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煤化石油的不足
目录:最大与最小| 作者:黑色的眼睛| 类别:历史军事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尧明组织分成材料,通讯,空军,陆军,和海军等多个小组,听取了各种军备技术的汇报。
尧明首先参与的是材料技术小组,现在德国已经具备了用煤提炼石油和合成橡胶的材料技术。烽火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这两项技术是他最心爱的秘密。
德国的港口被英吉利海峡直接覆盖,其海洋贸易直接受英国制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德国是一个缺乏石油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内陆国家”。德国是一个产煤的大国,在原时空,希特勒之所以敢于战争冒险,就是仗着这两项技术可以保证德国资源不枯竭。在场的所有人听了这两项技术后,都非常兴奋。其中胖子戈林最为高兴,因为这两项技术的研究是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搞的。(其实都是从美国杜邦化学公司买的)。
尧明问了很简单的一个数据,那就是这两项技术能替代的进口石油和进口橡胶的百分比。答案让在场的人目瞪口呆。第一,在场的人(包括烽火)都不知道德国每年具体进口了多少石油和橡胶。第二,这两项技术仅在实验室试用,秘密设置的生产基地刚刚启动,完全没有第一手生产数据。第三,由于保密的原因,整个计划竟然没有国家的正式资源和统计部门参加,研制单位也没有国家的需求数据。
尧明哭笑不得。烽火的纳粹党智囊团整体战略智力低下,只会耍些流氓无赖的小聪明。这也难怪,烽火自己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他纳粹党主要“党徒”的总体文化程度也并不高。也许历史学家们会责怪德国人民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无赖加赌徒”的领袖。然而尧明现在已经深深地知道了实际情况,是《凡尔赛合约》帮助德国选择了希特勒!希特勒耍赖、赌博、用尽心机和手段,才使得德国从完全不合理的《凡尔赛合约》中解脱出来,就像希特勒自己说的一样,换了其他领袖,根本作不到这一点!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太多了,尧明还记得一个饱含辛酸的笑话:“所谓的革命者,就是连对生命都不知畏惧和尊重的人,这些人能有多少理智呢?”比起原时空的50年代中国的大炼钢铁和大跃进那些丝毫没有任何科学道理、完全荒唐无知的行为,现在希特勒犯的错误算是小多了。
这些弱点完全可以靠正常的国家职业团体的参与而弥补,但《凡尔赛合约》却规定了对德国的各种军事限制,所以根本不可能把这些事情放到桌面上去研究。当时,欧洲各种极端的意识形态流行,经常造成流血冲突,**输出革命的威胁又迫在眉睫,但作为德国国家领导人,在策划自己国家安全的时候,却要作得像个小偷!即使希特勒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也会被这样的偷鸡摸狗的政治引诱出战争的冲动,何况他本身就是一个YY地想作“欧洲大帝”的狂妄之徒呢?
是希特勒选择了战争,还是战争选择了希特勒,看来还真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作者说,“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真正答案是时空穿越)。
最后马丁.鲍曼迅速地给国家有关部门打了电话,要来了相应的数据。而两个兴冲冲地前来汇报的科学家则满头大汗地临时召集了该科研计划的相关人员,反复核算各种生产数据。
忙活了一个上午,经过了好几次漏洞百出的反复计算,总算搞出了一个比较有依据的数据。幸好该数据的结果还差强人意,合成石油最多只能替代70%的现在原油进口。合成橡胶情况则很好,即经济,又能够完全替代橡胶进口。
这无疑是一个大的打击,合成石油的最高产量比烽火想象的能够支持两面作战消耗的量少很多,一旦发生战争,石油的需求量可能成多倍增长。也就是说,在战略上德国必须仔细地考虑石油来源。
身临其境,尧明终于解开关于原时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迷。那就是为什么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在大战初期一直没有下决心去寻找石油资源,直到后来才仓促地向北非进军中东油田和向苏联的进军高加索油田,原来他一直以为煤化石油可以支持战争。反过来,丘吉尔却一早就知道石油对德国的重要性,所以他在1941年就与苏联联合入侵了伊朗和伊拉克,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还曾经计划轰炸苏联的高加索油田。而斯大林也豪不犹豫地焚烧了在高加索地区被德军占领的部分油田。最后盟军空袭德国煤化合成石油基地,终于使第三帝国因缺油而完全丧失战斗能力,以至于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都只能停在机场等着被盟军摧毁。
在原时空,希特勒在和西线英国作战的同时,又在东线同时进攻斯大林领导的苏联,被军事分析家认为是战略上的最大失策。分析家们认为,造成这个失策的原因可能有:一.希特勒盲目轻敌,苏联在入侵芬兰的战役中损失惨重,使得希特勒低估了苏军的实力。二.希特勒认为即使德国不主动发动战争,斯大林也会发动战争,而东欧地势平坦,德国又将它视为囊中之物,德国不愿意战火发生在东欧,而希望战火发生在俄国境内。三.希特勒盲目相信“闪电战”的突然性带来的优势,总希望“先下手为强”。
尧明一直觉得以上分析并不能完全能解释希特勒的失误,因为德国的主要石油来源之一是苏联,希特勒进攻苏联后,却迟迟没有去攻打高加索油田。现在尧明才知道希特勒一直以为自己的煤化石油技术可以让他完全不依赖石油进口,却不知道煤化石油也有产量瓶颈。这个爱使用秘密武器的家伙终于被秘密武器在最关键的时候出卖了。尧明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说道:“这让我想起了某个笑料电影中的场面,在一个惊险的环境中,英勇的主角以最有魅力的慢动作掏出了他的手枪。却尴尬地发现那不过是一根粉肠!”
尧明要求砍掉煤化石油项目。看到所有的纳粹分子仍然犹犹豫豫,尧明就扔出了最后的重磅炸弹——成本核算。经过反复推算——得到了尧明早就心知肚明的结果——煤化石油的方案需要大量的钢铁建造炼油炉具,还需要大量的人工,显然成本昂贵。如果大搞特稿的话,会成为德国的主要经济负担之一。
头脑敏捷的海德里奇总算给大家找回了一点面子。“我们还要伪装继续支持这个项目。我们要把这个项目作得很神秘。这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让我们的对手以为德国不会受石油进口的限制,这在我们的政治活动中就显得少了一个弱点(虚张声势)。二是我们可以把这个项目的资金挪出来搞其他秘密研究,而我们的对手将认为这些资金完全被用在了这种劳而无功的项目上,从而对我们真正的活动目的不加追究(移花接木,瞒天过海)。”
“对!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石油资源。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要在1938年才会被发现,要在二战后才全面开采。我们就用这笔经费去沙特开采石油!”尧明一听兴致大起,兴冲冲地说道。(结果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地看着尧明。完了,说跑嘴了!)
军事项目审查的第一天就出了头彩,德国下马了煤化石油项目,这是一笔巨大的节支!
表面上,德国决心加强与当时的产油大国美国的外交关系,争取于美国站在同一战线,以保证石油供应。实际上,在原时空炒股票期间对石油工业作过具体研究考察的尧明,知道中东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大型油田的位置——这是一笔巨大的知识财富。尧明暗中决定依靠这些知识,开发新的石油开采基地。
尧明保留了合成橡胶项目,但把合成橡胶生产技术解禁,从军备项目中剔除,变成民用项目。合成橡胶的生产成本低于进口天然橡胶,从经济上来讲是合算的。德国还要加大合成橡胶的生产规模,并靠出口合成橡胶赚取外汇。
尧明在石油问题上说漏嘴后,其他人没察觉。烽火却疑心大起,不断询问。最后,尧明只好将全球大型油田的大致位置画成一张像武侠小说中的“藏宝图”。烽火顿时视为至宝,琢磨着怎样把它刻在肚子上。尧明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让他去刻在情妇爱娃的背上。自然,烽火被老大耳刮子打了回来。尧明则自作自受,第二天还觉得脸上肉疼。
尧明首先参与的是材料技术小组,现在德国已经具备了用煤提炼石油和合成橡胶的材料技术。烽火露出了得意的笑容,这两项技术是他最心爱的秘密。
德国的港口被英吉利海峡直接覆盖,其海洋贸易直接受英国制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德国是一个缺乏石油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内陆国家”。德国是一个产煤的大国,在原时空,希特勒之所以敢于战争冒险,就是仗着这两项技术可以保证德国资源不枯竭。在场的所有人听了这两项技术后,都非常兴奋。其中胖子戈林最为高兴,因为这两项技术的研究是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搞的。(其实都是从美国杜邦化学公司买的)。
尧明问了很简单的一个数据,那就是这两项技术能替代的进口石油和进口橡胶的百分比。答案让在场的人目瞪口呆。第一,在场的人(包括烽火)都不知道德国每年具体进口了多少石油和橡胶。第二,这两项技术仅在实验室试用,秘密设置的生产基地刚刚启动,完全没有第一手生产数据。第三,由于保密的原因,整个计划竟然没有国家的正式资源和统计部门参加,研制单位也没有国家的需求数据。
尧明哭笑不得。烽火的纳粹党智囊团整体战略智力低下,只会耍些流氓无赖的小聪明。这也难怪,烽火自己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他纳粹党主要“党徒”的总体文化程度也并不高。也许历史学家们会责怪德国人民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无赖加赌徒”的领袖。然而尧明现在已经深深地知道了实际情况,是《凡尔赛合约》帮助德国选择了希特勒!希特勒耍赖、赌博、用尽心机和手段,才使得德国从完全不合理的《凡尔赛合约》中解脱出来,就像希特勒自己说的一样,换了其他领袖,根本作不到这一点!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太多了,尧明还记得一个饱含辛酸的笑话:“所谓的革命者,就是连对生命都不知畏惧和尊重的人,这些人能有多少理智呢?”比起原时空的50年代中国的大炼钢铁和大跃进那些丝毫没有任何科学道理、完全荒唐无知的行为,现在希特勒犯的错误算是小多了。
这些弱点完全可以靠正常的国家职业团体的参与而弥补,但《凡尔赛合约》却规定了对德国的各种军事限制,所以根本不可能把这些事情放到桌面上去研究。当时,欧洲各种极端的意识形态流行,经常造成流血冲突,**输出革命的威胁又迫在眉睫,但作为德国国家领导人,在策划自己国家安全的时候,却要作得像个小偷!即使希特勒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也会被这样的偷鸡摸狗的政治引诱出战争的冲动,何况他本身就是一个YY地想作“欧洲大帝”的狂妄之徒呢?
是希特勒选择了战争,还是战争选择了希特勒,看来还真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作者说,“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真正答案是时空穿越)。
最后马丁.鲍曼迅速地给国家有关部门打了电话,要来了相应的数据。而两个兴冲冲地前来汇报的科学家则满头大汗地临时召集了该科研计划的相关人员,反复核算各种生产数据。
忙活了一个上午,经过了好几次漏洞百出的反复计算,总算搞出了一个比较有依据的数据。幸好该数据的结果还差强人意,合成石油最多只能替代70%的现在原油进口。合成橡胶情况则很好,即经济,又能够完全替代橡胶进口。
这无疑是一个大的打击,合成石油的最高产量比烽火想象的能够支持两面作战消耗的量少很多,一旦发生战争,石油的需求量可能成多倍增长。也就是说,在战略上德国必须仔细地考虑石油来源。
身临其境,尧明终于解开关于原时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迷。那就是为什么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在大战初期一直没有下决心去寻找石油资源,直到后来才仓促地向北非进军中东油田和向苏联的进军高加索油田,原来他一直以为煤化石油可以支持战争。反过来,丘吉尔却一早就知道石油对德国的重要性,所以他在1941年就与苏联联合入侵了伊朗和伊拉克,在德国入侵苏联之前,还曾经计划轰炸苏联的高加索油田。而斯大林也豪不犹豫地焚烧了在高加索地区被德军占领的部分油田。最后盟军空袭德国煤化合成石油基地,终于使第三帝国因缺油而完全丧失战斗能力,以至于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都只能停在机场等着被盟军摧毁。
在原时空,希特勒在和西线英国作战的同时,又在东线同时进攻斯大林领导的苏联,被军事分析家认为是战略上的最大失策。分析家们认为,造成这个失策的原因可能有:一.希特勒盲目轻敌,苏联在入侵芬兰的战役中损失惨重,使得希特勒低估了苏军的实力。二.希特勒认为即使德国不主动发动战争,斯大林也会发动战争,而东欧地势平坦,德国又将它视为囊中之物,德国不愿意战火发生在东欧,而希望战火发生在俄国境内。三.希特勒盲目相信“闪电战”的突然性带来的优势,总希望“先下手为强”。
尧明一直觉得以上分析并不能完全能解释希特勒的失误,因为德国的主要石油来源之一是苏联,希特勒进攻苏联后,却迟迟没有去攻打高加索油田。现在尧明才知道希特勒一直以为自己的煤化石油技术可以让他完全不依赖石油进口,却不知道煤化石油也有产量瓶颈。这个爱使用秘密武器的家伙终于被秘密武器在最关键的时候出卖了。尧明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说道:“这让我想起了某个笑料电影中的场面,在一个惊险的环境中,英勇的主角以最有魅力的慢动作掏出了他的手枪。却尴尬地发现那不过是一根粉肠!”
尧明要求砍掉煤化石油项目。看到所有的纳粹分子仍然犹犹豫豫,尧明就扔出了最后的重磅炸弹——成本核算。经过反复推算——得到了尧明早就心知肚明的结果——煤化石油的方案需要大量的钢铁建造炼油炉具,还需要大量的人工,显然成本昂贵。如果大搞特稿的话,会成为德国的主要经济负担之一。
头脑敏捷的海德里奇总算给大家找回了一点面子。“我们还要伪装继续支持这个项目。我们要把这个项目作得很神秘。这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让我们的对手以为德国不会受石油进口的限制,这在我们的政治活动中就显得少了一个弱点(虚张声势)。二是我们可以把这个项目的资金挪出来搞其他秘密研究,而我们的对手将认为这些资金完全被用在了这种劳而无功的项目上,从而对我们真正的活动目的不加追究(移花接木,瞒天过海)。”
“对!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石油资源。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要在1938年才会被发现,要在二战后才全面开采。我们就用这笔经费去沙特开采石油!”尧明一听兴致大起,兴冲冲地说道。(结果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地看着尧明。完了,说跑嘴了!)
军事项目审查的第一天就出了头彩,德国下马了煤化石油项目,这是一笔巨大的节支!
表面上,德国决心加强与当时的产油大国美国的外交关系,争取于美国站在同一战线,以保证石油供应。实际上,在原时空炒股票期间对石油工业作过具体研究考察的尧明,知道中东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大型油田的位置——这是一笔巨大的知识财富。尧明暗中决定依靠这些知识,开发新的石油开采基地。
尧明保留了合成橡胶项目,但把合成橡胶生产技术解禁,从军备项目中剔除,变成民用项目。合成橡胶的生产成本低于进口天然橡胶,从经济上来讲是合算的。德国还要加大合成橡胶的生产规模,并靠出口合成橡胶赚取外汇。
尧明在石油问题上说漏嘴后,其他人没察觉。烽火却疑心大起,不断询问。最后,尧明只好将全球大型油田的大致位置画成一张像武侠小说中的“藏宝图”。烽火顿时视为至宝,琢磨着怎样把它刻在肚子上。尧明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让他去刻在情妇爱娃的背上。自然,烽火被老大耳刮子打了回来。尧明则自作自受,第二天还觉得脸上肉疼。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最大与最小》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最大与最小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