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2 时弊
目录:大明皇商| 作者:须生| 类别:玄幻奇幻
“先生言重了!”等徐若愚大礼参拜完毕后,王昱才笑呵呵的扶起他,一边说道,“其实不仅是军队,我手里还有几百私兵,都是我舅舅手下的亲兵训练出来的,虽然比不上那些百战之士,倒也差不了太多,若是遇到相当的敌人,倒也不怵!这些东西等先生到了山西,自然有人交代给先生,请先生尽管放手去做就是了!”
对于王昱的信任,徐若愚表现的十分感动,不过他与王昱都不是那种矫情之人,一切尽在不言中,如此而已。
此时的大明朝政治还算清明,文官基本上还被勋戚武将压制着!再加上当今的宣宗皇帝也比他的后世子孙强太多了!他的子孙基本上被太监与文官架空了,说是皇帝,其实也就是一个傀儡罢了。大明朝由盛转衰也不过是二十年的时间。他的儿子英宗即位后,朝政被大太监王振把持,逐三杨,全面把持了内阁与朝政,致有土木堡之变,虽然后来于谦力挽狂澜,而在于谦执政期间,小人辟易,政治清明,但英宗复辟后,朝政却是一天不如一天,大明朝由此而衰。
想想,这不过是二十多年之后的事情罢了!王昱叹了口气宣宗设立司礼监倒也不是件坏事,但却坏在他的后世子孙无法如他这般将司礼监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那些太监不敢有任何轻举妄动。任何一项政治措施,其初衷都是好的,坏却坏在执行不得力之上。
比如开中制。平心而论,对于缓解九边的粮饷问题,保持九边重镇的战斗力而言,的确是高瞻远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时的开中制比之刚刚实行之初,便少了许多约束,私盐也泛滥起来了!
大明朝的一些国策,用王昱这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两个字足以形容了,那便是“扯淡”!皇家与官员争相兼并土地,商税分毫不取,却把国家的财政压力转嫁到本来便没有活路的农民身上,所谓官逼民反,老百姓没个活路,连饭都没得吃,不反等什么?大明朝的亡国,一言以蔽之,就是那些闭口圣人训,开口国计民生的读书人给败坏的!他们一个个娇妻美妾,占据了几乎所有的土地与工商业,而且不纳一文钱的税,朝廷国库空虚,没处找钱,便只有从本就穷困不堪的老百姓身上打主意了,如此,国将安国?
见王昱神思不属,徐若愚识趣的起身告辞,其实他留在这里也没多少事儿了,王昱已经把山西全部交给了他,山西的所有事物他都有决断之权,王昱对他如此信重,徐若愚自然是记在心里,当下躬身告辞。王昱亲自送到了书房门外,对于王昱的礼遇,徐若愚自是感佩。送走了徐若愚,王昱又回到书房,今晚无意之间,想到了许多,让他的心情十分压抑。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王昱虽然不认为自己有拯救大明朝,甚至整个人类的义务,但作为一个华夏子孙,若是一点什么都不做的话,却又无论如何都良心难安!
以一个后来人的眼光来看,宣宗皇帝宣德总体而言还算得上是一个有道明君的。虽然他在位十年中也做了不少错事,但比起他的子孙来,实在算得上是雄才大略了!
不过,即便是这样一个还算不错的明君,十年执政期间也使了不少昏招!在内廷设立司礼监虽然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得力的举措,可以与内阁分庭抗礼,制约内阁的权力,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旦皇帝个人能力欠缺,无法控制司礼监,那么皇帝的地位便变得尴尬了许多!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于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皇帝行“批红”大权,至此,大权旁落。
宣庙时期的政务流程应该说是十分完善的: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都由通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给内阁,由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然后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给皇上批准,最后有六科校对下发。说实话,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政务体系,简单说来,便是大臣的“奏章”,内阁的“票拟”,皇帝的“批红”。但到了后来,本来应该由皇帝批红,却完全落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手中。
宣庙之过,过并不在此!倒是他执政期间做的几项决议,着实令后人扼腕叹息!烧宝船图纸、撤交趾布政司。烧了宝船,使大明朝不仅错过了大航海大扩张时代,更使明朝中后期的倭寇横行,极大的损害了大明朝的利益;撤了交趾布政司,拱手把交趾让出,更是不智。
当然,这些事情以王昱这个后世人的眼光看来,自然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此时王昱已经来到了大明朝,身临其境,自然与用一种超然、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各种问题而有所不同。以一个后世者的眼光来看,此时的大明朝各方面还是很不错的,所谓的积弊,也是宣宗的子孙门搞出来的事情。
说起明朝的积弊,不外乎土地兼并、赋税不均、吏治不清、军事力量薄弱等,这几条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土地兼并自始自终便贯穿在大明朝始终,官员、士绅甚至连皇家都争着抢着的大量兼并土地,致使农民流离失所,只能依附于那些大地主,国家赋税来源大大紧缩,这种影响是一连串的,一环扣一环,一旦其中一环出现问题,便能危及整幢大厦!
至于吏治不清,文官与士绅集团在明朝中后期发展成了最大的利益集团,本应安邦定国的他们却演变成了国贼!他们兼并土地,垄断商贸,却不缴纳半文钱的赋税!坐视国库越来越空虚,民生越来越疲敝而不顾。更兼排斥异己,动辄党同伐异,只为达到自己的私利,可以出卖任何东西!这些人其实称之为国贼蠹虫更为恰当一些!正是因为他们把持了朝政,致使国家百姓越发的疲敝,而他们却心安理得的享受着民脂民膏,国家俸禄,一个个锦衣玉食,享尽荣华富贵,简直就是恬不知耻,不知所谓!
当然,由于小冰河时代的影响,粮食大面积减产也可以算作是一个大明朝日渐衰弱,直至败亡的一个主观上的原因。不过,这个问题在王昱看来,乃是最容易解决的事情,虽然欧洲的大航海时代还未曾开始,那些产量高、不占地力、对环境要求低等特点是绝佳的粮食作物还未曾流入大明朝!
但王昱相信,这些作物若是能够在大明推广的话,粮食将不再是问题。只是,寻找这些作物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即便是郑和,最远的地方也不过是到达了如今非洲的红海、麦加等地,离南美洲还有很远!此时海禁虽然才刚刚实施,但若想重现三宝太监七下西洋的盛况,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若是没有庞大的船队支持,要想到达南美,实在是不容易的事儿!
不过,这件事情再怎么难,王昱都要完成,其它的不说,单是能够让老百姓吃饱饭这一点,王昱便会不遗余力的去做!
唉!王昱重重的叹了口气,站起身来后,绕着书房来回走了几步,这些事情一时半会间是急不来的,而且他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翰林,没有半点政治地位,就是想有所改变,也不啻于痴人说梦!慢慢来吧,若想改变,只有先确立起自己的政治地位,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才行!
而且,大明朝的读书人之所以因循守旧、顽固不化,根子还是在教育上,如今的科举制度已经演化为八股取士,读书人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那几本所谓的经典之上,两耳不闻窗外事,甚至有的读书人连苏东坡是谁都不知道,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又怎么能够奢望这些读书人有什么作为呢?不过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残次品罢了。
虽然做一个吃喝玩乐的富家子弟是十分惬意的事情,王昱自己也没有什么一定要青史留名的强烈愿望,但在这个时代生活的久了,王昱不知不觉间却对这个时代有了感情,况且后世中盛行的一句话,“大明之后,再无华夏”,也成了他们后来人心中永远的痛!建奴的兴起,致使华夏衣冠从此不再,异族的统治下,我华夏还能留下什么呢?王昱是绝对不愿这段历史重演,因此,他必须做些什么!
出海的事情,似乎刻不容缓了!王昱在心中暗自琢磨着。只是,他这个新科进士,却马上就要到翰林院任职,从此之后,只能幽居京师,若想天高海阔,却是大不易!如何才能寻个由头,到江南去走一遭呢?起码让他把出海事宜做好安排!
突然间,王昱觉得自己高尚了不少,装模作样的念叨了一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后,带着满腹的心事继续琢磨着。
对于王昱的信任,徐若愚表现的十分感动,不过他与王昱都不是那种矫情之人,一切尽在不言中,如此而已。
此时的大明朝政治还算清明,文官基本上还被勋戚武将压制着!再加上当今的宣宗皇帝也比他的后世子孙强太多了!他的子孙基本上被太监与文官架空了,说是皇帝,其实也就是一个傀儡罢了。大明朝由盛转衰也不过是二十年的时间。他的儿子英宗即位后,朝政被大太监王振把持,逐三杨,全面把持了内阁与朝政,致有土木堡之变,虽然后来于谦力挽狂澜,而在于谦执政期间,小人辟易,政治清明,但英宗复辟后,朝政却是一天不如一天,大明朝由此而衰。
想想,这不过是二十多年之后的事情罢了!王昱叹了口气宣宗设立司礼监倒也不是件坏事,但却坏在他的后世子孙无法如他这般将司礼监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那些太监不敢有任何轻举妄动。任何一项政治措施,其初衷都是好的,坏却坏在执行不得力之上。
比如开中制。平心而论,对于缓解九边的粮饷问题,保持九边重镇的战斗力而言,的确是高瞻远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此时的开中制比之刚刚实行之初,便少了许多约束,私盐也泛滥起来了!
大明朝的一些国策,用王昱这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两个字足以形容了,那便是“扯淡”!皇家与官员争相兼并土地,商税分毫不取,却把国家的财政压力转嫁到本来便没有活路的农民身上,所谓官逼民反,老百姓没个活路,连饭都没得吃,不反等什么?大明朝的亡国,一言以蔽之,就是那些闭口圣人训,开口国计民生的读书人给败坏的!他们一个个娇妻美妾,占据了几乎所有的土地与工商业,而且不纳一文钱的税,朝廷国库空虚,没处找钱,便只有从本就穷困不堪的老百姓身上打主意了,如此,国将安国?
见王昱神思不属,徐若愚识趣的起身告辞,其实他留在这里也没多少事儿了,王昱已经把山西全部交给了他,山西的所有事物他都有决断之权,王昱对他如此信重,徐若愚自然是记在心里,当下躬身告辞。王昱亲自送到了书房门外,对于王昱的礼遇,徐若愚自是感佩。送走了徐若愚,王昱又回到书房,今晚无意之间,想到了许多,让他的心情十分压抑。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王昱虽然不认为自己有拯救大明朝,甚至整个人类的义务,但作为一个华夏子孙,若是一点什么都不做的话,却又无论如何都良心难安!
以一个后来人的眼光来看,宣宗皇帝宣德总体而言还算得上是一个有道明君的。虽然他在位十年中也做了不少错事,但比起他的子孙来,实在算得上是雄才大略了!
不过,即便是这样一个还算不错的明君,十年执政期间也使了不少昏招!在内廷设立司礼监虽然在当时看来是一个得力的举措,可以与内阁分庭抗礼,制约内阁的权力,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旦皇帝个人能力欠缺,无法控制司礼监,那么皇帝的地位便变得尴尬了许多!明中叶以后,皇帝多深居后宫,荒嬉享乐,不理国政,于是,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皇帝行“批红”大权,至此,大权旁落。
宣庙时期的政务流程应该说是十分完善的: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都由通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给内阁,由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然后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给皇上批准,最后有六科校对下发。说实话,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政务体系,简单说来,便是大臣的“奏章”,内阁的“票拟”,皇帝的“批红”。但到了后来,本来应该由皇帝批红,却完全落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手中。
宣庙之过,过并不在此!倒是他执政期间做的几项决议,着实令后人扼腕叹息!烧宝船图纸、撤交趾布政司。烧了宝船,使大明朝不仅错过了大航海大扩张时代,更使明朝中后期的倭寇横行,极大的损害了大明朝的利益;撤了交趾布政司,拱手把交趾让出,更是不智。
当然,这些事情以王昱这个后世人的眼光看来,自然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此时王昱已经来到了大明朝,身临其境,自然与用一种超然、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各种问题而有所不同。以一个后世者的眼光来看,此时的大明朝各方面还是很不错的,所谓的积弊,也是宣宗的子孙门搞出来的事情。
说起明朝的积弊,不外乎土地兼并、赋税不均、吏治不清、军事力量薄弱等,这几条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土地兼并自始自终便贯穿在大明朝始终,官员、士绅甚至连皇家都争着抢着的大量兼并土地,致使农民流离失所,只能依附于那些大地主,国家赋税来源大大紧缩,这种影响是一连串的,一环扣一环,一旦其中一环出现问题,便能危及整幢大厦!
至于吏治不清,文官与士绅集团在明朝中后期发展成了最大的利益集团,本应安邦定国的他们却演变成了国贼!他们兼并土地,垄断商贸,却不缴纳半文钱的赋税!坐视国库越来越空虚,民生越来越疲敝而不顾。更兼排斥异己,动辄党同伐异,只为达到自己的私利,可以出卖任何东西!这些人其实称之为国贼蠹虫更为恰当一些!正是因为他们把持了朝政,致使国家百姓越发的疲敝,而他们却心安理得的享受着民脂民膏,国家俸禄,一个个锦衣玉食,享尽荣华富贵,简直就是恬不知耻,不知所谓!
当然,由于小冰河时代的影响,粮食大面积减产也可以算作是一个大明朝日渐衰弱,直至败亡的一个主观上的原因。不过,这个问题在王昱看来,乃是最容易解决的事情,虽然欧洲的大航海时代还未曾开始,那些产量高、不占地力、对环境要求低等特点是绝佳的粮食作物还未曾流入大明朝!
但王昱相信,这些作物若是能够在大明推广的话,粮食将不再是问题。只是,寻找这些作物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即便是郑和,最远的地方也不过是到达了如今非洲的红海、麦加等地,离南美洲还有很远!此时海禁虽然才刚刚实施,但若想重现三宝太监七下西洋的盛况,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若是没有庞大的船队支持,要想到达南美,实在是不容易的事儿!
不过,这件事情再怎么难,王昱都要完成,其它的不说,单是能够让老百姓吃饱饭这一点,王昱便会不遗余力的去做!
唉!王昱重重的叹了口气,站起身来后,绕着书房来回走了几步,这些事情一时半会间是急不来的,而且他现在只是一个小小的翰林,没有半点政治地位,就是想有所改变,也不啻于痴人说梦!慢慢来吧,若想改变,只有先确立起自己的政治地位,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才行!
而且,大明朝的读书人之所以因循守旧、顽固不化,根子还是在教育上,如今的科举制度已经演化为八股取士,读书人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那几本所谓的经典之上,两耳不闻窗外事,甚至有的读书人连苏东坡是谁都不知道,这样的大环境之下,又怎么能够奢望这些读书人有什么作为呢?不过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残次品罢了。
虽然做一个吃喝玩乐的富家子弟是十分惬意的事情,王昱自己也没有什么一定要青史留名的强烈愿望,但在这个时代生活的久了,王昱不知不觉间却对这个时代有了感情,况且后世中盛行的一句话,“大明之后,再无华夏”,也成了他们后来人心中永远的痛!建奴的兴起,致使华夏衣冠从此不再,异族的统治下,我华夏还能留下什么呢?王昱是绝对不愿这段历史重演,因此,他必须做些什么!
出海的事情,似乎刻不容缓了!王昱在心中暗自琢磨着。只是,他这个新科进士,却马上就要到翰林院任职,从此之后,只能幽居京师,若想天高海阔,却是大不易!如何才能寻个由头,到江南去走一遭呢?起码让他把出海事宜做好安排!
突然间,王昱觉得自己高尚了不少,装模作样的念叨了一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后,带着满腹的心事继续琢磨着。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明皇商》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明皇商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