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扩张 第三十二节 初登桃源七
目录:启明之回到南宋| 作者:先礼后兵112| 类别:其他类型
一开始,刘兴是提醒过星羽等人私自开海晒盐触犯刑律,可那只是他给众人敲个警钟,并不代表刘兴真的就是一个胆小怕事循规蹈矩的普通家仆,刘源能派他来主持桃源事务,就足以证明刘兴自有城府在胸。刘源是没打算真的在桃源开荒种地,但他也不会只把桃源作为中转自家货物、偶尔夹带点私货的码头,要是那样,桃源哪里用的到如此多的人,在星羽他们上岛时都快一千了,刘源还在想方设法的往桃源招人。实际上,刘源是要把自己的一些产业,比如造船,移到桃源来,而这些私自开办的产业,要在大宋官府看来,罪名一点也不比私自产盐贩盐轻。就说造船,那些跑海路的大商家,都有自己的造船场,造出的船除了自用,也有出售的。跑海路的商家,当然希望船越多越好越大越好,但如果在泉州,造好一条海船官府登记一条,不管你是自用还是他用,甚至闲在那里,都会据此收税,船跑废了官府却不管,照样把那条船算作收税的对象,所以泉州各大商家的的船场很多都是做些修修补补的活,船实在没法修了,才想办法买通主事的官吏,用偷梁换柱的手段造条新船替换旧船(当然,新船上多少要有点旧船的材料,以此表明这是维修旧船,不是制造新船)。要想不受这个限制也不是没有正当的途径,只要从官办的造船场买船即可,但官办船场卖的船价钱可不是一般的贵,只有到了需要掩人耳目、瞒天过海的时候,各大商家才会多花一笔冤枉钱买几条官造商船。这样的窝囊气刘源也受过不少,决定开发桃源时,他最先想到的就是:如果把造船场移到桃源来,官府怎么知道造了几条船啊?只要小心点让这些船单跑外海,别在泉州露面,官府查起来都困难。因此他在桃源最先铺开的,其实是造船场的摊子,之所以现在桃源还没有开始造船,是因为造船的木料必须提前干燥好,最少要阴干个两三年。桃源不缺数木,也有非常适合造船的品种,但把树伐下来,还要阴干后才能使用,以前刘兴带着上岛青壮伐木建屋,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为造船提前备下的木料,归置好了搁在那里阴干呢。到如今第一批木料差不多也阴干两年,眼看就可以使用,这两年的时间刘源还是等得住的,当年若等不及直接从泉州等地向桃源运送造船材料,数量太大容易走漏风声,出了状况反而不妥。
这两年刘源不停的把钱往桃源投,岛上却一直没什么收益,刘兴自然心知肚明,虽然刘源没有怪罪他,刘兴自己还是有些不安的--刘府几个心腹家人之间的竞争激烈着呢,两年的时光,自己主持的事情没什么成果,刘兴有些心慌啊--现在刘星羽把一种肯定能赚大钱的商品摆出来(当然风险也不小),刘兴可要好好运作一番,证明自己能被刘源看中委以重任,那也不是吃干饭的。
贩私盐的门路刘兴当然找的到,刘星羽开始晒盐时,他已经在暗中谋划,总要让桃源得利还沾染不上麻烦。可实际的产品一出来,刘兴发现自己的准备还是不够,这食盐与市面上常见的青盐差别太大啦,就算专供皇家大内的供盐,品相口味,与食盐也差着一截。食盐不面市则已,一旦在桃源之外的地方发卖,必然引起轰动,到时候,还想悄无声息的通过贩私盐的途径把食盐卖出去肯定是做不到,引起了别人的注意,桃源,还有晒盐的法子恐怕再不能为刘氏独占了。
其实为了不引人注目,刘兴最初提议对外只卖粗盐,把食盐仅限制在桃源使用,但刘星羽却不同意:买粗盐,那每次才能赚多少钱啊?桃源还指望着靠盐业快速把其他的产业建立起来呢。只有通过明显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食盐才能在短期内获得更大的超额利润,支持桃源早期开发建设的巨大投入。当然,刘兴的顾虑也有道理,在桃源,不会有人侵犯刘星羽的专利,另开盐田晒盐,但要是消息传了出去,官府可不会管你什么专利不专利的,就算不来把桃源的盐田征为官有,晒盐的方法又没什么难懂的,派人来看一眼也就学会了。考虑了一番,星羽决定部分采纳刘兴的意见,通过贩私盐的盐帮出手的,只能是没怎么经过提纯加工的粗盐,当然品相比一般的青盐还是好一些,至于食盐,还是要想个法子走高端路线卖出去。最后星羽想了个办法:不管是粗盐还是食盐,都不要暴露与桃源的关系,而是另寻一处荒岛收拾一下,作为交割的地点。粗盐自是通过盐帮出手,食盐却要经刘氏自己的商铺卖,只说这是从海外某个奇异之国购进的独家商品,以刘氏从事海上贸易的背景以及如今在同行中的地位,这个解释可算是天衣无缝,而且每个海商掌握的独家航线称得上是各家安身立户的根本,别说同行了,就是官府打听此事也犯忌讳,所以也不怕有人刨根问底的追查食盐的源头。
如此行事,刘源自然也是知根知底的,他还担心桃源这边夸大其词:星羽等人上岛才多久啊,这么快就能拿出一样新产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等他亲自跑了一趟桃源,真真切切的看着一筐筐食盐被抬上船,还有岛上一层层的盐田,除了震惊于儿子的别具匠心,再也没有别的怀疑了。当然,姜是老的辣,刘源也不会为这个场面震惊多久,回头听了刘星羽和刘兴商量出来的法子后,刘源提出了一个补充意见:食盐既然走高端路线,就不能像其他的盐一样,成筐成筐的挑出去卖,应该用小袋小匣按一定的份量分装好,这样才能体现食盐的不凡之处。此事就由刘源来解决,正好可以在那个中转的岛上进行,顺便也可掩人耳目。随后刘星羽又与父亲商定了他在家族食盐生意中所占份额,这一次,他开口就要五成。刘源如今对小儿子的评价又提高了几分,而且他知道星羽是要用盐业的收益来开发桃源,微微一笑随口答应下来,并主动把星羽所占的股份提到七成,另外三成,也平均分做三份,云秀星辉各得一份,剩下的才归家族所有。星羽的表现如此惊艳,让刘源对星辉云秀也期待起来:给他们展示才能所需的资源,大儿子和二女儿能做出什么成就呢?
这两年刘源不停的把钱往桃源投,岛上却一直没什么收益,刘兴自然心知肚明,虽然刘源没有怪罪他,刘兴自己还是有些不安的--刘府几个心腹家人之间的竞争激烈着呢,两年的时光,自己主持的事情没什么成果,刘兴有些心慌啊--现在刘星羽把一种肯定能赚大钱的商品摆出来(当然风险也不小),刘兴可要好好运作一番,证明自己能被刘源看中委以重任,那也不是吃干饭的。
贩私盐的门路刘兴当然找的到,刘星羽开始晒盐时,他已经在暗中谋划,总要让桃源得利还沾染不上麻烦。可实际的产品一出来,刘兴发现自己的准备还是不够,这食盐与市面上常见的青盐差别太大啦,就算专供皇家大内的供盐,品相口味,与食盐也差着一截。食盐不面市则已,一旦在桃源之外的地方发卖,必然引起轰动,到时候,还想悄无声息的通过贩私盐的途径把食盐卖出去肯定是做不到,引起了别人的注意,桃源,还有晒盐的法子恐怕再不能为刘氏独占了。
其实为了不引人注目,刘兴最初提议对外只卖粗盐,把食盐仅限制在桃源使用,但刘星羽却不同意:买粗盐,那每次才能赚多少钱啊?桃源还指望着靠盐业快速把其他的产业建立起来呢。只有通过明显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食盐才能在短期内获得更大的超额利润,支持桃源早期开发建设的巨大投入。当然,刘兴的顾虑也有道理,在桃源,不会有人侵犯刘星羽的专利,另开盐田晒盐,但要是消息传了出去,官府可不会管你什么专利不专利的,就算不来把桃源的盐田征为官有,晒盐的方法又没什么难懂的,派人来看一眼也就学会了。考虑了一番,星羽决定部分采纳刘兴的意见,通过贩私盐的盐帮出手的,只能是没怎么经过提纯加工的粗盐,当然品相比一般的青盐还是好一些,至于食盐,还是要想个法子走高端路线卖出去。最后星羽想了个办法:不管是粗盐还是食盐,都不要暴露与桃源的关系,而是另寻一处荒岛收拾一下,作为交割的地点。粗盐自是通过盐帮出手,食盐却要经刘氏自己的商铺卖,只说这是从海外某个奇异之国购进的独家商品,以刘氏从事海上贸易的背景以及如今在同行中的地位,这个解释可算是天衣无缝,而且每个海商掌握的独家航线称得上是各家安身立户的根本,别说同行了,就是官府打听此事也犯忌讳,所以也不怕有人刨根问底的追查食盐的源头。
如此行事,刘源自然也是知根知底的,他还担心桃源这边夸大其词:星羽等人上岛才多久啊,这么快就能拿出一样新产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等他亲自跑了一趟桃源,真真切切的看着一筐筐食盐被抬上船,还有岛上一层层的盐田,除了震惊于儿子的别具匠心,再也没有别的怀疑了。当然,姜是老的辣,刘源也不会为这个场面震惊多久,回头听了刘星羽和刘兴商量出来的法子后,刘源提出了一个补充意见:食盐既然走高端路线,就不能像其他的盐一样,成筐成筐的挑出去卖,应该用小袋小匣按一定的份量分装好,这样才能体现食盐的不凡之处。此事就由刘源来解决,正好可以在那个中转的岛上进行,顺便也可掩人耳目。随后刘星羽又与父亲商定了他在家族食盐生意中所占份额,这一次,他开口就要五成。刘源如今对小儿子的评价又提高了几分,而且他知道星羽是要用盐业的收益来开发桃源,微微一笑随口答应下来,并主动把星羽所占的股份提到七成,另外三成,也平均分做三份,云秀星辉各得一份,剩下的才归家族所有。星羽的表现如此惊艳,让刘源对星辉云秀也期待起来:给他们展示才能所需的资源,大儿子和二女儿能做出什么成就呢?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启明之回到南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启明之回到南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