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名仕风流 正文 第008章、出门在外

正文 第008章、出门在外

目录:名仕风流| 作者:长江浪淘尽| 类别:历史军事

    既然郗夫人有喜,又着了凉需要人照顾,王羲之也就不去建康了,只嘱咐玄之了一番。当然宇之隐隐约约察觉到,王羲之似乎不太愿意和丞相王导多打交道,反正十年来,没见他回过一次建康,两边往来的书信也不多,仅有的一些通信,也都是相府三公子王洽写给王羲之的。

    这次除了玄之、凝之,去的就是宇之了——而肃之和涣之比宇之还要大上一岁,居然没有被选上去建康,让他们很是耿耿于怀,私底下意见很大,但是当着王羲之的面不敢表露出来,上来送行的时候也是一脸亲热不舍。

    “阿宇,你挺走运,我不知道阿父凭什么认为你比我强。不过你不要得意,明年又要召开定乡品雅集盛会,到时我会超过你的!也让阿父看看,他没有选择我去建康,是多么大的失误!”肃之在和宇之拥抱的时候在他耳边轻声说道。

    一旁的涣之也是同样的神情,能代表王家去建康参加族里的盛事,在他们看来是莫大的荣誉,也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宇之听了这不算威胁的“威胁”,或者说是挑战,微微一笑。

    “好,三哥、四哥,欢迎你们的挑战!到时我还真想看看,你们会有怎样的精彩表现。”宇之的微笑在肃之眼里被当成了皮笑肉不笑,他冷哼一声,和涣之扭头就走。肃之、涣之二人年少气盛,说话不免意气用事,不过也是好事,毕竟争的是荣誉,不是争女人也不是争家产。王家儿郎,还是比别家纨绔出息多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祖氏拉着宇之的手颇为不舍,这些那些叮嘱个没完,宇之有些吃不消了:“娘,我只是去趟建康,少则十天,多则一个月,必定回来,又什么可担心的?再说我都这么大了,能照顾好自己,你就别为我操心了。”

    心里想:古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家的情结,在国人心中始终是最重的——“家国天下”中,一般人把家庭、家族放在首位;只有出类拔萃的优秀人物才胸怀天下,认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认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恋家情结流传几千年,在后世,不论走到哪里,家始终是在外打拼的游子唯一的方向,春节来临之际,就是运输紧张之时,许多人拼命也要弄一张回家的火车票。

    就在他神游天外的时候,听见王羲之在叫他。

    “宇之,这封信你收好,一定要亲手交给丞相,如果见不到他,就交给你洽叔,切记,不要转手他人,一定要亲手交给他。”临行前王羲之拿出一封漆封好了的信,郑重对宇之说道。不知道写的是什么,这么郑重其事的,一定要交给王导或者王洽?

    凝之仿佛有什么话要说,却几次三番欲言又止,王羲之看出了他的窘迫,出言问道:“仲郎,你还有什么事吗?”

    “阿父,我……这个……小欣听闻我们要去建康,非常想跟着一起去……她这么多年没有离开过山阴,我也想让她见见世面也好。”他开始还不好意思支支吾吾,到后面竟是越说越顺畅。凝之这么嗫喏的性子,能在王羲之面前提出这样的要求,着实不易。宇之和玄之相视一笑,看凝之的眼神也颇有促狭的意味。

    本来凝之不抱任何希望的,没想到王羲之居然默许了,更是让肃之二人气歪了鼻子:我们也没去过建康,怎么我们不能去见世面?

    不过凝之不知道他们所想,就算知道也不当回事,因为一路上有李欣的加入,欢声笑语多了不少,给枯燥的旅途增添了几分颜色。

    前次孙道潜从建康到会稽,只用了两天一夜,这次宇之一行要提前这么多天上路,其实是因为他们带的东西多,路上行的慢——相府世子添了千金,当然得带上一份不薄的贺礼。这带着礼物赶路就行不快,大车又重又宽,很多路况无法通过,结果又绕远了。而且孙老道上次可是遭了罪了,他乘军中健夫驾的轻车,几乎是日夜不停地奔走,一路驿站上换马,那速度是一点没减。多亏孙老道是修道之人,身强体健的才能熬过来。

    从会稽到建康没有一千也有八百里,要是崎岖山路,按照现在的脚程,走上两三个月也是有可能的,要是碰上秦岭蜀道那样的天路,走半年都不为多。好在江南都是平原,纵使有丘陵也不难走。更胜在建康和会稽都是古都,交通极为发达,恰巧就有条路直接连着两座城。

    路是有路,可不全是官道,东晋才立国三十年,百废待兴,当初许多道路官衙庙宇田舍都毁于战火,别的且不说,有些个县衙大堂的屋顶坏了,到现在都没有修,一直让它开着天窗。倒不是县令有特别的爱好,喜欢坐在堂前看风景,而是修衙要钱,钱从哪来?

    让官府出的话,要先打报告,县令不能私自开仓放粮,不能随便动用府库修衙,他所能做的,就是在上峰有通告文书下来后,照章办理。当然平时还要管管张三家和李四家为了耕牛打架,赵五家俩小子闹分家,王六家婆媳吵嘴,胡七家里妯娌不和……大到县里大户人家遭了贼,小到那些个鸡毛蒜皮的事,只要有人来首告,他就得升堂。当然你要是遇上那些个朝南坐不管事的主,那也没办法,这是个例,也不排除它存在。

    晋朝地方官制是州郡县三级,所以县里的报告经过层层上报递到郡守手里,郡守一看,某县要修县衙,真是个败家玩意,手头事正多着呢,先放几天吧,一放就忘了时间。等想起来一看,差不多一个月过去了,这天郡守心情好,就批个意见再往上报。

    郡太守上面是州刺史,刺史(州牧)搁在汉朝那绝对是一个封疆大吏,都敢各自为政的,但是在晋朝他就是一闲职。因为头上往往还有以将军衔加领都督几州诸军事的牛人管着,这才是真正的地方大佬,比如王敦、庾亮、祖逖都做过这样的职位。这都是些你得罪不起的爷爷,像修衙这等大事岂是你刺史敢拍板的?当然得批个意见乖乖呈给都督诸军事来定夺。但是批得太快吧显得太随意,所以还得把时间往后错一错,这转来转去的又得半个月。

    <hr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名仕风流》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名仕风流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