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9、中国的通货膨胀――现状 …
目录: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 作者:毕胜福| 类别:都市言情
第三十章:海外万家灯火 天下奇闻轶事
39、中国的通货膨胀――现状 原因 对策
从2010年7月到2011年7月,一年间,100元钱缩水了多少?
一年间,中国的物价涨了多少?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100元,一年前后,买到的东西少了多少?这样的对比或许更直接点。 为此,本报特意选取了十几个居家生活的样本,对比一下杭州市场上今年7月12日和去年这个时候的零售价格,将100元的实际购买力做了对比,这样就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口袋里的100元究竟“蒸发”了多少。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9斤花生米。2010年7月27日,杭州市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小杂粮行情显示,花生仁价格5元/斤,2011年7月12日,在农贸市场花生仁零售价格要9元/斤,五谷杂粮中属涨幅最大。荞麦相比去年每斤涨了2块6,其他涨幅不大。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75枚鸡蛋。据大农网信息显示,2010年7月7日杭州普通鸡蛋价格为元/斤。2011年7月12日,农贸市场普通鸡蛋价格为5元/斤,而土鸡蛋价格达到17元/斤。鸡蛋价格依旧呈上涨态势。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8。5斤玉米。受年初南方干旱北方寒冷影响,国内玉米减产,加上少数游资囤货炒作,玉米价格持续攀升,现在零售市场的甜玉米价格达10元/公斤,而去年这个时候只要7元/公斤。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13。5斤黄豆。今年“豆你玩”还没歇着,从绿豆换到了黄豆,去年这个时候散装黄豆只要3。8元/斤,现在要8元左右。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一只西瓜。在杭州市区水果超市,2010年冰糖红玉西瓜2。68元/斤,2011年为2。98元/公斤。其他品种的西瓜价格略有上涨基本没变。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33盒豆腐。“豆你玩”带出“腐不起”,豆制品今年起全线涨价。百姓家常菜的原料之一白玉豆腐每盒从1块涨到了1。5元,最常吃的卤水豆腐都从1。5元/块涨到1。8元/块,豆腐干从5元/斤涨到6元/斤。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3条鲈鱼。2010年7月鲈鱼每斤12~13元左右,2011年7月12日当天卖到20元/斤。其他鱼类价格均有上涨,如包头鱼2010年7月售价56元/斤,2011年7月12日售价9元~10/斤,如鲫鱼从去年的7月9元/斤涨到今年7月12元/斤。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2斤8两五花肉。2011年猪肉价格飙升,逼近牛肉。2010年五花肉价格11元/斤左右,2011年7月涨到16元/斤。普通家庭一盘红烧肉成本提高至少5元。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2升汽油。去年来,国际油价一直高位盘整,国内车主也跟着受累。去年7月93号汽油为6。53元/升,历经几轮调价后现在涨到了7。46 元/升。
一年间, 100元少洗5次车。 去年这个时候15元一次,办卡一次才10元,现在起步价就是20元,个别贵的已经到了25元,原本100元能洗10次车,现在只能洗5次。
2010年的年度汉字是“涨”字,2011年已经过去了一半,“涨”依然是物价的总趋势,对百姓的日常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不经用。“我现在最怕听到的两个字就是‘涨价’,几乎每天都有东西涨价。”在菜场买菜的周阿姨感慨钱不够用。5年前家里装空调,拆装费只要50元,今年竟然要200元。
33年间,100万元被通胀“偷走”了85万
有必要来重温2010年周小川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的一段话:“在抗击危机期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扩张型的, 国家有意地扩大了货币的供应量,这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针对性的举措,它帮助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企稳回升,如果不这样做,经济一定会出现很严重的下滑局面。”
那么,除了大家熟知的“4万亿”,中国到底发行了多少货币?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银行新增贷款是9万多亿元。如果用广义货币量M2来计算,1990年,中国的M2余额为1。53万亿元,2010年年末已经达到72。58万亿元。20年间,广义货币增长了46。44倍。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延续。
通常,人们用广义货币供应量/内生产总值(M2/GDP)比例来说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量化比例关系。这一比例相对合理,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M2/GDP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到2010年底,中国GDP总额为39万亿余元,是1978年的109倍;而同期的M2从1978年到2010年底,增加了842倍。
超发货币的后果非常直观,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和物价的上涨。
汇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基金策略分析师刘建位计算出,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月平均值为4。81%。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时拥有100万元,按购买力论,到现在只值当年的15万元。也就是说,33年来,通胀悄悄“偷走”了85万。
还有个更直观的对比,现在的百万富翁与20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相比,哪一个购买力更强?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曾经从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居民人均储蓄着手研究,分别选取1981年、1991年、2001年和2007年四个时间点,对“万元户”财富的变迁进行测算。从居民人均储蓄看,上述四个时点居民储蓄总额分别为532亿元、9200亿元、7。4万亿元和17。3万亿元,考虑人口变化之后的人均储蓄为52元、800元、5900元和1。3万元。这样算来,1981年的万元财富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倍,折算到现在差不多是255万元。
破解中国式通胀之谜
2011年6月,中国CPI上涨6。4%,创三年来新高。在猪肉、农产品等价格推动下,7月CPI是否止步,至今仍是个大大的问号。
日前,国家统计局定调,仍然要把物价的调控放在宏观调控的首位。上一轮通胀周期中,在2008年2月出现此前11年的高值8。7%。
中国总理近期使用了更加形象的比喻,他把通胀形容为一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
中国通胀源于何处,CPI居高不下、如何走好抗通胀的漫漫长路,滞胀离我们有多远……今年的中国经济将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投资?带着这些疑问,本报采访了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教授。
中国式通胀之源
记者:今年以来,国家把抗通胀作为工作主线,但这一路走得比较艰难。请问这轮通胀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是流动性,输入性还是结构性?
叶檀:其实现在我们很难分辨清楚通胀到底是什么型的。从货币主义的理论来说,通胀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货币发行过剩。那么从需求推动型来说,有可能是我们的钱发得太多,它的需求大增,所以导致价格上升。这些因素都是一种理论,但是从根本上来说的话,我相信还是因为货币发行过剩。
货币发行过剩,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第一,国内的货币发行本来就过剩,4万亿一投下去,现金流量包括存款余额就到了历史高位,所以国内的流动性特别过剩。还有一个是由于人民币升值,现在汇率已经升到历史高位,进入6。4时代。只要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在,那么热钱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所以一方面现在国内的贸易顺差在下降,另一方面外汇账款在增加,这种背离的情况就说明源源不断地有一些热钱在进入。最近央行明确人民币FDI的试点办法,无疑为积聚在境外的人民币打开一扇门,使其形成有效的回流渠道,加强人民币在境内外的流动性。
多管齐下治理通胀
记者:在治理通胀方面,政府今年来动用比较多的是货币政策,频繁调高准备金率和几次加息,很多专家觉得方式比较单一。接下来,该如何有效治理通胀呢?
李稻葵: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减少存款负利率,防止高CPI引发超前消费或投资所带来的二轮通胀。提高利率对贷款影响不大,因为贷款利率已自由浮动且处于高位,因此对股市也影响有限。至于热钱涌入的问题,感谢国际投资者最近唱空中国经济,压力下降。对外预期管理也非常重要。
叶檀:国内对于抗通胀是比较重视的,政府到现在为止出台了很多举措。如果要真正地要控制通胀,从国内来说,有两种办法。第一,加息,发行与CPI挂钩的国债,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把资金回笼。至于外来的资金怎么防?我认为比较切实的方式有两个:一是用“筑墙”的手段,暂时来停止资本项下的开放,阻止热钱进入。二是目前也有在做的,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比如香港从去年到今年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得特别多,那就是为了吸引流动性资金,这个方有一定的好处。另外,尽快推出国际板也会有些帮助。
跑赢CPI 可选理财产品、黄金
记者:随着CPI高企,负利率时代不期而至。那么普通市民如何避免存款缩水,打理好自家的钱袋子,和CPI赛跑呢?
叶檀:这个话题大家非常关心又很难解决。我想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首先可以做一部分短期投资。银行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目前的年化收益率可达到5%~6%,有一些信托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甚至达到10%,可以远远跑赢通胀。其次,考虑配置些黄金。
黄金是金融动荡世界的“定海神针”,有天然的保本属性,如果黄金价格下跌,那么货币购买力会上升,它是个对冲产品,能保证生活质量。第三,关于股市,从长期来看的话,目前处于低位。你必须对购买的股票、上市公司非常了解,那么你可以有足够的信心拿着这个股票度过这个严冬。
滞胀不适用于中国经济
记者: 近一年的经济数据显示,GDP已连续三个季度小幅回落,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如果物价持续上涨,有学者当心中国经济会出现“滞胀”的势头。对此你们怎么看?
李稻葵:我不认为“滞胀”这个词适用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自身增长的潜力是很大的。2010年中国GDP的增速是10。3%,2009年是9。1%。按照我们的预测,今年GDP的增速是9。4%到9。5%,明年在9%左右。这样一个增长速度,和“滞”是挂不上钩的。
假定国际市场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动荡,原油价格不会再回到130~140美元一桶。那么,在今年的下半年到明年初,通胀率完全有可能回落到5%以下,在4%左右波动。只要猪肉、蔬菜、副食品价格能稳定住,粮食价格也没有大的波动的话,整个中国经济的物价水平就能控制住。
中国经济仍然是大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大格局下,通胀率不会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样两位数的水平。但是,要注意的是这轮通胀是持续性的,未来五到十年都会存在介于3%到5%之间的温和通胀态势。
叶檀:国内宏观经济看数据的话会比较乐观,全年CPI在4%左右,GDP会在9%左右,所以从数据上来看应该不存在滞涨势头。但是也不可忽视潜在的风险。这个风险不是属于中国的专利,全球都是这样。像欧元区英国CPI已经在3%以上,美国5月CPI为,是1956年以来的新高。全球都处于一个经济增数下滑、失业率上升、通胀上行的态势。不过由于它还没有突破临界点,所以我们不能说滞胀已经形成,但是,正在往滞胀的路在走,这个趋势必须引起警惕。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潘浩 (记者 罗凰凤 实习生 王蓉蓉
39、中国的通货膨胀――现状 原因 对策
从2010年7月到2011年7月,一年间,100元钱缩水了多少?
一年间,中国的物价涨了多少?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同样100元,一年前后,买到的东西少了多少?这样的对比或许更直接点。 为此,本报特意选取了十几个居家生活的样本,对比一下杭州市场上今年7月12日和去年这个时候的零售价格,将100元的实际购买力做了对比,这样就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口袋里的100元究竟“蒸发”了多少。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9斤花生米。2010年7月27日,杭州市粮油批发交易市场小杂粮行情显示,花生仁价格5元/斤,2011年7月12日,在农贸市场花生仁零售价格要9元/斤,五谷杂粮中属涨幅最大。荞麦相比去年每斤涨了2块6,其他涨幅不大。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75枚鸡蛋。据大农网信息显示,2010年7月7日杭州普通鸡蛋价格为元/斤。2011年7月12日,农贸市场普通鸡蛋价格为5元/斤,而土鸡蛋价格达到17元/斤。鸡蛋价格依旧呈上涨态势。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8。5斤玉米。受年初南方干旱北方寒冷影响,国内玉米减产,加上少数游资囤货炒作,玉米价格持续攀升,现在零售市场的甜玉米价格达10元/公斤,而去年这个时候只要7元/公斤。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13。5斤黄豆。今年“豆你玩”还没歇着,从绿豆换到了黄豆,去年这个时候散装黄豆只要3。8元/斤,现在要8元左右。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一只西瓜。在杭州市区水果超市,2010年冰糖红玉西瓜2。68元/斤,2011年为2。98元/公斤。其他品种的西瓜价格略有上涨基本没变。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33盒豆腐。“豆你玩”带出“腐不起”,豆制品今年起全线涨价。百姓家常菜的原料之一白玉豆腐每盒从1块涨到了1。5元,最常吃的卤水豆腐都从1。5元/块涨到1。8元/块,豆腐干从5元/斤涨到6元/斤。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3条鲈鱼。2010年7月鲈鱼每斤12~13元左右,2011年7月12日当天卖到20元/斤。其他鱼类价格均有上涨,如包头鱼2010年7月售价56元/斤,2011年7月12日售价9元~10/斤,如鲫鱼从去年的7月9元/斤涨到今年7月12元/斤。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2斤8两五花肉。2011年猪肉价格飙升,逼近牛肉。2010年五花肉价格11元/斤左右,2011年7月涨到16元/斤。普通家庭一盘红烧肉成本提高至少5元。
一年间,100元少买了2升汽油。去年来,国际油价一直高位盘整,国内车主也跟着受累。去年7月93号汽油为6。53元/升,历经几轮调价后现在涨到了7。46 元/升。
一年间, 100元少洗5次车。 去年这个时候15元一次,办卡一次才10元,现在起步价就是20元,个别贵的已经到了25元,原本100元能洗10次车,现在只能洗5次。
2010年的年度汉字是“涨”字,2011年已经过去了一半,“涨”依然是物价的总趋势,对百姓的日常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不经用。“我现在最怕听到的两个字就是‘涨价’,几乎每天都有东西涨价。”在菜场买菜的周阿姨感慨钱不够用。5年前家里装空调,拆装费只要50元,今年竟然要200元。
33年间,100万元被通胀“偷走”了85万
有必要来重温2010年周小川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的一段话:“在抗击危机期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扩张型的, 国家有意地扩大了货币的供应量,这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有针对性的举措,它帮助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企稳回升,如果不这样做,经济一定会出现很严重的下滑局面。”
那么,除了大家熟知的“4万亿”,中国到底发行了多少货币?央行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银行新增贷款是9万多亿元。如果用广义货币量M2来计算,1990年,中国的M2余额为1。53万亿元,2010年年末已经达到72。58万亿元。20年间,广义货币增长了46。44倍。而且,这一趋势还在延续。
通常,人们用广义货币供应量/内生产总值(M2/GDP)比例来说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量化比例关系。这一比例相对合理,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健康发展。一般而言,M2/GDP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到2010年底,中国GDP总额为39万亿余元,是1978年的109倍;而同期的M2从1978年到2010年底,增加了842倍。
超发货币的后果非常直观,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和物价的上涨。
汇添富基金公司首席投资理财师、基金策略分析师刘建位计算出,1990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月平均值为4。81%。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时拥有100万元,按购买力论,到现在只值当年的15万元。也就是说,33年来,通胀悄悄“偷走”了85万。
还有个更直观的对比,现在的百万富翁与20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相比,哪一个购买力更强?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曾经从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居民人均储蓄着手研究,分别选取1981年、1991年、2001年和2007年四个时间点,对“万元户”财富的变迁进行测算。从居民人均储蓄看,上述四个时点居民储蓄总额分别为532亿元、9200亿元、7。4万亿元和17。3万亿元,考虑人口变化之后的人均储蓄为52元、800元、5900元和1。3万元。这样算来,1981年的万元财富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倍,折算到现在差不多是255万元。
破解中国式通胀之谜
2011年6月,中国CPI上涨6。4%,创三年来新高。在猪肉、农产品等价格推动下,7月CPI是否止步,至今仍是个大大的问号。
日前,国家统计局定调,仍然要把物价的调控放在宏观调控的首位。上一轮通胀周期中,在2008年2月出现此前11年的高值8。7%。
中国总理近期使用了更加形象的比喻,他把通胀形容为一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
中国通胀源于何处,CPI居高不下、如何走好抗通胀的漫漫长路,滞胀离我们有多远……今年的中国经济将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投资?带着这些疑问,本报采访了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和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教授。
中国式通胀之源
记者:今年以来,国家把抗通胀作为工作主线,但这一路走得比较艰难。请问这轮通胀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是流动性,输入性还是结构性?
叶檀:其实现在我们很难分辨清楚通胀到底是什么型的。从货币主义的理论来说,通胀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货币发行过剩。那么从需求推动型来说,有可能是我们的钱发得太多,它的需求大增,所以导致价格上升。这些因素都是一种理论,但是从根本上来说的话,我相信还是因为货币发行过剩。
货币发行过剩,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第一,国内的货币发行本来就过剩,4万亿一投下去,现金流量包括存款余额就到了历史高位,所以国内的流动性特别过剩。还有一个是由于人民币升值,现在汇率已经升到历史高位,进入6。4时代。只要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在,那么热钱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所以一方面现在国内的贸易顺差在下降,另一方面外汇账款在增加,这种背离的情况就说明源源不断地有一些热钱在进入。最近央行明确人民币FDI的试点办法,无疑为积聚在境外的人民币打开一扇门,使其形成有效的回流渠道,加强人民币在境内外的流动性。
多管齐下治理通胀
记者:在治理通胀方面,政府今年来动用比较多的是货币政策,频繁调高准备金率和几次加息,很多专家觉得方式比较单一。接下来,该如何有效治理通胀呢?
李稻葵:当前最需要的就是减少存款负利率,防止高CPI引发超前消费或投资所带来的二轮通胀。提高利率对贷款影响不大,因为贷款利率已自由浮动且处于高位,因此对股市也影响有限。至于热钱涌入的问题,感谢国际投资者最近唱空中国经济,压力下降。对外预期管理也非常重要。
叶檀:国内对于抗通胀是比较重视的,政府到现在为止出台了很多举措。如果要真正地要控制通胀,从国内来说,有两种办法。第一,加息,发行与CPI挂钩的国债,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把资金回笼。至于外来的资金怎么防?我认为比较切实的方式有两个:一是用“筑墙”的手段,暂时来停止资本项下的开放,阻止热钱进入。二是目前也有在做的,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比如香港从去年到今年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得特别多,那就是为了吸引流动性资金,这个方有一定的好处。另外,尽快推出国际板也会有些帮助。
跑赢CPI 可选理财产品、黄金
记者:随着CPI高企,负利率时代不期而至。那么普通市民如何避免存款缩水,打理好自家的钱袋子,和CPI赛跑呢?
叶檀:这个话题大家非常关心又很难解决。我想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首先可以做一部分短期投资。银行的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目前的年化收益率可达到5%~6%,有一些信托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甚至达到10%,可以远远跑赢通胀。其次,考虑配置些黄金。
黄金是金融动荡世界的“定海神针”,有天然的保本属性,如果黄金价格下跌,那么货币购买力会上升,它是个对冲产品,能保证生活质量。第三,关于股市,从长期来看的话,目前处于低位。你必须对购买的股票、上市公司非常了解,那么你可以有足够的信心拿着这个股票度过这个严冬。
滞胀不适用于中国经济
记者: 近一年的经济数据显示,GDP已连续三个季度小幅回落,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如果物价持续上涨,有学者当心中国经济会出现“滞胀”的势头。对此你们怎么看?
李稻葵:我不认为“滞胀”这个词适用于中国经济。中国经济自身增长的潜力是很大的。2010年中国GDP的增速是10。3%,2009年是9。1%。按照我们的预测,今年GDP的增速是9。4%到9。5%,明年在9%左右。这样一个增长速度,和“滞”是挂不上钩的。
假定国际市场不会出现大规模的动荡,原油价格不会再回到130~140美元一桶。那么,在今年的下半年到明年初,通胀率完全有可能回落到5%以下,在4%左右波动。只要猪肉、蔬菜、副食品价格能稳定住,粮食价格也没有大的波动的话,整个中国经济的物价水平就能控制住。
中国经济仍然是大部分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大格局下,通胀率不会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样两位数的水平。但是,要注意的是这轮通胀是持续性的,未来五到十年都会存在介于3%到5%之间的温和通胀态势。
叶檀:国内宏观经济看数据的话会比较乐观,全年CPI在4%左右,GDP会在9%左右,所以从数据上来看应该不存在滞涨势头。但是也不可忽视潜在的风险。这个风险不是属于中国的专利,全球都是这样。像欧元区英国CPI已经在3%以上,美国5月CPI为,是1956年以来的新高。全球都处于一个经济增数下滑、失业率上升、通胀上行的态势。不过由于它还没有突破临界点,所以我们不能说滞胀已经形成,但是,正在往滞胀的路在走,这个趋势必须引起警惕。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潘浩 (记者 罗凰凤 实习生 王蓉蓉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一个奥斯汀荣誉市民的美国生活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