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日本战败 大连光复 楼上…
目录: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 作者:毕胜福| 类别:都市言情
19、我们家族三代人一百年生活的历史变迁之二:
日本战败 大连光复 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
1945年之前,当时大连的冬天,寒冷无比,建筑工地停工,建筑工人有几个月的时间没有工作,父亲为了生计,只有挑担沿街收破烂。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父亲告诉我们,有一次,他收破烂走到现在的大连市人民体育场附近的日本住宅区,受到日本宪兵的无理殴打。对在旧社会的贫穷生活,父母记忆犹新,父母回忆说,过春节的时候,竟买不起一棵白菜,就和邻居两家合买一棵,可见穷困之极。
后来父母搬到了位于黄河街的民宅,也是一座破铁皮房子,冬冷夏热。1947年,大连刮台风,铁皮房屋顶被风卷走,再现了杜甫当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场景,天下大雨,屋无遮拦,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正像一首歌谣中所说的:
卖盐的喝淡汤,
编席的睡光炕,
泥瓦匠住草房,
种田的吃米糠,
纺织娘没衣裳。
后来爸爸学了瓦匠手艺后,一直在做瓦工活。大连的几个重要建筑,如大连火车站、大连商场、秋林公司,都参加过修建工作。父亲当了技术工人后,工资收入有所提高,父亲告诉我说,那时候,他一天的工资收入可以买一袋子45斤重的白面。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大连光复,日本人从大连撤离回国,大连的一大批日本人的住房空置下来。当时许多住在贫民窟的中国老百姓不敢搬到日本人的房子住。这些房子,由于没有人住,受到很大的破坏,门窗、地板被拆、被毁。当时的大连市政府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进行动员,劝说他们搬到日本房住,还免费发给房子的产权证书,由老百姓居住并且保护这些房子。
这样,1947年,父母就搬到了位于长生街和不老街之间的日本房住。这里的两条街,大胜街和双盛街是日本铁路系统的住房,有七栋两层小楼,是普通员工的住宅,中间有两栋一层别墅,是日本铁路高级干部的住宅。我们家住进了双盛街西头的一栋两层楼里。这栋楼,日本人通常是住四户,楼上、楼下各两户,每一户是一个单元。
一开始,我们家九口人,住了楼东面的一半,有楼上、楼下两部分,另一半住了四户人家。整栋楼在房子的中间有楼梯,但是我们家自己在楼上、楼下之间搭了一部木质的楼梯。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家还有一部电话,就安放在门口,那是一部公用电话。这样,我们家在六十年前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房前屋后还有100多平方米的院子。日本人的住房每一单元都有一个澡堂子,有五平方米大,里面有一口大锅,下面可以烧火,把水烧热,然后人在大锅里面洗澡。中国人都把澡堂子变成了住屋或者仓库。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住房比较紧张,我们家被动员倒出了楼上的两间住房,只住楼下的部分,面积由这栋楼的二分之一变成了四分之一,楼的另外四分之三住着七户人家,其中有一户人家,父母和一个孩子,共三口人,只住在一个澡堂子里,孩子在吊铺上睡觉,他们在另一家人的门厅支了一个煤炉做饭。他们家姓赵,孩子的名字叫旭晨,年纪可能比我小一二岁,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到他们家去,要爬一个临时的梯子,这个梯子竖在整栋楼的楼梯过道上,不用的时候贴在墙上,不影响其他人上下楼。
我去过他们家,他们家没有窗户,门在楼梯的过道上,所以白天也要点着灯,他妈妈在昏暗的灯下纳鞋底。这个澡堂子的面积只有不到五平方米,却住着三口人,也就是说,他们家的人均居住面积不足平方米,简直无法想象,这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住房面积最小的家庭。
我们家有两间住屋,一间厨房,一个门厅,一个澡堂子。按照现住的说法,是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居住面积是58平方米。后来,私人产权房变成国有产权,老百姓要拿房租了,我们家的房租一开始是3元多钱,后来涨到5 元多,不到父亲工资收入的十分之一。我们家的澡堂子,爸爸在里面盘了火炕,一开始是我和奶奶在里面住,就是在那时候,奶奶给我讲了义和团和红灯照的故事,义和团起事的时候,我奶奶12岁。有关内容请看本书的第十八章:一个美国理工博士的成长之路中的:《勿忘国耻 奋发图强》一文,其中的:《义和团的兴起》一段:义和拳团、八国联军、庚子赔款、清华学堂。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天灾造成国民经济的困难时期,奶奶回了山东老家,我的几个妹妹在澡堂子住,再后来,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找到了澡堂子的下水道,把澡堂子改造成卫生间,修建了冲水厕所,也修建了一个浴盆,回复了澡堂子本来的功能。因为烧热水洗澡太麻烦,我买了一个简易的淋浴喷头,把一壶开水放在澡堂子的窗台上,利用自来水管的压力,使得冷水、热水混合,一个人,一壶开水就可以淋浴了,早早地享受到了在自己家里洗澡的快乐。
1992年,这条街的房子全部拆迁,我们一家在我工作的大连十二中学的简易房临时住了三年,1995年,我们家回迁的时候,住上了82平方米的新房,是两室半、一厅、一厨、一卫,因为拆迁之前我们家是祖孙三代人,增加的半室是6平方米的一间小屋,也是没有窗户的暗屋。当然增加了居住面积是要我们格外付钱的,每平方米4300元。
解放后,父亲一直在房产公司工作,由于父亲瓦工技术好,为人忠厚诚实,工作认真负责,一直担任班长,带领二十多个工人修理房屋。父亲每年都是公司的先进工作者,小时候我经常跟着他去工区开先进表彰大会,知道爸爸每次都是先进工作者,得的奖品卫生衣、老头衫等非常多,父亲都给了他年轻的徒弟穿,他自己则只留下一个搪瓷茶缸,每天下班回家用它来泡茶喝,一直用了好多年,搪瓷都已经斑驳脱落了,也不舍得扔。
我的爷爷由于在旧社会的劳累,在解放初的1956年就早早病逝。
1982年,辛苦劳作一辈子的父亲因病也离开了我们。
日本战败 大连光复 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
1945年之前,当时大连的冬天,寒冷无比,建筑工地停工,建筑工人有几个月的时间没有工作,父亲为了生计,只有挑担沿街收破烂。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父亲告诉我们,有一次,他收破烂走到现在的大连市人民体育场附近的日本住宅区,受到日本宪兵的无理殴打。对在旧社会的贫穷生活,父母记忆犹新,父母回忆说,过春节的时候,竟买不起一棵白菜,就和邻居两家合买一棵,可见穷困之极。
后来父母搬到了位于黄河街的民宅,也是一座破铁皮房子,冬冷夏热。1947年,大连刮台风,铁皮房屋顶被风卷走,再现了杜甫当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场景,天下大雨,屋无遮拦,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正像一首歌谣中所说的:
卖盐的喝淡汤,
编席的睡光炕,
泥瓦匠住草房,
种田的吃米糠,
纺织娘没衣裳。
后来爸爸学了瓦匠手艺后,一直在做瓦工活。大连的几个重要建筑,如大连火车站、大连商场、秋林公司,都参加过修建工作。父亲当了技术工人后,工资收入有所提高,父亲告诉我说,那时候,他一天的工资收入可以买一袋子45斤重的白面。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大连光复,日本人从大连撤离回国,大连的一大批日本人的住房空置下来。当时许多住在贫民窟的中国老百姓不敢搬到日本人的房子住。这些房子,由于没有人住,受到很大的破坏,门窗、地板被拆、被毁。当时的大连市政府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进行动员,劝说他们搬到日本房住,还免费发给房子的产权证书,由老百姓居住并且保护这些房子。
这样,1947年,父母就搬到了位于长生街和不老街之间的日本房住。这里的两条街,大胜街和双盛街是日本铁路系统的住房,有七栋两层小楼,是普通员工的住宅,中间有两栋一层别墅,是日本铁路高级干部的住宅。我们家住进了双盛街西头的一栋两层楼里。这栋楼,日本人通常是住四户,楼上、楼下各两户,每一户是一个单元。
一开始,我们家九口人,住了楼东面的一半,有楼上、楼下两部分,另一半住了四户人家。整栋楼在房子的中间有楼梯,但是我们家自己在楼上、楼下之间搭了一部木质的楼梯。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家还有一部电话,就安放在门口,那是一部公用电话。这样,我们家在六十年前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房前屋后还有100多平方米的院子。日本人的住房每一单元都有一个澡堂子,有五平方米大,里面有一口大锅,下面可以烧火,把水烧热,然后人在大锅里面洗澡。中国人都把澡堂子变成了住屋或者仓库。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住房比较紧张,我们家被动员倒出了楼上的两间住房,只住楼下的部分,面积由这栋楼的二分之一变成了四分之一,楼的另外四分之三住着七户人家,其中有一户人家,父母和一个孩子,共三口人,只住在一个澡堂子里,孩子在吊铺上睡觉,他们在另一家人的门厅支了一个煤炉做饭。他们家姓赵,孩子的名字叫旭晨,年纪可能比我小一二岁,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到他们家去,要爬一个临时的梯子,这个梯子竖在整栋楼的楼梯过道上,不用的时候贴在墙上,不影响其他人上下楼。
我去过他们家,他们家没有窗户,门在楼梯的过道上,所以白天也要点着灯,他妈妈在昏暗的灯下纳鞋底。这个澡堂子的面积只有不到五平方米,却住着三口人,也就是说,他们家的人均居住面积不足平方米,简直无法想象,这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住房面积最小的家庭。
我们家有两间住屋,一间厨房,一个门厅,一个澡堂子。按照现住的说法,是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居住面积是58平方米。后来,私人产权房变成国有产权,老百姓要拿房租了,我们家的房租一开始是3元多钱,后来涨到5 元多,不到父亲工资收入的十分之一。我们家的澡堂子,爸爸在里面盘了火炕,一开始是我和奶奶在里面住,就是在那时候,奶奶给我讲了义和团和红灯照的故事,义和团起事的时候,我奶奶12岁。有关内容请看本书的第十八章:一个美国理工博士的成长之路中的:《勿忘国耻 奋发图强》一文,其中的:《义和团的兴起》一段:义和拳团、八国联军、庚子赔款、清华学堂。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天灾造成国民经济的困难时期,奶奶回了山东老家,我的几个妹妹在澡堂子住,再后来,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找到了澡堂子的下水道,把澡堂子改造成卫生间,修建了冲水厕所,也修建了一个浴盆,回复了澡堂子本来的功能。因为烧热水洗澡太麻烦,我买了一个简易的淋浴喷头,把一壶开水放在澡堂子的窗台上,利用自来水管的压力,使得冷水、热水混合,一个人,一壶开水就可以淋浴了,早早地享受到了在自己家里洗澡的快乐。
1992年,这条街的房子全部拆迁,我们一家在我工作的大连十二中学的简易房临时住了三年,1995年,我们家回迁的时候,住上了82平方米的新房,是两室半、一厅、一厨、一卫,因为拆迁之前我们家是祖孙三代人,增加的半室是6平方米的一间小屋,也是没有窗户的暗屋。当然增加了居住面积是要我们格外付钱的,每平方米4300元。
解放后,父亲一直在房产公司工作,由于父亲瓦工技术好,为人忠厚诚实,工作认真负责,一直担任班长,带领二十多个工人修理房屋。父亲每年都是公司的先进工作者,小时候我经常跟着他去工区开先进表彰大会,知道爸爸每次都是先进工作者,得的奖品卫生衣、老头衫等非常多,父亲都给了他年轻的徒弟穿,他自己则只留下一个搪瓷茶缸,每天下班回家用它来泡茶喝,一直用了好多年,搪瓷都已经斑驳脱落了,也不舍得扔。
我的爷爷由于在旧社会的劳累,在解放初的1956年就早早病逝。
1982年,辛苦劳作一辈子的父亲因病也离开了我们。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