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节 历代农民起义战略之讨论(转)
目录:明末枭雄| 作者:枯树蓬春| 类别:历史军事
))然而,王世充夺的洛阳政权,北氓山一战击败李密,夺的粮仓,李密众将或逃或叛,自己不得不投靠李渊,最后被李渊所杀,手下的一批将领如徐世绩都为李渊所用,而最后为李渊打下了天下。李渊之败在于杀了翟让失去人心,自己的根据地不稳固,再加上一战不利,最后一个离天下最近的人战败了。
b。王世充:他实在没什么好说的,虽然军事上确实有一套(是唯一打败李密的人)但是无论是政治能力还是战略环境都差的可以,(一开始遇到的是最强大的李密,后来遇到的是统一全国的唐)唯一可以说的是他还算正宗的隋朝讨伐大臣,名义上还不错,不过等后来他篡位建立“郑”就连这点名义上的东西也没了。本来他打败李密后形势不错,李密的手下和地盘很多归他了,但是他对下属不好,说李密刻薄寡恩是因为对翟让,他对下属还是很好的,而王世充才叫真正的刻薄寡恩,所以等唐军一来大家都投降了,自己又是守着洛阳,还没了粮食,等来支援的窦建德战败,也就只好投降了。(王世充怎么算也不是起义军的,但是也是那次战争的一大势力,就随便说说了)
c。窦建德:假如说李密的问题是战略根据地不稳固,杀了翟让影响自己的声望,那窦建德这两方面都没问题,他的夏国控制河北一带,社会安定,统治清明,他在当地也深得人心,他死后部属在刘黑达的带领下多次大败唐军,河北军民见刘黑达起兵就杀唐朝官吏响应,可见窦建德威望。但是窦建德的军事能力太弱,别说和李密比,就连自己的属下刘黑达也比不过,本来王世充和李世民洛阳激战,他无论是想解洛阳之围还是占地盘,最好的办法就是打长安围魏救赵,结果他选择洛阳,就算在洛阳也不一定会败,结果他还是败了,连自己都被擒,实在是丢人现眼到家了,所以说窦建德输在他的战略战术能力太差了,换了刘黑达会好的多。
d。李渊:这位唐朝的开国皇帝实在不用太详细介绍,他在太原为官,根据地稳固,又占领长安关中之地(这么多人想抢的帝王之地最终还是被他抢了便宜)而且开始还用立隋朝孙子为皇帝,挟天子令诸侯,同时还与李密通好,(这样也算是起义军吧)各方卖好,李密败后又接受了他大量的势力,同时用重金贿赂突厥,打败刘金刚,稳定后方,此时出山一切就绪,只看军事战术上将领用兵的问题了,而洛阳一战,一举灭郑擒夏王,天下已经是他手上之物了,至于起义军最后的一个势力杜伏威在江淮苦苦挣扎这么多年,终于统一江淮成了霸主,一看北方已经成了唐朝的天下,(北方军事实力大于南方是中国古代的共识,南征成功的次数远远大于北伐,何况那时北方的经济实力与人材也优于南方)自己就江淮一带战天下实在不太可能,何况自己对唐朝已经称臣,所以直接投降得了。后来唐军又打败了辅公佑,根除了杜伏威在江淮的势力,统一天下。
5。唐末黄巢之乱:唐末朝政混乱,朝中宦官当政,朋党之争,地方藩镇割据,出现农民起义倒也不足为奇,只是这次的领袖王仙芝和黄巢都是私盐贩子。其实各代农民起义中知名领袖纯粹是农民的极少,陈胜吴广可以算是农民,项羽就是贵族了,至于刘邦历史上都被认为是平民做皇帝的典型,但是怎么算也是亭长,地方上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东汉的绿林刘玄刘秀王匡都是地方豪强,赤眉的樊崇倒是个不识字的大老粗,但是政治能力和刘秀比差了一大截;黄巾起义的首领是宗教领袖,隋末的农民起义李密是读书人,还是名门之后,李渊就不用说了,窦建德也是地方一霸,至于后来的元末明末朱元璋李自成倒是真正的平民,太平天国也只能算是宗教领袖了。黄巢王仙芝他们是似盐贩子的头头,到现代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走私集团黑帮头子的老大,本来在朝政清明时他们也搞不出什么名堂,但是现在朝政**,就趁乱而起了。王仙芝应该属于那种想捞一把的人物,朝廷来招安就想做官,不过黄巢的野心可远不及此,他想的是推翻唐朝,而且一度还攻陷长安,建立大齐。但是他的政权是不稳固的,他的战略条件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成功,他从山东起兵,转战河南,又南下浙江,到广州,又回师北上到长安,东部中国都被他跑了个遍,但是一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也没建立,这种流动作战还不如说大规模的流寇,而且他大杀士族,得不到地方势力的支持,之所以没受到太大的抵抗打入长安是因为地方各藩镇都想保全自己的实力,看看究竟再说,而长安打下后黄巢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唐政权还在,假如象李自成一样灭了唐朝正统,那就有两种可能,1。各地归附于他,这种可能性很小,要他的实力很强,一直打胜仗才行,万一有一次关键性的战役失败就完了,但是也不是没有。2。各地拥立王族为皇帝或自立为王,那倒是很有可能,就象三国或南明时期,这时他的处境也很危险,作为篡权之人必然要受到各方攻击。除非他假意拥护唐朝皇帝,挟王子以令诸侯。但是黄巢从性格上就不象这样的人,实际上唐朝皇帝是逃出长安,而起义军根本没有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能力,就算朱温不反叛也会失败,倒是象朱温那样先被招安后反叛的可能性高。
6。元末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古代中国最有典型的一次起义,一来他起义有宗教背景,二来他不单是农民起义,更是民族起义,第三个就是他是最成功的一次北伐,其他各代大都是南征,只有朱元璋的北伐成功而且还建立了长期政权。元朝末年政治**,民族分等级的政策已经造成极大的民怨,而元朝内部还四分五裂,争斗不止,这样的政权灭亡是此早的事,就算朱元璋不北伐,陈友谅也会北伐,何况北方元朝内部的争斗的胜者最终也会篡权。不过这次起义军的战略还是很值得借鉴的,一开始韩刘两人用白莲教和民族矛盾做背景,声势极大,各地起义军都打红巾军的旗号,北方军一度在汴梁建都,三路北伐军还曾打到大都,但是问题现在就出现了。1。起义军内部不团结,红巾军旗号虽多,但是大都不服调遣,就象徐寿辉,张士诚,名义上是起义军,但是只顾自己抢地盘,根本不配合北方军的行动北伐,各自为战的结果是只有北方红巾军迎战元军,甚至还相互攻打;2。起义军发展太快,没有自己的地盘,尤其是北方起义军虽然占了江淮一带,但是根据地不稳固,而且南方的起义军不支援他们,等于是以江淮之力对抗北方元军,实力上受了影响;3。北方军有白莲教背景,被儒家视为异端,所以之后朱元璋把白莲教称为异教这有很大原因。(太平天国得不到汉人支持很大原因也在于此原因)北方起义军是失败了。但是南方以朱元璋陈友谅的起义军还没失败,当时他们两大势力是南方的主要势力,不管谁战胜都将一统南方,以南方之力对抗当时四分五裂的北方元军都将统一天下,之所以朱元璋胜利那是军事上的战术问题了。本来朱元璋只在应天府江苏江西一带,但是打败陈友谅,两湖在其手中,本来他是兵精,现在粮也足了,,南方已在其手,之后乘北方元军内部自相残杀之即,假道山东,直取大都就易如反掌了,这其中很大的缘故在于,南方当时已经是中国经济的重心,南方包括江淮在朱元璋手中那元军已经没了粮饷的来源,兵力上也处于劣势,尤其当时明军已经拥有火器和大量的骑兵,本来北方对南方最有利的骑兵优势也不复存在了。加上民族矛盾,元朝之灭在所难免。
7。明末农民起义:明末内部朝廷**,宦官当权,外面又有清人为患,但是就算如此,明朝还是可以缓过去的,毕竟江南一带赋税粮饷的关键所在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朝政崇祯上台后杀了魏忠贤已经有所好转,对外清虽然连连获胜,关外已经是清的天下,但是要说没有挽回的余地也不至于,当时无论清的人口土地还是各方面实力都不如明国,清那些统治者也就是原来明朝的家臣,努尔哈赤还做过明朝大将的家童奴隶,努尔哈赤死后清朝也自认为没有占领中原的可能,皇太极多尔衮当权时也是以掠夺财物人口为主,希望就是削弱明朝的实力增强自己的实力,甚至一度想签订和约,(估计和约就是象宋辽那样的和约,希望明朝承认自己的独立)就算清兵真的入关后也时常担心是否能坐稳位子呢。所以说明清对峙的局面很有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胜负还没分晓。明朝之亡亡在李自成。
李自成是个不得了的人物,当时的另外一个领袖张献忠说实在话也就是草莽之辈,虽然杀了一个襄王,还被明朝招安过,以后还进了四川做了几天皇帝,但是他也就是搅乱时局的人物,无论是明还是清,都不曾对他很重视,不是决定性的人物。(倒是他的两个义子在南明中表现抢眼)李自成自陕西起兵,转战中原一带,一度被重创,然而又复起灭了明朝正统,险些成了天下共主,但是李自成个人虽然是英雄,但是不是政治家的那种枭雄,他烧朱元璋祖坟,杀福王,已经和明朝结下生死之仇,也得不到地主豪强的支持,有人说他打入北京,崇祯帝不上吊还可以挟天子令诸侯,但是首先要看到李自成的性格决定他不可能把崇祯作为傀儡,就算做傀儡那时还有太子,造样可以立为傀儡,但是他还是自己称帝了,就算不称帝,烧了朱家祖坟谁相信他啊。进了北京有什么好处?明朝在南方还有实力,北方一统还要面对清兵的威胁,他当时进北京是一步险棋。其实当时他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1。不要杀福王,用他的名义向明朝要个官吏,这叫挟福王行地方割据,最好还说明当年烧朱家祖坟是高迎祥干的,和自己没关系(其实当初不应该烧祖坟,保护一下对明朝示好也不错)当然明朝一定会监视他,但是明朝自己已经自顾不暇,少一个危险总是好,说不定就同意他地方割据了,(张献忠是当年烧他朱家祖坟的罪魁祸首之一还不是招安了)假如要他去干什么剿匪就说不去好了,不然还叫什么地方割据,最好和一些地方势力通气连枝,自己慢慢壮大,这样就可以形成明清加上地方势力三者僵持的局面。当然这要很大的政治平衡能力,要李自成这样做比较难。2。象李自成这样的军事能力远远高于政治能力的人,最适合他的还是南下,虽然南下他没什么基础,手下的兵士又大都是北方人,但是南下的好处是可以控制当时最肥沃的土地,虽然抵抗有,但是不会比清兵南下更激烈吧。一旦南下控制了江南湖广就是象朱元璋那样的局面了,张献忠还控制了四川,明朝的粮饷已经丧失殆尽,按明朝君臣的脾气,除非出现崇祯帝死的那种局面,否则不会向清兵借兵。这样李自成选择就多了,可以北上先灭明再和清对峙,也可以要求南北分治,静观其变。这样的策略当时也提出过吧,只是李自成没有接受。3。按李自成这样重视乡土观念的人,最适合一直在陕西发展为一大势力,再吞并西北西南,再图霸业,这么快灭了明朝实在太急。自然他选择进北京也可以,避免明朝再调动兵力来攻打自己,只是一逼死崇祯,二没策动吴三桂,三没想到防备清兵(这是国际关系学的太差,连北方大敌进关也不知道。)实在是他的失策(他当时还没称帝,很有可能想挟太子令诸侯,不过很难说了)总之李自成的军事能力远远高于他的政治能力。
8。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的历史处于近代,大家都比较熟悉,其实怎么看太平天国都象一个宗教,封建,资本加上农民平等的大杂烩。但是他的军事力量倒是不错,也出现了相当多杰出的军事将领,而且在我看他的战略也不错,先取金陵,缓图北方也是效仿当年朱元璋所为,假设他们直取北京,先不论打不打的下来,就算一路顺利,清帝一定迁都(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都迁都了)这样就象当年黄巢一样陷入被动,得不到支持。但是他这次的关键是一没有拉拢士大夫,死抱着什么天父不放,假如抱抱孔夫子,再说什么反清复明,效法当年元末(元末时元军的战斗力比清末八旗绿营的战斗力强多了,但是元末的起义军无论政治军事都比太平天国强),就可以得到士大夫的支持,湘军这种地方武装就很难出现了,取得两湖统一南方就又是当年元末朱元璋的翻版了。就算太平天国被灭,按当时形势,曾国藩假如有点野心也可以效仿朱元璋。不过有时个人的选择真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
综观各朝起义或说各势力征战天下改朝换代,一定要有1。士大夫地方豪强的支持,就算用骗也要先骗来,。法术巫师什么一开始可以用,但是为了以后吸引儒家士大夫的支持最好还是远离之,之后象刘秀一样还是朱元璋一样就看统治者自身了;2。一定要有什么名号,可以先支持原正统政权,总之要迎合大多数人的看法,比如元末反元是大势所趋,此时反抗元朝才能赢得民心;3。一定要有确实的根据地,唐朝之前关中是第一选择,洛阳一带是第二选择,之后南方江淮两湖一定要控制。4。军事,也是看运气吧,有时一战就可以决定天下谁属了,尤其是在战略上处于劣势的人。
b。王世充:他实在没什么好说的,虽然军事上确实有一套(是唯一打败李密的人)但是无论是政治能力还是战略环境都差的可以,(一开始遇到的是最强大的李密,后来遇到的是统一全国的唐)唯一可以说的是他还算正宗的隋朝讨伐大臣,名义上还不错,不过等后来他篡位建立“郑”就连这点名义上的东西也没了。本来他打败李密后形势不错,李密的手下和地盘很多归他了,但是他对下属不好,说李密刻薄寡恩是因为对翟让,他对下属还是很好的,而王世充才叫真正的刻薄寡恩,所以等唐军一来大家都投降了,自己又是守着洛阳,还没了粮食,等来支援的窦建德战败,也就只好投降了。(王世充怎么算也不是起义军的,但是也是那次战争的一大势力,就随便说说了)
c。窦建德:假如说李密的问题是战略根据地不稳固,杀了翟让影响自己的声望,那窦建德这两方面都没问题,他的夏国控制河北一带,社会安定,统治清明,他在当地也深得人心,他死后部属在刘黑达的带领下多次大败唐军,河北军民见刘黑达起兵就杀唐朝官吏响应,可见窦建德威望。但是窦建德的军事能力太弱,别说和李密比,就连自己的属下刘黑达也比不过,本来王世充和李世民洛阳激战,他无论是想解洛阳之围还是占地盘,最好的办法就是打长安围魏救赵,结果他选择洛阳,就算在洛阳也不一定会败,结果他还是败了,连自己都被擒,实在是丢人现眼到家了,所以说窦建德输在他的战略战术能力太差了,换了刘黑达会好的多。
d。李渊:这位唐朝的开国皇帝实在不用太详细介绍,他在太原为官,根据地稳固,又占领长安关中之地(这么多人想抢的帝王之地最终还是被他抢了便宜)而且开始还用立隋朝孙子为皇帝,挟天子令诸侯,同时还与李密通好,(这样也算是起义军吧)各方卖好,李密败后又接受了他大量的势力,同时用重金贿赂突厥,打败刘金刚,稳定后方,此时出山一切就绪,只看军事战术上将领用兵的问题了,而洛阳一战,一举灭郑擒夏王,天下已经是他手上之物了,至于起义军最后的一个势力杜伏威在江淮苦苦挣扎这么多年,终于统一江淮成了霸主,一看北方已经成了唐朝的天下,(北方军事实力大于南方是中国古代的共识,南征成功的次数远远大于北伐,何况那时北方的经济实力与人材也优于南方)自己就江淮一带战天下实在不太可能,何况自己对唐朝已经称臣,所以直接投降得了。后来唐军又打败了辅公佑,根除了杜伏威在江淮的势力,统一天下。
5。唐末黄巢之乱:唐末朝政混乱,朝中宦官当政,朋党之争,地方藩镇割据,出现农民起义倒也不足为奇,只是这次的领袖王仙芝和黄巢都是私盐贩子。其实各代农民起义中知名领袖纯粹是农民的极少,陈胜吴广可以算是农民,项羽就是贵族了,至于刘邦历史上都被认为是平民做皇帝的典型,但是怎么算也是亭长,地方上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东汉的绿林刘玄刘秀王匡都是地方豪强,赤眉的樊崇倒是个不识字的大老粗,但是政治能力和刘秀比差了一大截;黄巾起义的首领是宗教领袖,隋末的农民起义李密是读书人,还是名门之后,李渊就不用说了,窦建德也是地方一霸,至于后来的元末明末朱元璋李自成倒是真正的平民,太平天国也只能算是宗教领袖了。黄巢王仙芝他们是似盐贩子的头头,到现代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走私集团黑帮头子的老大,本来在朝政清明时他们也搞不出什么名堂,但是现在朝政**,就趁乱而起了。王仙芝应该属于那种想捞一把的人物,朝廷来招安就想做官,不过黄巢的野心可远不及此,他想的是推翻唐朝,而且一度还攻陷长安,建立大齐。但是他的政权是不稳固的,他的战略条件就决定了他不可能成功,他从山东起兵,转战河南,又南下浙江,到广州,又回师北上到长安,东部中国都被他跑了个遍,但是一个属于自己的根据地也没建立,这种流动作战还不如说大规模的流寇,而且他大杀士族,得不到地方势力的支持,之所以没受到太大的抵抗打入长安是因为地方各藩镇都想保全自己的实力,看看究竟再说,而长安打下后黄巢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唐政权还在,假如象李自成一样灭了唐朝正统,那就有两种可能,1。各地归附于他,这种可能性很小,要他的实力很强,一直打胜仗才行,万一有一次关键性的战役失败就完了,但是也不是没有。2。各地拥立王族为皇帝或自立为王,那倒是很有可能,就象三国或南明时期,这时他的处境也很危险,作为篡权之人必然要受到各方攻击。除非他假意拥护唐朝皇帝,挟王子以令诸侯。但是黄巢从性格上就不象这样的人,实际上唐朝皇帝是逃出长安,而起义军根本没有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能力,就算朱温不反叛也会失败,倒是象朱温那样先被招安后反叛的可能性高。
6。元末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古代中国最有典型的一次起义,一来他起义有宗教背景,二来他不单是农民起义,更是民族起义,第三个就是他是最成功的一次北伐,其他各代大都是南征,只有朱元璋的北伐成功而且还建立了长期政权。元朝末年政治**,民族分等级的政策已经造成极大的民怨,而元朝内部还四分五裂,争斗不止,这样的政权灭亡是此早的事,就算朱元璋不北伐,陈友谅也会北伐,何况北方元朝内部的争斗的胜者最终也会篡权。不过这次起义军的战略还是很值得借鉴的,一开始韩刘两人用白莲教和民族矛盾做背景,声势极大,各地起义军都打红巾军的旗号,北方军一度在汴梁建都,三路北伐军还曾打到大都,但是问题现在就出现了。1。起义军内部不团结,红巾军旗号虽多,但是大都不服调遣,就象徐寿辉,张士诚,名义上是起义军,但是只顾自己抢地盘,根本不配合北方军的行动北伐,各自为战的结果是只有北方红巾军迎战元军,甚至还相互攻打;2。起义军发展太快,没有自己的地盘,尤其是北方起义军虽然占了江淮一带,但是根据地不稳固,而且南方的起义军不支援他们,等于是以江淮之力对抗北方元军,实力上受了影响;3。北方军有白莲教背景,被儒家视为异端,所以之后朱元璋把白莲教称为异教这有很大原因。(太平天国得不到汉人支持很大原因也在于此原因)北方起义军是失败了。但是南方以朱元璋陈友谅的起义军还没失败,当时他们两大势力是南方的主要势力,不管谁战胜都将一统南方,以南方之力对抗当时四分五裂的北方元军都将统一天下,之所以朱元璋胜利那是军事上的战术问题了。本来朱元璋只在应天府江苏江西一带,但是打败陈友谅,两湖在其手中,本来他是兵精,现在粮也足了,,南方已在其手,之后乘北方元军内部自相残杀之即,假道山东,直取大都就易如反掌了,这其中很大的缘故在于,南方当时已经是中国经济的重心,南方包括江淮在朱元璋手中那元军已经没了粮饷的来源,兵力上也处于劣势,尤其当时明军已经拥有火器和大量的骑兵,本来北方对南方最有利的骑兵优势也不复存在了。加上民族矛盾,元朝之灭在所难免。
7。明末农民起义:明末内部朝廷**,宦官当权,外面又有清人为患,但是就算如此,明朝还是可以缓过去的,毕竟江南一带赋税粮饷的关键所在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朝政崇祯上台后杀了魏忠贤已经有所好转,对外清虽然连连获胜,关外已经是清的天下,但是要说没有挽回的余地也不至于,当时无论清的人口土地还是各方面实力都不如明国,清那些统治者也就是原来明朝的家臣,努尔哈赤还做过明朝大将的家童奴隶,努尔哈赤死后清朝也自认为没有占领中原的可能,皇太极多尔衮当权时也是以掠夺财物人口为主,希望就是削弱明朝的实力增强自己的实力,甚至一度想签订和约,(估计和约就是象宋辽那样的和约,希望明朝承认自己的独立)就算清兵真的入关后也时常担心是否能坐稳位子呢。所以说明清对峙的局面很有可能一直持续下去,胜负还没分晓。明朝之亡亡在李自成。
李自成是个不得了的人物,当时的另外一个领袖张献忠说实在话也就是草莽之辈,虽然杀了一个襄王,还被明朝招安过,以后还进了四川做了几天皇帝,但是他也就是搅乱时局的人物,无论是明还是清,都不曾对他很重视,不是决定性的人物。(倒是他的两个义子在南明中表现抢眼)李自成自陕西起兵,转战中原一带,一度被重创,然而又复起灭了明朝正统,险些成了天下共主,但是李自成个人虽然是英雄,但是不是政治家的那种枭雄,他烧朱元璋祖坟,杀福王,已经和明朝结下生死之仇,也得不到地主豪强的支持,有人说他打入北京,崇祯帝不上吊还可以挟天子令诸侯,但是首先要看到李自成的性格决定他不可能把崇祯作为傀儡,就算做傀儡那时还有太子,造样可以立为傀儡,但是他还是自己称帝了,就算不称帝,烧了朱家祖坟谁相信他啊。进了北京有什么好处?明朝在南方还有实力,北方一统还要面对清兵的威胁,他当时进北京是一步险棋。其实当时他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1。不要杀福王,用他的名义向明朝要个官吏,这叫挟福王行地方割据,最好还说明当年烧朱家祖坟是高迎祥干的,和自己没关系(其实当初不应该烧祖坟,保护一下对明朝示好也不错)当然明朝一定会监视他,但是明朝自己已经自顾不暇,少一个危险总是好,说不定就同意他地方割据了,(张献忠是当年烧他朱家祖坟的罪魁祸首之一还不是招安了)假如要他去干什么剿匪就说不去好了,不然还叫什么地方割据,最好和一些地方势力通气连枝,自己慢慢壮大,这样就可以形成明清加上地方势力三者僵持的局面。当然这要很大的政治平衡能力,要李自成这样做比较难。2。象李自成这样的军事能力远远高于政治能力的人,最适合他的还是南下,虽然南下他没什么基础,手下的兵士又大都是北方人,但是南下的好处是可以控制当时最肥沃的土地,虽然抵抗有,但是不会比清兵南下更激烈吧。一旦南下控制了江南湖广就是象朱元璋那样的局面了,张献忠还控制了四川,明朝的粮饷已经丧失殆尽,按明朝君臣的脾气,除非出现崇祯帝死的那种局面,否则不会向清兵借兵。这样李自成选择就多了,可以北上先灭明再和清对峙,也可以要求南北分治,静观其变。这样的策略当时也提出过吧,只是李自成没有接受。3。按李自成这样重视乡土观念的人,最适合一直在陕西发展为一大势力,再吞并西北西南,再图霸业,这么快灭了明朝实在太急。自然他选择进北京也可以,避免明朝再调动兵力来攻打自己,只是一逼死崇祯,二没策动吴三桂,三没想到防备清兵(这是国际关系学的太差,连北方大敌进关也不知道。)实在是他的失策(他当时还没称帝,很有可能想挟太子令诸侯,不过很难说了)总之李自成的军事能力远远高于他的政治能力。
8。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的历史处于近代,大家都比较熟悉,其实怎么看太平天国都象一个宗教,封建,资本加上农民平等的大杂烩。但是他的军事力量倒是不错,也出现了相当多杰出的军事将领,而且在我看他的战略也不错,先取金陵,缓图北方也是效仿当年朱元璋所为,假设他们直取北京,先不论打不打的下来,就算一路顺利,清帝一定迁都(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都迁都了)这样就象当年黄巢一样陷入被动,得不到支持。但是他这次的关键是一没有拉拢士大夫,死抱着什么天父不放,假如抱抱孔夫子,再说什么反清复明,效法当年元末(元末时元军的战斗力比清末八旗绿营的战斗力强多了,但是元末的起义军无论政治军事都比太平天国强),就可以得到士大夫的支持,湘军这种地方武装就很难出现了,取得两湖统一南方就又是当年元末朱元璋的翻版了。就算太平天国被灭,按当时形势,曾国藩假如有点野心也可以效仿朱元璋。不过有时个人的选择真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
综观各朝起义或说各势力征战天下改朝换代,一定要有1。士大夫地方豪强的支持,就算用骗也要先骗来,。法术巫师什么一开始可以用,但是为了以后吸引儒家士大夫的支持最好还是远离之,之后象刘秀一样还是朱元璋一样就看统治者自身了;2。一定要有什么名号,可以先支持原正统政权,总之要迎合大多数人的看法,比如元末反元是大势所趋,此时反抗元朝才能赢得民心;3。一定要有确实的根据地,唐朝之前关中是第一选择,洛阳一带是第二选择,之后南方江淮两湖一定要控制。4。军事,也是看运气吧,有时一战就可以决定天下谁属了,尤其是在战略上处于劣势的人。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明末枭雄》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明末枭雄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