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初级春秋 第四章 淮滨战役 第二十七节 成绩与问题

第四章 淮滨战役 第二十七节 成绩与问题

目录:初级春秋| 作者:法拉第| 类别:历史军事

    (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

    姜海涛他们刚刚进入胡国境内,就遇上了前来送信的人。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后面这段路已经被先前的测绘队勘查过,于是姜海涛、养敖、萑黑他们三人立刻骑马赶回胡城。

    和他们预料的一样:着急叫姜海涛回来,没提养敖,说明是工场里的事。原来在姜海涛离开的这个月里,几项新工作都出了重大问题:首先是薄壁高压锅发生了爆炸,死了两名奴隶、一名工匠,重伤一名工匠;然后是车轮的人字形辐条在路面不平、载重较大时容易折断,运输车不耐用;最后是砖房盖是盖起来了,但不算牢固,在不小心被一辆车撞过后,居然倒了!

    不过也有一些好消息。

    首先是全木制的楼房盖成了,耸立在工场旁。这是一幢三层小楼,9米高,10米见方。主体是九根大木柱,间距5米,中间架着横梁。第一层横梁3米高,厚40厘米,第二层5.5米高,厚30厘米。两层楼板就铺设在这些横梁上,屋顶也用木板,尖顶。木楼的周围是木板做墙,开着门窗。整个楼房看起来和姜海涛的预想,还有电视剧上见过的仿古木楼,差别很大。甭说什么雕梁画柱、飞檐斗拱了,就是那木板墙、门板看起来,都显得那么“朴素”。

    不过这毕竟是第一幢全木制的楼房,有普通的双层台榭那么高,占地面积却小得多,因此工匠们都非常兴奋。对楼房的试验也非常成功,二三层上分别站了50人后,也没有任何异常。随后工匠们又搬上去一些木箱,小心地模拟每层10吨载荷的情形,也成功通过。

    姜海涛还不满足,但也觉得成绩不小了,因此先夸奖了工匠们一番。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然后他提出了改进方向,首先就是针对竖立在一楼中间的那根木柱。姜海涛觉得它大大破坏了一楼作为大厅的效果,既难看也不方便。改进方法是把柱子减少为四根,间距7~8米,但它们上面的横梁向外挑出3米,再加上几根斜向支撑。这样,房间的平面尺寸扩大到13~14米见方,中间有了个7、8米见方的大厅。这个布局有点像他经常在电视剧上看到的古代饭馆,柱子外可以摆一圈饭桌。另外,柱子不再需要从地面一直到三层,有3、4米高就行。第二层的柱子压到第一层的地板、横梁上,这样更便于加工和安装。

    在提这些改进方法时,姜海涛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古代宫殿、楼阁上经常看到的大屋檐、挑台什么的,可能就有平衡柱子与横梁的作用。当然,挑出的屋檐还能减少雨水对木墙木柱的浇淋。于是他告诉工匠们,应该根据楼上的载荷分布,包括人员、器具、地板、横梁等等,计算力矩,这样才能在平衡点布置下面的柱子;或者根据柱子布置上面的楼层,让它们对柱子的压力平衡。

    为了说清楚这些,姜海涛把力矩、力臂、杠杆等概念又给工匠们详细讲解了一遍。

    --------------------------

    工匠们汇报的第二个好消息,在姜海涛看来是最好的——他们在造纸术上找到了两项改进。

    最初,他们曾经尝试着在用竹帘抄出湿纸后,稍等一段时间就揭下来。仅仅这样只能把纸晾干的速度减半。但是他们后来从拧干衣物中受到启发,把这些湿纸叠在一起,然后用一块石板压上,挤出了大部分水。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这一下就大大加快了晾干速度,减少了晾纸需要的时间。不过这项改进也带来一点问题,就是揭湿纸时容易撕破,石板压水后把那些纸分开,也容易弄破。

    要是在以前,工匠们肯定会因为这一问题而放弃这个办法。但是经过姜海涛的熏陶后,蓼豫和不少工匠已经会主动地量化分析利弊:晾纸速度提高,能增加总产量;把纸抄厚点,能减少破损率;最后一算下来,成品数量、生产效率还是能比过去高,那就这样办。撕破的问题,再想办法解决。

    蓼豫的本行是造弓箭,结果他从这里面受到了启发:胶。

    他尝试着往纸浆里添加各种胶,既有制弓用的鱼胶、鹿胶,也有其它行业用的植物胶。这还真有效果!但鱼胶等太贵了,实现不了姜海涛提出的低成本要求。于是蓼豫把这个思路发扬光大,凡是有粘性的东西他都找来试。特别是从各种植物里挤压出来的粘液,因为这东西成本很低。最后他发现用一些藤蔓中挤出的粘液最有效,而且还带来另外一个好处:纸浆水似乎更均匀了,里面的纤维不容易缠结到一起,变成丝絮那样,因此抄出的纸厚薄更加均匀。[注042701]

    有了石板压水、植物粘液,造纸术后半段工序的速度大大提高。但是前面处理刨花破布、舂捣纸浆等工序暂时没有进展,树皮做原料的试验也还没成功,因此纸的产量只能提高一倍。

    一天200多张,已经足够姜海涛使用,加上归豹他们,还有军队里用的,也基本够了。但姜海涛的“理想”很伟大——要给每个工匠、士兵准备一本课本,前者学习语文数学物理,后者学习语文数学代码。可惜这个想法在归豹、养敖那里没有得到太大响应。

    姜海涛赏了一块玉佩给蓼豫,鼓励他继续想办法改进造纸术,而且特意叮嘱他:不要怕失败,造坏的纸也能用,都给自己送过来。干什么用?姜海涛没回答,心说我擦**,能告诉你吗?

    --------------------------

    第三个好消息是羽绒服方面的,但还不算是彻底解决了羽绒结块的问题。

    最初有人想到:可能是羽绒在用石灰水处理时,没有处理干净,留下了一些油脂、杂质。但是给贵族们造的羽绒服,当初可都是精心制作的,生怕会出现异味。可就是这些羽绒服,最早出现变薄、结块问题,最早被送了回来。给归重手下的骑兵提供的羽绒服,是第二批送来的,它们当初用石灰水处理时,浸泡、蒸煮、洗涤的工序、时间稍微少一点。但是大多数工匠都认为这应该不是主要原因,因为他们自己穿的羽绒服,问题就要比前两种都少,只有几个人的衣服在胳膊、腰身等地方变薄了。

    最近几天,造羽绒服的工匠们仔细回忆了当初制衣的所有细节,发现一个现象。给贵族们用的是最轻、最软的羽绒,脱脂处理得最仔细。在进行第一次清洗、石灰水浸泡、蒸煮后,用风扇吹,最外面的那些羽绒被收集起来,作为高级羽绒。内侧的羽绒就算低档产品,用来给骑兵们制衣。高级羽绒则再经过一次脱脂处理,然后再用风扇分一次,分成高中两档。高档的给贵族们制衣,中档的则被工匠们存了私心,用来给自己制衣了。中档羽绒的脱脂情况和贵族们用的高档羽绒一样,但柔软程度和骑兵们用的低档羽绒类似。当然,他们没有全部填充这种羽绒,而是多多少少参杂了一些低档羽绒。

    姜海涛回来时,大家刚刚发现这个现象,犹豫了一会后决定还是告诉他。姜海涛没有责备他们,而是根据这个现象想到了一种可能:大概是因为羽绒太软、太小,所以不坚固,长期压迫后,再加上水汽,就容易结块了。解决的方法好像也比较简单:在里面加一些不扎人的小羽毛,起到支撑作用。几个工匠也想到了这个办法,于是大家立刻开始动手改制那些问题羽绒服:重新烘干,用风扇分档,然后按照不同的高低档羽绒搭配比例填入衣服。至于效果究竟如何,那就得穿一段时间再看。[注042702]

    成绩是主要的,问题也是主要的,因为死人了。

    --------------------------

    [注042701]:纸浆是一种悬浮液,不停搅拌也难免使纤维发生絮聚现象,结果影响纸的厚薄均匀。古人最初在纸浆中加入淀粉糊剂,以提高粘稠度,这样就能减缓纤维下沉、絮聚德程度,还能减缓纤维在竹帘缝隙中下漏的程度。人们把这叫做“纸药”。唐代开始采用植物粘液,从根、茎或叶部提取,常用的植物粘液来自杨桃藤、黄蜀葵。宋元时期,植物粘液纸药盛行,就不再用淀粉糊剂了。淀粉在造纸中的另外一个作用是涂敷在纸面上,然后砑光,让纸看起来更白更光亮。白色矿物涂料也行。

    [注042702]:羽绒服中的“羽绒”,实际上是由绒和羽构成的。绒,是不含毛杆的羽毛,羽枝上有许多簇细丝,能相互交错形成了稳定的热保护层,因此是保暖的主要材料。羽,是鸭鹅等背部、尾部的小羽毛,带羽杆,也有用长羽毛打碎后形成的。羽能提高羽绒的蓬松度,因此必须含有一定的比例。姜海涛在这里并没有严格区分绒和小羽毛。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初级春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初级春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