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旭日初升 第四百九十章博弈(下)
目录:龙争大唐| 作者:丹东大米汤| 类别:玄幻奇幻
(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
李贞不急,那是因为有着充足的底气在,这底气便是皇权‐‐尽管李贞眼下只是储君,皇权尚未到手,然则所差的不过是时间罢了,只要李贞不犯下天大的错误,便无人能从李贞手中将皇权夺了去,很显然,以李贞素日之谨慎,这等事情发生的机率约等于零,故此,李贞等得起,哪怕面对着算得上一代贤相的长孙无忌,李贞依旧稳坐钓鱼台,从容不迫得很。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
长孙无忌是个干才,绝对够资格在任何朝代当一名合格的宰相,更为难得的是长孙无忌还是名法学家,对法理的研究绝对算得上宗师级的人物,可以说是贤明帝王不可或缺的辅佐之干城,然则,正因为此,若是其不能为帝王所用,而又身处朝中的话,那就绝对是个心腹大患,哪怕再愚笨的君王都不可能容忍此事的发生,这一点不单李贞清楚,便是长孙无忌自己心中也有数,再者,李贞手下人才济济,并不缺宰相之才,故此,李贞可以不急,而长孙无忌却不能不急。
长孙无忌虽急,但他却绝不会表现出急的样子,只因为他更清楚的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同样的货物,若是急着卖,那价格绝对达不到预期的价位,反其道而行之,有的时候方是利益最大化的绝佳手段,是故,长孙无忌尽自心急如焚,却依旧沉得住气,默默地躺在榻上,静静地看着李贞,脸上却是一副懵懂的表情。
得,这回好了,一老一少斗起了心眼,都玩起了深沉来了,谁都不肯先开口,以免弱了自己的气势,时间就这么一分一秒地流逝着,屋子里的气氛便诡异万分了起来,到了末了,底气不足的长孙无忌率先沉不住气了,虽尚未开口,可鼻息却是重了许多,额头上的汗水也身不由己地沁了出来,胖脸上的笑容也已是僵住了,简直比哭还难看上几分。
&ldqo;殿下心怀苍生,老朽叹服矣。&rdqo;心境已乱的长孙无忌无法再保持沉默了,长叹了口气,有些个没头没尾地说了一句,话里认输的意味已是表露无遗。
虽说压服长孙无忌并非李贞来此的主要目的,可一见长孙无忌服了软,李贞心头还是颇有几分爽快之意的,只不过李贞城府深,并未带到脸上来,只是淡然地答了一句道:&ldqo;司徒大人过誉了,此孤之本分尔,实无可夸耀之处。&rdqo;
&ldqo;本分?是啊,本分,若是人人都能守着本分,这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罢。&rdqo;长孙无忌脸上掠过一丝疲惫之神色,颇似喃喃自语状地念叨着。
&ldqo;司徒大人斯言甚是,孤亦深有同感矣,然则人心易变,每有人心不足蛇吞象者在,方有律法之必要,司徒大人乃我朝《唐律》第一人,孤深自敬服,尚望司徒大人能在律法上为孤多多解惑,诚以德育天下,以法规之,何愁天下不治耶?&rdqo;李贞大有深意地看了长孙无忌一眼,笑着接口说道。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
李贞此言初听起来无甚大不了的,可内里的意味却是深邃得很,以长孙无忌之智商却是一听便知了的‐‐李贞这是在许诺,暗示将来他李贞上了位,一样会重用长孙无忌,尤其是在律法的制定与执行方面,但未必会保有长孙无忌眼下这般赫赫之权势,毫无疑问,李贞是伸出了和解的橄榄枝,尽管这根橄榄枝比起长孙无忌目前所拥有的要小上了一大截,可毕竟还是根分量不轻的橄榄枝,至于长孙无忌接是不接,李贞也摆出了自己不太在乎的意味在内。
李贞可不是软弱无能的李治,那可是尸山血海里滚打出来的硬手,玩起阴谋诡计来同样是一把好手,满大唐中也找不出几个似李贞这般手腕高明的人物来,这一点长孙无忌自是清楚得很,这么些年来,经历了无数的风浪之后,长孙无忌同样也看得极为透彻‐‐若想让李贞满意,那就必须能对其有所帮助,否则的话,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不是被李贞所灭,那就是愤然而起,将李贞给灭了‐‐长孙无忌不是不想灭了李贞,也不是没暗中试过,只不过李贞又岂是那么容易被灭的,早些年李贞翅膀未硬之际,长孙无忌若是能狠下一条心,或许还有一、两分的把握,而今李贞贵为储君不说,手下文武兼备,又有着军方的强大支持,别说他长孙无忌了,便是李世民要想出手对付李贞,都不见得能成事儿,到了如今这般田地,却也由不得长孙无忌不低头的了。
&ldqo;若能天下大治,老朽何惜此身乎?&rdqo;长孙无忌借着李贞的话头,算是表明了顺服的态度。
&ldqo;司徒大人为我大唐尽心尽责,劳心劳力,父皇每每提及,皆感慨万分,孤深以为然也。&rdqo;李贞听长孙无忌表露出了顺服的意思,却并没有因此而喜形于色,而是感慨地说了一句之后,立马将话题转到了此行的正题之上:&ldqo;自贞观以来,有赖父皇英明,朝臣尽责,我朝鼎盛,四夷咸服,百姓安居乐业,可喜之像也,然,却非万事顺遂,如今更有一隐患在,以司徒大人之智,当知今之关中、巴蜀人口激增之下,授田已告馨,实非朝廷不愿授,而是无田可授矣,再加上不良之辈暗中兼并良田,更有豪门私瞒荫户以偷逃年税,若不更易之,大乱即在眼前矣,岂不闻北魏因无田可授而亡国乎?&rdqo;
长孙无忌熟读史书,自是清楚北魏之兴起乃是均田制之实施,鼓励农耕,使游牧民族得以汉化所致,只不过长孙无忌却不认为北魏的衰亡与均田制的败坏有关,在他看来,北魏之所以会灭亡,乃是因贪官污吏横行所导致的律法败坏,民不聊生所致,此时见李贞将北魏的例子举了出来,心中并不以为然,这便沉吟了一下道:&ldqo;殿下所言虽是有理,不过在老朽看来,吏治败坏似乎方是北魏变乱之根由罢?&rdqo;
见长孙无忌出言反驳自己的见解,李贞不但不生气,反倒笑了起来道:&ldqo;司徒大人所言吏治败坏乃是亡国之道固无不妥之处,然则,天下之兴亡者,却皆因土地而起,古今一也,试以北魏为剖析,或能明了一、二:北魏立于战乱之中,经两晋五胡之乱后,民间人口凋敝,北魏初立之际,举国仅八百余万众耳,可谓地广而人稀,是时,非患地之不足,而患地之无人可耕,是故,均田制一出,民各有其土,自是人人勤奋,万众一心之下,国势日渐强盛,与我朝初立之际何其像也,然地之有限,而人口激增却难控制,待得宣武帝即位之际,仅三十年矣,举国人口已达两千万众矣,授田遂告不敷,均田制难以为继,又因各豪门上下其手,导致良田兼并日趋严峻,民众纷纷破产,不得不羹田以投靠豪门,由是,豪门因手中握有权柄,不纳或是少纳国税,从而导致国家税入日趋减少,而国库之不足,朝廷势必无以为继,不得不重税以盘剥百姓,此举进一步导致百姓凋敝,不得不投靠豪门以自保,恶性循环反复之下,民怨日众,而吏治必随世风之日下,久而久之,变乱必起,然,北魏初立之际,魏文帝不贤明乎?其朝臣不廉洁乎?因何终稳而始乱也?其根子何在?依孤看来,实非**而是体制之缺陷所致罢,今我朝若是不能防微杜渐,于北魏又有何不同哉?&rdqo;
饶是长孙无忌也算是这时代的智者之一,可被李贞这么一席话说将下来,哑口无言不说,额头上的汗水狂淌不已,心惊肉跳了好一阵子之后,竟顾不得再装病了,猛地一挺身坐直了起来道:&ldqo;殿下既知北魏之乱,可知如何防止我朝之变乎?老朽愚昧不明,还请殿下不吝赐教。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rdqo;
李贞并没有因长孙无忌彻底降服而兴奋,反倒是满心的凝重,苦笑着道:&ldqo;孤身为储君,如何不愿我大唐兴盛万代,然此事古难全矣,唯尽心力耳,唯有因变顺变,方能确保社稷不失,就我朝目下之情形而言,均田制尚不到变动之际,无他,只因此际我朝人口不均,关中巴蜀人多而地少,然,关东、山东、荆湘等地却是地广而人稀,若是就此废除均田制,则不但不能增加耕地,反倒使得土地兼并之浪潮加速到来,唯有移民就地方是良策,待得田亩开垦足矣,方是变更均田制之时机,依孤看来,再有个二、三十年,或许方是变动之时,此皆因我朝地域远大过北魏之故也,是时当以田赋制取而代之,所谓田赋制,其根本核心在于有田者按田亩数纳税赋,无田者不纳田赋,另有十一税制对生产、流通之商品征税,有此二税法在,自可确保朝廷岁入不减。&rdqo;
长孙无忌虽久知李贞聪慧过人,却从不知李贞的目光竟如此之深邃,能见微知著不说,还能看得如此之长远,心中自是彻底地服了,早忘了一开始之时要讨价还价一番的心思,只顾着埋头思索李贞所提出来的解决办法,然则,长孙无忌毕竟是长孙无忌,虽素以振兴大唐为己任,却拘于时代所限,并没有因此而忘记了整个关陇集团的利益,将李贞前后的话一思索,便已隐约猜出了李贞在吏治上将要实行的策略,那便是抑制豪门,从而降低豪门乱政的可能性,心中不由地便是一惊,皱着眉头,看了李贞一眼道:&ldqo;我朝的根本在关中,所兴所起皆赖关中人氏之力也,若骤然变之,恐有大患矣,奈何?&rdqo;
李贞不以为意地挥了下手道:&ldqo;司徒大人所言甚是,骤然变之,自是必有大乱,只不过此等乱不过癣疥之患耳,原本就不足为虑,然,为朝廷故,稳总比乱来得好,窃以为若是稳妥行之,当不致有乱,纵或有小人辈欲螳臂当车,平之可也!&rdqo;
&ldqo;愿闻其详。&rdqo;长孙无忌愣了一下,皱着眉头想了想,却依旧想不出李贞所谓的稳妥行之是如何行的,不得不出言追问了一句。
&ldqo;此事何难哉。&rdqo;李贞淡然一笑道:&ldqo;自贞观以来,我朝文风日盛,朝野间遗珠比比皆是,概因科举之名额有限,无数英豪不得朝堂之门而入,父皇开科举之本意就是为了广招天下贤才,如今科举之门太窄,拓之可也,孤以为可分两步走,其一,依循旧例,荫生依旧可入朝为官,而科举则广招天下贤才,三年一大比,中者为进士,可入仕途,名额当从如今的二十人为限提升至八十人左右,大比之间,可举县、州之试也,中县试者为秀才,中州试者为举人,唯举人方有大比之资格,其二,待二、三十年后,民智已开,则以科举为文官进身之门道,荫生为辅也;武举则不同,另外计之,不在此列。&rdqo;
自大唐立国以来,科举便已有之,然却并不受重视,寒门子弟纵使中了举,却也未必能过得了吏部遴选这一关,众多有才之士每每怀才不遇,当年秦文华之所以落草为寇,便是因吏部选官不公之所致,这说来也不奇怪‐‐掌握吏部乃至朝廷大权的都是关陇门阀要不也是出自裴、崔、王等大世家的子弟们,这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故意将那些寒门子弟拒之官场之外,长孙无忌为相多年,自是明白其中的关窍所在,虽也觉得此陋规不甚合适,但却从来不曾出面去反对过,此时听李贞畅畅谈来,似乎根本不在意那些门阀的利益,心头不禁有些黯然,可也深为李贞的魄力所震撼,沉默了好一阵子之后,这才出言问道:&ldqo;既是科举取士,倒也公平,然,治何典籍耶?&rdqo;
此时的科举分为进士科与明经、明算等诸多门道,进士科主要以诗取士,虽也考策略,却不过是虚应其事罢了,而明经考的是对经文的熟练程度,明算则唯唐代所独有的一种科举制度,考的是自然科学,试《九章律》、《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各一条,十通六者为及格;试《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及格,又试《缀术》七条,《辑古》三条,十通六为及格,主要为工部取官之用。
诸般科举出来的士子说是有才固然是有才,不过么,却难得有经天纬地之才,这也是中科举者在朝中难得重用的原因之一,长孙无忌本人就不是很看得起那些科举入朝之辈,尤其对像李义府这等尖酸之人更是厌恶已极,此时问出治何典籍,其实是在隐晦地表示对科举的不看好,这一条李贞自是心中有数,不过么,李贞已然决定的事情是绝对不会更改了的,这便笑了笑道:&ldqo;科举本身不是目的,只不过是种取士的手段罢了,窃以为光靠科举,所选出来的大体上都是些书究之辈罢,实难敷大用也,然,以之为过渡却是不妨,窃以为真要开启民智,当以国家办学为根本,最终以实现县有小学,州有中学,朝廷有大学之体制,大学又可分政、军、文等学院,甚或经商之道也可办学院,朝廷用人则从各学院取最优秀者试之,而后按能分职,方可望广得贤才,当然,此皆后话,而今之科举,可暂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为考本,以策取士,先过渡之,日后再以学院制取而代之,方是正途,不知司徒大人以为然否?&rdqo;
饶是长孙无忌也算是时代的智者了,可这一晚的谈话下来,长孙无忌简直像是被抛入了脑筋风暴中一般,被李贞的各种奇思妙想砸得头晕脑胀,一时间还真无法消化如此多的新东西,整个大脑都当机了,压根儿就无法再想事情,望着李贞那张英挺的脸,长孙无忌无可奈何地拱了下手道:&ldqo;殿下请见谅,老朽此际心已大乱,实难供驱策矣,恳请殿下给老朽些时日,后日一早,老朽当亲至东宫与殿下当面请益。&rdqo;
&ldqo;那好,孤便在宫中等着司徒大人的大驾好了,时候不早了,孤这便告辞了,司徒大人请留步。&rdqo;李贞该说的都说完了,如今就等着长孙无忌自己去做一个决断了,自也不急着紧逼,笑呵呵地起了身,拱手为礼地说了一句,便即潇洒地向门帘处走去。
长孙无忌一见李贞要走,一骨碌从床上翻身而起,汲着棉制拖鞋,陪着李贞走到门帘处,恭敬地躬着身子说道:&ldqo;殿下慢走,请恕老臣染病在身,不敢远送了。&rdqo;
&ldqo;司徒大人请留步,哦,对了,孤此来带了些礼物,就请司徒大人自己看着处理好了,告辞。&rdqo;李贞笑着丢下句含义暧昧的话,也不理会长孙无忌的疑惑,一掀帘子便行出了房门,径自出长孙府回宫去了,只留下长孙无忌独自站在房中发着呆&hllp;&hllp;
李贞不急,那是因为有着充足的底气在,这底气便是皇权‐‐尽管李贞眼下只是储君,皇权尚未到手,然则所差的不过是时间罢了,只要李贞不犯下天大的错误,便无人能从李贞手中将皇权夺了去,很显然,以李贞素日之谨慎,这等事情发生的机率约等于零,故此,李贞等得起,哪怕面对着算得上一代贤相的长孙无忌,李贞依旧稳坐钓鱼台,从容不迫得很。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
长孙无忌是个干才,绝对够资格在任何朝代当一名合格的宰相,更为难得的是长孙无忌还是名法学家,对法理的研究绝对算得上宗师级的人物,可以说是贤明帝王不可或缺的辅佐之干城,然则,正因为此,若是其不能为帝王所用,而又身处朝中的话,那就绝对是个心腹大患,哪怕再愚笨的君王都不可能容忍此事的发生,这一点不单李贞清楚,便是长孙无忌自己心中也有数,再者,李贞手下人才济济,并不缺宰相之才,故此,李贞可以不急,而长孙无忌却不能不急。
长孙无忌虽急,但他却绝不会表现出急的样子,只因为他更清楚的是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同样的货物,若是急着卖,那价格绝对达不到预期的价位,反其道而行之,有的时候方是利益最大化的绝佳手段,是故,长孙无忌尽自心急如焚,却依旧沉得住气,默默地躺在榻上,静静地看着李贞,脸上却是一副懵懂的表情。
得,这回好了,一老一少斗起了心眼,都玩起了深沉来了,谁都不肯先开口,以免弱了自己的气势,时间就这么一分一秒地流逝着,屋子里的气氛便诡异万分了起来,到了末了,底气不足的长孙无忌率先沉不住气了,虽尚未开口,可鼻息却是重了许多,额头上的汗水也身不由己地沁了出来,胖脸上的笑容也已是僵住了,简直比哭还难看上几分。
&ldqo;殿下心怀苍生,老朽叹服矣。&rdqo;心境已乱的长孙无忌无法再保持沉默了,长叹了口气,有些个没头没尾地说了一句,话里认输的意味已是表露无遗。
虽说压服长孙无忌并非李贞来此的主要目的,可一见长孙无忌服了软,李贞心头还是颇有几分爽快之意的,只不过李贞城府深,并未带到脸上来,只是淡然地答了一句道:&ldqo;司徒大人过誉了,此孤之本分尔,实无可夸耀之处。&rdqo;
&ldqo;本分?是啊,本分,若是人人都能守着本分,这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罢。&rdqo;长孙无忌脸上掠过一丝疲惫之神色,颇似喃喃自语状地念叨着。
&ldqo;司徒大人斯言甚是,孤亦深有同感矣,然则人心易变,每有人心不足蛇吞象者在,方有律法之必要,司徒大人乃我朝《唐律》第一人,孤深自敬服,尚望司徒大人能在律法上为孤多多解惑,诚以德育天下,以法规之,何愁天下不治耶?&rdqo;李贞大有深意地看了长孙无忌一眼,笑着接口说道。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
李贞此言初听起来无甚大不了的,可内里的意味却是深邃得很,以长孙无忌之智商却是一听便知了的‐‐李贞这是在许诺,暗示将来他李贞上了位,一样会重用长孙无忌,尤其是在律法的制定与执行方面,但未必会保有长孙无忌眼下这般赫赫之权势,毫无疑问,李贞是伸出了和解的橄榄枝,尽管这根橄榄枝比起长孙无忌目前所拥有的要小上了一大截,可毕竟还是根分量不轻的橄榄枝,至于长孙无忌接是不接,李贞也摆出了自己不太在乎的意味在内。
李贞可不是软弱无能的李治,那可是尸山血海里滚打出来的硬手,玩起阴谋诡计来同样是一把好手,满大唐中也找不出几个似李贞这般手腕高明的人物来,这一点长孙无忌自是清楚得很,这么些年来,经历了无数的风浪之后,长孙无忌同样也看得极为透彻‐‐若想让李贞满意,那就必须能对其有所帮助,否则的话,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不是被李贞所灭,那就是愤然而起,将李贞给灭了‐‐长孙无忌不是不想灭了李贞,也不是没暗中试过,只不过李贞又岂是那么容易被灭的,早些年李贞翅膀未硬之际,长孙无忌若是能狠下一条心,或许还有一、两分的把握,而今李贞贵为储君不说,手下文武兼备,又有着军方的强大支持,别说他长孙无忌了,便是李世民要想出手对付李贞,都不见得能成事儿,到了如今这般田地,却也由不得长孙无忌不低头的了。
&ldqo;若能天下大治,老朽何惜此身乎?&rdqo;长孙无忌借着李贞的话头,算是表明了顺服的态度。
&ldqo;司徒大人为我大唐尽心尽责,劳心劳力,父皇每每提及,皆感慨万分,孤深以为然也。&rdqo;李贞听长孙无忌表露出了顺服的意思,却并没有因此而喜形于色,而是感慨地说了一句之后,立马将话题转到了此行的正题之上:&ldqo;自贞观以来,有赖父皇英明,朝臣尽责,我朝鼎盛,四夷咸服,百姓安居乐业,可喜之像也,然,却非万事顺遂,如今更有一隐患在,以司徒大人之智,当知今之关中、巴蜀人口激增之下,授田已告馨,实非朝廷不愿授,而是无田可授矣,再加上不良之辈暗中兼并良田,更有豪门私瞒荫户以偷逃年税,若不更易之,大乱即在眼前矣,岂不闻北魏因无田可授而亡国乎?&rdqo;
长孙无忌熟读史书,自是清楚北魏之兴起乃是均田制之实施,鼓励农耕,使游牧民族得以汉化所致,只不过长孙无忌却不认为北魏的衰亡与均田制的败坏有关,在他看来,北魏之所以会灭亡,乃是因贪官污吏横行所导致的律法败坏,民不聊生所致,此时见李贞将北魏的例子举了出来,心中并不以为然,这便沉吟了一下道:&ldqo;殿下所言虽是有理,不过在老朽看来,吏治败坏似乎方是北魏变乱之根由罢?&rdqo;
见长孙无忌出言反驳自己的见解,李贞不但不生气,反倒笑了起来道:&ldqo;司徒大人所言吏治败坏乃是亡国之道固无不妥之处,然则,天下之兴亡者,却皆因土地而起,古今一也,试以北魏为剖析,或能明了一、二:北魏立于战乱之中,经两晋五胡之乱后,民间人口凋敝,北魏初立之际,举国仅八百余万众耳,可谓地广而人稀,是时,非患地之不足,而患地之无人可耕,是故,均田制一出,民各有其土,自是人人勤奋,万众一心之下,国势日渐强盛,与我朝初立之际何其像也,然地之有限,而人口激增却难控制,待得宣武帝即位之际,仅三十年矣,举国人口已达两千万众矣,授田遂告不敷,均田制难以为继,又因各豪门上下其手,导致良田兼并日趋严峻,民众纷纷破产,不得不羹田以投靠豪门,由是,豪门因手中握有权柄,不纳或是少纳国税,从而导致国家税入日趋减少,而国库之不足,朝廷势必无以为继,不得不重税以盘剥百姓,此举进一步导致百姓凋敝,不得不投靠豪门以自保,恶性循环反复之下,民怨日众,而吏治必随世风之日下,久而久之,变乱必起,然,北魏初立之际,魏文帝不贤明乎?其朝臣不廉洁乎?因何终稳而始乱也?其根子何在?依孤看来,实非**而是体制之缺陷所致罢,今我朝若是不能防微杜渐,于北魏又有何不同哉?&rdqo;
饶是长孙无忌也算是这时代的智者之一,可被李贞这么一席话说将下来,哑口无言不说,额头上的汗水狂淌不已,心惊肉跳了好一阵子之后,竟顾不得再装病了,猛地一挺身坐直了起来道:&ldqo;殿下既知北魏之乱,可知如何防止我朝之变乎?老朽愚昧不明,还请殿下不吝赐教。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rdqo;
李贞并没有因长孙无忌彻底降服而兴奋,反倒是满心的凝重,苦笑着道:&ldqo;孤身为储君,如何不愿我大唐兴盛万代,然此事古难全矣,唯尽心力耳,唯有因变顺变,方能确保社稷不失,就我朝目下之情形而言,均田制尚不到变动之际,无他,只因此际我朝人口不均,关中巴蜀人多而地少,然,关东、山东、荆湘等地却是地广而人稀,若是就此废除均田制,则不但不能增加耕地,反倒使得土地兼并之浪潮加速到来,唯有移民就地方是良策,待得田亩开垦足矣,方是变更均田制之时机,依孤看来,再有个二、三十年,或许方是变动之时,此皆因我朝地域远大过北魏之故也,是时当以田赋制取而代之,所谓田赋制,其根本核心在于有田者按田亩数纳税赋,无田者不纳田赋,另有十一税制对生产、流通之商品征税,有此二税法在,自可确保朝廷岁入不减。&rdqo;
长孙无忌虽久知李贞聪慧过人,却从不知李贞的目光竟如此之深邃,能见微知著不说,还能看得如此之长远,心中自是彻底地服了,早忘了一开始之时要讨价还价一番的心思,只顾着埋头思索李贞所提出来的解决办法,然则,长孙无忌毕竟是长孙无忌,虽素以振兴大唐为己任,却拘于时代所限,并没有因此而忘记了整个关陇集团的利益,将李贞前后的话一思索,便已隐约猜出了李贞在吏治上将要实行的策略,那便是抑制豪门,从而降低豪门乱政的可能性,心中不由地便是一惊,皱着眉头,看了李贞一眼道:&ldqo;我朝的根本在关中,所兴所起皆赖关中人氏之力也,若骤然变之,恐有大患矣,奈何?&rdqo;
李贞不以为意地挥了下手道:&ldqo;司徒大人所言甚是,骤然变之,自是必有大乱,只不过此等乱不过癣疥之患耳,原本就不足为虑,然,为朝廷故,稳总比乱来得好,窃以为若是稳妥行之,当不致有乱,纵或有小人辈欲螳臂当车,平之可也!&rdqo;
&ldqo;愿闻其详。&rdqo;长孙无忌愣了一下,皱着眉头想了想,却依旧想不出李贞所谓的稳妥行之是如何行的,不得不出言追问了一句。
&ldqo;此事何难哉。&rdqo;李贞淡然一笑道:&ldqo;自贞观以来,我朝文风日盛,朝野间遗珠比比皆是,概因科举之名额有限,无数英豪不得朝堂之门而入,父皇开科举之本意就是为了广招天下贤才,如今科举之门太窄,拓之可也,孤以为可分两步走,其一,依循旧例,荫生依旧可入朝为官,而科举则广招天下贤才,三年一大比,中者为进士,可入仕途,名额当从如今的二十人为限提升至八十人左右,大比之间,可举县、州之试也,中县试者为秀才,中州试者为举人,唯举人方有大比之资格,其二,待二、三十年后,民智已开,则以科举为文官进身之门道,荫生为辅也;武举则不同,另外计之,不在此列。&rdqo;
自大唐立国以来,科举便已有之,然却并不受重视,寒门子弟纵使中了举,却也未必能过得了吏部遴选这一关,众多有才之士每每怀才不遇,当年秦文华之所以落草为寇,便是因吏部选官不公之所致,这说来也不奇怪‐‐掌握吏部乃至朝廷大权的都是关陇门阀要不也是出自裴、崔、王等大世家的子弟们,这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故意将那些寒门子弟拒之官场之外,长孙无忌为相多年,自是明白其中的关窍所在,虽也觉得此陋规不甚合适,但却从来不曾出面去反对过,此时听李贞畅畅谈来,似乎根本不在意那些门阀的利益,心头不禁有些黯然,可也深为李贞的魄力所震撼,沉默了好一阵子之后,这才出言问道:&ldqo;既是科举取士,倒也公平,然,治何典籍耶?&rdqo;
此时的科举分为进士科与明经、明算等诸多门道,进士科主要以诗取士,虽也考策略,却不过是虚应其事罢了,而明经考的是对经文的熟练程度,明算则唯唐代所独有的一种科举制度,考的是自然科学,试《九章律》、《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各一条,十通六者为及格;试《记遗》、《三等数》,帖读十得九为及格,又试《缀术》七条,《辑古》三条,十通六为及格,主要为工部取官之用。
诸般科举出来的士子说是有才固然是有才,不过么,却难得有经天纬地之才,这也是中科举者在朝中难得重用的原因之一,长孙无忌本人就不是很看得起那些科举入朝之辈,尤其对像李义府这等尖酸之人更是厌恶已极,此时问出治何典籍,其实是在隐晦地表示对科举的不看好,这一条李贞自是心中有数,不过么,李贞已然决定的事情是绝对不会更改了的,这便笑了笑道:&ldqo;科举本身不是目的,只不过是种取士的手段罢了,窃以为光靠科举,所选出来的大体上都是些书究之辈罢,实难敷大用也,然,以之为过渡却是不妨,窃以为真要开启民智,当以国家办学为根本,最终以实现县有小学,州有中学,朝廷有大学之体制,大学又可分政、军、文等学院,甚或经商之道也可办学院,朝廷用人则从各学院取最优秀者试之,而后按能分职,方可望广得贤才,当然,此皆后话,而今之科举,可暂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为考本,以策取士,先过渡之,日后再以学院制取而代之,方是正途,不知司徒大人以为然否?&rdqo;
饶是长孙无忌也算是时代的智者了,可这一晚的谈话下来,长孙无忌简直像是被抛入了脑筋风暴中一般,被李贞的各种奇思妙想砸得头晕脑胀,一时间还真无法消化如此多的新东西,整个大脑都当机了,压根儿就无法再想事情,望着李贞那张英挺的脸,长孙无忌无可奈何地拱了下手道:&ldqo;殿下请见谅,老朽此际心已大乱,实难供驱策矣,恳请殿下给老朽些时日,后日一早,老朽当亲至东宫与殿下当面请益。&rdqo;
&ldqo;那好,孤便在宫中等着司徒大人的大驾好了,时候不早了,孤这便告辞了,司徒大人请留步。&rdqo;李贞该说的都说完了,如今就等着长孙无忌自己去做一个决断了,自也不急着紧逼,笑呵呵地起了身,拱手为礼地说了一句,便即潇洒地向门帘处走去。
长孙无忌一见李贞要走,一骨碌从床上翻身而起,汲着棉制拖鞋,陪着李贞走到门帘处,恭敬地躬着身子说道:&ldqo;殿下慢走,请恕老臣染病在身,不敢远送了。&rdqo;
&ldqo;司徒大人请留步,哦,对了,孤此来带了些礼物,就请司徒大人自己看着处理好了,告辞。&rdqo;李贞笑着丢下句含义暧昧的话,也不理会长孙无忌的疑惑,一掀帘子便行出了房门,径自出长孙府回宫去了,只留下长孙无忌独自站在房中发着呆&hllp;&hllp;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龙争大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龙争大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