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北伐
目录:葬明| 作者:寒风拂剑| 类别:历史军事
与此同时在陕西省府西安府之中,因为阴差阳错,李自成仓促在此登基称帝,建立大顺国,甚至于连西安府城中的刚刚大战之后遗留下的遗迹都没有清理,便在西安府城中以西安布政司衙门为他的皇宫,当了“皇帝”,所以西安府城中根本就没有一点一朝天子登基的气氛,城中到处还都散发着尸臭味,甚至于一些地方还有尸体尚未被清理出城。
原来历史上李自成定都西安府,将西安府改称为大兴城,但是这个时候却被他改称为了大顺国的中京,没有一点帝王登基的气象。
李自成虽然占据汉中一带也有两年时间了,这两年实力发展也很快,但是终归还是因为他思路的局限性,使得许多基础并未打牢,不管是地盘还是财政情况,都根本无法和刑天军相比,而且他为了尽快扩大地盘,不得不连连扩军,将大部分可用的青壮都收入到了军中,使得地方农业恢复也很是缓慢,仅能依靠一些老弱妇孺在田间耕作,他自己也无力给这些百姓提供什么支持,以至于现在他养活这么多兵马,显得非常力不从心。
虽然他拿下了西安府,但是陕西的情况不说大家也明白,经过十几年的战乱,早已是民生凋敝,人口剧减,李自成命中注定只能成为一个草头王,根本没有机会发展成为和刑天军相匹敌的对手。
李自成在西安府仓促称帝,明面上是手下人的劝进,其实说白了还是因为他心中和肖天健在赌一口气,八年前肖天健在凤翔府一带起兵的时候,他李自成已经是高迎祥麾下响当当的八队闯将了,甚至于可以说已经成为了独领一方的义军首领,在各路义军之中都算是数得着的人物,当时碰上肖天健的时候,肖天健不过只是一个手下拥有区区千把人的小头领,可是现如今肖天健却发展成了一个庞然大物,他却只能在陕西这块穷乡僻壤之间来回折腾,始终被肖天健压着一头,靠着仰肖天健鼻息过日子。
李自成的野心很大,但是现在却自认为运数不好,当听闻肖天健要在南京城登基称皇,建立什么大中朝的时候,他便恼怒异常,为了争一口气,于是便假惺惺的在手下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所谓劝进之下,慌慌张张的在打下西安府之后,也搞了一出寒酸到了极点的登基称皇的闹剧。
但是虽然他在西安府登基称皇,可是他自己也很清楚,他这个所谓的大顺皇帝是有很大水分的,论实力他根本就不是肖天健的对手,而且眼下中国境内可供他发展的空间除了陕西一带之外,几乎没有他扩张的余地。
所以在他登基称皇之后,和手下诸将商议了一番,决定将势力继续向西发展,最起码控制住陕西大部,今后一旦和肖天健反目的话,他大不了朝西边跑,在西北之地占据一片地方,继续当他的草头王。
可是让他非常不痛快的是在他登基不久,便得到消息,暂时定都南京的那个肖天健昭告天下,宣称不承认他这个大顺皇帝,并且诏令他停止一切军事行动,等候被大中朝军队整编。
肖天健的这份诏书真是彻底气坏了李自成,对于这份诏书,其实就可以看做是肖天健彻底和他反目的一份宣战书,在李自成看来,他这个大顺皇帝名不正言不顺,他肖天健的那个大中皇帝的身份,同样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凭什么他就可以昭告天下不承认他这个大顺皇帝的身份?还大言不惭的说要令他接受整编呢?
所以李自成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顿时便火冒三丈,拍案而起,指着东方南京的方向破口大骂肖天健不是个东西,忘了早年他肖天健在他李自成手下“俯首帖耳”听他调遣的时候,现如今他坐大了,便开始对他发号施令,这口气他李自成是无论如何也都咽不下的。
于是李自成以牙还牙,也煞有介事的发诏,称肖天健才是伪皇帝,而他李自成才是真正的真龙天子,证据是他在汉中挖出的那块写着“十八子主神器”的石碑,而肖天健狗屁不是,他绝不会听从肖天健的什么命令,并且宣告大中国今后便是他大顺国的敌人,他必将和肖天健势不两立。
然后李自成随即下旨宣称要讨伐肖天健的大中国,并且令手下的大将刘宗敏、李双喜率领两万大顺军,朝着潼关方向开拔,做出一副要出潼关和肖天健决一死战的架势。
对此陕西北部的大中国第二镇军总都统刘宝,当即便调集了河南西北部的三个步兵营和一个炮营以及三个预备营的兵力,在陕州集结,并且立即兵发潼关,在大中国天元元年三月间先于李自成的大顺兵马一举攻占了陕西河南的重要关隘潼关。
说是攻占潼关,其实不过只是接防罢了,这几年来,驻守潼关的大明官军,兵力日渐衰落,虽然陕西守臣始终都防备着刑天军破潼关攻入陕西,但是这一年来,因为李自成在汉中的复振,迫使汪乔年不得不一再调集陕西各处的官军去对付李自成,潼关虽然重要,可是在李自成攻打西安府的时候,也已失去了它的应有地位,驻军被大批调离了潼关,在刘宝派兵攻打潼关的时候,潼关仅剩下了两千不足的老弱残兵,守将也不过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陕西参将李明峰。
这个参将李明峰很清楚眼下他镇守的潼关面临着什么样的境地,陕西三边总督汪乔年死了,他东面就是让官军为之胆寒的刑天军,背后便是横行于陕西境内的闯贼李自成,眼下朝廷也已失去了对陕西的控制能力,而他们这些老弱残兵要粮没粮要饷没饷,不管跟谁作对,都唯有死路一条,于是他只能选择投降李自成抑或是肖天健一方,这个问题是一个算术题,比对一下他们双方的实力之后,很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于是李明峰得知李自成派兵朝潼关方向进发的时候,便立即派人联络大中陕州守将表示愿意率军投降大中朝。
于是这些大中兵马,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接管了潼关这个关中东大门,并且在刘宝手下大将范胜的指挥下,开始迅速布防。
对于这种事情,肖天健没兴趣过多去过问,他只需了解情况既可,各地战区已经划分,每镇兵马自有他们的指挥系统去进行调动,潼关属于第二镇刘宝负责,该怎么做刘宝自会处置,虽说眼下他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北伐的事情上,并不愿这个时候和李自成撕破脸,被李自成牵制他的兵力,但是李自成的称皇他必须要表明态度,既然李自成不愿意听他的,还想要来跟他搏一搏,那么他也不会怕他,而且在他看来,对付李自成他无需花费太多的精力,有各镇的兵将足矣来控制李自成的兵马了。
所以对于这件事肖天健并未给予太多关注,而是将他的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北伐的事情上,在这次大规模北伐定下来之后,朝中又因为肖天健是否该御驾亲征的事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朝中文武大多人以为,肖天健现在已经贵为一朝之主,身份已经不同往常,他的身份已经不易再亲自领兵北上了,最好还是选一个大将作为统帅率军北伐,这种观点深得人心,当肖天健一提及要御驾亲征,文武百官便纷纷上奏,劝肖天健留守南京城即可。
但是这样的劝说对肖天健不起作用,在肖天健看来,他这么多年来等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现如今大军即将北伐,而他却留在南京城这个大后方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于是他当即便回绝了诸臣的建议,并且当即下诏明示他必须要亲自北上,这件事不容再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大中的诸臣其实也早已习惯了肖天健的强势作风,见到劝进无效,于是只得偃旗息鼓了下来,各自都开始将精力放在了北伐的事情上。
这次北伐将是决定大中朝命运之战,所以大中国上下无不都十分重视这一战,而这一战他们要对付的主要敌人已经不是大明官军了,到了这会儿在肖天健的引导之下,所有人可以说都统一了认识,那就是他们此次北伐的主要敌人,将是北方叩关南下的建奴大军。
所以不管是情报部门,还是财政、后勤部门,乃至是军方各个系统,都开始为这一次北伐做起了准备工作。
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次北伐将会是一场超大规模的战事,兵力方面倒不是很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便是后勤供应方面,大中朝立国之后,虽然眼下实力已经很强了,但是毕竟很多地方经营时间尚短,财政和物资的基础还相对比较薄弱,这样的大战需要的物资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几百万两银子投进去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还牵扯着大中朝工业系统的生产能力,而且给他们准备的时间也非常仓促,想要完成这样大规模的物资调运和兵力调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各部为此都投入到了连轴转的工作之中,许多事情被暂时搁置下来,全部精力几乎都用在了战争前期的准备方面。
好在大中新立国不久,各部还未形成官僚作风,相互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也不明显,而且所有人都知道肖天健在这件事上倾注的热情之大,谁也不想这个时候因为扯皮惹怒了肖天健,所以各部之间只能通力合作,将大中刚刚建立起来的行政机器开足了马力。
于是湖广、南直隶、河南、山西各地的物资都开始在总后勤部的调配之下,大批民壮被调动起来,将这些物资开始大批量的通过水陆两种方式,朝着北方前线送去,大批的粮食、弹药、器甲、枪炮纷纷装船或者装车,运往了需要它们的地方。
长江和运河上的漕船以及各种货船也再一次忙碌了起来,以运河为主要运输通道,大批驶入京杭大运河之中,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缓缓朝北行去。
大批大中国的兵马,也从各地纷纷被抽调出来,朝着兵部给他们指定的位置集结了过去,此次肖天健下令除了李栓柱的第三镇军之外,其余镇军全部都抽调出精锐兵将,参与这一次的北伐行动,这就牵扯到了很多地方的兵将的调动。
在兵部的调派之下,阎重喜第一镇奉命抽调出两万步骑,朝着雁门关一带集结,他们作为左路军承担对大明京师西北部的攻击以及对建奴军右路人马的抵御,由阎重喜亲自挂帅,王承平和李凌风为辅,卢象升作为监军随行,形成一个作战集团。
而刘宝的第二镇则集结一万五千步骑兵马,在顺德府集结,以刁正挂帅,刘宝留镇河南,形成中路军朝京师方向攻进,他们的主要敌人是眼下在广平府一带布防的傅宗龙的大明官军集团,以及京辅各地的残存官军势力。
至于肖天健本人,则以大中朝皇帝的身份,亲自统帅石冉的第四镇部分兵力和罗立、刘耀本的近卫军大部,以及数量有限的羽林卫共四万兵马组成大中国北伐右路军,在淮安府集结,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朝着北直和山东方向攻进。
这三路大军真正的主力其实还是肖天健亲自统领的右路军,而左路和中路军则属于辅助兵力,大军北伐的时间定在了天元元年三月十七日的早晨。
而肖天健本人也在三月十日的早晨,离开了南京城,在铁头的羽林卫护随之下,乘船先走长江然后在扬州府转入运河,朝着淮安府方向开去。
原来历史上李自成定都西安府,将西安府改称为大兴城,但是这个时候却被他改称为了大顺国的中京,没有一点帝王登基的气象。
李自成虽然占据汉中一带也有两年时间了,这两年实力发展也很快,但是终归还是因为他思路的局限性,使得许多基础并未打牢,不管是地盘还是财政情况,都根本无法和刑天军相比,而且他为了尽快扩大地盘,不得不连连扩军,将大部分可用的青壮都收入到了军中,使得地方农业恢复也很是缓慢,仅能依靠一些老弱妇孺在田间耕作,他自己也无力给这些百姓提供什么支持,以至于现在他养活这么多兵马,显得非常力不从心。
虽然他拿下了西安府,但是陕西的情况不说大家也明白,经过十几年的战乱,早已是民生凋敝,人口剧减,李自成命中注定只能成为一个草头王,根本没有机会发展成为和刑天军相匹敌的对手。
李自成在西安府仓促称帝,明面上是手下人的劝进,其实说白了还是因为他心中和肖天健在赌一口气,八年前肖天健在凤翔府一带起兵的时候,他李自成已经是高迎祥麾下响当当的八队闯将了,甚至于可以说已经成为了独领一方的义军首领,在各路义军之中都算是数得着的人物,当时碰上肖天健的时候,肖天健不过只是一个手下拥有区区千把人的小头领,可是现如今肖天健却发展成了一个庞然大物,他却只能在陕西这块穷乡僻壤之间来回折腾,始终被肖天健压着一头,靠着仰肖天健鼻息过日子。
李自成的野心很大,但是现在却自认为运数不好,当听闻肖天健要在南京城登基称皇,建立什么大中朝的时候,他便恼怒异常,为了争一口气,于是便假惺惺的在手下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所谓劝进之下,慌慌张张的在打下西安府之后,也搞了一出寒酸到了极点的登基称皇的闹剧。
但是虽然他在西安府登基称皇,可是他自己也很清楚,他这个所谓的大顺皇帝是有很大水分的,论实力他根本就不是肖天健的对手,而且眼下中国境内可供他发展的空间除了陕西一带之外,几乎没有他扩张的余地。
所以在他登基称皇之后,和手下诸将商议了一番,决定将势力继续向西发展,最起码控制住陕西大部,今后一旦和肖天健反目的话,他大不了朝西边跑,在西北之地占据一片地方,继续当他的草头王。
可是让他非常不痛快的是在他登基不久,便得到消息,暂时定都南京的那个肖天健昭告天下,宣称不承认他这个大顺皇帝,并且诏令他停止一切军事行动,等候被大中朝军队整编。
肖天健的这份诏书真是彻底气坏了李自成,对于这份诏书,其实就可以看做是肖天健彻底和他反目的一份宣战书,在李自成看来,他这个大顺皇帝名不正言不顺,他肖天健的那个大中皇帝的身份,同样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凭什么他就可以昭告天下不承认他这个大顺皇帝的身份?还大言不惭的说要令他接受整编呢?
所以李自成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顿时便火冒三丈,拍案而起,指着东方南京的方向破口大骂肖天健不是个东西,忘了早年他肖天健在他李自成手下“俯首帖耳”听他调遣的时候,现如今他坐大了,便开始对他发号施令,这口气他李自成是无论如何也都咽不下的。
于是李自成以牙还牙,也煞有介事的发诏,称肖天健才是伪皇帝,而他李自成才是真正的真龙天子,证据是他在汉中挖出的那块写着“十八子主神器”的石碑,而肖天健狗屁不是,他绝不会听从肖天健的什么命令,并且宣告大中国今后便是他大顺国的敌人,他必将和肖天健势不两立。
然后李自成随即下旨宣称要讨伐肖天健的大中国,并且令手下的大将刘宗敏、李双喜率领两万大顺军,朝着潼关方向开拔,做出一副要出潼关和肖天健决一死战的架势。
对此陕西北部的大中国第二镇军总都统刘宝,当即便调集了河南西北部的三个步兵营和一个炮营以及三个预备营的兵力,在陕州集结,并且立即兵发潼关,在大中国天元元年三月间先于李自成的大顺兵马一举攻占了陕西河南的重要关隘潼关。
说是攻占潼关,其实不过只是接防罢了,这几年来,驻守潼关的大明官军,兵力日渐衰落,虽然陕西守臣始终都防备着刑天军破潼关攻入陕西,但是这一年来,因为李自成在汉中的复振,迫使汪乔年不得不一再调集陕西各处的官军去对付李自成,潼关虽然重要,可是在李自成攻打西安府的时候,也已失去了它的应有地位,驻军被大批调离了潼关,在刘宝派兵攻打潼关的时候,潼关仅剩下了两千不足的老弱残兵,守将也不过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陕西参将李明峰。
这个参将李明峰很清楚眼下他镇守的潼关面临着什么样的境地,陕西三边总督汪乔年死了,他东面就是让官军为之胆寒的刑天军,背后便是横行于陕西境内的闯贼李自成,眼下朝廷也已失去了对陕西的控制能力,而他们这些老弱残兵要粮没粮要饷没饷,不管跟谁作对,都唯有死路一条,于是他只能选择投降李自成抑或是肖天健一方,这个问题是一个算术题,比对一下他们双方的实力之后,很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于是李明峰得知李自成派兵朝潼关方向进发的时候,便立即派人联络大中陕州守将表示愿意率军投降大中朝。
于是这些大中兵马,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接管了潼关这个关中东大门,并且在刘宝手下大将范胜的指挥下,开始迅速布防。
对于这种事情,肖天健没兴趣过多去过问,他只需了解情况既可,各地战区已经划分,每镇兵马自有他们的指挥系统去进行调动,潼关属于第二镇刘宝负责,该怎么做刘宝自会处置,虽说眼下他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北伐的事情上,并不愿这个时候和李自成撕破脸,被李自成牵制他的兵力,但是李自成的称皇他必须要表明态度,既然李自成不愿意听他的,还想要来跟他搏一搏,那么他也不会怕他,而且在他看来,对付李自成他无需花费太多的精力,有各镇的兵将足矣来控制李自成的兵马了。
所以对于这件事肖天健并未给予太多关注,而是将他的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北伐的事情上,在这次大规模北伐定下来之后,朝中又因为肖天健是否该御驾亲征的事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朝中文武大多人以为,肖天健现在已经贵为一朝之主,身份已经不同往常,他的身份已经不易再亲自领兵北上了,最好还是选一个大将作为统帅率军北伐,这种观点深得人心,当肖天健一提及要御驾亲征,文武百官便纷纷上奏,劝肖天健留守南京城即可。
但是这样的劝说对肖天健不起作用,在肖天健看来,他这么多年来等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现如今大军即将北伐,而他却留在南京城这个大后方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于是他当即便回绝了诸臣的建议,并且当即下诏明示他必须要亲自北上,这件事不容再有人提出反对意见。
大中的诸臣其实也早已习惯了肖天健的强势作风,见到劝进无效,于是只得偃旗息鼓了下来,各自都开始将精力放在了北伐的事情上。
这次北伐将是决定大中朝命运之战,所以大中国上下无不都十分重视这一战,而这一战他们要对付的主要敌人已经不是大明官军了,到了这会儿在肖天健的引导之下,所有人可以说都统一了认识,那就是他们此次北伐的主要敌人,将是北方叩关南下的建奴大军。
所以不管是情报部门,还是财政、后勤部门,乃至是军方各个系统,都开始为这一次北伐做起了准备工作。
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次北伐将会是一场超大规模的战事,兵力方面倒不是很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便是后勤供应方面,大中朝立国之后,虽然眼下实力已经很强了,但是毕竟很多地方经营时间尚短,财政和物资的基础还相对比较薄弱,这样的大战需要的物资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几百万两银子投进去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还牵扯着大中朝工业系统的生产能力,而且给他们准备的时间也非常仓促,想要完成这样大规模的物资调运和兵力调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各部为此都投入到了连轴转的工作之中,许多事情被暂时搁置下来,全部精力几乎都用在了战争前期的准备方面。
好在大中新立国不久,各部还未形成官僚作风,相互之间推诿扯皮的现象也不明显,而且所有人都知道肖天健在这件事上倾注的热情之大,谁也不想这个时候因为扯皮惹怒了肖天健,所以各部之间只能通力合作,将大中刚刚建立起来的行政机器开足了马力。
于是湖广、南直隶、河南、山西各地的物资都开始在总后勤部的调配之下,大批民壮被调动起来,将这些物资开始大批量的通过水陆两种方式,朝着北方前线送去,大批的粮食、弹药、器甲、枪炮纷纷装船或者装车,运往了需要它们的地方。
长江和运河上的漕船以及各种货船也再一次忙碌了起来,以运河为主要运输通道,大批驶入京杭大运河之中,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缓缓朝北行去。
大批大中国的兵马,也从各地纷纷被抽调出来,朝着兵部给他们指定的位置集结了过去,此次肖天健下令除了李栓柱的第三镇军之外,其余镇军全部都抽调出精锐兵将,参与这一次的北伐行动,这就牵扯到了很多地方的兵将的调动。
在兵部的调派之下,阎重喜第一镇奉命抽调出两万步骑,朝着雁门关一带集结,他们作为左路军承担对大明京师西北部的攻击以及对建奴军右路人马的抵御,由阎重喜亲自挂帅,王承平和李凌风为辅,卢象升作为监军随行,形成一个作战集团。
而刘宝的第二镇则集结一万五千步骑兵马,在顺德府集结,以刁正挂帅,刘宝留镇河南,形成中路军朝京师方向攻进,他们的主要敌人是眼下在广平府一带布防的傅宗龙的大明官军集团,以及京辅各地的残存官军势力。
至于肖天健本人,则以大中朝皇帝的身份,亲自统帅石冉的第四镇部分兵力和罗立、刘耀本的近卫军大部,以及数量有限的羽林卫共四万兵马组成大中国北伐右路军,在淮安府集结,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朝着北直和山东方向攻进。
这三路大军真正的主力其实还是肖天健亲自统领的右路军,而左路和中路军则属于辅助兵力,大军北伐的时间定在了天元元年三月十七日的早晨。
而肖天健本人也在三月十日的早晨,离开了南京城,在铁头的羽林卫护随之下,乘船先走长江然后在扬州府转入运河,朝着淮安府方向开去。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葬明》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葬明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