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54.已知与未知
目录:小人物的英杰传| 作者:服部正成| 类别:其他类型
http://
() 因为天降异象而热闹的有些过了头的婚礼结束了,觉得没有留下来的必要的李书实决定向甄逸以及婚礼过后正式接任甄家家主的甄俨道别,然后打道回府。
因为甄逸已经在家族会议上确定了甄家将进行有限度的拆分的决定,所以甄俨虽然依然脸上有些不虞的神色,但是却也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反而将即将跟随李书实前往西河的三弟甄尧叫到了身边,不知道叮咛着什么。不过从甄尧认真的态度以及不时点头的样子,想来应该是一些世家子弟家传的为人为官之道吧。看起来甄家兄弟姐妹几个人的关系都不错。
“雅饶,此去西河向卢子干学习是<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6975411.html" target="_blank">一个</a>非常好的机会。那卢子干是大儒马融的高徒,大儒郑玄的师弟,又在东观校书多年,是一个学问不亚于他的师父和<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6974926.html" target="_blank">师兄</a>的大儒。跟着他学习,就要忘掉凭此获取高官厚禄的妄想,专心学习知识,如此才是家族长存的最佳途径。”
甄逸也在最后对甄尧进行了总结陈词似的叮嘱,尤其是叮嘱他不要想着能做多大的官,而是要更多的学习各种学问和技艺,争取成为一个能写出流传后世的著作的儒者。
甄逸的这番话并不是随便,而是意有所指的。而这其中,就涉及到了大汉上层从建国到如今最大的政治斗争。不是宦官和外戚,也不是宦官和名士,而是道统之争。
思想上的争斗一向是比的争斗更为凶残和惨烈的。因为对于那些由信仰的人而言,的折磨并不算什么,哪怕是在汉代,那些个死士、义士的数量并不比民国的时候少多少,例如李书实在婚宴上看到的陈逸,就被一群义士前赴后继一般的保护下来长大成人。
可是精神上的争斗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一旦其中一方落败,那就等同于自己的理念被彻底颠覆一般,而遭受到这样打击的人通常只有两种<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6975292.html" target="_blank">下场</a>,不是精神分裂成为反社会的暴徒就是变成一具行尸走肉,如同活死人一样活在这个世上。
而现在的大汉,就在进行着这样一场激烈的,来自于精神层面上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名字,就叫做——今古之争。
东汉的很多事扯扯扯都能扯到西汉的头上,再加上王莽乱政的时间并不太长,其实完全可以将东西两汉放在一起来看。虽然因为血统的问题,东西两汉并不想李唐那样,即使经过了武周的截断,但是依然没有被分割为前后唐。
就如同这今古之争一样,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一样能从东汉末年一直回推到西汉建国——<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6975359.html" target="_blank">之前</a>。
嗯,就是这个之前,因为这件事的导火索还是我们的那位千古一帝始皇帝嬴政童鞋。
我们的始皇帝v5霸气那是没的,因为秦国尝到了标准化的甜头,所以喜欢什么事情都来个标准化,从书同文到车同轨,一直到最为终极的思想上的统一。
统一思想起来就不容易,做起来似乎更不容易,那么我们v5霸气的始皇帝又会有怎么样惊艳才绝的办法呢?
可能要让大家失望了,答案是:没有。虽然我们的始皇帝v5霸气到无以复加,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结构最为复杂的大脑面前,估计始皇帝就连自己身上的那块都没研究明白,更别统一上百万结构估计并不比他的那坨简单多少的东西所产生的微电流讯号。
当然,这并不是嬴政童鞋没办法,而是他的办法实在是正常加平常到让人无比叹息。他的办法是什么呢?他的办法经过司马迁的笔杆子已经为中国人所熟知,那就是——焚书。
如果坑儒的儒还有待商榷的话,那么在焚书这件事上嬴政童鞋是没的跑了,他下令收缴六国散落在民间的书籍,将不利于自己的烧掉,对自己没啥害处的送到大秦国家图书馆以供大秦国家科学院的院士们也就是秦朝的那些专门在官学讲授知识的博士学习领会。
考虑到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与原始法家也就是荀况大成前的野生法家,比如商鞅的恶劣关系,尤其是孔子“仁,慎杀”的理念与秦从商鞅变法<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6975257.html" target="_blank">开始</a>便流传下来的提高犯罪成本以降低犯罪的执政方针完全是南辕北辙,再加上又是敌国的宣传品,所以恐怕那些儒家典籍中少不了对于大秦帝国的各种各样的言辞。
而且当时大秦帝国还发生了以李斯为首的秦法家与六国儒生之间对于执政路线和执政权的争夺,以李斯的心狠手辣,同门师兄弟韩非尚且活不下来,更别那群很不对始皇帝胃口的儒生们了。所以一场轰轰烈烈的宛若特殊时期一般的收缴运动开始了。
始皇帝赢了,于是大秦开始只有一个思想,只有一个声音,只有一座图书馆。然后这座图书馆成了项羽点火的最好柴火。虽之前萧何应该抢出来不少,只不过主要的还是行政用的户籍以及山河地理图册,大部分书籍都被项羽这个怎么看都是个杀千刀的家伙给毁干净了。
结果到了西汉建国之后,大家才忽然发现,原来堂堂大汉王朝竟然连大学讲义都凑不全乎,很多知识更是只知道书名至于书是什么样子那就完全是见所未见。这可怎么办?
俗话得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大汉王朝下令,只要手里或者脑子里有大汉王朝所需要的书籍的,不管是什么地方的什么人,都有机会进入国家科学院工作,事业单位编制,各种福利待遇齐全,甚至还有专车接送,心动不如行动,快快拨打xxxx热线联系。
于是,不断有幸运儿进入到大汉王朝的官僚体系,而这些人根据自己手中保留下来的藏书或者自己脑海中的记忆用大汉通行的文字所撰写的大汉官方认可的教材便是今的基础。
正因为赏赐很丰富,所以很快,大汉的国家图书馆经过数代的积累,也变得渐渐庞大起来,喜欢知识的人可以在其中尽情的畅游。只不过就因为畅游的人越来越多,问题也随之而来。
因为很多人发现,<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7237310.html" target="_blank">他们</a>之前从那些大汉官方的博士也就是科学院院士那里学来的知识似乎并不完整,在图书馆中的很多藏书的内容都是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于是他们就开始怀疑其自己师傅所教的东西是不是有所散失散失,不管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先锋官便是汉哀帝时期刘歆,一个学识广博但是历史评价差别极大的人。
首先要明的是,这个人的出身非常好,是正八经的汉室宗亲,只不过关系比较远。他的父亲就是个学问相当广博的儒生,而且还是中国<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6975275.html" target="_blank">第一</a>个将书籍编纂城目录的学者,所以从家学上来刘歆就很出众,更别他后来继承了他父亲管理大汉国家图书馆的职位。
就是这父子俩,提出了古代典籍很可能比当代所流传的那些要丰富的多,所以学者学习的时候应该以发现的古代典籍为主,以儒生耳听口述的记录为辅。这,也就是古则是相对于古而产生的名词。由此,两大学派初见端倪。
可是这个提议首先就遭到了那些已经当上了博士的儒生们的反对,毕竟如果那样的话学问已经定型的他们显然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成为无用的废人,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满。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歆本人的人品问题。江湖传言刘歆此人学问很高但是人品很糟糕,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夹带私货。也就是那些他拿出来证明先秦时期的学术著作确实内容比较丰富的例证中夹杂了很多他个人的文章和观点。
是真是假我们姑且不论,毕竟反对者将他对他嗤之以鼻,支持者对他奉若先贤,所以历史的真相神马的早就不知道被埋在历史长河河底的哪一块淤泥中的石头下面了。
不过因为这些今派的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所谓的古改革也就无疾而终。
只是到了新莽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变化。王莽篡政自然不能采用汉朝统治者的那套理论,所以为了打压今正式成为了国家认可的一种派。然后刘秀打倒了王莽,喜欢和王莽对着干的刘秀自然不可能承认敌人的学,于是今重新抬头。
可是经过这么一番折腾,这经学就有些变味了。为什么呢?坏就坏在谶纬上。
古人有云:高祖斩白蛇起义,那叫赤帝子斩白帝子。其后更有什么梦见吞了太阳、月亮、星星什么的,长虹贯日、彗星凌日之类数不胜数,儿民谣层出不穷。
为了标榜自己代汉的合法性,王莽自然要创立一套理论来论证自己理应代汉而治。
可是既然做的了初一,那就别管咱做<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7309018.html" target="_blank">十五</a>,于是那些反对者也整出了一套理论。最为典型的就是王莽的容貌——在他恭谦下士的时候显然是非常贤德之人的容貌。而随着他的<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7300283.html" target="_blank">野心</a>跟他的时代一起埋葬之后,便流传出了是一个他巨口短颔、露眼赤睛和声音大而嘶哑的人。
谶纬多了自然让人厌烦,只不过因为其还是统治学者所推崇的学问,所以反对起来很是困难,所以被打压的古者便决定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来<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6975256.html" target="_blank">达成</a>自己的目的。
于是他们积极打入今贯古今的通儒。虽然没能获得多么高的官职,但是却凭借自己的学问成为儒林中所敬仰的大儒,民间的声望反而超过了那些今的儒生。而在其中尤以郑兴、贾逵、马融、郑玄为最。卢植虽然比之前几个人差了点,但是却也是极为难得的文武全才,所以甄逸才动了送儿子前去学习的念头。
顺便一句,现在朝堂的主流依然还是今的儒生把持,比如汝南袁家,又比如弘农杨家反正这俩就是靶子,基本上道大汉的官僚体制就别不开这两家。
所以甄逸才会告诫自己的儿子,到卢植那里去学习,不要想着借此能够做到多大的官,能够传世的学问最重要。当然甄逸不想出口的一个理由是,当初甄家祖先甄邯的<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6975293.html" target="_blank">岳父</a>孔光可是王莽的得力干将,古的开宗立派也有此人的功劳,所以嘛,传承,传承而已……
最后,在临行的时候,甄俨偷偷告诉李书实,中山相久闻李书实大名,只不过军务繁忙不能前来,所以才托人写信给甄俨,希望能够通过他与李书实打个招呼,见上一面。
于是,再增加了几个拖油瓶之后,纷纷扰扰的毋极之行就算是结束了。
今古经学之争肯定没有咱的那么简单,至少教咱大学语文的边家珍教授送给咱他写的关于这方面的书就是就有几十万字,而且这还只是一家之言。所以,其实这洋洋洒洒的一章如果总结的话就一句话——为主角今后的政治走向挖坑埋管……
() 因为天降异象而热闹的有些过了头的婚礼结束了,觉得没有留下来的必要的李书实决定向甄逸以及婚礼过后正式接任甄家家主的甄俨道别,然后打道回府。
因为甄逸已经在家族会议上确定了甄家将进行有限度的拆分的决定,所以甄俨虽然依然脸上有些不虞的神色,但是却也没有做出什么过激的举动。反而将即将跟随李书实前往西河的三弟甄尧叫到了身边,不知道叮咛着什么。不过从甄尧认真的态度以及不时点头的样子,想来应该是一些世家子弟家传的为人为官之道吧。看起来甄家兄弟姐妹几个人的关系都不错。
“雅饶,此去西河向卢子干学习是<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6975411.html" target="_blank">一个</a>非常好的机会。那卢子干是大儒马融的高徒,大儒郑玄的师弟,又在东观校书多年,是一个学问不亚于他的师父和<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6974926.html" target="_blank">师兄</a>的大儒。跟着他学习,就要忘掉凭此获取高官厚禄的妄想,专心学习知识,如此才是家族长存的最佳途径。”
甄逸也在最后对甄尧进行了总结陈词似的叮嘱,尤其是叮嘱他不要想着能做多大的官,而是要更多的学习各种学问和技艺,争取成为一个能写出流传后世的著作的儒者。
甄逸的这番话并不是随便,而是意有所指的。而这其中,就涉及到了大汉上层从建国到如今最大的政治斗争。不是宦官和外戚,也不是宦官和名士,而是道统之争。
思想上的争斗一向是比的争斗更为凶残和惨烈的。因为对于那些由信仰的人而言,的折磨并不算什么,哪怕是在汉代,那些个死士、义士的数量并不比民国的时候少多少,例如李书实在婚宴上看到的陈逸,就被一群义士前赴后继一般的保护下来长大成人。
可是精神上的争斗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如果一旦其中一方落败,那就等同于自己的理念被彻底颠覆一般,而遭受到这样打击的人通常只有两种<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6975292.html" target="_blank">下场</a>,不是精神分裂成为反社会的暴徒就是变成一具行尸走肉,如同活死人一样活在这个世上。
而现在的大汉,就在进行着这样一场激烈的,来自于精神层面上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名字,就叫做——今古之争。
东汉的很多事扯扯扯都能扯到西汉的头上,再加上王莽乱政的时间并不太长,其实完全可以将东西两汉放在一起来看。虽然因为血统的问题,东西两汉并不想李唐那样,即使经过了武周的截断,但是依然没有被分割为前后唐。
就如同这今古之争一样,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一样能从东汉末年一直回推到西汉建国——<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6975359.html" target="_blank">之前</a>。
嗯,就是这个之前,因为这件事的导火索还是我们的那位千古一帝始皇帝嬴政童鞋。
我们的始皇帝v5霸气那是没的,因为秦国尝到了标准化的甜头,所以喜欢什么事情都来个标准化,从书同文到车同轨,一直到最为终极的思想上的统一。
统一思想起来就不容易,做起来似乎更不容易,那么我们v5霸气的始皇帝又会有怎么样惊艳才绝的办法呢?
可能要让大家失望了,答案是:没有。虽然我们的始皇帝v5霸气到无以复加,但是在这个世界上结构最为复杂的大脑面前,估计始皇帝就连自己身上的那块都没研究明白,更别统一上百万结构估计并不比他的那坨简单多少的东西所产生的微电流讯号。
当然,这并不是嬴政童鞋没办法,而是他的办法实在是正常加平常到让人无比叹息。他的办法是什么呢?他的办法经过司马迁的笔杆子已经为中国人所熟知,那就是——焚书。
如果坑儒的儒还有待商榷的话,那么在焚书这件事上嬴政童鞋是没的跑了,他下令收缴六国散落在民间的书籍,将不利于自己的烧掉,对自己没啥害处的送到大秦国家图书馆以供大秦国家科学院的院士们也就是秦朝的那些专门在官学讲授知识的博士学习领会。
考虑到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与原始法家也就是荀况大成前的野生法家,比如商鞅的恶劣关系,尤其是孔子“仁,慎杀”的理念与秦从商鞅变法<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6975257.html" target="_blank">开始</a>便流传下来的提高犯罪成本以降低犯罪的执政方针完全是南辕北辙,再加上又是敌国的宣传品,所以恐怕那些儒家典籍中少不了对于大秦帝国的各种各样的言辞。
而且当时大秦帝国还发生了以李斯为首的秦法家与六国儒生之间对于执政路线和执政权的争夺,以李斯的心狠手辣,同门师兄弟韩非尚且活不下来,更别那群很不对始皇帝胃口的儒生们了。所以一场轰轰烈烈的宛若特殊时期一般的收缴运动开始了。
始皇帝赢了,于是大秦开始只有一个思想,只有一个声音,只有一座图书馆。然后这座图书馆成了项羽点火的最好柴火。虽之前萧何应该抢出来不少,只不过主要的还是行政用的户籍以及山河地理图册,大部分书籍都被项羽这个怎么看都是个杀千刀的家伙给毁干净了。
结果到了西汉建国之后,大家才忽然发现,原来堂堂大汉王朝竟然连大学讲义都凑不全乎,很多知识更是只知道书名至于书是什么样子那就完全是见所未见。这可怎么办?
俗话得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于是大汉王朝下令,只要手里或者脑子里有大汉王朝所需要的书籍的,不管是什么地方的什么人,都有机会进入国家科学院工作,事业单位编制,各种福利待遇齐全,甚至还有专车接送,心动不如行动,快快拨打xxxx热线联系。
于是,不断有幸运儿进入到大汉王朝的官僚体系,而这些人根据自己手中保留下来的藏书或者自己脑海中的记忆用大汉通行的文字所撰写的大汉官方认可的教材便是今的基础。
正因为赏赐很丰富,所以很快,大汉的国家图书馆经过数代的积累,也变得渐渐庞大起来,喜欢知识的人可以在其中尽情的畅游。只不过就因为畅游的人越来越多,问题也随之而来。
因为很多人发现,<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7237310.html" target="_blank">他们</a>之前从那些大汉官方的博士也就是科学院院士那里学来的知识似乎并不完整,在图书馆中的很多藏书的内容都是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于是他们就开始怀疑其自己师傅所教的东西是不是有所散失散失,不管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其中最为著名的先锋官便是汉哀帝时期刘歆,一个学识广博但是历史评价差别极大的人。
首先要明的是,这个人的出身非常好,是正八经的汉室宗亲,只不过关系比较远。他的父亲就是个学问相当广博的儒生,而且还是中国<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6975275.html" target="_blank">第一</a>个将书籍编纂城目录的学者,所以从家学上来刘歆就很出众,更别他后来继承了他父亲管理大汉国家图书馆的职位。
就是这父子俩,提出了古代典籍很可能比当代所流传的那些要丰富的多,所以学者学习的时候应该以发现的古代典籍为主,以儒生耳听口述的记录为辅。这,也就是古则是相对于古而产生的名词。由此,两大学派初见端倪。
可是这个提议首先就遭到了那些已经当上了博士的儒生们的反对,毕竟如果那样的话学问已经定型的他们显然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成为无用的废人,既得利益者自然不满。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歆本人的人品问题。江湖传言刘歆此人学问很高但是人品很糟糕,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夹带私货。也就是那些他拿出来证明先秦时期的学术著作确实内容比较丰富的例证中夹杂了很多他个人的文章和观点。
是真是假我们姑且不论,毕竟反对者将他对他嗤之以鼻,支持者对他奉若先贤,所以历史的真相神马的早就不知道被埋在历史长河河底的哪一块淤泥中的石头下面了。
不过因为这些今派的既得利益者的反对,所谓的古改革也就无疾而终。
只是到了新莽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变化。王莽篡政自然不能采用汉朝统治者的那套理论,所以为了打压今正式成为了国家认可的一种派。然后刘秀打倒了王莽,喜欢和王莽对着干的刘秀自然不可能承认敌人的学,于是今重新抬头。
可是经过这么一番折腾,这经学就有些变味了。为什么呢?坏就坏在谶纬上。
古人有云:高祖斩白蛇起义,那叫赤帝子斩白帝子。其后更有什么梦见吞了太阳、月亮、星星什么的,长虹贯日、彗星凌日之类数不胜数,儿民谣层出不穷。
为了标榜自己代汉的合法性,王莽自然要创立一套理论来论证自己理应代汉而治。
可是既然做的了初一,那就别管咱做<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7309018.html" target="_blank">十五</a>,于是那些反对者也整出了一套理论。最为典型的就是王莽的容貌——在他恭谦下士的时候显然是非常贤德之人的容貌。而随着他的<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7300283.html" target="_blank">野心</a>跟他的时代一起埋葬之后,便流传出了是一个他巨口短颔、露眼赤睛和声音大而嘶哑的人。
谶纬多了自然让人厌烦,只不过因为其还是统治学者所推崇的学问,所以反对起来很是困难,所以被打压的古者便决定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来<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6975256.html" target="_blank">达成</a>自己的目的。
于是他们积极打入今贯古今的通儒。虽然没能获得多么高的官职,但是却凭借自己的学问成为儒林中所敬仰的大儒,民间的声望反而超过了那些今的儒生。而在其中尤以郑兴、贾逵、马融、郑玄为最。卢植虽然比之前几个人差了点,但是却也是极为难得的文武全才,所以甄逸才动了送儿子前去学习的念头。
顺便一句,现在朝堂的主流依然还是今的儒生把持,比如汝南袁家,又比如弘农杨家反正这俩就是靶子,基本上道大汉的官僚体制就别不开这两家。
所以甄逸才会告诫自己的儿子,到卢植那里去学习,不要想着借此能够做到多大的官,能够传世的学问最重要。当然甄逸不想出口的一个理由是,当初甄家祖先甄邯的<a href="http:///files/article/html/33/33661/6975293.html" target="_blank">岳父</a>孔光可是王莽的得力干将,古的开宗立派也有此人的功劳,所以嘛,传承,传承而已……
最后,在临行的时候,甄俨偷偷告诉李书实,中山相久闻李书实大名,只不过军务繁忙不能前来,所以才托人写信给甄俨,希望能够通过他与李书实打个招呼,见上一面。
于是,再增加了几个拖油瓶之后,纷纷扰扰的毋极之行就算是结束了。
今古经学之争肯定没有咱的那么简单,至少教咱大学语文的边家珍教授送给咱他写的关于这方面的书就是就有几十万字,而且这还只是一家之言。所以,其实这洋洋洒洒的一章如果总结的话就一句话——为主角今后的政治走向挖坑埋管……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小人物的英杰传》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小人物的英杰传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