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买卖温州
目录:穿越之大明永历|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黑山“智取”衢州,衢州知府杨九龄被黑山“瓮中捉鳖”活捉于衢州的瓮城,城外的八千清军一看大事不好,群龙无首之下,立刻做鸟兽散了。
没人知道衢州城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只知道衢州被打着“大明”旗号的“叛匪”占了,知府大人遭遇不幸被俘,所以清军们那还有心思反攻,于是跑的跑,散的散,倒是有一大部分逃向了杭州。
这边黑山夺了衢州,那边方孝玉也不慢,只用了一天便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温州,此时也正要向下一个目标——台州进发。
黑山取衢州,是惨败之后诈城取胜,而方孝玉取温州,其实也不简单,是经过一场“艰苦”的谈判之后,才拿下的温州,其中虽无惊险,却有曲折。
温州是浙南的一座小城,大明嘉靖年间才撤县建府,不过城池不高也不大,只有平常县城大小,人口也不多,两千来户。城内驻有一千清军,基本上也都是老弱病残,战力不堪。
不过温州的民团却不少,据称有三千余人,而且宗族势力强大,那些民团便由各个宗族掌管。非但如此,这些宗族自南宋以来便是经商航海的能手,为了保护行商的安全,所以每家都雇佣了大量的保镖护院。传闻有的大族竟然还备有西洋人的火器,不过外人可看不到,因为这些火器按照满清的律法,持有者可是要被砍头的。
温州城内有大小七家宗族,分别是薛、王、赵、丛、刘、沈、司马七家,原来有八家来着,一个姓“原”的祖宗,因为暗通台湾郑家,被官府全族灭门了,所以现在只剩下七家。这七家在明朝的时候,都有船队,名义上虽是捕鱼,暗地里却做的是走私的买卖。其中“薛、王、赵”三家自南宋便是温州的商贾大户,积累了三百余年的财富,早就富可敌国了。
虽说明朝的后期,朝廷也下旨禁海,可却是屡禁不止,不管是倭寇时期,还是最后倭寇被荡平,都不能挡住温州人追求财富的信心。当时只要花银子买通官府,就可以做走私买卖,驾着满仓货物的渔船出去,个把月回来的时候是满仓的金银。
但是如今不行了,变天了。满清占据江浙以后,屡次发文禁海,并且派干将下来巡边,凡是发现有不不遵法令,私自下海走私者,统统枭首示众。原来温州城的“原”姓家族,暗中与郑家做走私生意,被人出卖后,便被抄家灭族了,家中男丁除十五岁以下全部斩首,女眷发配到宁古塔为奴,终身不得返还家园。
从此以后,温州城剩下的七家再也不敢阴奉阳违,全都老老实实做“人”。但有道是坐吃山空,每个家族都或多或少养着一大帮人,没几年这些家族便承受不起,纷纷潜走奴仆,解散民团,以节省开支。
“薛、王、赵”三家,家大业大,并没有解散民团,温州城内三千民团便分别属于他们三家。不过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除了族长外,族中的年轻人都出去走南闯北做生意去了。
这三家不解散民团,也是有原因的,他们以为满清刚入关不过二十余年,法令执行的非常严格,也许再过几年,风头一过,形势便不同了。但是他们都错了,不管是顺治年间,还是如今的康熙年,朝廷的法令是越来越严格,执行的力度是越来越严厉。前不久听说福建泉州的前任知府大人,便是因为执行“禁海”不力,被发配到“宁古塔”放羊去了。
温州城内一千清军再加三千民团,不过四千余人,如果算上临时征调的民夫去守城,也不过六七千人而已,战力不可能太高。方孝玉倒不担心自己攻不下温州,可是如果攻城就要死人,而且还会生灵涂炭,失去温州的民心。
派人说服温州归顺,是最好的办法。方孝玉率军抵达温州的时候,便已作出了决定。
在仙霞关俘虏的浙江巡抚赵廷臣,也被方孝玉下令押着随军。本来方孝玉准备说服他,让他出面劝降浙江的各个府县。但赵廷臣根本就是一个死硬的人,只要见到方孝玉就破口大骂,根本不给方孝玉说话的机会,此外这家伙还绝食,声称要为“大清”守节,做“流芳百世”忠臣。
方孝玉也懒得与他计较了,心说其实不就是一个“汉奸”吗?你要是守节的话,在二十年前就应该殉节了,还用等到今天吗?
既然不赵廷臣这里行不通,方孝玉只好自己再想办法,有道是“先礼后兵”,温州城兵孤将寡防守力弱,旦夕可破。但最好是不动兵刃,就能占据温州,当然是最好不过的。
于是方孝玉派出使者,带着八封亲笔“劝降信”,分别是送给温州知府和七大家族,信中交代让他们赶快打开城门归降,否则大军攻城,待城破之时,便会血流成河,生灵涂炭。
信使走后,只过两个时辰便回来了,同时也带回了温州城的消息。
让方孝玉糊涂的是,八封信却只送出七封,除了温州知府外,七大家族都受到了信,但温州知府却不知所踪了。
信使打听到的消息是温州知府在大军开到温州的时候,便装扮成女人,从温州的东门逃之夭夭了。
听到这些,让方孝玉更糊涂了,此时温州城门紧闭,城墙上站满了兵丁,正严阵以待,摆出一副死守的样子。可是温州知府都跑了,那么谁在指挥守城?难道是七大家族的人吗?
果然如方孝玉所想,信使告诉他,如今温州城是由七大家族主持,城墙上的兵丁也大多都是“薛、王、赵”三家的民团壮丁。后来信使被带到七大家族族长的面前,七个族长正在商量如何对付眼前的危局。
虽然温州有七大家族,但真正主事还是“薛、王、赵”三家,其中以王姓族长最老,在七大家族中也最受尊崇。信使将信件交给七大家族,等待他们都看完,却并没有多说什么,就让他先回来,带话给方孝玉,说是请他等待一天,等他们商量好,再给答复。
方孝玉想了想,心道等一天就等一天,难道还怕他们耍花招不成。
第二天一早,方孝玉便接到禀报,从城内来了两个年轻的后生求见自己。让人将两人带进大帐,方孝玉看着这两个青衣小帽的年轻人,年纪和自己差不多,但眼神中透着一股精明劲。方孝玉的父亲经商一生,方孝玉也曾经跟着父亲走南闯北,见过不少生意人,而这二人的眼神,便是那种生意人的眼神。
问明来意,这二人倒也干脆,就是代表七大家族的族长请明军的主将进温州一叙。
请自己进温州?方孝玉一时拿不定主意,这七大家族态度不明,如果是怀有恶意将自己诳进城,再对自己不利,到时右路军群龙无首,可如何是好?
可对方应该知道这个请求根本不合理,如今即使双方不是敌人,也不应该是朋友吧?那么为什么七大家族还会提这样“荒诞”的请求,难道是他们心血来潮,或者是他们还另有目的?
方孝玉见两个年轻人也不急,便示意来人端茶送水,让二人先等一下。过了一会儿,思来想去,最后方孝玉还是决定走一趟温州。
七大家族敢于请自己进温州,应该是试探自己的意思,要知道如今温州被围的如铁桶一般,虽然明军兵力不多,但战力却是多方的数倍。如果他们在自己进城后,胆敢耍什么花招,无异于是自寻死路。
最后方孝玉答应前去温州,于是在两个年轻人的陪同下,方孝玉只带了十个侍卫,便骑着马向温州城而去。
方孝玉来到温州城,没想到在城门口,有十来个老头等着自己,两个年轻人介绍,这便是城中最德高望重的七大族长,方孝玉才恍然,心道这七个老家伙倒也会做人,知道出城迎接自己,看来是不会有什么不良企图了。
双方见礼后,这七个族长先是一番恭维,说什么方将军年轻有为晕晕,而后很客气地将方孝玉请入温州城,而后在城内正街的最好的酒楼宴请方孝玉。
方孝玉觉得这些老家伙倒是热情,可如今打仗可不是请客吃饭,他们葫芦里卖的到底是药?
在酒席上,七个族长谈笑风生,一点紧张的气氛都不见,好像忘记了城外还有上万的大军。这七个老头,每个人都要向方孝玉敬酒,但被方孝玉以不善酒量而拒绝了,他们也不强求,转而纷纷劝方孝玉多吃温州本地的名菜。
酒席在将近两个时辰才结束,方孝玉本以为该谈正事了,没想到这些老家伙们竟然又邀请方孝玉去茶楼听戏。
听戏?方孝玉心道这哪是来劝降的,自己不成来游玩的了吗?怎么感觉这些人将自己当成了谁家的大少爷,根本就没拿自己当大明的将军。
想到这些,方孝玉小脸一沉,沉声道:“诸位的好意,本官心领了,接下来也该谈谈温州归降大明的事了!”
七个族长相互看看,其中王氏族长说道:“方将军,稍安勿躁,下面咱们就谈谈温州的归属。”
方孝玉听到这话,才面色稍安,说道:“既然如此,本官的意思,想来诸位也都明白,满清浙江巡抚已经被俘虏,此时正在我的大营之中,温州旦夕可下,但本官不想流血,还请诸位打开城门,让大明的军队入城。”
“好说,温州即将改旗易帜,但有一事,还请将军示下!”王氏族长继续道。
“请说。”方孝玉道。
“满清禁海,当年大明朝也禁海,禁海了,我们这些靠海吃海的就没活路了,不知道大明复国以后,是不是还要禁海?”王氏族长问道。
方孝玉想了一下,心道,以前倒是也听万岁爷提起过,说大明复国后,会开海禁,准许渔民入海打渔,允许商家航海通商。
“这个我现在不能保证什么,但听皇上说过海禁可开,但要在朝廷的管制下才行!”方孝玉答道。
七家族长闻听,全都吃了一惊,纷纷问道:“请问您口中的皇上,是哪位大明皇帝?”
“当然是永历皇帝!”方孝玉答道,但又怕对方不信,便将永历皇帝的“神奇经历”简单的说了一遍。
七个族长听完有的信,有的迷惑,不过这不影响他们做出决定,毕竟大明的军队就在城外。不过这些老家伙显然并不放心,其中的赵姓族长说道:“这些年禁海,让我们温州人入不敷出,日子越来越艰难,如果归顺大明以后,温州的税赋是不是应该减免些才是?”
“那应该如何减免呢?”方孝玉问道。
赵氏族长伸出三根手指,说道:“只要大明朝廷免了温州三年的税,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方孝玉一听,才恍然大悟,原来七个老家伙是在坐地起价,与自己谈生意呢,温州是他们手里的东西,要卖出减免三年税赋的价钱,即使如此,那么是不是要答应他们呢?
许是看到方孝玉有些犹豫,其实这也很正常,他毕竟是将军,又不是主政的巡抚,哪有权力减免地方税赋呢?于是赵氏族长看了一眼周围的其他族长,在他们点头后,决定加大价码,说道:“大明要光复江南,我们七家也愿意尽一份力,银子早就被满清榨光了,但城内的儿郎们却有心为将军出力,不知将军可接受否?”
“哦”方孝玉一愣,没想到对方还加了添头,可能就是温州的三千民团。这么多的人,想来七大家族来供养已是很艰难,便将民团交给自己,以解脱这个拖累,此外还能表现他们的忠心。
右路明军兵力只有不到一万人,如果温州民团加入,倒是能增强兵力,既然如此,还乐而不为呢?
想到这里方孝玉点点头,说道:“诸位,既然都想为国出力,那本官答应了,等日后一定上奏陛下,为你们请求下旨‘开海’,此外还要请求减免温州三年税赋,如何啊?”
七个老族长一听,纷纷起身道谢。就这样,方孝玉竟然兵不血刃,收买到了温州城。
(这些日子,虽然更新时断时续,很是对不起大家,但是每章的字数却增加了,基本上都达到了三四千字,在我这么忙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啦!
各位推荐票,你不投给我投给谁呢?)
没人知道衢州城内发生了什么事情,只知道衢州被打着“大明”旗号的“叛匪”占了,知府大人遭遇不幸被俘,所以清军们那还有心思反攻,于是跑的跑,散的散,倒是有一大部分逃向了杭州。
这边黑山夺了衢州,那边方孝玉也不慢,只用了一天便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温州,此时也正要向下一个目标——台州进发。
黑山取衢州,是惨败之后诈城取胜,而方孝玉取温州,其实也不简单,是经过一场“艰苦”的谈判之后,才拿下的温州,其中虽无惊险,却有曲折。
温州是浙南的一座小城,大明嘉靖年间才撤县建府,不过城池不高也不大,只有平常县城大小,人口也不多,两千来户。城内驻有一千清军,基本上也都是老弱病残,战力不堪。
不过温州的民团却不少,据称有三千余人,而且宗族势力强大,那些民团便由各个宗族掌管。非但如此,这些宗族自南宋以来便是经商航海的能手,为了保护行商的安全,所以每家都雇佣了大量的保镖护院。传闻有的大族竟然还备有西洋人的火器,不过外人可看不到,因为这些火器按照满清的律法,持有者可是要被砍头的。
温州城内有大小七家宗族,分别是薛、王、赵、丛、刘、沈、司马七家,原来有八家来着,一个姓“原”的祖宗,因为暗通台湾郑家,被官府全族灭门了,所以现在只剩下七家。这七家在明朝的时候,都有船队,名义上虽是捕鱼,暗地里却做的是走私的买卖。其中“薛、王、赵”三家自南宋便是温州的商贾大户,积累了三百余年的财富,早就富可敌国了。
虽说明朝的后期,朝廷也下旨禁海,可却是屡禁不止,不管是倭寇时期,还是最后倭寇被荡平,都不能挡住温州人追求财富的信心。当时只要花银子买通官府,就可以做走私买卖,驾着满仓货物的渔船出去,个把月回来的时候是满仓的金银。
但是如今不行了,变天了。满清占据江浙以后,屡次发文禁海,并且派干将下来巡边,凡是发现有不不遵法令,私自下海走私者,统统枭首示众。原来温州城的“原”姓家族,暗中与郑家做走私生意,被人出卖后,便被抄家灭族了,家中男丁除十五岁以下全部斩首,女眷发配到宁古塔为奴,终身不得返还家园。
从此以后,温州城剩下的七家再也不敢阴奉阳违,全都老老实实做“人”。但有道是坐吃山空,每个家族都或多或少养着一大帮人,没几年这些家族便承受不起,纷纷潜走奴仆,解散民团,以节省开支。
“薛、王、赵”三家,家大业大,并没有解散民团,温州城内三千民团便分别属于他们三家。不过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除了族长外,族中的年轻人都出去走南闯北做生意去了。
这三家不解散民团,也是有原因的,他们以为满清刚入关不过二十余年,法令执行的非常严格,也许再过几年,风头一过,形势便不同了。但是他们都错了,不管是顺治年间,还是如今的康熙年,朝廷的法令是越来越严格,执行的力度是越来越严厉。前不久听说福建泉州的前任知府大人,便是因为执行“禁海”不力,被发配到“宁古塔”放羊去了。
温州城内一千清军再加三千民团,不过四千余人,如果算上临时征调的民夫去守城,也不过六七千人而已,战力不可能太高。方孝玉倒不担心自己攻不下温州,可是如果攻城就要死人,而且还会生灵涂炭,失去温州的民心。
派人说服温州归顺,是最好的办法。方孝玉率军抵达温州的时候,便已作出了决定。
在仙霞关俘虏的浙江巡抚赵廷臣,也被方孝玉下令押着随军。本来方孝玉准备说服他,让他出面劝降浙江的各个府县。但赵廷臣根本就是一个死硬的人,只要见到方孝玉就破口大骂,根本不给方孝玉说话的机会,此外这家伙还绝食,声称要为“大清”守节,做“流芳百世”忠臣。
方孝玉也懒得与他计较了,心说其实不就是一个“汉奸”吗?你要是守节的话,在二十年前就应该殉节了,还用等到今天吗?
既然不赵廷臣这里行不通,方孝玉只好自己再想办法,有道是“先礼后兵”,温州城兵孤将寡防守力弱,旦夕可破。但最好是不动兵刃,就能占据温州,当然是最好不过的。
于是方孝玉派出使者,带着八封亲笔“劝降信”,分别是送给温州知府和七大家族,信中交代让他们赶快打开城门归降,否则大军攻城,待城破之时,便会血流成河,生灵涂炭。
信使走后,只过两个时辰便回来了,同时也带回了温州城的消息。
让方孝玉糊涂的是,八封信却只送出七封,除了温州知府外,七大家族都受到了信,但温州知府却不知所踪了。
信使打听到的消息是温州知府在大军开到温州的时候,便装扮成女人,从温州的东门逃之夭夭了。
听到这些,让方孝玉更糊涂了,此时温州城门紧闭,城墙上站满了兵丁,正严阵以待,摆出一副死守的样子。可是温州知府都跑了,那么谁在指挥守城?难道是七大家族的人吗?
果然如方孝玉所想,信使告诉他,如今温州城是由七大家族主持,城墙上的兵丁也大多都是“薛、王、赵”三家的民团壮丁。后来信使被带到七大家族族长的面前,七个族长正在商量如何对付眼前的危局。
虽然温州有七大家族,但真正主事还是“薛、王、赵”三家,其中以王姓族长最老,在七大家族中也最受尊崇。信使将信件交给七大家族,等待他们都看完,却并没有多说什么,就让他先回来,带话给方孝玉,说是请他等待一天,等他们商量好,再给答复。
方孝玉想了想,心道等一天就等一天,难道还怕他们耍花招不成。
第二天一早,方孝玉便接到禀报,从城内来了两个年轻的后生求见自己。让人将两人带进大帐,方孝玉看着这两个青衣小帽的年轻人,年纪和自己差不多,但眼神中透着一股精明劲。方孝玉的父亲经商一生,方孝玉也曾经跟着父亲走南闯北,见过不少生意人,而这二人的眼神,便是那种生意人的眼神。
问明来意,这二人倒也干脆,就是代表七大家族的族长请明军的主将进温州一叙。
请自己进温州?方孝玉一时拿不定主意,这七大家族态度不明,如果是怀有恶意将自己诳进城,再对自己不利,到时右路军群龙无首,可如何是好?
可对方应该知道这个请求根本不合理,如今即使双方不是敌人,也不应该是朋友吧?那么为什么七大家族还会提这样“荒诞”的请求,难道是他们心血来潮,或者是他们还另有目的?
方孝玉见两个年轻人也不急,便示意来人端茶送水,让二人先等一下。过了一会儿,思来想去,最后方孝玉还是决定走一趟温州。
七大家族敢于请自己进温州,应该是试探自己的意思,要知道如今温州被围的如铁桶一般,虽然明军兵力不多,但战力却是多方的数倍。如果他们在自己进城后,胆敢耍什么花招,无异于是自寻死路。
最后方孝玉答应前去温州,于是在两个年轻人的陪同下,方孝玉只带了十个侍卫,便骑着马向温州城而去。
方孝玉来到温州城,没想到在城门口,有十来个老头等着自己,两个年轻人介绍,这便是城中最德高望重的七大族长,方孝玉才恍然,心道这七个老家伙倒也会做人,知道出城迎接自己,看来是不会有什么不良企图了。
双方见礼后,这七个族长先是一番恭维,说什么方将军年轻有为晕晕,而后很客气地将方孝玉请入温州城,而后在城内正街的最好的酒楼宴请方孝玉。
方孝玉觉得这些老家伙倒是热情,可如今打仗可不是请客吃饭,他们葫芦里卖的到底是药?
在酒席上,七个族长谈笑风生,一点紧张的气氛都不见,好像忘记了城外还有上万的大军。这七个老头,每个人都要向方孝玉敬酒,但被方孝玉以不善酒量而拒绝了,他们也不强求,转而纷纷劝方孝玉多吃温州本地的名菜。
酒席在将近两个时辰才结束,方孝玉本以为该谈正事了,没想到这些老家伙们竟然又邀请方孝玉去茶楼听戏。
听戏?方孝玉心道这哪是来劝降的,自己不成来游玩的了吗?怎么感觉这些人将自己当成了谁家的大少爷,根本就没拿自己当大明的将军。
想到这些,方孝玉小脸一沉,沉声道:“诸位的好意,本官心领了,接下来也该谈谈温州归降大明的事了!”
七个族长相互看看,其中王氏族长说道:“方将军,稍安勿躁,下面咱们就谈谈温州的归属。”
方孝玉听到这话,才面色稍安,说道:“既然如此,本官的意思,想来诸位也都明白,满清浙江巡抚已经被俘虏,此时正在我的大营之中,温州旦夕可下,但本官不想流血,还请诸位打开城门,让大明的军队入城。”
“好说,温州即将改旗易帜,但有一事,还请将军示下!”王氏族长继续道。
“请说。”方孝玉道。
“满清禁海,当年大明朝也禁海,禁海了,我们这些靠海吃海的就没活路了,不知道大明复国以后,是不是还要禁海?”王氏族长问道。
方孝玉想了一下,心道,以前倒是也听万岁爷提起过,说大明复国后,会开海禁,准许渔民入海打渔,允许商家航海通商。
“这个我现在不能保证什么,但听皇上说过海禁可开,但要在朝廷的管制下才行!”方孝玉答道。
七家族长闻听,全都吃了一惊,纷纷问道:“请问您口中的皇上,是哪位大明皇帝?”
“当然是永历皇帝!”方孝玉答道,但又怕对方不信,便将永历皇帝的“神奇经历”简单的说了一遍。
七个族长听完有的信,有的迷惑,不过这不影响他们做出决定,毕竟大明的军队就在城外。不过这些老家伙显然并不放心,其中的赵姓族长说道:“这些年禁海,让我们温州人入不敷出,日子越来越艰难,如果归顺大明以后,温州的税赋是不是应该减免些才是?”
“那应该如何减免呢?”方孝玉问道。
赵氏族长伸出三根手指,说道:“只要大明朝廷免了温州三年的税,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方孝玉一听,才恍然大悟,原来七个老家伙是在坐地起价,与自己谈生意呢,温州是他们手里的东西,要卖出减免三年税赋的价钱,即使如此,那么是不是要答应他们呢?
许是看到方孝玉有些犹豫,其实这也很正常,他毕竟是将军,又不是主政的巡抚,哪有权力减免地方税赋呢?于是赵氏族长看了一眼周围的其他族长,在他们点头后,决定加大价码,说道:“大明要光复江南,我们七家也愿意尽一份力,银子早就被满清榨光了,但城内的儿郎们却有心为将军出力,不知将军可接受否?”
“哦”方孝玉一愣,没想到对方还加了添头,可能就是温州的三千民团。这么多的人,想来七大家族来供养已是很艰难,便将民团交给自己,以解脱这个拖累,此外还能表现他们的忠心。
右路明军兵力只有不到一万人,如果温州民团加入,倒是能增强兵力,既然如此,还乐而不为呢?
想到这里方孝玉点点头,说道:“诸位,既然都想为国出力,那本官答应了,等日后一定上奏陛下,为你们请求下旨‘开海’,此外还要请求减免温州三年税赋,如何啊?”
七个老族长一听,纷纷起身道谢。就这样,方孝玉竟然兵不血刃,收买到了温州城。
(这些日子,虽然更新时断时续,很是对不起大家,但是每章的字数却增加了,基本上都达到了三四千字,在我这么忙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些,已经很不容易啦!
各位推荐票,你不投给我投给谁呢?)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穿越之大明永历》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穿越之大明永历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