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每天一首小诗给你的心灵 正文 【资料转载】山西民歌概述

正文 【资料转载】山西民歌概述

目录:每天一首小诗给你的心灵| 作者:萧缆| 类别:历史军事

    ))

    半碗黄豆半碗米,端起了饭碗想起了你。

    想你想得迷了窍,寻柴火掉在了山药蛋窖。

    我给哥哥纳鞋帮,泪点滴在鞋尖上。

    (左权:《苦相思》)

    表现情人相会的,如:

    东荫凉倒在西荫凉,和哥哥坐下不觉天长。

    野雀雀落在麻沿畔,依心小话话说不完。

    你要和小妹妹长长间坐,觉不着天长觉不着饿。

    (河曲:《依心小话话说不完》)

    三五席子二五毡,

    顶上咱俩小命无人管。

    咱二人相好一对对,

    铡草刀剜头不后悔。

    (河曲:《铡草刀剜头不后悔》)

    从这些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劳动人民高尚的情操和纯真的感情。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吃人的封建礼教、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却象无形的锁链,紧紧地束缚着人们,青年男女要想通过自由恋爱达到婚姻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因而他们那种真挚而热烈的恋爱,常常是以悲剧的结局而告终,而妇女的命运尤为悲惨。她们或者因买卖婚姻而被父母包办:"我妈妈我大大爱银钱,把我卖在阎王殿",或者因受媒婆欺骗而堕入火坑:"小奴家今年一十七,你老汉今年六十一;我的娘上了媒人的当,金花花插在你家朽木上。"当她们不得不服从那强迫的婚姻后,便只好忍着"长年止不住泪蛋蛋流"的痛苦而抱恨终身。有的则"千盘万算没活头,凉凉扑在黄河(里)头",或者"手搓麻绳二尺五,中梁上上吊死得苦",以死表示她们对强迫婚姻的反抗。这些民歌,正是她们对吃人的礼教和不合理婚姻制度的血泪控诉。

    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歌,在山西民歌中数量亦很多,反映的生活面也极广,凡是农民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几乎无所不包。每首民歌,都从一个小小的生活侧面,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现实,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各种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自然现象的看法和意见,抒发了他们的思想感情,表明了他们的美丑观、是非观和善恶现。

    山西民歌中还有不少是歌唱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的歌。这些民歌的内容大半是歌唱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那些在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中引起共鸣的历史故事。如《三国调》、《珍珠倒卷帘》、《杨门叹十声》、《祝英台下山》、《张生戏莺莺》、《游湖》、《苏三起解》等。这些民歌之所以长期以来在人民中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至少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在封建社会"农民无文化"的情况下,它们起着传播历史知识的作用;二是借古抒怀,以此寄托自己的爱憎感情。

    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歌,在山西民歌中占有特殊地位。

    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人民,用自己编创的大量新民歌,讴歌着自己的斗争生活。象这样脍炙人口的歌颂人民战争的新民歌,各个根据地都出现了很多。如左权县的《黄岩洞大胜利》、《打红都炮台》、《窑洞保卫战》;代县的《打飞机》;忻县的《围困蒲阁寨》;沁源的《周西岭战斗》;临县的《打石门坞》;定襄的《痛打飞鹰队》;武乡的《关家垴、打得好》、《粉碎九路围攻》等等。这些民歌虽然大多是具体地歌唱了某一次战斗或战役,但是由于他们形象、生动,以讥讽和藐视敌人的口吻,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战斗的情景和胜利的喜悦,表现了革命人民的必胜信心和英雄气概,又配以为群众所熟悉的曲调,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而广为传唱。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山西新民歌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山西各地民歌品种繁多,而各歌种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如把全省各地千姿百态的民歌从体裁上加以区分,大致可归纳为五大类:一、山歌;二、号子;三、小调;四、秧歌;五、套曲。这五大类体裁所包括的不同歌种和它们的分布情况如下:

    (一)山歌

    山歌是指那些适于劳动人民在山间田野或崖畔、场院随时可唱的一种短歌。山西的山歌一股的特征是:

    (1)形式短小、单纯,一般为上下两句的乐段结构;

    (2)词、曲格律均较自由,便于歌唱者直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3)山歌的歌词一般都是歌唱者根据自己的劳动或自己的思想感情即兴编创的,"做甚唱甚,想甚唱甚,"因而感情真挚、朴实;

    (4)无须伴奏,无一定调高,随时随地张口便唱。

    山西的山歌有"山曲"、"开花调"、"卷席片"(也叫"烂席片")等因地而异的各种不同的名称。

    "山曲"主要分布在晋西北高原或者称西山(吕梁山)地区,包括河曲、保德、偏关、五寨、神池、宁武、静乐、兴县、临县、离石等各县。其中以"河曲山曲"最为出色。过去在这些地区,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那些正在山坡上从事劳作的农民,那些手持羊铲正在放牧羊群的羊倌,那些正走在蜿蜒曲折的山间小路上赶着牲灵的脚夫或三五成群背着铺盖去"走西口"的人们,面对旷野引亢高歌。"学会唱曲解心宽"。他们所唱的,大半都是这种可以"解心宽"的山曲。这些"山曲"儿,高亢、嘹亮、悠长、舒展,富有山野风味。

    "开花调"是流行在太行山区(或称东山区)的一种山歌形式。主要分布于左权、和顺、武乡、襄垣各县。其中以"左权开花调"最为出色。因"开花调"歌词的上句常"xx开花"为起兴,下句点题,因而当地人把这种形式的山歌统称"开花调"。在这里,不只是植物可以开花,其他东西也可以开花,剪刀可以开花,笤帚可以开花,门塔塔(门塔扣)也可以开花,小椅床(小板凳)可以开花,石头也可以开花。总之,一切用来作比喻的东西都可以开花。而其比喻一般又都是与点题的下一句有着某种联系,如"山药蛋开花结圪瘩儿,吃蛋亲是俺的心肝瓣儿"。"开花调"的风格特点与河曲"山曲"迥然不同。如果说河曲"山曲"以其音调高亢、嘹亮、节奏比较自由见长,而"开花调"则以委婉、清秀,节奏比较规整取胜。

    "卷席片"(烂席片)是五台县、定襄县、忻县、原平县一带对山歌的叫法。其含意是信口即唱无所拘束,如陕北人称山歌为"信天游"内蒙叫"爬山调"一样。"卷席片"的风格特点,与河曲一带"山曲"基本相似,只是在曲调上不似"河曲山曲"那样多的平行式结构,节奏也较为紧凑,其歌词也更近于口语化。

    (二)号子

    号子就是劳动号子,它是人们从事沉重的劳动时,为了统一号令、协同动作和振奋精神而唱的歌。这种劳动号子虽然也有曲调,但主要是强调节奏以便人们在同一的有规则的节奏中进行劳动。因为号子大都是喊着唱的,所以一般也叫"喊号子"。山西的号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夯硪号子,其中又分为"打夯号子"和"打硪号子"两种;二是黄河船工们唱的船工号子。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的河曲、河津、芮城等县。船工号子中又根据不同情况的劳动,分为"拨船号子"、"行船号子"、"拉篷号子"、"爬山虎号子"、"推船号子"等。以上各种号子都是采取一领众和的形式。大都无固定唱词,唱词都是在劳动进行中领号人见景生情,随时即兴编出的。

    山西劳动号子虽然不多,然而却有着节奏鲜明有力,音调单纯流畅,情绪乐观豪放等特点。

    (三)小调

    小调是指那些适于在室内或在室外从事不太沉重的劳作时随时可以哼唱的小曲。小调在山西民歌中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遍及全省各地,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镇均颇为流行。

    山西小调的体裁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有优美秀丽的抒情歌,如《绣荷包》、《绣花灯》、《茉莉花》、《十样景》等,也有轻松愉快表现日常家庭生活的俚俗小曲,如《卢狗亲上寿》、《永不能生娘家》、《姑嫂挑菜》等;有咏人述事的叙事歌,如《下柳林》、《秋香哭婆婆》、《苦伶仃》等;有热烈欢快适于节日或喜庆场合演唱的娱乐性歌曲,如《观灯》、《闹元宵》、《对花》、《打秋千》等;也有幽默、风趣的诙谐歌,如《热菜汤》、《高高山上一骨嘟蒜》等;也有贬斥谗懒或其他丑恶现象的讽刺歌,如《花儿开》、《抓跳蚤》、《不相配》等。小调的结构一股比较规整,以二句式(如《交城山》)、四句式(如临县《绣荷包》)乐段结构为其基本形式,体现着"起、承、转、合"的规律,而这种乐段结构的变化形态又是多种多样的。山西小调的歌词也较整齐、规范,以七字句为基本格式,其次是十字句,再次是五字句,也有不少是上述三种形式的混合结构,还有少数长短句。

    (四)秧歌

    山西各地的秧歌品种繁多,分布也很广,但属于戏曲类的秧歌,如襄垣、武乡秧歌、朔县秧歌、代县秧歌等,本文不去涉及,而留待以后编辑《戏曲音乐集成》时再去整理它们。本卷所编入的是那些属于民歌体的秧歌。其中有的虽然也正逐渐向戏曲方面发展,或已形成一种有简单故事情节的地方小戏,但其唱腔却仍然保持着民歌特点并以民歌的面貌在群众中继续传唱。这些秧歌有:祁太秧歌、沁源秧歌、祁县过街秧歌、原平凤秧歌、临县伞头秧歌,其中最为突出,影响也最大的是祁太袂歌(因流传于晋中平川各县,也叫晋中秧歌)等。

    除上述各种秧歌外,山西还有许多"地秧歌"。如"汾阳地秧歌"、"曲沃地秧歌"以及其它民间歌舞形式,如晋东南的"花篮灯"、"九莲灯"、晋南的"花鼓"、"打花棍"等等。这些民间歌舞形式,都是以舞蹈为主而以间播形式进行演唱,所唱的大半是"四季""十二月"等歌咏花卉、风物或表述古人古事或表达美好祝愿的娱乐性歌曲。由于这些民间歌舞大都是在元宵灯节进行活动,所以我们把它们统称为"灯歌"。

    此外,还有一些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也编入了秧歌类,主要有河曲的"二人抬"、左权的"小花戏"与和顺的"凤台小戏"以及昔阳一带的"拉花"等形式中仍在民间单独以民歌形态广为传唱的部分,他们虽不叫秧歌,但在节日活动中,它们也常常被看作是"闹秧歌"或"闹红火"的活动内容,所以也有选择地编入秧歌类。

    (五)套曲

    在山西民歌中,还有一些叙事性很强、形式较大的民间声乐套曲。这些套曲的曲调,大部分也是在明清俗曲或当地小调的基础上,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加工后发展变化组合而成的,其结构比较严密,组合方式也有一定规律。其内容多系歌唱历史人物或历史传说故事,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左权"大腔",流行于左权一带。其曲调优美,结构严谨,形式完整。有序曲("蒜圪瘩)、正曲("劈破玉")、尾声("打岔")。

    兴县"昆曲",是当地俗称,并非戏曲形式的"昆曲",是流传在兴县一带的一种民歌坐唱形式,内容都是唱梁山泊英雄故事的。

    离石"弹唱",流传在离石、中阳、柳林、方山一带的大型民间演唱,所唱曲调大都是明情小曲或当地小调。《审录》是其代表性曲目,由近二十首曲调组成,内容是歌唱苏三和王金龙的爱情故事。

    山西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尤其是音乐传统)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要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因而各地民歌在音阶调式、调式骨干音和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呈现着各自的风格色彩。根据各地民歌音乐色彩的不同,山西大致可分为晋中、晋南、晋东南和晋北四个不同的色彩区。

    山西民歌在音调上的特点,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其中山西语言的影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山西各地民歌是与山西各地语言的发音、语调(抑扬)、语气(重音),特别是声调(四声)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总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山西民歌,象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山西人民的生活和历史。今后它仍将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发展,随着人民日新月异的新生活而放出更加灿烂的光彩。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每天一首小诗给你的心灵》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每天一首小诗给你的心灵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