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管理是项笨功夫 正文 第二节 好制度要为“大家”服务

正文 第二节 好制度要为“大家”服务

目录:管理是项笨功夫| 作者:曾伟| 类别:玄幻奇幻

    一.帮助人成长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家庭化和制度化如何才能完美的结合呢?要明白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弄清楚相与体的关系。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佛家有句话:“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金子做的杯子是你看到的相,但它的本体是金。你看到的是杯子的形状、用途。它可以用来喝酒、喝茶,这都是相。但金子是它的本体,它是用金子做的。这就是相和体的区别。相是你看到的,本体是构成它的材料,是它的本质。你可以说它是杯子,也可以说它是金子。但是我想,拿在你的手里,你更愿意说是金子。可见,本体更重要。

    现在的管理究竟怎么做呢?“以仁义为金,以制度为器”,这是关键。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制度只是我们看到的形状,它是用仁义做的,它的表象下面应该是仁义。仁义是什么?孔子说“仁者爱人”。也就是说,我们定这个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而不是为了惩罚人,但在形式上、现象上它又体现为惩罚。你看到的是惩罚,但是惩罚的背后体现为帮助。

    你的制度处处讲的是奖和罚,但是这个奖罚实施下去以后,你要让员工看到他的成长,这才是最关键的。日本的企业也有很多制度,比如丰田也有很多制度,但是为什么丰田说“我不造汽车,我只造人”呢?就是因为它通过制度的实施,让员工得到成长,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罚不是目的,奖也不是目的,奖罚是器,是形式,他的内容、本意、目的是要让他们的员工在奖罚当中得到提高、成长,受到教育。

    那该怎么奖、怎么罚呢?罚了以后要告诉被罚的人错在哪里,罚了以后告诉他怎么才能够不被罚,怎样才能做对,这才叫罚。要搞案例分析,单纯开罚单,然后啥话都没有,你能让人心服吗?你能帮助别人吗?你无非是耀武扬威。你把他干掉了,结果其他的人可能也跟着跑了。因为你忽视了中国群体性的特点。

    所以你批评他、处罚他的同时,最好能够帮助他,教育他,这样的罚他才能承受。使他在失去金钱的同时,明白很多道理,掌握很多做法。所以,我们不要把奖罚简单地理解成制度,也不要把制度简单地理解成奖罚。

    另外,我们每一次奖都要有观众,每一次罚也要有观众。让被奖的人觉得我不仅仅得到了一百块钱的奖励,更多的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样奖就有价值了。我们的罚不能悄悄地就给他一个罚单,要让大家知道他做错了,要让大家知道怎么才能做对。把这种对人的关心、对人的帮助、帮人的成长融入到奖罚制度里面去。这就叫“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仁义是金,制度是器。一个金杯子,到底是它金子的材料值钱,还是那个杯子能用来喝水的功能值钱?它的价值到底决定于什么?显然决定于这个材料,而不是决定于它的使用功能。喝水的功能值多少钱啊?它是金子做的才值钱。所以,我们的制度本身不值钱,我们的制度能帮助人成长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企业制度推行不下去?就是因为你的指导思想没有体现在帮助人、教育人、关心人上面。你搞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惩罚人,就是为了管住人,就是为了让人老实听话。这个就错了。你如果把制度当成一个武器,你就处处树敌。就还不如不搞制度。

    总之,制度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制度体现出来的精神和目的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制度到底是用来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搞什么制度都不要忘了要体现出仁义来。什么仁义?仁者爱人。爱人就是关心人、帮助人、让人成长,这是制度的目的。

    制度实施下去,应该是为了让我们的群体更加和谐。怎么才能和谐?大家都成为合格的员工,就自然和谐了。不要把和谐理解成和稀泥。你不讲我,我不讲你,这不叫和谐,这叫做假、虚伪。真正的和谐是我能做好,你也能做好,大家都能做好,把一个企业越搞越好。

    和谐是有生命力的,和谐不是死气沉沉的。现在有的企业搞的和谐是假和谐,桌面上握着手,桌子底下使劲地踹脚,你踹我一脚,我踹你一脚。表面上说,没事,我们两个没矛盾,但是背地里都想着办法把对方干掉,这个能叫和谐吗?

    日本的工业化为什么进行得这么成功?就是因为它既没把东方的传统文化丢掉,又把西方的个人主义结合了进来。它让制度体现为一种仁义,通过制度来实施仁义。日本人群体观念并没有解体,并没有被否定。

    我们现在的企业两个极端。有的企业从老板到员工,从头至尾,从来没有规矩可言,从来不搞制度,奖罚不谈,反正一家人活要活到一块,死也死到一起,跳楼要一起跳。但是,真的要跳楼的时候,大家都分开了。那是虚伪的、虚假的。这样这个企业成本很高,为什么?因为成本是节约出来的,是一个一个细节节约出来的,是较真较出来的。这个企业一点较真都没有,大家都不说问题,个个都认为反正浪费又不是浪费我的,浪费的是大家的,那你不完蛋还能往哪里走呢?这是一个极端。

    另一个极端。有的企业从上到下条条框框一大堆,完全是按照条条框框办事,一点人性化的东西都没有。员工错了,罚!做得不好,干掉!这样的企业里火药味十足。

    制度忘记了它的本意,要它来干什么?把制度当成一个造钱机器,就很糟糕了。人的成长、人的价值被忽视了,这个制度就很难真正地执行下去。所有的约束、所有的制度除了制造企业需要的利益的同时,还要能够使我们的员工获得成长。一定要让他成长,犯了一次错,他交了钱,交了学费,就要让他明白一些道理,提升一些能力。

    所以,我们要知道,对员工的批评、对员工的处罚,我们要抱着帮助他成长的目的去做,去处罚他。这样,你骂得越重,他心里越感激你。

    我们很多管理者教人不行,骂起人来倒伶牙俐齿,嘴皮一动,什么刺激人的话都能出来。下属问,那我该怎么做呢?他却说,自己想办法嘛。这是好的管理者吗?

    所以我们管理者应该定个规矩:我不能帮他,我就不去骂(批评)他;我不能帮他,我就不去处罚他。你要处罚他,你必须要把帮人的想法先放在前面,把帮助的动作先设计在前面。给一个批评,就必须同时给一个帮助。

    我们在企业做变革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叫稽核。稽核就是检查、究责。这是很容易得罪人的。为了使稽核工作顺利进行,我们要求稽核员发现问题后,处罚之前一定要想好怎么帮被稽核的人改正这个错误。稽核员改正不了,可以请别人来帮助,或者开一个案例分析会,让大家来帮助他。帮助是处罚的前提,不能帮他,就不去处罚他。

    有些人会找借口说,那我帮不到人,就不去检查他了。这是在找借口。管理者怎么帮不到下属呢?个人帮助不了员工,可以把问题反映给主管、经理、甚至老总,企业里的工作总是有人可以教的。

    总之,要抱着解决问题、帮助人的心态做稽核,做计划。现在很多工厂的计划部没有权威,车间不听,很大的原因就是计划部门只知下任务,却并不为车间完成任务创造条件,或者解决问题。最后,导致车间无法完成计划部下的任务。最终,车间根本就不理会计划部,计划部也就只能是做做样子,失去了应有的职能。究其根源就在于这些做管理的职能部门缺乏帮人的心,缺少服务意识。

    有些企业的计划部下日计划,物料都不准备,这样做日计划有什么用呢?物料没有,人家拿什么完成你的日计划?所以,计划部要提前做月排查、周排查,然后才能给车间下生产日计划。计划部首先不是权力部门,而是服务部门,它是要为计划的达成做服务的。什么服务呢?就是把前工序的东西落实下去,把物料督促买回来,这才是计划部门要做的首要工作。

    计划部提前做月物料排查是确保前面的工序按时开工,确保采购的物料按时回来。提前做周物料排查是确保前工序按进度做,这样,你下给后车间的日计划才能够真正落到地。月排查、周排查实际上是计划部的服务性的工作。通过月排查、周排查就发现前工序慢了还是快了,如果耽误了,就马上调整。我们现在很多企业的计划部门就只以为自己是一个权力部门,他就不知道月计划、周计划、月排查、周排查是服务性的工作。计划部门不做月物料排查,不做周物料排查,说到底就是不愿意做服务,没有帮人的心。

    制度的精神是帮助。稽核的精神是帮助,计划的精神也是帮助。我们每一个管理者都把自己定位成帮人者,我们的工作就会做好。

    说到底管理的精神就是帮助别人,失去了这样的精神,任何的管理,任何的制度都是落实不下去的。

    二、制度要内化到人的心理去才能对“大家”有用。

    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被外在的制度管住过,所以,才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才能大行其道。这是几千年的传统。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就是一群不讲规矩,不受约束的人。如果这样理解,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也是很多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人的地方:两面性。

    说中国人不守规矩,错!从古至今,中国人的内心就被忠、孝、礼、义等标准约束着,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无礼一直就是骂人的话,谁都不爱听,听了谁都会跟人急。

    说中国人守规矩,错!我们很多工厂老板都知道,做内单和做外单是两个概念。跟国内企业做生意,签了合同发了货,款能不能收回很难说,做外销这种情况就好得多。

    那我们到底是一群什么人呢?其实,问题不在于我们守不守规矩,而在于我们守什么样的规矩?我们的规矩在哪里?

    我们的规矩在心里!我们的标准在内不在外。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可以说,从孔子开始,一个宏大的人心建设工程就在中华民族动工了。这项工程持续了两千多年,已成正果,而且硕果累累。

    可以说,我们谁都是这项工程的参与者、施工者,也是这项工程的被改造者和受惠者,这项由孔子做总设计师的宏伟工程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社会的标准通过岁月的侵蚀,通过人与人的渗透,通过事件的推动,通过榜样的力量,通过道德的宣导,注入我们内心中去,成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主宰,左右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项工程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而且一代一代的在持续,这是现实。谁也不能改变和否认的现实。

    这就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早就为我们设计了一套管理模式,这套管理模式与西方模式是有本质区别的。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西方人把规矩和制度写在文字上,当成了彼此的约定和准则;中国人把规矩和制度写进了人的心里,成为了每个人看不见又逃不掉的个人行为标准。

    当然,这项两千多年的历史工程在近一百多年以来不断受到冲击,但一百多年又怎么能与两千多年比呢?所以,尽管工程的质量和在每个人身上的进度受了点影响,但工程不可能终止,设计也不可能更改。

    于是,我们做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对症下药,要考虑国情。要让管理有效,就必须顺着这项工程进度走,而不是对着干。

    我们要通过一切方式将外在的制度化到内心去。

    要达到这个目的:

    第一,我们一定要在频繁二字上狠下功夫。因为频繁出现的事,就是经常出现的事;经常出现的事,就是正常的事;正常的事就是本来的事,就是本该如此的事;本该如此的事就是我们认同的事,自然成了我们心中的标准。

    这一段看似很逻辑,其实毫无逻辑的话就是真正的逻辑。

    人们只相信经常出现的东西。只要一件事经常出现,谁是因,谁是果,人们无兴趣追究。只要一件事经常出现,人们可以既不要因也不要果,就直接认可这件事。这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悟透了的东西,后人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要注重潜移默化的渗透,而不是狂风暴雨的推动。

    可以说,渗透二字非常微妙。就如泡茶。一杯不值钱的白开水和一包茶叶放在一起,最后的结果是:茶叶不值钱,水值钱了。

    水其实是也没做啥,它只是利用自己的温度,很平静的包围着茶叶,让茶叶慢慢的舒展开,然后舒舒服服的享受着被泡的过程。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提升了自己的价值。

    其实,这里面发生着可怕的渗透。高温下的水分子团充满了能量,它们进入舒展开的茶叶,渗透进茶叶中,让茶叶的矿物质溶解在水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占有,浑然一体,这就是渗透的奥秘。

    中国茶道和文化真是一脉相承。

    所以,我们再将制度化到人心里去的时候,必须提升自己的高度,你的高度就是水的温度。同时要增大与员工接触的面和频率,水只有把茶叶完全包围起来,才能很好的完成泡的工作。

    最重要的是,要相信时间的力量,茶是泡出来的,泡需要时间和耐心。“泡”就是潜移默化的渗透。

    记住,自身的高度、全方位、高频率的持续接触,最终就能将外在的制度渗透到人们的内心中去,成为他内在的标准,只有这时,制度才是可执行的。

    第三、要注重榜样的力量,而不是文字的力量。

    西方制度的载体主要是文字,所以,他们的法律是以条文的形式出现。管理的制度也是如此,ISO就是大量的流程文件构成。

    中国制度的载体是人,是做为榜样的人。我们的制度条文往往只是一个形式,法律条文也未必就是真正的法律,条文的内容和涵义在于人的解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不同的解释就有不同的意义。我们很多企业的ISO就只是形式上的东西。这不是执行力的问题,这是文化的特征。

    在中国,真正成为制度的,对人有约束力的,往往是大家已经成为行为习惯的东西。这种行为习惯很多并不是从明确的文字规定开始的,而是从某些大家公认为有影响力的人,带头示范开始的。

    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榜样和典型,这些人的带头示范作用,是制度形成的关键。他们的行为,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周围人的心中,被大家所接受,所认同,成为每个人心中的行为准则。这就是制度,中国式的制度。

    很多乡村的习俗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些习俗对人有很强的约束力,尽管有时这种习俗连明确的文字都没有。

    就像忠、孝、礼、义等字眼,真正用文字去定义是很困难的。但我们知道岳飞的精忠报国,就知道什么是忠;知道二十四孝的故事,就知道什么叫孝;知道关云长,就知道什么叫义。所以,中国人的标准往往都是由活生生的人和故事来注释的。

    我们既没有将标准放在外面,也没有着文字相。而是以人为载体,以榜样的行为故事为载体。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管理制度也不要太着文字相,更多的要靠有这种行为的人,去传递这种行为。让人去感染人,去传递给人,这是中国式制度管理的必经之路。

    当我们那些能做榜样,该做榜样的人,也就是那些有影响力的人,自身的行为与标准严重不符时,坏典型就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们怎样去强调标准,怎样去规范标准,怎样去抓标准的执行都是没有用的。因为我们的文化决定了,标准只能靠有影响力的人去传播。他们传播什么,人们接受什么,你文字的标准只是个形式,人们真正接受的,是这些有影响力的人心里传递过来的信息。

    当我们那些有影响力的人,行为与标准符合时,好的典型就出来了,这时,哪怕你的文字规定并不明确,甚至并未形成文字,也不需要严厉的督察,人们的行为就可能与标准吻合。这样的例子,在社会生活中比比皆是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典型的力量,人格的力量。

    所以,中国式的制度必须要有典型做模板,而不能靠文件、文字做模板。同时,我们要注重对榜样的树立和宣导,并将人们的行为经常性的与榜样的行为做比较,这种比较就是标准的宣导过程,也是标准在每个人心中植入的过程。

    天天要将符合标准的人和事拿来进行表扬,树为榜样。要将不符合标准的人和事,对着榜样来找差距,这就是中国式的制度化过程,这样形成的集体行为,就叫制度。它可以有文字,也可以不用文字,只要人们经常这样做,这个企业的制度就是成型的、有效的。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管理是项笨功夫》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管理是项笨功夫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