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新省委书记(11.1)
目录:新省委书记| 作者:闻雨| 类别:都市言情
市政府的紧急电话通知迅速下发到各部门、各单位。通知指出:"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的指示精神,加快国际大都市建设进程,市政府决定,采取切实措施强化拆迁工作……公职人员本人在拟拆迁棚户区内的,要带头签订拆迁安置协议。逾期不签,停薪停职;没有公职人员的拆迁户,由区政府安排本区的公职人员承包动员(即包户),动员不成,停薪停职。拆迁户属低保户的,如不配合拆迁,将停发最低生活保障……"
紧急电话通知还要求,本通知精神要内部掌握执行,可以传达到基层单位一把手,但不许行文,也不许公开宣传。
望海区政府的补充通知还规定,离退休公职人员也要提高认识,积极投身到拆迁工作中去,承担相应责任,分担包户任务。如不完成任务,将受到处罚,担任过领导工作的,要全面调查其任职期间存在的问题……
望海区医院手术室护士陈芳,市卫校毕业至今,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八年。一天前,医院领导亲自找她谈话,要求她立即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动员母亲签订拆迁协议,尽早迁离棚户区。陈芳的组织观念很强,始终很听领导的话。可是,这次领导交给她的任务实在太艰巨了,她没有完成的把握。
陈芳骑着自行车,神情黯然地回到母亲家。"进屋就上炕,",母女俩亲亲热热地坐在炕上唠家常。29岁的陈芳是母亲余大姐的养女。28年前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下夜班的矿工陈大山,顶风冒雪往家里走去。路过一间废弃的草屋时,他听到了一个婴儿的哭声。尽管又冷又饿,陈大山还是停下了脚步,寻声音走进草屋。一个婴儿躺在一堆稻草上,裹在身上的碎花棉被上,飘落了一层雪花。心地善良的陈大山心疼不已,赶忙把婴儿抱了起来。怕婴儿冷,他揭开了自己棉衣,让婴儿在他的怀里取暖。陈大山在草屋里等了三个小时,因为他不能断定,是不是婴儿的父母因为有急事去办,暂时把孩子存放在这里。长时间的等待后,他才明白这是一个弃婴。如果再守在这里,他们俩都会冻死在雪夜里的。无奈之中,陈大山抱着婴儿,拖着疲惫的身躯,艰难地回到家里。
陈大山和余大姐虽然结婚多年,但始终没有生养。女婴的到来,给这个贫寒之家增添了无尽的欢乐。后来,儿子出生了,陈大山和余大姐心满意足。儿女双全,是普通老百姓对幸福的最大追求。虽然日子依旧清贫,常常为一日三餐奔波操劳。
儿女渐渐长大了,小屋实在容不下一家四口了。陈大山在百般无奈之下,住到矿上的工棚。为了多挣点钱,他常常一个班接着一个班下井挖煤,想攒点钱,买间大点的房子,换换窝。这是他多少年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拼死拼活地努力着。可是,一次井下塌方,陈大山和六名矿工兄弟被夺去了生命。人们在扒出陈大山尸体后,发现他用粉笔在自己的矿工帽上,歪歪扭扭地写了个"家"字。很显然,这个"家"字是陈大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的,但是,他终其一生渴望的有一个大一点的"家"的愿望,却始终没有实现。人们都知道,陈大山目不识丁,更不会写字。奇怪的是,他竟然在闭上双眼前,写下了一个"家"字……
陈芳卫生学校毕业后,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选择丈夫的标准不高,但其中有两项硬指标不可改变。一是要有房子。不求高楼大厦,有一间比"进屋就上炕"的家大一点可以了。二是不嫁矿工。
陈芳嫁给了一个锅炉工,名字叫王刚。锅炉工也是平民子弟,家里有一间12平方米的平房。漂亮的陈芳很满足了,因为她是棚户区的姑娘。棚户区的姑娘即使再漂亮,身价也是低廉的……
听到棚户区改造的消息后,母亲和陈芳都很兴奋。母亲说,日子总算熬出头了,可惜你爹没有福气,没等到住大房子这一天。陈芳说,俺爹在九泉之下,知道咱家有大房子,不用"进屋就上炕",一定会高兴的。街道干部拿着"拆迁协议",要余大姐签字的时候,同样不识字的她求人叫回了陈芳。陈芳告诉母亲,根据"拆迁协议"的规定,他们家要搬到市郊的大山沟里。并且,新居的居住面积30平方米,要交"新旧房补差"5万元钱。陈芳还了解到,那个"幸福家园"回迁楼盘,建筑质量很不好,交通又不方便,医疗、商业等生活设施缺乏。各种疾病缠身的余大姐,常常会在深更半夜发病,而发起病来,必须马上去医院抢救……
"能不能就地回迁安置?"陈芳问。
街道干部回答得倒是挺爽快:"可以原地安置。但是,准备建的住宅是豪华型的,房价每平方米1.8万元,户型最小的180平方米。"
余大姐摇了摇头拒绝,因为,家境贫寒的她手无分文,根本拿不出那天文数字的购房款……
这一次,陈芳接到领导交给的任务后,马上回到家里。坐在炕上,说到拆迁,母女二人抱头痛哭。陈芳觉得,即将开始的棚户区改造,本来是件好事,却因为拆迁政策不合理,使他们这样的贫困户雪上加霜。
"妈,要不,找舅舅帮帮忙?"陈芳小心翼翼地问。她知道,舅舅是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是大官。可是,大官舅舅生性谨小慎微,从不敢越雷池半步。
紧急电话通知还要求,本通知精神要内部掌握执行,可以传达到基层单位一把手,但不许行文,也不许公开宣传。
望海区政府的补充通知还规定,离退休公职人员也要提高认识,积极投身到拆迁工作中去,承担相应责任,分担包户任务。如不完成任务,将受到处罚,担任过领导工作的,要全面调查其任职期间存在的问题……
望海区医院手术室护士陈芳,市卫校毕业至今,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八年。一天前,医院领导亲自找她谈话,要求她立即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动员母亲签订拆迁协议,尽早迁离棚户区。陈芳的组织观念很强,始终很听领导的话。可是,这次领导交给她的任务实在太艰巨了,她没有完成的把握。
陈芳骑着自行车,神情黯然地回到母亲家。"进屋就上炕,",母女俩亲亲热热地坐在炕上唠家常。29岁的陈芳是母亲余大姐的养女。28年前的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下夜班的矿工陈大山,顶风冒雪往家里走去。路过一间废弃的草屋时,他听到了一个婴儿的哭声。尽管又冷又饿,陈大山还是停下了脚步,寻声音走进草屋。一个婴儿躺在一堆稻草上,裹在身上的碎花棉被上,飘落了一层雪花。心地善良的陈大山心疼不已,赶忙把婴儿抱了起来。怕婴儿冷,他揭开了自己棉衣,让婴儿在他的怀里取暖。陈大山在草屋里等了三个小时,因为他不能断定,是不是婴儿的父母因为有急事去办,暂时把孩子存放在这里。长时间的等待后,他才明白这是一个弃婴。如果再守在这里,他们俩都会冻死在雪夜里的。无奈之中,陈大山抱着婴儿,拖着疲惫的身躯,艰难地回到家里。
陈大山和余大姐虽然结婚多年,但始终没有生养。女婴的到来,给这个贫寒之家增添了无尽的欢乐。后来,儿子出生了,陈大山和余大姐心满意足。儿女双全,是普通老百姓对幸福的最大追求。虽然日子依旧清贫,常常为一日三餐奔波操劳。
儿女渐渐长大了,小屋实在容不下一家四口了。陈大山在百般无奈之下,住到矿上的工棚。为了多挣点钱,他常常一个班接着一个班下井挖煤,想攒点钱,买间大点的房子,换换窝。这是他多少年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拼死拼活地努力着。可是,一次井下塌方,陈大山和六名矿工兄弟被夺去了生命。人们在扒出陈大山尸体后,发现他用粉笔在自己的矿工帽上,歪歪扭扭地写了个"家"字。很显然,这个"家"字是陈大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下的,但是,他终其一生渴望的有一个大一点的"家"的愿望,却始终没有实现。人们都知道,陈大山目不识丁,更不会写字。奇怪的是,他竟然在闭上双眼前,写下了一个"家"字……
陈芳卫生学校毕业后,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选择丈夫的标准不高,但其中有两项硬指标不可改变。一是要有房子。不求高楼大厦,有一间比"进屋就上炕"的家大一点可以了。二是不嫁矿工。
陈芳嫁给了一个锅炉工,名字叫王刚。锅炉工也是平民子弟,家里有一间12平方米的平房。漂亮的陈芳很满足了,因为她是棚户区的姑娘。棚户区的姑娘即使再漂亮,身价也是低廉的……
听到棚户区改造的消息后,母亲和陈芳都很兴奋。母亲说,日子总算熬出头了,可惜你爹没有福气,没等到住大房子这一天。陈芳说,俺爹在九泉之下,知道咱家有大房子,不用"进屋就上炕",一定会高兴的。街道干部拿着"拆迁协议",要余大姐签字的时候,同样不识字的她求人叫回了陈芳。陈芳告诉母亲,根据"拆迁协议"的规定,他们家要搬到市郊的大山沟里。并且,新居的居住面积30平方米,要交"新旧房补差"5万元钱。陈芳还了解到,那个"幸福家园"回迁楼盘,建筑质量很不好,交通又不方便,医疗、商业等生活设施缺乏。各种疾病缠身的余大姐,常常会在深更半夜发病,而发起病来,必须马上去医院抢救……
"能不能就地回迁安置?"陈芳问。
街道干部回答得倒是挺爽快:"可以原地安置。但是,准备建的住宅是豪华型的,房价每平方米1.8万元,户型最小的180平方米。"
余大姐摇了摇头拒绝,因为,家境贫寒的她手无分文,根本拿不出那天文数字的购房款……
这一次,陈芳接到领导交给的任务后,马上回到家里。坐在炕上,说到拆迁,母女二人抱头痛哭。陈芳觉得,即将开始的棚户区改造,本来是件好事,却因为拆迁政策不合理,使他们这样的贫困户雪上加霜。
"妈,要不,找舅舅帮帮忙?"陈芳小心翼翼地问。她知道,舅舅是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是大官。可是,大官舅舅生性谨小慎微,从不敢越雷池半步。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新省委书记》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新省委书记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