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四十一章淆乱的天下(二)
目录:医宋| 作者:从小不会爬| 类别:历史军事
第三百四十一章淆乱的天下(二)
金军退去后,太原城内的辽军和百姓都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这小半年来可真不是人过的日子。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八度吧 www.8Du8.Com)而耶律大石那最后的一战也开始显出效果,自从金军上次战败后,金国治下的一些契丹、奚人开始大量外逃到河东与漠南,而大漠诸蕃中南下归附的部落也日益增加,如果不是耶律大石很快亡故大大削弱了那次胜利的影响,此时金国境内的契丹与奚人各部只怕已经纷纷起来造反了,而大漠诸蕃也应该是成片地而不是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地过来归附。
即便如此,到大宋绍兴十五年底的时候,河东与河套两地的辽军总数已经超过了十万,其中两大“国族”的“精兵”接近五万,这无疑令萧塔不烟和她的幼子安心不少。可是,与总兵力都有几十万的宋金两国相比,这十万多人,真的够用了吗?不可否认,至少目前来看,如果辽军不能将东西两头的实力很好地整合,三国之中依然是辽国最弱......
宋军方面,听到完颜亮从河东撤军的消息后,吴璘立即又向朝廷上书,请旨讨伐辽国,但这只是走个形式,他在此同时已经派人知会辽国方面,要他们在一个月内退出河东,这算是“先礼后兵”,政治上会主动一点。但无论辽国是强硬地拒绝要求,还是采取拖延战术,他都准备出兵伐辽了,现在三路宋军的指挥权集中到了他的手里,可以出征河东的不少于十万之众,即使朝廷方面没有什么支持,吴璘自觉也颇有把握(其实攻城战是他唯一的软肋,判断也一直不准,与战略和野战方面的准确性没法比。虽然现在有了火药爆破的方法,使得攻城难度大大降低,但也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用的,中国古代防地道的办法太多了......)。然而,不久朝廷终于有了消息,而吴璘倒反而犹豫不决起来,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与辽军开战了......
“卫王殿下到底是怎么打算的?既然已经将官家‘请’到了封地,为什么又放走了呢?是他的忠孝之心?那为什么又要走了岭南三路之地呢?实在搞不懂啊难道他是准备将重点移向南方,这北方的事情他暂时不准备管了吗?”,吴璘不觉十分迷惑,之前耶律普速完替赵旉转交给他一封信,但那时金军的奇袭尚未发动,信中也不过是些家常话而已,可现在......
考虑到万一自己妄动,结果却与赵旉的主攻方向不一致的话,不但有损两人的私交,更会浪费兵力国力,而且还可能会影响赵旉心中方略的实现,吴璘最终还是在其后的一个多月里按兵不动,直到赵旉有信送来。
“先南后北,西防东扩,变革中华之大陆传统,走向海洋吗?”,吴璘看完信笺,面上满是犹疑不解,但最终他还是长出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坚毅的神色,喃喃自语道,“卫王殿下,虽然臣不明白您的想法到底如何,但这么多年来,您从来都没错过,臣就再相信您一次吧而且,如您所料,假使现在与辽人开战,确实得提防辽金合流,虽然即使同时对付他们双方,也未必就赢不了......但如果真像卫王殿下所说的那样,朝廷现在根本无力犒赏的话......”
“传令下去,全军即刻做好入川的准备”,随着吴璘一声令下,大宋庞大的西军系统立刻加速运转起来,本来准备参与北征的军队与物资开始掉头陆续南下。这么庞大的兵力调动,当然并非是简单的换防而已,赵旉既然准备在岭南再待几年,自然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将邻近的几个问题解决掉,要不然等日后返回中枢的时候再解决,成本会增加一倍以上。
其中最紧迫的问题,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交趾与大理两国。交趾是天下**意识最强的国家,即使是为了将来北伐大漠(收复中原在赵旉看来毫无难度,而北伐大漠则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补给难题,并不是有了一支新式军队就一定能赢的。)时后方的安全,也最好提前将这个钉子拔掉。而大理国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中国的土地,赵旉自然不愿看到它长期独立,万一时间拖长了彻底分出去就不好了,毕竟那里是多民族混居,汉人在人口比例中并不占优势。
至于开战的借口,对赵旉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何况眼下还有现成的摆在那儿。交趾当初战败后被迫签下城下之盟,每年都要向大宋(其实都被赵旉截留)缴纳大笔献金,以交趾的贫弱,根本无力负担,因此当时赵旉“好心”地向交趾政权贷款,使其勉强能够支付,给了他们一线生机,交趾人才会在和约上签字。然而,这些贷款却没有任何书面凭证予以保证,也即是说,赵旉高兴才给,不高兴就可以不给,但是交趾的赔款却都是白纸黑字地逐一写在条约上的,还有交趾的死敌占婆作为见证......
当金军奇袭江南的消息传来后,赵旉就已经预见到自己必将能够从中大获其利,而暂停了向交趾提供的贷款,尤其是父亲赵构平安抵达广州后,赵旉更是放下心来(如果赵构挂掉,赵旉就不得不出面收拾烂摊子,不管他做不做皇帝,都得回到中枢,那么几年之内他都没工夫与交趾等南方国家纠缠了。),将给予交趾的贷款彻底断供。没了这笔贷款的支持,交趾又怎么能够继续交付战争赔款呢?于是卫军便很快获得了向交趾开战的借口,而且在这件事上,占婆人比赵旉还积极......
至于大理国,出兵干涉的理由则更加充分,因为大理国是大宋的藩属。赵构将大宋南边的外交事务全部交由儿子处理后,大宋与周边各国之间的朝贡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自古以来(早在大一统之前的夏商周时就是这样,只是程度不如后来的大一统王朝那样夸张罢了,例如楚国只需向周天子进贡土特产“包茅”,而楚国强盛起来以后连这都免了......),在藩属向中央朝贡一事上,一直是都是形式大于实际的,藩国往往只需象征性地进贡一些礼物(一般都是不值钱的土特产),而朝廷却要拿出大笔大笔的真金白银予以赏赐。
这样一来,藩属必然越来越富,而朝廷则越来越穷,所以中国早期的夏商周三朝无一不是被自己的藩属取而代之,直到有“聪明人”想出了大一统郡县制这种法宝。大一统后,朝廷直接掌握的实力大幅度增强,更重要的是不再有“国中之国”的现象(尽管不是一步到位,其间颇有曲折与反复。),因此商代夏、周代商那种地方领主历经几代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逐步做大、最终抓住机会(如商纣大军征伐东夷未归,导致国内空虚一事。)取而代之的发展路线不复存在了。
可是,由于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主流思想,而孔子推崇的却是周朝的制度,因此要想在史书上留下“盛世”的评价,是必须有“万国来朝”的,但是大一统后中国境内却不再有那么多小国的存在了,因此那些皇帝为了能在史书上有个好评价,便要四周的邻国或者部落向其进贡,以补上这个缺失,为此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八 度吧 www.8Du8.Com 百度搜索)
金军退去后,太原城内的辽军和百姓都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这小半年来可真不是人过的日子。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八度吧 www.8Du8.Com)而耶律大石那最后的一战也开始显出效果,自从金军上次战败后,金国治下的一些契丹、奚人开始大量外逃到河东与漠南,而大漠诸蕃中南下归附的部落也日益增加,如果不是耶律大石很快亡故大大削弱了那次胜利的影响,此时金国境内的契丹与奚人各部只怕已经纷纷起来造反了,而大漠诸蕃也应该是成片地而不是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地过来归附。
即便如此,到大宋绍兴十五年底的时候,河东与河套两地的辽军总数已经超过了十万,其中两大“国族”的“精兵”接近五万,这无疑令萧塔不烟和她的幼子安心不少。可是,与总兵力都有几十万的宋金两国相比,这十万多人,真的够用了吗?不可否认,至少目前来看,如果辽军不能将东西两头的实力很好地整合,三国之中依然是辽国最弱......
宋军方面,听到完颜亮从河东撤军的消息后,吴璘立即又向朝廷上书,请旨讨伐辽国,但这只是走个形式,他在此同时已经派人知会辽国方面,要他们在一个月内退出河东,这算是“先礼后兵”,政治上会主动一点。但无论辽国是强硬地拒绝要求,还是采取拖延战术,他都准备出兵伐辽了,现在三路宋军的指挥权集中到了他的手里,可以出征河东的不少于十万之众,即使朝廷方面没有什么支持,吴璘自觉也颇有把握(其实攻城战是他唯一的软肋,判断也一直不准,与战略和野战方面的准确性没法比。虽然现在有了火药爆破的方法,使得攻城难度大大降低,但也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用的,中国古代防地道的办法太多了......)。然而,不久朝廷终于有了消息,而吴璘倒反而犹豫不决起来,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与辽军开战了......
“卫王殿下到底是怎么打算的?既然已经将官家‘请’到了封地,为什么又放走了呢?是他的忠孝之心?那为什么又要走了岭南三路之地呢?实在搞不懂啊难道他是准备将重点移向南方,这北方的事情他暂时不准备管了吗?”,吴璘不觉十分迷惑,之前耶律普速完替赵旉转交给他一封信,但那时金军的奇袭尚未发动,信中也不过是些家常话而已,可现在......
考虑到万一自己妄动,结果却与赵旉的主攻方向不一致的话,不但有损两人的私交,更会浪费兵力国力,而且还可能会影响赵旉心中方略的实现,吴璘最终还是在其后的一个多月里按兵不动,直到赵旉有信送来。
“先南后北,西防东扩,变革中华之大陆传统,走向海洋吗?”,吴璘看完信笺,面上满是犹疑不解,但最终他还是长出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坚毅的神色,喃喃自语道,“卫王殿下,虽然臣不明白您的想法到底如何,但这么多年来,您从来都没错过,臣就再相信您一次吧而且,如您所料,假使现在与辽人开战,确实得提防辽金合流,虽然即使同时对付他们双方,也未必就赢不了......但如果真像卫王殿下所说的那样,朝廷现在根本无力犒赏的话......”
“传令下去,全军即刻做好入川的准备”,随着吴璘一声令下,大宋庞大的西军系统立刻加速运转起来,本来准备参与北征的军队与物资开始掉头陆续南下。这么庞大的兵力调动,当然并非是简单的换防而已,赵旉既然准备在岭南再待几年,自然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将邻近的几个问题解决掉,要不然等日后返回中枢的时候再解决,成本会增加一倍以上。
其中最紧迫的问题,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交趾与大理两国。交趾是天下**意识最强的国家,即使是为了将来北伐大漠(收复中原在赵旉看来毫无难度,而北伐大漠则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补给难题,并不是有了一支新式军队就一定能赢的。)时后方的安全,也最好提前将这个钉子拔掉。而大理国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中国的土地,赵旉自然不愿看到它长期独立,万一时间拖长了彻底分出去就不好了,毕竟那里是多民族混居,汉人在人口比例中并不占优势。
至于开战的借口,对赵旉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何况眼下还有现成的摆在那儿。交趾当初战败后被迫签下城下之盟,每年都要向大宋(其实都被赵旉截留)缴纳大笔献金,以交趾的贫弱,根本无力负担,因此当时赵旉“好心”地向交趾政权贷款,使其勉强能够支付,给了他们一线生机,交趾人才会在和约上签字。然而,这些贷款却没有任何书面凭证予以保证,也即是说,赵旉高兴才给,不高兴就可以不给,但是交趾的赔款却都是白纸黑字地逐一写在条约上的,还有交趾的死敌占婆作为见证......
当金军奇袭江南的消息传来后,赵旉就已经预见到自己必将能够从中大获其利,而暂停了向交趾提供的贷款,尤其是父亲赵构平安抵达广州后,赵旉更是放下心来(如果赵构挂掉,赵旉就不得不出面收拾烂摊子,不管他做不做皇帝,都得回到中枢,那么几年之内他都没工夫与交趾等南方国家纠缠了。),将给予交趾的贷款彻底断供。没了这笔贷款的支持,交趾又怎么能够继续交付战争赔款呢?于是卫军便很快获得了向交趾开战的借口,而且在这件事上,占婆人比赵旉还积极......
至于大理国,出兵干涉的理由则更加充分,因为大理国是大宋的藩属。赵构将大宋南边的外交事务全部交由儿子处理后,大宋与周边各国之间的朝贡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自古以来(早在大一统之前的夏商周时就是这样,只是程度不如后来的大一统王朝那样夸张罢了,例如楚国只需向周天子进贡土特产“包茅”,而楚国强盛起来以后连这都免了......),在藩属向中央朝贡一事上,一直是都是形式大于实际的,藩国往往只需象征性地进贡一些礼物(一般都是不值钱的土特产),而朝廷却要拿出大笔大笔的真金白银予以赏赐。
这样一来,藩属必然越来越富,而朝廷则越来越穷,所以中国早期的夏商周三朝无一不是被自己的藩属取而代之,直到有“聪明人”想出了大一统郡县制这种法宝。大一统后,朝廷直接掌握的实力大幅度增强,更重要的是不再有“国中之国”的现象(尽管不是一步到位,其间颇有曲折与反复。),因此商代夏、周代商那种地方领主历经几代甚至更长时间的努力逐步做大、最终抓住机会(如商纣大军征伐东夷未归,导致国内空虚一事。)取而代之的发展路线不复存在了。
可是,由于儒家思想渐渐成为主流思想,而孔子推崇的却是周朝的制度,因此要想在史书上留下“盛世”的评价,是必须有“万国来朝”的,但是大一统后中国境内却不再有那么多小国的存在了,因此那些皇帝为了能在史书上有个好评价,便要四周的邻国或者部落向其进贡,以补上这个缺失,为此甚至不惜发动战争......
(八 度吧 www.8Du8.Com 百度搜索)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医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医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