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0章 风口之上
目录:大时代之1983| 作者:杨叛儿| 类别:都市言情
♂,
虽然对戈文的话将信将疑,但是杜奇峰和陈木盛还是听取了戈文的建议,当天傍晚就在戈文的介绍下认识了来自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的那个导演。
聊天的结果让杜奇峰和陈木盛大为惊讶,这个导演的学识和能力都丝毫不差于他们,某些方面甚至更胜于一筹。
这是必然的,能进来香港的交流团的,那个不是专业领域里出类拔萃的人物?
或许自己真的能从内地同行那里得到一些帮助?!
抱着这样的心思,杜奇峰和陈木盛向这个导演打听《西游记》拍摄的情况,可惜这个导演却对《西游记》剧组的情况不大了解,于是两人也只能拜托这个导演帮忙打听一下《西游记》剧组的布景和特效手段,然后闷闷不乐的回转。
送走了杜奇峰和陈木盛,还没等戈文回到房间就被人通知说艾青要见他。
艾青老先生依然是那副生冷的表情,看到戈文就问他怎么回事。
而等艾青问清了事情的原委后,戈文第一次从老先生的脸上看到了愉悦的神情,尽管只是匆匆一瞥。
离开艾青老先生的房间后,戈文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与巴老不同,他每次看到艾青老先生居然会有一种学生见到老师的惶恐不安,一方面怕老师生气,有一方面却想要得到老师的赞美。
接下来的几天,戈文依然每天都往外跑,四个字概括起来就是吃喝玩乐。
而杜奇峰和陈木盛也只要一有时间就会过来找他,所以戈文对于《杨家将》剧组的情况还真的比较了解。
在戈文离开剧组的第二天,杜奇峰就联名剧组的各个部门以及演员,将戈文的那个神话故事大纲递了上去。
这样集体性的活动自然引起了邵氏高层的注意,然后杜奇峰就被帮邵大亨打理邵氏和无线的日常业务的方逸华接见。
此时的方逸华刚刚接手TVB,正是大肆笼络人心的时候。
待了解到事情的经过,又看过戈文的剧本后,方逸华大手一挥便通过了杜奇峰的更换剧本的请求。当然人家也不会装老好人,她给了杜奇峰空间,却也限定了时间。
无论如何《杨家将》作为今年无线电视台的台庆剧必须保证台庆那天上映。
于是杜奇峰一方面召集了邵氏精锐的编剧团队没日没夜的赶剧本。后世有“韦祖”之称的韦佳辉、后世有“双游”之称的游志和游海都是编剧团队中的一员,连戈文也被时不时拉到无线的广播大楼参与剧本创作。
仅仅三天时间,一个血肉分满、慷慨激昂的神话杨家将剧本就诞生了,大纲依然是戈文的神话故事,细节却丰满了许多,连戈文看了都觉得好。
而被拉壮丁的福利之一就是,戈文在无线的广播大楼里偶然见到了还在主持430穿梭机节目的周星池。这时候的他还不像未来那样胡子拉碴留着华发,很年轻,很消瘦,很腼腆,有着一副很孩子气的面容。
另一方面,杜奇峰已经通过那个导演联系上了内地的《西游记》剧组。
虽然双方只能通过电话聊天,可是杜奇峰还是从聊天的内容中判断出《西游记》剧组确实总结出了一整套非常完备的神话片拍摄手法。他再次赤膊上阵,一番恳请之后得到了方逸华允诺的另一笔资金。然后杜奇峰就派出了由陈木盛带队的团队赶赴内地,利用资金帮《西游记》剧组渡过难关,同时也求取真经。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来香港的内地文化交流团的身影,不然深得邵大亨抠门精髓的方逸华怎会平白拿出资金,这背后自然有交流团和邵大亨的交际往来。
现在《杨家将》剧组已经全部准备就绪,所有人都撸起了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真正的万事俱备只欠陈木盛这股东风了。
《杨家将》剧组的东风什么时候来还不清楚,但是戈文的东风却来了。
他突然一下子就出现在了风口之上。
1985年8月的这天早上。
九龙铜家湾巴士站点。
一辆双层巴士慢慢悠悠的驶来,即将停靠进站台。
杨洋用胳膊夹着公文包,气喘吁吁的小跑着来到车站边上的报亭口,对上了年纪的老板说道:“李伯,今天的《明报》给我,晚上下班再给你钱,我赶时间!”
正在用干布子擦拭着杂志封面的李伯听到杨洋的话,赶紧从右手边上的报纸丛中抽出一份来递了出去,“我说今天怎么不见你,误点了吧!”
“李伯,先不和你说了,我赶车!”杨洋抓过报纸,顾不得理会李伯,一个健步就窜上了即将离开的巴士。
在二层的空落的座位上坐下来,杨洋喘了好久气息才平静下来。
正像报亭李伯说的那样,他昨天晚上玩的太嗨,今早起晚了,导致误了上一趟车。还好终于赶上了第二趟车,只要迟到在一个小时内,找个借口应该能蒙混过关。
像往常一样,杨洋将抓在手中的《明报》打开,第一时间就看向了副刊。
如果说《明报》是杨洋最喜欢的报纸的话,那《明报》的副刊就是他最喜欢的版面。
在香港,不管是港闻还是国际电讯其实各家报纸都差不了多少,杨洋之所以爱看《明报》而不是《星岛日报》或《东方日报》,是因为《明报》在香港知识分子界享有盛誉,杨洋觉得自己应该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尽管他是搞金融贸易的。
另外《明报》的副刊确实与众不同,光是那一连串香港顶尖的文人作者名字就让人心情澎湃,而且副刊上的文章或新奇有趣,或夹叙夹议言之有物,不像其他报纸总有一些长吁短叹、无病呻吟、自吹自擂的文章。
当看到副刊的第一眼,杨洋就注意到了今天的《明报》副刊和以往不一样。
因为他看到了一篇篇幅超级长的文章。
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不对,应该说是自从金庸封笔不在《明报》副刊连载小说后就再没出现过的事情。
好奇之下,杨洋没有第一时间去看自己最喜欢看的林燕妮的专栏,而是看起了这篇文章。
香港往事?
切,是讲历史的吧!
香港的历史谁不知道啊!
杨洋撇了撇嘴,然后径自空过正文,看起文章末尾的作者名来。
戈文?
没听说过,似乎不是什么大作家啊!
今天的《明报》编辑怎么回事,怎么会犯了这么大的错误,登载这样莫名其妙的文章?
人们不是在传金庸现在还在管明报的副刊吗?
哎,看来金庸确实老了,怪不得《东方日报》上刊登金庸想卖明报集团的八卦呢!
杨洋摇了摇头,将这篇叫做《香港往事》的文章空过,看起了林燕妮的专栏文章来。
杨洋一目十行很快就将《明报》副刊上的小文章都看完了,之后他还意犹未尽的砸吧了砸吧嘴巴。
别说《明报》副刊上这些小文章真的很意思呢。尤其是林燕妮今天介绍的一道美食,光是看文字就让人口水欲滴啊!
杨洋的目光不自然的又返回到了那篇《香港往事》上。
今天的副刊内容明显比以往少了很多,平时他上了车看《明报》副刊,等看完时刚刚到站,时间掐得非常准,可是今天却闲下来许久。
杨洋看了看表,离到站应该还有七八分钟。
算了,打发一下时间而已。
……
渔村的老百姓们生平第一次看到那艘巨大的冒着滚滚白烟的铁家伙在大海上披荆斩浪时,每个人都非常的惊讶甚至害怕,可是没有人知道那只是噩梦的开始。
……
好吧,我高估自己了,想自己编几句《香港往事》的句子,结果在电脑前抓耳挠腮坐了整整一个小时,一个字没写出。
泪奔……(未完待续。)
虽然对戈文的话将信将疑,但是杜奇峰和陈木盛还是听取了戈文的建议,当天傍晚就在戈文的介绍下认识了来自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的那个导演。
聊天的结果让杜奇峰和陈木盛大为惊讶,这个导演的学识和能力都丝毫不差于他们,某些方面甚至更胜于一筹。
这是必然的,能进来香港的交流团的,那个不是专业领域里出类拔萃的人物?
或许自己真的能从内地同行那里得到一些帮助?!
抱着这样的心思,杜奇峰和陈木盛向这个导演打听《西游记》拍摄的情况,可惜这个导演却对《西游记》剧组的情况不大了解,于是两人也只能拜托这个导演帮忙打听一下《西游记》剧组的布景和特效手段,然后闷闷不乐的回转。
送走了杜奇峰和陈木盛,还没等戈文回到房间就被人通知说艾青要见他。
艾青老先生依然是那副生冷的表情,看到戈文就问他怎么回事。
而等艾青问清了事情的原委后,戈文第一次从老先生的脸上看到了愉悦的神情,尽管只是匆匆一瞥。
离开艾青老先生的房间后,戈文长长的出了一口气。与巴老不同,他每次看到艾青老先生居然会有一种学生见到老师的惶恐不安,一方面怕老师生气,有一方面却想要得到老师的赞美。
接下来的几天,戈文依然每天都往外跑,四个字概括起来就是吃喝玩乐。
而杜奇峰和陈木盛也只要一有时间就会过来找他,所以戈文对于《杨家将》剧组的情况还真的比较了解。
在戈文离开剧组的第二天,杜奇峰就联名剧组的各个部门以及演员,将戈文的那个神话故事大纲递了上去。
这样集体性的活动自然引起了邵氏高层的注意,然后杜奇峰就被帮邵大亨打理邵氏和无线的日常业务的方逸华接见。
此时的方逸华刚刚接手TVB,正是大肆笼络人心的时候。
待了解到事情的经过,又看过戈文的剧本后,方逸华大手一挥便通过了杜奇峰的更换剧本的请求。当然人家也不会装老好人,她给了杜奇峰空间,却也限定了时间。
无论如何《杨家将》作为今年无线电视台的台庆剧必须保证台庆那天上映。
于是杜奇峰一方面召集了邵氏精锐的编剧团队没日没夜的赶剧本。后世有“韦祖”之称的韦佳辉、后世有“双游”之称的游志和游海都是编剧团队中的一员,连戈文也被时不时拉到无线的广播大楼参与剧本创作。
仅仅三天时间,一个血肉分满、慷慨激昂的神话杨家将剧本就诞生了,大纲依然是戈文的神话故事,细节却丰满了许多,连戈文看了都觉得好。
而被拉壮丁的福利之一就是,戈文在无线的广播大楼里偶然见到了还在主持430穿梭机节目的周星池。这时候的他还不像未来那样胡子拉碴留着华发,很年轻,很消瘦,很腼腆,有着一副很孩子气的面容。
另一方面,杜奇峰已经通过那个导演联系上了内地的《西游记》剧组。
虽然双方只能通过电话聊天,可是杜奇峰还是从聊天的内容中判断出《西游记》剧组确实总结出了一整套非常完备的神话片拍摄手法。他再次赤膊上阵,一番恳请之后得到了方逸华允诺的另一笔资金。然后杜奇峰就派出了由陈木盛带队的团队赶赴内地,利用资金帮《西游记》剧组渡过难关,同时也求取真经。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来香港的内地文化交流团的身影,不然深得邵大亨抠门精髓的方逸华怎会平白拿出资金,这背后自然有交流团和邵大亨的交际往来。
现在《杨家将》剧组已经全部准备就绪,所有人都撸起了袖子准备大干一场。
真正的万事俱备只欠陈木盛这股东风了。
《杨家将》剧组的东风什么时候来还不清楚,但是戈文的东风却来了。
他突然一下子就出现在了风口之上。
1985年8月的这天早上。
九龙铜家湾巴士站点。
一辆双层巴士慢慢悠悠的驶来,即将停靠进站台。
杨洋用胳膊夹着公文包,气喘吁吁的小跑着来到车站边上的报亭口,对上了年纪的老板说道:“李伯,今天的《明报》给我,晚上下班再给你钱,我赶时间!”
正在用干布子擦拭着杂志封面的李伯听到杨洋的话,赶紧从右手边上的报纸丛中抽出一份来递了出去,“我说今天怎么不见你,误点了吧!”
“李伯,先不和你说了,我赶车!”杨洋抓过报纸,顾不得理会李伯,一个健步就窜上了即将离开的巴士。
在二层的空落的座位上坐下来,杨洋喘了好久气息才平静下来。
正像报亭李伯说的那样,他昨天晚上玩的太嗨,今早起晚了,导致误了上一趟车。还好终于赶上了第二趟车,只要迟到在一个小时内,找个借口应该能蒙混过关。
像往常一样,杨洋将抓在手中的《明报》打开,第一时间就看向了副刊。
如果说《明报》是杨洋最喜欢的报纸的话,那《明报》的副刊就是他最喜欢的版面。
在香港,不管是港闻还是国际电讯其实各家报纸都差不了多少,杨洋之所以爱看《明报》而不是《星岛日报》或《东方日报》,是因为《明报》在香港知识分子界享有盛誉,杨洋觉得自己应该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尽管他是搞金融贸易的。
另外《明报》的副刊确实与众不同,光是那一连串香港顶尖的文人作者名字就让人心情澎湃,而且副刊上的文章或新奇有趣,或夹叙夹议言之有物,不像其他报纸总有一些长吁短叹、无病呻吟、自吹自擂的文章。
当看到副刊的第一眼,杨洋就注意到了今天的《明报》副刊和以往不一样。
因为他看到了一篇篇幅超级长的文章。
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不对,应该说是自从金庸封笔不在《明报》副刊连载小说后就再没出现过的事情。
好奇之下,杨洋没有第一时间去看自己最喜欢看的林燕妮的专栏,而是看起了这篇文章。
香港往事?
切,是讲历史的吧!
香港的历史谁不知道啊!
杨洋撇了撇嘴,然后径自空过正文,看起文章末尾的作者名来。
戈文?
没听说过,似乎不是什么大作家啊!
今天的《明报》编辑怎么回事,怎么会犯了这么大的错误,登载这样莫名其妙的文章?
人们不是在传金庸现在还在管明报的副刊吗?
哎,看来金庸确实老了,怪不得《东方日报》上刊登金庸想卖明报集团的八卦呢!
杨洋摇了摇头,将这篇叫做《香港往事》的文章空过,看起了林燕妮的专栏文章来。
杨洋一目十行很快就将《明报》副刊上的小文章都看完了,之后他还意犹未尽的砸吧了砸吧嘴巴。
别说《明报》副刊上这些小文章真的很意思呢。尤其是林燕妮今天介绍的一道美食,光是看文字就让人口水欲滴啊!
杨洋的目光不自然的又返回到了那篇《香港往事》上。
今天的副刊内容明显比以往少了很多,平时他上了车看《明报》副刊,等看完时刚刚到站,时间掐得非常准,可是今天却闲下来许久。
杨洋看了看表,离到站应该还有七八分钟。
算了,打发一下时间而已。
……
渔村的老百姓们生平第一次看到那艘巨大的冒着滚滚白烟的铁家伙在大海上披荆斩浪时,每个人都非常的惊讶甚至害怕,可是没有人知道那只是噩梦的开始。
……
好吧,我高估自己了,想自己编几句《香港往事》的句子,结果在电脑前抓耳挠腮坐了整整一个小时,一个字没写出。
泪奔……(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大时代之1983》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大时代之1983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