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杀人者一刀风是也(二)
目录:赳赳民国| 作者:英俊的猪脚| 类别:都市言情
“来,张开口,把舌头伸出来。对就这样。。。。。嗯,舌苔很黄。来,眼睛看着我,转,怎么转都行。。。。。对,不错。”
空荡荡的大堂上,一桌一椅一凳,两个火炭炉子红火火的烧着。炉子上烧着两壶开水,正滋滋的冒着热气。李先生翻开一个病人的眼皮,仔细观看,听了听脉搏。然后笔走龙蛇,飞快的用毛笔在一张纸上记录。眨眼间一张工整的可以当字帖的楷书药方已经写好。
“没有大关系,就是受了点风寒,这副药你交给交到药房,让他们给你配好。出门的时候叫一下下一个人。”李先生和蔼的说着,把药方递给面前的病人。
那病人千恩万谢的说了一堆子的感谢话,转身走了出去。大堂外,两个大汉站在门口,场院中竟似人满为患,或站或坐,全是过来看病的人群。转过场院,顺着山根是一排整齐的窑洞,里面砰砰的捣药声不绝于耳,不时有人进进出出,一股子明显的中药香味弥漫在院子当中。“下一个。”随着一声呼喊,又一群病人走进了李先生坐诊的大堂。
“咚咚锵,咚咚锵,咚咕隆咚,咚咚锵。。。。。。”
锣鼓喧闹,唢呐喇叭齐鸣,一阵嘈杂由远而近锵锵而来。“扭秧歌嘞,扭秧歌嘞!”随着外面的呼喊,场院里等着看病的人群也跟着乱了起来。一部分家属呼喊着早已经跑出去看热闹,走不了的,也都像鸭子一样伸着脖子。
李先生眉头一皱,不满的对坐诊大堂门口把门的佃户说,“去看看,告诉他们这里有病人,要热闹到别的地方去。’
“是嘞,东家。”佃户小伙子答应一声,跑了出去。没有几分钟,门口的锣鼓喇叭声音却似乎更加嘹亮了,那小伙子却又跑了回来。
“东家,好事情啊,是来送字的。不知道你救了个什么人,说感谢救命之恩,就过来了。那个人还说,院子里满是病人,怕受影响,不敢进来。想请东家你过去一下,他感谢完了,马上就走。”小伙子高兴的眉飞色舞,既为东家高兴,也为自己能赶上这场热闹兴奋。
“啥?”李先生诧异了,病人家属感谢他,那很常见。看不见听诊堂上的土豆大枣吗,这都是病人家属跑过来感谢时送来的东西。今天赶集,好多人都顺道过来表示了一下,结果墙角就堆了一堆。李先生撂下笔,穿过场院来到门口。
只见门口早已人山人海,门外人声鼎沸,尘土飞扬,一队秧歌扭得正欢实。什么舞狮子,耍长龙,划旱船,蟹蚌精,猪八戒娶媳妇,一队队穿红挂绿的男男女女,踩着鼓点扭着屁股,手舞各色腰带,喜气洋洋从眼前逍遥而过,最前头引导队伍的几个人举着旗子,打着幡子。。。真比过年都不差。呼喝一声,十几条汉子头戴白羊肚手巾,腰扎红色腰带,一律的黑裤子白上衣,打着整齐的旋子,甩着整齐腰鼓,那脑袋摇晃的都快掉下来了。
大门口外面,安静的站着六个小伙子,也是白衫黑裤。最中间的两个抬着一个不知道是门板还是匾额一样的东西,上面挂着着好大一张白纸,上书四个大字,“在世华佗”。一左一右各有一人举着一个长棍子,棍子上搭下来一副对联。左边写:妙手回春神仙术,右边书:救死扶伤父母心。另有一人手举的是横批:仁心仁术。最前面的小伙子,肩上扛着一个褡裢,面上花里胡哨黑黑白白看不清面目。六个人站着前面一言不发,却反而更加突出,尤其是,这几个人竟然是一水的光头。脑袋上寸草不生,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看到李先生出来,不知何人一声呼喝,立时唢呐锣鼓一起停下来。只听有司仪高声唱到。“恩人出来了,受恩者跪~~~~”
只见,前面那个花脸光头上前一步,单膝下跪。双手把褡裢举得高高。周围的人声沉寂下来,只剩下司仪的声音。
“喝水不忘挖井人,做人不往父母恩。李先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李先生却不等他说完,赶紧一步跨上前去,伸手去扶下跪的小伙子。“后生,别,赶紧起来。这大礼可受不起。”仔细看看小伙子的模样,却不认识,疑惑道“后生娃,我不认识你,可别找错了人呐。”
那后生不敢用力,赶紧躬身站起来。说话异常恭敬。“李先生,您不认识我,那是因为受您恩惠的人太多了。我叫杜华,是您用老山参救了我的命。您仁心仁术,医术高超,而医德尤其让我心服。救命之恩难以回报。。。。。。”
李先生没有说话,刚才双手一抬之下,那后生的手臂竟然纹丝不动,足见他手里的褡裢分量着实不轻。还惊异什么病会要给这么多的大洋。杜华一开始讲话,他就认出来了,随即发现其他几个光头竟然都是杨家垴的后生,不禁暗自苦笑。“这小子还真是煞费苦心,干啥事情都和别人不一样。”
面对这个青年人,李先生不知如何去理解。他虽然也曾想过,可能是语言的失误,但是,杜华说话时的那种居高临下的蔑视是绝对不会错的。他瞧不起他李鼎铭,瞧不起他这个江湖郎中,他考虑的不是救命之恩,而是一种裸的商业交换。于是李先生认为他救了一个白眼狼。为此,痛惜那支千年人参,并大病一场。然而,此后这家伙的所作所为,又似乎不像是那样。他敢于在家法面前仗义执言,敢于在土匪面前自陷绝境。他的学问,能得到勘探队的赞赏,他的医术也有独到之处。为了救人,他敢于为了病患亲自试药,以至于嘴都麻木了也在所不惜。。。。。他到底是个什么人?
这个后生他身上有太多的迷,无论思维,言谈,举止,均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甚至还钱也搞得别出心裁。而他只可惜终究太年轻,他可笑的以为他李鼎铭会被这秧歌队的宣传所打动,却不知道他李鼎铭根本不在乎名声,黄土都要埋到脖子上的人了,早就看淡了一切。一个人一生的口碑岂会因为一场小小的秧歌而改变?真是笑话!
这个年轻人不知道,是他李鼎铭给这陕北带来了梁启超、康有为的变革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他十八年前就编写了著名的《蒙古历史教科书》,是他把杜聿明、刘志丹、关麟征、张耀明送去了黄埔,陕北这块土地太落后、太闭塞,观念守旧,沿袭旧制,尊孔读经,他需要的是教化新风,是文化传承。。。。。
李先生眼光复杂的看着杜华,猛然觉得全场安静,才发觉杜华已经说完了,大家都把眼光投向他自己,等着他说话。说什么呢,李先生的目光不自觉的看到了对联。
上联:妙手回春神仙术,
下联:救死扶伤父母心。
横批:仁心仁术。
“仁心仁术,神仙术要有父母心,仁心犹在仁术之上。”李先生不觉动容了,此子可教。
“你写的?”李先生来到匾额和对联前面。字迹倒是中规中矩,没有大的毛病,只是,墨汁淋漓,到现在还没有干透。
“我不会写毛笔字,这是请集市上的写字先生写的。”杜华恭敬的说。
“你不会用毛笔?你的学识从何而来?”李先生有些差异,一个转念便已明了,“啊,方今西学东渐,难不成你学的是西学?”
杜华一愣,没有听懂。什么西学东渐,啥意思?李先生却以为自己猜对了。怪不得这个小子有时候说话乱七八糟,原来是这个原因。原来如此,一切谜团都解开了。李先生呵呵大笑,一时烦闷尽去。对杜华笑道:
“来,随我进来。”
说罢,转身往里走去,杜华捧着褡裢带着后面的对联牌匾规规矩矩的跟了进去。门口周围顿时欢声雷动,锣鼓唢呐再次响起,秧歌腰鼓再次跳了起来。
当晚,李先生把杜华留下吃饭说话。李先生发现,杜华对西学所知极其繁杂,对中国国学所知甚少,甚至许多基本知识都极少涉猎。而杜华嘴里的许多新名词,却也不知所云为何。临走的时候,李先生把杜华送出家门,并送给了他一盒膏药,专门是治疗面部烧伤所造成的死皮的。只是这是才研制出来,也不知道疗效,但可以保证没什么坏事情,杜华自是感激不尽。
第二天,鸡鸣二遍,杜华便和哥几个起床,随便在扬四海那里扒拉一点吃的,天还没亮,就起身往回走。这一趟出来,哥几个神清气爽,不但办成了事情,大家理了头,各自添了一身新衣服,更重要的是玩了个痛快。一行人说说笑笑,真是兴高采烈。
才出镇子没有多远,忽听一声“老爷!”一个小人奔跑着来到众人面前。扑通一声就跪下了。大家接着月光一看,原来是个乞丐。杜华见是白天那个小孩,心中不悦,说道,“白天不是给过你钱了吗,怎么又来?”说罢拔腿就走。哪知道,那个小孩一下扑上来死死抱住杜华的大腿,嘴里哇哇大哭着夹缠不清。正在烦乱不知如何处理的时候,官娃奇怪的问,
“什么,你姐姐被抓走了?”大文学 www.dawenxue.net
空荡荡的大堂上,一桌一椅一凳,两个火炭炉子红火火的烧着。炉子上烧着两壶开水,正滋滋的冒着热气。李先生翻开一个病人的眼皮,仔细观看,听了听脉搏。然后笔走龙蛇,飞快的用毛笔在一张纸上记录。眨眼间一张工整的可以当字帖的楷书药方已经写好。
“没有大关系,就是受了点风寒,这副药你交给交到药房,让他们给你配好。出门的时候叫一下下一个人。”李先生和蔼的说着,把药方递给面前的病人。
那病人千恩万谢的说了一堆子的感谢话,转身走了出去。大堂外,两个大汉站在门口,场院中竟似人满为患,或站或坐,全是过来看病的人群。转过场院,顺着山根是一排整齐的窑洞,里面砰砰的捣药声不绝于耳,不时有人进进出出,一股子明显的中药香味弥漫在院子当中。“下一个。”随着一声呼喊,又一群病人走进了李先生坐诊的大堂。
“咚咚锵,咚咚锵,咚咕隆咚,咚咚锵。。。。。。”
锣鼓喧闹,唢呐喇叭齐鸣,一阵嘈杂由远而近锵锵而来。“扭秧歌嘞,扭秧歌嘞!”随着外面的呼喊,场院里等着看病的人群也跟着乱了起来。一部分家属呼喊着早已经跑出去看热闹,走不了的,也都像鸭子一样伸着脖子。
李先生眉头一皱,不满的对坐诊大堂门口把门的佃户说,“去看看,告诉他们这里有病人,要热闹到别的地方去。’
“是嘞,东家。”佃户小伙子答应一声,跑了出去。没有几分钟,门口的锣鼓喇叭声音却似乎更加嘹亮了,那小伙子却又跑了回来。
“东家,好事情啊,是来送字的。不知道你救了个什么人,说感谢救命之恩,就过来了。那个人还说,院子里满是病人,怕受影响,不敢进来。想请东家你过去一下,他感谢完了,马上就走。”小伙子高兴的眉飞色舞,既为东家高兴,也为自己能赶上这场热闹兴奋。
“啥?”李先生诧异了,病人家属感谢他,那很常见。看不见听诊堂上的土豆大枣吗,这都是病人家属跑过来感谢时送来的东西。今天赶集,好多人都顺道过来表示了一下,结果墙角就堆了一堆。李先生撂下笔,穿过场院来到门口。
只见门口早已人山人海,门外人声鼎沸,尘土飞扬,一队秧歌扭得正欢实。什么舞狮子,耍长龙,划旱船,蟹蚌精,猪八戒娶媳妇,一队队穿红挂绿的男男女女,踩着鼓点扭着屁股,手舞各色腰带,喜气洋洋从眼前逍遥而过,最前头引导队伍的几个人举着旗子,打着幡子。。。真比过年都不差。呼喝一声,十几条汉子头戴白羊肚手巾,腰扎红色腰带,一律的黑裤子白上衣,打着整齐的旋子,甩着整齐腰鼓,那脑袋摇晃的都快掉下来了。
大门口外面,安静的站着六个小伙子,也是白衫黑裤。最中间的两个抬着一个不知道是门板还是匾额一样的东西,上面挂着着好大一张白纸,上书四个大字,“在世华佗”。一左一右各有一人举着一个长棍子,棍子上搭下来一副对联。左边写:妙手回春神仙术,右边书:救死扶伤父母心。另有一人手举的是横批:仁心仁术。最前面的小伙子,肩上扛着一个褡裢,面上花里胡哨黑黑白白看不清面目。六个人站着前面一言不发,却反而更加突出,尤其是,这几个人竟然是一水的光头。脑袋上寸草不生,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看到李先生出来,不知何人一声呼喝,立时唢呐锣鼓一起停下来。只听有司仪高声唱到。“恩人出来了,受恩者跪~~~~”
只见,前面那个花脸光头上前一步,单膝下跪。双手把褡裢举得高高。周围的人声沉寂下来,只剩下司仪的声音。
“喝水不忘挖井人,做人不往父母恩。李先生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李先生却不等他说完,赶紧一步跨上前去,伸手去扶下跪的小伙子。“后生,别,赶紧起来。这大礼可受不起。”仔细看看小伙子的模样,却不认识,疑惑道“后生娃,我不认识你,可别找错了人呐。”
那后生不敢用力,赶紧躬身站起来。说话异常恭敬。“李先生,您不认识我,那是因为受您恩惠的人太多了。我叫杜华,是您用老山参救了我的命。您仁心仁术,医术高超,而医德尤其让我心服。救命之恩难以回报。。。。。。”
李先生没有说话,刚才双手一抬之下,那后生的手臂竟然纹丝不动,足见他手里的褡裢分量着实不轻。还惊异什么病会要给这么多的大洋。杜华一开始讲话,他就认出来了,随即发现其他几个光头竟然都是杨家垴的后生,不禁暗自苦笑。“这小子还真是煞费苦心,干啥事情都和别人不一样。”
面对这个青年人,李先生不知如何去理解。他虽然也曾想过,可能是语言的失误,但是,杜华说话时的那种居高临下的蔑视是绝对不会错的。他瞧不起他李鼎铭,瞧不起他这个江湖郎中,他考虑的不是救命之恩,而是一种裸的商业交换。于是李先生认为他救了一个白眼狼。为此,痛惜那支千年人参,并大病一场。然而,此后这家伙的所作所为,又似乎不像是那样。他敢于在家法面前仗义执言,敢于在土匪面前自陷绝境。他的学问,能得到勘探队的赞赏,他的医术也有独到之处。为了救人,他敢于为了病患亲自试药,以至于嘴都麻木了也在所不惜。。。。。他到底是个什么人?
这个后生他身上有太多的迷,无论思维,言谈,举止,均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甚至还钱也搞得别出心裁。而他只可惜终究太年轻,他可笑的以为他李鼎铭会被这秧歌队的宣传所打动,却不知道他李鼎铭根本不在乎名声,黄土都要埋到脖子上的人了,早就看淡了一切。一个人一生的口碑岂会因为一场小小的秧歌而改变?真是笑话!
这个年轻人不知道,是他李鼎铭给这陕北带来了梁启超、康有为的变革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他十八年前就编写了著名的《蒙古历史教科书》,是他把杜聿明、刘志丹、关麟征、张耀明送去了黄埔,陕北这块土地太落后、太闭塞,观念守旧,沿袭旧制,尊孔读经,他需要的是教化新风,是文化传承。。。。。
李先生眼光复杂的看着杜华,猛然觉得全场安静,才发觉杜华已经说完了,大家都把眼光投向他自己,等着他说话。说什么呢,李先生的目光不自觉的看到了对联。
上联:妙手回春神仙术,
下联:救死扶伤父母心。
横批:仁心仁术。
“仁心仁术,神仙术要有父母心,仁心犹在仁术之上。”李先生不觉动容了,此子可教。
“你写的?”李先生来到匾额和对联前面。字迹倒是中规中矩,没有大的毛病,只是,墨汁淋漓,到现在还没有干透。
“我不会写毛笔字,这是请集市上的写字先生写的。”杜华恭敬的说。
“你不会用毛笔?你的学识从何而来?”李先生有些差异,一个转念便已明了,“啊,方今西学东渐,难不成你学的是西学?”
杜华一愣,没有听懂。什么西学东渐,啥意思?李先生却以为自己猜对了。怪不得这个小子有时候说话乱七八糟,原来是这个原因。原来如此,一切谜团都解开了。李先生呵呵大笑,一时烦闷尽去。对杜华笑道:
“来,随我进来。”
说罢,转身往里走去,杜华捧着褡裢带着后面的对联牌匾规规矩矩的跟了进去。门口周围顿时欢声雷动,锣鼓唢呐再次响起,秧歌腰鼓再次跳了起来。
当晚,李先生把杜华留下吃饭说话。李先生发现,杜华对西学所知极其繁杂,对中国国学所知甚少,甚至许多基本知识都极少涉猎。而杜华嘴里的许多新名词,却也不知所云为何。临走的时候,李先生把杜华送出家门,并送给了他一盒膏药,专门是治疗面部烧伤所造成的死皮的。只是这是才研制出来,也不知道疗效,但可以保证没什么坏事情,杜华自是感激不尽。
第二天,鸡鸣二遍,杜华便和哥几个起床,随便在扬四海那里扒拉一点吃的,天还没亮,就起身往回走。这一趟出来,哥几个神清气爽,不但办成了事情,大家理了头,各自添了一身新衣服,更重要的是玩了个痛快。一行人说说笑笑,真是兴高采烈。
才出镇子没有多远,忽听一声“老爷!”一个小人奔跑着来到众人面前。扑通一声就跪下了。大家接着月光一看,原来是个乞丐。杜华见是白天那个小孩,心中不悦,说道,“白天不是给过你钱了吗,怎么又来?”说罢拔腿就走。哪知道,那个小孩一下扑上来死死抱住杜华的大腿,嘴里哇哇大哭着夹缠不清。正在烦乱不知如何处理的时候,官娃奇怪的问,
“什么,你姐姐被抓走了?”大文学 www.dawenxue.net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赳赳民国》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赳赳民国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