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名仕风流 正文 第034章、待遇迥异(上)

正文 第034章、待遇迥异(上)

目录:名仕风流| 作者:长江浪淘尽| 类别:历史军事

    宇之闻言惊讶地抬头,却正对上玄之的目光。他眼中的目光很平和,并没有预想中的生气神色——这么快就平复了心情?宇之对玄之的气度和水平又有了更高的评价。就在程平去的时候,又有一家人马浩浩荡荡来了。

    当先的大汉跳下马来,大声嚷道:“六州诸军事、中书监庾公来贺,快快开门!”顿时就有眼色快的门子,飞快奔进去,从内把正门徐徐打开。

    宇之看了没有做声,只是拉拉凝之的衣袖,对那边嘴一努。他对这种变色龙势利眼十分反感,这些人的脸皮,厚度堪比建康的城墙。

    凝之看了冷哼一声,不说话,而李十三却忍不住道:“对鄢陵庾氏毕恭毕敬,对自家人还要摆脸子,什么东西!”看来他深知“主忧臣辱”的道理。

    李九接口讥讽道:“十三,你这就不懂了,人家庾公官高家世高,自然进的门槛也要高。哪像我们,搞不好还要沾他们的光才能进去!”语调有点高,刚刚好让那大汉和门子都听见。

    那大汉脸上勃然变色要大声呵斥,而玄之已是高声喝止道:“李九、十三,不得无礼!帝舅庾公是何等人物,怎由得你们胡乱评说?”又是对着马车摇施一礼道:“王某家教无方、御下不严,属下不懂事理,请庾公见谅。”

    嘴里说着见谅,眼睛却是看着车里,没有看向那大汉,因为这话不是说给他听的。那大汉还想发作,却见中间一辆大车下来一个三十四五岁的青年,忙垂手肃立听候吩咐。

    来人面目清秀,身材俊俏,保养得极好,岁月在他的脸上没有留下太多痕迹。他下车看见宇之,先是怔了一下,颔首微笑致意。转眼又看见玄之,喜笑颜开地走过来拉着他道:“原来是阿玄,还记得我吗?十年不见,你都长这么大了,现在会稽王郎的美名,可是都传诵到建康了啊!今日再见,何其幸哉!”他的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

    这人是谁,宇之怎么能不知道,昨天还在一起喝酒呢——不是别人,正是执金吾中尉庾羲!他的眼都睁圆了,没想到两人第二次见面是已这种方式,似乎有些尴尬。他和凝之上去见了礼,庾羲自是拿出一番慈蔼长辈的模样,勉励了一番。

    玄之并未认出来人,但听了他的话语,又见宇之和他相见,知道此人是庾亮的次子庾羲。看他人物风liu,谈吐不俗,心生好感,也还了一礼。而庾羲却是出人意料的热情,上来寒暄问暖,一点不拿自己当外人。

    原来十几年前,王羲之在浔阳给庾亮做参军的时候,庾羲就很仰慕他,总喜欢向他讨教课业清论上的问题,对他而言,王羲之是亦师亦友的存在。当玄之刚出世的时候庾羲还抱过他,所以庾羲能认识他也不足为奇,而当时玄之着实年幼,对庾羲的印象不怎么深刻,甚至可以说是很淡的一个影子,今天甫一见面,还有点吃不准是谁。

    两人年岁相差十岁上下,一晃快二十年过去,庾羲由一个俊俏少年郎长成了一个翩翩佳郎君,他继承了父亲相貌上的优点,身高七尺五寸(合一米八二)是一个标准的美男子。而玄之的变化更是大,他由过去的瓷娃娃长成了玉人般的美男。庾羲本已俊美得很,又显年轻,但是站在玄之身边,还是毫无悬念地被比下去了——“小卫玠”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

    庾氏和王氏一样,是东晋一等士族,更是同为四大家族而常有来往。庾亮虽出身高贵,但是没有沾染贵族子弟的纨绔习气。他在民间的风评很不错,长得又帅,时人都赞说他是个言谈举止雍容大度的美男子——虽然现在老了,也算个老帅哥吧,从他的帅儿子身上能看出,这个当老子的基因很好。

    王羲之曾为庾亮幕僚,两人的关系还是很近的,现在也常有书信来往。可是李氏兄弟哪里知道二十年前的旧事,图了一时嘴上痛快,却似大水冲了龙王庙,平白得罪了好人。

    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都是诗书起家,颍川庾氏也是书香门第,但他们的上位,更多的是依赖后宫的力量。渡江之后,庾家作为大晋的二流士族,看风向的眼光却很准,他们迅速地倒向了晋元帝司马睿这一方,成为最早归附的士族之一(当然功劳不如琅琊王氏,移镇江东都是王旷的提议),庾亮作为庾家的少壮派代表,在时任镇东大将军的司马睿府上担任西曹掾,颇受器重。

    而后司马睿不负众望的称帝了,庾家的势力也随之水涨船高,司马睿喝水不忘掘井人,以庾亮妹妹为皇太子(晋明帝司马绍)妃,还让庾亮侍讲东宫,与太子交好。等到司马睿驾鹤西游,司马绍登基,庾家的势力已经能算上大晋一流了,和王谢并称于世。

    庾家虽然是外戚,但是庾亮这人还是很不错的——他从不以外戚为荣,相反处处注意淡化这种影响,当然,你也可以鄙夷地说:许多黑道大佬在发了财之后也想尽一切办法洗白,两者有什么高下之分吗?但是,黑道大佬有几个像庾家这样爱国的?

    庾家爱国,可不是嘴上说说,他们一门三代都是卫国忠君的典范,庾亮不但力主北伐,还身先士卒身体力行。明帝追随先帝的脚步去了,即位的成帝司马衍本想让国舅爷庾亮到建康来安安稳稳地当中书监——中书省一把手,相当于总理,在魏晋时地位还比尚书令更显赫尊荣,多以诸公兼领。西晋时曾有荀勖自中书监迁任尚书令,人皆往贺喜他升官发财。荀勖却说道:“夺我凤凰池,诸公何贺焉!”可见中书监的实际地位之高和权力之大——他偏要去江州镇边。

    庾亮慷慨激昂道:“大丈夫当思虑家国大事,而非考虑自身安危。北狄自古常侵袭我华夏,是可忍孰不可忍!古有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近有祖士稚渡黄河收中原,亮虽不才,愿效仿先贤,为陛下在长江边筑一道钢铁防线,拱卫大晋江山千秋万代!”

    这一番话打动了成帝,于是他和周瑜一样,在江州留下了许多故事传说。事实证明,庾亮的语言艺术使他得以善终——他的一番话,正说到了不思进取,只想安定的成帝的心里,所以成帝对这个舅舅一直很信任也很放心。

    同样是怀着复国梦想,祖逖的事迹就比他悲壮许多。他在元帝司马睿渡江之初就积极提出北伐,想法是好的,爱国热情是高涨的,可是他忽略了一个事实——在皇帝的心中,一切都是虚的,只有屁股底下的位子是实实在在的。元帝实在不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皇位都是靠王氏帮他捧上去的,难以想要有什么作为。

    <hr />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名仕风流》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名仕风流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