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草清 第二卷 第六百二十七章 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第二卷 第六百二十七章 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目录:草清| 作者:草上匪| 类别:都市言情

    “官家,断七已过,你得振作起来,今日该去政事堂听政了。别担心妾身,就只怨小四……自己没得享人世的福分了。”

    晨光洒枕,秀园寝殿,安九秀低声说着,李肆看着眼圈发红的妻子,怜爱地再将她揽入怀中。

    四子夭折,对他的确是一个打击,不仅他心痛,安九秀悲痛欲绝,连带其他媳妇都很伤心,萧拂眉更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就觉是自己医术不精,照顾不周。这一个多月来,无涯宫后园是一片萧瑟。

    在这种氛围下,李肆自然无心理政。原本他也不再过多盯着内政,这四年来,政事堂已基本接下了内政事务,再健全了省级财税,让内政也由各省分摊了一部分。而东西两院有了财税审核权,精力无比旺盛,跟政事堂和计司成天打架,只到闹得不可开交了,他才出面来作终裁。

    从四子病重到现在,两个多月他都没去政事堂,也没对政事运转提过什么意见,但先有大疫,现在春旱又起,似乎是老天爷对他这般怠政有了意见。

    捻着颌下的短须,乘车去政事堂的路上,李肆感叹道,三十而立,自己已经三十一岁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啊,自己好像真有些倦怠了。光推转历史就能立稳一国了吗?现在不过是两场天灾,就让国中人心动荡,还将罪魁祸首推到了蒸汽机身上,这一国人心的根基,还是不够稳啊,自己还真是不能对内政完全放手。

    到了政事堂,见到内阁群臣眼中的欣喜,李肆心说你们这帮家伙。是为我终于出来帮你们顶缸而高兴吧。

    内阁的确正无比头疼,农人因春旱而失生计者,广东一省估计就有数十万,再加上福建、湖南和广西,国内受害农人绝对要超二三百万。虽说各省各县都在极力安抚,免田物税。赈济灾民,但要担起二三百万人至少半年的生计,地方之力远远不够。

    若是换在满清,内阁、东西两院以及地方可不必背这么大的压力,免掉本就收不上来的税。让灾民自己流离去异地讨生活,有条件的地方供点粥食,注意着不让他们聚众闹事,这样已是仁政,反正黑锅都有老天爷背着。这是天灾嘛。

    可现在英华一国。官府掌控地方很深,自然也要背责到底。而且灾民还有乡院、县院乃至省院和东西两国院的院事代言,都眼巴巴地看着官府、朝堂,乃至皇帝,各家报纸也将灾情细细道来,就觉惨不忍睹。各级官员都觉民情如山倾,根本不敢懈怠。李朱绶和刘兴纯两眼发红,他们已是几宿没合眼了。

    这种情况下。李肆再不来政事堂,那就真的是怠政了,很多事情还需要他来拍板。

    李肆也没废话,深吸一口气道:“有什么预案!?”

    国事已不必他来出主意,内阁该已拟好了各类方案,就等他定夺。

    李朱绶身为首辅,心中估计已揣下了数十份预案,他擅调和,自然也擅归纳。

    三个预案,第一是老办法,以工代赈,地方修小水利,乡县道路,中央修大工程,将百万灾民纳入临时的基建体系。但这一案的花费太大,需要地方、中央以及工程受益者诸方协商,而且中央肯定要出大头。今年预算的摊子铺得很大,还受南北局势,以及缅甸战事的影响,预算也很紧。

    第二是新办法,移民!说起这一案,政事堂都在感叹,皇帝见机在先,先南后北,现在有南洋这么大一块地盘,甚至还有南洲那样浩瀚无垠的大地,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人,简直是再理想不过的泄洪之地。将失了生计的灾民转给殖民公司,由朝廷补贴,殖民公司安排灾民在南洋各地定居,既是救灾,也是开发。

    殖民公司也正需要移民,朝廷花费会少很多,但问题也是有的,大多数灾民都不愿移民,毕竟故土只是遭了短时间的天灾,为此背井离乡,实在划不来。

    第三案其实是第一案的变种,朝廷在遭灾之地扶持新业,将灾民转化为工人,让灾民可以不依赖田地吃饭。这办法需要结合实地情况,要费很大精神,同时花费也很多。新立之业能不能稳住也是个问题,风险难测。

    最后一案,就是汇聚上述三策,因地制宜,办工程,兴新业,加上移民。但这需要地方和朝堂投入海量人力去规划、管理和监督,同时是一项长期工程。三案齐上,就意味着将主旨为“安内”的国策继续推行下去,而且更加深入。

    《浒墅和约》已进入第四个年头,同时在南洋,英华跟荷兰、不列颠两国的关系越来越恶劣,这时转头安内,变数太大。

    李朱绶总结道:“内阁认为,单行一策,都只是治标而已,仅仅分流灾民,而并行各策,成效最大,花费也少,未来还能见得绝大好处,唯一顾虑的,就是两三年内,不宜大举动兵。”

    内阁肯定已充分讨论过了各项方案,甚至都跟东西两院密切沟通过,李朱绶才能这般笃定,断言会有绝大好处。因为这事涉及军事和外务,李肆不拍板,内阁可无法按策实施。

    李肆沉吟片刻,缓缓道:“多难兴邦,说的不是一桩必然的道理,而是我们应该化天灾之害,为国民之利。内阁这几桩建策,只有最后一策符合这个道理,其他各策,仅仅只是应付天灾本身而已。”

    春旱不是一桩单纯的天灾,随后往往又伴随着夏涝,被动地应付这些天灾,国中人心也会不断动摇,这个过程,前世见惯了天灾场景和社会反映的李肆,已有很深的认识。

    抛开道德不谈,就现实层面来看,这场春旱,以及后续多半会有的夏涝。带来了一桩绝大的财富,那就是几百万“活动人口”。

    地方和中央的工程,需要海量人口,平日风调雨顺,不仅找不足这么多人力来办,工价也很高。

    南洋殖民地的移民潮最近越来越疲软。不少新发现的熟地都无人去垦殖。扶南人口到了二十万就再没大的增长,勃泥辛苦开发多年,现在还不足十万人口,吕宋那边甚至还有不少民人回福建讨生活,因为国中百业兴旺。机会很多。而在殖民地,几乎只有种田挖矿一条活路。现在有了几百万活动人口,推出去十分之一就是大成功。

    另一方面,因为田物税很低,种田虽难得富贵。过日子却不成问题。这也使得国中新业渐渐缺乏人力。比如广州县西关的织造坊,即便有了蒸汽机,还需要大量飞线挑梭的织工。但男织工的工价越来越高,不得不开始广召女织工,由此引得国中争论不休。另一方面,不少织坊干脆搬到江南龙门。召廉价的江南织工。

    现在将这些活动人口推入城市,或者是推入新业。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正蓬勃兴起的工业对海量劳力的需求。要知道奴隶制已在吕宋和交趾渐渐兴起,华夏人诱骗甚至捕虏土人为劳力。去干挖矿背砂一类的低技术劳力活,已成为工业资本家们最青睐的选择。

    李肆没马上作决断,再问了一句:“如果选择诸策并举,除了影响国策之外,还有什么坏处?”

    彭先仲说话了,显然他提过反对意见:“大兴工程以及殖民等策倒是没太大坏处,就是花费太大,执行困难。而推农人入新业,就需要市场,足够大的市场,容纳百业勃发而产出的海量商货。”

    既是要推新业,肯定要并行各项政策,比如对织造、钢铁、机械等业降税,对收纳这些灾民为工人的工坊进行补贴。各业就此放大产能,出产商货肯定会激增,国家就必须为这些商货寻找销路。

    李肆叹气:“这跟安内的国策可是冲突的……”

    激增的商货,自不可能由国内马上消化,肯定要放眼于外。南洋、欧罗巴都是出路,当然,更现实的则是江南乃至江北,这又会影响英华周边的形势,国政还真是要走钢丝,不可能舒舒服服地就靠着一边。

    萧胜也在政事堂蹲着,他豪迈地道:“有什么好怕的,只要不是倾国之战,就靠眼下常备的陆海军,也足以应付南北东西四面的麻烦!就像在缅甸和琉球,我们都只是在用一根小指头跟对方顶着。”

    这倒也是,只要不是决战,眼下的英华,靠陆海常备军,就足以解决绝大部分威胁。而此时在英华四周,有胆子跟英华作生死斗的还有谁?雍正吗?

    李肆暗自嗤笑,雍正……他有这胆子?

    英华如今的国力,已完全超出了寻常读书人的想象,北面的雍正自然也难以明白。

    以圣道八年为例,在这一年,英华拥有航海许可证的海船已有五千四百艘,总规模为三百万料,海员数量高达二十万人。

    圣道八年,英华人口总数为三千五百万,其中一千六百万人在城市里。长沙、潮洲、肇庆、泉州、福州等几个城市都是五十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应天府所营造的“大广州”,更容纳了两百万人口。

    而最能体现英华已一只脚步入近代工业社会的数字,就是钢铁产量。仅仅只是佛山冶铁公司一家公司,圣道八年产生铁是四千万斤,这已是明永乐年间全国铁产量的两倍。算上其他冶铁企业,圣道八年,英华一国生铁产量为一亿斤左右,折合为六万吨。而不列颠在1720年,铁产量也不过两万吨。

    这个数字可非简单的数字,马车的底盘,龙门吊的铁架,水网的管道,以及蒸汽机等机械,甚至织造机乃至正在船厂兴起的铁肋,英华一国对钢铁的需求无处不在,就这一条,就能显现英华和满清的国力差距。枪炮,不过是冰山露出水面的极小一角。

    而制成英华这个“半近代工业社会”国家的金融体系,还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到圣道八年,英华已拥有一家中央银行,三十多家上市的商业银行,以及两百多家无银行券发行权的票行。英华的工商资本和大宗货物流动,基本都以银行券和行间汇票来往,加上债券和股票,社会最上层的资本流动,已经初步具备了建立信用货币的基础。数亿乃至十两白银的银钱,都在以票据的方式来往,流转于民间的实银和铜钱非常充裕,同时还通过外贸在源源不断地从美洲和欧洲吸金。

    圣道八年,英华国入六千万两,其中用作军费开支的只占不到四分之一。李肆自己都已不太确定,英华一国,如果全部动员起来,只为打仗,到底会爆发出怎样的力量。

    数字也好,景象也好,通过各类报纸,以及英华在江南与满清的经济往来,已经表露得再清晰不过。李肆觉得,如果雍正脑子清醒,怕是该在紫禁城成天借酒浇愁才对。

    拉回发散的思绪,李肆点头道:“那么就此施行吧,危机危机,有危险,自然就有机遇,我们该抓住这个机遇。”

    圣道九年三月,南方天灾,英华大兴土木,扶持新业,还广迁移民到南洋,一国沸沸扬扬,看在有些人眼里,就是大难临头的穷折腾。

    紫禁城养心殿,雍正仔细看过手中一张单子,连连道:“好!好!如今朕手中,总算是兵强马壮,钱粮富足了!”

    雍正在西山大营里训出了一支满汉火器“强军”后,没有停步,继续展开轮训,将陕甘和直隶绿营,以及满蒙骁骑营也逐步替换为火器军。今日提督西山大营并火器军事的富宁安奏报,直隶火器军已经成军,不仅人人燧发快枪,连火炮都作到了千人三位。更有集中组建的炮营,汇聚了两百位五千到八千斤的巨炮,完全有能力遮护江北和陕甘之地,跟南蛮已有了一战之力。

    再想到前几日整理户部国库,这几年也积存下了将近四千万两库存,雍正吐出一口长气,心说朕这几年励精图治,终于攒出了这般家底,现在左手有枪炮,右手有银子,朕终于有底气跟那李肆直面对视了!

    富宁安在折子里还请示说,陕甘绿营自造的抬枪威力大,射程远,足以跟南蛮小炮抗衡。希望能为西山大营配备七百杆,造价大约五万两银子。

    雍正朱笔一挥,“准了”,五万两银子……朕现在有钱!

    心情愉快,雍正再拿起南蛮最新一期《正道》,入眼就看到“天灾竞世,人祸何在”的醒目标题,仔细一看,南蛮正大兴土木,发遣灾民去南洋,一国人心沦丧,他的心情更是昂扬到了顶点。

    “李肆,你那一国走的歪魔邪道,是越行越远,再难回头了吧……”

    雍正这般想着,扯了扯打着补丁的袍袖,对王以诚道:“今日加菜,朕要吃叫化鸡!”(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草清》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草清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