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三章华人的觉醒
目录:核聚变风云| 作者:雪恋1988| 类别:都市言情
第六十三章华人的觉醒
华人在海外最大、经济上最成功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
印尼一亿六千万人口,约八百万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约六百万华人;泰国六千五百万人,约九百万华人;新加坡三百万多人,华人占百分之九十;菲律宾九千万人,华人大约一百万,但有华人血统的要占大约百分之二十。
东南亚华人,给全世界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他们的经济实力,比如,在马来西亚七成的的中小企业被华人拥有,其中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
自从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取消了中国的双重国籍政策,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地的华人开始积极融入本国社会,特别是泰国和菲律宾,传统意义上的华人已经很少,从姓名和语言上,中国人已经分辨不出谁是华人。不过,本地人对那个家族有华人血统,都一清二楚。
人们都知道菲宾阿罗约的丈夫是华裔,泰国的他信是华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泰国议会,三分之二的议员也是华裔。但这些华人,已经和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一样,仅仅只是血统上是华人而已了。
在东南亚,真正能以一个族群的规模保持华人传统的,只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有人曾把这三地的华人分为两种,传统华人和海峡华人。前者一般说中文,谈到中国很亲切甚至自称中国人,以爱国华陈嘉庚为代表。后者一般说英文,看英文的海峡时报,羡慕西方世界,甚至以自己的华人面孔为耻,以新加坡的李光耀为代表。南洋华人这半个世纪以来的心理变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这两种华人的变迁史。
从某种意义讲,海外华人的成就远超出香港以李嘉诚为首的所有香港精英。香港这半个世纪以来的富裕,大半是靠当中国的对外窗口挣的代理费和贸易费,而香港的大半富豪,都是靠香港的房地产发财结果除了造就几个富豪之外,绝大多数香港人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生活变得压力重重,只能蜗居在鸽笼大的房子里当房奴。
新中国建国年以前,海峡华人在东南亚地华人中基本没什么影响力,绝大多数华人都追随陈嘉庚。一九三八年成立地南总会,会址设在新加坡,选陈嘉庚为主席。大会历数近代以来日寇侵华种种罪行,揭露日寇不仅企图吞并中国,还妄想征服世界。认为现在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地危急关头,号召南洋八百万华侨精诚团结,誓为祖国政府后盾。出钱出力,多寄汇款支援抗战,则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据南京政府财政部统计,华八年抗中捐款共达十三亿多元,平均每年一亿六千多万元,其中南洋华捐献比重最大。以财力支援抗战地另一项是侨汇,就是华侨寄回祖国赡养亲属地汇款,数额比捐款更大。仅从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三年通过银行途径地侨汇。据统计共达五十五亿元之多,平均每年约八亿元。一九四二年后。南洋各地相继沦陷,侨汇和捐款才中断。
海外华侨在物力方面对祖国抗战贡献也甚为可观。截至一九四零年地不完全统计,共捐献飞机二百一十七架,坦克二十七辆,救护车一千辆,以及大量药品、雨衣、胶鞋等用品。抗战后期,海路被封锁,支持祖国抗战地大批海外战略物资只能靠缅公路运输。当时,国内机工及汽车奇缺,运输十分困难。陈嘉庚受国内西南运输公司委托,通过南侨总会从新马等地招募经验丰富、技术精良、胆量亦大地机工三千两百余人。并捐赠汽车三百多辆。
这些华侨机工,满怀爱国热情,离别南洋亲友,回到祖国大西南,在异常崎岖艰险地千里运输线上,克服种种难以想象地困难,运送各种国内急需地战略物资,平均每天三百吨以,日积月累运量极为可观。
而很多南洋华人也回国参加了抗日战争。他们中最有名地,是共和国上将叶飞,他原是菲律宾华侨。
抗日战争后到一九四九年,南洋的传统华人们经历了一个很痛苦的时期,因为他们大多数不了解国共斗争。他们来说,只要认中国就行了,党派之争对他们来说是很陌生的事情,因为他们懂得最多的,除了中华民族大义,就是经商,他们普遍对政治一窍不通。
新中国成立之初,南洋的传统华人们还很惶惑,但随之而来的朝鲜战争让他们非常振奋。短短的五年,中国就从一个被小日本随便欺负的弱国,变成了能打败头号强国美国的东方大国,新中国的号召力在东南亚华人中也越来越大。
一九六五年八月,新加坡建国。当时讨论国旗方案,有人提出国旗上一定要和中国一样,要有五颗星和红色,这个提案得到了传统华人的一致同意,于是就有了现在看到的新加坡国旗。
而在历史上的九八年印尼排华事件之后,很多华人将资本外移,仅后半年移出的资金就有约八百亿美元。资金虽然移走,但是很多人的事业还在印尼,于是很多人选择安家在新加坡,个人还是每周飞回印尼打点生意。
世界历史上每一次的农民起义、民主抑或是社会动乱,都与当时的本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作为国家的施政者,其执政纲领决定着国家的走向,其执政方式决定着国家的日常运行。当上层政治领域发生变化甚至动荡时必然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反过来,经济的停滞或者倒退也会影响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的行政工作以及政权的稳定。98年的排华暴正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引发印尼政治局势的恶化,而导致政府将人民斗争的矛头转移到印尼华裔的身上。
可能又有人会问,为什么印尼政府单单针对华裔?印尼独立后华人为印尼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长期的经营中华人群体积聚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印尼私人经济的70%,特别是在工商业方面。然而印尼拥有1.6亿人口,华裔只占印尼人口的不5%,因此各群体间巨大的贫富差距必然会导致相互间的对抗。
在法制上,印尼政府对华人设立了一些歧视性的法律法规。1945年的印尼宪法就明确规定,印尼总统必须由原住民担任,这具有浓重的种族歧视意味。1967年印尼政府相继颁布了一些专门针对印尼华人的法律法规,比如禁止华裔使用华语,限制华裔宗教和文化习俗、更改华裔的族群称呼等等,总共有14项之多。但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几条是:禁止使用华语并禁止出版华语报纸书刊,禁止华人成立公开的社会政治团体。这直接导致华人参与印尼政治生活的道路被堵死。一旦发生社会动荡,政治上无权的华人便遭遇灭顶之灾。
其次,说说印尼的政治体制。一九六五年,一群印尼军人发动流产政变,印尼政府借口印尼参与此事,开始大肆屠杀人。之后印尼军人集团长期掌权,实行统治,靠军人集团支持的苏哈托执政印尼长达32年,长期的统治必然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弊端。尤其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以上针对华人的14条就是印尼政府有意无意针对华人而设立的,而苏哈托本人对印尼人以及华人的厌恶也催化了这些条例的施行。
体制同时也决定了这种统治政策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当社会动荡时,由于国家政权是由利益链结合起来的由一人的联合体,各利益团体必然会产生间隙,而导致国家的统治工具的弱化,这种状态下,对国内局势动荡的控制能力必然弱化。
经济分配的不均衡导致的民族问题也是导致印尼华人悲惨遭遇的一个重要原因。印尼国内种族烦杂,但是泛印度尼西亚人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而人口800多万的印尼华裔只占全国人口的5%,而这些华人控制着印尼国民经济的30-40%,私人经济的70%,在印尼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往往成为印尼原住民排华的借口,同时,少数无良政治家也利用这一点安抚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原住民,将人民斗争视线引到华人身上。
同时,印尼政府有意无疑地进行对华裔的负面宣传,使得华裔和原住民互相产生了不信任感。印尼政府夸大了印尼华裔对印尼经济的控制力度,使得印尼原住民认为印尼原住民的普遍贫穷罪魁祸首是掌控了国民经济的的印尼华裔团体。
而华人对自己没有获得印尼基本的国民待遇也深感不满,造成了民族间不安全感的产生,民族隔阂形成。同时值得提及的是:1945年印尼在政治上获得了独立,但是印尼上层人士普遍认为印尼的经济并没有独立,政府只是控制了国民经济的50%,大部分私人经济和国民经济的30-40%掌握在华人手中。因此,印尼原住民强烈要求控制本国的经济命脉,使华人成为本地人的雇员。
98年的金融风暴催化了印尼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原住民生活状态进一步恶化,政局持续动荡,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也日益深化。大企业集团纷纷破产,贫困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口印尼改革不利,对印尼的援助迟迟不到位。在这种局面下,社会各界对政府丧失了信息,转而依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寻求更大的利益,少数人特别是势力利用了这个机会,大肆对华人进行洗劫屠杀。并且印尼军人、警察也参与了这次事件。
这次事件使得华人的思想开始觉醒,深刻地意识到为了华裔自己的利益,必须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他们联合起来建立了印尼大同党、印尼中华改革党等一些政治党派。同时各种华人团体也纷纷建立,而随后的纳土纳事件,更是将华人的这种思想觉醒推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不但是印尼,在其它的国家的华人,争取符合自己身份的意思也大大提高。只是华人在争取自己权利的同时对各国国内继续存在的排华势力依然不可忽视。
华人在海外最大、经济上最成功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
印尼一亿六千万人口,约八百万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约六百万华人;泰国六千五百万人,约九百万华人;新加坡三百万多人,华人占百分之九十;菲律宾九千万人,华人大约一百万,但有华人血统的要占大约百分之二十。
东南亚华人,给全世界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他们的经济实力,比如,在马来西亚七成的的中小企业被华人拥有,其中包括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
自从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取消了中国的双重国籍政策,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地的华人开始积极融入本国社会,特别是泰国和菲律宾,传统意义上的华人已经很少,从姓名和语言上,中国人已经分辨不出谁是华人。不过,本地人对那个家族有华人血统,都一清二楚。
人们都知道菲宾阿罗约的丈夫是华裔,泰国的他信是华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泰国议会,三分之二的议员也是华裔。但这些华人,已经和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一样,仅仅只是血统上是华人而已了。
在东南亚,真正能以一个族群的规模保持华人传统的,只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有人曾把这三地的华人分为两种,传统华人和海峡华人。前者一般说中文,谈到中国很亲切甚至自称中国人,以爱国华陈嘉庚为代表。后者一般说英文,看英文的海峡时报,羡慕西方世界,甚至以自己的华人面孔为耻,以新加坡的李光耀为代表。南洋华人这半个世纪以来的心理变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这两种华人的变迁史。
从某种意义讲,海外华人的成就远超出香港以李嘉诚为首的所有香港精英。香港这半个世纪以来的富裕,大半是靠当中国的对外窗口挣的代理费和贸易费,而香港的大半富豪,都是靠香港的房地产发财结果除了造就几个富豪之外,绝大多数香港人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生活变得压力重重,只能蜗居在鸽笼大的房子里当房奴。
新中国建国年以前,海峡华人在东南亚地华人中基本没什么影响力,绝大多数华人都追随陈嘉庚。一九三八年成立地南总会,会址设在新加坡,选陈嘉庚为主席。大会历数近代以来日寇侵华种种罪行,揭露日寇不仅企图吞并中国,还妄想征服世界。认为现在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地危急关头,号召南洋八百万华侨精诚团结,誓为祖国政府后盾。出钱出力,多寄汇款支援抗战,则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据南京政府财政部统计,华八年抗中捐款共达十三亿多元,平均每年一亿六千多万元,其中南洋华捐献比重最大。以财力支援抗战地另一项是侨汇,就是华侨寄回祖国赡养亲属地汇款,数额比捐款更大。仅从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三年通过银行途径地侨汇。据统计共达五十五亿元之多,平均每年约八亿元。一九四二年后。南洋各地相继沦陷,侨汇和捐款才中断。
海外华侨在物力方面对祖国抗战贡献也甚为可观。截至一九四零年地不完全统计,共捐献飞机二百一十七架,坦克二十七辆,救护车一千辆,以及大量药品、雨衣、胶鞋等用品。抗战后期,海路被封锁,支持祖国抗战地大批海外战略物资只能靠缅公路运输。当时,国内机工及汽车奇缺,运输十分困难。陈嘉庚受国内西南运输公司委托,通过南侨总会从新马等地招募经验丰富、技术精良、胆量亦大地机工三千两百余人。并捐赠汽车三百多辆。
这些华侨机工,满怀爱国热情,离别南洋亲友,回到祖国大西南,在异常崎岖艰险地千里运输线上,克服种种难以想象地困难,运送各种国内急需地战略物资,平均每天三百吨以,日积月累运量极为可观。
而很多南洋华人也回国参加了抗日战争。他们中最有名地,是共和国上将叶飞,他原是菲律宾华侨。
抗日战争后到一九四九年,南洋的传统华人们经历了一个很痛苦的时期,因为他们大多数不了解国共斗争。他们来说,只要认中国就行了,党派之争对他们来说是很陌生的事情,因为他们懂得最多的,除了中华民族大义,就是经商,他们普遍对政治一窍不通。
新中国成立之初,南洋的传统华人们还很惶惑,但随之而来的朝鲜战争让他们非常振奋。短短的五年,中国就从一个被小日本随便欺负的弱国,变成了能打败头号强国美国的东方大国,新中国的号召力在东南亚华人中也越来越大。
一九六五年八月,新加坡建国。当时讨论国旗方案,有人提出国旗上一定要和中国一样,要有五颗星和红色,这个提案得到了传统华人的一致同意,于是就有了现在看到的新加坡国旗。
而在历史上的九八年印尼排华事件之后,很多华人将资本外移,仅后半年移出的资金就有约八百亿美元。资金虽然移走,但是很多人的事业还在印尼,于是很多人选择安家在新加坡,个人还是每周飞回印尼打点生意。
世界历史上每一次的农民起义、民主抑或是社会动乱,都与当时的本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作为国家的施政者,其执政纲领决定着国家的走向,其执政方式决定着国家的日常运行。当上层政治领域发生变化甚至动荡时必然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反过来,经济的停滞或者倒退也会影响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的行政工作以及政权的稳定。98年的排华暴正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引发印尼政治局势的恶化,而导致政府将人民斗争的矛头转移到印尼华裔的身上。
可能又有人会问,为什么印尼政府单单针对华裔?印尼独立后华人为印尼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长期的经营中华人群体积聚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印尼私人经济的70%,特别是在工商业方面。然而印尼拥有1.6亿人口,华裔只占印尼人口的不5%,因此各群体间巨大的贫富差距必然会导致相互间的对抗。
在法制上,印尼政府对华人设立了一些歧视性的法律法规。1945年的印尼宪法就明确规定,印尼总统必须由原住民担任,这具有浓重的种族歧视意味。1967年印尼政府相继颁布了一些专门针对印尼华人的法律法规,比如禁止华裔使用华语,限制华裔宗教和文化习俗、更改华裔的族群称呼等等,总共有14项之多。但是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几条是:禁止使用华语并禁止出版华语报纸书刊,禁止华人成立公开的社会政治团体。这直接导致华人参与印尼政治生活的道路被堵死。一旦发生社会动荡,政治上无权的华人便遭遇灭顶之灾。
其次,说说印尼的政治体制。一九六五年,一群印尼军人发动流产政变,印尼政府借口印尼参与此事,开始大肆屠杀人。之后印尼军人集团长期掌权,实行统治,靠军人集团支持的苏哈托执政印尼长达32年,长期的统治必然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弊端。尤其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以上针对华人的14条就是印尼政府有意无意针对华人而设立的,而苏哈托本人对印尼人以及华人的厌恶也催化了这些条例的施行。
体制同时也决定了这种统治政策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当社会动荡时,由于国家政权是由利益链结合起来的由一人的联合体,各利益团体必然会产生间隙,而导致国家的统治工具的弱化,这种状态下,对国内局势动荡的控制能力必然弱化。
经济分配的不均衡导致的民族问题也是导致印尼华人悲惨遭遇的一个重要原因。印尼国内种族烦杂,但是泛印度尼西亚人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而人口800多万的印尼华裔只占全国人口的5%,而这些华人控制着印尼国民经济的30-40%,私人经济的70%,在印尼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往往成为印尼原住民排华的借口,同时,少数无良政治家也利用这一点安抚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原住民,将人民斗争视线引到华人身上。
同时,印尼政府有意无疑地进行对华裔的负面宣传,使得华裔和原住民互相产生了不信任感。印尼政府夸大了印尼华裔对印尼经济的控制力度,使得印尼原住民认为印尼原住民的普遍贫穷罪魁祸首是掌控了国民经济的的印尼华裔团体。
而华人对自己没有获得印尼基本的国民待遇也深感不满,造成了民族间不安全感的产生,民族隔阂形成。同时值得提及的是:1945年印尼在政治上获得了独立,但是印尼上层人士普遍认为印尼的经济并没有独立,政府只是控制了国民经济的50%,大部分私人经济和国民经济的30-40%掌握在华人手中。因此,印尼原住民强烈要求控制本国的经济命脉,使华人成为本地人的雇员。
98年的金融风暴催化了印尼国内的政治经济危机,原住民生活状态进一步恶化,政局持续动荡,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也日益深化。大企业集团纷纷破产,贫困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口印尼改革不利,对印尼的援助迟迟不到位。在这种局面下,社会各界对政府丧失了信息,转而依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寻求更大的利益,少数人特别是势力利用了这个机会,大肆对华人进行洗劫屠杀。并且印尼军人、警察也参与了这次事件。
这次事件使得华人的思想开始觉醒,深刻地意识到为了华裔自己的利益,必须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他们联合起来建立了印尼大同党、印尼中华改革党等一些政治党派。同时各种华人团体也纷纷建立,而随后的纳土纳事件,更是将华人的这种思想觉醒推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不但是印尼,在其它的国家的华人,争取符合自己身份的意思也大大提高。只是华人在争取自己权利的同时对各国国内继续存在的排华势力依然不可忽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核聚变风云》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核聚变风云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