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二章长安风起
目录: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 作者:雪恋1988| 类别:历史军事
第四十二章长安风起
大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长安。785425987458785461,
大汉内阁总理府。
夜已经很深了,陈群依旧伏案阅卷,没有丝毫的倦怠之色。自从曾炩在受封夏王,卸任内阁总理,陈群出任大汉内阁总理以来,他殚精竭虑,日夜操劳,四十岁不到的他已经鬓角隐见白丝,额头上的皱纹也越来越多,昔日高大的身躯也日渐清瘦。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屋外传来。陈群眉头微皱,放下了手上的竹简,抬头向房门方向望去。
王凌推开门,三两步走近陈群,神色颇为紧张,“大人,贾诩大人请你急赴朱雀殿,说有要事相商。”
“夏王出事了?”陈群骇然变色。
“应该不是,我估计是南阳战场出事了。”王凌小声说道,“我昨天到内务部,听张昭大人说,太史慈将军攻击邓县受阻后,随即大量调集南阳和司隶守军南下,说是要准备攻打襄阳。此时南下打襄阳比较冒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叛军包围,所以贾诩大人和荀攸大人急告太史将军,请他不要冒险,还是稳扎稳打,继续围攻邓县为上策。但太史将军很自负,大概在送出奏章的同时就已经率军南下渡汉水攻打襄阳了。”
陈群焦虑不安,不置可否地点点头,“备车,快,快……”
马车疾驰在宽敞的大道上,十八缇骑左右保护,向未央宫飞速而去。
陈群斜靠在车座上,把自己掩藏在黑暗里,双目紧闭,脑子里全都是太史慈,全都是南阳战场。
这是一场不该打的仗,但随着朝廷修改对外策略,一直被压制的朝堂矛盾终于爆发了。为了缓和和转移朝堂上越来越激烈的矛盾,朝廷不得不发动了这场南阳之战,而始作俑者就是自己。
去年五月,远在西域的夏王和边郡文武大吏要求修改对外策略的联名奏章,说明边郡和大漠上的形势很危险,西北两疆不能稳定,朝廷就无力南下平叛,这是血的事实。为了确保中兴大业能够顺利推进,朝廷被迫提前修改对外策略。
随即,陈群提出了五个修改建议。一是逐步迁移外族进入边郡居住,引导和帮助他们改畜牧为农耕,在一段时间内或者灾荒之年给予减免赋税,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实施‘离散部落’之策,争取在几代人之后,甚至几百年之后,把迁入边郡的外族人全部纳入大汉户籍。
二是重用外族人,尤其是边郡各级府衙,其府内掾属必须征辟一部分外族人管理外族事务,以赢得外族的信任和忠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把一批外族权贵迁移到京城或者其它大城居住,把他们纳入士籍,融入大汉。
三是边疆戍边,要倚重一批外族将领,边郡士卒也尽可能从外族部落中征募,以减少中原人的北迁,缓解因为汉胡杂居给边郡造成的诸如草场、田地、习俗等等各种矛盾,让杂居各方逐步建立起信任,并在此基础上慢慢推行诸如通婚等等有助于各族之间加快融合步伐的律令。
四是在各外族单于庭、王庭设立学宫,置明师,让各族王公权贵、大小首领们的后代从小就说大汉话,写大汉字,读大汉书,长大了到帝国大学再深造,通过试经(考试)的优秀者可以入仕为官。到边郡授学的明师从帝国大学诸生中择优录取,三年一换,回朝后予以重用。
五是赈济制度,这是确保西北两疆和大漠稳定的基础。陈群的赈济制度不是单方面的无偿馈赠,而是朝廷和外族,和边郡百姓共同预防和抵御灾患。边郡建官仓,官仓囤积的谷粟一部分由各地“入粟拜爵”的富豪运送,一部分由朝廷运送,一部分由当地府衙筹措。边郡建马政,朝廷投入钱财,并利用边郡和大漠上的各外族战马、牲畜、草场等等,和各外族一起圈地养马,养牲畜,以备战争和灾患。
陈群对外策略的原则就是“征伐和安抚”,但他偏重安抚,而且很多政策都是几代人,甚至百年以后才能看到效果,所以这个新制的对外策略在朝议上很快得到了通过。然而,接下来的事就让所有人目瞪口呆了。
陈群为了实施这个新的对外策略,说服了天子、张昭和荀攸,做了一番人事调整。
太史慈由第四军区司令一职调任第二军区司令,而第二军区虽然是大汉都城所在地,但是其重要性却是比不上第四军区。中将文丑出任第四军区司令,主掌第二集团军。
在迁都长安之前,北疆将防务进行了调整,分为十个军区,冀州是第一军区,司隶是第二军区,益州是第三军区,荆州是第四军区,扬州和徐州是第五军区,兖州和豫州是第六军区,幽州和安东都护府是第七军区,并州是第八军区,漠北都护府是第九军区,凉州和安西都护府(现在的青海和西藏,也就是当时羌族的主要聚居地)是第十军区,第十军区在如今还包括了新成立的西域都护府。
第四军区如今虽然只有南阳一郡之地,但是却是扼守京畿重地的南大门,位置极为重要,在各大军区中是排第一的,而第二军区虽然是如今大汉的都城所在地,却只是排行中下游。太史慈认为陈群有意把他赶出朝堂,对陈群极其愤恨。
而陈群似乎为了平息太史慈的愤怒,马上将太史慈拜为荆州牧。
之后,陈群又是发动一系列的官员调任,虽然最初北疆系的人都不理解,还要大闹,可是当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北疆系的人却是在心里面笑开了花。因为北疆系不但在军界仍然是一方独大,在政界也是掌控了地方,而在长安,北疆系的人地位丝毫没有被削弱。
大家这才不得不为陈群的手腕感到震惊,他的政治手腕,完全的超过了夏王。
陈群打着实施新制的旗号,明目张胆地任人唯亲,而内务部长张昭和夏王相沮授竟然置若罔闻,此事立即刺痛了朝中大臣,特别是门阀士族一系的大臣,于是朝堂上出现了一股辞职热潮。
出乎意外,内阁总理陈群毫不在意,一概批准。只要你愿意走,打个招呼就行,一点挽留的话语都没有。
不过,随即发生的事情,却是让这些大臣们瞪圆了眼睛。
建安二年四月上,朝廷诏告天下,恢复太学,拟定新制,以试经选拔人才,三年一次。但大汉中兴之期,急需贤能之士,故第一次选拔直接征召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等各类人才齐聚京师,试经(考试)入仕。
一时间,朝野震动。
至此,朝廷不但有完备的学府系统培养人才,更是将民间的儒生也一网打尽,这完全的将门阀士族一系撇在了一边。
这一计,实在是狠毒。
各地儒生贤良蜂拥而至,刚刚恢复的长安太学竟然人满为患。
试经选拔在本朝一直是辅助选拔制度,主要是考儒家,考试方法有射策和对策两种。射策就是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义的解释,主要用于太学内部的考试,目的是督促诸生认真读经,明了经义。对策则是根据皇帝或学官提出的重大国政、理论等问题,撰文以对,主要用于朝廷举荐的士人,皇帝和学官考验合格后,就可以授官了。
选拔新制规定,试经考试分三种,分别是行策、试经和律论。这三种考试方法按照难易程度分甲乙丙三科。每科有规定的职官名额。
本朝最初的射策考试根据难易程度,分甲乙两科。王莽时,将两科改为三科,并增加了各科的取官人数。这种考试在王莽篡国之前是一年一试,光武皇帝中兴后恢复甲乙两科,两年一试。不过随着太学规模扩大,儒生增多,考试制度随即开始改动,渐渐也就流于形式,以察举荐士为主了。
五月上,试经考试开始。内阁总理等公卿大臣,许劭、王剪、杨彪等大儒名士齐聚太学,论卷取士。
五月中,第一次考试选拔结束。因为贤能之士远远超过了规定的取官人数,朝廷急奏远在西域的夏王,请求增加名额。夏王回旨,不限定人数,有多少取多少,一个不要漏掉。
朝廷取贤良五百四十七人,全部授官。朝廷因门阀士族辞官引起的人才危机立时得到极大改善。
天下士人闻讯,无不欢欣鼓舞,准备三年后规模更大的试经选拔。
陈群的试经选拔制度成功了,为朝廷征募了大量优秀的各类型急需人才,但同时也遭到了门阀世家的仇恨。
现在他们明白了,为什么以曾炩为首的北疆政界大佬都在背后支持陈群,因为陈群早就说服了他们,他保证试经考试可以为朝廷征募一批极其出色的人才,他做到了,给了门阀世家们重重一击,将其影响力在朝野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也给危难中的大汉走向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门阀世家和朝中遭到排挤的文武大臣们走到了一起,他们正准备联手打击陈群的时候,南方诸侯北伐的大战爆发了。这场战争来得非常及时,以致于陈群在总理府振臂欢呼。
去年长安的朝堂危机四伏,今年长安朝堂上的危机更是一触即发,而长安的大汉天子巡视塞外大漠,长安朝廷的擎天柱石大汉夏王曾炩更是在西域誓死鏖战,长安朝廷就象一棵倾覆在即的大树,又像一叶惊涛骇浪中的浮萍,虽然依旧在风雨中苦苦支撑,但这时只要有一点外力,它就会倒下,就会被风浪吞噬。
襄阳人忍不住了,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刘表忍不住了,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袁术忍不住了,居心叵测意图坐收渔人之利的孙坚忍不住了,一艘艘特使的快船在长江上往来飞驶,一张张慷慨激昂的面孔在襄阳城里进进出出,进攻,北伐,一统社稷……激动的叫喊声响彻了江淮、荆襄,各方势力都在厉兵秣马,北伐的洪流已不可阻挡。
七月上,襄阳的刘表出兵了,文聘、魏延、黄忠等荆州大将率二十万大军杀向了南阳,杀向了汝南。
七月上,扬州的袁术出兵了,他集结了十五万大军向徐州和九江郡发起了攻击。
五月上,孙策、孙坚亲自统率江东大军北上西进,二十五万大军分两路杀向益州和庐江郡。
两年光阴,对长安来说,弹指一瞬间,什么事都没做好,时间就没了,但对南方各州郡来说,却是漫长的两年,他们在这两年中竭尽所能,想方设法恢复元气,扩军备战,时时刻刻提防着北疆军呼啸而下。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们终于找到了机会,他们向强大的敌人发起了反攻。
然而,正如徐庶在麒麟殿军议上所说,自曹操弃暗投明后,天下再无雄主,刘表、孙坚、袁术之辈威望不足,谁都无法驾驭各路诸侯,败亡不过是迟早之事。
诸葛亮这个神一般算计的人物突然崛起,刘表十万大军尚未和北疆军照面,就已经伤筋动骨,毫无战意,南阳战场意外平定。
袁术在关羽面前碰了个头破血流,更是被甘宁率领北疆海军偷袭后方,彻底一蹶不振,更是在今年五月被彻底消灭,袁术本人自杀,麾下将领死的死降的降。
孙策被法正于益州东部一把火給烧的毫无脾气,十万大军,死伤大半后狼狈退守武陵,堪堪抵挡住了张辽并不坚决的反攻。
孙坚也在彭蠡泽被周瑜一把火烧的心惊胆颤,再没有北上攻打扬州和豫州的勇气。
攻入汝南的黄忠,在诸路大军都败退之后,也只能是毫无战绩并损失三万大军的情况下撤回江夏。
荆州军回撤了,但太史慈却拒绝撤军,三番两次上奏朝廷,要求率军攻打邓县和襄阳,收复荆州。吕布随后也上奏,说现在孙坚的大军被拖在彭蠡泽一线,他们想撤但又担心北疆军顺势南下,所以进退两难。荆州失去了江东的支援,根本无力抵挡我大军的攻击,请朝廷慎重考虑,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此刻北疆叛乱未定,朝廷的策略就是防御,荀攸和徐庶坚决拒绝了太史慈和吕布的恳求,但陈群在这个关键时刻说了一句话,“朝廷有足够的财赋支撑荆州牧收复荆北。”
内阁总理大人既然支持打,那这一仗肯定打得起,所以朝中众多公卿大臣随即纷纷上奏,要求大军继续南下攻击,但荀攸和徐庶的态度非常坚决,撤,立即撤回。
大臣们上书天子。
在兵事上,天子不敢随便做主,现在夏王不在,当然要听荀攸和徐庶的,所以天子打算下旨命令太史慈和吕布撤军。这时,陈群却突然私下入宫觐见。
陈群说,陛下主政的时间已经有三年,但是三年内,因为南方叛逆的存在,陛下一直没有能够真正的主政。大军如果迟迟不能平定南方叛逆,大元帅势必不会离开朝堂,就算他愿意离开,但军心怎么办?谁敢保证军心不乱?谁敢保证军中没有像董卓、李傕、郭汜那样十恶不赦的奸佞?
朝廷的财赋的确很紧张,但是朝廷的财赋完全可以支撑荆州大战。如果今年打下荆州,明年大军一定可以横渡长江。
天子怦然心动,下旨攻打刘表。
这仗一打就是三个月。北疆军无法攻克邓县,也就无法继续南下攻击襄阳。
七月初,夏王平定西域,但是却没有及时返回,而是留在西域,陪同王妃们四处游玩。不过,在中原的大军中,却是说夏王生了重病,不能返回中原。
此时豫州牧钟繇接到了外甥郭援的一封书信。郭援是文丑帐下的一名上校,现正在南阳攻打邓县。他在书信中稍稍说了一下长安形势,然后问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今大元帅病危,而朝中奸佞擅权祸国,社稷摇摇欲坠,我欲拯救大汉,但路在何方?”
钟繇脸色大变,奋笔疾书。打刘表,需要整个南方战场的配合,独自一路攻击邓县,胜算甚少,极耗财赋。此时正值朝廷改制的关键时刻,以总理大人的行事风格,绝不会同意太史将军攻打荆州。但此次总理大人一反常态,积极支持,其中必有深意,你切切不可听信馋言,误入歧途,祸害九族。
此信送出之后,郭援再无消息。钟繇焦虑不安,书告文丑,密切注意南阳,必要时秘密抽调一部军队回屯宛城,以防万一。
钟繇没有细说原因,而文丑竟然想都不想,急调三万大军回屯宛城。
“大人,我们到了……”
王凌的声音惊醒了陷入半梦半醒之间的陈群,他猛地睁开眼睛,望着车窗外漆黑的夜空,眼里露出了一丝狰狞杀气。
为了方便您阅读,请记住“ 网”网址:http:///
大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长安。785425987458785461,
大汉内阁总理府。
夜已经很深了,陈群依旧伏案阅卷,没有丝毫的倦怠之色。自从曾炩在受封夏王,卸任内阁总理,陈群出任大汉内阁总理以来,他殚精竭虑,日夜操劳,四十岁不到的他已经鬓角隐见白丝,额头上的皱纹也越来越多,昔日高大的身躯也日渐清瘦。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屋外传来。陈群眉头微皱,放下了手上的竹简,抬头向房门方向望去。
王凌推开门,三两步走近陈群,神色颇为紧张,“大人,贾诩大人请你急赴朱雀殿,说有要事相商。”
“夏王出事了?”陈群骇然变色。
“应该不是,我估计是南阳战场出事了。”王凌小声说道,“我昨天到内务部,听张昭大人说,太史慈将军攻击邓县受阻后,随即大量调集南阳和司隶守军南下,说是要准备攻打襄阳。此时南下打襄阳比较冒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叛军包围,所以贾诩大人和荀攸大人急告太史将军,请他不要冒险,还是稳扎稳打,继续围攻邓县为上策。但太史将军很自负,大概在送出奏章的同时就已经率军南下渡汉水攻打襄阳了。”
陈群焦虑不安,不置可否地点点头,“备车,快,快……”
马车疾驰在宽敞的大道上,十八缇骑左右保护,向未央宫飞速而去。
陈群斜靠在车座上,把自己掩藏在黑暗里,双目紧闭,脑子里全都是太史慈,全都是南阳战场。
这是一场不该打的仗,但随着朝廷修改对外策略,一直被压制的朝堂矛盾终于爆发了。为了缓和和转移朝堂上越来越激烈的矛盾,朝廷不得不发动了这场南阳之战,而始作俑者就是自己。
去年五月,远在西域的夏王和边郡文武大吏要求修改对外策略的联名奏章,说明边郡和大漠上的形势很危险,西北两疆不能稳定,朝廷就无力南下平叛,这是血的事实。为了确保中兴大业能够顺利推进,朝廷被迫提前修改对外策略。
随即,陈群提出了五个修改建议。一是逐步迁移外族进入边郡居住,引导和帮助他们改畜牧为农耕,在一段时间内或者灾荒之年给予减免赋税,并在此基础上慢慢实施‘离散部落’之策,争取在几代人之后,甚至几百年之后,把迁入边郡的外族人全部纳入大汉户籍。
二是重用外族人,尤其是边郡各级府衙,其府内掾属必须征辟一部分外族人管理外族事务,以赢得外族的信任和忠诚,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把一批外族权贵迁移到京城或者其它大城居住,把他们纳入士籍,融入大汉。
三是边疆戍边,要倚重一批外族将领,边郡士卒也尽可能从外族部落中征募,以减少中原人的北迁,缓解因为汉胡杂居给边郡造成的诸如草场、田地、习俗等等各种矛盾,让杂居各方逐步建立起信任,并在此基础上慢慢推行诸如通婚等等有助于各族之间加快融合步伐的律令。
四是在各外族单于庭、王庭设立学宫,置明师,让各族王公权贵、大小首领们的后代从小就说大汉话,写大汉字,读大汉书,长大了到帝国大学再深造,通过试经(考试)的优秀者可以入仕为官。到边郡授学的明师从帝国大学诸生中择优录取,三年一换,回朝后予以重用。
五是赈济制度,这是确保西北两疆和大漠稳定的基础。陈群的赈济制度不是单方面的无偿馈赠,而是朝廷和外族,和边郡百姓共同预防和抵御灾患。边郡建官仓,官仓囤积的谷粟一部分由各地“入粟拜爵”的富豪运送,一部分由朝廷运送,一部分由当地府衙筹措。边郡建马政,朝廷投入钱财,并利用边郡和大漠上的各外族战马、牲畜、草场等等,和各外族一起圈地养马,养牲畜,以备战争和灾患。
陈群对外策略的原则就是“征伐和安抚”,但他偏重安抚,而且很多政策都是几代人,甚至百年以后才能看到效果,所以这个新制的对外策略在朝议上很快得到了通过。然而,接下来的事就让所有人目瞪口呆了。
陈群为了实施这个新的对外策略,说服了天子、张昭和荀攸,做了一番人事调整。
太史慈由第四军区司令一职调任第二军区司令,而第二军区虽然是大汉都城所在地,但是其重要性却是比不上第四军区。中将文丑出任第四军区司令,主掌第二集团军。
在迁都长安之前,北疆将防务进行了调整,分为十个军区,冀州是第一军区,司隶是第二军区,益州是第三军区,荆州是第四军区,扬州和徐州是第五军区,兖州和豫州是第六军区,幽州和安东都护府是第七军区,并州是第八军区,漠北都护府是第九军区,凉州和安西都护府(现在的青海和西藏,也就是当时羌族的主要聚居地)是第十军区,第十军区在如今还包括了新成立的西域都护府。
第四军区如今虽然只有南阳一郡之地,但是却是扼守京畿重地的南大门,位置极为重要,在各大军区中是排第一的,而第二军区虽然是如今大汉的都城所在地,却只是排行中下游。太史慈认为陈群有意把他赶出朝堂,对陈群极其愤恨。
而陈群似乎为了平息太史慈的愤怒,马上将太史慈拜为荆州牧。
之后,陈群又是发动一系列的官员调任,虽然最初北疆系的人都不理解,还要大闹,可是当一切尘埃落定的时候,北疆系的人却是在心里面笑开了花。因为北疆系不但在军界仍然是一方独大,在政界也是掌控了地方,而在长安,北疆系的人地位丝毫没有被削弱。
大家这才不得不为陈群的手腕感到震惊,他的政治手腕,完全的超过了夏王。
陈群打着实施新制的旗号,明目张胆地任人唯亲,而内务部长张昭和夏王相沮授竟然置若罔闻,此事立即刺痛了朝中大臣,特别是门阀士族一系的大臣,于是朝堂上出现了一股辞职热潮。
出乎意外,内阁总理陈群毫不在意,一概批准。只要你愿意走,打个招呼就行,一点挽留的话语都没有。
不过,随即发生的事情,却是让这些大臣们瞪圆了眼睛。
建安二年四月上,朝廷诏告天下,恢复太学,拟定新制,以试经选拔人才,三年一次。但大汉中兴之期,急需贤能之士,故第一次选拔直接征召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等各类人才齐聚京师,试经(考试)入仕。
一时间,朝野震动。
至此,朝廷不但有完备的学府系统培养人才,更是将民间的儒生也一网打尽,这完全的将门阀士族一系撇在了一边。
这一计,实在是狠毒。
各地儒生贤良蜂拥而至,刚刚恢复的长安太学竟然人满为患。
试经选拔在本朝一直是辅助选拔制度,主要是考儒家,考试方法有射策和对策两种。射策就是抽签考试,内容侧重于对经义的解释,主要用于太学内部的考试,目的是督促诸生认真读经,明了经义。对策则是根据皇帝或学官提出的重大国政、理论等问题,撰文以对,主要用于朝廷举荐的士人,皇帝和学官考验合格后,就可以授官了。
选拔新制规定,试经考试分三种,分别是行策、试经和律论。这三种考试方法按照难易程度分甲乙丙三科。每科有规定的职官名额。
本朝最初的射策考试根据难易程度,分甲乙两科。王莽时,将两科改为三科,并增加了各科的取官人数。这种考试在王莽篡国之前是一年一试,光武皇帝中兴后恢复甲乙两科,两年一试。不过随着太学规模扩大,儒生增多,考试制度随即开始改动,渐渐也就流于形式,以察举荐士为主了。
五月上,试经考试开始。内阁总理等公卿大臣,许劭、王剪、杨彪等大儒名士齐聚太学,论卷取士。
五月中,第一次考试选拔结束。因为贤能之士远远超过了规定的取官人数,朝廷急奏远在西域的夏王,请求增加名额。夏王回旨,不限定人数,有多少取多少,一个不要漏掉。
朝廷取贤良五百四十七人,全部授官。朝廷因门阀士族辞官引起的人才危机立时得到极大改善。
天下士人闻讯,无不欢欣鼓舞,准备三年后规模更大的试经选拔。
陈群的试经选拔制度成功了,为朝廷征募了大量优秀的各类型急需人才,但同时也遭到了门阀世家的仇恨。
现在他们明白了,为什么以曾炩为首的北疆政界大佬都在背后支持陈群,因为陈群早就说服了他们,他保证试经考试可以为朝廷征募一批极其出色的人才,他做到了,给了门阀世家们重重一击,将其影响力在朝野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也给危难中的大汉走向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门阀世家和朝中遭到排挤的文武大臣们走到了一起,他们正准备联手打击陈群的时候,南方诸侯北伐的大战爆发了。这场战争来得非常及时,以致于陈群在总理府振臂欢呼。
去年长安的朝堂危机四伏,今年长安朝堂上的危机更是一触即发,而长安的大汉天子巡视塞外大漠,长安朝廷的擎天柱石大汉夏王曾炩更是在西域誓死鏖战,长安朝廷就象一棵倾覆在即的大树,又像一叶惊涛骇浪中的浮萍,虽然依旧在风雨中苦苦支撑,但这时只要有一点外力,它就会倒下,就会被风浪吞噬。
襄阳人忍不住了,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刘表忍不住了,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袁术忍不住了,居心叵测意图坐收渔人之利的孙坚忍不住了,一艘艘特使的快船在长江上往来飞驶,一张张慷慨激昂的面孔在襄阳城里进进出出,进攻,北伐,一统社稷……激动的叫喊声响彻了江淮、荆襄,各方势力都在厉兵秣马,北伐的洪流已不可阻挡。
七月上,襄阳的刘表出兵了,文聘、魏延、黄忠等荆州大将率二十万大军杀向了南阳,杀向了汝南。
七月上,扬州的袁术出兵了,他集结了十五万大军向徐州和九江郡发起了攻击。
五月上,孙策、孙坚亲自统率江东大军北上西进,二十五万大军分两路杀向益州和庐江郡。
两年光阴,对长安来说,弹指一瞬间,什么事都没做好,时间就没了,但对南方各州郡来说,却是漫长的两年,他们在这两年中竭尽所能,想方设法恢复元气,扩军备战,时时刻刻提防着北疆军呼啸而下。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们终于找到了机会,他们向强大的敌人发起了反攻。
然而,正如徐庶在麒麟殿军议上所说,自曹操弃暗投明后,天下再无雄主,刘表、孙坚、袁术之辈威望不足,谁都无法驾驭各路诸侯,败亡不过是迟早之事。
诸葛亮这个神一般算计的人物突然崛起,刘表十万大军尚未和北疆军照面,就已经伤筋动骨,毫无战意,南阳战场意外平定。
袁术在关羽面前碰了个头破血流,更是被甘宁率领北疆海军偷袭后方,彻底一蹶不振,更是在今年五月被彻底消灭,袁术本人自杀,麾下将领死的死降的降。
孙策被法正于益州东部一把火給烧的毫无脾气,十万大军,死伤大半后狼狈退守武陵,堪堪抵挡住了张辽并不坚决的反攻。
孙坚也在彭蠡泽被周瑜一把火烧的心惊胆颤,再没有北上攻打扬州和豫州的勇气。
攻入汝南的黄忠,在诸路大军都败退之后,也只能是毫无战绩并损失三万大军的情况下撤回江夏。
荆州军回撤了,但太史慈却拒绝撤军,三番两次上奏朝廷,要求率军攻打邓县和襄阳,收复荆州。吕布随后也上奏,说现在孙坚的大军被拖在彭蠡泽一线,他们想撤但又担心北疆军顺势南下,所以进退两难。荆州失去了江东的支援,根本无力抵挡我大军的攻击,请朝廷慎重考虑,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此刻北疆叛乱未定,朝廷的策略就是防御,荀攸和徐庶坚决拒绝了太史慈和吕布的恳求,但陈群在这个关键时刻说了一句话,“朝廷有足够的财赋支撑荆州牧收复荆北。”
内阁总理大人既然支持打,那这一仗肯定打得起,所以朝中众多公卿大臣随即纷纷上奏,要求大军继续南下攻击,但荀攸和徐庶的态度非常坚决,撤,立即撤回。
大臣们上书天子。
在兵事上,天子不敢随便做主,现在夏王不在,当然要听荀攸和徐庶的,所以天子打算下旨命令太史慈和吕布撤军。这时,陈群却突然私下入宫觐见。
陈群说,陛下主政的时间已经有三年,但是三年内,因为南方叛逆的存在,陛下一直没有能够真正的主政。大军如果迟迟不能平定南方叛逆,大元帅势必不会离开朝堂,就算他愿意离开,但军心怎么办?谁敢保证军心不乱?谁敢保证军中没有像董卓、李傕、郭汜那样十恶不赦的奸佞?
朝廷的财赋的确很紧张,但是朝廷的财赋完全可以支撑荆州大战。如果今年打下荆州,明年大军一定可以横渡长江。
天子怦然心动,下旨攻打刘表。
这仗一打就是三个月。北疆军无法攻克邓县,也就无法继续南下攻击襄阳。
七月初,夏王平定西域,但是却没有及时返回,而是留在西域,陪同王妃们四处游玩。不过,在中原的大军中,却是说夏王生了重病,不能返回中原。
此时豫州牧钟繇接到了外甥郭援的一封书信。郭援是文丑帐下的一名上校,现正在南阳攻打邓县。他在书信中稍稍说了一下长安形势,然后问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今大元帅病危,而朝中奸佞擅权祸国,社稷摇摇欲坠,我欲拯救大汉,但路在何方?”
钟繇脸色大变,奋笔疾书。打刘表,需要整个南方战场的配合,独自一路攻击邓县,胜算甚少,极耗财赋。此时正值朝廷改制的关键时刻,以总理大人的行事风格,绝不会同意太史将军攻打荆州。但此次总理大人一反常态,积极支持,其中必有深意,你切切不可听信馋言,误入歧途,祸害九族。
此信送出之后,郭援再无消息。钟繇焦虑不安,书告文丑,密切注意南阳,必要时秘密抽调一部军队回屯宛城,以防万一。
钟繇没有细说原因,而文丑竟然想都不想,急调三万大军回屯宛城。
“大人,我们到了……”
王凌的声音惊醒了陷入半梦半醒之间的陈群,他猛地睁开眼睛,望着车窗外漆黑的夜空,眼里露出了一丝狰狞杀气。
为了方便您阅读,请记住“ 网”网址:http:///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汉末风云之大夏帝国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