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零七章 制宪成员
目录:我主法兰西| 作者:Zeroth| 类别:都市言情
伏尔泰在成为内阁大臣后,同时也提名了其他空余的职位人选,最终是将内阁重新组建了起来。(乎全部都是贵族,其中包括了黎塞留公爵、孔代亲王等。不过,这套内阁也只是虚有其名,因为真正的实权,却全部在路易和他的顾问手中。
伏尔泰的学生罗谢尔?费尔奈,经济学家杜尔哥、内克尔,权谋、外交的人才诺埃伯爵,以及一批出身大学学识渊博者,他们才是真正的权力中枢,只不过,因为所有的内阁官员都必须是贵族或教士的身份,他们才没有办法被授予实职,只能以摄政王顾问的身份,出入宫廷。
内阁重组后,新的内阁办公地就迁到了伏尔泰的住地巴黎皇家宫殿。这座宫殿是路易借给他的,毕竟论规模,宏伟的巴黎皇家宫殿更适合作为法兰西权力中枢。至于路易居住的爱丽舍宫,则完全成为了相对于内阁这一外朝存在的内朝。内阁通过的所有政令,必须再一次在路易和他的顾问讨论后,才能够获准通行,或是再度回重新审议。
伏尔泰身为内阁第一大臣,很快就依靠自身的威名震慑住了整个内阁。事实上,内阁的大臣们,特别是有势力的如舒瓦瑟尔公爵、黎塞留公爵等,都是伏尔泰的朋友,以这一层关系,内阁的相处实际上是前所未有的和谐。
圣诞节的前一夜,伏尔泰也递交上了一份由他草拟的制宪会议的参与成员名单。除去路易所指名的卢梭、孔蒂亲王以及教会的一部分人外,其余皆是欧洲著名的学着。
其中包括了法兰西国籍的狄德罗、达朗贝尔、霍尔巴赫等,他们是著名的百科全派的成员,同时也是反教会的学者。(请记住我们的nbsp; 当然,以伏尔泰的交游广阔,以及路易的“招揽天下才子”的策略,还有一部分非法兰西国籍的学者。德意志的哲学家康德,不列颠的哲学家大卫?休谟,同为不列颠人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皆是榜上有名。最令路易惊奇的是,伏尔泰居然还写上了一个北美人——本杰明?富兰克林。
拿到这份名单后,路易的手是颤抖的。名单上的人,哪一个不是名动一方的思想领袖,随便某一个人的思想,都有着破除旧有功能的爆炸性影响。将这些人全部请来法兰西,路易的心情既是激动,又有些紧张。
名单上的大部分人都很好邀请,因为他们都在欧洲,唯有富兰克林,他是一个美洲人,居住在北美。北美和欧洲隔着一个大西洋,最快的船穿越大西洋,至少也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因此,当邀请函出后,再等到富兰克林前来,少说也需要半年时间。
半年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也许一部宪法便已经在此时写成了。邀请富兰克林前来参与宪法的制定,若是错过了时间,那等于是白来一趟。
路易先不去想富兰克林的事,而是在看名单上的其他名字时,突然觉得有些有趣。
这份名单,笼统的说可以算是有三类人。孔蒂亲王为的原第一、第二等级,也就是贵族、教会一级人。伏尔泰、卢梭为代表的哲学家。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实业家。
但是,若是系统地按照派系来划分,又是三类人。伏尔泰为的君主立宪派,孔蒂亲王、卢梭等为的反伏尔泰派,康德、富兰克林等外国人若是自成一派,那又可以称为中立派。
在人数方面,这份名单上一共有50余人,其中一大半是路易划定的贵族和教会人士。他原以为伏尔泰会不加挑选地将全欧洲的学者请来,而伏尔泰又肯定不会去要求教会人士,因此,为了造成一种看起来的公平形势,他才会加上包括红衣主教在内的许多教士。结果,当现伏尔泰的人没有太多时,路易便拿起羽毛笔,大笔一挥,将五分之四的贵族、教会人士划除,只留下了孔蒂亲王、红衣主教等大贵族、教士。另外,为了增加制宪会议中贵族的比例,路易又决定将效忠于他的孔代亲王写了进去。因此,当最后确定名单后,总人数为32人,而且,完全是以启蒙思想家,或者百科全派为主。
确定名单后,路易便通过秘密管道,责成迪昂的密探去邀请。
这一次的制宪会议,若是修订出了一份深受启蒙思想的宪法,那么就将成为全世界第一部近代民主宪法,其意义非常巨大,对旧有的君主*可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现在的欧洲,君主*仍然占据主流,前不久的瑞典政变便可以看出。
路易知道,若是以政府渠道,公开消息,必然会导致欧洲的震动,最后免不了令全欧洲的君主与他为敌。因此,路易才需要秘密行事,至少要先制定出一份宪法,免得连宪法都没有制定出,这个计划便胎死腹中。
路易制定宪法,并非是为了遵守宪法,因此,他也无所谓宪法能否实行。他的目的,第一是为了继续制造他的开明君主的样子,第二是为了缓和政变之后的国内矛盾,第三是为了以法律形式巩固自己的统治。
至于宪法,即使文字再美妙,也需要有人来解释。宪法能否通过尚是一个未知之数,即使通过,如何实行也需要看统治者的策略。路易一方面可以制造这份宪法,另一方面也有把握钻它的漏洞,成为玩法者。只要这份宪法,是拥护君主制度,那就足够了。
制宪会议由于是秘密筹备的,因此在冬季的巴黎,并没有太多人对此了解,所以,伏尔泰、卢梭等人,也是在文坛上进行论战。
文坛的论战中,伏尔泰宝刀不老,继续以犀利的笔锋令他的敌人无法招架。年轻一些的卢梭,却在这一方面显得黔驴技穷,非但无法对伏尔泰的言论提出有效的反击,甚至连自己身上的一些弱点,都无法来阻挡、掩饰。
一场自1772年圣诞节,至1773年第一个月月底的论战,最终由伏尔泰取胜。
伏尔泰取胜的原因,是因为另一方的退出。
卢梭再一次离开了巴黎,迁居到城郊的乡村。他的合伙人孔蒂亲王似乎也厌倦了他,因此以较为和缓的方式,将他“赶”出了孔蒂宫,同时又减少了对他的资助,因此他不得不愤愤而走。。.。
伏尔泰的学生罗谢尔?费尔奈,经济学家杜尔哥、内克尔,权谋、外交的人才诺埃伯爵,以及一批出身大学学识渊博者,他们才是真正的权力中枢,只不过,因为所有的内阁官员都必须是贵族或教士的身份,他们才没有办法被授予实职,只能以摄政王顾问的身份,出入宫廷。
内阁重组后,新的内阁办公地就迁到了伏尔泰的住地巴黎皇家宫殿。这座宫殿是路易借给他的,毕竟论规模,宏伟的巴黎皇家宫殿更适合作为法兰西权力中枢。至于路易居住的爱丽舍宫,则完全成为了相对于内阁这一外朝存在的内朝。内阁通过的所有政令,必须再一次在路易和他的顾问讨论后,才能够获准通行,或是再度回重新审议。
伏尔泰身为内阁第一大臣,很快就依靠自身的威名震慑住了整个内阁。事实上,内阁的大臣们,特别是有势力的如舒瓦瑟尔公爵、黎塞留公爵等,都是伏尔泰的朋友,以这一层关系,内阁的相处实际上是前所未有的和谐。
圣诞节的前一夜,伏尔泰也递交上了一份由他草拟的制宪会议的参与成员名单。除去路易所指名的卢梭、孔蒂亲王以及教会的一部分人外,其余皆是欧洲著名的学着。
其中包括了法兰西国籍的狄德罗、达朗贝尔、霍尔巴赫等,他们是著名的百科全派的成员,同时也是反教会的学者。(请记住我们的nbsp; 当然,以伏尔泰的交游广阔,以及路易的“招揽天下才子”的策略,还有一部分非法兰西国籍的学者。德意志的哲学家康德,不列颠的哲学家大卫?休谟,同为不列颠人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皆是榜上有名。最令路易惊奇的是,伏尔泰居然还写上了一个北美人——本杰明?富兰克林。
拿到这份名单后,路易的手是颤抖的。名单上的人,哪一个不是名动一方的思想领袖,随便某一个人的思想,都有着破除旧有功能的爆炸性影响。将这些人全部请来法兰西,路易的心情既是激动,又有些紧张。
名单上的大部分人都很好邀请,因为他们都在欧洲,唯有富兰克林,他是一个美洲人,居住在北美。北美和欧洲隔着一个大西洋,最快的船穿越大西洋,至少也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因此,当邀请函出后,再等到富兰克林前来,少说也需要半年时间。
半年的时间可以做很多事,也许一部宪法便已经在此时写成了。邀请富兰克林前来参与宪法的制定,若是错过了时间,那等于是白来一趟。
路易先不去想富兰克林的事,而是在看名单上的其他名字时,突然觉得有些有趣。
这份名单,笼统的说可以算是有三类人。孔蒂亲王为的原第一、第二等级,也就是贵族、教会一级人。伏尔泰、卢梭为代表的哲学家。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实业家。
但是,若是系统地按照派系来划分,又是三类人。伏尔泰为的君主立宪派,孔蒂亲王、卢梭等为的反伏尔泰派,康德、富兰克林等外国人若是自成一派,那又可以称为中立派。
在人数方面,这份名单上一共有50余人,其中一大半是路易划定的贵族和教会人士。他原以为伏尔泰会不加挑选地将全欧洲的学者请来,而伏尔泰又肯定不会去要求教会人士,因此,为了造成一种看起来的公平形势,他才会加上包括红衣主教在内的许多教士。结果,当现伏尔泰的人没有太多时,路易便拿起羽毛笔,大笔一挥,将五分之四的贵族、教会人士划除,只留下了孔蒂亲王、红衣主教等大贵族、教士。另外,为了增加制宪会议中贵族的比例,路易又决定将效忠于他的孔代亲王写了进去。因此,当最后确定名单后,总人数为32人,而且,完全是以启蒙思想家,或者百科全派为主。
确定名单后,路易便通过秘密管道,责成迪昂的密探去邀请。
这一次的制宪会议,若是修订出了一份深受启蒙思想的宪法,那么就将成为全世界第一部近代民主宪法,其意义非常巨大,对旧有的君主*可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现在的欧洲,君主*仍然占据主流,前不久的瑞典政变便可以看出。
路易知道,若是以政府渠道,公开消息,必然会导致欧洲的震动,最后免不了令全欧洲的君主与他为敌。因此,路易才需要秘密行事,至少要先制定出一份宪法,免得连宪法都没有制定出,这个计划便胎死腹中。
路易制定宪法,并非是为了遵守宪法,因此,他也无所谓宪法能否实行。他的目的,第一是为了继续制造他的开明君主的样子,第二是为了缓和政变之后的国内矛盾,第三是为了以法律形式巩固自己的统治。
至于宪法,即使文字再美妙,也需要有人来解释。宪法能否通过尚是一个未知之数,即使通过,如何实行也需要看统治者的策略。路易一方面可以制造这份宪法,另一方面也有把握钻它的漏洞,成为玩法者。只要这份宪法,是拥护君主制度,那就足够了。
制宪会议由于是秘密筹备的,因此在冬季的巴黎,并没有太多人对此了解,所以,伏尔泰、卢梭等人,也是在文坛上进行论战。
文坛的论战中,伏尔泰宝刀不老,继续以犀利的笔锋令他的敌人无法招架。年轻一些的卢梭,却在这一方面显得黔驴技穷,非但无法对伏尔泰的言论提出有效的反击,甚至连自己身上的一些弱点,都无法来阻挡、掩饰。
一场自1772年圣诞节,至1773年第一个月月底的论战,最终由伏尔泰取胜。
伏尔泰取胜的原因,是因为另一方的退出。
卢梭再一次离开了巴黎,迁居到城郊的乡村。他的合伙人孔蒂亲王似乎也厌倦了他,因此以较为和缓的方式,将他“赶”出了孔蒂宫,同时又减少了对他的资助,因此他不得不愤愤而走。。.。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我主法兰西》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我主法兰西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