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六十八章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目录:医宋| 作者:从小不会爬| 类别:历史军事
第三百六十八章家家都有难念的经
一向强硬的完颜亮立刻派兵镇压,但却因为金军的高级将领对其多有不满而暗中捣鬼的缘故,平乱大军不但没能迅平息叛乱,反而让其很快壮大到十万之众(老弱病残也算上了。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接到战报后怒不可遏的完颜亮当即处死了多名统兵大将,并全权交由纥石烈志宁来指挥,要不是现在改革大计离不了他,完颜亮肯定就御驾亲征了。好在纥石烈志宁最终不负所望,仅用了一个多月就将叛乱完全镇压下来,但这次以契丹人为主的牧民叛乱(起义)却还是对金国造成了不的打击。
由于第一批平叛大军将领不力,致使叛军坐大,所谓的十万大军虽然水分不,却也多少有些实力,连第一次征伐在内,金军前后损失官兵万余人,就可以看出叛军的实力,而金军杀死杀伤的三万多契丹叛军其实本来也该是金军的士卒,这一进一出就等于少了四五万兵力,对现在国力大损而又外有强敌的金国来说,着实是不的损失。而且牧民起义与农民起义有个很大的差异,那就是机动性很强,活动范围很大,跑到哪儿祸害到哪儿。前后将近半年时间内,因为他们而死的各族百姓不下十万,颠沛流离的更有百万之众,连带着来年的春耕也受到了影响,这经济上的损失可想而知,要知道金国现在本来就已经够穷的了
不过与物质损失相比,更要命的是,从不认错的完颜亮从此失去了对昔日大辽遗族的信任,这无疑进一步削弱了金国本就大不如前的军事潜力,而且与大漠诸蕃的裂痕(金国与大漠诸蕃的关系本来就不亲近,蒙古人臣服不过是当初粘罕威逼利诱的结果,如今蒙古日益强大,而金国势力则大不如前,决裂是必然的。别说他们了,连一直臣服于金国的塔塔儿人现在都有些不太老实了也进一步加深了,好歹他们与契丹(奚人)牧民同宗,生活方式也类似,旧辽遗族的遭遇多少会令他们有些唇亡齿寒,何况对如今空前强盛的蒙古来说,也许他们本来就只是需要一个自立的借口而已。
由于完颜亮对旧辽遗民政策的转向,那十余万户牧民里面稍有点能耐的都跑到了辽国,而金军则几乎等于是一下子少了十万骑兵(不管他们是走人了,还是不再从军。)。虽然在军事改革完成后,金国的常备军能够维持三十万之众,还有五十多万屯田兵这样的二线部队,但却是自金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出现了一线部队中骑兵数量少于步兵的情况。毕竟如今善于骑射的契丹与奚人已经反目成仇,而女真、渤海(以及人口更少的高丽)人口有限,汉人士卒则一般不像胡人那样是自幼骑马(例外也是有的,要不然也不会有“南船北马”的说法,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大家族出身,比例自然不会太高。),想要将其训练成为合格的骑兵,难度大、耗时长、费用高,不是现在财政吃紧的金国所能够负担的
而对刚刚遭遇耶律大石之死不久的辽国来说,这却无异于天降鸿福,这十来万本族兵马,虽然并非都是精锐,却也足以令辽军实力大增。到绍兴十七年底的时候,辽国东部兵马已经骤增至三十来万,其中骑兵就有接近二十万,只看数量的话已经是天下第令宋金辽三国在北方的实力对比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现在北方的宋军由于吴璘带走了十万精兵,一下子便由最强的变成了最弱的一方,因为大宋的边防线最为漫长,驻扎在北方诸省的总兵力却不过二十余万,其中精兵更是不过八万,而且相当分散;金国虽然兵力最多,但新一轮的改革刚刚开始,国内人心不稳,即使以完颜亮一向的自负,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轻启边衅;而辽国虽然军队一分为二,但如今过八成的军力都集中在东线,而且大部分都是骑兵,同时辽国战线最短(主要是甘陕宋军主力已经南下,而蜀道难行,想要再调回来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加上甘陕一带多山的地形本就不利于出击,所以辽军只需守好河东就行,战线自然就短了。),位于前线的河东又易守难攻,这便使得辽国拥有了三方最强的机动兵力,至少有十五万骑兵可以随时主动出击,这是其他两国无法比拟的。
而且河东的地形还有个好处,这里既利于步兵坚守,又便于骑兵出击,是最适合作为前进基地或是大本营的用兵之地。因此河东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很多北方王朝都是起家于此(战国时期的赵国、南北朝时的北魏、太原起兵建立的煌煌大唐等等不胜枚举。)。然而,这样有利的形势,辽人却没有半点主动出击的动向,这固然是因为新君即位不久,不宜对外用兵,更是由于更北边的大漠形势生了令每个人都意想不到的变化
蒙古当初虽然已经初步崛起,对外号称有铁骑十万,但与历史上成吉思汗那时相比,却还根本未成气候。关键在于历史上铁木真被拥立为“成吉思汗”的时候已经将蒙古各部(成吉思汗这个名号出来的时候,铁木真还没灭掉札木合呢,只是刚刚统一了蒙古诸部,但实力已经相当强了。)拧成了一股绳;而现在的蒙古大汗忽图刺虽然极有勇名(号称可以只靠双手撕碎壮牛,却并非理所当然的大汗人选,又只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因此威望并不是很高,能够勉强团结蒙古内部各大部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一群人心不齐的武装牧民,就算真有十万之众,又有何惧呢?
也正是因为这样,蒙古崛起以后,虽然严重影响了辽国收服大漠诸蕃的计划(辽国除非灭掉蒙古,否则各部的领恐怕还是会继续观望下去,毕竟契丹人再亲,亲不过他们大漠上土生土长的自己人,但却无法正面挑战大辽的精兵,因此几次南下都是损兵折将。而且与辽国相邻的漠南地区是大漠上实力只是稍逊于蒙古的另一个“兀鲁思”克烈部的地盘,一开始见蒙古势大,他们不得不向其“借道”,可是蒙古几次受挫之后,他们立马就不乐意了。
先,蒙古人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借道”过程中仗势凌人的事情没少生,要不是克烈部实力不弱,防范得又严,只怕早被蒙古人“假途灭虢”了,毕竟蒙古人再没文化,但各部里面也多少有几个聪明人的。而蒙古人南下受挫以后,他们往大漠深处一逃就行了,辽军的报复却全落到了邻近的克烈部身上(其实也不算太冤,好歹是从犯。大漠诸蕃一向都是欺软怕硬,有利则出、遇挫则走,而全是骑兵而且备马充足的他们机动力很强,所以蒙古人虽然战败多次,损失却一直不大,而牧场被烧、牛羊被抢的克烈部却是倒了大霉,成了不折不扣的冤大头。
克烈部不是没有想过倒戈相向,趁着蒙古人败逃的时候将其火并掉,可是且不说蒙古的实力在克烈部之上,他们就算偷袭未必能有多少胜算,就算胜了,他们也没有多少好处(蒙古的牧场与克烈部不相邻),反而便宜了塔塔儿人
一向强硬的完颜亮立刻派兵镇压,但却因为金军的高级将领对其多有不满而暗中捣鬼的缘故,平乱大军不但没能迅平息叛乱,反而让其很快壮大到十万之众(老弱病残也算上了。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接到战报后怒不可遏的完颜亮当即处死了多名统兵大将,并全权交由纥石烈志宁来指挥,要不是现在改革大计离不了他,完颜亮肯定就御驾亲征了。好在纥石烈志宁最终不负所望,仅用了一个多月就将叛乱完全镇压下来,但这次以契丹人为主的牧民叛乱(起义)却还是对金国造成了不的打击。
由于第一批平叛大军将领不力,致使叛军坐大,所谓的十万大军虽然水分不,却也多少有些实力,连第一次征伐在内,金军前后损失官兵万余人,就可以看出叛军的实力,而金军杀死杀伤的三万多契丹叛军其实本来也该是金军的士卒,这一进一出就等于少了四五万兵力,对现在国力大损而又外有强敌的金国来说,着实是不的损失。而且牧民起义与农民起义有个很大的差异,那就是机动性很强,活动范围很大,跑到哪儿祸害到哪儿。前后将近半年时间内,因为他们而死的各族百姓不下十万,颠沛流离的更有百万之众,连带着来年的春耕也受到了影响,这经济上的损失可想而知,要知道金国现在本来就已经够穷的了
不过与物质损失相比,更要命的是,从不认错的完颜亮从此失去了对昔日大辽遗族的信任,这无疑进一步削弱了金国本就大不如前的军事潜力,而且与大漠诸蕃的裂痕(金国与大漠诸蕃的关系本来就不亲近,蒙古人臣服不过是当初粘罕威逼利诱的结果,如今蒙古日益强大,而金国势力则大不如前,决裂是必然的。别说他们了,连一直臣服于金国的塔塔儿人现在都有些不太老实了也进一步加深了,好歹他们与契丹(奚人)牧民同宗,生活方式也类似,旧辽遗族的遭遇多少会令他们有些唇亡齿寒,何况对如今空前强盛的蒙古来说,也许他们本来就只是需要一个自立的借口而已。
由于完颜亮对旧辽遗民政策的转向,那十余万户牧民里面稍有点能耐的都跑到了辽国,而金军则几乎等于是一下子少了十万骑兵(不管他们是走人了,还是不再从军。)。虽然在军事改革完成后,金国的常备军能够维持三十万之众,还有五十多万屯田兵这样的二线部队,但却是自金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出现了一线部队中骑兵数量少于步兵的情况。毕竟如今善于骑射的契丹与奚人已经反目成仇,而女真、渤海(以及人口更少的高丽)人口有限,汉人士卒则一般不像胡人那样是自幼骑马(例外也是有的,要不然也不会有“南船北马”的说法,但其中大部分都是大家族出身,比例自然不会太高。),想要将其训练成为合格的骑兵,难度大、耗时长、费用高,不是现在财政吃紧的金国所能够负担的
而对刚刚遭遇耶律大石之死不久的辽国来说,这却无异于天降鸿福,这十来万本族兵马,虽然并非都是精锐,却也足以令辽军实力大增。到绍兴十七年底的时候,辽国东部兵马已经骤增至三十来万,其中骑兵就有接近二十万,只看数量的话已经是天下第令宋金辽三国在北方的实力对比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现在北方的宋军由于吴璘带走了十万精兵,一下子便由最强的变成了最弱的一方,因为大宋的边防线最为漫长,驻扎在北方诸省的总兵力却不过二十余万,其中精兵更是不过八万,而且相当分散;金国虽然兵力最多,但新一轮的改革刚刚开始,国内人心不稳,即使以完颜亮一向的自负,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轻启边衅;而辽国虽然军队一分为二,但如今过八成的军力都集中在东线,而且大部分都是骑兵,同时辽国战线最短(主要是甘陕宋军主力已经南下,而蜀道难行,想要再调回来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加上甘陕一带多山的地形本就不利于出击,所以辽军只需守好河东就行,战线自然就短了。),位于前线的河东又易守难攻,这便使得辽国拥有了三方最强的机动兵力,至少有十五万骑兵可以随时主动出击,这是其他两国无法比拟的。
而且河东的地形还有个好处,这里既利于步兵坚守,又便于骑兵出击,是最适合作为前进基地或是大本营的用兵之地。因此河东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很多北方王朝都是起家于此(战国时期的赵国、南北朝时的北魏、太原起兵建立的煌煌大唐等等不胜枚举。)。然而,这样有利的形势,辽人却没有半点主动出击的动向,这固然是因为新君即位不久,不宜对外用兵,更是由于更北边的大漠形势生了令每个人都意想不到的变化
蒙古当初虽然已经初步崛起,对外号称有铁骑十万,但与历史上成吉思汗那时相比,却还根本未成气候。关键在于历史上铁木真被拥立为“成吉思汗”的时候已经将蒙古各部(成吉思汗这个名号出来的时候,铁木真还没灭掉札木合呢,只是刚刚统一了蒙古诸部,但实力已经相当强了。)拧成了一股绳;而现在的蒙古大汗忽图刺虽然极有勇名(号称可以只靠双手撕碎壮牛,却并非理所当然的大汗人选,又只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因此威望并不是很高,能够勉强团结蒙古内部各大部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一群人心不齐的武装牧民,就算真有十万之众,又有何惧呢?
也正是因为这样,蒙古崛起以后,虽然严重影响了辽国收服大漠诸蕃的计划(辽国除非灭掉蒙古,否则各部的领恐怕还是会继续观望下去,毕竟契丹人再亲,亲不过他们大漠上土生土长的自己人,但却无法正面挑战大辽的精兵,因此几次南下都是损兵折将。而且与辽国相邻的漠南地区是大漠上实力只是稍逊于蒙古的另一个“兀鲁思”克烈部的地盘,一开始见蒙古势大,他们不得不向其“借道”,可是蒙古几次受挫之后,他们立马就不乐意了。
先,蒙古人并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借道”过程中仗势凌人的事情没少生,要不是克烈部实力不弱,防范得又严,只怕早被蒙古人“假途灭虢”了,毕竟蒙古人再没文化,但各部里面也多少有几个聪明人的。而蒙古人南下受挫以后,他们往大漠深处一逃就行了,辽军的报复却全落到了邻近的克烈部身上(其实也不算太冤,好歹是从犯。大漠诸蕃一向都是欺软怕硬,有利则出、遇挫则走,而全是骑兵而且备马充足的他们机动力很强,所以蒙古人虽然战败多次,损失却一直不大,而牧场被烧、牛羊被抢的克烈部却是倒了大霉,成了不折不扣的冤大头。
克烈部不是没有想过倒戈相向,趁着蒙古人败逃的时候将其火并掉,可是且不说蒙古的实力在克烈部之上,他们就算偷袭未必能有多少胜算,就算胜了,他们也没有多少好处(蒙古的牧场与克烈部不相邻),反而便宜了塔塔儿人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医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医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