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文300 气死人不偿命
目录:明朝生活面面观| 作者:一文钱员外| 类别:历史军事
李氏骂得凶,打从昨日归家就没好心情。原因是归家后,周腾撞到邓知弦,邓知弦却热情地问文箐是不是赁铺子做买卖。
李氏得知,以为文箐这生意定是做得十分大了,追问铺面一事。
而实情是,文箐最近这段时间在沈家,根本无心管顾铺面事项,全权托付周德全办。周德全又要忙于阳澄湖其他田地的活计,分身乏术,只道是中秋前后谈定。至于邓知弦为何晓得此事,便是那日在南门处碰到了周德全与经纪在谈铺子,是以此事外泄。
此时文箐面对李氏的穷追猛打,只掌握一个原则:敌进我退,在其盛焰之时万万莫与之短兵相接。
既然是谈到经营上的事,最终还是要落到三叔头上,需得看他如何发话了。可李氏骂了不解气,又叫来邓氏与彭氏,还有两个姨娘来围观评理。
刘氏冷哼一句:“且瞧这教出来的这甚么人?羞为长辈……”
彭氏充耳不闻,脖子挺得直直地看着文箐,偶与彭氏说一两句,对其他人一概视若罔闻。
邓氏没精没神地看着他们闹,她现下心思都不在家中,还全然留在长沙歌妓处,只是文箐此时落在她眼里,是格外的刺眼,尤其是隔两年再见文箐,只见她是越发象徐氏,心如针扎一般疼。她说得几句风言风语刺文箐,文箐装作没听见。
彭氏终归是长房嫂子,与文箐亲厚些,又无利益冲突,自然是好言相劝李氏。李氏的尖嗓子吵得她头痛不已,心烦意躁,说话也就没多考量。“她想方设法挣些钱,或许是为争口气,可毕竟不过年十二,顾虑不全,难免有失妥当……”
只是“争口气”这三字落在邓氏与李氏耳里,可了不得了。邓氏撇清责任:“我在长沙,家中诸事一概不知。”
李氏闻言却是如刺猬一般全身警戒起来,尖声与彭氏道:“争口气?二嫂,你言下之意是我们给她气受了?她要扬眉吐气,才这般背着我们做这些事?养鸭能卖得几个钱,卖不出去,那些米啊工钱啊就同洒土一般洒没了,连个铜板下地的响声儿也不曾闻得!那些谷粮还不是我们给她拉过去的,虽是文简名下的地,可那些庄田哪一亩不是我们打理的!二嫂,你说这话,也太伤人了!”
彭氏没想到自己一张嘴反而让李氏怒气高涨,她可不想再搅和到里面去,忙说自己嘴拙,然后借口身子不适,腹内难受,赶紧要走。李氏去不放,非要闹个是非曲直来。彭氏为难地看一眼文箐,心中直叹气。
文箐不想彭氏为难,躲不过去,那就只能与李氏掰扯。本以为顺风顺不这店铺只要赁下来,年底就能开张。不过那时也是势必然要传到李氏耳中的,哪想到铺子没搞定,这事先要摊牌。“二伯母,三婶,四婶,侄女先斩未奏,确实是不妥。侄女在这一事上,真心向三婶认错,请三婶三叔宽宥则个。只是,说到箐儿败家,唯这一点,箐儿心中难过……”
李氏自然再次一一例举她从这边拉去多少谷粮,这几年月例钱得了多少,问她现下何在。
文箐缓缓地道:“三婶,您这般辛苦我自是晓得三婶是为着替我们姐弟看顾好钱财而打算,免得侄女儿不经事就败了去。我亦是每笔支出都记了帐,各钱花销如何,都有帐目可查。可宅子建成后,三婶三叔都没向侄女问过帐,侄女一时便错以为这些月例钱是任由侄女作主,私自做了决定,未曾再与三婶打招呼了。”
文箐最后一段说得极为合理,这月例钱发到各人手中,难道也要象公帐一样日日禀报花了几文?自然是各家各人自作主。
李氏被她这么一说,红了脸。彭氏赶紧问道:“箐儿既有帐,不妨说来都花在哪处了。”
文箐终于将大家的问题从亲疏远近这一事上扯到月例上来,松了一口气,有条不紊地说出这几年从三婶处取得月例有多少,人情往来花费之数,与下人的工钱打发多少,还盖房子的工钱又是几何,偿还周管家部分钱,最后手头结余是多少。
算到最后,明显是李氏发放的月例钱远远小于文箐支出去的钱。
邓氏却问方氏:“分家时箐儿既与方姨娘一起,方姨娘竟也放心让她一个小娃管帐。”
方氏这次没再象以前卑微的垂下头,却是不咸不淡地道:“我虽为长辈,只是我又不懂这些,若我掌管,定是不如文箐料理昨清楚。再说,她也不可能胡来,毕竟还有周管家与陈嫂在一旁把持着,各项皆是无误。文箐有本事,我又何必瞎便操心。”
一句话好似说她自己,却又好似指桑骂槐一般骂了其他几个人,却是发作不得。
彭氏恼李氏刚才凶自己,此时亦明知故问道:“箐儿,这月例三年来总计也不过一万四千贯,你这人情往来就花去了一万多贯。哪里还有余钱去清偿其他债务?可是一贯掰作两贯花?有甚么决窍,不如与说与二伯母知。”
邓氏听得文箐小小年纪竟是过手了这么多钱,很是吃惊,同时更是不满,可又不知文箐哪里来的钱,略想一下如今刘姨娘管钱也不可能予周同这么多钱去资助文箐姐弟。寻思着是不是文箐上次盖房又挖得了钱财?可明明是三哥三嫂指了人去挖了个底朝天一无所获。此时,迫不及待地问道:“除了月例,你哪来这么多钱?”她差点儿就脱口而出:是否另有藏银。
刘氏也是好奇不已,只她与文箐闹僵后,现下只冷着脸等着瞧文箐出丑,李氏要找文箐算帐,不用她出马,她便安然地坐在那儿。
文箐见邓氏目光盯得自己死紧,好象看一小贼似的,心里反感,却又不得不解释:“这钱不过是收鸭毛做绒衣所挣。当然,就只有阳澄湖那几十亩或山或湖的田地,也略有点小钱。”接着便说起了菰田,还有浮筏上皆种得十来亩菰果,一年卖了,正好能打发范陈氏一家的工钱;然后今年新种了好些藕,只卖得少许,这几日正让人挖出来过节大卖,或许能得些过节费用。
文箐说得不卑不亢,既不张扬也不失沉稳,那些数字从她嘴里迸出来,让其他人听了却是很吃惊。李氏虽听得她一件绒衣得利三分之一,可没想到已挣得这么多。这下子再不好说她用光了月例钱。
谈到养鸭,文箐便说,不亏也不赚,哪怕是鸭卖不掉,宰了取其绒制衣,减去工钱与所用稻谷之值,仍然还略有盈余。
如此一来,自是将李氏指责文箐败钱一结论彻底推翻。
李氏揪住文箐找外人合伙,却没禀知家人一事不放。“只怕等到铺子开起来,我们这些长辈的还一个个不知内情,稀里糊涂掏钱去买绒衣呢。”
文箐轻描淡写地道:“三婶,这事儿我曾想向您求助,问三叔可有闲暇能帮我一个忙,只是不巧三叔正打理产业无暇分身,让我自行解决。我寻思着,我既无铺面,又没人手,不过是有点月例余钱,放在手上,不下子儿,就拿着这小钱与褚群,还有李诚以及周管家商量,三家合伙,出力的出力,出钱的出钱,小打小闹,试试看。当时不过一个念头,就算这事没成,亏的也不过两三千贯钞。可我这念头又没人做得,说出来自然怕大家笑话,加之钱少,不好麻烦三叔三婶专门劳神,毕竟这事是十分琐碎。褚群与李诚他们出力出人四处张罗,我不过是出了一点儿,得了利,自要与人抽分。并不是不顾念家人,有心把到手的买卖推于外人做,更不是故意瞒骗家人。”
邓氏与彭氏听得呆了,没想到过两三千贯钞能挣得这么多来。可李氏却不信,嗤笑了一声,道:“你别信口开河,以为我无知不识数呢。两千贯钞?哼!”
文箐苦笑一声道:“三婶管过大钱,三叔打理的铺面都是南来北往的大行商,自是不把这点小钱瞧在眼里。可二伯母方才也算过,除却人情开销,箐儿当时确实只得这点余钱。我不可能用这点子钱去收布匹转卖于北地客人,另外如此一来也是与三叔的铺子抢生意了。而收鸭毛却是一文一只,哪怕收得一千只,也不过一百贯钞。布匹则是我舅姆好心让我拿了过来,未曾让我掏钱……”
“你卖香玉膏方子,可不知顶多少匹,她好意思让你再掏钱!”邓氏听了这话,不知详情,想等李氏继续说,哪料到李氏却没说下去,而是问:“你说你非有意欺瞒,我问你,这一年来,你既是一直在做这绒衣,又为何拖到现下才说与我们知?”
文箐见她步步紧逼,眼见得自己成功在即,退缩不得,此时亦针锋相对地辩解道:“三婶这话问得极好。这绒衣谁个夏天穿得出来?本是寒冬之物,焉能一年四季售得盆满钵满,更何况就算有人买,也没有那么多鸭毛。初时,好不容易做得五套,立时卖了,手头上又多得几千贯钞。这点钱我哪好意思张扬。三叔茶楼仅一日的茶叶钱可能就比我这个多了。我若想到处说,只怕让人笑话我小家子气,得志猖狂。”
这时,方氏也挺身而出,再次替文箐说出“不得已”的由衷。“若说文箐有几分心思瞒骗,也不过是担心亏了钱很是没脸面见婶子们,又怕挨训。好在是运气尚可,没亏了,略有所赚。彼时与我亦提过,我便训了她几句,不过挣了一点小钱,怎地就沾沾自喜,没必要逢人就说。也没想哪日会做大,到如今也不过是给我们这些闲人多找几件衣衫缝制,打发时间罢了,连个铺面也无,怎能说是生意?在我看来,她这好似就是闲时寻一个能在后宅里做的差使罢了。要说她是背地敛财,这倒是我指教不当。”
文箐与方氏一唱一和,三言两语,既道出了事情始末,又将李氏说的甚么欺瞒家人胳膊向外这些罪名,推得个一干二净。
彭氏道:“你小小年纪,已能想法挣钱养家糊口中,二伯母自叹不如。莫管大钱小钱,只是你这一年里,不曾与家人说,自是让人有几分恼,误会你,也难免。”
文箐点了点头,道:“我省得。长辈们误会我,如今我只能力求解释个清楚。至于中途为何一直拖着未说,我亦有顾虑。鸭毛要是买不到,我这买卖就开不得张,这随时就做不下去的生意,我又哪好意思说出嘴来让大家担心。寻思着,慢慢做来,做得大一些,再与长辈们知,也让长辈们放心。我搬出去了,劳家中人人牵挂惦记,我自己也着急让家人放心,可是又担心没法说服长辈我自己能照顾好,窃以为若把这买卖做得大一些,便能证明……二伯母,三婶,我真是非故意为之,不过是想让大家少些担心。”
彭氏起身道:“好了,好了,这下你婶子们皆晓得你是一片好意,不过是不想让众人为你担心,好心差点儿办成坏事。下回可莫犯了。你二伯母我身子不适,这便回屋去了。”
方氏也告了一声罪:“说来说去,都怨我,教管不严,原以为是小事,小打小闹的帮人做几件衫子,挣钱虽不是糊口,却也是持家一法子而已。”方氏将原先李氏闹起来的大事,竟一下抹个了不着痕迹。
李氏心生恼意,可是硬于周珑,此时不敢冲方氏发作。尽管文箐说得有理有据,李氏再想就这几件事存心刁难,也说不出来。莫可奈何之余尚不甘心地道:“如今你既已挣得钱来,这月例钱便不用再发了。”
文箐立时抬起头来直视李氏道:“三婶,您方才可是有提议让我开铺子?我对此一窍不通,正好借此机会请教三婶,我这点余钱可够?还差多少?若是成,还烦帮我寻间铺面。有劳三婶了。”
李氏被噎得差点儿窒息而亡。
李氏得知,以为文箐这生意定是做得十分大了,追问铺面一事。
而实情是,文箐最近这段时间在沈家,根本无心管顾铺面事项,全权托付周德全办。周德全又要忙于阳澄湖其他田地的活计,分身乏术,只道是中秋前后谈定。至于邓知弦为何晓得此事,便是那日在南门处碰到了周德全与经纪在谈铺子,是以此事外泄。
此时文箐面对李氏的穷追猛打,只掌握一个原则:敌进我退,在其盛焰之时万万莫与之短兵相接。
既然是谈到经营上的事,最终还是要落到三叔头上,需得看他如何发话了。可李氏骂了不解气,又叫来邓氏与彭氏,还有两个姨娘来围观评理。
刘氏冷哼一句:“且瞧这教出来的这甚么人?羞为长辈……”
彭氏充耳不闻,脖子挺得直直地看着文箐,偶与彭氏说一两句,对其他人一概视若罔闻。
邓氏没精没神地看着他们闹,她现下心思都不在家中,还全然留在长沙歌妓处,只是文箐此时落在她眼里,是格外的刺眼,尤其是隔两年再见文箐,只见她是越发象徐氏,心如针扎一般疼。她说得几句风言风语刺文箐,文箐装作没听见。
彭氏终归是长房嫂子,与文箐亲厚些,又无利益冲突,自然是好言相劝李氏。李氏的尖嗓子吵得她头痛不已,心烦意躁,说话也就没多考量。“她想方设法挣些钱,或许是为争口气,可毕竟不过年十二,顾虑不全,难免有失妥当……”
只是“争口气”这三字落在邓氏与李氏耳里,可了不得了。邓氏撇清责任:“我在长沙,家中诸事一概不知。”
李氏闻言却是如刺猬一般全身警戒起来,尖声与彭氏道:“争口气?二嫂,你言下之意是我们给她气受了?她要扬眉吐气,才这般背着我们做这些事?养鸭能卖得几个钱,卖不出去,那些米啊工钱啊就同洒土一般洒没了,连个铜板下地的响声儿也不曾闻得!那些谷粮还不是我们给她拉过去的,虽是文简名下的地,可那些庄田哪一亩不是我们打理的!二嫂,你说这话,也太伤人了!”
彭氏没想到自己一张嘴反而让李氏怒气高涨,她可不想再搅和到里面去,忙说自己嘴拙,然后借口身子不适,腹内难受,赶紧要走。李氏去不放,非要闹个是非曲直来。彭氏为难地看一眼文箐,心中直叹气。
文箐不想彭氏为难,躲不过去,那就只能与李氏掰扯。本以为顺风顺不这店铺只要赁下来,年底就能开张。不过那时也是势必然要传到李氏耳中的,哪想到铺子没搞定,这事先要摊牌。“二伯母,三婶,四婶,侄女先斩未奏,确实是不妥。侄女在这一事上,真心向三婶认错,请三婶三叔宽宥则个。只是,说到箐儿败家,唯这一点,箐儿心中难过……”
李氏自然再次一一例举她从这边拉去多少谷粮,这几年月例钱得了多少,问她现下何在。
文箐缓缓地道:“三婶,您这般辛苦我自是晓得三婶是为着替我们姐弟看顾好钱财而打算,免得侄女儿不经事就败了去。我亦是每笔支出都记了帐,各钱花销如何,都有帐目可查。可宅子建成后,三婶三叔都没向侄女问过帐,侄女一时便错以为这些月例钱是任由侄女作主,私自做了决定,未曾再与三婶打招呼了。”
文箐最后一段说得极为合理,这月例钱发到各人手中,难道也要象公帐一样日日禀报花了几文?自然是各家各人自作主。
李氏被她这么一说,红了脸。彭氏赶紧问道:“箐儿既有帐,不妨说来都花在哪处了。”
文箐终于将大家的问题从亲疏远近这一事上扯到月例上来,松了一口气,有条不紊地说出这几年从三婶处取得月例有多少,人情往来花费之数,与下人的工钱打发多少,还盖房子的工钱又是几何,偿还周管家部分钱,最后手头结余是多少。
算到最后,明显是李氏发放的月例钱远远小于文箐支出去的钱。
邓氏却问方氏:“分家时箐儿既与方姨娘一起,方姨娘竟也放心让她一个小娃管帐。”
方氏这次没再象以前卑微的垂下头,却是不咸不淡地道:“我虽为长辈,只是我又不懂这些,若我掌管,定是不如文箐料理昨清楚。再说,她也不可能胡来,毕竟还有周管家与陈嫂在一旁把持着,各项皆是无误。文箐有本事,我又何必瞎便操心。”
一句话好似说她自己,却又好似指桑骂槐一般骂了其他几个人,却是发作不得。
彭氏恼李氏刚才凶自己,此时亦明知故问道:“箐儿,这月例三年来总计也不过一万四千贯,你这人情往来就花去了一万多贯。哪里还有余钱去清偿其他债务?可是一贯掰作两贯花?有甚么决窍,不如与说与二伯母知。”
邓氏听得文箐小小年纪竟是过手了这么多钱,很是吃惊,同时更是不满,可又不知文箐哪里来的钱,略想一下如今刘姨娘管钱也不可能予周同这么多钱去资助文箐姐弟。寻思着是不是文箐上次盖房又挖得了钱财?可明明是三哥三嫂指了人去挖了个底朝天一无所获。此时,迫不及待地问道:“除了月例,你哪来这么多钱?”她差点儿就脱口而出:是否另有藏银。
刘氏也是好奇不已,只她与文箐闹僵后,现下只冷着脸等着瞧文箐出丑,李氏要找文箐算帐,不用她出马,她便安然地坐在那儿。
文箐见邓氏目光盯得自己死紧,好象看一小贼似的,心里反感,却又不得不解释:“这钱不过是收鸭毛做绒衣所挣。当然,就只有阳澄湖那几十亩或山或湖的田地,也略有点小钱。”接着便说起了菰田,还有浮筏上皆种得十来亩菰果,一年卖了,正好能打发范陈氏一家的工钱;然后今年新种了好些藕,只卖得少许,这几日正让人挖出来过节大卖,或许能得些过节费用。
文箐说得不卑不亢,既不张扬也不失沉稳,那些数字从她嘴里迸出来,让其他人听了却是很吃惊。李氏虽听得她一件绒衣得利三分之一,可没想到已挣得这么多。这下子再不好说她用光了月例钱。
谈到养鸭,文箐便说,不亏也不赚,哪怕是鸭卖不掉,宰了取其绒制衣,减去工钱与所用稻谷之值,仍然还略有盈余。
如此一来,自是将李氏指责文箐败钱一结论彻底推翻。
李氏揪住文箐找外人合伙,却没禀知家人一事不放。“只怕等到铺子开起来,我们这些长辈的还一个个不知内情,稀里糊涂掏钱去买绒衣呢。”
文箐轻描淡写地道:“三婶,这事儿我曾想向您求助,问三叔可有闲暇能帮我一个忙,只是不巧三叔正打理产业无暇分身,让我自行解决。我寻思着,我既无铺面,又没人手,不过是有点月例余钱,放在手上,不下子儿,就拿着这小钱与褚群,还有李诚以及周管家商量,三家合伙,出力的出力,出钱的出钱,小打小闹,试试看。当时不过一个念头,就算这事没成,亏的也不过两三千贯钞。可我这念头又没人做得,说出来自然怕大家笑话,加之钱少,不好麻烦三叔三婶专门劳神,毕竟这事是十分琐碎。褚群与李诚他们出力出人四处张罗,我不过是出了一点儿,得了利,自要与人抽分。并不是不顾念家人,有心把到手的买卖推于外人做,更不是故意瞒骗家人。”
邓氏与彭氏听得呆了,没想到过两三千贯钞能挣得这么多来。可李氏却不信,嗤笑了一声,道:“你别信口开河,以为我无知不识数呢。两千贯钞?哼!”
文箐苦笑一声道:“三婶管过大钱,三叔打理的铺面都是南来北往的大行商,自是不把这点小钱瞧在眼里。可二伯母方才也算过,除却人情开销,箐儿当时确实只得这点余钱。我不可能用这点子钱去收布匹转卖于北地客人,另外如此一来也是与三叔的铺子抢生意了。而收鸭毛却是一文一只,哪怕收得一千只,也不过一百贯钞。布匹则是我舅姆好心让我拿了过来,未曾让我掏钱……”
“你卖香玉膏方子,可不知顶多少匹,她好意思让你再掏钱!”邓氏听了这话,不知详情,想等李氏继续说,哪料到李氏却没说下去,而是问:“你说你非有意欺瞒,我问你,这一年来,你既是一直在做这绒衣,又为何拖到现下才说与我们知?”
文箐见她步步紧逼,眼见得自己成功在即,退缩不得,此时亦针锋相对地辩解道:“三婶这话问得极好。这绒衣谁个夏天穿得出来?本是寒冬之物,焉能一年四季售得盆满钵满,更何况就算有人买,也没有那么多鸭毛。初时,好不容易做得五套,立时卖了,手头上又多得几千贯钞。这点钱我哪好意思张扬。三叔茶楼仅一日的茶叶钱可能就比我这个多了。我若想到处说,只怕让人笑话我小家子气,得志猖狂。”
这时,方氏也挺身而出,再次替文箐说出“不得已”的由衷。“若说文箐有几分心思瞒骗,也不过是担心亏了钱很是没脸面见婶子们,又怕挨训。好在是运气尚可,没亏了,略有所赚。彼时与我亦提过,我便训了她几句,不过挣了一点小钱,怎地就沾沾自喜,没必要逢人就说。也没想哪日会做大,到如今也不过是给我们这些闲人多找几件衣衫缝制,打发时间罢了,连个铺面也无,怎能说是生意?在我看来,她这好似就是闲时寻一个能在后宅里做的差使罢了。要说她是背地敛财,这倒是我指教不当。”
文箐与方氏一唱一和,三言两语,既道出了事情始末,又将李氏说的甚么欺瞒家人胳膊向外这些罪名,推得个一干二净。
彭氏道:“你小小年纪,已能想法挣钱养家糊口中,二伯母自叹不如。莫管大钱小钱,只是你这一年里,不曾与家人说,自是让人有几分恼,误会你,也难免。”
文箐点了点头,道:“我省得。长辈们误会我,如今我只能力求解释个清楚。至于中途为何一直拖着未说,我亦有顾虑。鸭毛要是买不到,我这买卖就开不得张,这随时就做不下去的生意,我又哪好意思说出嘴来让大家担心。寻思着,慢慢做来,做得大一些,再与长辈们知,也让长辈们放心。我搬出去了,劳家中人人牵挂惦记,我自己也着急让家人放心,可是又担心没法说服长辈我自己能照顾好,窃以为若把这买卖做得大一些,便能证明……二伯母,三婶,我真是非故意为之,不过是想让大家少些担心。”
彭氏起身道:“好了,好了,这下你婶子们皆晓得你是一片好意,不过是不想让众人为你担心,好心差点儿办成坏事。下回可莫犯了。你二伯母我身子不适,这便回屋去了。”
方氏也告了一声罪:“说来说去,都怨我,教管不严,原以为是小事,小打小闹的帮人做几件衫子,挣钱虽不是糊口,却也是持家一法子而已。”方氏将原先李氏闹起来的大事,竟一下抹个了不着痕迹。
李氏心生恼意,可是硬于周珑,此时不敢冲方氏发作。尽管文箐说得有理有据,李氏再想就这几件事存心刁难,也说不出来。莫可奈何之余尚不甘心地道:“如今你既已挣得钱来,这月例钱便不用再发了。”
文箐立时抬起头来直视李氏道:“三婶,您方才可是有提议让我开铺子?我对此一窍不通,正好借此机会请教三婶,我这点余钱可够?还差多少?若是成,还烦帮我寻间铺面。有劳三婶了。”
李氏被噎得差点儿窒息而亡。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明朝生活面面观》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明朝生活面面观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