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华山论书团评论合集 正文 从起点封推的《金品典当师》说古玩收藏

正文 从起点封推的《金品典当师》说古玩收藏

目录:华山论书团评论合集| 作者:华山论书团| 类别:历史军事

    多亏了起点的封推,让我这个古玩收藏的“棒槌”级爱好者能够有幸读到这本书,并从中收获很多知识。刚刚读完公众版部分,有一些个人浅见:

    收藏是近些年随着中国人(或者说少数中国人)生活水准提高而兴起的一个领域,尤其是国家不断放开的政策和各大拍卖行不断传出的天价拍品,更使得充满梦想的人们趋之若鹜。在一本关于收藏的书里曾看到这样一种说法,说中国大陆目前的收藏爱好者有?万人。也许这个数字不能算权威,但古玩收藏的兴盛却是不可否认的,这一点从目前各电视台的古玩收藏栏目以及书店里不断扩充的收藏图书专柜中可见一斑。不过虽然收藏方兴未艾,但在起点的主流读者里面估计仍算小众的。那么,如何让这个小众的东西大众化起来,就需要花些心思了。

    古玩收藏是个专业性很强的东西,什么东西一扯上专业性,必然容易陷入一个尴尬境地,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两者似乎很难交集,尤其是如何让必然处于外行的大众去领略内行的门道。这一点我要先向你推荐起点的另一部作品,梦入神机的《龙蛇演义》,国术也同样有内行外行之说,窃以为作者的一大功绩就是努力使内行的那些门道能够通俗、生动、形象的演绎出来,让外行的大众们在欣赏热闹的同时,又能充分领略内行门道的奥妙(当然有小说虚构的成分),大大增强了小说阅读的乐趣。

    古玩收藏的热闹究竟在哪里?我想这把火之所以能烧起来,最大的柴火之一就是2005伦敦佳士得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罐拍出的2亿元天价。当普通老百姓还在过着锱铢必较的日子时,一件看似普通的罐子居然可以在价格后面加那么长一串零,于是乎,家里摊上任何一件瓶瓶罐罐似乎一夜之间都有了些金灿灿的光芒。似乎,发财一夜间可以离我们如此之近。

    还有就是不断传出的各种捡漏的故事,什么某某50元买的小罐转手卖了20万,某某2000元淘的瓶子回头拍了200万……古今中外多少童话故事里都不乏这种一夜点石成金的幻想,在中国,那些看似遍地都是瓶瓶罐罐更使得这个幻想真正具有了可行性。

    是的,对于古玩收藏的外行大众们来说,他们喜闻乐见的就是这种发财致富的传奇故事,他们也许不会关心苏麻离青和国产料的区别,他们也不会去真的牢记雍正官窑早期底款和晚期底款的区别……但是,一本关于古玩收藏的书,如果脱离了这些,仅仅剩下点石成金,那跟其他小白书还有何区别呢?

    我前些天去书店买了马未都先生的几本书,个人喜欢读他的书原因之一,就是他善于把故事融到资料中去。这里作者要做的事情可谓相反,也可谓相同,就是要把资料融到故事中去。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在资料方面已经下了极大的功夫,但个人以为还没有很好地做到故事与资料的融合。

    首先是资料太过驳杂,不仅仅是瓷器,还有书画、铜器、杂项等等,大段大段生剥硬剔出来的讲解让人一下子难以吸收,而且相互间无法串联,也无法前后比较。今天看瓷器,明天看砚台,每件儿东西都“有讲儿”,读者本来打算跟着“门道门道”,可就算讲课也应该有个前后传承,这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谁能学到门道?看多了,杂乱了,估计只能索性丢开,一门心思去看热闹了。看作者在作品相关中说本来打算专写瓷器的,后来在编辑建议下改了现在这么个题材,这么看来,还是热闹战胜了门道啊。

    其次是资料的融合,这里也涉及到一个戏剧冲突的架构。曾有这么一种说法,说在股市里,人的所有劣根性暴露无遗。窃以为,在古玩收藏中也完全一样。对祖先文化的传承、国家的法律、巨大的经济利益、一夜暴富的心理……这些都是构成戏剧冲突的绝佳元素。古玩收藏,尤其在小说中涉及到金钱的时候,“真”还是“假”无疑是一对儿最大的矛盾,而这也是当前古玩收藏的焦点所在,是打眼还是捡漏,一切都在这“真、假”二字上。某人慧眼识珠,买了真品,转瞬由贫变富;某人学艺不精,捡了赝品,吐血而归。古玩收藏,一切冲突矛盾都可围绕这“真、假”二字来做。何谓“真”,何谓“假”,这时候自然是资料大显身手的机会了。

    不能不说,作者围绕“真、假”所设计的戏剧冲突太过平淡了,真真假假就是那么千把字的事儿,那些所谓“人的劣根性”还没来得及充分展现就过去了。每件或真或假的藏品也都沦为了匆匆一现的“跑龙套的”道具,完全没有进到剧情里来。个人建议,宁精勿滥,别一箩筐地只顾着灌输古玩知识,那是收藏家、鉴赏家们的事儿,搁到你的小说里,最重要的还是故事。何不围绕一些对故事主线有影响的重要藏品,把故事情节设计得更饱满一些,而不是或多或少的一锤子买卖。贩假的、演戏的、捡漏的、打眼的,生旦净末丑,各种冲突激烈一些,并从中展现各人真性情。尤其到了“真”还是“假”的一判定生死时刻,是捡漏还是打眼就在那多一眼少一眼的功夫上,这时候搬出关键的资料来,节骨眼儿上多少双读者眼睛都在盯着看着,谁还能再说资料是鸡肋呢?

    再来说说主角。说实话,如果不是本书古玩收藏这个题材,这样的主角足以让我去点右上角那个叉了,典型的麻雀变凤凰,装又自傲,还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外加文武全才。人,真实一点不好么,何必非弄这么一个怪胎出来?而且主角的鉴定一路走得太顺了,即便借雷电开了金手指把书里的东西过目不忘,但搞古玩收藏的,光死看书有什么用,手里眼里没过个上万件东西,就等着打眼去吧。一上来,还没没出师呢(确切的说是还没拜师呢),哪里就有那么多珍品专等着主角满大街去捡呢?捡来捡去,这漏捡得未免太顺手了,白白把古玩收藏中“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诸多乐趣丢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了多少多少万的数字游戏。

    其实要说戏剧冲突,书里也有。最明显的就是公司里那个杜少,可惜连脸谱化都算不上,只能算弱智化了,堪称败笔。个人倒是对跟韩笑石的对手戏充满期待,不过现在两个人明显不在一个级数,恐怕急也急不得。起码到目前为止,书里的戏剧冲突还不是古玩收藏这个行当特有的的戏剧冲突,反而这些富家公子哥情敌什么的设计,与其它小白作品一般无二,未免浪费了古玩收藏这个题材。

    很久不写评了,说得很凌乱。最后归结一下,还是希望作者能更好地设计一条和古玩收藏相关的故事主线,把该用的资料巧妙融合进故事中去,让读者在追读一个有趣故事的同时,深深领略古玩收藏这个行当的特有魅力,别浪费了这个在起点还算新颖的题材。

    p:书中有些资料的细节,希望能注意一下,比如:

    )现在所谓高防,已经具有了相当高的水准,是绝对内行的制造者结合高端电脑软件+精密物理化学仪器无痕迹做旧设备精心制作而成,即便是知名专家打眼的先例也已经屡见不鲜了,而绝不像书中所说一眼看去就有几个漏洞。而且以瓷器来说,景德镇那边真正的高仿瓷器,价值绝不仅仅是几百块钱,他们为了追求高仿的效果,从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成品率很低,而且该有的工艺绝不含糊,单纯造价就高得离谱,一件高仿瓷器的“出厂价”上十万,一点都不夸张。

    )看到公众版最后讲到了翡翠,提到一个人,说三十年代翡翠大王钱宝亭买来原石只欣赏不做活,这是不准确的。首先,三十年代公认的翡翠大王应该是河北三河县回民铁宝亭,当时圈内人尊称为“铁巴”,而不是什么钱宝亭,这里可能是作者笔误吧。1931年,铁宝亭从上海买了一大块翠料,花了三十二万大洋,轰动京沪珠宝行。珠宝商人之所以花大价钱赌石,就是为了赌赢之后多出活计,以此来发财,多少万买回石料,外面大部分都包着皮呢,有什么好欣赏的?又能赚什么钱呢?还说那块“三十二万”翠料,这块翠料他后来加工成?件成品,既要照顾小零碎又不能损了大件的制作,最后做了翡翠插屏大小各一对儿,一件仿三代铜器白玉大罍(音,一种酒器),还有戒面、耳环若干,真正发了大财。最后,我没去过腾冲,但我所知所见的关于翡翠石料赌石的,都是要先“开门子”的,就是说要先切出一个面来,让人看到绿,当然,门子怎么开那是很有讲究的。然后才能根据露出来的绿去判别什么水分足不足、绿吃得深浅、“宁买一条线,不买一大片”等等,而不是像书里所说就那么一块白石头拿上来,甚至切几刀还看不到“馅儿”,就让人拍几十万上百万去赌,谁那么傻啊?

    注:最后这条补充一下,后来,经人提醒和指点,我才知道是自己孤陋寡闻了,确实有不开门的,当然风险也最大了。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华山论书团评论合集》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华山论书团评论合集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