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正文 伍 人间词话,扬名海内(1)

正文 伍 人间词话,扬名海内(1)

目录:百年记忆:民国才子|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自三十岁以后,王国维从浸咏于西学,移情于以词自娱,也就同时告别了哲学的狂热,走向了文艺。如他所说,年来哀乐与词增,更缘何物遣孤灯?

    这就像从象牙塔,回到了人间!

    “人间”,是他最喜欢的一个词,曾取为号,表示自己有人间情结。所谓人间,是有喜有乐,有凉有热,且时常会感到寂寞的真实生活,不是纯粹理性思辨的哲学世界。

    他在其《人间词甲稿》中填了一首“青玉案”词,描述了此时的心境:

    “江南秋色垂垂暮,算幽事,浑无数。日日沧浪亭畔路。西风林下,夕阳水际,独自寻诗去。

    可怜愁与闲俱赴,待把尘劳截愁住。灯影幢幢天欲曙。闲中心事,忙中情味,并入西楼雨。”

    因为常年奔走于江南,包括海宁、杭州、苏州、上海等地,所见都是风景秀美的山水地,有不少前贤的遗址留下,这些江南的无数古风事迹,常常触发他怀思古之幽情,沧浪亭畔徘徊,灯影下失眠,孤寂之中,只能把满腹的心事和愁绪,天才的才情,托付给诗!

    可是,斯情斯景下,他不会是寂寞的,因自五代以来的词人,早就把和他类似的“亡国之恨”及苍凉悲凄情绪、人生的孤寂感,写入了词中,这就是有宋一代的大词人们,无论是五代李煜,还是南宋辛弃疾,以及天才欧阳永叔、苏轼们……这时,他成了他们的知音,他们也成了他的知音。

    于是,当他去看李煜的词时,不再是秀才时的摇头晃脑,挑剔古人的词句,自命清高式地认为自己下笔,也会不凡,而是,经历了人生的波澜和沉痛之后,已经能深味其中的悲凉,明白了前人所著之诗词,无不和他们一生的境遇有关。

    诚如,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及,尊主观精神的尼采所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那血书,便是包含了人生真正之苦痛,真正之精神的有灵魂的文字。又如他说李煜,“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到了这个年纪的他,何尝不也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对词的热爱从之前喜欢考量琢磨文字,到真正融入人生的感慨,不再为赋诗词强说愁!

    到底是什么愁,让他在哲学的世界中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开始关注诗词?

    常年一人读书,和家人聚少离多,这人间的滋味,既疏远又渴求,既冷淡又时常回热,他不是才子,不会留恋烟花青楼妓院,不是革命者,能和同志高谈阔论政事,策划起义,他和鲁迅一样,都喜欢在孤独寂寞中,充实学问,考察古今,比之他,年纪相差不大的鲁迅更热闹些,常游戏于笔战,还有一些挚友,且对革命前景较乐观。而他,大概是辛亥革命前后最寂寞的一人吧!

    总结可知,没有女人作伴,只有古人作伴;不属于革命者之流,而且还貌似反对革命,在《人间词甲稿》中,以一句“臂上宫砂(贞洁女子之守宫砂)哪不灭”,暗示自己对清朝这个正统朝廷的忠贞,还带着没落的士大夫的立场。他有的只是,感性的生命体验,哲学的思辨认识,和建立在对学识热爱基础上的超脱于俗见的眼光……

    于是,千年前的李煜柳永苏轼易安复活了!词原是人间生活,是有心灵境界的!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百年记忆:民国才子》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百年记忆:民国才子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