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皇帝从来不简单
目录:非主流清穿|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看女生小说去书 客 居 “去岁福建旱,福州、漳州颗粒无收……已截漕粮……”
“呯!叮叮当当。”
耳听得这一阵噼哩哐啷,允祉悄悄抬眼看了一下他二哥的反应。只见正在听取汇报的皇帝一点反应也没有,依旧平静地跌着李光地的念叨。汇报的内容不怎么美妙,天下大旱已经有些时辰了,今年过年以后,到现在两个多了,京城是一滴雨也没落下来。
这个时候最恨有什么打扰清净的声音发出来了,偏偏乾清宫后面不远的地方正在施工。噪音扰民呐!
允祉把头又低了下去,啧啧,这皇帝还真是。他就属于那种不定时抽风型人,说他傻吧,也不是,他总能在合适的时候拍一拍马屁,比如上书要改名什么的;当你觉得他腹黑的时候,他又会犯一犯二,比如丧礼上不守规矩。真不知道他是老千还是菜鸟了。
允祉读书,知识面颇宽,存了不少奇奇怪怪的知识。这一回,胤礽趁机大修坤宁宫,还把老婆弄到乾清宫对面屋里暂住,奇异的是,坤宁宫改建的原因已经传得天下皆知了。要说这里头没有他这个好二哥的推手,打死他都不信。
二哥,您真高!
不过呢,这天旦倒是有一个好处:方便施工、方便举行各种仪式。这不,后边儿又开始叮当上了。
无聊地翻翻白眼,胤祉继续作认真聆听状,心却已经飞到了家里了。他的生母荣妃已经搬到他的诚郡王府里居住了,为此,府中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建工程,仿照宫里的做法,对王府西路进行了整修,辟为荣妃居所。其他接了生母出来的兄弟,大概也都是这么个做法。
允祉还在想,今年要守孝的,估计巡幸塞外是没有了,先帝是死在夏季的,如果出行了,这周年祭就没法亲去的。别的时候倒罢了,这头一个周年,皇帝一定要亲祭才好。
那就没法出去见荣宪公主了,荣宪公主倒是有近亲假,一年六十天。她来了,必会来看额娘的。不知道外甥女是不是一道过来?
正在神游间,忽听得上面胤礽问:“你们说呢?”
说到哪里啦?允祉努力回想,哦,对了,已经从旱情说到了马上就是先帝冥诞,皇帝要亲自去诣陵。允祉道:“皇上至孝,臣弟愿侍皇上同往。”
胤礽当然是发现了这个弟弟在走神,他也有些无奈。允祉说起来对他是有大功的,是他揭发了允禔的恶行,把这最大的敌人送去吃牢饭,又是他首倡,把兄弟们的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又避新君名讳。
允祉的缺点也很明显,沾了点酸秀才的脾气,有点神神唠唠,又有点小家子气,还有点儿不着调儿。
又来了!这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人,最是难缠。
说到这个“又”字,自然是因为还有其他类似的人物,他们对新君有功,但是本身就有这样或者那样不堪大用的缺点,令胤礽非常头疼!
今天,胤礽在乾清宫东配殿里听大学士的汇报,当然,他的弟弟、儿子也不免来了几个。
大家的老朋友李光地,凭借其出色的发挥,在当下内阁里依旧占有一席之地。按照传统,满洲旗有一保留名额,现在这个名额由马齐占着。胤礽又往内阁里添了个比较中意的王掞,与温达、萧永藻,一起构成了新一届内阁。
从总体上来看,并没有怎么改变康熙时期的大格局。
满朝上下都呼出了一口长气,还以为新帝登基要大换血呢!想当初,明索党争之时,一片血雨腥风,换了得势的人,怎么也得清洗一回。现在党争是不见了,但是吧,烂船还有三斤钉,怎么也得留下几个得用的吧?
康熙朝,与那个在肥缺上却总上缴不了多少钱的曹寅同样奇葩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索额图。
索额图择人的眼光,实在是……让人叹息。不是说他选的人多么多么白痴,实际上这些人里面还有一些是比较能干的。但是,能干与否倒在其次,跟他混在一起的人,不管有没有能力,都是节操掉了一地的。
索额图本人就不说了,要不是胤礽见机得快,估计也是个被康熙削的货。他的那些队友,混官场也算是一把好手,比如现在的刑部尚书齐世武,又比如步军统领托合齐。再比如两江总督噶礼,这货在山西巡抚任上干了十年,升了侍郎,去年点了两江总督。
这都是在索额图谢幕后从康熙手里混出来的官儿,水平那是有的,与之相对的,干坏事的水平也是一流的。
贪污受贿都是小意思了,这年头,当官的谁不的捞一点小外快呢?打击异己那也是不遗余力的。自己犯了错,有人弹劾了,寻个机会也要整死你。有时候还组团刷你!
MD!早晚换了你们,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多得是!
不过……治大国如烹小鲜,一条一条地来!别以为各种暴风骤雨式的改革看起来是一夜之间发下命令,就以为这是一拍脑袋就决定了的。但凡是成功的改革,就没有不是经过反复推演与排算的,匆忙而下的命令,从来都是难以成功的。
胤礽在等,等一个机会,在那之前,他只是小心地一点一点地把触手伸进相关领域,待到摸清情况,布局完毕,再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
比如现在。
李光地奏曰:“左副都御史庆德丁忧,左副都御史出缺,臣等已拟诸侯补名单,请皇上定夺。”
胤礽瞄了一眼,忽然来了兴趣,他跟他爹学习了一下,除了点了庆德这个满左副都御史的缺,还顺势来了个六部九卿大调个儿。最后,左副都御史是调了,王掞原是尚书,被他弄成大学士了,尚书这一级别的就缺了一个,还是汉员的缺。
胤礽就随意地道:“原偏沅赵申乔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听得从人一阵头疼,赵申乔?这个没事儿找事,见树踢三脚的家伙?参人参得气着了先帝的那一位?
胤礽心里明白,这事儿怪不得赵申乔,别人说赵申乔苛求。胤礽凭良心说,下头的臭毛病该治了!
胤礽又看了众位弟弟一眼,在他之前埋的那些线头里边儿洒下了一把饵:他要给诸弟再派差使。
大家都知道,在亲爹手下混日子跟在异母的哥哥手底下当差,那是两个概念。皇子入部历练,都是肥差,还受人尊敬,一下子变成皇帝弟弟,还是高高在下,但是处境就差了一点儿。
现在新君居然还表示要继续用他们,这倒是个好消息。老三当然是入了礼部,老四却被他二哥着实派了个肥差:内务府!下面的弟弟们,皇帝表示,他还要再想一想。
早会结束,大家各办各的差使去。准备上坟的准备上坟,准备赈灾的准备赈灾,准备发人事任免命令的准备发命令。留下皇帝在乾清宫里,在建筑施工的噪音污染下,悠闲地合上了眼睛,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他的命令不是胡乱发的,让赵申乔做左都御史是个信号:底下的人,你们也闹得够了,都收敛一点,不然老赵参谁,可是有我做保障的。
当然,让老四管内务府,也是这个意思,老三入礼部,那只是个掩饰而已。胤礽知道这个弟弟,有点儿偏执,或者说,纯真。
如果胤礽到了21世纪转上一圈儿,他大概就会明白,他弟弟就是网络上的那种人:为了一点鸡毛蒜皮跟人吵架,也要辩出个张三李四来不可。哪怕人家说“咱们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他也要追着人刷屏话唠,非要把那个“异”给消灭。
偏执,却不是个特别狠心的人物,分府在外的人,最初的时候为了补贴家用,都有一点不法举动。比如在外面开个铺子,又或者夺人一点产业什么的。允禔这样的,仗着是皇长子,能逼死人命,如今的后起之秀如允禟,也有类似举动,但是允禛呢,有一点比较好“谋财不害命”,只要他能过得下去,咳咳,没怨没仇的他不会逼得太狠,总给人留条活路。
认真,又太狠辣。
让他管管内务府吧。
吏治不清,又该用谁好呢?胤礽陷入了沉思。
————————————————————————————————
“老祖宗,您看这几个丫头怎么样?”淑嘉此时正在宁寿宫里,陪着太皇太后挑宫女,周围一片喜气洋洋。
宫女们很兴奋,这里面已经有不少今年等着回家的人了,早点来了新人,她们带一带,培养得能上岗了,作个交接好走人。按照原来的规定,她们今年是走不了的,但是由于皇后的提议,皇帝的仁政,她们意外地得到了这个机会,无不欢欣雀跃。
太皇太后的兴趣却不大:“你看着好就行了,我眼睛也不太好使了,看不太分明。”
淑嘉对画眉一扬下巴,画眉对底下的待选宫女一招手:“都近前几步。”
太皇太后胡乱地点了几个:“你、你、你、你,就这么些吧。”
淑嘉点点头:“留下她们的牌子。”
太皇太后对淑嘉道:“你也要补人的,赶紧的挑上了,叫她们好好伺候着你。哎呀,你这一病啊,我心里就慌得厉害,你不要太累了,好好歇一歇。嗳哟!坤宁宫还没修完罢,你这住哪儿啊?”
太妃刚搬出去,走的时候虽不是逃难,留下的宫室也有些乱,要住人还得修整一下,里面还有东西要添置。哪一个都不太好住。
淑嘉笑道:“兆祥所那里就不错。”
这里说的兆祥所是在宁寿宫后,借皇女居住的地方,与皇子居所分开。康熙的闺女死的死、嫁的嫁,那里就空出来了,先期修宁寿宫的时候,内务府奉皇帝命令把它也给修了,还装修得很不错。
内务府也不敢怠慢,皇帝眼下就一个闺女,固伦公主,不可得罪、不可得罪。
太皇太后喜道:“离我可近了些了。”
“可不是,可以常来串门儿了。”
“对对,把乌云珠也带来,我又想她了,还是孩子多了热闹些。”太皇太后又有些怀念,当初康熙的后宫啊,人那么多,总不缺人陪她玩的。虽然她们有时候呆了些(咦?)但是看着也热闹啊。
淑嘉应了。
太皇太后顺口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知道老三、老四、老五他们的额娘怎么样了。”
“您要想见,就把她们叫进来就是了。”
“对对!叫她们把家里孩子也带几个来,人多了,热闹!”
“您说什么就是什么。”
又说了一回话,淑嘉复带着李甲氏与李佳氏去理事。主要是挑人,挑宫女、挑太监。皇后宫女配额十名,大小太监十五名,又有内管领及承职服役人,都得挑。另两位也是需要补进伺候的人的,淑嘉的意思,一起来看看吧。
这两位事先已经得到了晋升的通知,一种终于熬出头来了的感觉油然而生。李甲氏还好,她有儿子、有儿媳妇,自己还是妃了,都要有孙子了,这雄心壮志也就弱了些。又有太妃们作样子,想来老后可以出宫作老太君,更要努力多活两年,不争不失长命百岁。
李甲氏挑人,就从老实本份的角度出发,用着称手就好。再有就是,封了妃,就是一宫主位了,从此有了座位,也能明正言顺受儿子、媳妇的礼,管他们的事了。弘晰那里的使唤人,肯定是要加的,李甲氏当然要为儿子留心一二。
李佳氏却是别的心思的,女人主要有个依靠,她比太子妃还要大几岁,等皇帝出了孝,这就快四十了,眼看着是生不出来了,就存了一个借肚子的主意。立意拣两个长得好的留着,有机会就荐一下。
包衣宫女,出身低,有了孩子也未必会有显位,一开始顶多是答应、常在的位份,生下男孩儿运气好了就晋贵人,她们是没资格养孩子的,自己再求一求,好歹是个老资历,这一点面子兴许是能求下来的。
淑嘉冷眼看着,心里却想着,手头的太监不少,要怎么安排他们的职位?十五个太监只有三个主管,剩下的都是小兵。
赵国士不用说,他就是大首领七品衔,难就难在还有两个八品的侍监首领,给谁不给谁?淑嘉心说,要不干脆就把这件事情交给赵国士去办好了。
至于宫女,还是要以扎实为主。淑嘉甚至有心,过一段时间,是不是把出宫的年龄再放低一点?减成个二十三岁也行呢。
由于缺员较多,一次补齐也不太放心,淑嘉又挑中了一个“大妞”,使人送给红袖去训练,便结束了本日的面试。乌云珠摇摇摆摆地走了过来,后面跟着一串子的保母、乳母,李甲氏、李佳氏问过格格好,识趣地告退。
淑嘉拍拍手,张开双臂,乌云珠咯咯一笑,扑了过来:“额娘,我想你了。”
“你哪里想我啦?”
“哪儿都想!”答得很是坚决。
淑嘉抱起她,这小丫头的份量比不上她的哥哥们,这让淑嘉颇觉庆幸:“来,额娘看看咱们乌云珠有没有记住昨天的功课。”
“嗷呜~又背书……”
淑嘉抬手打了她的小屁股:“又作怪,来额娘给你讲故事~”(大家不要对她的教学方法抱什么希望了,改良版的童话故事,真是教坏小朋友啊)
在母女两个玩亲子游戏的时候,宫外养老的太妃们忽然接到了太皇太后的召唤:来陪我玩哄我开心啊~
不但要自己去,还要带个孙子去。大家都说八旗纨绔什么的,事实上,这样的说法有些一刀切,并不十分公平。不少在旗家庭还是很重视子弟的教育的,比如现在的皇室。这些孩子们比同龄人觉得还辛苦,这一点让人非常淡蛋:他们的学习任务比要靠考四书五经的成年人还重。真是不知所谓!历史证明,这个家族的人才,都不是读书读出来的,全是在形式多样的掐架过程中历练出来的。
但是,康熙爷用他的儿子们证明,他的教育方式是能教育出人才来的,所以,被沿用。
所以,康熙的孙子们到了年龄之后就得苦哈哈地去宫里读书受摧残,这个苦哈哈是在别人眼里的,他们本人、他们父母眼里,入宫读书是件荣耀的事儿。由于人数众多,没有被选进宫里的,哭鼻子之余还各种羡慕嫉妒恨哩。负责任的家长也在家中为儿子延请名师,比照着宫里的办法来摧残儿子。
就是说,男童里,学龄儿童全在读书,家里有空的就是学龄前儿童。
又是去看太皇太后,太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带最年长的孙女过去。一来是年龄大一点,规矩比较全,不会出丑,二来,等出了孝,就得预备指婚,准备个两年,差不多就能走程序了。
为了这个入宫见太皇太后的名额,不用说,各府里的小姑娘也是心向往之,各人的母亲也是有所思的。
说起来,太妃们出宫,日子过得极是滋润的。惠妃与允禩夫妇很熟,相互之间也极是客气,距离产生美。惠妃并不对允禩府中诸事指手划脚,就是安闲地呆在特意为她(?)准备的院落里念念佛、又或是偶尔出去走走,最多的是到隔壁雍王府看看德妃说说话。
德妃呢,胤礽到现在还没把弟弟们放出宫来,拖而又拖,最后定的日期是康熙周年之后。德妃在宫外的儿子就只有这一个,想不出宫等老十四呢,老四面子上未免太过不去,犹豫再三,又有儿媳妇力邀,也就到了雍王府上。
雍王府为了她的到来,也是作了精心准备的。新修缮的院落,种植了花木、修建了小佛堂,允禛的审美绝对是值得一提的。德妃一到,就喜欢上了这里。又一看,儿媳妇也不错,孙子也是可爱。儿子虽然别扭了点,不常见也就忍了吧。
德妃无事可做,也就念一念佛,到了第二天,案头就多了几份手抄的字迹颇大的佛经并一串数珠。数珠乌沉的颜色里又透着点儿宝光,沉静而神秘,拈在手里就觉得安心。
佛经的字迹德妃倒是认得,是她儿子写的。德妃也算是自学成材了,她的文化知识都是在漫长的后宫生涯里慢慢学来的,长叹一声,掩卷而思。这个儿子,也算是贴心了。
接到太皇太后命令,德妃不免为自家孙子孙女作一些打算。现在府里最年长的女孩子就是侧室李氏所出的二格格(大格格夭折),今年十七了,要不是去年祖父去世,今年都该走程序了。
带她去!
—————————————————————————————————————————
德妃与惠妃约好了一起出门。惠妃比较特殊,带的是允禩亲生的女儿,她宁愿是带着亲孙子、孙女儿过来,希望太皇太后动动恻隐之心,把孩子们放出来。但是权衡了一下形式,还是把这话咽了下去,当然,她不知道,在这件事情上头,她后来会有惊喜的。
到了宁寿宫,领着孙女儿拜见太皇太后。太皇太后颇为高兴:“快来快来,我看看。这是老四的格格?这是老八家的?你们来看,老三家、老五家、老七家的也来了。”
可不是,这三位不需要串连,已经到了。荣妃带的是亲孙女儿,三福晋所出的二格格(大格格也死了),今年十一(虚)岁。宜妃领来的是五阿哥的长女,侧室刘佳氏所出。十四(虚)岁了。成嫔带的是允祐的长女,其母是颇得宠的侧室纳喇氏,格格今年十六(虚)岁。
除了允禩之女尚幼,由乳母抱着,其余格格都是自己行礼。
太皇太后惊喜连连:“哎呀,这么多人!”又对怀里的乌云珠道,“你认不认得啊?”
乌云珠从老太太的怀里滑了下来,挨个儿给太妃们见礼,可对堂姐却是一个也不认识了。淑嘉与太皇太后对坐,招手叫她过来,挨个儿给她介绍。乌云珠也是嘴甜,见一个叫一声:“姐姐好。”
姐姐这种生物对她来说是新奇的,对此她充满了热情,尤其是允禩之女,年纪相仿。略大几个月,正是好伙伴。
太皇太后也不闲着,发一发见面礼,又一个一个问曾孙女儿:“多大啦?在家里都做什么啊?”
格格们多半是读书、绣花、做做闺阁功课,这些……太皇太后一律不感兴趣,倒是对太妃们说起的外面的一点趣闻颇有感触。丢下曾孙女儿,又跟儿媳妇们聊起了天。
格格们在一旁也不闲着,努力记忆、反醒:原来太皇太后喜欢说这些。家中祖母也有提醒过,太妃们纵使提醒了,格格们的教育也使她们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儿来。此时亲身经历,实是印象深刻,她们想了半天,实在是跟不上这老太太的思路。
淑嘉见她们有点不知所措,情知这老太太不是什么人第一次见面就能应付的,便细问她们的生活,有什么读书心得一类。小姑娘的教养都不错,口龄也伶俐。淑嘉挺高兴地每人给了若干见面礼:“常来给太皇太后请安,也跟我说说话。”
太皇太后自康熙去后,精神头儿就有些短,兴奋了一会儿也累了,才打发大家去玩。宜妃、德妃都有儿子在宫里的,他们的妻子也都来了适龄的孩子来凑热闹,太皇太后心情好,一挥手:“你们也去老九、老十四那里坐一坐。”
得以入宫的格格们也是暗中憋着劲儿,谁不想表现得好一点呢。再者,能够入宫来,家中姐妹可是羡慕着呢。
每人都得了太皇太后和皇后的赏,回去也好长长脸不是?
此时她们却不知道,表现得越好,越是骨肉分离!
今年是康熙六十冥诞,胤礽准备得格外周详,亲往行礼。等回来的时候都三月下旬了,正好,坤宁宫也维修完毕。
坤宁宫之前已经花了几个月重新装修,彩绘等都是新的,并不需要动,只是要把家俱摆设入库,然后把门改一改,照说花不了这么长时候。因为门也是现成的,卸下来,然后把墙砌好之后再装到正中间去就行。
但是,坤宁宫原来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祭神。这个地方要移动,讲究就大了。李光地发挥了他的文化水平,东拉西扯,硬是把祭祀之所改在了毓庆宫,那里隔壁就是奉先殿嘛。至于皇太子,他可以在东宫,前殿办公,后殿睡觉,当个宅男。
内心非常想修坤宁宫的胤礽,自然是假惺惺地召人来讨论一番,然后果断拍掉所有反对意见,批准通过了。
这下好了,皇太子办公室整体搬迁,然后是坤宁宫祭祀一应物品搬迁到毓庆宫,接下来才是装修工作。
装修完了,要运家俱的时候,淑嘉横插一手,重改了坤宁宫的摆设,只有一个装饰原则:与以往不一样。
崭新的坤宁宫,不一样的感觉。
为此,皇帝下令,福晋、命妇,再来拜一遍皇后,顺便参观一下坤宁宫。
坤宁宫整修完毕,淑嘉在这里再受朝拜,此时的侍妇改为马齐之妻。而马齐本人,也在早些时候被胤礽任命为詹事府詹事——袭承了他父亲的风格。
接着,再受的就是李甲氏与李佳氏的礼了。这两位终于熬出了头,茂妃李甲氏,居永寿宫,谦嫔李佳氏居翊坤宫。照说事情到这里也就算结束了,可是紧接着,大家又被皇帝的一道旨意砸了个头昏眼花。
皇帝为表现自己善待兄弟们的诚意,决定在自己也有点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他们分担一部分财政问题:帮几个人养养女儿,当然,嫁妆他也包了,女婿……还是他包!
—————————————————————————————————————————
允祉嫡出第二女、允禛第二女、允祺第一女、允祐第一女,统统中标,无一幸免。
特意说出允祉被拿去包邮的是嫡女,原因就在于,其他几个,都是庶出。不得不再提了下康熙那坑儿媳妇的指婚方式,先指的都是侧室,某些侧室占了天时地利还能通过自身努力捞个人和,然后,嫡妻悲剧了,侧室生了长子长女。
现在横空出世了一个二皇帝,一把把这些宠妾们的心肝摘了去。不但被抱走女儿的胆寒了,还在宫里的那几个,也胆寒了——皇帝他亲闺女,实在太小了!宠妾自然有脸面,又招人疼一点儿,哭起来闹起来也有底气一点,又不是正妻要顾及稳重的形象必须大度什么的。
哭一哭呗,哭不回来也要卖一卖乖。
旨下行处,鬼哭狼嚎。
被选中的人与生母抱在一起哭得像个猪头,入宫风光是一回事,让这些女孩子离开父母,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被皇帝收养了,那就是和硕公主,这是常识。公主的尊荣谁都想有,与父母分开的痛苦,就不那么好承受了。
什么?你说:“爷,皇上收养咱们女儿,必是因着公主年纪小,这会儿等着有人抚蒙古呢。您可不能眼看着咱们女儿去吃沙啊!”
看吧,还真有人说出来了,是老七的侧室,这位颇为得宠,女儿有公主名头当然好,可是这远嫁,就太伤感了!
允祐焦躁地斥责她:“你懂个屁!”
纳喇氏还没被这样骂过,哭得更伤心了,还带着点儿委屈,怯生生地问:“爷的意思是?”
“呸!就是不送进宫里去,上头指婚下来叫她去蒙古,你还能抗旨不成?左右都是嫁,为什么不嫁得体面些?公主、郡主,差得远着了!”瞧,到底是宫里出来的,觉悟就量不一样。
说话的这是宜妃,她在训儿子的侧室,哭个什么?哭得脑仁儿疼!
真是笨蛋啊!这些人怎么着也是圣祖的孙女儿,跟那种康熙曾经说过“你们养不起了、备不起嫁妆了都送给我来办,还包邮”的不一样,那些格格,父亲品级低,家里有自主权,可以嫁在京城。
可康熙的孙女儿们,按道理到了年纪宗人府是要上报的,由皇帝酌情给予不同等级的封号,然后……大多数是要指婚的!这一指,还能指到哪里?很多人就指到了蒙古。
公主是有公主府的,郡主,有没有府你自想去想!
各家王府大概也都经历了类似的情形,唯一的特例是诚王府。允祉比较抽风,他自己先说了:“她是未必逃得掉抚蒙古的,这样也好,总归体面些。”三福晋一想,也是。她是嫡妻,可以时常入宫看女儿,侧室们,没有得到侧福晋封号的侧室们就多保重了。
可闺女哭了:“以后阿玛不是阿玛,额娘不是额娘了。”
对啊,以后只能管亲爹叫叔,管亲妈叫婶儿了。
如果大家仔细数一数,就会发现皇帝是不做亏本生意的,放出一个太妃就要收个闺女当利息。惠妃那是特例,她孙女儿无论如何是当不了公主的,但是要照抚蒙古。
在这样的情形下,还有羡慕嫉妒恨的。其中一个代表就是七福晋,凭什么呀!那小妖精,生了儿子生女儿,自己只生了女儿。本来呢,嫡女与庶女经过康熙的整顿,在册封的时候会有级别上的差异,这样七福晋心里也好受些。
现在好了,庶女成了公主,嫡女顶多是郡主,七福晋心里酸了。女儿呀!你的前程可怎么办?额娘真为你委屈!
就这样,大家还得高高兴兴地把女儿送进宫去。这没被选中的,心里还有些酸呢,你这被挑中的还哭。除了你们自己,谁都不同情你们,得了便宜还卖乖,真是矫情。
宜妃说得已经很到位了,你以为改口就不抚蒙古了?身份高了,反而是一种保障。顺治收养过女儿,嫁三藩了;康熙收养过女儿,抚蒙古了。都是成例。
万恶的封建主义制度之下,抢人家女儿还会被感谢说是皇恩浩荡,这种感谢,还是比较诚恳的,至少不是心里有怨言的,也是奇景了。
为了表现自己的手足情、同胞爱,胤礽还特许,把允禔的长子给拎到宫里继续接受教育,哦,在未婚之前,交给皇后照顾,住的地方则安排在皇子集体宿舍里。又选派老师到允禔圈禁之所教授允禔其余诸子的文化课。
服了!真心跪了。
至少,淑嘉是真的服了胤礽的气度,也许,几百年后有人会说:画圈圈是太子的阴谋,你看,他跟大阿哥争了这么久,说他不阴大阿哥,你信么?揭发真相的三阿哥是太子党啊,康熙这都看不出来。你看,后来他这样大方,难道不是心虚要补偿么?
可淑嘉知道,事情不是这样。需要辩解么?不需要吧,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服了!允禩也这样说,终于知道为什么要把惠妃送到我这里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你再抽抽试试!
附送抽风小剧场:
某日,某宗室长者委婉进谏:皇上,后宫空旷,没什么人气,弄得像鬼片片场不太好吧?是不是充实一下后宫啊?
皇帝:读过书么?
答曰:读过。
皇帝:那就是会写字了?
答曰:对。
皇帝:那好,回去把冯延巳的《谒金门》抄一百二十遍上缴。
[嘎?这是为什么?]
[干你屁事!]
“呯!叮叮当当。”
耳听得这一阵噼哩哐啷,允祉悄悄抬眼看了一下他二哥的反应。只见正在听取汇报的皇帝一点反应也没有,依旧平静地跌着李光地的念叨。汇报的内容不怎么美妙,天下大旱已经有些时辰了,今年过年以后,到现在两个多了,京城是一滴雨也没落下来。
这个时候最恨有什么打扰清净的声音发出来了,偏偏乾清宫后面不远的地方正在施工。噪音扰民呐!
允祉把头又低了下去,啧啧,这皇帝还真是。他就属于那种不定时抽风型人,说他傻吧,也不是,他总能在合适的时候拍一拍马屁,比如上书要改名什么的;当你觉得他腹黑的时候,他又会犯一犯二,比如丧礼上不守规矩。真不知道他是老千还是菜鸟了。
允祉读书,知识面颇宽,存了不少奇奇怪怪的知识。这一回,胤礽趁机大修坤宁宫,还把老婆弄到乾清宫对面屋里暂住,奇异的是,坤宁宫改建的原因已经传得天下皆知了。要说这里头没有他这个好二哥的推手,打死他都不信。
二哥,您真高!
不过呢,这天旦倒是有一个好处:方便施工、方便举行各种仪式。这不,后边儿又开始叮当上了。
无聊地翻翻白眼,胤祉继续作认真聆听状,心却已经飞到了家里了。他的生母荣妃已经搬到他的诚郡王府里居住了,为此,府中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建工程,仿照宫里的做法,对王府西路进行了整修,辟为荣妃居所。其他接了生母出来的兄弟,大概也都是这么个做法。
允祉还在想,今年要守孝的,估计巡幸塞外是没有了,先帝是死在夏季的,如果出行了,这周年祭就没法亲去的。别的时候倒罢了,这头一个周年,皇帝一定要亲祭才好。
那就没法出去见荣宪公主了,荣宪公主倒是有近亲假,一年六十天。她来了,必会来看额娘的。不知道外甥女是不是一道过来?
正在神游间,忽听得上面胤礽问:“你们说呢?”
说到哪里啦?允祉努力回想,哦,对了,已经从旱情说到了马上就是先帝冥诞,皇帝要亲自去诣陵。允祉道:“皇上至孝,臣弟愿侍皇上同往。”
胤礽当然是发现了这个弟弟在走神,他也有些无奈。允祉说起来对他是有大功的,是他揭发了允禔的恶行,把这最大的敌人送去吃牢饭,又是他首倡,把兄弟们的名字里的“胤”字改为“允”字,又避新君名讳。
允祉的缺点也很明显,沾了点酸秀才的脾气,有点神神唠唠,又有点小家子气,还有点儿不着调儿。
又来了!这种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人,最是难缠。
说到这个“又”字,自然是因为还有其他类似的人物,他们对新君有功,但是本身就有这样或者那样不堪大用的缺点,令胤礽非常头疼!
今天,胤礽在乾清宫东配殿里听大学士的汇报,当然,他的弟弟、儿子也不免来了几个。
大家的老朋友李光地,凭借其出色的发挥,在当下内阁里依旧占有一席之地。按照传统,满洲旗有一保留名额,现在这个名额由马齐占着。胤礽又往内阁里添了个比较中意的王掞,与温达、萧永藻,一起构成了新一届内阁。
从总体上来看,并没有怎么改变康熙时期的大格局。
满朝上下都呼出了一口长气,还以为新帝登基要大换血呢!想当初,明索党争之时,一片血雨腥风,换了得势的人,怎么也得清洗一回。现在党争是不见了,但是吧,烂船还有三斤钉,怎么也得留下几个得用的吧?
康熙朝,与那个在肥缺上却总上缴不了多少钱的曹寅同样奇葩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索额图。
索额图择人的眼光,实在是……让人叹息。不是说他选的人多么多么白痴,实际上这些人里面还有一些是比较能干的。但是,能干与否倒在其次,跟他混在一起的人,不管有没有能力,都是节操掉了一地的。
索额图本人就不说了,要不是胤礽见机得快,估计也是个被康熙削的货。他的那些队友,混官场也算是一把好手,比如现在的刑部尚书齐世武,又比如步军统领托合齐。再比如两江总督噶礼,这货在山西巡抚任上干了十年,升了侍郎,去年点了两江总督。
这都是在索额图谢幕后从康熙手里混出来的官儿,水平那是有的,与之相对的,干坏事的水平也是一流的。
贪污受贿都是小意思了,这年头,当官的谁不的捞一点小外快呢?打击异己那也是不遗余力的。自己犯了错,有人弹劾了,寻个机会也要整死你。有时候还组团刷你!
MD!早晚换了你们,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多得是!
不过……治大国如烹小鲜,一条一条地来!别以为各种暴风骤雨式的改革看起来是一夜之间发下命令,就以为这是一拍脑袋就决定了的。但凡是成功的改革,就没有不是经过反复推演与排算的,匆忙而下的命令,从来都是难以成功的。
胤礽在等,等一个机会,在那之前,他只是小心地一点一点地把触手伸进相关领域,待到摸清情况,布局完毕,再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
比如现在。
李光地奏曰:“左副都御史庆德丁忧,左副都御史出缺,臣等已拟诸侯补名单,请皇上定夺。”
胤礽瞄了一眼,忽然来了兴趣,他跟他爹学习了一下,除了点了庆德这个满左副都御史的缺,还顺势来了个六部九卿大调个儿。最后,左副都御史是调了,王掞原是尚书,被他弄成大学士了,尚书这一级别的就缺了一个,还是汉员的缺。
胤礽就随意地道:“原偏沅赵申乔为都察院左都御史。”
听得从人一阵头疼,赵申乔?这个没事儿找事,见树踢三脚的家伙?参人参得气着了先帝的那一位?
胤礽心里明白,这事儿怪不得赵申乔,别人说赵申乔苛求。胤礽凭良心说,下头的臭毛病该治了!
胤礽又看了众位弟弟一眼,在他之前埋的那些线头里边儿洒下了一把饵:他要给诸弟再派差使。
大家都知道,在亲爹手下混日子跟在异母的哥哥手底下当差,那是两个概念。皇子入部历练,都是肥差,还受人尊敬,一下子变成皇帝弟弟,还是高高在下,但是处境就差了一点儿。
现在新君居然还表示要继续用他们,这倒是个好消息。老三当然是入了礼部,老四却被他二哥着实派了个肥差:内务府!下面的弟弟们,皇帝表示,他还要再想一想。
早会结束,大家各办各的差使去。准备上坟的准备上坟,准备赈灾的准备赈灾,准备发人事任免命令的准备发命令。留下皇帝在乾清宫里,在建筑施工的噪音污染下,悠闲地合上了眼睛,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他的命令不是胡乱发的,让赵申乔做左都御史是个信号:底下的人,你们也闹得够了,都收敛一点,不然老赵参谁,可是有我做保障的。
当然,让老四管内务府,也是这个意思,老三入礼部,那只是个掩饰而已。胤礽知道这个弟弟,有点儿偏执,或者说,纯真。
如果胤礽到了21世纪转上一圈儿,他大概就会明白,他弟弟就是网络上的那种人:为了一点鸡毛蒜皮跟人吵架,也要辩出个张三李四来不可。哪怕人家说“咱们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他也要追着人刷屏话唠,非要把那个“异”给消灭。
偏执,却不是个特别狠心的人物,分府在外的人,最初的时候为了补贴家用,都有一点不法举动。比如在外面开个铺子,又或者夺人一点产业什么的。允禔这样的,仗着是皇长子,能逼死人命,如今的后起之秀如允禟,也有类似举动,但是允禛呢,有一点比较好“谋财不害命”,只要他能过得下去,咳咳,没怨没仇的他不会逼得太狠,总给人留条活路。
认真,又太狠辣。
让他管管内务府吧。
吏治不清,又该用谁好呢?胤礽陷入了沉思。
————————————————————————————————
“老祖宗,您看这几个丫头怎么样?”淑嘉此时正在宁寿宫里,陪着太皇太后挑宫女,周围一片喜气洋洋。
宫女们很兴奋,这里面已经有不少今年等着回家的人了,早点来了新人,她们带一带,培养得能上岗了,作个交接好走人。按照原来的规定,她们今年是走不了的,但是由于皇后的提议,皇帝的仁政,她们意外地得到了这个机会,无不欢欣雀跃。
太皇太后的兴趣却不大:“你看着好就行了,我眼睛也不太好使了,看不太分明。”
淑嘉对画眉一扬下巴,画眉对底下的待选宫女一招手:“都近前几步。”
太皇太后胡乱地点了几个:“你、你、你、你,就这么些吧。”
淑嘉点点头:“留下她们的牌子。”
太皇太后对淑嘉道:“你也要补人的,赶紧的挑上了,叫她们好好伺候着你。哎呀,你这一病啊,我心里就慌得厉害,你不要太累了,好好歇一歇。嗳哟!坤宁宫还没修完罢,你这住哪儿啊?”
太妃刚搬出去,走的时候虽不是逃难,留下的宫室也有些乱,要住人还得修整一下,里面还有东西要添置。哪一个都不太好住。
淑嘉笑道:“兆祥所那里就不错。”
这里说的兆祥所是在宁寿宫后,借皇女居住的地方,与皇子居所分开。康熙的闺女死的死、嫁的嫁,那里就空出来了,先期修宁寿宫的时候,内务府奉皇帝命令把它也给修了,还装修得很不错。
内务府也不敢怠慢,皇帝眼下就一个闺女,固伦公主,不可得罪、不可得罪。
太皇太后喜道:“离我可近了些了。”
“可不是,可以常来串门儿了。”
“对对,把乌云珠也带来,我又想她了,还是孩子多了热闹些。”太皇太后又有些怀念,当初康熙的后宫啊,人那么多,总不缺人陪她玩的。虽然她们有时候呆了些(咦?)但是看着也热闹啊。
淑嘉应了。
太皇太后顺口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知道老三、老四、老五他们的额娘怎么样了。”
“您要想见,就把她们叫进来就是了。”
“对对!叫她们把家里孩子也带几个来,人多了,热闹!”
“您说什么就是什么。”
又说了一回话,淑嘉复带着李甲氏与李佳氏去理事。主要是挑人,挑宫女、挑太监。皇后宫女配额十名,大小太监十五名,又有内管领及承职服役人,都得挑。另两位也是需要补进伺候的人的,淑嘉的意思,一起来看看吧。
这两位事先已经得到了晋升的通知,一种终于熬出头来了的感觉油然而生。李甲氏还好,她有儿子、有儿媳妇,自己还是妃了,都要有孙子了,这雄心壮志也就弱了些。又有太妃们作样子,想来老后可以出宫作老太君,更要努力多活两年,不争不失长命百岁。
李甲氏挑人,就从老实本份的角度出发,用着称手就好。再有就是,封了妃,就是一宫主位了,从此有了座位,也能明正言顺受儿子、媳妇的礼,管他们的事了。弘晰那里的使唤人,肯定是要加的,李甲氏当然要为儿子留心一二。
李佳氏却是别的心思的,女人主要有个依靠,她比太子妃还要大几岁,等皇帝出了孝,这就快四十了,眼看着是生不出来了,就存了一个借肚子的主意。立意拣两个长得好的留着,有机会就荐一下。
包衣宫女,出身低,有了孩子也未必会有显位,一开始顶多是答应、常在的位份,生下男孩儿运气好了就晋贵人,她们是没资格养孩子的,自己再求一求,好歹是个老资历,这一点面子兴许是能求下来的。
淑嘉冷眼看着,心里却想着,手头的太监不少,要怎么安排他们的职位?十五个太监只有三个主管,剩下的都是小兵。
赵国士不用说,他就是大首领七品衔,难就难在还有两个八品的侍监首领,给谁不给谁?淑嘉心说,要不干脆就把这件事情交给赵国士去办好了。
至于宫女,还是要以扎实为主。淑嘉甚至有心,过一段时间,是不是把出宫的年龄再放低一点?减成个二十三岁也行呢。
由于缺员较多,一次补齐也不太放心,淑嘉又挑中了一个“大妞”,使人送给红袖去训练,便结束了本日的面试。乌云珠摇摇摆摆地走了过来,后面跟着一串子的保母、乳母,李甲氏、李佳氏问过格格好,识趣地告退。
淑嘉拍拍手,张开双臂,乌云珠咯咯一笑,扑了过来:“额娘,我想你了。”
“你哪里想我啦?”
“哪儿都想!”答得很是坚决。
淑嘉抱起她,这小丫头的份量比不上她的哥哥们,这让淑嘉颇觉庆幸:“来,额娘看看咱们乌云珠有没有记住昨天的功课。”
“嗷呜~又背书……”
淑嘉抬手打了她的小屁股:“又作怪,来额娘给你讲故事~”(大家不要对她的教学方法抱什么希望了,改良版的童话故事,真是教坏小朋友啊)
在母女两个玩亲子游戏的时候,宫外养老的太妃们忽然接到了太皇太后的召唤:来陪我玩哄我开心啊~
不但要自己去,还要带个孙子去。大家都说八旗纨绔什么的,事实上,这样的说法有些一刀切,并不十分公平。不少在旗家庭还是很重视子弟的教育的,比如现在的皇室。这些孩子们比同龄人觉得还辛苦,这一点让人非常淡蛋:他们的学习任务比要靠考四书五经的成年人还重。真是不知所谓!历史证明,这个家族的人才,都不是读书读出来的,全是在形式多样的掐架过程中历练出来的。
但是,康熙爷用他的儿子们证明,他的教育方式是能教育出人才来的,所以,被沿用。
所以,康熙的孙子们到了年龄之后就得苦哈哈地去宫里读书受摧残,这个苦哈哈是在别人眼里的,他们本人、他们父母眼里,入宫读书是件荣耀的事儿。由于人数众多,没有被选进宫里的,哭鼻子之余还各种羡慕嫉妒恨哩。负责任的家长也在家中为儿子延请名师,比照着宫里的办法来摧残儿子。
就是说,男童里,学龄儿童全在读书,家里有空的就是学龄前儿童。
又是去看太皇太后,太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带最年长的孙女过去。一来是年龄大一点,规矩比较全,不会出丑,二来,等出了孝,就得预备指婚,准备个两年,差不多就能走程序了。
为了这个入宫见太皇太后的名额,不用说,各府里的小姑娘也是心向往之,各人的母亲也是有所思的。
说起来,太妃们出宫,日子过得极是滋润的。惠妃与允禩夫妇很熟,相互之间也极是客气,距离产生美。惠妃并不对允禩府中诸事指手划脚,就是安闲地呆在特意为她(?)准备的院落里念念佛、又或是偶尔出去走走,最多的是到隔壁雍王府看看德妃说说话。
德妃呢,胤礽到现在还没把弟弟们放出宫来,拖而又拖,最后定的日期是康熙周年之后。德妃在宫外的儿子就只有这一个,想不出宫等老十四呢,老四面子上未免太过不去,犹豫再三,又有儿媳妇力邀,也就到了雍王府上。
雍王府为了她的到来,也是作了精心准备的。新修缮的院落,种植了花木、修建了小佛堂,允禛的审美绝对是值得一提的。德妃一到,就喜欢上了这里。又一看,儿媳妇也不错,孙子也是可爱。儿子虽然别扭了点,不常见也就忍了吧。
德妃无事可做,也就念一念佛,到了第二天,案头就多了几份手抄的字迹颇大的佛经并一串数珠。数珠乌沉的颜色里又透着点儿宝光,沉静而神秘,拈在手里就觉得安心。
佛经的字迹德妃倒是认得,是她儿子写的。德妃也算是自学成材了,她的文化知识都是在漫长的后宫生涯里慢慢学来的,长叹一声,掩卷而思。这个儿子,也算是贴心了。
接到太皇太后命令,德妃不免为自家孙子孙女作一些打算。现在府里最年长的女孩子就是侧室李氏所出的二格格(大格格夭折),今年十七了,要不是去年祖父去世,今年都该走程序了。
带她去!
—————————————————————————————————————————
德妃与惠妃约好了一起出门。惠妃比较特殊,带的是允禩亲生的女儿,她宁愿是带着亲孙子、孙女儿过来,希望太皇太后动动恻隐之心,把孩子们放出来。但是权衡了一下形式,还是把这话咽了下去,当然,她不知道,在这件事情上头,她后来会有惊喜的。
到了宁寿宫,领着孙女儿拜见太皇太后。太皇太后颇为高兴:“快来快来,我看看。这是老四的格格?这是老八家的?你们来看,老三家、老五家、老七家的也来了。”
可不是,这三位不需要串连,已经到了。荣妃带的是亲孙女儿,三福晋所出的二格格(大格格也死了),今年十一(虚)岁。宜妃领来的是五阿哥的长女,侧室刘佳氏所出。十四(虚)岁了。成嫔带的是允祐的长女,其母是颇得宠的侧室纳喇氏,格格今年十六(虚)岁。
除了允禩之女尚幼,由乳母抱着,其余格格都是自己行礼。
太皇太后惊喜连连:“哎呀,这么多人!”又对怀里的乌云珠道,“你认不认得啊?”
乌云珠从老太太的怀里滑了下来,挨个儿给太妃们见礼,可对堂姐却是一个也不认识了。淑嘉与太皇太后对坐,招手叫她过来,挨个儿给她介绍。乌云珠也是嘴甜,见一个叫一声:“姐姐好。”
姐姐这种生物对她来说是新奇的,对此她充满了热情,尤其是允禩之女,年纪相仿。略大几个月,正是好伙伴。
太皇太后也不闲着,发一发见面礼,又一个一个问曾孙女儿:“多大啦?在家里都做什么啊?”
格格们多半是读书、绣花、做做闺阁功课,这些……太皇太后一律不感兴趣,倒是对太妃们说起的外面的一点趣闻颇有感触。丢下曾孙女儿,又跟儿媳妇们聊起了天。
格格们在一旁也不闲着,努力记忆、反醒:原来太皇太后喜欢说这些。家中祖母也有提醒过,太妃们纵使提醒了,格格们的教育也使她们一时半会儿转不过弯儿来。此时亲身经历,实是印象深刻,她们想了半天,实在是跟不上这老太太的思路。
淑嘉见她们有点不知所措,情知这老太太不是什么人第一次见面就能应付的,便细问她们的生活,有什么读书心得一类。小姑娘的教养都不错,口龄也伶俐。淑嘉挺高兴地每人给了若干见面礼:“常来给太皇太后请安,也跟我说说话。”
太皇太后自康熙去后,精神头儿就有些短,兴奋了一会儿也累了,才打发大家去玩。宜妃、德妃都有儿子在宫里的,他们的妻子也都来了适龄的孩子来凑热闹,太皇太后心情好,一挥手:“你们也去老九、老十四那里坐一坐。”
得以入宫的格格们也是暗中憋着劲儿,谁不想表现得好一点呢。再者,能够入宫来,家中姐妹可是羡慕着呢。
每人都得了太皇太后和皇后的赏,回去也好长长脸不是?
此时她们却不知道,表现得越好,越是骨肉分离!
今年是康熙六十冥诞,胤礽准备得格外周详,亲往行礼。等回来的时候都三月下旬了,正好,坤宁宫也维修完毕。
坤宁宫之前已经花了几个月重新装修,彩绘等都是新的,并不需要动,只是要把家俱摆设入库,然后把门改一改,照说花不了这么长时候。因为门也是现成的,卸下来,然后把墙砌好之后再装到正中间去就行。
但是,坤宁宫原来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祭神。这个地方要移动,讲究就大了。李光地发挥了他的文化水平,东拉西扯,硬是把祭祀之所改在了毓庆宫,那里隔壁就是奉先殿嘛。至于皇太子,他可以在东宫,前殿办公,后殿睡觉,当个宅男。
内心非常想修坤宁宫的胤礽,自然是假惺惺地召人来讨论一番,然后果断拍掉所有反对意见,批准通过了。
这下好了,皇太子办公室整体搬迁,然后是坤宁宫祭祀一应物品搬迁到毓庆宫,接下来才是装修工作。
装修完了,要运家俱的时候,淑嘉横插一手,重改了坤宁宫的摆设,只有一个装饰原则:与以往不一样。
崭新的坤宁宫,不一样的感觉。
为此,皇帝下令,福晋、命妇,再来拜一遍皇后,顺便参观一下坤宁宫。
坤宁宫整修完毕,淑嘉在这里再受朝拜,此时的侍妇改为马齐之妻。而马齐本人,也在早些时候被胤礽任命为詹事府詹事——袭承了他父亲的风格。
接着,再受的就是李甲氏与李佳氏的礼了。这两位终于熬出了头,茂妃李甲氏,居永寿宫,谦嫔李佳氏居翊坤宫。照说事情到这里也就算结束了,可是紧接着,大家又被皇帝的一道旨意砸了个头昏眼花。
皇帝为表现自己善待兄弟们的诚意,决定在自己也有点不宽裕的情况下,为他们分担一部分财政问题:帮几个人养养女儿,当然,嫁妆他也包了,女婿……还是他包!
—————————————————————————————————————————
允祉嫡出第二女、允禛第二女、允祺第一女、允祐第一女,统统中标,无一幸免。
特意说出允祉被拿去包邮的是嫡女,原因就在于,其他几个,都是庶出。不得不再提了下康熙那坑儿媳妇的指婚方式,先指的都是侧室,某些侧室占了天时地利还能通过自身努力捞个人和,然后,嫡妻悲剧了,侧室生了长子长女。
现在横空出世了一个二皇帝,一把把这些宠妾们的心肝摘了去。不但被抱走女儿的胆寒了,还在宫里的那几个,也胆寒了——皇帝他亲闺女,实在太小了!宠妾自然有脸面,又招人疼一点儿,哭起来闹起来也有底气一点,又不是正妻要顾及稳重的形象必须大度什么的。
哭一哭呗,哭不回来也要卖一卖乖。
旨下行处,鬼哭狼嚎。
被选中的人与生母抱在一起哭得像个猪头,入宫风光是一回事,让这些女孩子离开父母,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被皇帝收养了,那就是和硕公主,这是常识。公主的尊荣谁都想有,与父母分开的痛苦,就不那么好承受了。
什么?你说:“爷,皇上收养咱们女儿,必是因着公主年纪小,这会儿等着有人抚蒙古呢。您可不能眼看着咱们女儿去吃沙啊!”
看吧,还真有人说出来了,是老七的侧室,这位颇为得宠,女儿有公主名头当然好,可是这远嫁,就太伤感了!
允祐焦躁地斥责她:“你懂个屁!”
纳喇氏还没被这样骂过,哭得更伤心了,还带着点儿委屈,怯生生地问:“爷的意思是?”
“呸!就是不送进宫里去,上头指婚下来叫她去蒙古,你还能抗旨不成?左右都是嫁,为什么不嫁得体面些?公主、郡主,差得远着了!”瞧,到底是宫里出来的,觉悟就量不一样。
说话的这是宜妃,她在训儿子的侧室,哭个什么?哭得脑仁儿疼!
真是笨蛋啊!这些人怎么着也是圣祖的孙女儿,跟那种康熙曾经说过“你们养不起了、备不起嫁妆了都送给我来办,还包邮”的不一样,那些格格,父亲品级低,家里有自主权,可以嫁在京城。
可康熙的孙女儿们,按道理到了年纪宗人府是要上报的,由皇帝酌情给予不同等级的封号,然后……大多数是要指婚的!这一指,还能指到哪里?很多人就指到了蒙古。
公主是有公主府的,郡主,有没有府你自想去想!
各家王府大概也都经历了类似的情形,唯一的特例是诚王府。允祉比较抽风,他自己先说了:“她是未必逃得掉抚蒙古的,这样也好,总归体面些。”三福晋一想,也是。她是嫡妻,可以时常入宫看女儿,侧室们,没有得到侧福晋封号的侧室们就多保重了。
可闺女哭了:“以后阿玛不是阿玛,额娘不是额娘了。”
对啊,以后只能管亲爹叫叔,管亲妈叫婶儿了。
如果大家仔细数一数,就会发现皇帝是不做亏本生意的,放出一个太妃就要收个闺女当利息。惠妃那是特例,她孙女儿无论如何是当不了公主的,但是要照抚蒙古。
在这样的情形下,还有羡慕嫉妒恨的。其中一个代表就是七福晋,凭什么呀!那小妖精,生了儿子生女儿,自己只生了女儿。本来呢,嫡女与庶女经过康熙的整顿,在册封的时候会有级别上的差异,这样七福晋心里也好受些。
现在好了,庶女成了公主,嫡女顶多是郡主,七福晋心里酸了。女儿呀!你的前程可怎么办?额娘真为你委屈!
就这样,大家还得高高兴兴地把女儿送进宫去。这没被选中的,心里还有些酸呢,你这被挑中的还哭。除了你们自己,谁都不同情你们,得了便宜还卖乖,真是矫情。
宜妃说得已经很到位了,你以为改口就不抚蒙古了?身份高了,反而是一种保障。顺治收养过女儿,嫁三藩了;康熙收养过女儿,抚蒙古了。都是成例。
万恶的封建主义制度之下,抢人家女儿还会被感谢说是皇恩浩荡,这种感谢,还是比较诚恳的,至少不是心里有怨言的,也是奇景了。
为了表现自己的手足情、同胞爱,胤礽还特许,把允禔的长子给拎到宫里继续接受教育,哦,在未婚之前,交给皇后照顾,住的地方则安排在皇子集体宿舍里。又选派老师到允禔圈禁之所教授允禔其余诸子的文化课。
服了!真心跪了。
至少,淑嘉是真的服了胤礽的气度,也许,几百年后有人会说:画圈圈是太子的阴谋,你看,他跟大阿哥争了这么久,说他不阴大阿哥,你信么?揭发真相的三阿哥是太子党啊,康熙这都看不出来。你看,后来他这样大方,难道不是心虚要补偿么?
可淑嘉知道,事情不是这样。需要辩解么?不需要吧,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服了!允禩也这样说,终于知道为什么要把惠妃送到我这里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你再抽抽试试!
附送抽风小剧场:
某日,某宗室长者委婉进谏:皇上,后宫空旷,没什么人气,弄得像鬼片片场不太好吧?是不是充实一下后宫啊?
皇帝:读过书么?
答曰:读过。
皇帝:那就是会写字了?
答曰:对。
皇帝:那好,回去把冯延巳的《谒金门》抄一百二十遍上缴。
[嘎?这是为什么?]
[干你屁事!]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非主流清穿》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非主流清穿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