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扩张 第四十六节 着书三
目录:启明之回到南宋| 作者:先礼后兵112| 类别:其他类型
看到众人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刘星羽奇怪了一下:我才刚说了一句,你们就全清楚啦?稍稍一想他明白了,连忙道:“不过,编书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有了专业知识方面的积累,还必须进行充分的归纳整理才行。每个人的知识特点是不一样的,如何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如何用简单易学的形式把这些规律性表现出来,又如何使之具有扩展性,能够容纳相关领域的知识,对专业领域今后的发展,甚至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性作用,这就是编写书籍的人需要完成的工作了。”
然后,刘星羽又举了《孙子兵法》的例子,来说明一本编写的好的书籍如何把书中所涉及到的主题的规律性的东西完美的表达出来。最后总结道:“一本好的书,不仅要有丰富的内涵,包含系统的规律,还要有生动简练的外延,让使用这本书的读者能够充分体验到著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说,编攥一本好书的难度,并不亚于探索和发现书中所包含的规律。”
陈平先生微微点头道:“此话有理。文以载道,如果像星羽一开始所说的那样,对待编写的态度过于轻忽,想必是编不出什么好书的。”
刘云秀的心情一下又沉重起来:说了半天,这编书的任务还是挺难的呀!
刘星羽看姐姐的脸色又变,连忙道:“其实也不想老师说的那么严重,谁也不是生而知之,总要有个积累的过程。编书也是一样,一开始不用想着编攥如《史记》《孙子兵法》这样流芳百世的著作,可以先把最基本的知识体系表达清楚,以完成知识的传承积累为主要目标。咱们就以农书来说吧,以前不是没有现成的农书,咱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去伪存精,增加咱们新得到的经验,慢慢把关于农业各方面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比如说,咱们编农书时,首先可以把种植和养殖分为两大类,按类编写。种植这一块,按照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逐步归类,总结种植经验,从选种、育种、栽培、田间管理、收获、储存、加工直到利用,把每一步的现有经验归纳整理出来形成更理论化的知识,缺少哪一部分,也可以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研究,逐步完善,这样,一本关于种植的农书不就慢慢成形了?”
开始听刘星羽说到以农书为例时,众人大多有些不以为意:关于农业方面的学问,从以往来看,星羽显然是比较欠缺的,陈平先生那里也没有多少有关农业的书,星羽再怎么聪明,总不可能凭空想出那些学问来吧。可等星羽说了一阵,在场的人不得不承认,或许具体的农业技术星羽确实有所不足,但是他从一个更全面更具有一般性的角度去概括了关于农作物栽培的基本规律,要按照星羽自己的说法,还真是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呢。
关于种植,众人之中尚炯实际经验最丰富,听刘星羽这么一说,他感慨道:“我也算种了大半辈子地啦,以前也对自己的手艺颇为自傲,可要让我说出自己高明在哪里,却也糊涂着呢。现在听了星羽的一番话,这才明白以前那样完全是蒙着眼在摸索,真要像星羽所说的把这本农书编出来,根本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只要几年就能教出一大批和我差不多的人来。”
陈平先生也笑道:“这便是星羽的过人之处了,站的高度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便不一样。不过,若让星羽自己去做那些具体的事务,恐怕用不了多久他就坚持不下去了。”
刘星羽赧然一笑:“还是老师了解我。”为了避免以后麻烦,刘云秀干脆拿出纸笔,要求弟弟把刚才的话重复一遍,记录下来作为编写农书的一个提纲。刘星羽又说了一遍,等姐姐记录好后,对尚炯道:“大致的框架可以这样,但是具体的内容就需要尚老和其他精通农业技术的专家们补充了。嗯,最后所有参与编写这本书的专家都应当记录在书本里,让大家知道他们做出的贡献。至于其他专业方面的书籍,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做。当然,一些基础的学科,如数学等,恐怕还要再进行研究才能编写。”
此后一段时间,刘星羽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转到编书上,刘云秀可不会跟自己的弟弟客气,当然,也只是一开始摸不到门路时才抓星羽的差,等所做的事情有了一定之规,云秀自己便能解决遇到的问题(堂堂“一秀”,可不是浪得虚名之辈),刘星羽才得脱身。经过这段时间的整理,星羽和云秀等人把桃源继承和发展来的知识体系分成了自然与社会两大类,每一类又分为基础与应用两类,自然部分的基础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应用学科则广泛的多,如农学、金属冶炼与加工、机械制造、纺织、印刷、采矿、各种材料生产加工等等,基本上覆盖了桃源发展出的工农业。因为桃源的发展只是在初期阶段,这方面的积累不足,社会部分的学科分类没有那么细,星羽提出了一个参考分类,包含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商贸等在内,先把各学科涉及大致的范围定出来,现在能编写的就编写一部分,以后还可以逐步充实。这些框架搭建起来之后,再把专业人士调配到相应的位置完成各自的工作,各个专业书籍的编写可谓是稳步推进,一时间,大半学院弟子和科学院的成员投入到这个大工程里来了,桃源的建设大受影响。好在主持这项工作的刘云秀及时觉察,迅速组织大家把工作进行排序,把编书的进程调整好(实际上,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星羽等人离开桃源也没全部完成,有很多专业书籍是到山东后才编写出来的),平时有意按照编写书籍的要求积累相关的实践经验,即使还没成书,需要时也能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经刘云秀不断调整,编写书籍对桃源建设工作的影响总算降到了最低。
稍一得空,刘星羽又想起了一桩事情。现在桃源的各项建设工作逐步推进,人手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大量引进人员来桃源,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入畜力,在那些简单繁重的工作岗位上取代人力。
桃源引入牛马等牲畜进行劳作,在刘兴等人上岛之初就有开展。刘星羽等人登岛时,桃源已经有约百十匹骡马四五十头耕牛,就圈养在刘兴等兴建起来的居民点里。当年桃源没有开展大规模的建设,这些牲口也足够使用还有多余,到现在,却大大不够了。而且,刘星羽还希望能在桃源义勇中组建骑兵,如今岛上这些骡马,显然无法满足他的要求。
搜罗军马的事情暂时无法可想,刘星羽先联系家里,让父亲再想办法买些大牲口上岛,解决桃源开发所需畜力的问题再说。
要仅仅是买牛买马,那对刘氏来说还真算不上什么大事,即便是军马,以刘氏在商场上的人脉,多花点钱从蒙古草原甚至大金都能买来(这一点,倒是刘星羽不了解自家的生意范围,有些估计不足了)。可问题是如何通过大宋官府的限制,把这些大牲口顺顺当当的运到桃源。当然,等到桃源的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刘源在大宋境外购买了耕牛马匹,直接运到桃源便可以避开大宋官府的注意,只是眼下还不行,从各地购买来的牛马还必须先在泉州周转一下,逐批运去桃源。耕牛还罢了,大宋丢失了江北之地,再无适宜养马的地方,不用说军马,普通的耕马都紧张的很。当年刘源打着海外开荒的名义开发桃源,泉州官府亦知刘氏恐怕名为开荒,实乃经商,当然为了做官样文章,允许刘源买了一批大牲口运去桃源,可现在真要满足大规模开发桃源的需要,那就不是百十头就够用的,即使要在桃源开办饲养场,最少也必须把岛上现有的牛马规模扩大十倍(驴子勉强能凑数,骡子却不能算)。大宋官府那里打点一番还有法可想,毕竟现在除了刘氏,泉州数个大家族也有派人去开发桃源,这些家族联合起来在泉州的影响可不容小视。但除了购买运送这些大牲口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缺乏会大量饲养牛马的牧人。大宋没有牧场,自然没有牧人,而蒙古草原或大金境内的牧人,刘氏名下的商队以往没有刻意接触过,如今需要了,急切间竟找不来愿意跟刘氏走的牧人。
努力了一段时间,刘源感觉自己暂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便另外准备了一条船,与最新招募的流民(桃源开发到现在的地步,刘源当然知道轻重,招募的多是因为天灾在大宋流离失所的灾民,而且尽量招那些不是泉州本地的,这样的人容易对桃源产生认同,不会把岛上的秘密透露出去)一路,把前一阵子购买的牛马先送上桃源,随船而去的,还有他给儿子的一封信,说明了自己的担心,看星羽有什么办法解决大规模饲养牲畜的问题。
刘星羽开始倒没觉得父亲担心的事情有多么要紧,刘府养了几匹拉车的马匹,没有专门的牧人饲养不是照样好好的?现在就是多了一点,只要草料够,一只是养,一群还是养,能有什么不同。不过现实马上给了他一个教训:那些新上岛的牲口很快表现的水土不服,掉膘减架的还算好,有一些干脆一病不起,眼看要断气了。要知道,这还是有刘兴等人养过两年牲口的经验打底,否则的话,形势肯定更加严峻。
这下刘星羽有些慌了神,忙找刘兴等询问当年他们是怎么让运到岛上的牲口适应环境的。刘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知道这些初次上岛的牲口都要经这么一遭,能熬过去的就算适应了,熬不过去的便一命呜呼,当年他们带来的那些牲口,刚开始的问题比这次还严重呢。其实直到现在,也不能说那些牲口完全适应了桃源的环境,因为这都两年了,岛上的牲口还没有繁衍出一只后代。
正在刘星羽等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乌马尔再次找上门来,提出他能帮桃源解决牲畜的问题,不仅是购买,还包括饲养、繁殖、培育优良血统,甚至能搞来几种非常优良的饲草和马种来。
刘星羽喜出望外之余,对乌氏与刘氏合作的本意也产生了一些疑惑:乌氏当年曾说过分散风险是他们家族的生存之道,可乌马尔现在做的事情,好像是要把筹码全押到刘氏身上啊!他到底做何打算?刘星羽才不是那种老谋深算,什么事情都要考虑的万全了再做反应的深沉之辈,他有了疑问,立刻便去找乌马尔要问个清楚。听了刘星羽的疑问,乌马尔微微一笑,将乌氏的来历娓娓道来。
然后,刘星羽又举了《孙子兵法》的例子,来说明一本编写的好的书籍如何把书中所涉及到的主题的规律性的东西完美的表达出来。最后总结道:“一本好的书,不仅要有丰富的内涵,包含系统的规律,还要有生动简练的外延,让使用这本书的读者能够充分体验到著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说,编攥一本好书的难度,并不亚于探索和发现书中所包含的规律。”
陈平先生微微点头道:“此话有理。文以载道,如果像星羽一开始所说的那样,对待编写的态度过于轻忽,想必是编不出什么好书的。”
刘云秀的心情一下又沉重起来:说了半天,这编书的任务还是挺难的呀!
刘星羽看姐姐的脸色又变,连忙道:“其实也不想老师说的那么严重,谁也不是生而知之,总要有个积累的过程。编书也是一样,一开始不用想着编攥如《史记》《孙子兵法》这样流芳百世的著作,可以先把最基本的知识体系表达清楚,以完成知识的传承积累为主要目标。咱们就以农书来说吧,以前不是没有现成的农书,咱们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去伪存精,增加咱们新得到的经验,慢慢把关于农业各方面规律性的东西总结出来。比如说,咱们编农书时,首先可以把种植和养殖分为两大类,按类编写。种植这一块,按照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特性,逐步归类,总结种植经验,从选种、育种、栽培、田间管理、收获、储存、加工直到利用,把每一步的现有经验归纳整理出来形成更理论化的知识,缺少哪一部分,也可以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研究,逐步完善,这样,一本关于种植的农书不就慢慢成形了?”
开始听刘星羽说到以农书为例时,众人大多有些不以为意:关于农业方面的学问,从以往来看,星羽显然是比较欠缺的,陈平先生那里也没有多少有关农业的书,星羽再怎么聪明,总不可能凭空想出那些学问来吧。可等星羽说了一阵,在场的人不得不承认,或许具体的农业技术星羽确实有所不足,但是他从一个更全面更具有一般性的角度去概括了关于农作物栽培的基本规律,要按照星羽自己的说法,还真是具有指导性的作用呢。
关于种植,众人之中尚炯实际经验最丰富,听刘星羽这么一说,他感慨道:“我也算种了大半辈子地啦,以前也对自己的手艺颇为自傲,可要让我说出自己高明在哪里,却也糊涂着呢。现在听了星羽的一番话,这才明白以前那样完全是蒙着眼在摸索,真要像星羽所说的把这本农书编出来,根本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只要几年就能教出一大批和我差不多的人来。”
陈平先生也笑道:“这便是星羽的过人之处了,站的高度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便不一样。不过,若让星羽自己去做那些具体的事务,恐怕用不了多久他就坚持不下去了。”
刘星羽赧然一笑:“还是老师了解我。”为了避免以后麻烦,刘云秀干脆拿出纸笔,要求弟弟把刚才的话重复一遍,记录下来作为编写农书的一个提纲。刘星羽又说了一遍,等姐姐记录好后,对尚炯道:“大致的框架可以这样,但是具体的内容就需要尚老和其他精通农业技术的专家们补充了。嗯,最后所有参与编写这本书的专家都应当记录在书本里,让大家知道他们做出的贡献。至于其他专业方面的书籍,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做。当然,一些基础的学科,如数学等,恐怕还要再进行研究才能编写。”
此后一段时间,刘星羽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转到编书上,刘云秀可不会跟自己的弟弟客气,当然,也只是一开始摸不到门路时才抓星羽的差,等所做的事情有了一定之规,云秀自己便能解决遇到的问题(堂堂“一秀”,可不是浪得虚名之辈),刘星羽才得脱身。经过这段时间的整理,星羽和云秀等人把桃源继承和发展来的知识体系分成了自然与社会两大类,每一类又分为基础与应用两类,自然部分的基础学科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应用学科则广泛的多,如农学、金属冶炼与加工、机械制造、纺织、印刷、采矿、各种材料生产加工等等,基本上覆盖了桃源发展出的工农业。因为桃源的发展只是在初期阶段,这方面的积累不足,社会部分的学科分类没有那么细,星羽提出了一个参考分类,包含政治、军事、经济、历史、商贸等在内,先把各学科涉及大致的范围定出来,现在能编写的就编写一部分,以后还可以逐步充实。这些框架搭建起来之后,再把专业人士调配到相应的位置完成各自的工作,各个专业书籍的编写可谓是稳步推进,一时间,大半学院弟子和科学院的成员投入到这个大工程里来了,桃源的建设大受影响。好在主持这项工作的刘云秀及时觉察,迅速组织大家把工作进行排序,把编书的进程调整好(实际上,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星羽等人离开桃源也没全部完成,有很多专业书籍是到山东后才编写出来的),平时有意按照编写书籍的要求积累相关的实践经验,即使还没成书,需要时也能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经刘云秀不断调整,编写书籍对桃源建设工作的影响总算降到了最低。
稍一得空,刘星羽又想起了一桩事情。现在桃源的各项建设工作逐步推进,人手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大量引进人员来桃源,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入畜力,在那些简单繁重的工作岗位上取代人力。
桃源引入牛马等牲畜进行劳作,在刘兴等人上岛之初就有开展。刘星羽等人登岛时,桃源已经有约百十匹骡马四五十头耕牛,就圈养在刘兴等兴建起来的居民点里。当年桃源没有开展大规模的建设,这些牲口也足够使用还有多余,到现在,却大大不够了。而且,刘星羽还希望能在桃源义勇中组建骑兵,如今岛上这些骡马,显然无法满足他的要求。
搜罗军马的事情暂时无法可想,刘星羽先联系家里,让父亲再想办法买些大牲口上岛,解决桃源开发所需畜力的问题再说。
要仅仅是买牛买马,那对刘氏来说还真算不上什么大事,即便是军马,以刘氏在商场上的人脉,多花点钱从蒙古草原甚至大金都能买来(这一点,倒是刘星羽不了解自家的生意范围,有些估计不足了)。可问题是如何通过大宋官府的限制,把这些大牲口顺顺当当的运到桃源。当然,等到桃源的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刘源在大宋境外购买了耕牛马匹,直接运到桃源便可以避开大宋官府的注意,只是眼下还不行,从各地购买来的牛马还必须先在泉州周转一下,逐批运去桃源。耕牛还罢了,大宋丢失了江北之地,再无适宜养马的地方,不用说军马,普通的耕马都紧张的很。当年刘源打着海外开荒的名义开发桃源,泉州官府亦知刘氏恐怕名为开荒,实乃经商,当然为了做官样文章,允许刘源买了一批大牲口运去桃源,可现在真要满足大规模开发桃源的需要,那就不是百十头就够用的,即使要在桃源开办饲养场,最少也必须把岛上现有的牛马规模扩大十倍(驴子勉强能凑数,骡子却不能算)。大宋官府那里打点一番还有法可想,毕竟现在除了刘氏,泉州数个大家族也有派人去开发桃源,这些家族联合起来在泉州的影响可不容小视。但除了购买运送这些大牲口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缺乏会大量饲养牛马的牧人。大宋没有牧场,自然没有牧人,而蒙古草原或大金境内的牧人,刘氏名下的商队以往没有刻意接触过,如今需要了,急切间竟找不来愿意跟刘氏走的牧人。
努力了一段时间,刘源感觉自己暂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便另外准备了一条船,与最新招募的流民(桃源开发到现在的地步,刘源当然知道轻重,招募的多是因为天灾在大宋流离失所的灾民,而且尽量招那些不是泉州本地的,这样的人容易对桃源产生认同,不会把岛上的秘密透露出去)一路,把前一阵子购买的牛马先送上桃源,随船而去的,还有他给儿子的一封信,说明了自己的担心,看星羽有什么办法解决大规模饲养牲畜的问题。
刘星羽开始倒没觉得父亲担心的事情有多么要紧,刘府养了几匹拉车的马匹,没有专门的牧人饲养不是照样好好的?现在就是多了一点,只要草料够,一只是养,一群还是养,能有什么不同。不过现实马上给了他一个教训:那些新上岛的牲口很快表现的水土不服,掉膘减架的还算好,有一些干脆一病不起,眼看要断气了。要知道,这还是有刘兴等人养过两年牲口的经验打底,否则的话,形势肯定更加严峻。
这下刘星羽有些慌了神,忙找刘兴等询问当年他们是怎么让运到岛上的牲口适应环境的。刘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知道这些初次上岛的牲口都要经这么一遭,能熬过去的就算适应了,熬不过去的便一命呜呼,当年他们带来的那些牲口,刚开始的问题比这次还严重呢。其实直到现在,也不能说那些牲口完全适应了桃源的环境,因为这都两年了,岛上的牲口还没有繁衍出一只后代。
正在刘星羽等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乌马尔再次找上门来,提出他能帮桃源解决牲畜的问题,不仅是购买,还包括饲养、繁殖、培育优良血统,甚至能搞来几种非常优良的饲草和马种来。
刘星羽喜出望外之余,对乌氏与刘氏合作的本意也产生了一些疑惑:乌氏当年曾说过分散风险是他们家族的生存之道,可乌马尔现在做的事情,好像是要把筹码全押到刘氏身上啊!他到底做何打算?刘星羽才不是那种老谋深算,什么事情都要考虑的万全了再做反应的深沉之辈,他有了疑问,立刻便去找乌马尔要问个清楚。听了刘星羽的疑问,乌马尔微微一笑,将乌氏的来历娓娓道来。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启明之回到南宋》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启明之回到南宋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