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二十七章 长治久安之太子八奏
目录:斩秦| 作者:轻杖胜马一壶醋| 类别:历史军事
九月十六,燕王喜和太子丹大会文武群臣于宫中。
燕王喜高坐在上,太子丹陪侍在侧,国相范增为首,以官职爵位高低为序,分列台陛下左右两侧。
随太子征伐诸将的之功,太子丹和范增等人早已拟定,并经过了燕王喜的批准。朝会第一件事,就是册封赏功。
国相范增率军进驻代北,协同太子统军作战,又据广武城迎战王翦,功为第一,晋爵一级为县侯。
秦毅统本部兵进代北,先助赵兵抗匈奴,后协同范增镇守广武城,杨烈率兵抗匈奴大军于谷口,后进匈奴收拢各部,杜旗率本部兵马进击匈奴本部,俱论功,各进爵一级。
桓齮、萧晨统本万户兵马袭匈奴本部于前,破匈奴大军大营于后,俱是大功,各进爵两级。
刘邦以偏师进击匈奴,巧用地形,自身少有折损而收降匈奴兵马两万,宜安之战,又有破敌斩将之功,冠于军中,进爵三级。
桓礼、荆轲、郦商、吴仗剑等将,均以此两战之功,各进爵两级、一级不等。
至于其他随军征战将佐,不论出身,各按功劳,分别进爵赐爵不等。
本次征战,征调北面诸万户兵马近七万,尤其是桓齮所部,原东胡所属部民为主力,一战功成,不少部民丁壮多有战功,故多有爵位授予。
随在太子身边的诸多宗子,在军中历练,已经有两年之久,本次也有不少立下功勋,燕王诏旨当中所列,除了范增等高官之外,专门将宗子立功之人单独列出,以示嘉赏。
为了笼络新附诸部,本次赐爵赏功,特将萧晨以下诸万户有功将佐百人宣到蓟城,这些将佐,生长在草原之地,虽知中原繁华,却也不知其详,燕王有诏赏功,多有携父老同来蓟城,以开眼界。
燕王宫中,殿阁巍峨,郎官卫士,雄赳赳气昂昂的,当真是王者气象,诸万户将佐见了,多是新鲜。宣诏已毕,燕王喜特地将萧晨等人诏上殿来,温言嘉奖,另外又赏赐钱帛,以示恩宠。并令太子设宴,款待诸万户将佐。
这些北方将佐,见燕王待下和气,又赏赐钱帛,都是欢喜的很。等太子丹在他殿设宴招待,刘邦、郦商等将作陪,萧晨等人畅饮一番,这才被引出宫去,在都中自行浏览。
这一年多来,北方诸万户所辖,多有千户百户等官,自草原上贩运牛马皮毛等物在都中贩卖,都中之人,早已多见不怪,这些诸部将佐领着父老见识了一番,用手中金钱,买些稀罕之物,这才各自返回本部。
诸宗室的封君大人,原本对燕王将宗子们都打发到武阳,心中怨言不少,只是后来见太子南征北战,多带各家宗子历练,虽有风险,也知道太子丹并不是只重外臣,这才没了怨气,本次赏功,诸宗子当中或封校尉之爵都有十几位,最高的已经到了少将。都是靠扎扎实实的战功得来,可比依靠宗子之名或封要强的多,那些在朝的父兄,都是大为欣慰。况太子战功卓著,燕国日强,作为宗室,这心里比起外姓大臣,当然更是要高兴几分。
赏功乃是开场,到了次日,朝中诸卿、郡守主将齐聚大殿,商议国家大政。
这次商议,乃是以太子先行提奏:
其一:尊崇百家之说,面向天下,征召贤士、书籍。但有各家各派,愿开学授徒者,国家赠馆舍一所,任其招纳诸生习学。各派典籍,国家悉录其副本,藏之宫中。此事应由国子寺和翰林院共同掌之。
其二:国家日大,诸部风俗礼仪各有区别,当责宗伯寺和翰林院,兼采古今之礼,以敬、简、隆为则,新定服饰、车马、居住、坐卧、祭祀等诸般礼仪,以推广教化全国之民。
其三:书同文,言同语,车同轨,责令翰林院、国子寺,吏爵寺,会同选派诸生,以官身北上诸部和日后各处新的之地推广宣教
其四:宗室大臣,皆为召公子孙,但以有利于国为荣,日后但有宗子成年,须全部入北方或其他偏远诸部历练,一则会同宣教庶民,二则考察诸部风土人情,三则熟悉政事,磨炼自身。宗子完成历练,学识有成,皆可赐之初爵,日后依攻升赏。但违制不往者,一律革除宗籍。
其五:北面诸万户,原本生长草原之人,如得立战功,受赏校尉以上封爵的,可携其家南下蓟城、武阳等地定居,国家按其功爵,授其田宅,其原在诸部之职,另行择有功之人升任。
其六:北面诸将军、万户,一任五年,最多两任,然后与其他各地或中央官佐互调。凡朝中列卿除客卿以外,都需在北面任职两年以上,以便熟悉北面情形方可任职。
其七:设立十级民功爵。
民功爵按分以下几个方面赐予:官吏自动退居林下,其任官清廉,有贤名,从未因贪污、渎职、枉法等指控而处分的。按其原来职位高低授爵。
工商之户,乐善好施,有显名于郡,子弟之中,无受法之人,其家主可授之民功爵。
工坊匠作农耕之人,但有新奇之技,为他人所无,或改进工具,致使劳作之功大增者,授之民功爵。
捐输国家之用而身无罪责,名声素贤者,可授之民功爵。
学有专长,著书立说或办学教人而且众人所推崇者,可授之民功爵。
新得之地,原有世家大族,在郡中有贤名威望者亦可赐之民功爵。
对于民功爵,太子丹专门进行了说明:民功爵不可世袭,不授田宅,亦无军功爵的其他各项赋税减免。
民功爵共有十级,最高一级和军功爵的宣威军尉相同。
关于民功爵的详细指定和执行细则,责由宗正寺、吏爵寺详细拟定名称和赐予之道。
其八:增订军功爵制,规定有爵之人与官员相见之礼。
乡侯以上:见千石以上诸大臣,彼此以平礼相见。见千石以下官吏,官吏待之以上官。
各级将爵:见将相大臣,以下官礼相见。见县令以上,以平礼,县令以下各官,待之以上官。
各级军尉:见千石以上,悉以下官礼相见,其余各官,悉以平礼相见。
各级军校:见县令以上,悉以下官礼,其余县中国家正式官佐,皆依平礼见。
各级勇士:见各级国家正式官佐,悉以下官礼相见。
民功爵见官之礼,依同级军功爵。
太子丹在台陛之上,侧身将自己所奏朗朗读出,这奏章中所列各项,除了太子身边的侍从郎官之外,其他大臣,即便是亲近如范增、张耳、郦生等人,可能讨论过某一条或几条,但都还没有全面讨论过,所以太子丹在上宣读,下面众臣,各自竖着耳朵细细听着,一边听,一边琢磨。
此时能在殿中站着听奏,都是心思灵转之辈,当然知道太子远道归来,乃是要论定后面几年大政刚要。赏功之后,当即启奏这些事,别看一条条说起来还颇为琐碎,但真要琢磨一下,其中还真是大有含义。尤其是前面几条,太子一句话,只怕将来要办起来,那可是惊动朝野乃是诸侯的。
像征召天下贤士、书籍,这几年太子大兴武阳黄金台学宫,武阳学风大盛,多有异国之士原来求道问学,如今太子说要尊崇百家,给各派传学给予支持,收录典籍,原本儒、法、墨三家显学之派或者以为平常,但对于某些不受诸侯所重,日渐衰微的门派来说,那可能就是救命稻草了。
看起来此事不难,可当真是诸侯游士大集,这些诸侯游客,一个个都是心高气傲,旁若无人之辈,别的不说,单是这招待宾客,录刻典籍,那就是相当繁重不易的任务。
不过,此事繁杂,但不算太难,最不好办的乃是宗伯寺和翰林院的厘定各项礼仪之事。
如今的宗伯卿乃是公子隆。
公子隆在原先,以王弟之尊,在朝中也是一言九鼎的人物,自从太子丹回燕,推范增等人上位,燕王喜依靠范增等人刷新国政,公子隆就日渐疏离,加上对新政多有不满,就常称病不朝。
待太子丹改革中央官制,宗室诸臣,没一个能位列上卿,公子隆对太子丹的变革新政更是痛恨至极。
不过公子隆知道,如今太子势盛,不但宾客亲信遍布朝中,更是手握大兵在外,轻易动摇不得,要想日后有所作为,只能先虚以为蛇。
所以公子隆态度一转,在朝堂变得少言寡语,只是默默奉令行事而已。
倒是燕王喜看见,觉得自己这个弟弟,乃是有大才之人,如今因与太子政见不合,以长辈之尊竟然避让如此,还真是有些委屈,反倒是对公子隆时常抚慰有加。
两年间,太子丹开疆辟土,连连获胜,毕竟这是先祖所传之国,公子隆虽然不满太子改革举措,但对此还是极为满意的。对太子丹的态度也有所转变。
转变是转变,肯定不想范增等人那样无条件的支持。
厘定诸多礼仪之事,太子丹和公子隆私下里很是耐心的交流了一番,当时还真是勉强说动了公子隆。
不过现在公子隆想起来,可是有点后悔。如今奉行之礼,乃是先王圣人所传,数百年通于诸侯。如今太子竟然要自己斟酌修订,想想这礼仪所在,几乎无所不包,想要达到太子的要求,这事真不好办呀!
当然,只是按照太子的要求办,还只是事务繁杂而已,关键是这是牵扯太大,费心劳力的定出来,将来朝堂论辩,反正有诸多事都是左亦可,右也行,只要自己定了,太子现在声望太高,没人敢去找太子的麻烦,但借机讥讽自己这经办人几句,以表示不满,那肯定是大有人在。
自己何苦要做这里外不是人的事!
燕王喜高坐在上,太子丹陪侍在侧,国相范增为首,以官职爵位高低为序,分列台陛下左右两侧。
随太子征伐诸将的之功,太子丹和范增等人早已拟定,并经过了燕王喜的批准。朝会第一件事,就是册封赏功。
国相范增率军进驻代北,协同太子统军作战,又据广武城迎战王翦,功为第一,晋爵一级为县侯。
秦毅统本部兵进代北,先助赵兵抗匈奴,后协同范增镇守广武城,杨烈率兵抗匈奴大军于谷口,后进匈奴收拢各部,杜旗率本部兵马进击匈奴本部,俱论功,各进爵一级。
桓齮、萧晨统本万户兵马袭匈奴本部于前,破匈奴大军大营于后,俱是大功,各进爵两级。
刘邦以偏师进击匈奴,巧用地形,自身少有折损而收降匈奴兵马两万,宜安之战,又有破敌斩将之功,冠于军中,进爵三级。
桓礼、荆轲、郦商、吴仗剑等将,均以此两战之功,各进爵两级、一级不等。
至于其他随军征战将佐,不论出身,各按功劳,分别进爵赐爵不等。
本次征战,征调北面诸万户兵马近七万,尤其是桓齮所部,原东胡所属部民为主力,一战功成,不少部民丁壮多有战功,故多有爵位授予。
随在太子身边的诸多宗子,在军中历练,已经有两年之久,本次也有不少立下功勋,燕王诏旨当中所列,除了范增等高官之外,专门将宗子立功之人单独列出,以示嘉赏。
为了笼络新附诸部,本次赐爵赏功,特将萧晨以下诸万户有功将佐百人宣到蓟城,这些将佐,生长在草原之地,虽知中原繁华,却也不知其详,燕王有诏赏功,多有携父老同来蓟城,以开眼界。
燕王宫中,殿阁巍峨,郎官卫士,雄赳赳气昂昂的,当真是王者气象,诸万户将佐见了,多是新鲜。宣诏已毕,燕王喜特地将萧晨等人诏上殿来,温言嘉奖,另外又赏赐钱帛,以示恩宠。并令太子设宴,款待诸万户将佐。
这些北方将佐,见燕王待下和气,又赏赐钱帛,都是欢喜的很。等太子丹在他殿设宴招待,刘邦、郦商等将作陪,萧晨等人畅饮一番,这才被引出宫去,在都中自行浏览。
这一年多来,北方诸万户所辖,多有千户百户等官,自草原上贩运牛马皮毛等物在都中贩卖,都中之人,早已多见不怪,这些诸部将佐领着父老见识了一番,用手中金钱,买些稀罕之物,这才各自返回本部。
诸宗室的封君大人,原本对燕王将宗子们都打发到武阳,心中怨言不少,只是后来见太子南征北战,多带各家宗子历练,虽有风险,也知道太子丹并不是只重外臣,这才没了怨气,本次赏功,诸宗子当中或封校尉之爵都有十几位,最高的已经到了少将。都是靠扎扎实实的战功得来,可比依靠宗子之名或封要强的多,那些在朝的父兄,都是大为欣慰。况太子战功卓著,燕国日强,作为宗室,这心里比起外姓大臣,当然更是要高兴几分。
赏功乃是开场,到了次日,朝中诸卿、郡守主将齐聚大殿,商议国家大政。
这次商议,乃是以太子先行提奏:
其一:尊崇百家之说,面向天下,征召贤士、书籍。但有各家各派,愿开学授徒者,国家赠馆舍一所,任其招纳诸生习学。各派典籍,国家悉录其副本,藏之宫中。此事应由国子寺和翰林院共同掌之。
其二:国家日大,诸部风俗礼仪各有区别,当责宗伯寺和翰林院,兼采古今之礼,以敬、简、隆为则,新定服饰、车马、居住、坐卧、祭祀等诸般礼仪,以推广教化全国之民。
其三:书同文,言同语,车同轨,责令翰林院、国子寺,吏爵寺,会同选派诸生,以官身北上诸部和日后各处新的之地推广宣教
其四:宗室大臣,皆为召公子孙,但以有利于国为荣,日后但有宗子成年,须全部入北方或其他偏远诸部历练,一则会同宣教庶民,二则考察诸部风土人情,三则熟悉政事,磨炼自身。宗子完成历练,学识有成,皆可赐之初爵,日后依攻升赏。但违制不往者,一律革除宗籍。
其五:北面诸万户,原本生长草原之人,如得立战功,受赏校尉以上封爵的,可携其家南下蓟城、武阳等地定居,国家按其功爵,授其田宅,其原在诸部之职,另行择有功之人升任。
其六:北面诸将军、万户,一任五年,最多两任,然后与其他各地或中央官佐互调。凡朝中列卿除客卿以外,都需在北面任职两年以上,以便熟悉北面情形方可任职。
其七:设立十级民功爵。
民功爵按分以下几个方面赐予:官吏自动退居林下,其任官清廉,有贤名,从未因贪污、渎职、枉法等指控而处分的。按其原来职位高低授爵。
工商之户,乐善好施,有显名于郡,子弟之中,无受法之人,其家主可授之民功爵。
工坊匠作农耕之人,但有新奇之技,为他人所无,或改进工具,致使劳作之功大增者,授之民功爵。
捐输国家之用而身无罪责,名声素贤者,可授之民功爵。
学有专长,著书立说或办学教人而且众人所推崇者,可授之民功爵。
新得之地,原有世家大族,在郡中有贤名威望者亦可赐之民功爵。
对于民功爵,太子丹专门进行了说明:民功爵不可世袭,不授田宅,亦无军功爵的其他各项赋税减免。
民功爵共有十级,最高一级和军功爵的宣威军尉相同。
关于民功爵的详细指定和执行细则,责由宗正寺、吏爵寺详细拟定名称和赐予之道。
其八:增订军功爵制,规定有爵之人与官员相见之礼。
乡侯以上:见千石以上诸大臣,彼此以平礼相见。见千石以下官吏,官吏待之以上官。
各级将爵:见将相大臣,以下官礼相见。见县令以上,以平礼,县令以下各官,待之以上官。
各级军尉:见千石以上,悉以下官礼相见,其余各官,悉以平礼相见。
各级军校:见县令以上,悉以下官礼,其余县中国家正式官佐,皆依平礼见。
各级勇士:见各级国家正式官佐,悉以下官礼相见。
民功爵见官之礼,依同级军功爵。
太子丹在台陛之上,侧身将自己所奏朗朗读出,这奏章中所列各项,除了太子身边的侍从郎官之外,其他大臣,即便是亲近如范增、张耳、郦生等人,可能讨论过某一条或几条,但都还没有全面讨论过,所以太子丹在上宣读,下面众臣,各自竖着耳朵细细听着,一边听,一边琢磨。
此时能在殿中站着听奏,都是心思灵转之辈,当然知道太子远道归来,乃是要论定后面几年大政刚要。赏功之后,当即启奏这些事,别看一条条说起来还颇为琐碎,但真要琢磨一下,其中还真是大有含义。尤其是前面几条,太子一句话,只怕将来要办起来,那可是惊动朝野乃是诸侯的。
像征召天下贤士、书籍,这几年太子大兴武阳黄金台学宫,武阳学风大盛,多有异国之士原来求道问学,如今太子说要尊崇百家,给各派传学给予支持,收录典籍,原本儒、法、墨三家显学之派或者以为平常,但对于某些不受诸侯所重,日渐衰微的门派来说,那可能就是救命稻草了。
看起来此事不难,可当真是诸侯游士大集,这些诸侯游客,一个个都是心高气傲,旁若无人之辈,别的不说,单是这招待宾客,录刻典籍,那就是相当繁重不易的任务。
不过,此事繁杂,但不算太难,最不好办的乃是宗伯寺和翰林院的厘定各项礼仪之事。
如今的宗伯卿乃是公子隆。
公子隆在原先,以王弟之尊,在朝中也是一言九鼎的人物,自从太子丹回燕,推范增等人上位,燕王喜依靠范增等人刷新国政,公子隆就日渐疏离,加上对新政多有不满,就常称病不朝。
待太子丹改革中央官制,宗室诸臣,没一个能位列上卿,公子隆对太子丹的变革新政更是痛恨至极。
不过公子隆知道,如今太子势盛,不但宾客亲信遍布朝中,更是手握大兵在外,轻易动摇不得,要想日后有所作为,只能先虚以为蛇。
所以公子隆态度一转,在朝堂变得少言寡语,只是默默奉令行事而已。
倒是燕王喜看见,觉得自己这个弟弟,乃是有大才之人,如今因与太子政见不合,以长辈之尊竟然避让如此,还真是有些委屈,反倒是对公子隆时常抚慰有加。
两年间,太子丹开疆辟土,连连获胜,毕竟这是先祖所传之国,公子隆虽然不满太子改革举措,但对此还是极为满意的。对太子丹的态度也有所转变。
转变是转变,肯定不想范增等人那样无条件的支持。
厘定诸多礼仪之事,太子丹和公子隆私下里很是耐心的交流了一番,当时还真是勉强说动了公子隆。
不过现在公子隆想起来,可是有点后悔。如今奉行之礼,乃是先王圣人所传,数百年通于诸侯。如今太子竟然要自己斟酌修订,想想这礼仪所在,几乎无所不包,想要达到太子的要求,这事真不好办呀!
当然,只是按照太子的要求办,还只是事务繁杂而已,关键是这是牵扯太大,费心劳力的定出来,将来朝堂论辩,反正有诸多事都是左亦可,右也行,只要自己定了,太子现在声望太高,没人敢去找太子的麻烦,但借机讥讽自己这经办人几句,以表示不满,那肯定是大有人在。
自己何苦要做这里外不是人的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斩秦》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斩秦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