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一章 教导
目录:重生于康熙初年| 作者:零零六六| 类别:都市言情
“萧俊自幼胸无大志,读书的初衷仅仅为了让母亲和未婚妻将来生活得更好些。”萧俊实话实说的回答道,他读书当然还有另一个目的,摆拖黄家的追杀,不过他没有说出来。
“这就是了,你笔下的文章,行文看似如行云流水、天马行空,胸藏锦绣,旁征博引,颇有文采,但这文章中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就连你本人怕是也说不太清楚吧?”于成龙指着萧俊重新抄录出来的,参加院试时所写的文章说道。
“恩师所言极是。”萧俊语气诚恳的说道,心中却加了一句,“我这是朦胧抽象派,你不懂。”
“你若是想要在学问上更进一步,就必须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你读的是圣贤书,圣贤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教化世人,四书五经看似繁杂,其实删繁就简,只有四个字,那就是仁、义、礼、智,既然读了圣贤书,就得明白,做人处世之道乃是四书五经的精髓,而你行文时丝毫不知圣人文章的真谛,脑中只是想着如何拼凑出华丽惊人的文章,如何利用这文章使自己和家人获得更多的好处,与圣人教化相去甚远。你已经误入歧途,却丝毫不知,所幸你遇到了为师,切记,词藻就算再华丽,也只是细枝末节,你当事事以圣贤之言为教导,时时反醒自持,行文时细细体谅圣贤劝导世人的苦心,常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自然会写出好文章来。如果有一天,你写出的文章,让人受到触动的,不再是别出心裁的华丽词藻,而是你写出的文章立意和内容。那你作出的才是真正的道德文章,你若是希望继续走科举之路,不仅能高中举子,就算是中进士、搏翰林也未偿不可。”于成龙语重心长的说道。
萧俊毕竟来自世风日下、功利主义和实用哲学大行其道的后世,虽然对于公的话深以为然,但若是让他去做一个圣人,就算是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也是决计做不到的。
萧俊脸上现出一丝为难之色,正思量着应该回话儿,却忽然看到于公一付言辞恳切、谆谆教导的慈师模样,心中不禁有些感动,咬了咬嘴唇,十分诚挚的回道:“学生受教了,能得一良师,是萧俊之幸。”
听了于公一席话,萧俊终于有些明白了,虽然自己利用这个时代人口稀少和整个社会还处于百废待兴、知识断层的漏洞,成功的考取了秀才,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自己依然还差得很远。
看来于公虽然在明朝时只中了乡榜副贡,却并不意味着他的学问不够,明末那种糜烂的局势,党争不断,传闻中进士都得靠党派关系的,象于公这种为人正直、不喜结党营私之人自然是要排除在外了。
一想到东林党,萧俊心中又生出了些疑惑,随即问道:“既然中进士的都是高风亮节之人,为什么明末的东林党人却党争不断、互相倾轧、误国误民?似乎这些人的品行操守并不怎么样啊?”
于公手拈长须,沉吟道:“为师并未和东林党人打过交道,所了解到的也大都是道听途说而来,不过当今之世,世风日下,读书之人大都做的是词赋文章,而非道德文章,只注重词赋的华丽,却忘记了至圣先贤创立四书五经的本意,士人多尚不着边际的空谈,却不肯俯下身子实心任事,子玄一定要记住,只要塌塌实实认真的去做,达到圣人的标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虽然对于公的话暂时还有些消化不了,萧俊还是恭声道:“学生受教了。”
接下来萧俊趁机又讨教了一些学问上的疑难之处,于成龙见他不仅十分聪颖,而且举一反三,理解能力极强,也是连连点头,脸上现出赞许之色。
“恩师,您对本朝代替了明朝,可有什么高见?”讨教了半晌学问之后,萧俊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忽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十分想知道这位性情耿直、忠于清廷的天下第一廉吏内心是如何想的?
于成龙诧异的看了萧俊一眼,但还是手拈长须回答道:“崇祯十二年,清军铁蹄入寇山西,一路烧杀淫掠,沿途之惨状,为师见了当真是痛心疾首,于是下定决心,赴省应试,结果考场之上,官员公然受贿,徇私舞弊,为师一气之下,于考卷之上痛陈弊政,直抒胸?,却因此只得了乡榜副贡,与正榜无缘。
数年后,王师入关,为师刚开始还是颇有抵触情绪的,后来本朝开科取仕,所出题目皆是如何使天下长治久安,如何整顿官风吏治,如何使民风返朴,如何使满汉同心,这使得为师不得不重新认识这些狄夷之君,孟子上讲,舜乃东夷人,文王乃西夷人,这些人皆成为了华夏千古明君。为师当时觉得这满人坐稳了天下之后,会成为舜和周文王也未可知,不过为师虽然态度有所转变,但当时还没有出仕的念头。
七年后,本朝于顺治九年颁旨,奖励前明的忠义之士,那些为大明江山社稷殉节的忠臣良将,皆赐谥号,立传记,留名青史,世代相传。言明这些明代之臣民抗拒大清王师,矢志不屈乃是忠义之举,是正臣子所为,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榜样。如今大清定鼎,大势已定,天下渐安,本朝尊儒术,重道统,沿袭了前朝的一切制度,并且十分注重激励读书人的志向,这一切皆是开明之举。”
萧俊虽然表面上作出洗耳恭听的神色,心中却暗自想道:“若是你知道了清廷在打牢了统治基础之后,禁毁了大量的书卷,尤其是将这些明朝忠臣良将的传记禁毁得一干二净,始终提防汉人跟防贼似的,不知会作何感想?”
提起编史,萧俊品味着于公刚才教导自己的话语,心中忽然有了一丝明悟,这八股行文,必须得阅读海量的书藉,浓缩成自己思想和处世哲学,才能够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来,因此许多读书人养成了博览群书的习惯,在明朝八股文风极盛之时,诞生出了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王守仁、李贽、顾炎武、黄宗曦等等。
而数十年后,乾隆却反其道而行之,禁毁了大量的书卷,再加上当时全国范围内的高压,许多儒生被迫收敛和禁锢了自己思想,想必八股文的迂腐和迅速没落,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同时也导致了后世之人对八股文风的批判。
萧俊对于编史了解的不算多,但有些基本事实他是清楚的,编史之前,民间各种有价值的藏书保守估算不下万余种,编史之后共留下了三千余种,共数万册,约十亿字,部分书藉有所删改。乾隆虽然是个有着几分文治武功的帝王,却并非至圣至贤之人,萧俊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按照他的个人喜好和清廷的利益留下的书藉都是精华,而被禁毁掉的都是糟粕。
如果把华夏文明比做参天大树的话,编史基本上算是保留了主干和根须,但这些被禁毁的书藉无疑是这颗大树上结下的各种果实,其中绝对不乏累累硕果。
自己将来若是有能力了,得想些办法将这些书藉保存下来,将它们延续下去,萧俊暗暗想道,这是他继扳倒黄家之后,给自己定下的第二个人生目标。
于成龙见萧俊陷入了沉思之中,并没有打扰他,过了很久之后才将他唤醒:“子玄,在思索何事?”
萧俊这才回过神儿来,长出了一口气说道:“学生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
第二天,萧俊便随着于成龙到开始了明察暗访。,
于成龙来到歧亭已经近四年,这四年当中,他基本上已经把此地多如牛毛的盗匪肃清,治安状况大大改善,但还有一些大股的悍匪隐匿在偏远之处,侍机而动。情况并非十分乐观。
萧俊本以为跟在于大人身边一定能够轰轰烈烈的干一场,戏文里不是常说嘛?什么于大人暗访什么什么庙的,于大人暗访什么什么渡的,每次都弄得惊险万分,自己正好可以跟着历练历练。
可是于公却只是带着萧俊和朝卿来到城北的一个老妇家里,一进门便吩咐道:“子玄把柴劈了,朝卿把水缸挑满。”然后便十分热情的和这阿婆聊了起来,“郑阿婆,最近身子骨可好?”
萧俊一面劈柴,一面留心着二人的谈话,发现于成龙在嘘寒问暖的同时,也从阿婆嘴里了解了不少这一地区的民生状况,谁家有困难了?谁家那做过贼的大小子又不安分了?谁家受到地痞欺负了?
离开郑阿婆家之后,于成龙吩咐道:“子玄,将阿婆所说的情况都记下来,回去之后一一核实,但凡孤儿寡母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援些粮米,想办法联系商铺帮寡妇找到合适的活计,家有病弱,生活实在是困难的,派几个能说会道的,规劝亲戚邻里伸出援手适当的帮助一下,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人都帮一下,负担均摊,便不会重,就算是偶尔帮助一下,至少也会另其生活压力有所缓解,那些欺压百姓的地痞,杖责站枷,严惩不怠。另外城内有义学,是专为这孤贫孩童开设的,你若有时间,不妨去教导一下。”
萧俊一一应了下来。
这一章真难写,查了一晚上的资料,与于公的对话基本上是从于成龙的传记中提炼出来的。
“这就是了,你笔下的文章,行文看似如行云流水、天马行空,胸藏锦绣,旁征博引,颇有文采,但这文章中具体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就连你本人怕是也说不太清楚吧?”于成龙指着萧俊重新抄录出来的,参加院试时所写的文章说道。
“恩师所言极是。”萧俊语气诚恳的说道,心中却加了一句,“我这是朦胧抽象派,你不懂。”
“你若是想要在学问上更进一步,就必须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你读的是圣贤书,圣贤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教化世人,四书五经看似繁杂,其实删繁就简,只有四个字,那就是仁、义、礼、智,既然读了圣贤书,就得明白,做人处世之道乃是四书五经的精髓,而你行文时丝毫不知圣人文章的真谛,脑中只是想着如何拼凑出华丽惊人的文章,如何利用这文章使自己和家人获得更多的好处,与圣人教化相去甚远。你已经误入歧途,却丝毫不知,所幸你遇到了为师,切记,词藻就算再华丽,也只是细枝末节,你当事事以圣贤之言为教导,时时反醒自持,行文时细细体谅圣贤劝导世人的苦心,常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自然会写出好文章来。如果有一天,你写出的文章,让人受到触动的,不再是别出心裁的华丽词藻,而是你写出的文章立意和内容。那你作出的才是真正的道德文章,你若是希望继续走科举之路,不仅能高中举子,就算是中进士、搏翰林也未偿不可。”于成龙语重心长的说道。
萧俊毕竟来自世风日下、功利主义和实用哲学大行其道的后世,虽然对于公的话深以为然,但若是让他去做一个圣人,就算是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也是决计做不到的。
萧俊脸上现出一丝为难之色,正思量着应该回话儿,却忽然看到于公一付言辞恳切、谆谆教导的慈师模样,心中不禁有些感动,咬了咬嘴唇,十分诚挚的回道:“学生受教了,能得一良师,是萧俊之幸。”
听了于公一席话,萧俊终于有些明白了,虽然自己利用这个时代人口稀少和整个社会还处于百废待兴、知识断层的漏洞,成功的考取了秀才,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自己依然还差得很远。
看来于公虽然在明朝时只中了乡榜副贡,却并不意味着他的学问不够,明末那种糜烂的局势,党争不断,传闻中进士都得靠党派关系的,象于公这种为人正直、不喜结党营私之人自然是要排除在外了。
一想到东林党,萧俊心中又生出了些疑惑,随即问道:“既然中进士的都是高风亮节之人,为什么明末的东林党人却党争不断、互相倾轧、误国误民?似乎这些人的品行操守并不怎么样啊?”
于公手拈长须,沉吟道:“为师并未和东林党人打过交道,所了解到的也大都是道听途说而来,不过当今之世,世风日下,读书之人大都做的是词赋文章,而非道德文章,只注重词赋的华丽,却忘记了至圣先贤创立四书五经的本意,士人多尚不着边际的空谈,却不肯俯下身子实心任事,子玄一定要记住,只要塌塌实实认真的去做,达到圣人的标准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虽然对于公的话暂时还有些消化不了,萧俊还是恭声道:“学生受教了。”
接下来萧俊趁机又讨教了一些学问上的疑难之处,于成龙见他不仅十分聪颖,而且举一反三,理解能力极强,也是连连点头,脸上现出赞许之色。
“恩师,您对本朝代替了明朝,可有什么高见?”讨教了半晌学问之后,萧俊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忽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他十分想知道这位性情耿直、忠于清廷的天下第一廉吏内心是如何想的?
于成龙诧异的看了萧俊一眼,但还是手拈长须回答道:“崇祯十二年,清军铁蹄入寇山西,一路烧杀淫掠,沿途之惨状,为师见了当真是痛心疾首,于是下定决心,赴省应试,结果考场之上,官员公然受贿,徇私舞弊,为师一气之下,于考卷之上痛陈弊政,直抒胸?,却因此只得了乡榜副贡,与正榜无缘。
数年后,王师入关,为师刚开始还是颇有抵触情绪的,后来本朝开科取仕,所出题目皆是如何使天下长治久安,如何整顿官风吏治,如何使民风返朴,如何使满汉同心,这使得为师不得不重新认识这些狄夷之君,孟子上讲,舜乃东夷人,文王乃西夷人,这些人皆成为了华夏千古明君。为师当时觉得这满人坐稳了天下之后,会成为舜和周文王也未可知,不过为师虽然态度有所转变,但当时还没有出仕的念头。
七年后,本朝于顺治九年颁旨,奖励前明的忠义之士,那些为大明江山社稷殉节的忠臣良将,皆赐谥号,立传记,留名青史,世代相传。言明这些明代之臣民抗拒大清王师,矢志不屈乃是忠义之举,是正臣子所为,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榜样。如今大清定鼎,大势已定,天下渐安,本朝尊儒术,重道统,沿袭了前朝的一切制度,并且十分注重激励读书人的志向,这一切皆是开明之举。”
萧俊虽然表面上作出洗耳恭听的神色,心中却暗自想道:“若是你知道了清廷在打牢了统治基础之后,禁毁了大量的书卷,尤其是将这些明朝忠臣良将的传记禁毁得一干二净,始终提防汉人跟防贼似的,不知会作何感想?”
提起编史,萧俊品味着于公刚才教导自己的话语,心中忽然有了一丝明悟,这八股行文,必须得阅读海量的书藉,浓缩成自己思想和处世哲学,才能够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来,因此许多读书人养成了博览群书的习惯,在明朝八股文风极盛之时,诞生出了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王守仁、李贽、顾炎武、黄宗曦等等。
而数十年后,乾隆却反其道而行之,禁毁了大量的书卷,再加上当时全国范围内的高压,许多儒生被迫收敛和禁锢了自己思想,想必八股文的迂腐和迅速没落,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同时也导致了后世之人对八股文风的批判。
萧俊对于编史了解的不算多,但有些基本事实他是清楚的,编史之前,民间各种有价值的藏书保守估算不下万余种,编史之后共留下了三千余种,共数万册,约十亿字,部分书藉有所删改。乾隆虽然是个有着几分文治武功的帝王,却并非至圣至贤之人,萧俊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按照他的个人喜好和清廷的利益留下的书藉都是精华,而被禁毁掉的都是糟粕。
如果把华夏文明比做参天大树的话,编史基本上算是保留了主干和根须,但这些被禁毁的书藉无疑是这颗大树上结下的各种果实,其中绝对不乏累累硕果。
自己将来若是有能力了,得想些办法将这些书藉保存下来,将它们延续下去,萧俊暗暗想道,这是他继扳倒黄家之后,给自己定下的第二个人生目标。
于成龙见萧俊陷入了沉思之中,并没有打扰他,过了很久之后才将他唤醒:“子玄,在思索何事?”
萧俊这才回过神儿来,长出了一口气说道:“学生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情。”
……………
第二天,萧俊便随着于成龙到开始了明察暗访。,
于成龙来到歧亭已经近四年,这四年当中,他基本上已经把此地多如牛毛的盗匪肃清,治安状况大大改善,但还有一些大股的悍匪隐匿在偏远之处,侍机而动。情况并非十分乐观。
萧俊本以为跟在于大人身边一定能够轰轰烈烈的干一场,戏文里不是常说嘛?什么于大人暗访什么什么庙的,于大人暗访什么什么渡的,每次都弄得惊险万分,自己正好可以跟着历练历练。
可是于公却只是带着萧俊和朝卿来到城北的一个老妇家里,一进门便吩咐道:“子玄把柴劈了,朝卿把水缸挑满。”然后便十分热情的和这阿婆聊了起来,“郑阿婆,最近身子骨可好?”
萧俊一面劈柴,一面留心着二人的谈话,发现于成龙在嘘寒问暖的同时,也从阿婆嘴里了解了不少这一地区的民生状况,谁家有困难了?谁家那做过贼的大小子又不安分了?谁家受到地痞欺负了?
离开郑阿婆家之后,于成龙吩咐道:“子玄,将阿婆所说的情况都记下来,回去之后一一核实,但凡孤儿寡母生活困难、需要帮助的,援些粮米,想办法联系商铺帮寡妇找到合适的活计,家有病弱,生活实在是困难的,派几个能说会道的,规劝亲戚邻里伸出援手适当的帮助一下,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人都帮一下,负担均摊,便不会重,就算是偶尔帮助一下,至少也会另其生活压力有所缓解,那些欺压百姓的地痞,杖责站枷,严惩不怠。另外城内有义学,是专为这孤贫孩童开设的,你若有时间,不妨去教导一下。”
萧俊一一应了下来。
这一章真难写,查了一晚上的资料,与于公的对话基本上是从于成龙的传记中提炼出来的。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重生于康熙初年》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重生于康熙初年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