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军阀治世 正文 第238章:大明谷仓

正文 第238章:大明谷仓

目录:军阀治世| 作者:菜鸟如林| 类别:历史军事

    第8章:大明谷仓

    对于爪哇官员来说,他们不仅靠收税来搞业绩,还得展当地经济才行,到年最后这个季度,从山东来的商船逐渐增多,

    不过这些商船却买不到紫檀木这些东西,因为爪哇巡抚下令禁止砍伐紫檀木了,这是赵岩的意思。 ~

    商船只能买到米、腾、香料、棉花、香料这些东西。

    爪哇官员开始下令土著大规模种植水稻、棉花,还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爪哇岛上已经有比较完善的灌溉系统,倒也坐享其成。

    南洋诸岛将被建设成为原材料产地,这里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水稻一年可以种三季。

    为此,爪哇官员开始大肆圈地,不断组建官办种植园。

    种植园和农场的性质不太一样,种植园是一种以奴隶为主要劳动力,并且还可能具备某种作物的垄断性质。

    爪哇岛的水田很多,还可以种三季。

    打下西爪哇后粗略估算了一下,爪哇岛上的水田有六百余万亩,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还可以开垦出将近两百万亩。

    这些水田种三季是必要的,追求的就是最高产量。

    国内气候偏冷,农业生产遭到巨大干扰,粮食是非常重要的物资,虽然有红薯可以支撑,仓库里存放了数量巨大到让人目瞪口呆的红薯粉干,但红薯粉干这东西其实没多少营养,基本上每年都要倾倒到日本去不少,美名赈灾,实际上只是想多弄点倭奴罢了。但本身消耗也不少,经常一遭灾就得动用红薯粉干,而不是动用大米赈灾。

    大米不够,自然不能用来赈灾。

    要让每个人吃上白米饭,顿顿吃饱白米饭,就得有足够的粮食产量,南洋的气候得天独厚,一年可以种植三季,若管理好一些,每亩产个三石左右是完全有可能的。

    大明南方的稻田很大一部分都能达到每亩产四石的程度,但南洋用的是南洋土著作为劳动力,稻米产量会低上一些,毕竟这些土著太懒了。

    若是用倭奴,产量达到四石是可以的,日本农民对水稻种植比较有经验,再加上具有吃苦耐劳的特性(采邑制度下的农民),以及山东不断的农业研究,产量上四石是很轻松的。

    4石也就是6o多公斤,相比后世的产量来说是还是比较低的。此时大明南方一些地区的粮食亩产大部分都能达到4石,大多是通过辛勤的劳作,用精耕细作的方式耕耘出的产量。

    目前赵岩正努力让大明脱离精耕细作的农业方式,不过若是种植园的话,有足够的劳动力还是可以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的,但这种种植园只能是官营。

    当生产力到达一定程度后,异族必须被清洗,若是种植园主,他们自然不甘心。

    爪哇官员开始大肆圈地,在统治全爪哇的同时,将爪哇一分为二,种植园从巴达维亚一路向东扩张。

    大量南洋土著被贬为奴隶,被关在种植园内劳作。

    爪哇巡抚并不满足于爪哇岛上的这点土地,在爪哇巡抚的唆使下,韩胜开始入侵勃泥和三齐佛。 ~

    三齐佛(苏门答腊)的土著手上也有上千万亩水田,上面的王国较多,殖民势力较弱。勃泥岛上可以开出两百万亩左右,岛上到处都是森林,没太大的开价值,大肆焚烧森林以此来获得耕地的方式是不允许的。

    韩胜四处调派兵马,在三齐佛和勃泥岛上征伐土著,以占领那些水田,每当攻打下一处地方,必然设立据点,然后再设立若干个种植园。

    三齐佛上面也就是巨港周围是一个十分适合展农业的地方,这里地势平坦,而且降水充沛,在此处再开出五百万亩水田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经过将近半年的扩张和调查,爪哇巡抚提出了‘大明谷仓’的计划,即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诸岛上爪哇、勃泥、三齐佛三岛上的水田开出来,可以开出将近ooo万亩。

    以年种三季,每季亩产石来算,可以产出亿7ooo万石大米,可以养活大明/o的人口。

    除了水田以外,还可以在旱地上种植甘蔗、棉花,南洋的气候对于甘蔗的生产可谓是得天独厚。

    橡胶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上面下达的命令,尽可能让种下的橡胶树存活,并且尽可能多种橡胶。

    橡胶树的树苗年年都有,前不久又从山东运来了十万棵树苗,还有十几万颗橡胶树种子。

    蒸汽机的制造需要橡胶,虽然科技院找到了另外几种代替物品,但还是橡胶最好。

    没有足够的橡胶,赵岩的一些明也成了空楼阁,例如自行车。没有橡胶轮胎的自行车,踩着即费劲不说,还颠簸得要命,现在自行车是有的,而且还有专门的工厂在制造,不过这东西也就是在道路比较平坦的赵家堡使用,人们上下班一般都骑马,自行车没什么人用,只是人们骑着玩罢了,实用性比较低。

    南洋种下了橡胶树,六年之后便可以开始割胶,到时候橡胶产量便不是问题,也就有足够的橡胶用在不是那么重要的制造业上面。

    现在的橡胶基本上只供给蒸汽机制造厂使用。

    对于爪哇巡抚来说,目前管辖的地盘很大,除了农业方面可以展外,其他方面也可以展。

    例如渔业也是可以展的,同时还有南洋各岛上的那些动植物资源,只是这方面受限制比较大。

    确定下了展方向,爪哇岛、三齐佛、勃泥岛上开始有条不紊的建设种植园。

    黄金部队早在四月份就进入了澳大利亚地区,占领了爪哇后,他们又派人到了爪哇,接着又派人到了勃泥、三齐佛。

    三齐佛和勃泥上有金矿,华人再此有开采近况,传闻老旦当年就在南洋赚了很多黄金,而遭到荷兰人的嫉妒,很有可能就是在南洋开采金矿。

    黄金部队果然在三齐佛和勃泥岛找到了几处较大的金矿,在爪哇岛也接受了数处已经开采的金矿点。

    而在澳大利亚东南部,黄金部队在那里的收获并非太大,他们与东南部的澳大利亚土著生了冲突,由于兵力不足,他们虽然击退了土著,但也显得不好活动,因此在沿海开设了一个据点后,便将大部分力量集到了南洋和澳大利亚北部。 ~

    在澳大利亚寻找金矿的过程,经常会在路上捡到狗头金,黄金部队捡到的狗头金但最大的一块重百斤。

    此地的确是一个金矿较多的地区。

    经过数个月的寻找,他们在澳大利亚北部找到了三处金矿,规模不是太大,只是澳大利亚太大了,以他们这点人实在难以进行全面的勘探。

    期间数个从山东来的探险队来到了澳大利亚,这些探险队的人数从五六人到百余人不等。

    这些探险队的人员全副武装,个个都装备了最好的武器。其有一支探险队是登莱大学组织的,探险队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学生。他们全副武装深入澳大利亚地区,还有上百名士兵保护。

    这些学生在澳大利亚地区采集了许多动植物标本,同时还对澳大利亚的地理进行了探查。

    其他探险队显然没这个待遇,他们多是民间自组的探险队,梦想着到澳大利亚找到金矿。

    这些探险队大部分是由退伍士兵或乡兵组成,他们在海关领取了武器后就随着探险船队出了。

    若能找到金矿,便可以获得高额的赏金。而寻找到其他矿产,也可以获得一些赏金,探险队的核心队员必然是懂得探矿的。

    澳大利亚并不是太危险,这里除了沙漠意外,没其他什么太恶劣的环境,探险队遇到沙漠后一般都会止步改道。

    即没有太危险的野生动物,也没有强悍的土著武装,更没有南洋那样的热带雨林。

    澳大利亚的土著显然对这些探险队的态度不一,有的土著热情好客,与探险队有着物品交换,有的探险队则和土著武装生冲突。

    澳大利亚的土著和南洋土著不太一样,南洋地区处于热带,天气一热人就不想动,食欲也不高,因此南洋土著身体素质即不好,还因为食物来源充足而懒惰不堪。澳大利亚的环境不同,所以土著更彪悍一些,也不会那么懒惰。

    在冲突过程,武器精良的探险队一般情况下都能退走,特殊情况下会遇到队员折损的现象。

    七月时,南洋步兵旅派遣了一千名士兵在澳大利亚北部开设据点,开始为探险队提供武力、后勤保障。

    而到了九月时,福建的商船已经悉数登记在册,赵岩福州、泉州、月港(厦门港边上)等地相继设立海关,福建商船开始活跃于南洋。

    招募局从南北组织了二十万人,移民南洋和澳大利亚,爪哇、三齐佛、勃泥三岛的移民人数为5余万,澳大利亚只移民了5万。

    在南洋有一定的农耕基础,可以保障食物来源,而澳大利亚则没什么农耕基础,澳大利亚土著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主。

    在移民的同时,南洋的商业贸易也开始繁荣了起来,商业部在南洋和澳大利亚北部、东南部各设立了贸易站。

    贸易站的设立可以让商船快完成贸易交接,不必在港口停留太长时间以等待货物到来,缩短贸易周期。

    ……

    在赵家堡的赵岩看到爪哇巡抚递交上来的‘大明谷仓’计划后,不由十分意动,此时大明气候偏冷,水利败坏,同时他又在到处修工程,农业生产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

    大明较大的商品粮基地,除了东北就是湖广地区,整个湖广地区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开出8ooo万亩耕地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这八千万亩土地,水田占一半,就以每亩产出石,年种植两季来算,可以产出.6亿石稻谷。

    若是采用粗放种植的方式,产量可能更低。

    赵岩不由反思自己的展方向是不是错了,以农场那种方式来生产的话,的确可以做到粗放种植。

    可这在水稻种植上,却达不到粗放种植的条件。

    水稻种下去的确没什么问题,但收割的时候呢?一户人家能收割oo亩的稻子吗?别说是oo亩,就是5o亩都已经够呛了。

    不过赵岩很快找到了问题所在。

    以现在大明的人口,两亿人就顶天了,土地压力很小。

    粮食问题虽然看似紧迫,但只要在军事上确保地方不出现人为破坏,并且在修缮水利的情况下,粮食很快就可以充盈起来。

    而且以大明人口的数量,这些土地要是开足马力种植,那很快就会造成粮食过剩。

    商品粮基地在大明其实很多,北方有东北平原,南方有湖广、苏浙,西南有四川盆地,在确保天灾**方面的最低水平后,再对土地进行调控以消除太大的土地兼并,只要不出现太大的天灾,到处都可以丰收,到时候粮食过剩是必然的。

    毕竟市场恢复能力还是很强的,只要有恢复的动力在。

    除了种植粮食外,还有大量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植经济作物,但经济作物种太多也会造成农产品过剩,一旦海外殖民地出现问题,就会迅蔓延到内部来。

    在分析清楚土地和人口的形势后,赵岩决定批准南洋的‘谷仓计划’,而南方不种太多水稻,改种玉米养肉牛。

    汉族的主食是大米,因此大米是需要保障供应的,水稻种植无法做到粗放种植的情况下,就转移到殖民地去。

    而国内大量土地则用来种玉米展养殖业,玉米青贮后用来养牛、养羊,用肉食养活一个人口比用谷物养活一个人口的土地要来得多,因此这样一来,就可以消化掉多余出的土地,同时还改善饮食质量,肉自然比谷物好吃,营养也更好。

    只要南方北方的养殖业展到一定规模,人们就可以敞开肚子吃肉,顿顿都可以大鱼大肉。

    再加上水果、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土地就可以消化掉了。

    而所需的大米,则从南洋供应本土。一旦人们的生活条件达到一定水平,人口增长率都不会太高。

    到时候再号召多生娃,就不会出问题了。

    很快赵岩起草了一份命令往日本,这道命令是给刘国能的,命令让他多抓点倭奴送到南洋去。

    南洋猴子成不了事,以南洋猴子那懒惰的习性,种植园的产量绝对没有预测的那么高,关键时刻还得让日本鬼子上,让他们多劳动劳动,劳动最光荣

    赵岩已经把南洋定义成了一个出产热带水果、橡胶、稻米、名贵木材的地方,当前他禁止砍伐紫檀木。

    紫檀木要保护这是肯定的,但砍伐也要的,留着不砍也没用,只是砍伐数量上得限定,最好是让人多种点。

    整个明代都在大肆砍伐紫檀木,国内砍光了就到南洋去买,凡成年的紫檀木皆被捆载带走,然后储存起来。

    目前南洋群岛的紫檀木数量较少,新的还未长成。这种木头要数百年才长得起来,所以赵岩想,现在要是年年种上许多紫檀,那么等二十一世纪时就会有很多了。

    想到二十一世纪,红豆杉的数量也很少。

    正愁没地方砸钱的赵岩,很快拨款5o万银元,让人在南方和南洋地区试种红豆杉和紫檀,以后每年都要种。

    蒙古地区治沙防沙方面,赵岩则拨款5oo万银元,着手对沙漠化地区进行治理,以后年年要查验,5oo万两对于治沙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年年都是要投入的。

    对于农业税的征收方面,赵岩决定变动。

    想明白今后的农业要如何展后,赵岩决定将养殖业这一块孤立出来征收,养殖业需要较多的土地,因此赵岩决定将5oo亩的上限提高到ooo亩,即拥有土地不过ooo亩,税收都是合理范围内的。

    但想要用享受这种待遇,必须通过考试,具备养殖业的技术条件,了解养殖模式,懂得如何青贮饲料,明白采用先进的方法养殖。

    农场主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同时不能将用来展养殖业的土地改做他用,而在非传统区域内的农场主,则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

    不过这个法案暂时没有布,赵岩目前还没有把手伸到南方去。

    此时赵岩在行政扩张上已经感觉很吃力了,毕竟高素质的吏员太少了。

    目前山东能出现这样的行政状况,主要是在他监督下的结果,若是出了一定距离,到时候天高皇帝远,难免出现猫腻。

    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之高下。

    就目前来说,公民品格是不高的。

    这个年代的人大部分都失去了宋代人的那种正气,而这正是蒙古人入侵所造成的灾难。

    因此赵岩在扩张上依旧在等,等他的教育体系壮大,他需要大量品格高尚,且具有才华的官员。

    行政上要想做到精密管理,最重要的还是执行的官员上,否则一个很好的政策,也会被下面的官员搞得一塌糊涂。

    崇祯十一年,启动蒸汽机这个巨力神的一年,已经逐渐走向末端。

    <hr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军阀治世》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军阀治世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