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张
目录:心灵上的那些事| 作者:粒粒风尘| 类别:历史军事
读张爱玲的散文,带着很显明的女性气息。她的散文总是灰色心境,无论写什么读出来的是凄凉。
她的散文不多,《流言》、《张看》、《续集》共收集了她的六十多篇散文,我看的是全集。一个善于写小说的作家,写散文也是信手得来,不过从她最早的散文就能了解到她的生活一直不如意,文章随心随人随时随地,她的想像力丰富,表现在小说中,给人们讲故事,也不忘了加入她的悲观情调。
张爱玲是大家,我读大作家的文章,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读过梁实秋、朱自清、林语堂、胡适、林清弦等人的散文,对于女作家的散文我读之前,先得斟酌一番,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怕被女性化了,我从小生活在女人堆里,两姐姐两妹妹,上学女老师又多,上班也是女的多,再经常读女人的书,差不多会成为变态。说归说,读归读,我最早读的最多的书还就是女人的,比如,冰心、罗兰、席慕蓉、张晓凤、杏林子。所以读张爱玲的书我琢磨了很长时间下不了决心。
这是题外话,书归正转。读张的散文很容易体味到她的细腻与温柔,也很自然地能了解到她的趣味与生活态度。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我不会转门研究一个作家,也不会对她的文章评头论足,因为不配。只是想说说看了之后的感觉,也可以说是感受。
张的散文是写她最熟悉的生活,比如,谈京戏、谈服装、谈画画、谈写作等,书中还包括一些她的读书笔记和小说自序等。她的语言是独特的,喜欢读她小说的人,看几句就知道出自她的笔下。作为女人,她对京戏、服装、画画都很有研究,所以写的是既有幽默感也有价值感。对于现代人来说,那个时代仿佛已经遥远,但读她的文一下子就能拉近距离,还有她对小市民和城市现象的描写那真叫绝。比如写电车“克林,克赖,克林,克赖!”地走,我还是在老电影中见到过,她这么一写已不光是形象生动了,简直是让人难忘。
她的散文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小情趣小兴致,那些小事几乎成了生活的乐趣所在。从另一角度可以看出她的生活很单调,大概这是作家的共性,从七岁就开始写作的她,对家务事几乎是一窍不通,所以她把买豆腐干看得也那么重要也不足为奇。事实上,人的一生哪有那么多重要事呢?不注重小兴趣的人是难得开怀的。
文如其人,她不以散文见长,但只有从散文中才能找到真识的她,生活中她总是逃避着人们的问询与好奇,但散文让她完全暴露在人们面前。她很早就成名了,就像她写的《传奇》一样,其实也不奇怪,人怕出名,但名声始终没有给她一个幸福的人生。也许她“不幸”的一生从成名开始。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日本投降后,她与胡都挂上了汉奸的罪名,自好远走他乡。虽然过早地被认为“天才”“神童”,她也没辜负这个称号,可惜无论多哪一方面说她都是不幸的。
其实,她的散文是低调的,她的世界也是这样,从始至终。所见所感所闻好像是偷窥之后说出自己的幽怨。她也谈到自己的名字问题,虽然名字俗不可耐,但她还是不愿意改,因为她想随时提醒自己是千万人中的一个俗人。她在洛杉矶死去的时候,竟然无人知晓,那是95年中秋节,按中国人的习惯,她那个时间死去,就意味着命苦。
以凄凉为调,命运与性情相通;以苦痛为根,诠释与希望相连。她把所有的心力都用在小说中,只是为了构想一个凄美的世界,那只不过是一个瑰丽的梦,而散文显露出一个真实而无助的弱女子。
<hr />
她的散文不多,《流言》、《张看》、《续集》共收集了她的六十多篇散文,我看的是全集。一个善于写小说的作家,写散文也是信手得来,不过从她最早的散文就能了解到她的生活一直不如意,文章随心随人随时随地,她的想像力丰富,表现在小说中,给人们讲故事,也不忘了加入她的悲观情调。
张爱玲是大家,我读大作家的文章,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读过梁实秋、朱自清、林语堂、胡适、林清弦等人的散文,对于女作家的散文我读之前,先得斟酌一番,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我怕被女性化了,我从小生活在女人堆里,两姐姐两妹妹,上学女老师又多,上班也是女的多,再经常读女人的书,差不多会成为变态。说归说,读归读,我最早读的最多的书还就是女人的,比如,冰心、罗兰、席慕蓉、张晓凤、杏林子。所以读张爱玲的书我琢磨了很长时间下不了决心。
这是题外话,书归正转。读张的散文很容易体味到她的细腻与温柔,也很自然地能了解到她的趣味与生活态度。这些都不重要,因为我不会转门研究一个作家,也不会对她的文章评头论足,因为不配。只是想说说看了之后的感觉,也可以说是感受。
张的散文是写她最熟悉的生活,比如,谈京戏、谈服装、谈画画、谈写作等,书中还包括一些她的读书笔记和小说自序等。她的语言是独特的,喜欢读她小说的人,看几句就知道出自她的笔下。作为女人,她对京戏、服装、画画都很有研究,所以写的是既有幽默感也有价值感。对于现代人来说,那个时代仿佛已经遥远,但读她的文一下子就能拉近距离,还有她对小市民和城市现象的描写那真叫绝。比如写电车“克林,克赖,克林,克赖!”地走,我还是在老电影中见到过,她这么一写已不光是形象生动了,简直是让人难忘。
她的散文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小情趣小兴致,那些小事几乎成了生活的乐趣所在。从另一角度可以看出她的生活很单调,大概这是作家的共性,从七岁就开始写作的她,对家务事几乎是一窍不通,所以她把买豆腐干看得也那么重要也不足为奇。事实上,人的一生哪有那么多重要事呢?不注重小兴趣的人是难得开怀的。
文如其人,她不以散文见长,但只有从散文中才能找到真识的她,生活中她总是逃避着人们的问询与好奇,但散文让她完全暴露在人们面前。她很早就成名了,就像她写的《传奇》一样,其实也不奇怪,人怕出名,但名声始终没有给她一个幸福的人生。也许她“不幸”的一生从成名开始。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日本投降后,她与胡都挂上了汉奸的罪名,自好远走他乡。虽然过早地被认为“天才”“神童”,她也没辜负这个称号,可惜无论多哪一方面说她都是不幸的。
其实,她的散文是低调的,她的世界也是这样,从始至终。所见所感所闻好像是偷窥之后说出自己的幽怨。她也谈到自己的名字问题,虽然名字俗不可耐,但她还是不愿意改,因为她想随时提醒自己是千万人中的一个俗人。她在洛杉矶死去的时候,竟然无人知晓,那是95年中秋节,按中国人的习惯,她那个时间死去,就意味着命苦。
以凄凉为调,命运与性情相通;以苦痛为根,诠释与希望相连。她把所有的心力都用在小说中,只是为了构想一个凄美的世界,那只不过是一个瑰丽的梦,而散文显露出一个真实而无助的弱女子。
<hr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心灵上的那些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心灵上的那些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