不能承担的,而且为了保证达到当时的战列舰平均航速标准,所安装的蒸汽锅炉和往复式蒸汽动力机组占用的舰体位置和机舱体积也使这种安装方式不能使用(有意思的是德国和美国的第一级无畏舰都采用了老式往复式蒸汽机,最大航速都没有超过20节,而且锅炉数量到较少),同时为了保证在追击和撤退过程中能发挥2门以上的主炮火力。但这种布置的最大缺点就是不同的主炮使用了不同的火力控制系统,在主炮齐射时无论是弹着点的判定还是射击诸元的解算上都不能统一,使射速和精度都受到影响,这在对马海战中表现的很突出,尤其是俄国战列舰编队上,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对马海战的结果深刻影响了各国海军界,在此之前各海军强国在发展方向上还是有所分歧的,经过这一战役变的统一起来。作为炮术专家的费舍尔爵士当然不会忽视这种影响,在1903年简氏战舰研究刊物上意大利海军的首席舰船设计师Vittorio Cuniberti提出了使用统一口径主炮的战列舰构想,费舍尔使其大型化和实用化——在常规的线形战列对战中拥有8:4超过对手一倍的主炮火力,即使对手处于撤退状态,也能以6:2超过对手2倍的火力持续轰击,尤其是“无畏”拥有当时对手无以匹敌的21节持续航行能力,选择舷侧主炮8门是经过计算的,被认为可以完成一次对目标的火力覆盖。同时在追击战中为了是前主炮能有效射击,舰体的干舷很高,使其躲开舰首飞溅的水花。主炮采用双联10门305MM45倍口径Mark X型舰炮,舰首尾各布置一座,舰体中部靠后一座,两舷各一座对称布置(各拥有180度理论射界,所以侧射最大火力是8门),位置在2个锅炉舱之间,明显靠前。

    “无畏”级相比前期的战列舰的确是一个概念上的飞跃,但是即便如此仍然能够看到无畏舰之前的影子,最明显的莫过于主炮的布置方式上,不能同时发挥全部火炮的火力,同时舰体短肥,不利于航速的提高,这也是受舰体设计的影响,武器的发展都有其继承性。这样的布置方式还是造成了一些缺憾,主炮布置与舰体两侧,除了以上提到的外对炮塔本身的防护也不利,至少是结构上的;炮塔置于舰体中部对舰体中部的结构防护有不利影响;“无畏”的第一烟囱在主桅前紧靠舰桥,高速行驶时产生的浓烟影响了望观测的效果,舰首的干舷虽然很高,两舷的炮塔位置相对较底,射击仍然受到高速行驶飞溅的浪花影响;还有要说的是日的兰之前的英国主力战舰包括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的主炮火力控制系统是独立的,各主炮共享目标的观测数据而独立解算诸元然后统一齐射,这比德国主力舰上的全舰统一方位射击指挥系统生存力强一些但效果不如后者,而且英舰上配备的光学测距设备不如德国的先进,所以在以后的实战当中在准确度特别是远距离上不如后者(还有弹药的原因,这里就不提了),这以超过了火炮的布置方式的范畴,作为题外话把。而那种把所有主炮布置在中心线上使其能发挥全部侧射火力的主炮布置方式,作为超无畏级战列舰的特点以区别于无畏舰,还有以日的兰海战为区分的前后日的兰型,主要突出装甲和结构方面,又是另一个区别,另外还由此衍生了一个新的舰种——战列巡洋舰。

    “无畏”号1905年10月2日在普茨茅斯海军船厂铺设龙骨,1906年2月9日下水,同年10月1日进行海试,注意只用了一年的时间。“无畏”号的海试进行了很长时间,加上对舰员的训练和新设备的检测,直到1909年12月3日才正式服役。在它进行海试的时间里,尤其对新的蒸汽轮机组和火炮做了尽可能全面的测试,结果被证明是符合设计要求的。在这段时间里,英国海军所有战列舰的建造计划(包括未完成的前无畏级和无畏级的后续舰“贝乐洛丰”级)都被推迟,全世界的海军界的目光都注视着它的实验。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18110吨,满载排水量21845吨。

    主尺度:舰长161米,舰宽25米。

    动力装置:18台三涨式蒸汽锅炉,4台帕森斯蒸汽轮机组22500马力(海试时达到24700马力)。

    航速:最高航速21节(海试时达到224节)。

    续航力:续航力6620海里

    编制: 编制人数697人~773人。

    武器装备:装备305毫米主炮10门,76毫米舰炮27门,457毫米鱼雷发射管5具。

    建造时间及地点: 1905年在朴次茅斯动工建造,次年完成,创造了战列舰建造周期最短的纪录。

    此后,同型舰只均列入“无畏”级。1914年该舰编入大舰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航速较慢,1916年日德兰海战前退出大舰队。1916~1918年在泰晤士河口执行近海巡逻任务。1923年被拆除。此舰的问世开创了海军学术史上巨舰大炮的新时代。

    “无畏”号的海试成功的消息使英国皇家海军在一夜之间超越了所有的海军强国,尤其是野心勃勃的德意志帝国,而包括后者的所有列强都开始惊恐的注视着这艘划时代的战列舰——它的火炮、动力以及防护能力,还有仅仅一年的建造周期,一个崭新的海军时代在一片叮当的铆枪声中开始了。

    德国首条无畏级战列舰-拿骚级战列舰

    在英国海军划时代的“无畏”号战舰出现之前,德国海军已经完成了从一支以岸防为主要任务的小型海防舰队向远洋海军转变的过程。当时德国海军拥有24艘战列舰(其中2艘德意志级在建),而且已经开始着手对1900年型的维切尔斯巴赫级战列舰进行改造工作,加强装甲防护。德国的战列舰就总体设计来说,与当时英国同时期的战列舰相差不大,区别在于,德国在军舰数目上处于劣势,因此特别侧重防护和生存能力,而英国军舰由于皇家海军“攻击至上”的传统,普遍侧重火力与速度,在装甲防护方面相对忽视——在稍后的日德兰海战中,英国也因此承受了更大损失。

    1906年,德国和英国心照不宣的造舰竞赛已经差不多持续了6年,当年10月1日,“无畏”号战列舰完成了在加勒比海进行的海试。它的出现,加剧了英德之间新一轮的造舰竞赛,德国海军对这种革命性的现代化战舰的出现并非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All-Big-Gun”全重型火炮构思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已经在一年多之前的日俄海战中得到证实。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海军在设计萨摩级战列舰时就采用了这种思路(后来因为日本财力不足,无法从英国进口所需数目的12英寸主炮,萨摩级混装了10英寸炮)。大型蒸汽轮机也已经在英国卡纳德公司的大西洋横渡邮船“卡罗尼亚”号上得到了成功的验证。而任何一种新技术,无论其设计初衷是什么,都必然会在军事领域中找到相应的地位。德国海军已经开始研究全重型火炮和蒸汽轮机在主力舰上的应用问题。但是,拥有大口径火炮和高航速的“无畏”号,彻底打破了英德军舰之间的微妙平衡,加快了德国对其大型主力舰更新换代的进程。德国对“无畏”号的回答就是拿骚(Nassau)级战列舰,以及日后愈加白热化的造舰竞争。

    在德国海军部的作战规划中,其主要战斗区域就在北海。德国海军的战略思想是,在战争爆发时,主力舰队将从威廉港、库克斯港和威廉皇帝运河(即基尔运河)出发进入北海,并在这里寻找战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袭击英国本土——以引诱英国派出巡洋舰队或战列舰分队拦截,而德国海军则以优势兵力歼灭之,从而逐步消耗其主力。据此构想,德国主力舰普遍放弃远程续航能力,而更加偏重战斗性能,其具体表现为牺牲战舰内部的燃料、补给品储存空间和乘员居住性,以节省的吨位用于加强装甲防护。由于德国不可能在主力舰数目上超过英国,因此只能在单舰生存能力和舰炮射击强度上动脑筋,这种设计思路也反映在德国第一代无畏舰——拿骚级上。

    德国海军1906年建造计划中的新战列舰原本是14000吨级、混装305毫米和240毫米主炮的旧式战列舰。但是由于“无畏”号的出现,德国海军部和船厂的工程师们紧急修改图纸,经过12次变更,最终定型为19000吨级、装备12门280毫米主炮(6座双联炮塔)的全新设计。

    火炮

    拿骚级战列舰采用1907年设计的克虏伯11英寸45倍径SK L/45主炮,单炮重量535吨。其口径对外称为11英寸(279毫米),但实际口径为111英寸(283毫米),虽然小于“无畏”号的12英寸主炮,但比英国海军的舰炮射速快,达到3发/分钟(比“无畏”号主炮射速快1倍)。炮口初速为844米/秒,主要发射302公斤穿甲弹,射管寿命为210发。火炮射程在发射角等于20o时为18900米,在100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英国的11英寸装甲。在发射炮弹时同时使用两部分发射药——前装的丝绸药包和后装的黄铜发射药筒,后者可以提高发射时的闭气作用。

    主炮炮塔为埃森的克虏伯公司和日耳曼锻铁公司生产,然后经铁路运到船厂吊装,依靠自身重量安装在底座上。炮塔重量为394吨,主炮俯仰角为-6o~20o。与“无畏”号的液压驱动方式不同,拿骚级的炮塔旋转装置使用电力驱动,艏艉炮塔的射界为-150o~150o,舷侧炮塔为-80o~80o。在非装弹情况下,炮塔转速约为4o/秒。每门火炮储备75发炮弹。扬弹装置也为电力驱动,有装甲防护,从弹药库中提升炮弹的速度为45发/分钟。

    拿骚级的副炮为12门59英寸(150毫米)SK C/16炮,左右舷各6门,炮塔射界为-150o ~150o,俯仰角为-7o~20o。副炮主要用于在近战中防御装甲防护较弱的巡洋舰或驱逐舰等轻型舰只。这种主/副炮搭配的思想和混装口径主炮之间本质性的区别是,前一种方式,副炮用于防御;后一种方式,小口径主炮用于进攻。虽然该副炮宣称口径是150毫米,但实际口径为1491毫米,发射453公斤穿甲弹,最大射程19400米,射速4~5发/分钟。

    为了在海战中抵御鱼雷艇等小型战斗舰艇的袭击,拿骚级还安装了16门88毫米炮,艏、艉、艏楼和艉楼各4门。该炮最大射程11,390米,使用22磅爆破弹,射速达15发/分钟,用以对抗相对小巧灵活的鱼雷艇绰绰有余。

    与同时期其它各国的主力舰一样,拿骚级也配备有水下鱼雷发射管,一共6具,使用450毫米施瓦茨科普夫(黑头)鱼雷。鱼雷发射管的位置是艏、艉中线上各1具,A炮塔和D炮塔下方左右各1具。实战经验证明,庞大而笨重的战列舰、战列巡洋舰根本无法像小巧灵活的雷击舰那样迅速抢占有利阵势发射鱼雷,因此在一战结束后,各国海军的主力舰上基本取消了这种“无聊”的装备。

    防护

    拿骚级使用克虏伯公司的表面渗碳硬化装甲(Krupp Cemented),全舰装甲重量约5800吨,占排水量312%(“无畏”号占276%)。全舰装甲防护最强的地方是舷侧中部的装甲带,装甲厚度为300毫米,提供机舱和锅炉舱的防护。其次是主炮塔正、侧面和舰桥的指挥塔,为280毫米。为减轻重量,舷侧装甲从中间向两端逐渐削减,至舰艏为203毫米,至舰艉为127毫米,整体较“无畏”号装甲平均厚2英寸左右。主装甲带上方和前后为203毫米舷侧装甲,水线以下为双层舰壳。由于在海战中弹道形状的影响,战舰舷侧中弹的概率和危险性要大于垂直方向,拿骚级的甲板装甲厚度为50毫米,上敷设76~150毫米的但泽橡木和柚木甲板覆盖。

    主炮炮塔和弹药库的防护一向是战舰装甲布置的关键。拿骚级使用的11英寸主炮塔一共分为6层,炮塔侧面、正面和底座装甲厚度均为280毫米。炮塔底座构成280毫米的装甲防护圈,从第2层一直延伸到第4层,并与中部舷侧装甲带齐平,这里是炮塔的弹药库,防护最为严密。装甲防护圈再向下方延伸的装甲厚度为178毫米,直到水密舱甲板。炮塔的顶部装甲厚度为90毫米。

    全舰纵向一共划分为19个水密隔舱,其中主舰体划分为17个水密舱,舰尾2个水密舱。各水密隔舱之间使用电气控制的林奈式水密门,在有战损的时候可以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将所有的水密隔舱门全部关闭。水密舱之间的隔板装甲厚度为200毫米,舱内配置水泵、消防系统、沙袋和其他损管设备。弹药库内有消除火药粉尘的喷淋设备和紧急注水系统。舰底有金氏通海阀,在面临被俘、起火等危急情况下,可向各舱室内注水将舰体坐沉。

    动力

    在动力方面,“无畏”号的出现确实令德国人措手不及,由于尚未积累足够的使用经验,以稳健著称的德国人对大型蒸汽轮机没有十足的信心,所以拿骚级仍旧采用老式的3缸三胀往复式蒸汽机,3轴3桨,设计输出功率为22000马力。拿骚级第4艘“波森”号在丹麦波恩霍尔姆岛外海试航时,主机输出功率曾经达到了28190马力。全舰共有12台舒尔茨-桑尼克罗夫特燃煤锅炉,布置在舰体中部的3个锅炉舱里,每台锅炉的蒸汽压力约1575公斤/厘米2。到1915年,德国海军改为使用油煤混烧,也对拿骚级的锅炉进行了改装,取消4台燃煤锅炉,改装6台燃油锅炉。拿骚级的最高航速为19节,试航时曾达到199节(较“无畏”号低2节)。舰上另外安装4台AEG和西门子柴油发电机,输出功率2800千瓦,用于舰内照明和电力驱动。

    拿骚级的载煤量为950吨,最多载煤量可达2,700吨,此外还可以装载200吨重油,用于喷洒在锅炉内助燃。该级舰续航能力为10节时9400海里(煤舱满载的情况下),16节时4,700海里,而以19节的高速连续航行的情况下,续航能力只有2800海里(低速状态与“无畏”号相差无几,高速时缩短2000海里左右)。

    由于往复式蒸汽机在构造上不可克服的缺点,该级舰在以19节的最高速度行驶时,活塞和杠杆的连续往复运动将导致舰体发生剧烈颤动,势必影响火炮的瞄准/射击精度。德国海军虽然早就发现了这个缺点,但由于“无畏”号的突然出现和日耳曼民族一贯小心谨慎的保守性格,直到设计下一批赫尔格兰级战列舰时才决心换装蒸汽轮机。

    与稍后竣工的日本河内级战列舰一样,拿骚级安装了6座双联炮塔,艏艉各1座,两舷各安排2座。炮塔编号以舰艏为A炮塔(德文称为“安东”,Anton),然后按照顺时针方向,右舷自前向后是B、C炮塔(“布鲁诺”,Bruno和“恺撒”,Caesar),舰艉是D炮塔(多拉,Dora),左舷自后向前是E、F炮塔(埃米尔,Emil和腓特烈,Friedrich)。这种六边形的炮塔布置可谓别具一格,但它给拿骚级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在有限的甲板面积上要安排下6座炮塔,所以不得不加宽舰体,而舷侧炮塔的重量导致军舰在航行时左右摇摆幅度过大,“拿骚”号在试航中就差点因风浪导致的横摇加剧而倾覆。另外,这种布置方式只能保证在每侧船舷方向同时有8门主炮射击,与“无畏”号没有区别,但主炮数量却比“无畏”号多出2门;在追击和撤退时,前后也只能有6门主炮同时开火,与“无畏”号相比依然无任何优势。所以这种主炮布置方式遭到多方诟病,被讥笑为“无用的蛇足”。

    当时战舰的对海搜索主要依靠目视和光学仪器,为了在海战中加强观测能力,往往需要安装很高的桅杆。出于提高桅杆结构强度的考虑,威廉船厂的工程师研究过各种方案,其中有一个方案是采用美国海军战列舰刚刚换装的笼式舰桅,前后各1座(假如这种设计方式当真被德国海军采用,在1917年美国战列舰队抵达斯卡帕湾的时候,一旦双方联络发生问题,英美舰队之间会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不过,德国海军最后还是选用了传统的单桅,其强度不如英国皇家海军使用的三脚桅。

    后记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在凡尔赛条约中规定解散德国海军,并没收其主力舰只抵充赔偿。当时相对老旧的拿骚级和赫尔格兰级战列舰本不在引渡名单上,协约国允许德国海军保留这些战列舰,但在1919年6月21日,被引渡的德国主力舰队于斯卡帕湾集体自沉,协约国只得用拿骚级和赫尔格兰级充数。1919年11月5日,4艘拿骚级战列舰从德国海军名单上除名,次年7月,“拿骚”号被分配给日本,其余3艘赔偿给英国。日本引渡“拿骚”号后,发现其舰况不理想,若进行现代化改装,需要花费高额费用,于是又将其卖给英国。最后4舰均在20年代初卖给船厂解体拆毁。

    作为德国海军第一次建造无畏舰的尝试,拿骚级战列舰可以认为是一种比较失败的设计,随着德、英之间造舰竞赛进入狂热状态,该舰很快便落后了。20世纪初的德国正处于科技发明的黄金时代,在航空、化工、电力、机械等领域取得了无数重大发明成果——德国人的创新精神令人叹服。但出于德意志民族严谨的性格,在新技术没有取得足够应用经验之前,决不贸然使用在悠关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这两种矛盾性格集于一身,也是拿骚级设计失败的根源。使用蒸汽机是拿骚级最大的败笔,其次就是炮塔布置,经过这些教训,德国海军在后续建造的赫尔格兰级战列舰上既采用了蒸汽轮机,也加大了长宽比。

    但是,公平而论,拿骚级还是能够体现德国海军在战略方面的一些优点。首先是其出色的防护性能秉承了德国战舰抗损性能强的传统,其次是机械可靠性十分优秀。如拿骚级的各个部门、机械和枪炮,在10多年运转中都始终表现出高度稳定性,没有发生过因操作原因导致的重大故障。而作为老舰,拿骚级跟随装备蒸汽轮机的新战列舰一同参加日德兰海战,在锅炉和蒸汽机连续高速运转5天之后,竟连最普通的机械故障都没有发生,这与一战之前不断发生锅炉故障、蒸汽泄露和装甲板脱落等事故的英国皇家海军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无畏舰的开创者——南卡罗来纳级

    南卡罗来那级战列舰(South Carolina class):

    南卡罗来那号(South Carolina)、密歇根号(Michigan)

    标准排水量16000吨,长1381米,宽245米。

    主炮4座305mm/45双联炮

    轮机功率16,500马力 最大速度185节。

    人员869人

    南卡罗来那级战列舰是无畏时代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基本设计在1904年就已经提交了,主要因为议会没有通过预算而一直被搁置。

    南卡上开创性的设计是背负式炮塔,其实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议会认为康尼狄格级和新罕布什尔级大约16,000吨的排水量已经很过分了,坚决拒绝在预算数额上做任何妥协,为了战列舰不至于断代,海军部不得不同意建造标准排水量两艘仅有16000吨的无畏舰,而这时已经是1907年了。

    南卡的排水量仅仅比西班牙后来开工的西班牙级(14000吨左右)略大,而且锅炉烧煤,动力是三涨式蒸汽机航速只有18节,一副老旧的样子造成后来不得不被分配给美国海军的前无畏舰分队。不过南卡身上真正的闪光点是全中线配置的背负式主炮塔:2号、3号主炮塔分别在1号、4号炮塔的后上方布置,这是当时世界上从来没有的主炮布置方式。为了保证背负式炮塔能够真正发挥威力,设计者曾经在一艘浅水重炮舰上安装了背负式炮塔进行实弹射击试验。设计师亲自蹲在下方的主炮塔里面,上方的主炮塔开火,“当时1号炮塔内的人感觉自己的下巴都震掉了”。不过对于主炮的运转来说不构成严重干扰,经过改进和继续的试验,南卡正式采用了这一新型的炮塔布置方式。

    这种主炮布局使南卡的舰长明显缩短,又为了减少排水量,设计者减少了锅炉的数量,导致航速下降为18节,还把3寸副炮的数量减少到最少,最后还削掉尾部的上甲板。

    南卡是在严酷的预算限制下造出来的无畏舰,对其作战能力的发挥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后来海军据此争辩,终于使议会同意在下一级别——特拉华级的排水量上放宽限制,赠加到约22000吨。

    不过南卡罗来纳级的外形我非常喜欢,紧凑而有效的设计对于后世的启发是非常有意义的,Copps同志很有想法。下图是南卡的舱室布置简图,来自于诺曼 弗里德曼先生的绿宝书《图说美国战列舰设计史》。BR是锅炉舱,ER是机舱,可见当时还没有锅炉舱和机舱交错排列以求避免一损俱损的思路。

    美国的笼式桅杆原本是流行于欧洲,后来在美国主力舰上广泛采用。而且战斗桅杆已经变成了起重机的支柱,现在在这个支柱上端是探照灯,以后的设计还有三寸高射炮,射界极好。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铁血帝国》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铁血帝国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