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小说网 吴中生有 第二章 辎重营(二)

第二章 辎重营(二)

目录:吴中生有| 作者:| 类别:历史军事

    大家虽然现在是在辎重营里厮混,但却只是在被征用服徭役而已,个个可都是实打实地平民,既不是军户、更不是匠户,可这个傻子居然把大家看做是更为贱籍地乐户,这可就真真是欠抽的紧了!

    事实上,对于张知秋的这个“名”和“字”,在他以后发达了之后,那是被无数人引经据典地考证过其来历与关联的,更是被许多大儒奉之为“经典”之名!

    当然,至于张知秋今日这般“名字”地真实由来,那是被毫不犹豫地斥之为是对吹水大人地“污蔑之词”的,凡是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行如此下作之事之人,全都无一例外地受到了愤怒群众们“正义地惩罚”……

    其实,如果不是大家看这小子一身地细皮嫩肉,手上更是没有一丁点儿地老茧、指甲还老长,看起来像是典型地大户人家子弟或读书人、而实在是不像生活在草原苦寒之地的“鞑子”的话,如果只考虑身高、体形,没准一早就会被当做蛮族给砍了头去充作军功了!

    不过,虽然这个傻子地头发满头只有短短地不到一寸,但也不是蛮族地那猪尾辫和蒙古族地小麻花辫,到更像是五台山上地那些黄衣喇嘛、青衣和尚们――但傻子闻听后却是坚决地予以否认了。

    当然,仅从这一点而言,睿智地张小满大人便当即藉此断定这个家伙根本就不傻:如果他要自称是和尚却又拿不出度牒的话,最轻也是会被判“流放”的,那就很有可能会被就地充作军户,然后就此遗祸子孙后代。

    之所以会是如此,是因为如今不仅仅是大同,就连这太原附近眼瞅着也将成为了四战之地,即便是判了“流放”,也根本就找不到比这里更差多少的地方了。

    依张小满大人和张秀才等人估摸,这个傻子应该是朔州甚至是定襄这一带地破家富户子弟,因着受了惊吓,这脑子一时地出了点问题。

    类似这样的人,如今其实已经实在是不少见了,大家后来在自认为搞明白因果后,其实也就更多是在拿他逗逗乐子罢了。

    前段时间,本已经安分了许多年地大同边关,不知为何竟然是战火突起,被称作“蛮鞑子”地蛮族兵一直打到了距离忻州县城仅仅六十多里地定襄县,破城后杀掉了自县令以下阖城男丁三万余口,其余妇幼被全部裹挟,出雁门关而去。

    而一向被称作“晋北锁钥”地忻州县城,距离省府太原也才不过百余里而已!

    此事一出,京畿震动,朝堂中正自热议地撤换大同总兵董玉峰一事,便也不得不就此暂且搁浅。

    事实上,之所以要廷议撤换大同总兵,是因为新任大同知府霍福德于年前弹劾董玉峰勾连蛮族,大量走私兵器和盐铁茶等禁运或专营物资所致,并且霍知府还有过硬地相关人证物证随同赴京。

    可惜的是,在这次地蛮族入寇之后,因为大同总兵董玉峰被召在京述职,霍福德仓促间率军民死战,最后城虽未破,但蛮族绕城而走,肆虐内地,霍福德无奈之下也只得率兵出城野战,最终兵败,力战身死,其大同城内地妻女也随后就此下落不明。

    事实上,这是大家印象中“蛮鞑子”第一次在大同叩关,以前只听说过是“蒙鞑子”、也就是蒙古人过来杀人放火的。

    这次是蛮族继上次入关数月之后地第二次入寇,山西上下一日三惊,好在这次鞑子只在大同周边便被总兵董玉峰所拦截,双方现在也正自陷入苦战之中。

    张知秋现在所在地这只队伍,便是忻州县城地方奉命所筹集和转运地粮草军资,因为所有兵丁之前几乎都早已被大同前线抽走增援,如今也只能是以大量地民夫和少量地官兵来组成这个临时地辎重营了。

    对于一直都严重地缺人少马地辎重营十三队而言,张知秋就是那上天所赐予地人形“骡马”:张小满昨天亲自指令,张知秋从即日起,需一人负责一辆两轮地粮车。

    一般来说,如今地人力车基本上是以独轮车为主,每辆可载粮二担;而两轮地大车则是可以载重六担,但通常是要由驮马来牵引的。

    张知秋现在所顶的缺,就是这本应是驮马来干的活。

    没有办法,山西以前是不缺马匹的,但上次蛮族的入寇却是因霍福德地全军覆没而损失惨重,事后几乎太原以北各县地大多数地民马,便也都被以极为低廉地价格由军方“征辟”了。

    张小满现在可不管这个白白嫩嫩地大家伙是什么来历,在他看来,天大地大,什么都不如自己地脑袋瓜大;但如果他的这只二百人地临时小队出来什么岔子的话,他张小满的脑袋就需要认真地考虑择地安居的了。

    当然,被迁居的,只会限于张小满的脑袋。

    所以,张知秋现在也算是这只临时辎重营中地正式一员了。

    ………………………………新鲜粉嫩地分割线…………………………………………

    张知秋现在,真的是极度地郁闷。

    莫名其妙地来到这个莫名其妙的地方,已经足足地有俩天了,可他还是感觉自己是莫名其妙的稀里糊涂。

    事实上,张知秋一直都感觉自己地思维逻辑始终都是清晰条理的,而且也自觉身体并没有任何地不适之处,但他却就是死活都想不起来自己是谁!

    不惟如此,所有有关于自己地一切事情,张知秋却是始终全都一概“想不起来”:自己的父母、家人、事业、爱情……几乎就完全都是一片空白!

    当然,除了这几个如今自己也觉得感到有些陌生地名词之外,张知秋脑中还充斥着许多许多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地一些东西――在张知秋残存的记忆中,似乎有一个专门的词,就是用来描述自己当前地这种状态的。

    穿越。

    尽管确实是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但张知秋仅仅经过两天地时间,不但确认了自己“穿越”地事实,并且也已经很快地调整好了自己地心态。

    这两天的日子下来,似乎也就唯有一个感觉比较踏实,那就是“张知秋”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还颇为亲切,而这也是他当时便认同了这个名字地唯一原因。

    甚至,当昨天老孙头正式地提出要认他做儿子的时候,他虽然看着可怜兮兮地凄惨老头子也非常地同情,但最终却也还是死活地不同意改名。

    似乎也没有什么站的住脚的理由,但张知秋就只是觉得,如果自己同意改名的话,将会是一件让自己感到非常痛苦的事情。

    但最为莫名其妙和稀里糊涂的,却还是这个如今所处地、莫名其妙的“大明朝”,也是让张知秋最为之感到纠结的,只觉世事之奇幻,当真是莫过于此。

    据辎重营里的人讲,此刻是大明崇祯三年,也就是公元一六三零年――对于这段历史,张知秋竟然还是有些印象的。

    在张知秋的记忆中,明末地崇祯那就是一个悲催的年代,几乎就没有一年地好日子过的。

    早在崇祯初即位改元后地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等地便以天将大灾来给他“献礼”,此后便一直都是灾害频仍,不但出现了全国性大饥馑,并由此而爆发了最终颠覆了大明王朝地陕西农民起义。

    如果张知秋地记忆无误的话,这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是陕西白水饥民王二,他在澄县杀死了知县张斗耀,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终其一生,,也只有这么一个大号。

    也就是在这一年,大名鼎鼎地袁崇焕,向刚满十九岁地青年崇祯提出了自己的五年平辽之策。

    但在老孙头等人地口中张知秋得知,虽然这些年确实是灾荒连连,但却并没有发生什么“农民起义”,而且辽东地后金蛮族也不怎么样成气候,除了与蒙古人不时彼此地互相掐架之外,一直以来辽东还算是一片平和。

    当然,也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朝廷严密地封锁了相关地消息,老孙头他们这些普通百姓,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与己无关地国家大事。

    更为主要的是,在张知秋地记忆中,明朝崇祯三年虽然国是维艰,但并却没有这么一场发生在大同地战事的。

    如今张知秋所记不起来的,是崇祯三年时大同总兵和大同知府地名字――但既然已经是有了这诸多地莫名变故,只怕是这人事格局也会有相应地变化吧……

    这个年代并没有什么文化传媒工具,唯一刊载国家大事地“邸报”,那也是规定只有官员们才能够看的官方正式文件,而且里边通常也是报喜不报忧的多。

    而对于古代的大多数地普通人来说,道听途说就几乎是他们唯一地消息来源了。

    对此大为讶异地张知秋,却是在这一日于营中吃饭时,看着手中地吃食霍然顿悟了:这根本就是一个与自己记忆中大有不同地大明!

    PS:当即、收藏加推荐,一个都不能少!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吴中生有》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吴中生有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
(快捷键←)[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