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可爱的苏联老大哥(求收藏推荐)
目录:核聚变风云| 作者:雪恋1988| 类别:都市言情
( ) 当各方炒家还在因为海湾战争引发的石油机遇中奋力搏杀的时候,赚取了最大利益的曾凌风已经将目光投向了苏联,投向了卢布。
其实,曾凌风早在来美国之前,就已经下手了。出国前,曾凌风托邓老找关系,向苏联中央银行拿到了一笔两百亿卢布的高息贷款,说是为了到美国后有足够的资金去搞投资。
邓老对曾凌风为何需要那么多的资金投资很是费解。他是知道曾凌风在日经市场赚了三百多亿的,那可是一笔天文数字。现在又要借两百亿卢布,那可也是三百多亿的美金啊!这小家伙打算到美国干什么?去购买美国吗?
这笔钱很快就到帐了。曾凌风当时也没想到能贷出一大笔,大概是因为利息高,又有老爷子的面子,最主要的应该是他送了那大鼻子百分之一的回扣,这笔贷款就以支援亚非拉国家发展的名义落到了曾凌风的寒雨迷蒙投资银行。
曾凌风叹了口气,想想也是,苏联解体前干部之已经骇人听闻,解体后更是那些原来党的精英瓜分了苏联的财富,凭自己的本事,老太爷的面子,借出两百亿卢布也不足为奇。
曾凌风此时的确也是想搞投资,但是另一个目的就是炒卢布,打的是一石二鸟的主意。
两百亿卢布借出时等于三百二十亿美元,十年的长期贷款,而十年后,还给俄罗斯国家银行应该是……
曾凌风拿起了桌上的计算器按了下去,过些日子,卢布狂跌,俄罗斯政府不得已发行新卢布,一新卢布等于一千旧卢布,而新卢布是5卢布兑换一美元,然后跌到二十多新卢布兑换一美元,按对美元的汇率,旧卢布等于跌了两万多倍,按照后面25新卢布一美元的话,也就是现在的两百亿旧卢布十年后价值是……一百二十八万美元。
一百二十八万?看着计算器上的数字,曾凌风揉了好一会儿眼睛,虽然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但事实摆在眼前,还是半晌回不过神。
好一阵才恢复正常,挠挠头,很有些不好意思,想不到自己也成了瓜分人家苏联人民财富的罪恶阶级之一员。这两百亿卢布,三百二十亿美元,等于白送给了自己的公司。
更妙的是,这些资金给自己拿去投资,将会产生数倍的利润。曾凌风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天才想法。这才是真正的空手套白狼。
在贷到这两百亿卢布之后,曾凌风很快的就将其全部兑换成美元和黄金,为后面的行动埋下了伏笔。
其实,曾凌风清楚,他之所以能够因卢布赚大钱,是因为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领导层犯了一个致命的常识性错误,甭管这是不是他们有意犯下的错误,反正他们就是犯了。
了解东南亚危机的人都知道,起因是泰国对美元的汇率由硬性结构,变成自由市场浮动。给索罗斯一个机会。那么苏联正好相反,苏联有两种货币,一种是卢布,一种是信用卡,本来这种制度能有效的防范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袭击。
从表面上看,俄罗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俄国政府极不负责。从91年开始改革之后,政府把自己发行货币、国债和私有化证,用各种的方式全都蒸发掉了(也就是赖掉了)。甚至放在国家银行中的居民储蓄,也都被他尽数吃光。谁拿着政府发行的这些货币票证,算谁倒楣。谁拿着银行的存款单,就要小心这存款一年之内贬值1000%。结果人们只把美元和马克当真钱,民众一旦有了这种心态,别说什么改革了,连正常的经济活动都难以进行。
另外,俄国改革也违反了若干常识性的规律。很难解释为什么他们会犯这些错误。既然是常识,人人都应该明白。如果说盖达尔和邱拜斯是书呆子,从学校直接就进了政府,那叶利钦和切尔诺梅尔金可都是很有经验的政客和企业家。
实际上盖达尔和邱拜斯只是俄罗斯官僚集团使用的棋子,或者说,是被利用的红卫兵。苏联的改革和中国的特殊时期有相似之处。其时间长度和破坏程度也近似。作这么大的事情,总需要有打冲锋的红卫兵。
俄国改革红卫兵和中国特殊时期红卫兵一样,直接从学校里拉出来。然后让他们承担干坏事的主要责任。但真正起作用的是红卫兵背后那伙人,那就是苏联的庞大的官僚集团。他们才是这场改革的主角和主要得利者。
很多俄罗斯人把这场改革叫作“官员改革”。可以把这场改革看成一个官僚集团的蜕皮,他们脱掉了破旧和带着血迹的战斗服―苏共,穿上了资本家的燕尾服。从而得到了新的身份――名正言顺的,受国外欢迎的资本家。
大家都知道,如今的俄国比前苏联的人口和面积都少得多,但是它的政府官僚集团可没缩减。当然更没失业。实际上官僚的人数比以前增加了20%,而官僚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苏联时期。
如今富人当中,有85%是原苏联员。剩下的15%,大多是以前的黑社会老大。只有极少数富人是企业家。简单地说,前苏时代的权贵,把苏联解散之后,直接把苏联的国有财产私吞了,作为他们废除的报酬。
实际上他们自己,就像叶利钦、切尔诺梅尔金和普金一样,都是职业干部。应该说,在解散苏共的同时,解放了苏共的干部。
俄罗斯对其经济采取了“休克疗法”。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有这么几个内容:分产到户,放开物价,废除计划经济。
这时候俄罗斯的消费品市场还没建立。所以休克疗法包含着这么一意义:先建立资本市场,再用资本市场带动消费市场。
所谓资本市场,就是股权或产权市场,或生产资料市场。我们常说的股市,就是资本市场的一部分。而消费市场,就是买卖消费品的市场,也就是生活资料市场,比如买卖白菜萝卜,猪肉肥皂的市场。消费品还包括服务,比如保险和银行服务(第三产业的产品市场)。
怎么建立资本市场?很简单:俄罗斯把国家企业的的产权分给民众,并允许他们自由买卖,资本市场就建立起来了。然后大家都等着这个资本市场,能让俄罗斯生产出西方的消费品,并让他们过上美国或德国人的好日子。
结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俄国人的日子越过越坏。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种做法,违反了一个科学规则,这规律就是消费市场是第一市场或基础市场,而资本市场是第二市场,并附属于消费市场。
要想建立市场经济,必须首先建立消费市场,而后建立资本市场,这首先是因为消费市场据说在猿人时代就已存在,而且为现代人类生活必不可少。如今个人不可能生产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如果没有消费品市场,人们很快会死。所以无论如何,这消费市场对人类的生存,比资本市场更为重要。如果不先建立它,整个社会就不得安定,什么市场也没有。第二是因为,企业的价值在于它的盈利能力。赢利预期决定股票(产权)价格。而这盈利来自消费市场。
所以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就是股票的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向,是企业在消费市场的表现(预期表现)的产物。比如某家企业的产品卖得好(或预计卖得好),在消费市场上能挣钱,这家企业的股票价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
俄罗斯在建立资本市场的时候,消费市场还没建立起来。这时候各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还没有显示--―也不知道这些企业能不能盈利,能盈利多少。这时候产权价格没有衡量标准。这样的市场实际上不能叫做市场,因为人们无从了解市场上的商品(产权)。
有人说这是信息不足的市场,实际上信息还没有产生。资本市场的信息来自消费市场,消费市场还没正常运作,如何产生正常的信息?
俄罗斯把自己的国有财产,包括一些自然资源,估价为120亿美金,还不如西方的一个大点的企业值钱。曾凌风自己此时的资产,都有360亿美金,三倍于我来说的国有财产。这也说明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估价。因为企业的价值在于它的赢利能力,在消费市场还没建立的时候,不知道资本的赢利能力,所以无从估价。
盖达尔的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把产权分了,企业变成私有私营,那就会生产大量优质的消费品,因为西方国家就是这么个状态。
对于这个错误,有一个很好的比喻:西方人住着两层楼,俄罗斯人很羡慕。俄罗斯人也想盖两层楼,但是俄罗斯人却是从第二层开始盖起,第一层是空气。结果这楼就盖塌了。
这第一层楼就是消费市场,第二层是资本市场。西方顾问和当时总理盖达尔,都想从第二层开始盖,就是先建立资本市场,这时(92-―94年)消费市场还不存在。这时的资本市场没有支撑物,它必然倒塌。
而且,这个资本市场设计得十分可笑,其规则根本不可运行。
私有化的方式是政府发给每个公民“私有化证”(92年9月1日发放),这个证大约值一万卢布。这一万卢布不是现在的一万卢布,而是91年的一万卢布。因为在91年根据政府估价。每人可以分到合当时的一万卢布的国有资产。发完这个证,政府就让公民自己拿着这个证,到国有企业换股票。
可是企业愿意不愿意和你换,由企业说了算。没有法律规定企业一定要接受你的私有化证,然后给你它的股票。结果这些证在有些人手里就好使,在另外一些人手里就不好使。
其实,曾凌风早在来美国之前,就已经下手了。出国前,曾凌风托邓老找关系,向苏联中央银行拿到了一笔两百亿卢布的高息贷款,说是为了到美国后有足够的资金去搞投资。
邓老对曾凌风为何需要那么多的资金投资很是费解。他是知道曾凌风在日经市场赚了三百多亿的,那可是一笔天文数字。现在又要借两百亿卢布,那可也是三百多亿的美金啊!这小家伙打算到美国干什么?去购买美国吗?
这笔钱很快就到帐了。曾凌风当时也没想到能贷出一大笔,大概是因为利息高,又有老爷子的面子,最主要的应该是他送了那大鼻子百分之一的回扣,这笔贷款就以支援亚非拉国家发展的名义落到了曾凌风的寒雨迷蒙投资银行。
曾凌风叹了口气,想想也是,苏联解体前干部之已经骇人听闻,解体后更是那些原来党的精英瓜分了苏联的财富,凭自己的本事,老太爷的面子,借出两百亿卢布也不足为奇。
曾凌风此时的确也是想搞投资,但是另一个目的就是炒卢布,打的是一石二鸟的主意。
两百亿卢布借出时等于三百二十亿美元,十年的长期贷款,而十年后,还给俄罗斯国家银行应该是……
曾凌风拿起了桌上的计算器按了下去,过些日子,卢布狂跌,俄罗斯政府不得已发行新卢布,一新卢布等于一千旧卢布,而新卢布是5卢布兑换一美元,然后跌到二十多新卢布兑换一美元,按对美元的汇率,旧卢布等于跌了两万多倍,按照后面25新卢布一美元的话,也就是现在的两百亿旧卢布十年后价值是……一百二十八万美元。
一百二十八万?看着计算器上的数字,曾凌风揉了好一会儿眼睛,虽然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但事实摆在眼前,还是半晌回不过神。
好一阵才恢复正常,挠挠头,很有些不好意思,想不到自己也成了瓜分人家苏联人民财富的罪恶阶级之一员。这两百亿卢布,三百二十亿美元,等于白送给了自己的公司。
更妙的是,这些资金给自己拿去投资,将会产生数倍的利润。曾凌风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天才想法。这才是真正的空手套白狼。
在贷到这两百亿卢布之后,曾凌风很快的就将其全部兑换成美元和黄金,为后面的行动埋下了伏笔。
其实,曾凌风清楚,他之所以能够因卢布赚大钱,是因为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领导层犯了一个致命的常识性错误,甭管这是不是他们有意犯下的错误,反正他们就是犯了。
了解东南亚危机的人都知道,起因是泰国对美元的汇率由硬性结构,变成自由市场浮动。给索罗斯一个机会。那么苏联正好相反,苏联有两种货币,一种是卢布,一种是信用卡,本来这种制度能有效的防范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袭击。
从表面上看,俄罗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俄国政府极不负责。从91年开始改革之后,政府把自己发行货币、国债和私有化证,用各种的方式全都蒸发掉了(也就是赖掉了)。甚至放在国家银行中的居民储蓄,也都被他尽数吃光。谁拿着政府发行的这些货币票证,算谁倒楣。谁拿着银行的存款单,就要小心这存款一年之内贬值1000%。结果人们只把美元和马克当真钱,民众一旦有了这种心态,别说什么改革了,连正常的经济活动都难以进行。
另外,俄国改革也违反了若干常识性的规律。很难解释为什么他们会犯这些错误。既然是常识,人人都应该明白。如果说盖达尔和邱拜斯是书呆子,从学校直接就进了政府,那叶利钦和切尔诺梅尔金可都是很有经验的政客和企业家。
实际上盖达尔和邱拜斯只是俄罗斯官僚集团使用的棋子,或者说,是被利用的红卫兵。苏联的改革和中国的特殊时期有相似之处。其时间长度和破坏程度也近似。作这么大的事情,总需要有打冲锋的红卫兵。
俄国改革红卫兵和中国特殊时期红卫兵一样,直接从学校里拉出来。然后让他们承担干坏事的主要责任。但真正起作用的是红卫兵背后那伙人,那就是苏联的庞大的官僚集团。他们才是这场改革的主角和主要得利者。
很多俄罗斯人把这场改革叫作“官员改革”。可以把这场改革看成一个官僚集团的蜕皮,他们脱掉了破旧和带着血迹的战斗服―苏共,穿上了资本家的燕尾服。从而得到了新的身份――名正言顺的,受国外欢迎的资本家。
大家都知道,如今的俄国比前苏联的人口和面积都少得多,但是它的政府官僚集团可没缩减。当然更没失业。实际上官僚的人数比以前增加了20%,而官僚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苏联时期。
如今富人当中,有85%是原苏联员。剩下的15%,大多是以前的黑社会老大。只有极少数富人是企业家。简单地说,前苏时代的权贵,把苏联解散之后,直接把苏联的国有财产私吞了,作为他们废除的报酬。
实际上他们自己,就像叶利钦、切尔诺梅尔金和普金一样,都是职业干部。应该说,在解散苏共的同时,解放了苏共的干部。
俄罗斯对其经济采取了“休克疗法”。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有这么几个内容:分产到户,放开物价,废除计划经济。
这时候俄罗斯的消费品市场还没建立。所以休克疗法包含着这么一意义:先建立资本市场,再用资本市场带动消费市场。
所谓资本市场,就是股权或产权市场,或生产资料市场。我们常说的股市,就是资本市场的一部分。而消费市场,就是买卖消费品的市场,也就是生活资料市场,比如买卖白菜萝卜,猪肉肥皂的市场。消费品还包括服务,比如保险和银行服务(第三产业的产品市场)。
怎么建立资本市场?很简单:俄罗斯把国家企业的的产权分给民众,并允许他们自由买卖,资本市场就建立起来了。然后大家都等着这个资本市场,能让俄罗斯生产出西方的消费品,并让他们过上美国或德国人的好日子。
结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俄国人的日子越过越坏。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种做法,违反了一个科学规则,这规律就是消费市场是第一市场或基础市场,而资本市场是第二市场,并附属于消费市场。
要想建立市场经济,必须首先建立消费市场,而后建立资本市场,这首先是因为消费市场据说在猿人时代就已存在,而且为现代人类生活必不可少。如今个人不可能生产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如果没有消费品市场,人们很快会死。所以无论如何,这消费市场对人类的生存,比资本市场更为重要。如果不先建立它,整个社会就不得安定,什么市场也没有。第二是因为,企业的价值在于它的盈利能力。赢利预期决定股票(产权)价格。而这盈利来自消费市场。
所以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就是股票的供求关系和价格走向,是企业在消费市场的表现(预期表现)的产物。比如某家企业的产品卖得好(或预计卖得好),在消费市场上能挣钱,这家企业的股票价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
俄罗斯在建立资本市场的时候,消费市场还没建立起来。这时候各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还没有显示--―也不知道这些企业能不能盈利,能盈利多少。这时候产权价格没有衡量标准。这样的市场实际上不能叫做市场,因为人们无从了解市场上的商品(产权)。
有人说这是信息不足的市场,实际上信息还没有产生。资本市场的信息来自消费市场,消费市场还没正常运作,如何产生正常的信息?
俄罗斯把自己的国有财产,包括一些自然资源,估价为120亿美金,还不如西方的一个大点的企业值钱。曾凌风自己此时的资产,都有360亿美金,三倍于我来说的国有财产。这也说明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估价。因为企业的价值在于它的赢利能力,在消费市场还没建立的时候,不知道资本的赢利能力,所以无从估价。
盖达尔的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把产权分了,企业变成私有私营,那就会生产大量优质的消费品,因为西方国家就是这么个状态。
对于这个错误,有一个很好的比喻:西方人住着两层楼,俄罗斯人很羡慕。俄罗斯人也想盖两层楼,但是俄罗斯人却是从第二层开始盖起,第一层是空气。结果这楼就盖塌了。
这第一层楼就是消费市场,第二层是资本市场。西方顾问和当时总理盖达尔,都想从第二层开始盖,就是先建立资本市场,这时(92-―94年)消费市场还不存在。这时的资本市场没有支撑物,它必然倒塌。
而且,这个资本市场设计得十分可笑,其规则根本不可运行。
私有化的方式是政府发给每个公民“私有化证”(92年9月1日发放),这个证大约值一万卢布。这一万卢布不是现在的一万卢布,而是91年的一万卢布。因为在91年根据政府估价。每人可以分到合当时的一万卢布的国有资产。发完这个证,政府就让公民自己拿着这个证,到国有企业换股票。
可是企业愿意不愿意和你换,由企业说了算。没有法律规定企业一定要接受你的私有化证,然后给你它的股票。结果这些证在有些人手里就好使,在另外一些人手里就不好使。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核聚变风云》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核聚变风云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