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一十三章 东胡与燕国的纠葛
目录:斩秦| 作者:轻杖胜马一壶醋| 类别:历史军事
东胡和燕国之间,恩怨并不是从秦开北逐东胡才开始的,而是已经有了数百年的纠缠。
东胡之先,乃是尧舜之时的黄帝后裔夔,夔为东夷归姓始祖,于中原建归国,当时所谓国,不过也就是氏族部落罢了,当时天下九州号称万国,归国乃是其一。经历夏商两代,天下诸部互相兼并,到了商代末期,天下所谓诸侯,仍有千余,故而有周武王伐商,于孟津会八百诸侯之说。
当时归国已经分化出一个分支,为胡国。归胡两国,位于中原,离商都不远,却是不在周武王所会八百诸侯之内,属于亲商的那部分诸侯。
武王灭商,自然不能放过那些跟着商纣王和自己对抗的诸侯,因此把归胡两国都给灭了,并封姬姓宗族于胡地,为胡子国。
周朝建立之后,营建洛邑,又平灭了商遗族的叛乱,很多商朝的贵族、诸侯,不愿屈从于周的统治,纷纷北迁,避开周的核心势力,所谓箕子封于朝鲜,不过就是箕子带领自己的氏族,远迁东北朝鲜一代,避开周朝的统治,周的统治力量根本达不到那么远,所以借机封之,以示天下之人莫非王臣罢了。
归姓胡人也就是在此时,纷纷向东北逃避,逐渐迁于后世的河北、山西的北部。
当时召公受封于燕,其最早的国都并非是现在的蓟城,那是这里还是一个叫做蓟的国家。
当时召公所封,远离洛邑,周室的目的就是以召公的北燕来震慑北部诸商国遗族和诸侯,为周室屏蔽北方。
召公封燕之后,在燕的四周,可说是戎狄四立。当然了,这戎狄并不是说这些民族的文化就是很落后,很野蛮,而只是和周室的文化有很多的差异和不同罢了,说穿了,还都是那些上千的诸侯当中的部分罢了。
自召公以降,燕国和齐、晋、鲁等周室所封诸侯一样,都是在不断的讨伐四周诸侯,扩张自己的国土和人口。随着诸侯的兼并,很多戎狄之族,或者迁移,或者被同化,等到了春秋起始,天下所谓诸侯的数量就大大的减少了,说起来也不过是百余诸侯,整整减少了百分之九十。
当时诸侯征伐,实力相差的太大,直接是灭掉对方的国家,而有些国家或者称为部落更合适,则在抵抗不利的情况下,常常采用迁移躲避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氏族和部落。
尤其是以畜牧为业的部落更是如此,他们不像农耕为主的部落,耕作的土地没法迁移,到一个新地方开垦甚难。反正牲畜是活的,到处都有草地植物,打不过,全族带着牲畜转移就是了。
归姓胡人在迁移离开中原之后,到达河北北部一带,也是在逐渐的扩张自己,吸纳别族壮大力量。这中间可没少和燕国发生征战碰撞。燕国吃亏是不少,但渐渐的还是越来越强,逐渐占领易水流域,又攻灭了蓟国,将国都迁到了蓟城。后来又在齐国的帮助下,打败山戎诸部,国土日益扩大。
归姓胡人从太行以东,燕山以南站不住脚,遂迁移到了燕山之北和太行以西。渐渐分为了两支,一支在后世山西北部的林地一代,成为林胡,一支则主要分布在燕山北麓,位居大泽(在雁门郡)之东,自号东胡。
到了百年之内,东胡经过不断的兼并攻伐,吸纳了不少山戎诸族和其他的游牧部落,实力也很是强盛。
此时战国七雄,基本上已经将自己周围的小诸侯都差不多吞并完毕,主要的战争,已经是在七大国之间展开,但无论是秦还是燕赵,都没忘了向外的扩张,像秦吞并义渠,赵武灵王北逐林胡等等。
而这些戎胡诸侯,其实也没少往内进击,像义渠就和诸侯联手,攻击秦国,而东胡在燕国子之之乱的时候,也曾和当时的中山、齐国一道,狠狠的宰了燕国一刀。
齐国灭燕,受到了诸侯的联合抵制,尤其是东胡的内侵和中山的扩张,更不符合诸侯的利益,尤其是对于赵武灵王来说,中山位于赵国腹心,中山的强盛,就是赵国的大患。故而赵武灵王扶立燕国最为积极。将在韩国为质的公子职送了回来,立为燕王,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昭王即位,国破家惨,虽然有赵国的支持,可一样面临着强敌四环的险境,对于这种困难境地,燕昭王除了采取礼贤下士,吊贫问孤等各项恢复国力的措施外,对外,燕昭王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
中山因为有赵国不断的进攻,自顾不暇,对于燕国威胁已经不大,对于另外俩个强敌,燕昭王都采取了屈己待之的策略。
对于齐,燕昭王面上可说是惟命是从,暗里也是诱导齐国南向伐宋。为了能麻痹齐王,不但出军帮助齐国攻伐,就连齐王斩了燕国的统军将领,燕昭王都是派人请罪而丝毫不敢有一丝的埋怨。始终保持着谦卑讨好的态度以松懈齐国对燕的防范。
对于东胡,赵王在即位之初,就派出质子到东胡。
质子当然是王室中人,但在质子身边,却有一个很厉害的人物,这就是秦开。
秦开陪质子出质东胡,却是和东胡的上下打的火热,对东胡的情况也搞了个清清楚楚,等秦开回国,秦开就向昭王提出了攻击东胡的计划。
燕国经过十几年的恢复,此时国力虽然还比不上齐国,但对于东胡,已经不再是劣势。毕竟燕国之地,田土丰美,物产丰富,人丁也比东胡要多的多。
三大仇敌,总是要收拾的,中山之地,不能和赵国去抢,齐国暂时还不到火候,对付东胡就顺理成章了。
秦开知己知彼,燕昭王遂以秦开为将,率燕军北击东胡。
东胡前面,已经被赵国收拾了一番,如今又不敌燕国,还是过去的老策略,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东胡北迁,燕国遂将所夺的东胡之地,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于镇守北疆。
打跑了东胡,昭王的目光就转向了齐国,这才有了五国联合伐齐,乐毅领燕军取齐七十城的辉煌。
只可惜,昭王早死,燕惠王比起老父实在是差了不少。要不是惠王中了田单的反间计,燕国灭齐恐怕诸侯看不过去,但稳定所占区域,将齐国压为一个苟延残喘的小国还是很有可能的。
齐国大反攻,燕国自此基本处于守势,至今四十多年,燕国大多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好不容易燕王喜逮着了一个机会,想占占赵国的便宜,举全国之兵以伐赵,不想又被赵国的老弱病残给收拾的够呛,连蓟城都被围了半年。
东胡逃到了北方,可也没有衰败下去,几十年来,东胡也是东征西讨的,扩张也很猛,如今的东胡,早已成了一个草原的大国。
当然,如果按照如今七雄的国家状态,东胡成为国家其实稍微勉强一些,因为东胡仍是以畜牧为主,其内部的社会结构仍然是处于氏族和部族的状态,对于周围各族各部的吞并,更多是整体的吞下。只要你肯屈服,听从号令也就罢了,并没有像中原各诸侯那样,将吞并的地区原有的夷狄部落氏族打散,编为户民。
说穿了,东胡目前的状态,就是有一个核心的实力较强的部族,依靠实力,压服了四周的部族部落,组建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部落联盟。
这个联盟里面,既有原本也是从中原远避塞外的其他游牧部落,也有原本就生活在这草原、山林的当地部落和一些山戎之族。其势力所及,涵盖了整个蒙古草原的东部。其中心,就在饶乐水和狼河之间。
东胡之民,虽然也自华夏迁出,但其数百年发展,全以畜牧为主,并无桑麻可用,故其衣饰于华夏各国大不相同,多以兽皮制成宽襟左衽长统,窄袖,紧领的袍服为主,穿着时,内穿紧身,中衽紧领,紧袖内衣,下穿窄腿,紧裆长裤,外罩上述袍服,并将腰部用长宽布带束紧,布带上饰以多种形态的鸟形制的铜带勾。和中原的峨冠博带大相径庭。
当初赵武灵王,正是看到了林胡、东胡的精骑的优势,才推行了“胡服骑射”的变革,所谓胡服,就是以这种东胡的服饰改进而来。
如今燕赵之北,西有匈奴,中有东胡,东北有扶余等国,以东胡为最强,其兵刃皆为铜制,兼有金银之用。据任默等人探查访问,其约有口近百万,号称控弦之士十万于众。皆为精骑,来去如风。
当然了,十万是其全部的兵力,除了在面临大敌生死存亡的决战当中,或者是全体南下大劫掠的时候,十万人并不是全部可以用来对敌的。毕竟部落当中,总要留下些精壮保护妇孺,支撑畜牧所需。尤其是春夏之际,更不能抽出来大战,否则畜牧大受影响,只怕到了秋冬,不待敌人进击,自己就要过不去了。
至于东胡王庭,其常备之兵,更远不及此数。
资料查的很累,而且说法不一,只能择其一而用之。这可能是写的最慢的章节之一了。
为啥老有人给黑票呢?红票和收藏给力些吧
东胡之先,乃是尧舜之时的黄帝后裔夔,夔为东夷归姓始祖,于中原建归国,当时所谓国,不过也就是氏族部落罢了,当时天下九州号称万国,归国乃是其一。经历夏商两代,天下诸部互相兼并,到了商代末期,天下所谓诸侯,仍有千余,故而有周武王伐商,于孟津会八百诸侯之说。
当时归国已经分化出一个分支,为胡国。归胡两国,位于中原,离商都不远,却是不在周武王所会八百诸侯之内,属于亲商的那部分诸侯。
武王灭商,自然不能放过那些跟着商纣王和自己对抗的诸侯,因此把归胡两国都给灭了,并封姬姓宗族于胡地,为胡子国。
周朝建立之后,营建洛邑,又平灭了商遗族的叛乱,很多商朝的贵族、诸侯,不愿屈从于周的统治,纷纷北迁,避开周的核心势力,所谓箕子封于朝鲜,不过就是箕子带领自己的氏族,远迁东北朝鲜一代,避开周朝的统治,周的统治力量根本达不到那么远,所以借机封之,以示天下之人莫非王臣罢了。
归姓胡人也就是在此时,纷纷向东北逃避,逐渐迁于后世的河北、山西的北部。
当时召公受封于燕,其最早的国都并非是现在的蓟城,那是这里还是一个叫做蓟的国家。
当时召公所封,远离洛邑,周室的目的就是以召公的北燕来震慑北部诸商国遗族和诸侯,为周室屏蔽北方。
召公封燕之后,在燕的四周,可说是戎狄四立。当然了,这戎狄并不是说这些民族的文化就是很落后,很野蛮,而只是和周室的文化有很多的差异和不同罢了,说穿了,还都是那些上千的诸侯当中的部分罢了。
自召公以降,燕国和齐、晋、鲁等周室所封诸侯一样,都是在不断的讨伐四周诸侯,扩张自己的国土和人口。随着诸侯的兼并,很多戎狄之族,或者迁移,或者被同化,等到了春秋起始,天下所谓诸侯的数量就大大的减少了,说起来也不过是百余诸侯,整整减少了百分之九十。
当时诸侯征伐,实力相差的太大,直接是灭掉对方的国家,而有些国家或者称为部落更合适,则在抵抗不利的情况下,常常采用迁移躲避的办法来保存自己的氏族和部落。
尤其是以畜牧为业的部落更是如此,他们不像农耕为主的部落,耕作的土地没法迁移,到一个新地方开垦甚难。反正牲畜是活的,到处都有草地植物,打不过,全族带着牲畜转移就是了。
归姓胡人在迁移离开中原之后,到达河北北部一带,也是在逐渐的扩张自己,吸纳别族壮大力量。这中间可没少和燕国发生征战碰撞。燕国吃亏是不少,但渐渐的还是越来越强,逐渐占领易水流域,又攻灭了蓟国,将国都迁到了蓟城。后来又在齐国的帮助下,打败山戎诸部,国土日益扩大。
归姓胡人从太行以东,燕山以南站不住脚,遂迁移到了燕山之北和太行以西。渐渐分为了两支,一支在后世山西北部的林地一代,成为林胡,一支则主要分布在燕山北麓,位居大泽(在雁门郡)之东,自号东胡。
到了百年之内,东胡经过不断的兼并攻伐,吸纳了不少山戎诸族和其他的游牧部落,实力也很是强盛。
此时战国七雄,基本上已经将自己周围的小诸侯都差不多吞并完毕,主要的战争,已经是在七大国之间展开,但无论是秦还是燕赵,都没忘了向外的扩张,像秦吞并义渠,赵武灵王北逐林胡等等。
而这些戎胡诸侯,其实也没少往内进击,像义渠就和诸侯联手,攻击秦国,而东胡在燕国子之之乱的时候,也曾和当时的中山、齐国一道,狠狠的宰了燕国一刀。
齐国灭燕,受到了诸侯的联合抵制,尤其是东胡的内侵和中山的扩张,更不符合诸侯的利益,尤其是对于赵武灵王来说,中山位于赵国腹心,中山的强盛,就是赵国的大患。故而赵武灵王扶立燕国最为积极。将在韩国为质的公子职送了回来,立为燕王,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燕昭王。
昭王即位,国破家惨,虽然有赵国的支持,可一样面临着强敌四环的险境,对于这种困难境地,燕昭王除了采取礼贤下士,吊贫问孤等各项恢复国力的措施外,对外,燕昭王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
中山因为有赵国不断的进攻,自顾不暇,对于燕国威胁已经不大,对于另外俩个强敌,燕昭王都采取了屈己待之的策略。
对于齐,燕昭王面上可说是惟命是从,暗里也是诱导齐国南向伐宋。为了能麻痹齐王,不但出军帮助齐国攻伐,就连齐王斩了燕国的统军将领,燕昭王都是派人请罪而丝毫不敢有一丝的埋怨。始终保持着谦卑讨好的态度以松懈齐国对燕的防范。
对于东胡,赵王在即位之初,就派出质子到东胡。
质子当然是王室中人,但在质子身边,却有一个很厉害的人物,这就是秦开。
秦开陪质子出质东胡,却是和东胡的上下打的火热,对东胡的情况也搞了个清清楚楚,等秦开回国,秦开就向昭王提出了攻击东胡的计划。
燕国经过十几年的恢复,此时国力虽然还比不上齐国,但对于东胡,已经不再是劣势。毕竟燕国之地,田土丰美,物产丰富,人丁也比东胡要多的多。
三大仇敌,总是要收拾的,中山之地,不能和赵国去抢,齐国暂时还不到火候,对付东胡就顺理成章了。
秦开知己知彼,燕昭王遂以秦开为将,率燕军北击东胡。
东胡前面,已经被赵国收拾了一番,如今又不敌燕国,还是过去的老策略,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东胡北迁,燕国遂将所夺的东胡之地,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于镇守北疆。
打跑了东胡,昭王的目光就转向了齐国,这才有了五国联合伐齐,乐毅领燕军取齐七十城的辉煌。
只可惜,昭王早死,燕惠王比起老父实在是差了不少。要不是惠王中了田单的反间计,燕国灭齐恐怕诸侯看不过去,但稳定所占区域,将齐国压为一个苟延残喘的小国还是很有可能的。
齐国大反攻,燕国自此基本处于守势,至今四十多年,燕国大多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好不容易燕王喜逮着了一个机会,想占占赵国的便宜,举全国之兵以伐赵,不想又被赵国的老弱病残给收拾的够呛,连蓟城都被围了半年。
东胡逃到了北方,可也没有衰败下去,几十年来,东胡也是东征西讨的,扩张也很猛,如今的东胡,早已成了一个草原的大国。
当然,如果按照如今七雄的国家状态,东胡成为国家其实稍微勉强一些,因为东胡仍是以畜牧为主,其内部的社会结构仍然是处于氏族和部族的状态,对于周围各族各部的吞并,更多是整体的吞下。只要你肯屈服,听从号令也就罢了,并没有像中原各诸侯那样,将吞并的地区原有的夷狄部落氏族打散,编为户民。
说穿了,东胡目前的状态,就是有一个核心的实力较强的部族,依靠实力,压服了四周的部族部落,组建了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部落联盟。
这个联盟里面,既有原本也是从中原远避塞外的其他游牧部落,也有原本就生活在这草原、山林的当地部落和一些山戎之族。其势力所及,涵盖了整个蒙古草原的东部。其中心,就在饶乐水和狼河之间。
东胡之民,虽然也自华夏迁出,但其数百年发展,全以畜牧为主,并无桑麻可用,故其衣饰于华夏各国大不相同,多以兽皮制成宽襟左衽长统,窄袖,紧领的袍服为主,穿着时,内穿紧身,中衽紧领,紧袖内衣,下穿窄腿,紧裆长裤,外罩上述袍服,并将腰部用长宽布带束紧,布带上饰以多种形态的鸟形制的铜带勾。和中原的峨冠博带大相径庭。
当初赵武灵王,正是看到了林胡、东胡的精骑的优势,才推行了“胡服骑射”的变革,所谓胡服,就是以这种东胡的服饰改进而来。
如今燕赵之北,西有匈奴,中有东胡,东北有扶余等国,以东胡为最强,其兵刃皆为铜制,兼有金银之用。据任默等人探查访问,其约有口近百万,号称控弦之士十万于众。皆为精骑,来去如风。
当然了,十万是其全部的兵力,除了在面临大敌生死存亡的决战当中,或者是全体南下大劫掠的时候,十万人并不是全部可以用来对敌的。毕竟部落当中,总要留下些精壮保护妇孺,支撑畜牧所需。尤其是春夏之际,更不能抽出来大战,否则畜牧大受影响,只怕到了秋冬,不待敌人进击,自己就要过不去了。
至于东胡王庭,其常备之兵,更远不及此数。
资料查的很累,而且说法不一,只能择其一而用之。这可能是写的最慢的章节之一了。
为啥老有人给黑票呢?红票和收藏给力些吧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斩秦》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斩秦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