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百九十六章 4万亿人民币救市
目录:重生之商海惊涛| 作者:文心虫| 类别:都市言情
感谢梦想书人投的月票和我是陆李仙的打赏!
北岩银行挤兑事件爆发后,对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英国来说冲击极大,包括汇丰渣打等著名银行都股票都大幅下挫,坊间传言英国政府为了挽救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准备注资五百亿英镑来对八家最大的英资银行国有化,这个消息对一向受英资影响很大的香港冲击着实不小,紧接着传出的冰岛主权债务破产传闻更是让许多香港市民惴惴不安。
因为相比内地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其开放的金融贸易体系几乎和国际上同步,众多业务都和国际挂钩,现在金融海啸一起,不少香港金融机构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面临灭顶之灾。
香港作为集团总部所在,杨星当然不会坐视金融海啸把其吞没,实际上当他面见文仁贵和一号首长,做出西方经济危机预测时,就谈起过如何应对的问题。只是连国家领导都没想到杨星所说投下几块石头,让对手打湿身子的作法会演变成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海啸。现在看来,杨星虽然是推波助澜,但西方金融体系根子本身还是出了问题,他早就多次提醒过人们,就是没人当真,如今狼真的来了,总不能说全是杨星一个人的责任。
当然杨星深知金融海啸的威力,知道任其发展,对国内和香港经济都会造成不小的冲击,即使面对文仁贵和一号首长他不能完全坦白,但在海啸来临前,主动提出建议,让国内和香港早作准备。他还是做得到的,因此面对金融海啸袭来。他在幕后为香港和国内支了许多高招。
就在文仁贵和保尔森通过中美政治和经济战略对话会议得出需要联手抵抗金融危机后不久,文仁贵主动对外宣布,要在国内启动4万亿人民币救市计划,拉动内需确保经济增长。这个计划一提出,就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
前世里这4万亿的投入要到2009年才开始启动,其中大部分安排向了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被人戏称为“铁工基”占了15000亿左右。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方面,大体上是1500亿。节能减排、生态工程大体上有2100亿。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大体上是3700亿左右。这样加在一块就有3万亿。而本来剩下的1万亿左右是应对那场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现在却在杨星力主之下。变成了在全国范围修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资金。
这当中除了杨星本人的作用外,4万亿救市计划还更多体现了国内经济转型的需要。作为一个出口型大国,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此前曾广泛被担心的中国国内弱势产业因为参与国际大分工,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局面并未出现。像钢铁和汽车行业反而不断壮大,国内许多行业更是借此打入国际市场,发挥国内成本和集中化生产的优势,在竞争中不断占领市场份额,“世界工厂”的地位越发稳固。
但这也造成国内经济对外出口依存度非常高,已超过当年日本经济起飞时的程度。东南沿海由于进出口贸易成为内国内经济增长最快地区,相当于经济发动机,但这次金融海啸一来,货币流动性降低。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的金融发动机死了火,国际市场大为收缩,对国内制造业的打击十分沉重,海外大批订单被取消,国外投资减少,许多专做外贸的企业濒临破产。沿海大批农民工失业。
对于这个局面国内当然不想等闲视之,国内主流经济学者的意见都认为单靠廉价劳动力来料加工的做法早就应该转变思路,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刺激消费模式,但启动消费也需要钥匙,这次国内面对金融海啸,终于还是拾起了以往最见效老办法,用巨资投入国内基础建设,以抵消出口下降造成的经济滑坡。
唯一和前世不一样的,就是杨星建议要在房地产改革中加大保障房建设,硬生生分去可4万亿救市资金的四分之一。经过去年那场地产和社保资金风波,如今官场上对于以房地产业作为经济支柱的提法明显谨慎了许多,国内提前推进了全国房屋登记实名联网制度,以及严厉清查各地方政府利用卖地资金补贴财政中种种不法行为,以及征地过程中群众强烈反对的做法,使得地产开放商和地方官员对此收敛了许多,国内房地产开发热情比起前世来收敛许多,而西方因为房地产次贷危机引发如今这个烂摊子的做法也让国内对房地产开发大为警惕,前世那场房地产热还没开始就偃旗息鼓了。
作为重生者,杨星知道当年国内推出4万亿救市计划后,成果显著,但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就是再次推动了国内房地产的狂热增长,房价猛涨,老百姓怨声载道,成为一大败笔。这一世他不想重蹈覆辙,因此尽管星华地产是他最能下金蛋的鹅,他也毫不犹豫向中央献计。既然国内房屋刚需很大,而许多城市中下层居民收入和房价不匹配,那就不能完全指望依靠市场这只手来调节,必须要国家站出来实行补贴,以提供廉租房,加征二套房房产税、严格控制购房者身份审批等配套措施来控制房价的无序上涨。
国内4万亿救市资金的大投入,虽然从货币汇率上看只相当于美国5000多亿美元,但购买力却远远超出了小布什总统才签署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何况美国人是拿着这笔钱填华尔街惹下的大窟窿,而中国人则是修建实打实的铁路、保障房等基础设施,发展教育,建设好生态工程,两者相比,高下立判。
而有了国内4万亿的投入,香港这边也不甘示弱,有过一次亚洲金融风暴经验香港政府不敢怠慢,这几年也接受了杨星政府管控经济,必要时需要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立即启动和加快若干个大投资项目建设,以期拉动经济增长。
杨星去年策划的“硅路”、中药港、观塘工业新区等开发项目在立法院一路绿灯,香港政府作为最大投注者甚至还在原投资基础上把还在探讨的二三期工程也公布出来,这些项目的建设进度更是大大加快。而原本扯皮良久的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三地跨海大桥、港铁新线选址以及连接深圳广州的高速铁路等也都尘埃落定,被派上建设日程,仅在基建上,香港政府这次投入就超过1500亿港币!
同时在金融领域,以星富、中国银行等为首的中资银行面对冰岛破产,储户银行存款化为泡影的威胁,主动站出来斩钉截铁宣布会保护中小储户利益,绝不下调储户利息,并对大客户存款予以保障。为了稳定人心,还主动要求香港金管局对全港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金融风险分析方法,通常包括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内容),公示结果,证明香港大部分中资银行都拥有高出行业平均水平的资本充足率,金融风险大大小于汇丰等英资银行。
这个时候大家才想起当时星富银行剥离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法真有先见之明,现在星富银行就是危机中最保险的地方,吸纳储户存款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其他银行只有羡慕的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对香港政府银行压力测试的做法很感兴趣,认为美欧等国完全可以照搬过来。
可压力测试无疑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更多关于企业内幕交易的消息,许多金融机构实际上已经到了灯尽油枯的地步,完全靠以前的信誉担保来拼命寻找外部投资者的收购救命,这时候去做压力测试,不是不打自招吗?
于是2006年1月30日,在美国财政部要以压力测试依据救援金融机构的消息传出后没多久,华尔街历史最悠久的五大投行之一贝尔斯登公司就无奈宣布,由于持有大量有毒资产包括债务抵押债券cdo,及投资者对其信心下降并兑现大量现金,导致贝尔斯登现金储备基本为0,从而面临倒闭的困境。时任纽约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蒂莫西.盖特纳后来任奥巴马政府第一任财政部长发现贝尔斯登破产具有相当大的系统性风险,便上报美联储请求救援,经过内阁紧急讨论后,只有捏着鼻子再拉贝尔斯登一把。
2006年2月15日,美国联邦储备局紧急出手,同意“包底”300亿美元,贷款支持美国摩根大通公司以总值约2.36亿美元(每股2美元左右)收购濒临破产的贝尔斯登公司。这个收购价只有贝尔斯登1985年上市时股价三分一,同高峰时的每股159美元更是天上地下。贝尔斯登的下场敲响了华尔街投行的丧钟,大家都在议论,继贝尔斯登之后,华尔街下一个倒霉的投行会是谁?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shu.comd
北岩银行挤兑事件爆发后,对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英国来说冲击极大,包括汇丰渣打等著名银行都股票都大幅下挫,坊间传言英国政府为了挽救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准备注资五百亿英镑来对八家最大的英资银行国有化,这个消息对一向受英资影响很大的香港冲击着实不小,紧接着传出的冰岛主权债务破产传闻更是让许多香港市民惴惴不安。
因为相比内地相对封闭的金融体系,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其开放的金融贸易体系几乎和国际上同步,众多业务都和国际挂钩,现在金融海啸一起,不少香港金融机构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面临灭顶之灾。
香港作为集团总部所在,杨星当然不会坐视金融海啸把其吞没,实际上当他面见文仁贵和一号首长,做出西方经济危机预测时,就谈起过如何应对的问题。只是连国家领导都没想到杨星所说投下几块石头,让对手打湿身子的作法会演变成了一场铺天盖地的大海啸。现在看来,杨星虽然是推波助澜,但西方金融体系根子本身还是出了问题,他早就多次提醒过人们,就是没人当真,如今狼真的来了,总不能说全是杨星一个人的责任。
当然杨星深知金融海啸的威力,知道任其发展,对国内和香港经济都会造成不小的冲击,即使面对文仁贵和一号首长他不能完全坦白,但在海啸来临前,主动提出建议,让国内和香港早作准备。他还是做得到的,因此面对金融海啸袭来。他在幕后为香港和国内支了许多高招。
就在文仁贵和保尔森通过中美政治和经济战略对话会议得出需要联手抵抗金融危机后不久,文仁贵主动对外宣布,要在国内启动4万亿人民币救市计划,拉动内需确保经济增长。这个计划一提出,就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
前世里这4万亿的投入要到2009年才开始启动,其中大部分安排向了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被人戏称为“铁工基”占了15000亿左右。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方面,大体上是1500亿。节能减排、生态工程大体上有2100亿。调整结构和技术改造,大体上是3700亿左右。这样加在一块就有3万亿。而本来剩下的1万亿左右是应对那场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现在却在杨星力主之下。变成了在全国范围修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资金。
这当中除了杨星本人的作用外,4万亿救市计划还更多体现了国内经济转型的需要。作为一个出口型大国,自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此前曾广泛被担心的中国国内弱势产业因为参与国际大分工,能否在激烈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局面并未出现。像钢铁和汽车行业反而不断壮大,国内许多行业更是借此打入国际市场,发挥国内成本和集中化生产的优势,在竞争中不断占领市场份额,“世界工厂”的地位越发稳固。
但这也造成国内经济对外出口依存度非常高,已超过当年日本经济起飞时的程度。东南沿海由于进出口贸易成为内国内经济增长最快地区,相当于经济发动机,但这次金融海啸一来,货币流动性降低。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的金融发动机死了火,国际市场大为收缩,对国内制造业的打击十分沉重,海外大批订单被取消,国外投资减少,许多专做外贸的企业濒临破产。沿海大批农民工失业。
对于这个局面国内当然不想等闲视之,国内主流经济学者的意见都认为单靠廉价劳动力来料加工的做法早就应该转变思路,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刺激消费模式,但启动消费也需要钥匙,这次国内面对金融海啸,终于还是拾起了以往最见效老办法,用巨资投入国内基础建设,以抵消出口下降造成的经济滑坡。
唯一和前世不一样的,就是杨星建议要在房地产改革中加大保障房建设,硬生生分去可4万亿救市资金的四分之一。经过去年那场地产和社保资金风波,如今官场上对于以房地产业作为经济支柱的提法明显谨慎了许多,国内提前推进了全国房屋登记实名联网制度,以及严厉清查各地方政府利用卖地资金补贴财政中种种不法行为,以及征地过程中群众强烈反对的做法,使得地产开放商和地方官员对此收敛了许多,国内房地产开发热情比起前世来收敛许多,而西方因为房地产次贷危机引发如今这个烂摊子的做法也让国内对房地产开发大为警惕,前世那场房地产热还没开始就偃旗息鼓了。
作为重生者,杨星知道当年国内推出4万亿救市计划后,成果显著,但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就是再次推动了国内房地产的狂热增长,房价猛涨,老百姓怨声载道,成为一大败笔。这一世他不想重蹈覆辙,因此尽管星华地产是他最能下金蛋的鹅,他也毫不犹豫向中央献计。既然国内房屋刚需很大,而许多城市中下层居民收入和房价不匹配,那就不能完全指望依靠市场这只手来调节,必须要国家站出来实行补贴,以提供廉租房,加征二套房房产税、严格控制购房者身份审批等配套措施来控制房价的无序上涨。
国内4万亿救市资金的大投入,虽然从货币汇率上看只相当于美国5000多亿美元,但购买力却远远超出了小布什总统才签署的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何况美国人是拿着这笔钱填华尔街惹下的大窟窿,而中国人则是修建实打实的铁路、保障房等基础设施,发展教育,建设好生态工程,两者相比,高下立判。
而有了国内4万亿的投入,香港这边也不甘示弱,有过一次亚洲金融风暴经验香港政府不敢怠慢,这几年也接受了杨星政府管控经济,必要时需要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思路。立即启动和加快若干个大投资项目建设,以期拉动经济增长。
杨星去年策划的“硅路”、中药港、观塘工业新区等开发项目在立法院一路绿灯,香港政府作为最大投注者甚至还在原投资基础上把还在探讨的二三期工程也公布出来,这些项目的建设进度更是大大加快。而原本扯皮良久的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三地跨海大桥、港铁新线选址以及连接深圳广州的高速铁路等也都尘埃落定,被派上建设日程,仅在基建上,香港政府这次投入就超过1500亿港币!
同时在金融领域,以星富、中国银行等为首的中资银行面对冰岛破产,储户银行存款化为泡影的威胁,主动站出来斩钉截铁宣布会保护中小储户利益,绝不下调储户利息,并对大客户存款予以保障。为了稳定人心,还主动要求香港金管局对全港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金融风险分析方法,通常包括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内容),公示结果,证明香港大部分中资银行都拥有高出行业平均水平的资本充足率,金融风险大大小于汇丰等英资银行。
这个时候大家才想起当时星富银行剥离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作法真有先见之明,现在星富银行就是危机中最保险的地方,吸纳储户存款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其他银行只有羡慕的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对香港政府银行压力测试的做法很感兴趣,认为美欧等国完全可以照搬过来。
可压力测试无疑要求金融机构提供更多关于企业内幕交易的消息,许多金融机构实际上已经到了灯尽油枯的地步,完全靠以前的信誉担保来拼命寻找外部投资者的收购救命,这时候去做压力测试,不是不打自招吗?
于是2006年1月30日,在美国财政部要以压力测试依据救援金融机构的消息传出后没多久,华尔街历史最悠久的五大投行之一贝尔斯登公司就无奈宣布,由于持有大量有毒资产包括债务抵押债券cdo,及投资者对其信心下降并兑现大量现金,导致贝尔斯登现金储备基本为0,从而面临倒闭的困境。时任纽约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蒂莫西.盖特纳后来任奥巴马政府第一任财政部长发现贝尔斯登破产具有相当大的系统性风险,便上报美联储请求救援,经过内阁紧急讨论后,只有捏着鼻子再拉贝尔斯登一把。
2006年2月15日,美国联邦储备局紧急出手,同意“包底”300亿美元,贷款支持美国摩根大通公司以总值约2.36亿美元(每股2美元左右)收购濒临破产的贝尔斯登公司。这个收购价只有贝尔斯登1985年上市时股价三分一,同高峰时的每股159美元更是天上地下。贝尔斯登的下场敲响了华尔街投行的丧钟,大家都在议论,继贝尔斯登之后,华尔街下一个倒霉的投行会是谁?欢迎您来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shu.comd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重生之商海惊涛》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重生之商海惊涛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