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辛亥风雨 98进军新疆的计划
目录:理想年代| 作者:光景| 类别:历史军事
李想站在窗前,落迦山的冰雪初融,屋檐落下点点滴滴晶莹的雪水,屋子里湿气浓重。此刻的大西北还是冰天雪地,江南已经春风回暖。
回想袁世凯已于三月十日在南京专使团观礼之下,正式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了。但是其时仍有保留南京的临时参议院,却扳请孙大总统,继续负责中枢政务,直至袁总统的内阁完全建立之后再“解职”。这是也是孙中山要求的结果吧?他在这过度时期到底想干什么?此时的李想还琢磨不透,他也懒得去琢磨,到了这个地步,孙中山再怎么样也玩不过袁世凯了,他还是把精力放在夺取新疆要紧。
这时李想才刚刚回到武昌,他开始忙着验收鄂州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建设成果,接着又率领大小官员参加庆功宴,后来又和蜂拥而来的南京、上海的中外记者团不断周旋,而今天晚上还要参加一个长江商会举办的一个宴会--打仗就是烧钱,没有他们的支持,西征不会这么顺利,这个宴会他是必须去的。
李想本来以为回到武昌,可以轻松一下下,想不到更忙了。
西北的战局朝着有利于西征军的方向发展,多少冲淡了因各种交际应酬晕头转向带来的郁闷。
李想转身,把墙壁上挂着的那幅偌大的军用地图看了又看。
安西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新疆省了。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地域辽阔,幅员广大,面积一百六十余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为我国第一大省;人口稀少,是以穆斯林为主体的聚居地区,人口约四百余万;物产矿产资源丰富;通往东欧与西亚的古丝绸之路,李想计划中的亚欧大动脉必经之路,未来石油大战争雄中亚的跳板新疆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现在,李想的案头上放着林铁长刚刚重新上的报告书:《进军新疆的计划书》。
李想拾起这份沉甸甸的计划,感觉到心里也沉甸甸的。翻了几页之后,转身看起了地图,目光落在伊犁。
伊犁位于新疆西部,一直是天山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李想不知在地图上看了多少遍。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革命高潮空前高涨。惊慌失措的清政府眼看着两百六十余年的统治即将土崩瓦解,时任清朝军机大臣兼任伊犁将军的长庚,召集几位近臣,密谋让地处偏远的新疆成为清廷东山再起的梦想之地。
在清王朝即将覆灭的前期,有人提议就是把清王朝的都城迁到西北,那么迁往到那个地方呢,具体没有说,但是绝对有这么一个企图。伊犁最后一任将军志锐,他在来伊犁上任的途中,曾经与前任的将军、时任陕甘总督的长庚与新疆巡抚袁大化进行了密谋,密谋的内容之一就是清王朝迁都西北,延续其统治。
清政府在形势紧张的时候,就是约得长庚将军和几个主要的近臣,准备吗,干脆我们就第一步打算到库伦、乌兰巴托,到内蒙去,到蒙古去偏安,打算在那里再东山再起,但没做成,后来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惠远新疆,放在了伊犁。放在伊犁为什么呢?清政府有长庚将军做后盾呀,长庚把新疆的情况、伊犁的情况都很熟悉,他前后出任伊犁将军十五年,对西北再熟悉不过了。
惠远城,伊犁将军府所在地,乾隆亲自赐名惠远,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之意。清朝设立伊犁将军府后,为了巩固和保卫这个将军府,即从1763年起先后建成惠远、绥定、宁远等九城,形成新疆首府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清廷在惠远建有完整的政治体制,城内有重兵把守,城外亦有众多军事设施。清政府选择伊犁作为西迁偏安之所,实在是“理想之地”。
为了巩固其在边疆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实力,早在1907年11月,清政府就从北洋陆军中征调一营官兵,改编为“伊犁陆军模范营”。1908年元月,又从南洋鄂军各协标营内挑选400名官兵,并在黄陂、孝感两县招募200多名新兵,由陆军四十一标二营管带杨缵绪任统带,出防伊犁。
杨缵绪,字述周,绰号杨麻子,早年为湖北将弁学堂优等生,留学日本户山陆军大学,并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归国后,历任湖北新军营操教习和管带。
另外,1906年湖北“日知会”被破获,“日知会”成员无法藏身,于是冯特民、冯大树、李辅黄、郝可权等人,皆加入杨缵绪率领的鄂军,途经西安时,革命党人李梦彪又加入进来,到达兰州后,邓宝珊等应募投军,一同到惠远城驻地。
到达伊犁后,冯特民任书记官,李辅黄任工程营营副,郝可权任教练所教官,冯大树任警察局提调。
冯特民在伊犁首先设立伊犁同盟会,出任领导人。他发展伊犁将军府文案黄心斋、绥定知府贺家栋、管库黄立中及李梦彪、张维直、邓宝珊等人加入同盟会。分别联络湖北籍、陕甘籍、绿营等,还在政府、学校、商界和民族、宗教界宣传革命思想,1910年3月25日创办了近代新疆首家新型报纸《伊犁白话报》,为革命做先行的舆论准备。冯特民担任主笔,以汉满蒙维四种文字发行,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深受欢迎,获得“振聩起聋,开通民智”的赞誉。为获得各民族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他们努力团结伊犁各族群众,以消除民族隔阂。长庚力主办新军,使革命党人有机会到伊犁,长庚调任陕甘总督,67岁的副都统广福接任伊犁将军,没文化,无见识,对革命党人在伊犁的活动听之任之。
鄂军进入新疆,带来了大批民主革命的仁人志士,成为伊犁辛亥革命的核心。革命党人通过白话报大力宣传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思想。包括伊犁知府贺家栋、维族富商玉山巴依等人以及当地哥老会都变得同情革命。
此时,由于安西军的西征势如破竹,甘肃省除少数边缘地区如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均已迅速光复,并出现了青海西宁、河西走廊、酒泉、玉门等不同的和平解决方式,安西军兵锋所指,各地满清军政官员纷纷投诚起义,影响所及,用和平方式解决新疆问题已是大势所趋。
此时的李想觉得时候到了。
其实,清军各派系在新疆的驻军共有十万多人,其中一部分是坚决反对向李想投城的,即使清帝已经退位,他们更想向袁世凯表示效忠。由于新疆地广人稀,山岭纵横,沙漠横亘,风沙肆虐,水源不足,交通不便等等,条件十分恶劣。从兰州到迪化,到南疆的喀什,戈壁几千里,黄沙漫漫,困难重重,非常不利于行军作战,用武力解决问题。
因此,李想的设想还真有点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根据对新疆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及安西军西征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为使新疆免受战争创伤和损失,作出了争取和平光复新疆的决策。
新疆和平起义的关键取决于驻新部队的态度,而新疆巡府袁大化的意向革命党人还不甚了解。因此,在议论起义问题时都心中没底。
林铁长派遣金兆龙、刘先俊等一行催马加鞭来到迪化。
刘先俊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又是湘军将门之后,在湘军子弟满天山的西域边疆,他有非常深厚的人脉,所以成为此行的关键人物。
他们新疆后就开始进行和平活动。一方面利用湘军人脉逐步加深和袁大化等新疆上层人物的联系,沟通思想,协调行动,同时在军队的哥老会中进行宣传教育和组织安排工作,希望掌握控制这支武装力量。另一方面,还联系支持各方面及各种主张和平解决新疆问题的社会组织的和平活动,扩大和平行动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反对和平的主战派反动势力也蠢蠢欲动。最大最顽固的反和平的反动势力就是伊犁将军满人志锐为首的满城“八旗”子弟。这支部队的官兵不但封建,而且相当顽固,装备精良,战斗力马马虎虎,反gong和也是最积极和最坚决的,是新疆和平解放的最大障碍。
这些人手中握有兵权,是和平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他们一旦决裂,后果是难以设想的。因此,刘先俊周旋其间,一直是小心谨慎,对自己的意图不敢有丝毫泄露,而总是以超然的态度,从许多利害方面去说服他们,保证他们不致轻举妄动。
刘先俊虽然有湘军将门的背景,也够小心的了,但警觉的袁大化认为刘先俊是留日学生,又是湖南人,路经陕西等地,疑其与各地革命党人有联系,凭老湘军将门的背景,也仅委任他为新疆督练公所教练官,不给军权。
看清袁大化的反动本质,刘先俊拒绝任职,袁大化又以金钱收买,也遭拒绝。但刘先俊等仍滞留迪化,幻想能劝袁大化拥护共和,宣布新疆du立。袁大化不但不接受,反而竟肆意辱骂刘先俊,并杀气腾腾地威胁道:“如果新疆有人效法黄钺,必将受到身首异处的惩办!”破口大骂刘先俊是李疯子的说客,表现十分猖狂。
在一些场合,部分旗人军官还示威说道:“匪军打马家军容易,要吃我们一个连也扎手,对我们劝降是不容易的。”
回想袁世凯已于三月十日在南京专使团观礼之下,正式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了。但是其时仍有保留南京的临时参议院,却扳请孙大总统,继续负责中枢政务,直至袁总统的内阁完全建立之后再“解职”。这是也是孙中山要求的结果吧?他在这过度时期到底想干什么?此时的李想还琢磨不透,他也懒得去琢磨,到了这个地步,孙中山再怎么样也玩不过袁世凯了,他还是把精力放在夺取新疆要紧。
这时李想才刚刚回到武昌,他开始忙着验收鄂州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建设成果,接着又率领大小官员参加庆功宴,后来又和蜂拥而来的南京、上海的中外记者团不断周旋,而今天晚上还要参加一个长江商会举办的一个宴会--打仗就是烧钱,没有他们的支持,西征不会这么顺利,这个宴会他是必须去的。
李想本来以为回到武昌,可以轻松一下下,想不到更忙了。
西北的战局朝着有利于西征军的方向发展,多少冲淡了因各种交际应酬晕头转向带来的郁闷。
李想转身,把墙壁上挂着的那幅偌大的军用地图看了又看。
安西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新疆省了。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地域辽阔,幅员广大,面积一百六十余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为我国第一大省;人口稀少,是以穆斯林为主体的聚居地区,人口约四百余万;物产矿产资源丰富;通往东欧与西亚的古丝绸之路,李想计划中的亚欧大动脉必经之路,未来石油大战争雄中亚的跳板新疆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现在,李想的案头上放着林铁长刚刚重新上的报告书:《进军新疆的计划书》。
李想拾起这份沉甸甸的计划,感觉到心里也沉甸甸的。翻了几页之后,转身看起了地图,目光落在伊犁。
伊犁位于新疆西部,一直是天山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李想不知在地图上看了多少遍。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革命高潮空前高涨。惊慌失措的清政府眼看着两百六十余年的统治即将土崩瓦解,时任清朝军机大臣兼任伊犁将军的长庚,召集几位近臣,密谋让地处偏远的新疆成为清廷东山再起的梦想之地。
在清王朝即将覆灭的前期,有人提议就是把清王朝的都城迁到西北,那么迁往到那个地方呢,具体没有说,但是绝对有这么一个企图。伊犁最后一任将军志锐,他在来伊犁上任的途中,曾经与前任的将军、时任陕甘总督的长庚与新疆巡抚袁大化进行了密谋,密谋的内容之一就是清王朝迁都西北,延续其统治。
清政府在形势紧张的时候,就是约得长庚将军和几个主要的近臣,准备吗,干脆我们就第一步打算到库伦、乌兰巴托,到内蒙去,到蒙古去偏安,打算在那里再东山再起,但没做成,后来他们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惠远新疆,放在了伊犁。放在伊犁为什么呢?清政府有长庚将军做后盾呀,长庚把新疆的情况、伊犁的情况都很熟悉,他前后出任伊犁将军十五年,对西北再熟悉不过了。
惠远城,伊犁将军府所在地,乾隆亲自赐名惠远,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之意。清朝设立伊犁将军府后,为了巩固和保卫这个将军府,即从1763年起先后建成惠远、绥定、宁远等九城,形成新疆首府地区的军事、政治中心。清廷在惠远建有完整的政治体制,城内有重兵把守,城外亦有众多军事设施。清政府选择伊犁作为西迁偏安之所,实在是“理想之地”。
为了巩固其在边疆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实力,早在1907年11月,清政府就从北洋陆军中征调一营官兵,改编为“伊犁陆军模范营”。1908年元月,又从南洋鄂军各协标营内挑选400名官兵,并在黄陂、孝感两县招募200多名新兵,由陆军四十一标二营管带杨缵绪任统带,出防伊犁。
杨缵绪,字述周,绰号杨麻子,早年为湖北将弁学堂优等生,留学日本户山陆军大学,并在日本参加同盟会。归国后,历任湖北新军营操教习和管带。
另外,1906年湖北“日知会”被破获,“日知会”成员无法藏身,于是冯特民、冯大树、李辅黄、郝可权等人,皆加入杨缵绪率领的鄂军,途经西安时,革命党人李梦彪又加入进来,到达兰州后,邓宝珊等应募投军,一同到惠远城驻地。
到达伊犁后,冯特民任书记官,李辅黄任工程营营副,郝可权任教练所教官,冯大树任警察局提调。
冯特民在伊犁首先设立伊犁同盟会,出任领导人。他发展伊犁将军府文案黄心斋、绥定知府贺家栋、管库黄立中及李梦彪、张维直、邓宝珊等人加入同盟会。分别联络湖北籍、陕甘籍、绿营等,还在政府、学校、商界和民族、宗教界宣传革命思想,1910年3月25日创办了近代新疆首家新型报纸《伊犁白话报》,为革命做先行的舆论准备。冯特民担任主笔,以汉满蒙维四种文字发行,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深受欢迎,获得“振聩起聋,开通民智”的赞誉。为获得各民族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他们努力团结伊犁各族群众,以消除民族隔阂。长庚力主办新军,使革命党人有机会到伊犁,长庚调任陕甘总督,67岁的副都统广福接任伊犁将军,没文化,无见识,对革命党人在伊犁的活动听之任之。
鄂军进入新疆,带来了大批民主革命的仁人志士,成为伊犁辛亥革命的核心。革命党人通过白话报大力宣传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思想。包括伊犁知府贺家栋、维族富商玉山巴依等人以及当地哥老会都变得同情革命。
此时,由于安西军的西征势如破竹,甘肃省除少数边缘地区如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均已迅速光复,并出现了青海西宁、河西走廊、酒泉、玉门等不同的和平解决方式,安西军兵锋所指,各地满清军政官员纷纷投诚起义,影响所及,用和平方式解决新疆问题已是大势所趋。
此时的李想觉得时候到了。
其实,清军各派系在新疆的驻军共有十万多人,其中一部分是坚决反对向李想投城的,即使清帝已经退位,他们更想向袁世凯表示效忠。由于新疆地广人稀,山岭纵横,沙漠横亘,风沙肆虐,水源不足,交通不便等等,条件十分恶劣。从兰州到迪化,到南疆的喀什,戈壁几千里,黄沙漫漫,困难重重,非常不利于行军作战,用武力解决问题。
因此,李想的设想还真有点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根据对新疆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及安西军西征战争胜利发展的形势,为使新疆免受战争创伤和损失,作出了争取和平光复新疆的决策。
新疆和平起义的关键取决于驻新部队的态度,而新疆巡府袁大化的意向革命党人还不甚了解。因此,在议论起义问题时都心中没底。
林铁长派遣金兆龙、刘先俊等一行催马加鞭来到迪化。
刘先俊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又是湘军将门之后,在湘军子弟满天山的西域边疆,他有非常深厚的人脉,所以成为此行的关键人物。
他们新疆后就开始进行和平活动。一方面利用湘军人脉逐步加深和袁大化等新疆上层人物的联系,沟通思想,协调行动,同时在军队的哥老会中进行宣传教育和组织安排工作,希望掌握控制这支武装力量。另一方面,还联系支持各方面及各种主张和平解决新疆问题的社会组织的和平活动,扩大和平行动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反对和平的主战派反动势力也蠢蠢欲动。最大最顽固的反和平的反动势力就是伊犁将军满人志锐为首的满城“八旗”子弟。这支部队的官兵不但封建,而且相当顽固,装备精良,战斗力马马虎虎,反gong和也是最积极和最坚决的,是新疆和平解放的最大障碍。
这些人手中握有兵权,是和平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他们一旦决裂,后果是难以设想的。因此,刘先俊周旋其间,一直是小心谨慎,对自己的意图不敢有丝毫泄露,而总是以超然的态度,从许多利害方面去说服他们,保证他们不致轻举妄动。
刘先俊虽然有湘军将门的背景,也够小心的了,但警觉的袁大化认为刘先俊是留日学生,又是湖南人,路经陕西等地,疑其与各地革命党人有联系,凭老湘军将门的背景,也仅委任他为新疆督练公所教练官,不给军权。
看清袁大化的反动本质,刘先俊拒绝任职,袁大化又以金钱收买,也遭拒绝。但刘先俊等仍滞留迪化,幻想能劝袁大化拥护共和,宣布新疆du立。袁大化不但不接受,反而竟肆意辱骂刘先俊,并杀气腾腾地威胁道:“如果新疆有人效法黄钺,必将受到身首异处的惩办!”破口大骂刘先俊是李疯子的说客,表现十分猖狂。
在一些场合,部分旗人军官还示威说道:“匪军打马家军容易,要吃我们一个连也扎手,对我们劝降是不容易的。”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理想年代》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理想年代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