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一十一章练兵(四)
目录:夺唐| 作者:逍遥散人2020| 类别:历史军事
第一百一十一章练兵(四)
第一批斥候队正式成立,雷万春建议说林郎将一定要有自己的护卫,樊六郎也极力赞成,并主动将斥候队正让给还俗的少林僧知远。
想想也是,要是上战场身边光杆一人是不行的,有几个嫡系是必要的,暂时就有王有才和樊六郎担任护卫一职,唐仁是个人才,现在在陌刀队协调沟通一事,以后再说。
紧接着就是检查军卒对各种武器的熟悉程度,战场上对普通军卒的个人武艺要求不是很高的,首先与敌重创的就是弓弩。如果说弓箭相当于步枪,那么大型弩箭就是远程大炮了。
除了雷万春和唐仁在北边训练陌刀队的“白奴”、“红奴”,余下的人都在场,偌大的操场上,竖立这三排人形的标靶,距离分别为70、100和150米。
四个旅团八百人本来只有乙、王十六、刘景春三个旅帅,剩余的一旅一直由校尉南霁云兼任,从雷万春的都尉开始直到下级的火长,军官严重缺乏。干活时候不觉得,一旦开始练兵就有点乱了。
刘达君紧急宣布,以后制下在和平时期、训练阶段自旅帅一下一律经过下级军卒推荐,经过校尉、都尉的考核当日即可上任,不必报呈林郎将本人。在战场上可以根据个人杀敌人数和表现火线升迁。这条升迁法则一直延续到若干年以后。也让底层的普通一兵大为兴奋。
无论哪个朝代的军队,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天天吃住一起,谁几斤几两都清楚的很,谁干过扒的恶心事儿大家都知道,这条规定的本意是让那些既有真才实干又有凝聚力的人走上中下级管理岗位,避免上层关系户的介入,让民主真正的掌握在士兵手中,走入群众中。
旅帅带兵200人,朝上走就不是底下士兵能懂得了的,战场对一个大将或独领一军达到一定人数的将领素质要求是极高的。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是老百姓都会说的,“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自云霄入”。。。。。李广的传说太多太多了。
这样一位猛人为何官至两千石后经过四十年都没封侯呢,两千石按照唐朝就是正三品,节度使一级和后世军区司令员是平级的高级军官。
其实在军校师生或热心研究古代战争史的人眼中,李广是个反面教材,李广郁郁不得志不能怪汉武帝昏庸,相反,汉武帝是个明君,作为一名久经战阵的大将,李广骁勇善射,有勇有谋,敢于打硬仗、打恶仗,因射术超凡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称作“飞将军”,然而单兵技能的突出和局部的彪悍骁勇,终究掩盖不了拙于战役指挥和不善治军的弱点。
李广曾先后五次率领精锐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进爵封侯机会多多呀,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兵折将,根本没有表现“飞将军”的一丝风采。关键这人只讲爱兵如子,不讲究从严治军,战场上做不到军令如山是没法打仗的。
“爱兵如子”、“身先士卒”、“宽缓不苛”使得将士们都无比爱戴他,以至于他死后“一军尽哭”,连普通百姓也“皆为尽哀”。
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究依法治军,行军时队伍凌乱,驻扎时“人行自便”,连必须的四周警卫都不设置,正是他这种粗放的管理把士兵们送上了死路。
经过下级军士的一致推荐,在斥候选拔中落榜的古先洪担任新的旅帅,刘达君的要求是打破唐军的战场配置。
规模的遭遇战和冲突不算,大唐凡重大的战事,都是靠精锐步兵的进攻取得胜利的,骑兵只用于长途救援、奔袭、破袭、追击、骚扰、侦查与割断敌人的补给。在军校无聊时候同学们也热衷于看古代著名的战役。
唐军大规模的边疆征战中,真正与敌大面积杀伤的是步兵,骑兵护佑两翼和侧后,交战时先用大型床弩和其他重弩给敌人以远程打击,两百米内用制式角弓进行抛射,一百米以内平射,弓箭手成排轮番射击。
接敌时所有弓弩撤后,敌人抵近时前排掩护的盾牌手撤后,由陌刀队或者长枪阵与敌人毁灭性的打击,而手持盾牌和制式横刀的部队则从两翼向敌人包抄,骑兵部队死死护住阵脚,他们的担子不比步兵轻,担任阻绝敌人侧翼进攻和包抄自己的意图,在步兵大阵整体压上局面占优的情况下分出部分骑兵冲锋,在己方失败时要整队从战场做横向切割,给步兵营造出撤退的时间,并不是一窝蜂的扑上。中军不要了?辎重不要了吗?敌人还有后续的援兵扑来咋办?
有些书籍胡乱描写古战场,什么重骑兵、轻骑兵一个冲锋咋地咋地,这是不负责任的忽悠,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会明白,骑兵无非就是速度快而已。
如果你精锐骑兵和严阵以待的步兵交战,先不说要穿过几百米远由弩箭组成的死亡地带,人家随便设一排拒马就可以让你失去速度这个优势,地上人马挤作一团,你高高的骑在马上手持锋利漂亮的武器,就算你造型很酷,但你也是个傻帽的活靶子,不说骑手会被刺死,就是战马受到刀枪砍刺也会受惊把你抛下踩为肉泥。
所以古代军队内部有严格的分工,像先秦时候的重步兵就是前排的持戟长率领的几排密集的戟阵,这个可以砍砸突刺的长戟到唐宋以后还有部队在使用,不过有的演变为更为轻巧灵活的长枪阵而已,连弩手和弓箭手都要区分开来的。
但是在冷兵器的战场上无论你排兵布阵指挥艺术如何高明,最终决定胜负的都是战斗在血雨里面的军卒,胶着得战场打到后来还能分清什么兵种啊。
在自己的权限内,刘达君想在分工的同时,要求属下每一个士兵和军官都要尽可能的做到一专多能。
四个旅每旅前面都有距离分为三等的靶子,每人三支箭,半个时辰的射击下来,有专人统计的报表被军曹递到了刘达君的面前,从统计表来看,大唐军队标准配置的一石角弓,射程都超过了一百米,连续三箭都射中70米靶的人只有二十来个,射中100米靶子的只有5人,而150米靶连续中的的只有南霁云一人。
能在150米的距离连续击中人形标靶已经是了不得的奇迹了,和真人一般大的标靶在400米远处,正常人的视力是看不清楚的,你是远视眼都不行,手拿老式步枪也不行,不借助光学瞄准具绝对是没有任何准头的。
而军队设置每一壶箭三十支恰好是一个军卒连续射击的极限,在短时间内不停的引弓搭箭对个人体力、臂力的要求很高,不是平常人轻易能够达到的。
这也远征部队为什么要求敌人接近一百米时放箭的主要原因,节约使用箭支不浪费士兵的体力为贴身肉搏做好准备。当然人员充足大兵团作战时抛射是另一回事儿了。
弄清了的弓箭的情况,接下来就是弩箭的试验,操场中一并排摆好了五六种弩,从最大的床弩到单兵弩。
床弩也是唐军中体型最大的弩箭,按照兵部的规定一支部队人数超过万人可配备二十架床弩,每架床弩臂长超过十米,力度为12石。需要十人以上方可操作,上面有简易的瞄准具叫--望山,发射时,先用一条两端带钩的粗大绳索,一端钩住弩弦,另一端勾住绞车的轴,然后军卒们合力绞动绞车,把弩弦张开,扣在机牙上,专管装箭的弩手安好弩箭,并瞄准目标。
放射时,用人手的力量是扳不动扳机的,要由专管发射的弩手高举起一柄大锤,以全身力气锤击板机,于是巨大的弩箭便呼啸着飞向敌方。这些箭很粗大长度有三四米,箭镞分锥形和扁凿形,可单发也可多根齐发,如果遇到夯土或破旧的城墙发射的巨箭能钉在城墙上供士兵往上攀爬。
“啪”的一声,南霁云亲自举起大锤敲动了床弩的扳机,“嗡。。。。。”众人耳中但听得一声巨大的嗡鸣,五支长枪状的箭支呼啸着飞出人眼的视线范围,紧接着就是“咚”、“啪啦”、“哗啦”的一连串声响,军营五百米远处的竹木围墙被巨箭击中,有几根断裂的毛竹半吊在空中。
“日T***,这东西恁厉害”。
“他先人的,这巨要是射在人身上还得了”。
围观的军卒们大惊失色,这不怪他们,因为是羽林军,是一支近战部队,这些大型武器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是第一次见到。
随后发射的四种属于单兵弩军卒们都接触过,看射程,伏远弩450米,擘张弩350米,角弓弩300米,单弓弩200米。均超出弓箭的射程。他们的前面不是标靶而是挂着一排闪闪发光的,在士兵眼里很贵重的玩意儿--明光铠。
几轮射击后断定他们实际的破甲距离都只在自身射程的三分之一处,这已经是令人睁目结舌了,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步枪射程都超过了现场的弩箭,目视瞄准的距离要求是200米,最优秀的狙击手不用光学瞄准具也不能超过400米。能在没有系统练习又不是专业弩手的前提下几轮射击能击中目标已经很不错了。
其中最轻巧的角弓弩也需要四石以上的臂力方能拉开,运作时都有二人以上用脚部力量方能拉来弦,这个弩应该就是李光义独自拉开的那种了。
基本上摸清了装备的各种功能,随后就是轰轰烈烈的大练兵运动,没旅驻地前都有单杠、双杠、还有连续的两米五高的障碍木墙和其他身体锻炼的设备。
一力二胆三功夫,首先要提高军卒们的力量,杠铃只有极少的几个,不是窦乂不帮忙,而是国家对铁器的管制,一般市场上的铜铁铺生铁并不多,都是给普通市民打制些农具或者家用物品,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军营最起码得引进好几吨生铁。
好在军营有不少人懂得石匠手艺,市场上买来工具,附近找些石头做成了许多大不一的石锁和石暾,用于平时的力量训练。
新的练兵条例也火热出炉,第一条规定每名士兵必须卧推300斤,300斤为合格,这条规定的由来是后世美军特种部队的练习标准,后来还被引入职业男篮,同时也被大多数国家的特种部队列为单兵体能标准。
这条标准可以淘汰今天军队中的绝大多数士兵,但在体力劳动普及的大唐是没什么问题的,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全体都能达到。
第二条就是取消70米靶子,以100为标准,每周一次集体考核,每人十支箭,前十名者皆当场奖励,对150靶子的射击中表现优秀者予以重奖。
另外还对百米短跑和五公里长跑中的佼佼者予以现金奖赏,在各项目中连续垫底的军卒予以处罚,处罚就是赶到老营区喂猪种菜。
在军姿练习中不适应或者因为身体原因被淘汰的有二三十人,这些人要么是孤身一人没有去处,要么就是家乡穷困不愿返乡,算是给军营打工了,如果大面积开荒种菜人手不够,可以申请军卒们帮忙。包吃包住,每个月五钱银子,和当兵的相去甚远。
这边热火朝天的体能训练开始了,刘达君也准备出发了,这次是带领樊六郎、王有才两个护卫和斥候队的十个人进终南山拉练,时间初步定为半个月,每人的饮食标准为一斤生、一个水囊和少许的盐巴。
飞一直住在老营,并在老营那些猪倌中挑选了两个资质甚好的人传授医术,还给他打下手,自从问过刘达君那个体外心脏复苏术就没有过交流了,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刘达君让他赶制了很多应急的药丸,用蜡封住,体积便于随身携带,其中也包括最重要的--《云南白药》蜡丸。
在和雷万春、南霁云做好一切交代后,刘达君带着十二个人骑马向远处的终南山疾奔而去。。。。。
第一批斥候队正式成立,雷万春建议说林郎将一定要有自己的护卫,樊六郎也极力赞成,并主动将斥候队正让给还俗的少林僧知远。
想想也是,要是上战场身边光杆一人是不行的,有几个嫡系是必要的,暂时就有王有才和樊六郎担任护卫一职,唐仁是个人才,现在在陌刀队协调沟通一事,以后再说。
紧接着就是检查军卒对各种武器的熟悉程度,战场上对普通军卒的个人武艺要求不是很高的,首先与敌重创的就是弓弩。如果说弓箭相当于步枪,那么大型弩箭就是远程大炮了。
除了雷万春和唐仁在北边训练陌刀队的“白奴”、“红奴”,余下的人都在场,偌大的操场上,竖立这三排人形的标靶,距离分别为70、100和150米。
四个旅团八百人本来只有乙、王十六、刘景春三个旅帅,剩余的一旅一直由校尉南霁云兼任,从雷万春的都尉开始直到下级的火长,军官严重缺乏。干活时候不觉得,一旦开始练兵就有点乱了。
刘达君紧急宣布,以后制下在和平时期、训练阶段自旅帅一下一律经过下级军卒推荐,经过校尉、都尉的考核当日即可上任,不必报呈林郎将本人。在战场上可以根据个人杀敌人数和表现火线升迁。这条升迁法则一直延续到若干年以后。也让底层的普通一兵大为兴奋。
无论哪个朝代的军队,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天天吃住一起,谁几斤几两都清楚的很,谁干过扒的恶心事儿大家都知道,这条规定的本意是让那些既有真才实干又有凝聚力的人走上中下级管理岗位,避免上层关系户的介入,让民主真正的掌握在士兵手中,走入群众中。
旅帅带兵200人,朝上走就不是底下士兵能懂得了的,战场对一个大将或独领一军达到一定人数的将领素质要求是极高的。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句话是老百姓都会说的,“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军自云霄入”。。。。。李广的传说太多太多了。
这样一位猛人为何官至两千石后经过四十年都没封侯呢,两千石按照唐朝就是正三品,节度使一级和后世军区司令员是平级的高级军官。
其实在军校师生或热心研究古代战争史的人眼中,李广是个反面教材,李广郁郁不得志不能怪汉武帝昏庸,相反,汉武帝是个明君,作为一名久经战阵的大将,李广骁勇善射,有勇有谋,敢于打硬仗、打恶仗,因射术超凡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称作“飞将军”,然而单兵技能的突出和局部的彪悍骁勇,终究掩盖不了拙于战役指挥和不善治军的弱点。
李广曾先后五次率领精锐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进爵封侯机会多多呀,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兵折将,根本没有表现“飞将军”的一丝风采。关键这人只讲爱兵如子,不讲究从严治军,战场上做不到军令如山是没法打仗的。
“爱兵如子”、“身先士卒”、“宽缓不苛”使得将士们都无比爱戴他,以至于他死后“一军尽哭”,连普通百姓也“皆为尽哀”。
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究依法治军,行军时队伍凌乱,驻扎时“人行自便”,连必须的四周警卫都不设置,正是他这种粗放的管理把士兵们送上了死路。
经过下级军士的一致推荐,在斥候选拔中落榜的古先洪担任新的旅帅,刘达君的要求是打破唐军的战场配置。
规模的遭遇战和冲突不算,大唐凡重大的战事,都是靠精锐步兵的进攻取得胜利的,骑兵只用于长途救援、奔袭、破袭、追击、骚扰、侦查与割断敌人的补给。在军校无聊时候同学们也热衷于看古代著名的战役。
唐军大规模的边疆征战中,真正与敌大面积杀伤的是步兵,骑兵护佑两翼和侧后,交战时先用大型床弩和其他重弩给敌人以远程打击,两百米内用制式角弓进行抛射,一百米以内平射,弓箭手成排轮番射击。
接敌时所有弓弩撤后,敌人抵近时前排掩护的盾牌手撤后,由陌刀队或者长枪阵与敌人毁灭性的打击,而手持盾牌和制式横刀的部队则从两翼向敌人包抄,骑兵部队死死护住阵脚,他们的担子不比步兵轻,担任阻绝敌人侧翼进攻和包抄自己的意图,在步兵大阵整体压上局面占优的情况下分出部分骑兵冲锋,在己方失败时要整队从战场做横向切割,给步兵营造出撤退的时间,并不是一窝蜂的扑上。中军不要了?辎重不要了吗?敌人还有后续的援兵扑来咋办?
有些书籍胡乱描写古战场,什么重骑兵、轻骑兵一个冲锋咋地咋地,这是不负责任的忽悠,稍微有些常识的人都会明白,骑兵无非就是速度快而已。
如果你精锐骑兵和严阵以待的步兵交战,先不说要穿过几百米远由弩箭组成的死亡地带,人家随便设一排拒马就可以让你失去速度这个优势,地上人马挤作一团,你高高的骑在马上手持锋利漂亮的武器,就算你造型很酷,但你也是个傻帽的活靶子,不说骑手会被刺死,就是战马受到刀枪砍刺也会受惊把你抛下踩为肉泥。
所以古代军队内部有严格的分工,像先秦时候的重步兵就是前排的持戟长率领的几排密集的戟阵,这个可以砍砸突刺的长戟到唐宋以后还有部队在使用,不过有的演变为更为轻巧灵活的长枪阵而已,连弩手和弓箭手都要区分开来的。
但是在冷兵器的战场上无论你排兵布阵指挥艺术如何高明,最终决定胜负的都是战斗在血雨里面的军卒,胶着得战场打到后来还能分清什么兵种啊。
在自己的权限内,刘达君想在分工的同时,要求属下每一个士兵和军官都要尽可能的做到一专多能。
四个旅每旅前面都有距离分为三等的靶子,每人三支箭,半个时辰的射击下来,有专人统计的报表被军曹递到了刘达君的面前,从统计表来看,大唐军队标准配置的一石角弓,射程都超过了一百米,连续三箭都射中70米靶的人只有二十来个,射中100米靶子的只有5人,而150米靶连续中的的只有南霁云一人。
能在150米的距离连续击中人形标靶已经是了不得的奇迹了,和真人一般大的标靶在400米远处,正常人的视力是看不清楚的,你是远视眼都不行,手拿老式步枪也不行,不借助光学瞄准具绝对是没有任何准头的。
而军队设置每一壶箭三十支恰好是一个军卒连续射击的极限,在短时间内不停的引弓搭箭对个人体力、臂力的要求很高,不是平常人轻易能够达到的。
这也远征部队为什么要求敌人接近一百米时放箭的主要原因,节约使用箭支不浪费士兵的体力为贴身肉搏做好准备。当然人员充足大兵团作战时抛射是另一回事儿了。
弄清了的弓箭的情况,接下来就是弩箭的试验,操场中一并排摆好了五六种弩,从最大的床弩到单兵弩。
床弩也是唐军中体型最大的弩箭,按照兵部的规定一支部队人数超过万人可配备二十架床弩,每架床弩臂长超过十米,力度为12石。需要十人以上方可操作,上面有简易的瞄准具叫--望山,发射时,先用一条两端带钩的粗大绳索,一端钩住弩弦,另一端勾住绞车的轴,然后军卒们合力绞动绞车,把弩弦张开,扣在机牙上,专管装箭的弩手安好弩箭,并瞄准目标。
放射时,用人手的力量是扳不动扳机的,要由专管发射的弩手高举起一柄大锤,以全身力气锤击板机,于是巨大的弩箭便呼啸着飞向敌方。这些箭很粗大长度有三四米,箭镞分锥形和扁凿形,可单发也可多根齐发,如果遇到夯土或破旧的城墙发射的巨箭能钉在城墙上供士兵往上攀爬。
“啪”的一声,南霁云亲自举起大锤敲动了床弩的扳机,“嗡。。。。。”众人耳中但听得一声巨大的嗡鸣,五支长枪状的箭支呼啸着飞出人眼的视线范围,紧接着就是“咚”、“啪啦”、“哗啦”的一连串声响,军营五百米远处的竹木围墙被巨箭击中,有几根断裂的毛竹半吊在空中。
“日T***,这东西恁厉害”。
“他先人的,这巨要是射在人身上还得了”。
围观的军卒们大惊失色,这不怪他们,因为是羽林军,是一支近战部队,这些大型武器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是第一次见到。
随后发射的四种属于单兵弩军卒们都接触过,看射程,伏远弩450米,擘张弩350米,角弓弩300米,单弓弩200米。均超出弓箭的射程。他们的前面不是标靶而是挂着一排闪闪发光的,在士兵眼里很贵重的玩意儿--明光铠。
几轮射击后断定他们实际的破甲距离都只在自身射程的三分之一处,这已经是令人睁目结舌了,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步枪射程都超过了现场的弩箭,目视瞄准的距离要求是200米,最优秀的狙击手不用光学瞄准具也不能超过400米。能在没有系统练习又不是专业弩手的前提下几轮射击能击中目标已经很不错了。
其中最轻巧的角弓弩也需要四石以上的臂力方能拉开,运作时都有二人以上用脚部力量方能拉来弦,这个弩应该就是李光义独自拉开的那种了。
基本上摸清了装备的各种功能,随后就是轰轰烈烈的大练兵运动,没旅驻地前都有单杠、双杠、还有连续的两米五高的障碍木墙和其他身体锻炼的设备。
一力二胆三功夫,首先要提高军卒们的力量,杠铃只有极少的几个,不是窦乂不帮忙,而是国家对铁器的管制,一般市场上的铜铁铺生铁并不多,都是给普通市民打制些农具或者家用物品,要按照自己的要求军营最起码得引进好几吨生铁。
好在军营有不少人懂得石匠手艺,市场上买来工具,附近找些石头做成了许多大不一的石锁和石暾,用于平时的力量训练。
新的练兵条例也火热出炉,第一条规定每名士兵必须卧推300斤,300斤为合格,这条规定的由来是后世美军特种部队的练习标准,后来还被引入职业男篮,同时也被大多数国家的特种部队列为单兵体能标准。
这条标准可以淘汰今天军队中的绝大多数士兵,但在体力劳动普及的大唐是没什么问题的,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全体都能达到。
第二条就是取消70米靶子,以100为标准,每周一次集体考核,每人十支箭,前十名者皆当场奖励,对150靶子的射击中表现优秀者予以重奖。
另外还对百米短跑和五公里长跑中的佼佼者予以现金奖赏,在各项目中连续垫底的军卒予以处罚,处罚就是赶到老营区喂猪种菜。
在军姿练习中不适应或者因为身体原因被淘汰的有二三十人,这些人要么是孤身一人没有去处,要么就是家乡穷困不愿返乡,算是给军营打工了,如果大面积开荒种菜人手不够,可以申请军卒们帮忙。包吃包住,每个月五钱银子,和当兵的相去甚远。
这边热火朝天的体能训练开始了,刘达君也准备出发了,这次是带领樊六郎、王有才两个护卫和斥候队的十个人进终南山拉练,时间初步定为半个月,每人的饮食标准为一斤生、一个水囊和少许的盐巴。
飞一直住在老营,并在老营那些猪倌中挑选了两个资质甚好的人传授医术,还给他打下手,自从问过刘达君那个体外心脏复苏术就没有过交流了,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刘达君让他赶制了很多应急的药丸,用蜡封住,体积便于随身携带,其中也包括最重要的--《云南白药》蜡丸。
在和雷万春、南霁云做好一切交代后,刘达君带着十二个人骑马向远处的终南山疾奔而去。。。。。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夺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夺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