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洛阳(一)
目录:牡丹倾城| 作者:子夜妃子| 类别:历史军事
王成才刚刚走了不久,魏征求见,武明空忍不住抚额,看来这些个大臣们还真的是不达目的不罢休。
不过,转念一想,这些臣子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勇气和胆识,那也是得看他们劝谏的那个人的脾性吧。若是隋炀帝那样的暴君,又有谁还敢直言进谏呢?
想必王成私下里和魏征有过交流,魏征此次进谏的内容和王成是换汤不换药:“亲王们地位并列于三公,如今三品以上大臣均是九卿、八座,为亲王们下轿行礼,实在是不合适。”
李世民道:“人的生命长短难以预料,万一太子遇到不幸早亡,谁能知道哪个王子他日不能做为你们的君主呢?怎么能轻视他们呢?”武明空隐隐有些明白李世民的意思了,他是在为储君之位寻找一个后备人选,十有**,就是他最宠爱的儿子,李泰。
今天的席位安排,可能只是对大臣们的一个试探罢了。
魏征大概也听出了李世民的弦外之音,直言道:“自周代以来,都是子孙相承,不立兄弟即位,这是为了杜绝庶子觊觎皇位,堵塞祸乱的根源,此是治国者应当深以为戒的。”庶子?
李泰是长孙皇后的儿子,是名正言顺的嫡子,李承乾一母同胞的弟弟,可不是什么庶子!
到底还是留了几分余地……
武明空突然想到了坐山观虎斗的俗语,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而李治,却是那个作壁上观的观虎人。
江山折腰,功名误人,这道理无人不知。可惜贪一世英名追权贵烟云,从来是男儿宿命。谁都知道这条路的尽头是悬崖,唯是谁也不肯先勒马。就连陶渊明那样淡泊的人,归隐还带着无可奈何的色彩。给他五斗米不折腰,要是十五斗估计也折了。
武明空自认为不比那些争权的人高明,真要设身处地的想,登上那权力的宝座,就可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那是一种怎样的肆意妄为,又有多少人能抵抗得住诱惑!
李世民的表情有些明灭不定,道:“就依你所言,以后三品以上官员遇见亲王们无需下车舆。”魏征并未因李世民的许诺而松一口气,反而眉头深蹙,他与李世民共事这么多载,对他的心思也有几分明白吧!
谁知魏征在刚刚离开,吏部尚书高士廉就在外求见了。李世民目光一寒,用手抵住了额头,胡乱揉了几下。
高士廉是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也是当初在李家陷入困境时,冒着贬官至岭南的危险一力将长孙皇后嫁与李世民的人,这样的人,在朝中的分量可想而知。
只是不知,他站在了哪一边,毕竟,李承乾和李泰都是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都与高士廉有着血缘关系。
得到传召的高士廉徐徐走了进来,手里还抱着两本大大的册子,不知是否是外甥肖舅,高士廉和长孙无忌单从皮相上看倒有五六分相似,只是高士廉身材较为挺拔,也较长孙无忌瘦削些。
李世民显然对之前王成和魏征二人的奏言闹得有些不悦,面对高士廉时脸色还有些不好看,高士廉是极会察言观色的人,见着李世民的脸色,又想着宴席散了以后那些大臣之间风言风语,若有所思。
高士廉恭谨的将册子放在小太监托着的盘子里,呈至李世民面前,道:“这是臣同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中书侍郎岑文本编撰《氏族志》,奏请皇上过目。”
知道不是为了那件事,李世民的脸色缓了缓,才翻了一页,眉头就皱了起来,“黄门侍郎崔民列第一?”
“臣奉命查全国的谱牒,质证于史籍,考辨其真伪,辨别其昭穆伦序,编排行次,褒扬奖进忠贤,贬斥奸逆,分做九等。”高士廉一面观察着李世民的神色,一面问道:“不知皇上可觉有不妥之处?”
陇西、赵郡李姓,清河、博陵崔姓,范阳卢姓,荥阳郑姓和太原王姓是百年世家大族,喜欢自我标榜门第族望,虽然好几代已衰落,但如果非世族人家想与他们通婚,定要多索财物,导致当时的风俗有人丢弃原来的里贯而冒称名门士族,有的兄弟二人族望相等便以妻族背景相互比斗。
李世民对此非常厌恶,明面上虽一言不吭,可是心里对此等行为厌恶已久。尤其有些高门大户的人家,竟以娶到这些人家的女儿为荣,连公主们也不放在眼里,李世民对自己虽然严苛,可是对几个女儿们却颇为宠爱,甚至有些溺爱的味道,这话传入他耳中,早就憋了一口气了。
李世民冷笑道:“汉高祖与萧何、曹参、樊哙、灌婴等人均以布衣起兵,你们至今仍然十分推重景仰,认为是一代英豪,难道在乎他们的世卿世禄地位吗?高氏偏守山东,梁、陈二朝僻居江南,虽然也有个别英豪,又何足挂齿!何况他们的子孙才气衰竭,德行浇薄,官爵降低,然而还很骄傲地以门第族望自负,挂羊头卖狗肉,依赖高贵人家,寡廉鲜耻,不知道世上的人为什么要尊贵他们?如今三品以上公卿大臣,有的以仁德行世,有的以功勋称道,有的以文章练达,致身显赫。那些衰微的世族们,不值得羡慕。然而那些希望与世族们通婚的,即使多供给金银财物,还为他们所看不起,朕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如今想要厘正错谬,舍弃虚名追求实际,而你们仍然将崔民列为第一位,这是轻视大唐的官爵而依循流俗的观念。”
话说得这样重,语气又这样严厉,高士廉迅速明白过来,道:“皇上说得有理,是臣等愚钝。”
于是下令重新刊正,专以当朝品秩高下订定标准,于是便以皇族李姓为首位,外戚次之,将崔民降为第三。共定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颁行全国。这是后话。
武明空却在心里思量不已,李世民此举绝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喜好,以他的脾性,这样的大举动,必定有其一定的政治目的参杂在里面。
陇西、赵郡李姓,清河、博陵崔姓,范阳卢姓,荥阳郑姓和太原王姓,这些家族都是从魏晋时期就开始显赫的百年望族了,李世民自己也是出自陇西的,只不过和另一家李氏不是同一族罢了。
不过,转念一想,这些臣子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勇气和胆识,那也是得看他们劝谏的那个人的脾性吧。若是隋炀帝那样的暴君,又有谁还敢直言进谏呢?
想必王成私下里和魏征有过交流,魏征此次进谏的内容和王成是换汤不换药:“亲王们地位并列于三公,如今三品以上大臣均是九卿、八座,为亲王们下轿行礼,实在是不合适。”
李世民道:“人的生命长短难以预料,万一太子遇到不幸早亡,谁能知道哪个王子他日不能做为你们的君主呢?怎么能轻视他们呢?”武明空隐隐有些明白李世民的意思了,他是在为储君之位寻找一个后备人选,十有**,就是他最宠爱的儿子,李泰。
今天的席位安排,可能只是对大臣们的一个试探罢了。
魏征大概也听出了李世民的弦外之音,直言道:“自周代以来,都是子孙相承,不立兄弟即位,这是为了杜绝庶子觊觎皇位,堵塞祸乱的根源,此是治国者应当深以为戒的。”庶子?
李泰是长孙皇后的儿子,是名正言顺的嫡子,李承乾一母同胞的弟弟,可不是什么庶子!
到底还是留了几分余地……
武明空突然想到了坐山观虎斗的俗语,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而李治,却是那个作壁上观的观虎人。
江山折腰,功名误人,这道理无人不知。可惜贪一世英名追权贵烟云,从来是男儿宿命。谁都知道这条路的尽头是悬崖,唯是谁也不肯先勒马。就连陶渊明那样淡泊的人,归隐还带着无可奈何的色彩。给他五斗米不折腰,要是十五斗估计也折了。
武明空自认为不比那些争权的人高明,真要设身处地的想,登上那权力的宝座,就可以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那是一种怎样的肆意妄为,又有多少人能抵抗得住诱惑!
李世民的表情有些明灭不定,道:“就依你所言,以后三品以上官员遇见亲王们无需下车舆。”魏征并未因李世民的许诺而松一口气,反而眉头深蹙,他与李世民共事这么多载,对他的心思也有几分明白吧!
谁知魏征在刚刚离开,吏部尚书高士廉就在外求见了。李世民目光一寒,用手抵住了额头,胡乱揉了几下。
高士廉是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也是当初在李家陷入困境时,冒着贬官至岭南的危险一力将长孙皇后嫁与李世民的人,这样的人,在朝中的分量可想而知。
只是不知,他站在了哪一边,毕竟,李承乾和李泰都是长孙皇后的亲生儿子,都与高士廉有着血缘关系。
得到传召的高士廉徐徐走了进来,手里还抱着两本大大的册子,不知是否是外甥肖舅,高士廉和长孙无忌单从皮相上看倒有五六分相似,只是高士廉身材较为挺拔,也较长孙无忌瘦削些。
李世民显然对之前王成和魏征二人的奏言闹得有些不悦,面对高士廉时脸色还有些不好看,高士廉是极会察言观色的人,见着李世民的脸色,又想着宴席散了以后那些大臣之间风言风语,若有所思。
高士廉恭谨的将册子放在小太监托着的盘子里,呈至李世民面前,道:“这是臣同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中书侍郎岑文本编撰《氏族志》,奏请皇上过目。”
知道不是为了那件事,李世民的脸色缓了缓,才翻了一页,眉头就皱了起来,“黄门侍郎崔民列第一?”
“臣奉命查全国的谱牒,质证于史籍,考辨其真伪,辨别其昭穆伦序,编排行次,褒扬奖进忠贤,贬斥奸逆,分做九等。”高士廉一面观察着李世民的神色,一面问道:“不知皇上可觉有不妥之处?”
陇西、赵郡李姓,清河、博陵崔姓,范阳卢姓,荥阳郑姓和太原王姓是百年世家大族,喜欢自我标榜门第族望,虽然好几代已衰落,但如果非世族人家想与他们通婚,定要多索财物,导致当时的风俗有人丢弃原来的里贯而冒称名门士族,有的兄弟二人族望相等便以妻族背景相互比斗。
李世民对此非常厌恶,明面上虽一言不吭,可是心里对此等行为厌恶已久。尤其有些高门大户的人家,竟以娶到这些人家的女儿为荣,连公主们也不放在眼里,李世民对自己虽然严苛,可是对几个女儿们却颇为宠爱,甚至有些溺爱的味道,这话传入他耳中,早就憋了一口气了。
李世民冷笑道:“汉高祖与萧何、曹参、樊哙、灌婴等人均以布衣起兵,你们至今仍然十分推重景仰,认为是一代英豪,难道在乎他们的世卿世禄地位吗?高氏偏守山东,梁、陈二朝僻居江南,虽然也有个别英豪,又何足挂齿!何况他们的子孙才气衰竭,德行浇薄,官爵降低,然而还很骄傲地以门第族望自负,挂羊头卖狗肉,依赖高贵人家,寡廉鲜耻,不知道世上的人为什么要尊贵他们?如今三品以上公卿大臣,有的以仁德行世,有的以功勋称道,有的以文章练达,致身显赫。那些衰微的世族们,不值得羡慕。然而那些希望与世族们通婚的,即使多供给金银财物,还为他们所看不起,朕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如今想要厘正错谬,舍弃虚名追求实际,而你们仍然将崔民列为第一位,这是轻视大唐的官爵而依循流俗的观念。”
话说得这样重,语气又这样严厉,高士廉迅速明白过来,道:“皇上说得有理,是臣等愚钝。”
于是下令重新刊正,专以当朝品秩高下订定标准,于是便以皇族李姓为首位,外戚次之,将崔民降为第三。共定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颁行全国。这是后话。
武明空却在心里思量不已,李世民此举绝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喜好,以他的脾性,这样的大举动,必定有其一定的政治目的参杂在里面。
陇西、赵郡李姓,清河、博陵崔姓,范阳卢姓,荥阳郑姓和太原王姓,这些家族都是从魏晋时期就开始显赫的百年望族了,李世民自己也是出自陇西的,只不过和另一家李氏不是同一族罢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牡丹倾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牡丹倾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