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二章 图谋
目录:重生于康熙初年| 作者:零零六六| 类别:都市言情
没过多久,萧俊带着燕氏等人径直来到府衙,门房自然是认得萧俊的。
“大老爷出去访察民情去了,要不您先进去等着?”见萧俊过来,门房的差役极客气的说道。
萧俊笑着说道:“也好。”带着燕氏一行人径直来到了府衙后院的夫子院之内,这夫子院是专门给师爷幕友居住所用的,于公虽然并没有什么师爷幕友,但武昌乃一省首府,高官显贵总是有些的,从南方进入武昌避难的士绅又极多,这院子便被因各种关系塞进来的人住满了,不过萧俊虽然是门生,却也勉强算是的半个师爷的身份,因此临行之前倒是讨了一间院子,虽然只有三间屋子,但用来塞下这些人却是足够用了。
房屋倒是极好分配,燕氏和孙子远住堂屋,萧俊和于公住在一起,吴秀才一家住在偏房之内,众人见终于安定了下来了,不用露宿荒山,不用再担惊受怕,心情均是大好,三个妇人一进院就立刻开始收拾房间,除去灰尘,并且兴致极浓的谈论起了如何置办家具。
燕氏正和吴平的两个婆娘说笑着,忽然见萧俊一付心事重重的模样,忙过来询问道:“我儿在忧虑什么?可是担心你杜姨娘她们?”
萧俊摇头道:“黄家就象附骨之蛆,安定下来了反而更易被他们寻到,孩儿在临湘为了寻找月娘,可是亮出过武昌衙门腰牌的,黄家顺着这条线索,迟早会找到我们。孩儿现在即不能松懈,也没有退路,只能是一直往上爬,一直爬到能够扳倒黄家为止。”
燕氏闻听此言,本已大好的心情也低落了下来,脸上带着忧色说道:“黄家势大,在官场极有人脉,我们无权无势,势单力孤的,又如何能斗得过他们?”
萧俊纂了纂拳头,脸上现出坚毅之色说道:“事在人为,现在天下大乱,跟随在于公身边正好是个历练的大好机会。孩儿会在对黄家出手之前做好一切准备的。”
………………………………………
与此同时,在武昌府衙不远处的一间院子内,一个年近三旬,身材修长,洁面无须的青年,正面色阴郁的听着旁边几人的汇报,这青年长得仪表不凡,双目不时的闪烁出狡诈和机智的光芒,一看便是心计极深之人。
“五爷,那小子今天出现了,和他在一起的有那小子他娘、继父还有两个面生的妇人和一个儒生模样的人。”在一旁汇报消息的赫然是那赵四。屋内还有两人,竟然是那最开始图谋萧俊的黑脸汉子和黄脸汉子。
“嗯,以这小子的机智诡诈,能回来实属正常,此子现在有府衙做靠山,处于上风,我等且不可草率出手,打草惊蛇,一定要看准时机,一出手便是致命一击,且记,没有十足的把握,绝不可轻易出手。”五爷倒负着双手,望向府衙的方向,淡淡的说道。
赵四脸上现出谄笑说道:“五爷乃有名的黄家四杰之一,谁不知道黄家年轻一代五爷的名头最响。由五爷出面谋划,自然是万无一失。”
五爷的脸上却并未露出丝毫愉悦和自得之色,意味深长的喃喃道:“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这五爷名叫黄仲达,是黄氏大族年轻一代中最为出色的四人之一,虽然只是秀才的功名,但为人却极其精明干练,将家族中许多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是族长黄显声极为得力的臂助,只可惜出身旁支,否则下任族长之位非他莫属。此次奉命前来图谋萧俊。
……………………………………………………………
临近傍晚的时分,于成龙终于回到了府衙,萧俊一直在府衙门口等候,见于公回来了,立刻上前拜见。
“呵呵,回来就好,这么长时间没回来,为师正有些担心。战乱一起,事情实在太多,为师这人手紧缺。这一路之上的情形怎样?”于成龙满面风尘之色的说道,显然今天应该是出城了。
萧俊将路上逃亡的经历的一五一十的说了一遍。
于成龙沉吟了良久之后,叹道:“前线兵将屠杀流民一事,为师也有所耳闻,流民也曾经有人向我哭诉过,此事我等也是无可奈何,关于你的幼妻一事,为师会尽力遣人在江北防线一带派人打听一下,今日暂且休息,明日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萧俊忽然道:“此次与学生同来的还有两个临湘的秀才,恩师这里既然缺人手,不知可否让他们也在府衙做些事情?”进武昌府衙做事是临来之前与孙子远他们商量好的,这府衙共有胥吏数百,都是没有工食俸银、不在朝廷编制的“临时工”,因此再多两个“干白活的”也不影响什么,况且孙子远他们的都是秀才功名,身份也是足够。
这等小事也不算循私,于公倒也没说什么,算是答应了下来。
第二日,萧俊便开始跟在于成龙身边忙碌了起来,在城内组织乡壮,负责维持流民的治安,同时对流民登记造册,想办法安置到各辖县,或者寻找合适的地方,让这些流民自成一寨,自己开荒,同时建立保甲,流民中有许多孤弱,家无丁口的,只好让他们继续留在城中,发动城内士绅,效仿养济院,筹些粮米,勉强养活他们,但即使如此,每天仍然有不少流民病饿而死。
大军向前线云集,虽然主力未至,但修桥补路,支应粮米,马料,安抚境内百姓等等诸事繁杂,萧俊倒也长了不少见识,学会了不少东西。
几日后的一天夜里,萧俊忙完了一天的事情之后,没有立即入睡,而是将三眼铳抽了出来,在手中把玩了一会儿,又将从明史上撕下来的记载着火器的那几页仔细的琢磨了一会儿,结合着前世自己对火器所了解的星星点点,以及当日周军哨探“招供”出来的关于三眼铳的一切信息,基本上弄明白了一些事情。
这三眼铳分两种,周军普通军士用的是三个铳管共享一个药室,一次点火,三铳齐射的“霰弹”枪,精锐哨骑用的则是三个铳管药室独立,可以依次点火发射的“连发”枪,火枪的发展历程,若是从点火的角度归类,大致分为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和击发枪。这三眼铳便是最原始的火门枪,其发射原理和点炮仗一样,直接把烧红的火绳或铁条之类的探进火门引燃火药,当然也可以用药捻引燃,火门枪缺陷极多,被兵士们称之为“必须有三只手和两双眼睛才够用”,原因很简单,你必须得用一只手持着点火的火绳,这样就只能用另一只手托着火枪发射了,通常都是夹在掖下进行估射,而人只有一双眼睛,点火时必须得双眼注视着火门上的小孔,这样一来就只能用余光瞄准,而敌人的位置又是不断变化的,由此可想而知,这火门枪的射击精度如何了?虽然可以用药捻点燃,点燃后也可以有个短暂的瞄准时间,但用药捻点燃的缺陷是需要等候一小会儿,战场之上,这一小会儿的等待,很多情况下是足以致命的。
改进后的火绳枪,将火绳夹住,勾动扳机将火绳推进火门引燃火药,因此可以双手平端枪身,眼睛也可以一直盯着目标,射击精度自然大大的提高。
至于这燧发枪,是用燧石击打铁砧产生火花引燃火药,更高级了些。不用拖着长长的火绳相互干扰,以及火绳枪那些复杂的操作,队形也可以站得更密集些。
萧俊摆弄着手中的铁疙瘩,琢磨了良久,又画了些图,口中喃喃道:“虽然工艺过于复杂了一些,但改装成燧发枪也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难嘛?”他来自后世,大概的知道火枪发展的历史,加上这部明史中对燧发枪也有个大概的介绍,因此这大方向能把握住了,自然不会走什么弯路。
将图纸画好之后,萧俊却在考虑另外一个问题,按清律,没有工部和兵部的允许,寻常百姓是不允许私自研制武器的,违者严惩,至于如何严惩,是砍头、抄家还是流放则是要依情形而定。
当然无论是明朝还是后世,在中国,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允许百姓随意研制火器的,这是铁律,自己得想办法钻钻空子。
“大老爷出去访察民情去了,要不您先进去等着?”见萧俊过来,门房的差役极客气的说道。
萧俊笑着说道:“也好。”带着燕氏一行人径直来到了府衙后院的夫子院之内,这夫子院是专门给师爷幕友居住所用的,于公虽然并没有什么师爷幕友,但武昌乃一省首府,高官显贵总是有些的,从南方进入武昌避难的士绅又极多,这院子便被因各种关系塞进来的人住满了,不过萧俊虽然是门生,却也勉强算是的半个师爷的身份,因此临行之前倒是讨了一间院子,虽然只有三间屋子,但用来塞下这些人却是足够用了。
房屋倒是极好分配,燕氏和孙子远住堂屋,萧俊和于公住在一起,吴秀才一家住在偏房之内,众人见终于安定了下来了,不用露宿荒山,不用再担惊受怕,心情均是大好,三个妇人一进院就立刻开始收拾房间,除去灰尘,并且兴致极浓的谈论起了如何置办家具。
燕氏正和吴平的两个婆娘说笑着,忽然见萧俊一付心事重重的模样,忙过来询问道:“我儿在忧虑什么?可是担心你杜姨娘她们?”
萧俊摇头道:“黄家就象附骨之蛆,安定下来了反而更易被他们寻到,孩儿在临湘为了寻找月娘,可是亮出过武昌衙门腰牌的,黄家顺着这条线索,迟早会找到我们。孩儿现在即不能松懈,也没有退路,只能是一直往上爬,一直爬到能够扳倒黄家为止。”
燕氏闻听此言,本已大好的心情也低落了下来,脸上带着忧色说道:“黄家势大,在官场极有人脉,我们无权无势,势单力孤的,又如何能斗得过他们?”
萧俊纂了纂拳头,脸上现出坚毅之色说道:“事在人为,现在天下大乱,跟随在于公身边正好是个历练的大好机会。孩儿会在对黄家出手之前做好一切准备的。”
………………………………………
与此同时,在武昌府衙不远处的一间院子内,一个年近三旬,身材修长,洁面无须的青年,正面色阴郁的听着旁边几人的汇报,这青年长得仪表不凡,双目不时的闪烁出狡诈和机智的光芒,一看便是心计极深之人。
“五爷,那小子今天出现了,和他在一起的有那小子他娘、继父还有两个面生的妇人和一个儒生模样的人。”在一旁汇报消息的赫然是那赵四。屋内还有两人,竟然是那最开始图谋萧俊的黑脸汉子和黄脸汉子。
“嗯,以这小子的机智诡诈,能回来实属正常,此子现在有府衙做靠山,处于上风,我等且不可草率出手,打草惊蛇,一定要看准时机,一出手便是致命一击,且记,没有十足的把握,绝不可轻易出手。”五爷倒负着双手,望向府衙的方向,淡淡的说道。
赵四脸上现出谄笑说道:“五爷乃有名的黄家四杰之一,谁不知道黄家年轻一代五爷的名头最响。由五爷出面谋划,自然是万无一失。”
五爷的脸上却并未露出丝毫愉悦和自得之色,意味深长的喃喃道:“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这五爷名叫黄仲达,是黄氏大族年轻一代中最为出色的四人之一,虽然只是秀才的功名,但为人却极其精明干练,将家族中许多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是族长黄显声极为得力的臂助,只可惜出身旁支,否则下任族长之位非他莫属。此次奉命前来图谋萧俊。
……………………………………………………………
临近傍晚的时分,于成龙终于回到了府衙,萧俊一直在府衙门口等候,见于公回来了,立刻上前拜见。
“呵呵,回来就好,这么长时间没回来,为师正有些担心。战乱一起,事情实在太多,为师这人手紧缺。这一路之上的情形怎样?”于成龙满面风尘之色的说道,显然今天应该是出城了。
萧俊将路上逃亡的经历的一五一十的说了一遍。
于成龙沉吟了良久之后,叹道:“前线兵将屠杀流民一事,为师也有所耳闻,流民也曾经有人向我哭诉过,此事我等也是无可奈何,关于你的幼妻一事,为师会尽力遣人在江北防线一带派人打听一下,今日暂且休息,明日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萧俊忽然道:“此次与学生同来的还有两个临湘的秀才,恩师这里既然缺人手,不知可否让他们也在府衙做些事情?”进武昌府衙做事是临来之前与孙子远他们商量好的,这府衙共有胥吏数百,都是没有工食俸银、不在朝廷编制的“临时工”,因此再多两个“干白活的”也不影响什么,况且孙子远他们的都是秀才功名,身份也是足够。
这等小事也不算循私,于公倒也没说什么,算是答应了下来。
第二日,萧俊便开始跟在于成龙身边忙碌了起来,在城内组织乡壮,负责维持流民的治安,同时对流民登记造册,想办法安置到各辖县,或者寻找合适的地方,让这些流民自成一寨,自己开荒,同时建立保甲,流民中有许多孤弱,家无丁口的,只好让他们继续留在城中,发动城内士绅,效仿养济院,筹些粮米,勉强养活他们,但即使如此,每天仍然有不少流民病饿而死。
大军向前线云集,虽然主力未至,但修桥补路,支应粮米,马料,安抚境内百姓等等诸事繁杂,萧俊倒也长了不少见识,学会了不少东西。
几日后的一天夜里,萧俊忙完了一天的事情之后,没有立即入睡,而是将三眼铳抽了出来,在手中把玩了一会儿,又将从明史上撕下来的记载着火器的那几页仔细的琢磨了一会儿,结合着前世自己对火器所了解的星星点点,以及当日周军哨探“招供”出来的关于三眼铳的一切信息,基本上弄明白了一些事情。
这三眼铳分两种,周军普通军士用的是三个铳管共享一个药室,一次点火,三铳齐射的“霰弹”枪,精锐哨骑用的则是三个铳管药室独立,可以依次点火发射的“连发”枪,火枪的发展历程,若是从点火的角度归类,大致分为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和击发枪。这三眼铳便是最原始的火门枪,其发射原理和点炮仗一样,直接把烧红的火绳或铁条之类的探进火门引燃火药,当然也可以用药捻引燃,火门枪缺陷极多,被兵士们称之为“必须有三只手和两双眼睛才够用”,原因很简单,你必须得用一只手持着点火的火绳,这样就只能用另一只手托着火枪发射了,通常都是夹在掖下进行估射,而人只有一双眼睛,点火时必须得双眼注视着火门上的小孔,这样一来就只能用余光瞄准,而敌人的位置又是不断变化的,由此可想而知,这火门枪的射击精度如何了?虽然可以用药捻点燃,点燃后也可以有个短暂的瞄准时间,但用药捻点燃的缺陷是需要等候一小会儿,战场之上,这一小会儿的等待,很多情况下是足以致命的。
改进后的火绳枪,将火绳夹住,勾动扳机将火绳推进火门引燃火药,因此可以双手平端枪身,眼睛也可以一直盯着目标,射击精度自然大大的提高。
至于这燧发枪,是用燧石击打铁砧产生火花引燃火药,更高级了些。不用拖着长长的火绳相互干扰,以及火绳枪那些复杂的操作,队形也可以站得更密集些。
萧俊摆弄着手中的铁疙瘩,琢磨了良久,又画了些图,口中喃喃道:“虽然工艺过于复杂了一些,但改装成燧发枪也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难嘛?”他来自后世,大概的知道火枪发展的历史,加上这部明史中对燧发枪也有个大概的介绍,因此这大方向能把握住了,自然不会走什么弯路。
将图纸画好之后,萧俊却在考虑另外一个问题,按清律,没有工部和兵部的允许,寻常百姓是不允许私自研制武器的,违者严惩,至于如何严惩,是砍头、抄家还是流放则是要依情形而定。
当然无论是明朝还是后世,在中国,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允许百姓随意研制火器的,这是铁律,自己得想办法钻钻空子。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重生于康熙初年》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重生于康熙初年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