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华山讲堂第一期】浅谈小说创作中的镜头(上)
目录:华山论书团评论合集| 作者:华山论书团| 类别:历史军事
流云
镜头:指从开机到关机所拍摄下来的一段连续的画面,或两个剪接点之间的片段。
这是百度百科中,对于摄影领域的镜头的定义。而转到文学领域,在小说创作中,我们也常常会听到或者涉及到所谓的镜头问题。
那么,小说创作中的镜头到底是什么呢?它和我们常说的视角又有什么区别呢?本期华山讲堂,就让我们来尝试着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在之前的评论中,云某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新人作者,包括华山的新人评论们,对于镜头和视角的理解很含糊,没有相对清晰的概念。在下不敢说自己的理解便一定是对的,我也不是理论帝,以下的内容,并非哪本写作理论上看来的,而是在下自己多年写作与评论的经验总结。只能说是抛砖引玉,与诸君共勉吧。
让我们进入正题。
关于镜头和视角的定义及区别
或许很多人都会对这两个名词感觉很模糊:镜头、视角。甚至一些朋友会觉得,这两个玩意儿貌似没啥区别嘛。
在下以为,文学创作中的镜头与视角有明显的定义区别,从某个角度来说,它们的出发点也是不同的。之所以会被混淆,是它们往往被混合使用,以达到完整呈现一个故事场景的效果。
视角:我理解的视角,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从广义上讲,视角既是作者在故事中,开放给读者的,观察感受这个虚拟世界的角度。而从狭义上讲,视角是读者切入故事时,所拥有的视野。
那么咱们详细点来分析上述定义。
首先,关于狭义广义之分,其实很简单。我们常常会提到,某个故事,它采用了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云云,其实,这便是作者赋予读者的,代入故事的视野出发点。这便是狭义上的视角。而我们会说起,某某地方,作者使用了全局视角,某某地方,我们需要一个封闭视角,这便是广义上的视角——读者观察感受的角度。
光这样说,可能诸君还是不太能理解,咱们举例来讲。
例如《鬼吹灯》,看过的人都知道,那是第一人称视角,通篇都是“我”如何如何,读者所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视野范围,都被局限在主角的视野范围内。那么,这便是狭义上的视角了。
又例如《紫川》中,经常出现从宏观角度描写整个背景故事进程的情况,比如某处发生了战争,某国发生了内乱。而且这个过程中,时间线往往也是在时快时慢地激烈变化,那么这个时候读者所感受世界的角度,已经脱离了所谓了人称限制,便是广义上的全局视角,或者称为上帝视角了。
广义的视角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宽泛,可以说,作者有意识甚至无意识开放出来的,读者能以之观察感受故事的角度,都可以成为视角。而狭义视角则多从人称的基础上定义,如我们常说的: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追尾视角,第二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等等……
介于篇幅所限,对于视角云某就浅尝则止了,接下来,咱们来看镜头。
镜头:我理解的镜头,是指某个特定的场景特定情节及特定时间段内,作者试图以文字呈现这段故事时,自身所立足的位置以及这个位置对应的焦点所在。
详细来说,镜头是什么?云某以为,小说创作中的镜头,应该包含两个要素。或者说,作者在训练自己镜头掌握的时候,需要注意两个重点。
第一:摄像机的位置,既p。作为创作者,当我要将脑海中构思出来的画面,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的时候,其实是很类似于摄影师拍摄现实场景的过程的。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摄像机的位置。在这个场景,摄像机应该在什么位置,才能最好地兼顾各方面的要素?在这些要素中,摄像机需要如何转动,如何切换角度,才能完美呈现我要呈现的东西?在这个的重建时间段中,摄像机是否需要移动,需要按照什么样的曲线移动,才能达到流畅的延续感?这些,都是一个作者需要考虑的,有关于摄像机位置的问题。
第二:摄像机的焦点,既。简单来讲,当你在虚拟的场景中安放好了虚拟摄像机之后,镜头的焦点在哪里?这个焦点需要对准什么位置,什么人,什么事物?这个焦点是否有需要拉近拉远?这个焦点是否需要随着故事重心的转移而转移?这个焦点是否需要随着时间的进程与摄像机曲线的滑动而变化?如此等等……
以上说的有些理论化,诸君或许看的有点眼晕。其实说开了,也简单,摄像机位置,既是作者自己的观察位置,摄像机焦点,便是作者自己的视觉焦点。换句话来说,当你准备将脑海中的某个场景以文字重建的时候,所谓的镜头问题,其实就是作者要先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视线。你是从什么位置,什么角度,哪一个点上,开始观察,并复述这个场景给读者的。
综合一下,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作者要将自己脑海中的景象复述重建给读者,这个过程中作者的位置和视觉焦点,便是所谓小说创作中的镜头了。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小说创作中,作者将自己的意象,以文字的方式复述重建给读者。然后读者通过自己所能切入的角度,观察感受了作者的意向。在这个过程中,视角和镜头,是同时存在并且相辅相成的。作者以自己的镜头位置焦点来复述故事,同一时间,读者通过作者开放的视野范围在感受着重建的虚拟存在。两者并不冲突,也并不混淆。
说了这么多,咱们来举个经典的例子: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
《雪山飞狐》在云某看来,堪称镜头与视角结合运用的典范。简单的说,就是一帮人,在一个房间里各自讲述各自的故事,然后把这些人所讲述的故事综合起来,揉捏到一块儿,便是一个完整的,有关雪山飞狐的传说了。
那么让我们结合先前的定义分析一下,在这样一个特殊架构的故事中,什么是视角,什么是镜头?
且让云某与诸君设想自己是一个作者,我等见识了,听到了这些人物之间的对话,然后对另外一个人,既读者复述出来,于是读者便也知道了这个故事。
那好,那么我等是如何得知这些人的对话的呢?显然,在这些人物之间发生对话的虚拟时间段内,我等作为观察者,也必定会立足于那个房间中——比如,房间的正中央吧。
于是,第一个摄像机位置出现了。
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作为一个,一个观察者,我们显然不能只听一个人,看一个人。于是,摄像机开始运作了。观察者的焦点先是锁定到一个人上,看到他的表情、动作,听到他说的话……呃……这个比较霸道,还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变化甚至想法……在虚拟场景中,这个人物的话说完了,于是观察者转动了摄像机,将镜头锁定到下一个发言的人身上,继续记录他的言行举止,心理波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呈现出最好的效果,咱们可能还会拉近镜头给某人一个面部表情特写;或者拉远镜头,同时呈现所有人在此刻的神态动作等等……于是镜头就在这样的切换、调整中,完整地记录下了这个虚拟的场景故事。
而作为观察者、作者的我们在复述重建这个故事的时候,读者也在通过我们的镜头同步感受这个故事。但是读者虽然是通过镜头感受,却有着与我们不同的立足点。比如某人说话,那么读者就会代入到这个人的角色中,就好像那句话便是他自己在说,而那人的心理变动也会在读者的心中真实地进行模拟。而镜头转向下个人物的时候,读者的代入对象就又变了。以此类推,在镜头切换的过程中,身为读者,其实是在个第三人称视角之间不断切换,可是作为作者观察者的那个却始终只有立足于房间中的那一个。并且,读者的代入角度,或者说视角,是随着作者的焦点转移不断开放出来的。在镜头之外的人物,读者是不会有他的视角的,自然也就不会去尝试代入了。
不知不觉,也讲了这许多。因为个人时间关系,这次咱们就先到这里,下一次再与诸君探讨有关镜头分类及运用的个人看法。
镜头:指从开机到关机所拍摄下来的一段连续的画面,或两个剪接点之间的片段。
这是百度百科中,对于摄影领域的镜头的定义。而转到文学领域,在小说创作中,我们也常常会听到或者涉及到所谓的镜头问题。
那么,小说创作中的镜头到底是什么呢?它和我们常说的视角又有什么区别呢?本期华山讲堂,就让我们来尝试着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在之前的评论中,云某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新人作者,包括华山的新人评论们,对于镜头和视角的理解很含糊,没有相对清晰的概念。在下不敢说自己的理解便一定是对的,我也不是理论帝,以下的内容,并非哪本写作理论上看来的,而是在下自己多年写作与评论的经验总结。只能说是抛砖引玉,与诸君共勉吧。
让我们进入正题。
关于镜头和视角的定义及区别
或许很多人都会对这两个名词感觉很模糊:镜头、视角。甚至一些朋友会觉得,这两个玩意儿貌似没啥区别嘛。
在下以为,文学创作中的镜头与视角有明显的定义区别,从某个角度来说,它们的出发点也是不同的。之所以会被混淆,是它们往往被混合使用,以达到完整呈现一个故事场景的效果。
视角:我理解的视角,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从广义上讲,视角既是作者在故事中,开放给读者的,观察感受这个虚拟世界的角度。而从狭义上讲,视角是读者切入故事时,所拥有的视野。
那么咱们详细点来分析上述定义。
首先,关于狭义广义之分,其实很简单。我们常常会提到,某个故事,它采用了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云云,其实,这便是作者赋予读者的,代入故事的视野出发点。这便是狭义上的视角。而我们会说起,某某地方,作者使用了全局视角,某某地方,我们需要一个封闭视角,这便是广义上的视角——读者观察感受的角度。
光这样说,可能诸君还是不太能理解,咱们举例来讲。
例如《鬼吹灯》,看过的人都知道,那是第一人称视角,通篇都是“我”如何如何,读者所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视野范围,都被局限在主角的视野范围内。那么,这便是狭义上的视角了。
又例如《紫川》中,经常出现从宏观角度描写整个背景故事进程的情况,比如某处发生了战争,某国发生了内乱。而且这个过程中,时间线往往也是在时快时慢地激烈变化,那么这个时候读者所感受世界的角度,已经脱离了所谓了人称限制,便是广义上的全局视角,或者称为上帝视角了。
广义的视角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宽泛,可以说,作者有意识甚至无意识开放出来的,读者能以之观察感受故事的角度,都可以成为视角。而狭义视角则多从人称的基础上定义,如我们常说的: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追尾视角,第二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等等……
介于篇幅所限,对于视角云某就浅尝则止了,接下来,咱们来看镜头。
镜头:我理解的镜头,是指某个特定的场景特定情节及特定时间段内,作者试图以文字呈现这段故事时,自身所立足的位置以及这个位置对应的焦点所在。
详细来说,镜头是什么?云某以为,小说创作中的镜头,应该包含两个要素。或者说,作者在训练自己镜头掌握的时候,需要注意两个重点。
第一:摄像机的位置,既p。作为创作者,当我要将脑海中构思出来的画面,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的时候,其实是很类似于摄影师拍摄现实场景的过程的。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摄像机的位置。在这个场景,摄像机应该在什么位置,才能最好地兼顾各方面的要素?在这些要素中,摄像机需要如何转动,如何切换角度,才能完美呈现我要呈现的东西?在这个的重建时间段中,摄像机是否需要移动,需要按照什么样的曲线移动,才能达到流畅的延续感?这些,都是一个作者需要考虑的,有关于摄像机位置的问题。
第二:摄像机的焦点,既。简单来讲,当你在虚拟的场景中安放好了虚拟摄像机之后,镜头的焦点在哪里?这个焦点需要对准什么位置,什么人,什么事物?这个焦点是否有需要拉近拉远?这个焦点是否需要随着故事重心的转移而转移?这个焦点是否需要随着时间的进程与摄像机曲线的滑动而变化?如此等等……
以上说的有些理论化,诸君或许看的有点眼晕。其实说开了,也简单,摄像机位置,既是作者自己的观察位置,摄像机焦点,便是作者自己的视觉焦点。换句话来说,当你准备将脑海中的某个场景以文字重建的时候,所谓的镜头问题,其实就是作者要先清楚自己的位置和视线。你是从什么位置,什么角度,哪一个点上,开始观察,并复述这个场景给读者的。
综合一下,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作者要将自己脑海中的景象复述重建给读者,这个过程中作者的位置和视觉焦点,便是所谓小说创作中的镜头了。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小说创作中,作者将自己的意象,以文字的方式复述重建给读者。然后读者通过自己所能切入的角度,观察感受了作者的意向。在这个过程中,视角和镜头,是同时存在并且相辅相成的。作者以自己的镜头位置焦点来复述故事,同一时间,读者通过作者开放的视野范围在感受着重建的虚拟存在。两者并不冲突,也并不混淆。
说了这么多,咱们来举个经典的例子: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
《雪山飞狐》在云某看来,堪称镜头与视角结合运用的典范。简单的说,就是一帮人,在一个房间里各自讲述各自的故事,然后把这些人所讲述的故事综合起来,揉捏到一块儿,便是一个完整的,有关雪山飞狐的传说了。
那么让我们结合先前的定义分析一下,在这样一个特殊架构的故事中,什么是视角,什么是镜头?
且让云某与诸君设想自己是一个作者,我等见识了,听到了这些人物之间的对话,然后对另外一个人,既读者复述出来,于是读者便也知道了这个故事。
那好,那么我等是如何得知这些人的对话的呢?显然,在这些人物之间发生对话的虚拟时间段内,我等作为观察者,也必定会立足于那个房间中——比如,房间的正中央吧。
于是,第一个摄像机位置出现了。
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作为一个,一个观察者,我们显然不能只听一个人,看一个人。于是,摄像机开始运作了。观察者的焦点先是锁定到一个人上,看到他的表情、动作,听到他说的话……呃……这个比较霸道,还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变化甚至想法……在虚拟场景中,这个人物的话说完了,于是观察者转动了摄像机,将镜头锁定到下一个发言的人身上,继续记录他的言行举止,心理波动。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呈现出最好的效果,咱们可能还会拉近镜头给某人一个面部表情特写;或者拉远镜头,同时呈现所有人在此刻的神态动作等等……于是镜头就在这样的切换、调整中,完整地记录下了这个虚拟的场景故事。
而作为观察者、作者的我们在复述重建这个故事的时候,读者也在通过我们的镜头同步感受这个故事。但是读者虽然是通过镜头感受,却有着与我们不同的立足点。比如某人说话,那么读者就会代入到这个人的角色中,就好像那句话便是他自己在说,而那人的心理变动也会在读者的心中真实地进行模拟。而镜头转向下个人物的时候,读者的代入对象就又变了。以此类推,在镜头切换的过程中,身为读者,其实是在个第三人称视角之间不断切换,可是作为作者观察者的那个却始终只有立足于房间中的那一个。并且,读者的代入角度,或者说视角,是随着作者的焦点转移不断开放出来的。在镜头之外的人物,读者是不会有他的视角的,自然也就不会去尝试代入了。
不知不觉,也讲了这许多。因为个人时间关系,这次咱们就先到这里,下一次再与诸君探讨有关镜头分类及运用的个人看法。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华山论书团评论合集》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华山论书团评论合集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