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浴火重生之第三帝国 第十一章 闪电照耀北极(一)

第十一章 闪电照耀北极(一)

目录:浴火重生之第三帝国|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菲利克斯.斯坦因纳1898年生于东普鲁士,是一个萨尔斯堡流亡者家庭的后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中,由于西线的一次事件,使这位当时二十岁的少尉连长变成了反对保守的陆军司令部的叛逆者。

    在1918年的突破战役中,为了摆脱大部队于大部队的相持不下,消耗实力的胶着状态,德国的前线军官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们把优秀的士兵从战壕里抽出来,组成了一支突击队。这支精干的突击队与大部队想相比,具有灵活机动的特点,他仿佛是束在大部队柔软腹部的钢条,是防御的核心力量,进攻的尖刀。这支机动尖刀部队一投入战场,战局立即发生变化,挽救了德**队。

    直接参与并目睹整个战役的斯坦因纳,为这支经过近战训练。并配有火焰喷射器,机枪,手枪,手榴弹,铁锹的突击小队震惊了。他认为一个军事历史的新时代开始了。这个新时代,既不属于优劣混杂的大批人马,也不属于传统的单独作战的战士,而唯独属于精干的战斗小分队。

    然而,斯坦因纳的理论并没有市场,国防军后来接班的将军们认为斯坦因纳的理论太“单纯”,甚至“幼稚”。他们认为突击队之类的机动部队,只是在紧急情况下解决某些问题的一种方法,就正规军和正规军事行动而言,它始终只是例外现象。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一个上尉与将军们对持,结果只能有一个,斯坦因纳在对国防军失去信心后离开了军队。这时他发现党卫军特别机动部队的未来就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那种核心部队。在加入党卫队后,斯坦因纳开始对特别机动部队的“德国团”开始实施改革。他中断了一直战主导地位的营房院子里进行的机械性的操练,将部队拉出野外,将训练重点改为在广泛的水平上展开竞技比赛,他要将他的士兵各个都训练成狙击手,猎手和竞技能手。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成为他训练士兵的一条法则,他要求士兵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生存,都能保护自己,都能用改的面对各种残酷无情的现实。

    在斯坦因纳严酷的操练下,一支置生死于度外的具有“屠夫精神”的部队成长了起来。“德国团”在波兰战役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极强的战场适应能力,他们的损失是所有参战的4支党卫军团级战斗单位中最少的,而战绩却几乎是最高的。这样的一支部队和这样的一个人才早就引起了刘枫的注意,因此在选择“维京师”的指挥人员时,刘枫第一个就想到了斯坦因纳。

    因为与国防军一直存在矛盾,所以在国防军从党卫军中抽调军官的时侯斯坦因纳留了下来,而且还把他的大部分手下都留在了部队,因此在组建“维京师”后,该师的军官被迅速补齐,并且刘枫也把先期制造出来的武器装备优先装备给该师。

    到了12月30号该师进入芬兰时,已经是一个拥有完整编制并且装备精良的部队。当时“维京师”总兵力约为19000人,主要装备有“北极熊”式坦克(经过防寒改进的削弱版59式坦克)325辆,“北极狐”(经过防寒改进的-113)式装甲运输车120辆。“维京师”在1940年1月3日到达“曼纳海姆防线”的泰帕莱地区。

    在苏芬战争开始时,苏军企图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主要突击,在拉多加湖以北边境以积极行动牵制芬军。据此,苏军列宁格勒军区(司令为梅列茨科夫)从巴伦支海至芬兰湾展开4个集团军,由波罗的海舰队和北方舰队提供支援。其中,第7集团军(辖13个步兵师、5个坦克旅)在卡累利阿地峡展开,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占领维普里(今维堡),进逼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第8集团军(辖6个步兵师、1个坦克旅)在拉多加湖东北地区展开,以正面攻击支援第7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第9集团军(辖8个步兵师)在坎达拉克沙、乌赫京斯卡亚、雷博勒方向展开,占领奥卢和凯米,切断芬兰南、北之间的联系;第14集团军(辖3个步兵师)在摩尔曼斯克方向展开,占领佩特萨莫(今佩琴加),切断芬兰北部与挪威的联系。苏军展开兵力约50万人,坦克1500辆、火炮1800余门、飞机约800架。芬军总兵力包括民兵、预备役约40万人,坦克约60辆、飞机100余架、火炮100余门,总司令为曼纳海姆元帅。其意图是利用高寒和湖泊众多、森林密布等气候地理条件并依托曼纳海姆防线,发挥士兵擅长滑雪、精于射击、熟悉地形等特点,以阵地防御和机动防御疲惫和阻滞苏军进攻。为此,芬军在卡累利阿地峡展开第2、第3集团军(共5个师、4个骑兵师,由.奥斯泰尔曼统一指挥),坚守曼纳海姆防线;拉多加湖北岸的防御由第4集团军(2个师又1个团)负责;中部边境地区为第5集团军的9个边防营;北部拉普兰地区为4个独立营。预备队为第1集团军的2个缺编师和1个骑兵旅。

    在苏军全线进攻时,苏军第7集团军在卡累利阿地峡迅速进抵曼纳海姆防线。12月6日,该部右翼在炮兵和舰炮火力支援下,对泰帕莱发起进攻,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芬军防御,未果。

    苏军第7集团军在12月7日停下花了十天的时间整补,芬兰军趁机补强了曼尼海姆防线的防御。苏军第7集团军在休息十天后,终于在12月17日重新展开攻势,进攻曼尼海姆防线。他们攻击的协调程度非常差,连曼尼海姆都把它们比方成“一个指挥紊乱、荒腔走板的管弦乐曲”。当苏联步兵用人海战术前进时,苏军坦克并没有出现支援,步兵在芬兰军准确的射击下横尸遍野。等到苏军坦克出现时,他们的步兵则又不见踪影,芬兰军虽然没有强力的反战车装备,却能轻易地接近苏军战车后方,用冻硬的木材塞入履带和履带轮之间,让它们动弹不得,再用手榴弹、火焰瓶摧毁它们。短短四天之中,苏军就损失了239辆坦克,步兵损失更多,不得不在12月20日停止攻势。

    这样的战果当然让斯大林大为震怒,于是一批高级军官人头纷纷落地。斯大林把总司令换掉,由在1939年指挥波兰战役的提摩申科元帅接任。他大量调集增援的部队,人数到达九十万人之多,大炮有2800多门,在适应雪地作战上作了一些紧急的改善。也对部队进行特训,要求战车和步兵相互支援。

    苏军及时总结失利教训,适时增调兵力,调整部署,于1939年12月底在卡累利阿地峡地区增编第13集团军(辖9个步兵师又1个坦克旅),接替第7集团军右翼防务;次年1月7日组建西北方面军(司令为铁木辛哥),统一指挥第7、第13集团军。其企图是:由第7集团军从左翼实施主要突击,突破曼纳海姆防线,占领维普里;由第13集团军从右翼实施辅助突击,占领凯基萨尔米。经周密准备后,西北方面军在炮兵、航空兵火力支援下,于2月11日对曼纳海姆防线发起猛烈突击。

    由于芬兰军队的技术装备严重不足,面对苏军第7集团军的装甲部队,战斗进行的异常艰苦,在面对随时有可能被突破曼纳海姆防线的情况下,总司令曼纳海姆元帅要求“维京师”进入前线进行作战。

    在战役开始的时候,苏联人进攻乏力,始终无法对防线构成威胁,因此“维京师”一直在防线后边作为预备队,只是派出军官在前线进行观摩,向芬兰人学习雪地丛林战的经验。在收到曼纳海姆的命令后,斯坦因纳立刻命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随时准备对苏军进行突击。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浴火重生之第三帝国》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浴火重生之第三帝国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