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扩张 第三十节 初登桃源五
目录:启明之回到南宋| 作者:先礼后兵112| 类别:其他类型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前一阵子新到岛上的成员还有几分新鲜感,而且刚到的时候大家都有些事情要安顿。经过一段忙碌,该忙的事也差不多了,有些弟子负责的事情因为岛上的条件还不具备,暂时还没有开始做,从书院下了课之后,空出半天的时间(因为书院的弟子还要负责岛上的事务,书院的课最多只上半天,有时会进行一些讨论,其他时候就由个人自由安排了),不少弟子无事可做,岛上又没有消磨时光的场所,来看义勇训练,就成了很多人一个重要的消遣。
参加义勇训练的人(包括史更新)同样也是在书院里上完课之后,才来进行训练的。他们与这些观看义勇训练的同门抬头不见低头见,在书院里学业的高低上下、进书院时间的先后大家都心知肚明,有一些自认比较高明的旁观者就会指手划脚一番。对于史更新的权威,同门中当然不会有人质疑,但参加义勇训练的人不少,其中还有女弟子,史更新一个人忙不过来,他把参训的人员编成两男一女三个大队,又挑选了几个在同门中素有威望的弟子来组织其他人训练(甘勇、崔永光、胡兰都报名参加了义勇训练,而且分别担任了大队长、中队长等职务),这些队长在师门里的地位可没法与史更新相比,被其他优于自己的同门一说,先就有些心虚,再听所说的意见的确有道理,心思就更加动摇,正常的义勇训练可就进行不下去了。
史更新发觉这种情况,打算抽一天的时间找同门说明此事,让无关人等不要参观义勇训练以避免干扰。他还没有寻到机会与同门说到此事,刘星羽先找上门来,一开口,谈起的又是关于义勇训练的事情--星羽可不会顾忌史更新的威望,同门之中,能挑史更新刺的,恐怕也只有他了。
耐着性子听星羽把话说完,史更新道:“星羽,我不是说你的想法没有道理,也不是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只是这编练义勇的事情既然交给我负责,总要给我相应的权力吧。军中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正是说明军队的指挥应该有相当的独立性吗?你看现在,义勇训练时多少人都来置喙,这样不仅干扰了义勇的正常训练,对义勇中形成良好的指挥习惯也很不利呀!”
星羽满面堆笑道:“这个道理我明白,所以,我只在私下找史大哥你来商量,从没直接去训练场打扰义勇训练。至于其他师兄弟,咱们下次专门说一回,甚至可以让老师出面,严禁他们再去打扰训练。史大哥你看如何?”
史更新想了想,事实还真是如此,每次星羽有什么想法,都是私下来找自己商量,从未直接去打扰正常的训练。这样看来,自己刚才的怨气实在有些没来由。想到这里,史更新转而有些歉疚,稍稍沉吟了片刻他开口道:“星羽,你刚才说的那些想法,咱们再商量商量。”
刘星羽点头,两人又就义勇配备的武器,训练的科目,以及星羽最新提出的设置参谋部和教导员的想法讨论了一番。对于义勇配备的武器,星羽等人早有定论,要以远程武器为主,因为桃源四面环海,义勇最终要转变为水战为主的海上义勇,水上作战,自然以弓箭为先,上次众人商量时,决定的也是义勇用弓箭。这次刘星羽来找史更新,却是他又想到了一种武器--弩,所以跑来跟史更新商量。
与弓箭相比,弩的射程较远,弩手也更容易训练,只是射速慢,而且弩本身的制作保养要求高,所用箭枝受弩槽的限制,也必须有一定的制作规格,消耗起来,对生产能力的压力很大。如果是纯手工制作,弩仅仅能适应相对小规模的作战,所以自春秋战国之后,中原地区实现一统,常备军队和交战兵力的规模都成倍提升之后,生产跟不上消耗,弩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当时商量义勇装备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想到这上面,星羽也是事后偶然间想起,然后结合桃源(实际是从泉州刘府后院发展出的技术)的生产工艺,完全可以克服这个困难。他越想越觉得可行,按捺不住心头的兴奋,立刻就来找史更新商量。
听星羽又解释了一遍关于用弩的好处,史更新仔细考虑了片刻道:“星羽,你真的有把握满足用弩的消耗?”
刘星羽笑道:“别人或许没办法,桃源绝对可以做到。咱们以前制作出那么高精读的计量工具,还有利用水力推动的机械,以此推行标准制作,只要在桃源建立起规模更大的工场,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要求的弩箭根本是轻而易举。”
史更新回想在泉州时刘府后院的生产能力,感觉星羽这个保证倒不是空口说白话,点头道:“那好,义勇就确定用弩了。反正训练使用弓箭也不是一两个月能成的事,这段时间的训练就算白做了重头再来也没什么可惜的。”确实如此,义勇开始正式训练也有一段时间,本来练的就是弓箭。就这么个简单的开弓放箭的动作,里面的要领可真不少,初学乍练的人,要么被弓弦弹伤了手臂,要么就是箭偏的厉害,而且连续放几枝箭后,很多人使力的方法老把握不好,不是胳膊扭伤,就是腰胯闪住,到现在为止,真正掌握住开弓放箭的基本要领的,居然没几个。
说起来也真够惭愧的,孔孟先贤那个时代,“礼乐御射书数”可是君子六艺,哪有不通箭术的书生?即使强汉盛唐的时期,读书人也要懂得剑法技击之术才算名符其实的士人。偏到了宋代,因为担心武将造反,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又制定了“抑武扬文”的治国之策,逐渐被宋廷的历代帝君发扬光大,竟使得文士与武艺渐行渐远,虽然还不到东晋末期的士人孱弱到见了马当作老虎的地步,可允文允武的人物也成了凤毛麟角。在刘星羽的影响下,书院弟子们倒没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是也没有专门习练武艺(这可不是星羽的疏忽,在他心中早有一种隐隐的想法:行军作战,个人的技艺应该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了),如今要练兵,问题表露出来,那些操刀弄棒的功夫,稍微花点时间大家勉强可以对付过去,这开弓放箭的能耐,却不是短期能上手的。刘星羽建议把义勇的主战武器换成弩,倒也恰如其份。
商量定变更主战武器的事情,史更新又问星羽其他建议的道理。对于参谋部,史更新接受的很快,当世的军队中,颇有些带兵将领身边有幕僚代为谋划筹算的,星羽的建议只是把这种非正式的私人幕僚转变为军中一个正式的设置,相应的职责也被明确的划分,听起来确实可以提高义勇的作战效能。只是那个教导员,史更新一直无法完全理解星羽的意思:这个教导员,在军中到底是个什么职务啊?
参加义勇训练的人(包括史更新)同样也是在书院里上完课之后,才来进行训练的。他们与这些观看义勇训练的同门抬头不见低头见,在书院里学业的高低上下、进书院时间的先后大家都心知肚明,有一些自认比较高明的旁观者就会指手划脚一番。对于史更新的权威,同门中当然不会有人质疑,但参加义勇训练的人不少,其中还有女弟子,史更新一个人忙不过来,他把参训的人员编成两男一女三个大队,又挑选了几个在同门中素有威望的弟子来组织其他人训练(甘勇、崔永光、胡兰都报名参加了义勇训练,而且分别担任了大队长、中队长等职务),这些队长在师门里的地位可没法与史更新相比,被其他优于自己的同门一说,先就有些心虚,再听所说的意见的确有道理,心思就更加动摇,正常的义勇训练可就进行不下去了。
史更新发觉这种情况,打算抽一天的时间找同门说明此事,让无关人等不要参观义勇训练以避免干扰。他还没有寻到机会与同门说到此事,刘星羽先找上门来,一开口,谈起的又是关于义勇训练的事情--星羽可不会顾忌史更新的威望,同门之中,能挑史更新刺的,恐怕也只有他了。
耐着性子听星羽把话说完,史更新道:“星羽,我不是说你的想法没有道理,也不是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只是这编练义勇的事情既然交给我负责,总要给我相应的权力吧。军中有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正是说明军队的指挥应该有相当的独立性吗?你看现在,义勇训练时多少人都来置喙,这样不仅干扰了义勇的正常训练,对义勇中形成良好的指挥习惯也很不利呀!”
星羽满面堆笑道:“这个道理我明白,所以,我只在私下找史大哥你来商量,从没直接去训练场打扰义勇训练。至于其他师兄弟,咱们下次专门说一回,甚至可以让老师出面,严禁他们再去打扰训练。史大哥你看如何?”
史更新想了想,事实还真是如此,每次星羽有什么想法,都是私下来找自己商量,从未直接去打扰正常的训练。这样看来,自己刚才的怨气实在有些没来由。想到这里,史更新转而有些歉疚,稍稍沉吟了片刻他开口道:“星羽,你刚才说的那些想法,咱们再商量商量。”
刘星羽点头,两人又就义勇配备的武器,训练的科目,以及星羽最新提出的设置参谋部和教导员的想法讨论了一番。对于义勇配备的武器,星羽等人早有定论,要以远程武器为主,因为桃源四面环海,义勇最终要转变为水战为主的海上义勇,水上作战,自然以弓箭为先,上次众人商量时,决定的也是义勇用弓箭。这次刘星羽来找史更新,却是他又想到了一种武器--弩,所以跑来跟史更新商量。
与弓箭相比,弩的射程较远,弩手也更容易训练,只是射速慢,而且弩本身的制作保养要求高,所用箭枝受弩槽的限制,也必须有一定的制作规格,消耗起来,对生产能力的压力很大。如果是纯手工制作,弩仅仅能适应相对小规模的作战,所以自春秋战国之后,中原地区实现一统,常备军队和交战兵力的规模都成倍提升之后,生产跟不上消耗,弩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当时商量义勇装备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想到这上面,星羽也是事后偶然间想起,然后结合桃源(实际是从泉州刘府后院发展出的技术)的生产工艺,完全可以克服这个困难。他越想越觉得可行,按捺不住心头的兴奋,立刻就来找史更新商量。
听星羽又解释了一遍关于用弩的好处,史更新仔细考虑了片刻道:“星羽,你真的有把握满足用弩的消耗?”
刘星羽笑道:“别人或许没办法,桃源绝对可以做到。咱们以前制作出那么高精读的计量工具,还有利用水力推动的机械,以此推行标准制作,只要在桃源建立起规模更大的工场,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要求的弩箭根本是轻而易举。”
史更新回想在泉州时刘府后院的生产能力,感觉星羽这个保证倒不是空口说白话,点头道:“那好,义勇就确定用弩了。反正训练使用弓箭也不是一两个月能成的事,这段时间的训练就算白做了重头再来也没什么可惜的。”确实如此,义勇开始正式训练也有一段时间,本来练的就是弓箭。就这么个简单的开弓放箭的动作,里面的要领可真不少,初学乍练的人,要么被弓弦弹伤了手臂,要么就是箭偏的厉害,而且连续放几枝箭后,很多人使力的方法老把握不好,不是胳膊扭伤,就是腰胯闪住,到现在为止,真正掌握住开弓放箭的基本要领的,居然没几个。
说起来也真够惭愧的,孔孟先贤那个时代,“礼乐御射书数”可是君子六艺,哪有不通箭术的书生?即使强汉盛唐的时期,读书人也要懂得剑法技击之术才算名符其实的士人。偏到了宋代,因为担心武将造反,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又制定了“抑武扬文”的治国之策,逐渐被宋廷的历代帝君发扬光大,竟使得文士与武艺渐行渐远,虽然还不到东晋末期的士人孱弱到见了马当作老虎的地步,可允文允武的人物也成了凤毛麟角。在刘星羽的影响下,书院弟子们倒没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是也没有专门习练武艺(这可不是星羽的疏忽,在他心中早有一种隐隐的想法:行军作战,个人的技艺应该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了),如今要练兵,问题表露出来,那些操刀弄棒的功夫,稍微花点时间大家勉强可以对付过去,这开弓放箭的能耐,却不是短期能上手的。刘星羽建议把义勇的主战武器换成弩,倒也恰如其份。
商量定变更主战武器的事情,史更新又问星羽其他建议的道理。对于参谋部,史更新接受的很快,当世的军队中,颇有些带兵将领身边有幕僚代为谋划筹算的,星羽的建议只是把这种非正式的私人幕僚转变为军中一个正式的设置,相应的职责也被明确的划分,听起来确实可以提高义勇的作战效能。只是那个教导员,史更新一直无法完全理解星羽的意思:这个教导员,在军中到底是个什么职务啊?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启明之回到南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启明之回到南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