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清山变 正文 第118节政海波澜(2)

正文 第118节政海波澜(2)

目录:清山变| 作者:嵩山坳| 类别:历史军事

    第8节政海波澜()

    恩旨见抄,曹仁修连夜起草谢恩折,第二天递进,皇帝见过军机处之后,把他传了进来,略说了几句慰勉的话,话锋一转,问到了旁的事情上:“朕记得,何桂清是在你那里的吧?”

    “是。咸丰二年的年底,何桂清考取御史,点放监察院陕西道。”

    “任职陕西道,可有当年陈非园的风采啊?”

    陈非园说的是康熙朝著名的御史陈紫芝,字叫非园,康熙十八年的翰林,散馆后考举了御史言官,任职陕西道。

    陈紫芝有一次奉派巡视南城,当时南城的大栅栏有个流氓叫邓二,鱼肉乡民,道路侧目,历年的巡城御史都拿他没有办法,陈紫芝赋性刚直,决意为民除害,搜集了很多证据,奏请将其正法。

    刑部准如所请,南城闹市欢声雷动,提起陈都老爷,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称赞的。

    曹仁修久任柏台,这样的朝章故事自然熟稔于心,闻言答说:“是,何桂清忠诚耿直,自当年为皇上训教之后,奋图强,从不因人、因事略有苟且。上一年京察一等,臣本意是再派他一年,不过何桂清说,巡城御史是地方官的身份,做得久了,难免有差役、家人仗势欺人,成为地头蛇,所以坚辞不受。臣不愿强人所难,故而委派他到陕西道去做掌印御史了。”

    监察御史以省来分,共十五道,除了京畿道之外,尚有十四道,但只有河南、江南、浙江、山东、山西、陕西六道有印信,每道人数不一,掌印信的居,名为‘掌道’,其余的称为‘协道;至于另外的罢道,只享俸禄不做是,叫做‘坐道’,这八道的事物,由有印信的六道兼理;掌陕西道兼理湖广道,举劾两湖失职官吏,审核两湖刑名案件,都是陕西道的执掌。

    皇帝点点头,表示明白了,“朕记得,湖北武昌府治下的冒名顶凶案子,就是何桂清先难的?”

    “是。皇上圣虑无错,此案正是经何桂清指摘,方才大白于天下的。”

    皇帝叹了口气,“现在下边的人啊,真是把人命当做儿戏”他说:“自从上一年年底,皇太后薨逝,朕越感精神不济,就是记性也开始变坏,刚刚说过的话,过一会儿就会忘记。有时候午夜惊醒,觉处置不妥,但已难以补救。”

    曹仁修觉得皇帝这话有些好笑,年纪还不到三十,怎么就有忧劳之意了吗?碰了个头,他说:“皇上为国事万几操劳,还请保重圣体康健才是。”

    皇帝继续说道:“从前朕精力过人,事理看得极其明白,所以赛尚阿、祈隽藻之流,做什么事都瞒不过朕。当初朕一力推行新政,大家都不赞同,只有极少的几个人,跟朕同心同德,赛尚阿便是其之意。我就因为这样的缘故,对他种种姑息容忍——。朕知道,你是崇绮的座师的,可是?”

    听皇帝语气不善,曹仁修赶忙碰了个头,当即回奏道:“臣职司风宪,为皇上耳目所寄,赛尚阿之子虽从臣受学,赛尚阿对臣亦颇有礼遇,但臣读圣贤书,蒙皇上天高地厚之恩,断断不敢徇私辜恩,赛尚阿如敢有欺罔君父,臣必据实弹劾。”

    “嗯,赛尚阿是赛尚阿,你是你。朕知道,你和何桂清一样,都是很有风骨的。”

    “是,臣从来是忠诚骨鲠之臣立命庙堂。”

    “既然饱读圣贤‘见贤思齐’吧?”皇帝这样暗示着。

    “是,臣下去之后,定当晓谕何大人。”

    “不,不,不必作为朕的意思。”

    “是。”曹仁修完全明白了,“臣当谨慎料理,请释圣宪。”

    当天晚上,曹仁修在府邀何桂清小饮,谈到今天皇帝召见,言辞之颇为烦恼,说自己等身为臣下者,应为圣主分忧。

    何桂清自从咸丰元年为了南书房奏对不合体制,给皇帝免去一切官职,回翰林院,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翰林院学士,很是过了一年的苦日子。

    恩宠一旦转衰,朝的那些大小官员也就另眼相看了,该他得的得不到,可以搪塞的也搪不过去。

    京官最穷的是两种人,翰林和御史。翰林有红有黑,不走运的翰林,开门七件事,件件要赊帐,如果一年大大小小的‘考差’,一个都捞不到,那到了年下的日子就难过了。一年三节结帐,端午节和秋,都还有托词:‘得了考差,马上就给’,一交腊月什么考试都过了,那里还有当考官的差使?于是只好找同年、找同乡告帮。

    后来还是奕知道他的苦状,命人送来三百两银子,以为度日之需,却给何桂清推辞了,他自知这一次皇上动怒,正是为了与宗室相交过深的缘故,若是再手了王爷的银子,给皇上知道了,不知道会给自己、给奕惹来多大的祸事呢所以尽管奕派来的下人一再劝说,他总是不肯,终于把对方打了回去。

    在这之后,何桂清考取了御史,景况略微好转了一点。其实,御史的情形也是一样,但‘都老爷’三个字,在京城里很有些用处,起码煤铺、油盐店的掌柜,跟‘都老爷’去要帐,不敢象对穷翰林那么不客气。因为逼得他恼羞成了怒,喝一声:‘来啊拿我的片子,把这个混帐东西送到兵马司去严办’就真要倒霉。京师九城都有兵马司,专管捕治盗贼,送到那里,被打一顿屁股,是司空见惯的事。

    苦苦过了一年,正好出了湖北武昌府‘顶凶’一案,给何桂清一个大好的机会,这件事在咸丰三年年底引起极大的风波,让湖北巡抚龚裕、新任臬司鳞椿几乎丢了乌纱帽,何桂清借此案,直名哄传天下——。

    湖北多盗,捉盗贼要靠捕快,所以盗贼一多,捕快也多,大县列名‘隶籍’的,竟有上千人之多。其实,正如俗语所说的‘捕快贼出身’,白天坐在班房里的捕快,正就是黑夜里明火执仗的强盗。全湖北最有名的一个捕快,是武昌府通城县的胡体安,他就是一个坐地分赃的大强盗。自己当然不出手,也不在本地做案,是指派徒子徒孙劫人于数百里外。由于手段狡猾,而且声气广通,所以很少出事。如果案子闹得太大,追得太急,胡体安还有最后一着:以重金买出贫民来‘顶凶’。

    有一次胡体安的党羽,在天门抢了一个姓赵的布商,此人是当地巨富,被劫以后,照例报案,也照例不会有何结果。于是姓赵的自己雇人在私下侦查,查出来是胡体安主谋指使。姓赵的便亲自上省,走了巡抚衙门案委员的门路,直接向巡抚龚裕呈控。交臬司衙门审问。苦主指证历历,毫无可疑,于是龚裕下令,指名拘捕胡体安。

    密札由巡抚衙门下达臬司,然后由道而府,由府而县,层层照行,到了通城知县手里,拆阅之下,大惊失色。

    通城知县是个山东人,名叫马翥,三甲进士出身,榜下即用,抽签分湖北。论州县补缺的班次,新科进士是老虎班,遇缺即补,所以到省禀见的第三天,藩司衙门就挂牌委署通城知县。到任不过半个月,就遇见这么一件有关‘考成’的盗案,主犯竟是本县的捕快,如何交代得过去?即使逮捕归案,失察的处分,必不可免。

    “老夫子,”他向刑名师爷说:“你看看,真正该我倒霉,本县的捕快,竟远到天门作案,上峰指名查拿,足见重视。请老夫子连夜办公事,拿这个胡体安,押解上去。”

    “慢来,东翁”姓毛的刑名师爷慢条斯理地答道:“这个胡体安,还不知道在那里呢”

    “怎么?”马翥愕然,“他不是本县的捕快吗?”

    “名为捕快,其实也许是地痞、流氓,或者是充眼线的,挂个名而已。”毛师爷又说:“东翁刚刚通籍,又刚刚到任,对湖北的情形,谅来还不熟悉。喏,是这么回事……。”

    等毛师爷略略谈了湖北多盗所以多捕快的缘故,马翥更加着慌,“照此看来,这胡体安能不能缉捕归案,犹在未定之天。”他说,“密札上限期只有十天,怎么办呢?”

    “事情是有点棘手,不过东翁不必着急。等我来想办法。”

    于是毛师爷从床头箱子里取出一个小本子,背着马翥翻了半天。这是个不肯让任何人寓目的‘秘本’,里面记载着各种办刑案所必须的资料,其之一就是捕快的名册,姓名年籍,是‘承袭’还是新补,新补则来历如何?查到胡体安,下面注明:‘刘学太保荐。’

    “不要紧。等我找个人来问问。”

    “谁?”马翥问道。

    “也是本县的捕快,刘学太。这是个真捕快。”

    于是到班房里传唤捕快刘学太。磕罢了头,刘学太只向毛师爷问说:“师大老爷,有什么吩咐?”

    “你的麻烦来了”毛师爷向窗外窥探的人喝道:“都替我出去关门。”

    幕友的规矩,都是独住一院,食宿办公,皆在一起,关防十分严密。刘学太见他如此处置,知道真正有了麻烦,脸色顿时就变了。

    “你保存过几个名字?”

    这是指保荐捕快,刘学太一时也记不清,想到就说,一共报了五个名字,其没有胡体安。

    “不对吧”毛师爷问道:“有个胡体安呢?”

    “胡体安”刘学太吓一大跳,“保这个人的,多着呢不止我一个。”

    “我只找你一个”毛师爷扬一扬他的‘秘本’,又加一句:“我只着落在你身上。”

    “师大老爷明鉴,”刘学太跪了下来,“胡体安是本县一霸,极难惹的,如果风声透露,一定抓不到了。师大老爷既然着落在我身上,我一定想法子抓人来,公事上好有交代,大老爷的前程可以保住,不过……。”

    听他欲言又止,自然有条件要谈,毛师爷问道:“你还有什么话,尽管说。”

    “请大老爷体恤,第一、限期宽些;第二、我的家小不动,免得打草惊蛇。”

    “家小不动”,是请求免予扣押他的眷属,差役奉命办案,为加重压力,原有这样的办法。如果扣押了刘学太的家属,可能胡体安会起疑心,所以说是“免得打草惊蛇”。这要求合乎情理,毛师爷允许了他。

    “不动你的家小,可以。不过,限期不能宽,因为上面的限期也紧得很。我给你三天限,第四天没有人来,可别怪我无情,要请你老娘来吃牢饭了。”

    刘学太跟胡体安是有往来的,他在天门那件案子,刘学太亦略有所闻。抓他倒不难,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庙,胡体安在通城的产业甚多,决不会走,软骗硬逼,总可以把他弄到手。但这一来便结成了生死冤仇,人家党羽众多,而且都是亡命之徒,自己决不能去惹这场杀身之祸。

    想来想去,只有照自己最初的想法办。当跟毛师爷答话时,说‘一定想法子抓人来,公事上好有交代’,便是暗示:总有一个‘主犯’就是。如今只有跟胡体安自己去商量,弄个‘主犯’来归案。

    “胡老大,”他屏人密告:“天门那件案子犯了,指名要你的人,着落在我身上。你说怎么办吧?”

    胡体安先惊后笑:“老刘,你是跟我开玩笑?自己弟兄,有话好说,何必来这套?”

    “这你就不对了我当你自己人,才来老实告诉你,请你自己想办法,你倒疑心,我在你身上玩什么花样,这不太冤屈人?你不想想,保荐你的是我,我把你弄了进去,于我有什么好处?”

    最后一句话,说得很透彻,胡体安原是一种试探,探明真情,随即改容相谢:“老刘,老刘,我跟你说笑话的。你这样维护我,我岂有不明白的道理。来,来,我跟你好好讨教。”

    引入密室,一榻横陈,两个人隔着鸦片烟灯,悄悄计议,决定了弄一个‘顶凶’去搪塞的步骤。第一件大事,当然是在毛师爷那里送一笔重礼。

    礼送进去,毛师爷收下了,这就表示毛师爷已有所默喻。于是在胡体安家抓了个人到‘班房’,这个人是个十五岁的孩子,名叫王树汶,是胡体安家厨房里当杂差的小厮。

    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清山变》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清山变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