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千秋英雄 正文 第三卷 第023章 百家争鸣(二)

正文 第三卷 第023章 百家争鸣(二)

目录:千秋英雄| 作者:逍遥马| 类别:历史军事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士子游学之风早已经开始,但真正的盛行起来,使它成为一种潮流与时尚,这还得归功与张仪跟苏秦。他们两人以纵横奇才,在天下诸侯间游说奔走。在为各国设计谋略化解危机的同时,又为自己谋得了显赫的声名,以及高贵的爵位与财富。因此,天下各派士子便纷纷效法,随后又有魏人公孙衍,也以谋略名满诸侯。再往下还有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辈,足迹遍天下,或以雄辩之才或以诡诈之术说动君王,获取利益,为数太多,数不胜数。

    从此之后,各派士人领潮流之先,挟着各自的政治主张或治国理论以游说诸侯,合则留,不合则去。邦国择士,士择邦国,其人格之独立,其精神之自由,虽千古之下亦令人神往!治国也好、治学也罢,天下名士莫不如此

    中国古代一直就有一句俗语:“得人心者得天下!”其实在这个时期还有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得士人者得天下!”讲得就是战国士人独领风骚的时光。

    中原士林之盛,原本以魏国大梁、齐国临淄居先。战国口碑云:“经邦名士多出魏,天下学问尽在齐。”说得便是当年魏国齐国的士林盛况。李悝、乐羊、吴起、白圭、商鞅、孙膑、张仪、范雎,这些赫赫名士即或不是魏人,也是先入魏国成名而后出走。而齐国临淄之稷下学宫,则汇聚了除墨家之外的天下几乎所有地学派。学问大家一时蔚为奇观:儒家孟子、法家慎到、儒法兼具的荀子、阴阳家的邹衍、纵横家的鲁仲连、名家淳于髡、黄老学派的田骈、宋鈃、伊文、环渊,杂家的田巴、接子等等等等。惜乎魏齐两家好景不长,自魏惠王后期,魏国大梁便失去了中原文华中心的地位。自齐宣王之后,齐国经六年抗燕大战而全面衰落,稷下学宫士子纷纷流失,临淄也风光不在了。

    如今。中原士林地中心有逐渐转移转到巴国的江州地趋势。巴国尚武之风由来以久,自龙锋主政之后。这才开始文武并重,这些士子们之所以来到巴国,龙锋求贤若渴是一个原因,其中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的就是,估计就是这些士子们想借巴地这一方净土,重现当年临淄稷下学宫风光。

    龙锋与孟子携手走进大殿之时,负责司仪的内侍一声高亢的唱号:“大王驾到!……”随着这一嗓子。众人竟然惊呆了,原来他们看见大王居然执弟子礼走在孟子的侧后。江州的氏族长老,文武百官到也见惯不怪,因为龙锋平时就敬老尊贤,对于年长地老者扶上扶下是常有的事。哪怕就是平时王车出行,只要不是军务大事,在江州街面碰见老者、长者也会请他们先行。

    但这些江州学宫的士子们就惊讶了,上古尊贤的故事他们听说不少。传说中周文王也曾为姜尚挽羁拉车八百步。但那毕竟是传说,从春秋战国以来已经三百余年,还没有听说过一国君侯在正式的场合如此待人,这种礼遇宣示的内涵是谁都清楚的。

    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江州士子人人心里均想,看来大王竟要在巴地实行这个被中原诸侯所抛弃的好听不中用地所谓‘王道仁政’了。一时间,竟忘记了参见国君的起码礼节。

    氏族长老以及江州文武百官到没有注意到这些,元老院议长郑长老领着他们齐声高呼:“参见大王!……”这个时候,将周学宫的士子们仿佛才醒悟过来,于是纷纷躬身拱手,参差不齐的行起礼来。

    龙锋对他们的各种表情当然注意到了,但他今天就是要这么个效果,齐国临淄稷下学宫的学术辩论之战,一直就是一个盛典,后世地很多书籍都有记载。当年稷下的这种辩论盛会。是以大聚会大论战的形式。切磋探究天下大势,一年一个主旨议题。儒、墨、道、法、阴阳、名辩诸家。以及农家、杂家、兵家、纵横家等等,各家各派畅所欲言,百家争鸣便是由此而来。总之那个场面和金大侠小说里的华山论剑差不多,虽说不是刀剑相博性命悠关,但这种思想的碰撞,唇枪舌剑的战斗,自是另有一种精彩非常。

    每年论战佼佼者便一举成为天下名士,周游列国时自然是身价百倍。有如此的功效,非但士子们人人视为一举成名之盛典,便是各个诸侯邦国也是深为关注,纷纷派出秘密特使或各种形式的探子到会观察,以求有用之才,有点像现在的大俱乐部的球探一般。

    龙锋来到中央地座前,请孟子与自己并肩而坐,然后转身面对大厅。这时,厅里地众人便安静下来,龙锋面带微笑的说道:“今天是我们巴地一个重要地日子,因为,我们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客人,那就是名满天下的孟轲,孟老先生……”

    龙锋如此隆重的欢迎仪式,如此郑重其事的介绍,使孟子大吃了一惊!

    他在诸侯列国奔波多年,其中与各国诸侯打交道,也不知有多少次了。自己儒家的为政主张已经是天下皆知,无论大国小国,虽然无人敢用儒家执政,却也没有那个国家敢无故开罪于这个极擅口诛笔伐的难缠学派。时间长了,孟子也明白了此中奥妙,便也打消了出仕为官的念头,将游历天下看做讲学传道的生涯。时间一长,各国君侯也自然看出了奥妙。从此,便对孟子师生也不再心怀芥蒂,同时也乐得为自己博个礼贤下士的名望。如此一来,儒家竟与各国君臣奇妙地融洽和谐起来,所到的国家,都是一般隆重的礼遇,比起当年孔老夫子的惶惶若丧家之犬,那可是要气派堂皇多了,这也是孟子最为值得骄傲的地方。

    国君不问政事,孟子也只谈学问,留传后世的《孟子》一书,就为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问答篇章。开馆授徒,传播儒家的仁德信仰,使之代代传承,但终不如自己使它发扬光大来得爽快。这次入巴,在孟子的心里看来,是自己此生出外游说的最后一站。

    见到巴国君侯盛情款待,心里甚是安慰,仿佛在这片远离中土的西南一隅,又见到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的一丝希望。

    ******

    写百家争鸣,小马这才觉得自己对这些东西了解的太少了,看了两天的书,这才勉强动笔,写得不好,请兄弟们见谅,写完百家争鸣后,小马一定加快速度。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千秋英雄》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千秋英雄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