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官本位
目录:耕唐| 作者:深悟不空| 类别:历史军事
这天下了早朝,李世民留下了尚书省左右两位仆射在皇城内议事,只因国事繁重,君臣三人商议完大事之后,眼看就快要到中午的饭点了,皇帝道了声二位爱卿辛苦了,且稍座片刻,一会一同用膳,两位宰相自然谢恩应了。
正事已毕,离用膳也还有些时间,趁这空闲,君臣三人闲聊了一会,说说最近官场趣闻,这时李世民随意拿起一份奏章道:“这位新上任的太子司议郎,到东宫第一天就没闲着,给朕写了奏章,说什么百闻不如一见,要带乾儿出宫去看看民生百态,朕留了几天,一直没有答复,玄龄、克明,你们先看看!”
房玄龄闻言接过胡戈的奏章,仔细观看起来,等他看完后又递给杜如晦,胡戈的奏章不长,不到一刻钟,俩人均已看完。
“你们觉得如何?”李世民见房、杜二人看完,都是面露微笑,便询问道。
房玄龄道:“陛下,不知东宫几位主官是什么意见?”
“除了戴卿,其他几位不必说,全是一片反对之声!”李世民笑道。
杜如晦闻言呵呵一笑,道:“玄胤(戴胄字)平日里最烦人引经据典、舞弄文雅,我观他户部里大小官员各个上疏都是言简意骇,这回归唐奏章里又是《荀子》,又是《汉书》的,他反倒什么都不说了,呵呵,难得啊难得!”
房玄龄道:“前些日他还要调归唐去他的度支司,虽没有如愿,但俩人总算在东宫会面了,做下属的第一次上书,他这个该管的上司,总不至于拆台吧!”言罢大家对视而笑,大厅里气氛愈加轻松起来。
戴胄此人为官一身正气,甚是鲠直,便是称其为道德君子也不为过,平素里大家在他身上要想找点瑕疵什么简直比登天还难,没想到今次因为胡戈奏章之事,倒叫平日里严谨持正的两位尚书仆射开了他一回玩笑。
三人笑了一回,即刻便言归正传,李世民再次发问:“归唐奏章上所提的意见,二位爱卿是怎么看呢?”
这胡戈入仕是杜如晦推荐的,房玄龄心知肚明他们两人的关系,所以这次便没有照惯例头一个开口,只是转头望着杜如晦。
杜如晦见老搭档望向自己便已明白了他的意思,俩人合作多年,那种默契非常人可及,既然房玄龄不准备首先发言,杜如晦便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语言,沉吟了片刻,说道:“臣闻隋炀帝自幼聪慧,文韬武略,无所不通,只因其不谅百姓困苦,最终导致灭国,归唐上书所言之事,臣认为可行!”
杜如晦说话的时候房玄龄在一旁微微点头,他心知有关太子出宫之事,无论是胡戈的建议也好,还是东宫里各位主官的意见也好,都是在设身处地的为太子考量,出发点都是为太子的将来好,双方的观点说来都有各自的道理支撑,毕竟也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国政之争,非要分个对错来。说实话房玄龄心中是比较倾向于胡戈的,再加上以他对李世民的了解,想必是心中已经松动,不然要驳回胡戈的奏章只需一字即可,留存至今的举动正说明皇帝心中对胡戈的建议还是很上心的,何况老搭档杜如晦又意见明确的表达了对胡戈支持,便随即也附议了。
等两位重臣说完自己的意见,李世民笑道:“朕幼时便是长自民间,这才深知百姓苦乐,那日在咬金府上密室,马周一番话说得好啊,待那长自深宫的皇子即位,心中可有百姓疾苦?我想还是让乾儿出去见识一下民生也好,老呆在宫里,很多情况都搞不清楚!既然这奏章是胡戈上的,便让他来日带太子出宫吧!归唐的才具朕是信得过的,让乾儿多亲近亲近他必会受益匪浅啊!”
杜如晦见李世民夸起胡戈的才学,笑道:“说到才具,臣倒听闻归唐准备参加今年的科举,不知陛下可有耳闻?”
“杨公前几日专门跟朕说起过,希望今年雍州能增加一位贡士的名额,朕问他详情,方知这额外之人便是归唐,呵呵!朕当时就允了。”李世民笑道。
看到李世民与杜如晦二人的问答,房玄龄这才闻之有此一事。虽说雍州府递交的贡士名单会送至吏部,而吏部又名义上归自己这个尚书左仆射正管,可是因为杜如晦还身兼吏部尚书的因由,他平时基本不过问吏部之事,所以对于胡戈有志科举,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房玄龄低头默思片刻,便道:“克明,我看吏部也该给归唐加散官衔了,毕竟拖了这么久,总这么悬着名不正言不顺啊!”
杜如晦笑了笑,望向李世民,正好李世民也望了过来,两人目光相遇,都从对方脸上中看到一丝苦笑,他们哪是舍不得一个低品的散官之职,只是这事说来有些复杂。
这还要从唐代的官制说起。
胡戈刚刚出仕的时候便被授予了工部员外郎一职,这种在三省六部等等部门有着具体职责的官职被称为职事官,而职事官是大唐官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但远远不是全部。在唐朝正式公文中,对于一个官员官衔的书写顺序是:散(散官)、职(职事官)、勋、爵。散官排在职事官之前名列第一,其重要性便可见一斑。
很多人认为散官不过是一种荣誉尊衔,实际意义并不大,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如果说在唐朝之前散官的重要性还不是那么明显的话,那么到了唐朝,散官这一官制被李家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那便是用它来划分、确立了这个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即后人眼中的官本位制度。
大唐立国时,李渊曾得意洋洋的在朝中重臣面前自夸门第,他说我家是陇西旧族,世代与帝室联姻,举旗一呼,不三月有天下云云(见《新唐书》裴寂传),但这只是他自我感觉良好而已,浑然不知在暗地里却被人戏称作“鸵李”。世人心中真正认可的世家大族却是在唐初官场上并不显眼的山东旧族(如崔、卢、李、郑等)。
终于等到李渊有一天发现这世上有一批人比自己身上的优越感还要优越时,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闹了大笑话,这时,他便开始大力打压这些前朝旧族。尽管李世民在许多问题上与自己老子有分歧,但是在利用政治力量去消除这些旧有士族在社会上的影响方面,他们还是父子同心的。
那么怎么消除这些旧士族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呢?他们祖上传下的名望,自己抹杀不得;他们家中钱粮无数,自己明抢不得;这时,李世民想出一个釜底抽薪之计,便是不让这些士族之人在自己朝廷中立足,说白了,你祖上靠什么显赫,不就是做过什么四世三公之类的吗,我现在不让你们入仕,将来我的儿子也不让你们的儿子入仕,好吧,就算有个把文曲星转世侥幸给你们挤入了官场,那我李家也让你们做不成光宗耀祖的高官,只叫你半生蹉跎!就这样一世一世的过去,你们的后代拿什么来培养自己的优越感?
富贵富贵,且富且贵,富而不贵,早晚下跪。
贞观年间在李世民的主持下修过一部《氏族志》,他确立的核心思想便是:“以今日冠冕为等级高下”、“不论数代以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与本统治集团无关的前朝望族之后,想拼爹那是行不通的)
于是,在确立了官本位的社会价值观后,散官便成了推行这一制度的利器。散官的阶级一共二十九阶,自一品始,到从九品下为止。这个品级便是你在这个社会等级中的排名,除非你有惊人的业绩,一般授予后要想变动极为困难,不像职事官的授予,昨天孙伏伽还是一个不入流品的县衙办事员,今天李渊就可以把他提拔到治书侍御史的高位上(不过在职事官任命中,这也绝对可以算作特例了,正常的人事任免不会玩得这么心跳)。可这散官却是不好随意加的,最终搞得堂堂御史台的二把手,要和一群小年轻们在大冷天的早上搓着手吸着鼻涕一起挤考场(此时考生在通过吏部考功司员外郎主持的科举考试成功中举后所授之的官爵便是散官,而非职事官,想要获得职事官,还需要再经过吏部另外的考核)。
所以房玄龄听闻胡戈要参加科举后,和杨恭仁第一反应一模一样,以为他是因为自身没有加散官衔,才去投奔科海的。
其实哪里是李世民不愿意给胡戈加授散官,实在是因为胡戈出仕之前所立灭蝗防旱之功难以摆明了拿到台面上来讲,授低了,李世民自己心里过意不去,授高了,没有拿得出的理由便是自己坏自己的规矩,徒惹朝野议论。
所以矛盾中的李世民思来想去后,便暂时没有授予胡戈散官,他一直在等一个时机,一个能略减心中愧疚的机会。
正事已毕,离用膳也还有些时间,趁这空闲,君臣三人闲聊了一会,说说最近官场趣闻,这时李世民随意拿起一份奏章道:“这位新上任的太子司议郎,到东宫第一天就没闲着,给朕写了奏章,说什么百闻不如一见,要带乾儿出宫去看看民生百态,朕留了几天,一直没有答复,玄龄、克明,你们先看看!”
房玄龄闻言接过胡戈的奏章,仔细观看起来,等他看完后又递给杜如晦,胡戈的奏章不长,不到一刻钟,俩人均已看完。
“你们觉得如何?”李世民见房、杜二人看完,都是面露微笑,便询问道。
房玄龄道:“陛下,不知东宫几位主官是什么意见?”
“除了戴卿,其他几位不必说,全是一片反对之声!”李世民笑道。
杜如晦闻言呵呵一笑,道:“玄胤(戴胄字)平日里最烦人引经据典、舞弄文雅,我观他户部里大小官员各个上疏都是言简意骇,这回归唐奏章里又是《荀子》,又是《汉书》的,他反倒什么都不说了,呵呵,难得啊难得!”
房玄龄道:“前些日他还要调归唐去他的度支司,虽没有如愿,但俩人总算在东宫会面了,做下属的第一次上书,他这个该管的上司,总不至于拆台吧!”言罢大家对视而笑,大厅里气氛愈加轻松起来。
戴胄此人为官一身正气,甚是鲠直,便是称其为道德君子也不为过,平素里大家在他身上要想找点瑕疵什么简直比登天还难,没想到今次因为胡戈奏章之事,倒叫平日里严谨持正的两位尚书仆射开了他一回玩笑。
三人笑了一回,即刻便言归正传,李世民再次发问:“归唐奏章上所提的意见,二位爱卿是怎么看呢?”
这胡戈入仕是杜如晦推荐的,房玄龄心知肚明他们两人的关系,所以这次便没有照惯例头一个开口,只是转头望着杜如晦。
杜如晦见老搭档望向自己便已明白了他的意思,俩人合作多年,那种默契非常人可及,既然房玄龄不准备首先发言,杜如晦便在心里组织了一下语言,沉吟了片刻,说道:“臣闻隋炀帝自幼聪慧,文韬武略,无所不通,只因其不谅百姓困苦,最终导致灭国,归唐上书所言之事,臣认为可行!”
杜如晦说话的时候房玄龄在一旁微微点头,他心知有关太子出宫之事,无论是胡戈的建议也好,还是东宫里各位主官的意见也好,都是在设身处地的为太子考量,出发点都是为太子的将来好,双方的观点说来都有各自的道理支撑,毕竟也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国政之争,非要分个对错来。说实话房玄龄心中是比较倾向于胡戈的,再加上以他对李世民的了解,想必是心中已经松动,不然要驳回胡戈的奏章只需一字即可,留存至今的举动正说明皇帝心中对胡戈的建议还是很上心的,何况老搭档杜如晦又意见明确的表达了对胡戈支持,便随即也附议了。
等两位重臣说完自己的意见,李世民笑道:“朕幼时便是长自民间,这才深知百姓苦乐,那日在咬金府上密室,马周一番话说得好啊,待那长自深宫的皇子即位,心中可有百姓疾苦?我想还是让乾儿出去见识一下民生也好,老呆在宫里,很多情况都搞不清楚!既然这奏章是胡戈上的,便让他来日带太子出宫吧!归唐的才具朕是信得过的,让乾儿多亲近亲近他必会受益匪浅啊!”
杜如晦见李世民夸起胡戈的才学,笑道:“说到才具,臣倒听闻归唐准备参加今年的科举,不知陛下可有耳闻?”
“杨公前几日专门跟朕说起过,希望今年雍州能增加一位贡士的名额,朕问他详情,方知这额外之人便是归唐,呵呵!朕当时就允了。”李世民笑道。
看到李世民与杜如晦二人的问答,房玄龄这才闻之有此一事。虽说雍州府递交的贡士名单会送至吏部,而吏部又名义上归自己这个尚书左仆射正管,可是因为杜如晦还身兼吏部尚书的因由,他平时基本不过问吏部之事,所以对于胡戈有志科举,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房玄龄低头默思片刻,便道:“克明,我看吏部也该给归唐加散官衔了,毕竟拖了这么久,总这么悬着名不正言不顺啊!”
杜如晦笑了笑,望向李世民,正好李世民也望了过来,两人目光相遇,都从对方脸上中看到一丝苦笑,他们哪是舍不得一个低品的散官之职,只是这事说来有些复杂。
这还要从唐代的官制说起。
胡戈刚刚出仕的时候便被授予了工部员外郎一职,这种在三省六部等等部门有着具体职责的官职被称为职事官,而职事官是大唐官制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但远远不是全部。在唐朝正式公文中,对于一个官员官衔的书写顺序是:散(散官)、职(职事官)、勋、爵。散官排在职事官之前名列第一,其重要性便可见一斑。
很多人认为散官不过是一种荣誉尊衔,实际意义并不大,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如果说在唐朝之前散官的重要性还不是那么明显的话,那么到了唐朝,散官这一官制被李家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那便是用它来划分、确立了这个社会中的等级制度,即后人眼中的官本位制度。
大唐立国时,李渊曾得意洋洋的在朝中重臣面前自夸门第,他说我家是陇西旧族,世代与帝室联姻,举旗一呼,不三月有天下云云(见《新唐书》裴寂传),但这只是他自我感觉良好而已,浑然不知在暗地里却被人戏称作“鸵李”。世人心中真正认可的世家大族却是在唐初官场上并不显眼的山东旧族(如崔、卢、李、郑等)。
终于等到李渊有一天发现这世上有一批人比自己身上的优越感还要优越时,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闹了大笑话,这时,他便开始大力打压这些前朝旧族。尽管李世民在许多问题上与自己老子有分歧,但是在利用政治力量去消除这些旧有士族在社会上的影响方面,他们还是父子同心的。
那么怎么消除这些旧士族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呢?他们祖上传下的名望,自己抹杀不得;他们家中钱粮无数,自己明抢不得;这时,李世民想出一个釜底抽薪之计,便是不让这些士族之人在自己朝廷中立足,说白了,你祖上靠什么显赫,不就是做过什么四世三公之类的吗,我现在不让你们入仕,将来我的儿子也不让你们的儿子入仕,好吧,就算有个把文曲星转世侥幸给你们挤入了官场,那我李家也让你们做不成光宗耀祖的高官,只叫你半生蹉跎!就这样一世一世的过去,你们的后代拿什么来培养自己的优越感?
富贵富贵,且富且贵,富而不贵,早晚下跪。
贞观年间在李世民的主持下修过一部《氏族志》,他确立的核心思想便是:“以今日冠冕为等级高下”、“不论数代以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级”(与本统治集团无关的前朝望族之后,想拼爹那是行不通的)
于是,在确立了官本位的社会价值观后,散官便成了推行这一制度的利器。散官的阶级一共二十九阶,自一品始,到从九品下为止。这个品级便是你在这个社会等级中的排名,除非你有惊人的业绩,一般授予后要想变动极为困难,不像职事官的授予,昨天孙伏伽还是一个不入流品的县衙办事员,今天李渊就可以把他提拔到治书侍御史的高位上(不过在职事官任命中,这也绝对可以算作特例了,正常的人事任免不会玩得这么心跳)。可这散官却是不好随意加的,最终搞得堂堂御史台的二把手,要和一群小年轻们在大冷天的早上搓着手吸着鼻涕一起挤考场(此时考生在通过吏部考功司员外郎主持的科举考试成功中举后所授之的官爵便是散官,而非职事官,想要获得职事官,还需要再经过吏部另外的考核)。
所以房玄龄听闻胡戈要参加科举后,和杨恭仁第一反应一模一样,以为他是因为自身没有加散官衔,才去投奔科海的。
其实哪里是李世民不愿意给胡戈加授散官,实在是因为胡戈出仕之前所立灭蝗防旱之功难以摆明了拿到台面上来讲,授低了,李世民自己心里过意不去,授高了,没有拿得出的理由便是自己坏自己的规矩,徒惹朝野议论。
所以矛盾中的李世民思来想去后,便暂时没有授予胡戈散官,他一直在等一个时机,一个能略减心中愧疚的机会。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耕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耕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