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牵一发而动全身
目录:小人物的英杰传| 作者:服部正成| 类别:其他类型
战争进行的速度简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甚至让人有种始料未及的赶脚。±頂點小說,
其实从建安四年到建安五年,中原大地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大事,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已经让人颇有几分应接不暇的感觉。
首先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权柄,汉帝刘协竟然下旨以一个大家看起来或许有些可笑的理由命令并州牧兼平北将军督并朔雍凉司五州诸事的李学李书实让出其手中的河南、南阳二郡。
不过更加让人觉得大跌眼镜——如果这个时代有的话——或者说不可思议的是,李书实竟然答应了下来,而且还撤得很是干脆,就好像那些愚忠的,只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大臣一样。
在治世,这样的表现自然是能够讨得皇帝得欢心,至少也能让皇帝放心。可是现在是什么时候,乱世啊,真正的大争之世,就算曹操奉天子以讨不臣,可是在绝对实力的面前一切名义上的东西都是渣渣。
所以说李书实这样的行为固然让其在某些汉王朝的遗老遗少那里收获到了少许的好评,可实际上就算是真正忠心于大汉王朝的臣子,大部分对李书实此举的评价也不过是“惺惺作态”而已——毕竟就算是忠诚于大汉王朝,那些朝臣们也基本都是世家豪强出身,对李书实这样平民出身而且不是走正常途径爬到高位上的家伙自然缺乏好感。假使李书实是荀文若那样的出身,现在只怕早就已经被世家吹捧为“世之贤良”,“大汉朝最后的良心”。
都说屁股决定脑袋,但比起身为大汉朝臣的位置,世家豪强出身才是他们的根本。毕竟大汉朝若是没了,大不了一两个老朽以死殉国。子孙后代还可以凭借这样忠诚的名声在新朝获得较好的评价和信任。而如果是身为世家豪强的身份没有了,那可是一家子乃至千秋万代的事情。这样一比较,到底哪个更加重要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于是在一片嘲笑声中,李书实不但丧失了富饶的河南郡以及虽然被折腾的够呛但是潜力依然足以令人垂涎的南阳郡,而且同属司州的弘农和魏郡都掀起了叛乱。
其实雍州的三辅之地也因为此事被有心人煽动起了叛乱,只不过关西之民。哪怕是关西那些被李书实犁过很多遍的世家对于李书实的认同感也远超关东的那些家族。而这也让叛乱的规模仅限于一些偶尔的几个家族,以及一些被煽动起来的屯田客而已。
甚至不需要身为雍州刺史的朱儁和雍州将军的徐荣动手,当地的郡兵就在其他豪强私兵的帮助下解决了问题,至于那些屯田客更是在官府向其揭示了这次叛乱反并州反李书实的真相后,大多数主动放下了武器,少数甚至直接倒戈相向,将煽动者捆到了官府。
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这些有立功表现的屯田客不但没有遭受责罚,而且还根据立下的功劳大小。以及本人的意愿,予以了物质奖励和吸纳进入并州军能不同的奖励。
此事过后,三辅之民可以明显感觉到那原本选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远离了很多,而且并州军对三辅的投入也增加了不少,尤其是长安城周边,更是多出了不少前所未见的作坊。
可惜,因为弘农和魏郡的叛乱,尤其是后者成功引发了李、袁、曹三方的大混战。让原本可能会引发天下人议论的事情,如今却变得悄无声息。短时间内便再无半点涟漪。
没办法,比起意义深远的长远**件,大家果然还是对能够影响到短期局势变化的突发事件更为感兴趣,尤其事件的几位主角又都是有资格问鼎北方霸权的重量级人物。
这一战不论是短期内的影响,还是长期的影响,只怕都不会小。自然更值得人们的关注。
首先发力的,竟然并不是惯常以奔雷烈火姿态出现的并州军,而是比起军事优势,反而是在势这种更虚无缥缈的事情,与政治力量上拥有更强优势的袁绍军。
其实这并不奇怪。事实上当袁绍军轻而易举便拿下了魏郡的时候人们已经很清楚袁绍出手的原因——虽然在正面战场上袁绍数次吃了并州军强悍战斗力的亏,几次施展谋略也都没能讨到什么便宜,可是这却并不意味着袁绍军就真的对并州军无计可施。
之前几次的失败除了让袁绍军在对待并州军的问题上变得更加谨慎和周密,也让袁绍军知道了单独想要靠计谋整垮并州军,又或者是通过正面战场的对决战胜对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州军显然不是韩馥那样被常理所束缚的世家子弟,所奉行的理念自然也不是袁绍这些就在朝堂之人所习惯的那些。
这是乱世。
既然是乱世,那么很多原本一直在顾忌的东西其实完全可以抛弃,就算可能会留下一些骂名,但是只要成为最终的胜利者,那么一切还不是任由操控,就好像那个无赖一样的大汉开国帝王,曾经的一言一行已经被神化,他的所有错误也只不过是上天的考验和另有深意。
所以当原本还顾及着面皮,宛若贵族踮起脚尖跳舞的袁绍军一步步撕下那些如同装饰品一般的伪装,所有人这才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这位有实力角逐北方霸主地位的诸侯已经积累了相当程度的力量,甚至就连他们原本有些畏惧的并州军也在他们的组合拳下仓惶退却。
人心这东西就是这么的奇怪,大部分的时候你不会感受到其所产生的力量,可是若你真的不在乎,多变的人心却会在你重伤的伤口上撒上一大把盐。
就好像节节败退的并州军,若是摆明车马让袁绍军硬上,其他地区暂且不提,至少作为魏郡治所,而且审配投入了相当经历修缮和发展的邺城,想要夺取就不是区区五千袁绍军和近万魏郡豪强私兵所组成的联军所能做到的。哪怕这支军队中拥有颜良这样的冀州猛将。
当然,若非之前李书实的举动让那些早就心中对其不满,但却一直苦于并州军强悍的战斗力不得不选择隐忍的世家豪强看到了并州军软弱的本质(?),逢纪等人的行动只怕也不会那么顺利,甚至就连作为导火索的魏郡数县的叛乱大概也不会发动的那般容易。
不过就算是袁绍和他手下的谋士也不得不承认,经过数年的经营。作为并州军统治核心区的并州与两河之地,世家豪强对于并州军的认同度显然比其他地区要高出许多,至少那些私底下答应了袁绍军,也收了袁绍军礼金,甚至与袁绍军内多位要员之间有着多次往来通信的家族最后却是一点动静也没有。若不是这些家族还都好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袁绍军几乎就要认为这些家族要么是并州军布置好的暗探,要么早就已经被并州军侦知并连根拔起。
如此,在三月份来临前,各方势力都将目光聚集到袁绍军与并州军之间的争斗上。尤其是曹操军,他们大概是所有势力中最为期待着两方之间能够上演一出“狗咬狗一嘴毛”的好戏吧。
可惜世事无常。
当三月刚刚到来的时候,许昌的曹操军便接到了来自于兖州前线的加急军情。
袁绍以淳于琼、文丑为将,郭图为监军,率军进攻白马县境内的渡口白马津,敌军数目不明!
相比于这个消息,袁绍的帅旗出现在黎阳这件事曹操反而并不觉得有多需要在意了。
袁绍这是要打算一挑二,凭一己之力同时与两家开战么?
这是曹操接到军情急报后的第一反应。至于白马津这个许昌北方黄河上最为重要的渡口是否会因此而失守反而不是曹操最关心的事情。
他必须要弄明白袁绍为什么敢于同时与并州军和他曹操军同时开战的理由!
曹操并不认为袁绍会是那种蠢笨之人,虽然说某只黑皮矮子昔年没少给他的好基友挖坑。而袁绍也的确是没少掉进曹操挖好的坑中,可这并非是因为袁绍就真的在智商上差了曹操太多,实际上只要看一看袁绍在朝野所获得的声望就能知道,至少袁绍还是有着相当优秀的判断力,只不过受限于出身的缘故,某些手段上不似曹操这只黑皮矮子放得开而已。
既然假定袁绍不是因为得了失心疯这种根本不可能出现的理由而选择同时与两方开战。那么袁绍也势必会有后手去应付被其所挑动的并州军。因为若是袁绍没有准备好后手,那么在与曹操军交战的最关键时刻,并州军绝对不会介意给袁绍来上一记令其印象深刻的爆菊。
事实上假如并州军和袁绍军两两相争的话,曹操同样不会介意在关键时刻在某一方的背后来上一下子,至于那个时候是选择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则完全看当时的情况进行选择。
当然,思考这些问题并不会妨碍到曹操军整个战争机器全力运转起来,虽说除了曹操直属的那些部下之外,其余的地方官和名义上归属于汉帝刘协的朝官到底对曹操有多少忠诚实在是不得而知,曹操其实也不指望他们能够多自己或者汉帝刘协有多少忠诚,不过只要能够做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曹操也不会过度深究,哪怕曹操很清楚这些家伙和袁绍那边有多么紧密的联系,毕竟当初袁绍和曹操还是关系紧密的好基友的时候,袁绍可没少让曹操看到一些自己与其他地区豪强的联络,哪怕那个时候这样的联络功利性并不如现在这般有针对性,但曹操对于袁绍在这方面的优势还是有着颇为深刻的认识。
更别说并州军在这方面已经吃了不止一次的亏,更是足以令曹操警觉。
其实曹操也不是没有直属于他特务机关,名为“校事”的机构最初只不过是为了监察军队中的各种动态,大概是觉得用的很是顺手的缘故,这个机构的职权开始不断扩大。
不过这个时代却有着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大家名义上都是属于汉王朝治下的臣民,名义上属于一个国家却不属于一个地区,一个诸侯。彼此之间最多只能算是地区对立,而不能算是敌国的概念,所以彼此间的交往不论是对哪一个诸侯来说都很难予以完全的制止,甚至就连他们自己也时不时与其他地区的名士通通信,其中固然会参杂一些政治意图,可是这也造成了就算曹操有心。也不可能将每一封信都拆开来查上一查,这绝对是犯众怒的事情。
所以曹操也只能让留守许昌的荀彧小心谨慎,亲信王必密切注意各方异动而已。
索性这个位面因为好几只蝴蝶的缘故,汉帝刘协展现出了远较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同期的决断力和实力,在利益相一致的情况下,皇帝的权威还是有着相当的力量。
可是就算曹操再如何心急,面对袁绍突如其来的行动,多少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曹操可以说并没有完全做好准备,若非之前袁绍的行动让曹操军中的有识之士如荀彧、戏志才、刘晔等人心有警惕。做了一定的准备,或许还真的无法在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反应。
不过就算有所准备,可是经过物资调拨和兵员配备,再加上从许昌一路行至兖州前线,也足足让曹操等了足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也就是说直到夏四月过了大半,他才望到了袁军大旗。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白马津虽然已经失守。但是卡在南下道路上的白马城却依然在握。
“于文则干得漂亮!”
曹操得到白马城依旧在握的消息差点就忍不住振臂一呼。
这样的行为固然很不符合一位君主应有的成熟和冷静,但曹操的确是觉得这个消息实在是太振奋人心——当初在许昌的时候。当曹操明白袁绍已经在这场战争中获得先手的情况下,他在赶往兖州前线的路上内心之中一直都是极为忐忑,他不知道已经做了大量准备的袁绍到底还会有什么手段在等着他,毕竟以他对袁绍这位好基友的了解,做好了准备并下定了决心的袁绍绝对不会让对手轻易翻盘,那么作为对手的他。或许必须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只是没有想到当扼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在气势正盛袁绍军攻击下已经做好城破人亡心理准备的时候,得到了原本驻守在濮阳的于禁所率领的三千士兵的支援。
于禁在曹操军中的地位很是微妙。
他有着很出色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更多却是体现在他练兵的本事上,再加上本人严整甚至近乎于刻板的性格,令他与军中诸将的关系总是显得非常微妙。甚至还因为处罚了不少作乱的士兵与那些军中大佬多次发生冲突。
于是,纵然于禁在领兵作战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能力,但曹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宁愿将他放在诸如执法队或者护粮官之类的职位上,又或者作为别动队单独使用,毕竟能够理解并与于禁之间有着比较好配合的,放眼整个曹操军之中,大概也只有受到李书实熏陶的曹仁。
至于两夏侯,那种短期培训班显然无法改变他们除了军事指挥外的各种习惯。
而这一次于禁所遭受的待遇与之前并没有什么不同。
随着刘协驾临许昌,濮阳作为临时都城的历史使命也宣告结束,而且因为其距离袁绍的地盘太近,就算是成为陪都一样的存在也极为令人不放心,但作为区域重镇,哪怕仅仅只是做过一段时间临时都城,濮阳也还是修建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所以,曹操将于禁放在了这里,既可以避免于禁与其他军中宿将发生冲突的可能,同样也是将一副重担压在了这位曹操同样十分欣赏的将领身上,让于禁不会生出不被重视的感觉。
也正因为如此,于禁在得到袁绍军进攻兖州,白马津渡口陷落的消息后,立刻便组织精锐部队前往救援,同时还没有忘记对濮阳的防务做出各种布置,令袁绍军派出的偏师哪怕有城内几家豪强做内应,也没能敲开濮阳城的城门。
而在白马城这座算不得坚固的小城,于禁又展现出极为优秀的守御技巧,在他的指挥下,纵然曹操军同样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可是不但挡住了敌军的进攻,而且还消耗了敌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令淳于琼不得不派人向驻扎在黎阳的袁绍求援。
只可惜曹操的好心情并没能维持太久,因为很快便传来消息,位于濮阳东部,隶属于济阴县的鄄城受到攻击。领兵在此驻守的济阴郡太守,祖父和父亲都做到过大汉三公之位的河内脩武人张承(不是内事不决问张昭那位的儿子)和他的弟弟张昭(这兄弟俩的名字……)一并战殁于此役,鄄城自然也因此而陷落。
虽说鄄城距离许昌的距离更加遥远,但是却可以切断曹操军本部与东边青徐方向上的联系,所以说还是有一定的重要性,失去鄄城,对曹操军的战略也会有所影响。
说起来在这个位面,因为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的缘故,鄄城显然不似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因为与东阿和范县一起成为曹操反击兖州豪强叛乱的基地。并最终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济阴郡内非常重要的一座城池,后来也多次成为诸侯封国(比如鄄城王曹植)。
现在这个时候,济阴郡的治所依然在南部济水河畔的定陶,距离鄄城不远的廪丘也发展的还不错,至少早已经从黄巾之乱后的动荡恢复过来。
但是在袁曹相争的这个特殊时期,鄄城还是具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就算这里的黄河河段比不上白马津和西边的延津两个渡口,河面宽度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附近地段中最宽的部分。可也因此让这里黄河的流速更缓,在黄河流量明显异于常年的情况下。这里同样是可以选择的渡河地点。
当然,通常情况下如果白马津和延津能够取得足够的战果,袁绍倒也不会太过在意这里。
“哎,没有想到之前听说公先手下士兵不足,恐为敌所趁,便划拨了两千余人。却没有想到还是没能保住公先和公明的性命,这是我的过错啊。”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想法,这才让曹操做出了为张承增兵的决定。显然在曹操看来,有了这两千多人,再加上鄄城的人马。就算以张承的能力没办法指挥部队出城作战,至少也应该可以稳守住城池,为曹操援兵到来争取足够多的时间。
没有想到……
“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哔~】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哔~】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原公无疑!”
大概在这个位面里,再也不会有人对曹操说出这样的一段话了吧。
其实曹操倒也不是不了解袁绍的脾气,只是作为一位指挥官,一位掌控大局的指挥官,他实在是不愿意将这种事情压在那种虚无缥缈的事情上。若是前线的指挥者有着这样的胆量,那么曹操也不是不能付出自己的信任,可若没有,那么他也只能增派兵马。
毕竟,就好像哪怕与大部分将领私交不睦,曹操依旧要想办法给他安排一些很重要但却又不会与那些宿将发生冲突的职位,就是担心寒了手下的心从而酿成什么苦果。
同样的道理,张承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尚且不如曹操与于禁那般亲厚,而对于这样出身世家又有能力的子弟袁绍也绝对是欢迎无比。若是因为曹操告诉对方袁绍的性格是这样巴拉巴拉,所以别看鄄城里只有数百人,可就因为这样袁绍才看不上你,让对方产生怀疑,然后在袁绍的政治攻势下选择投降,那么曹操可就真是要哭晕在厕所里了。
不要忘了现在还是战争初期,像是济阴太守这样两千石太守若是能够主动投降,不,就算是遭遇军事威胁后投降,所能带来的指导意义也是极为重大的。
而这,也恰恰是袁绍所擅长的地方。
所以,曹操必须派出援军,那不是简简单单的援军,而是影响人心向背的筹码!
所以,哪怕因此而损失了千余人,对于曹操来说也是值得的。
如今,袁绍的组合拳已经打出,那么接下来,就看曹操会如何应对了。(未完待续。。)
其实从建安四年到建安五年,中原大地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大事,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已经让人颇有几分应接不暇的感觉。
首先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权柄,汉帝刘协竟然下旨以一个大家看起来或许有些可笑的理由命令并州牧兼平北将军督并朔雍凉司五州诸事的李学李书实让出其手中的河南、南阳二郡。
不过更加让人觉得大跌眼镜——如果这个时代有的话——或者说不可思议的是,李书实竟然答应了下来,而且还撤得很是干脆,就好像那些愚忠的,只知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大臣一样。
在治世,这样的表现自然是能够讨得皇帝得欢心,至少也能让皇帝放心。可是现在是什么时候,乱世啊,真正的大争之世,就算曹操奉天子以讨不臣,可是在绝对实力的面前一切名义上的东西都是渣渣。
所以说李书实这样的行为固然让其在某些汉王朝的遗老遗少那里收获到了少许的好评,可实际上就算是真正忠心于大汉王朝的臣子,大部分对李书实此举的评价也不过是“惺惺作态”而已——毕竟就算是忠诚于大汉王朝,那些朝臣们也基本都是世家豪强出身,对李书实这样平民出身而且不是走正常途径爬到高位上的家伙自然缺乏好感。假使李书实是荀文若那样的出身,现在只怕早就已经被世家吹捧为“世之贤良”,“大汉朝最后的良心”。
都说屁股决定脑袋,但比起身为大汉朝臣的位置,世家豪强出身才是他们的根本。毕竟大汉朝若是没了,大不了一两个老朽以死殉国。子孙后代还可以凭借这样忠诚的名声在新朝获得较好的评价和信任。而如果是身为世家豪强的身份没有了,那可是一家子乃至千秋万代的事情。这样一比较,到底哪个更加重要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于是在一片嘲笑声中,李书实不但丧失了富饶的河南郡以及虽然被折腾的够呛但是潜力依然足以令人垂涎的南阳郡,而且同属司州的弘农和魏郡都掀起了叛乱。
其实雍州的三辅之地也因为此事被有心人煽动起了叛乱,只不过关西之民。哪怕是关西那些被李书实犁过很多遍的世家对于李书实的认同感也远超关东的那些家族。而这也让叛乱的规模仅限于一些偶尔的几个家族,以及一些被煽动起来的屯田客而已。
甚至不需要身为雍州刺史的朱儁和雍州将军的徐荣动手,当地的郡兵就在其他豪强私兵的帮助下解决了问题,至于那些屯田客更是在官府向其揭示了这次叛乱反并州反李书实的真相后,大多数主动放下了武器,少数甚至直接倒戈相向,将煽动者捆到了官府。
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这些有立功表现的屯田客不但没有遭受责罚,而且还根据立下的功劳大小。以及本人的意愿,予以了物质奖励和吸纳进入并州军能不同的奖励。
此事过后,三辅之民可以明显感觉到那原本选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远离了很多,而且并州军对三辅的投入也增加了不少,尤其是长安城周边,更是多出了不少前所未见的作坊。
可惜,因为弘农和魏郡的叛乱,尤其是后者成功引发了李、袁、曹三方的大混战。让原本可能会引发天下人议论的事情,如今却变得悄无声息。短时间内便再无半点涟漪。
没办法,比起意义深远的长远**件,大家果然还是对能够影响到短期局势变化的突发事件更为感兴趣,尤其事件的几位主角又都是有资格问鼎北方霸权的重量级人物。
这一战不论是短期内的影响,还是长期的影响,只怕都不会小。自然更值得人们的关注。
首先发力的,竟然并不是惯常以奔雷烈火姿态出现的并州军,而是比起军事优势,反而是在势这种更虚无缥缈的事情,与政治力量上拥有更强优势的袁绍军。
其实这并不奇怪。事实上当袁绍军轻而易举便拿下了魏郡的时候人们已经很清楚袁绍出手的原因——虽然在正面战场上袁绍数次吃了并州军强悍战斗力的亏,几次施展谋略也都没能讨到什么便宜,可是这却并不意味着袁绍军就真的对并州军无计可施。
之前几次的失败除了让袁绍军在对待并州军的问题上变得更加谨慎和周密,也让袁绍军知道了单独想要靠计谋整垮并州军,又或者是通过正面战场的对决战胜对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并州军显然不是韩馥那样被常理所束缚的世家子弟,所奉行的理念自然也不是袁绍这些就在朝堂之人所习惯的那些。
这是乱世。
既然是乱世,那么很多原本一直在顾忌的东西其实完全可以抛弃,就算可能会留下一些骂名,但是只要成为最终的胜利者,那么一切还不是任由操控,就好像那个无赖一样的大汉开国帝王,曾经的一言一行已经被神化,他的所有错误也只不过是上天的考验和另有深意。
所以当原本还顾及着面皮,宛若贵族踮起脚尖跳舞的袁绍军一步步撕下那些如同装饰品一般的伪装,所有人这才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这位有实力角逐北方霸主地位的诸侯已经积累了相当程度的力量,甚至就连他们原本有些畏惧的并州军也在他们的组合拳下仓惶退却。
人心这东西就是这么的奇怪,大部分的时候你不会感受到其所产生的力量,可是若你真的不在乎,多变的人心却会在你重伤的伤口上撒上一大把盐。
就好像节节败退的并州军,若是摆明车马让袁绍军硬上,其他地区暂且不提,至少作为魏郡治所,而且审配投入了相当经历修缮和发展的邺城,想要夺取就不是区区五千袁绍军和近万魏郡豪强私兵所组成的联军所能做到的。哪怕这支军队中拥有颜良这样的冀州猛将。
当然,若非之前李书实的举动让那些早就心中对其不满,但却一直苦于并州军强悍的战斗力不得不选择隐忍的世家豪强看到了并州军软弱的本质(?),逢纪等人的行动只怕也不会那么顺利,甚至就连作为导火索的魏郡数县的叛乱大概也不会发动的那般容易。
不过就算是袁绍和他手下的谋士也不得不承认,经过数年的经营。作为并州军统治核心区的并州与两河之地,世家豪强对于并州军的认同度显然比其他地区要高出许多,至少那些私底下答应了袁绍军,也收了袁绍军礼金,甚至与袁绍军内多位要员之间有着多次往来通信的家族最后却是一点动静也没有。若不是这些家族还都好好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袁绍军几乎就要认为这些家族要么是并州军布置好的暗探,要么早就已经被并州军侦知并连根拔起。
如此,在三月份来临前,各方势力都将目光聚集到袁绍军与并州军之间的争斗上。尤其是曹操军,他们大概是所有势力中最为期待着两方之间能够上演一出“狗咬狗一嘴毛”的好戏吧。
可惜世事无常。
当三月刚刚到来的时候,许昌的曹操军便接到了来自于兖州前线的加急军情。
袁绍以淳于琼、文丑为将,郭图为监军,率军进攻白马县境内的渡口白马津,敌军数目不明!
相比于这个消息,袁绍的帅旗出现在黎阳这件事曹操反而并不觉得有多需要在意了。
袁绍这是要打算一挑二,凭一己之力同时与两家开战么?
这是曹操接到军情急报后的第一反应。至于白马津这个许昌北方黄河上最为重要的渡口是否会因此而失守反而不是曹操最关心的事情。
他必须要弄明白袁绍为什么敢于同时与并州军和他曹操军同时开战的理由!
曹操并不认为袁绍会是那种蠢笨之人,虽然说某只黑皮矮子昔年没少给他的好基友挖坑。而袁绍也的确是没少掉进曹操挖好的坑中,可这并非是因为袁绍就真的在智商上差了曹操太多,实际上只要看一看袁绍在朝野所获得的声望就能知道,至少袁绍还是有着相当优秀的判断力,只不过受限于出身的缘故,某些手段上不似曹操这只黑皮矮子放得开而已。
既然假定袁绍不是因为得了失心疯这种根本不可能出现的理由而选择同时与两方开战。那么袁绍也势必会有后手去应付被其所挑动的并州军。因为若是袁绍没有准备好后手,那么在与曹操军交战的最关键时刻,并州军绝对不会介意给袁绍来上一记令其印象深刻的爆菊。
事实上假如并州军和袁绍军两两相争的话,曹操同样不会介意在关键时刻在某一方的背后来上一下子,至于那个时候是选择胜利者还是失败者。则完全看当时的情况进行选择。
当然,思考这些问题并不会妨碍到曹操军整个战争机器全力运转起来,虽说除了曹操直属的那些部下之外,其余的地方官和名义上归属于汉帝刘协的朝官到底对曹操有多少忠诚实在是不得而知,曹操其实也不指望他们能够多自己或者汉帝刘协有多少忠诚,不过只要能够做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曹操也不会过度深究,哪怕曹操很清楚这些家伙和袁绍那边有多么紧密的联系,毕竟当初袁绍和曹操还是关系紧密的好基友的时候,袁绍可没少让曹操看到一些自己与其他地区豪强的联络,哪怕那个时候这样的联络功利性并不如现在这般有针对性,但曹操对于袁绍在这方面的优势还是有着颇为深刻的认识。
更别说并州军在这方面已经吃了不止一次的亏,更是足以令曹操警觉。
其实曹操也不是没有直属于他特务机关,名为“校事”的机构最初只不过是为了监察军队中的各种动态,大概是觉得用的很是顺手的缘故,这个机构的职权开始不断扩大。
不过这个时代却有着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大家名义上都是属于汉王朝治下的臣民,名义上属于一个国家却不属于一个地区,一个诸侯。彼此之间最多只能算是地区对立,而不能算是敌国的概念,所以彼此间的交往不论是对哪一个诸侯来说都很难予以完全的制止,甚至就连他们自己也时不时与其他地区的名士通通信,其中固然会参杂一些政治意图,可是这也造成了就算曹操有心。也不可能将每一封信都拆开来查上一查,这绝对是犯众怒的事情。
所以曹操也只能让留守许昌的荀彧小心谨慎,亲信王必密切注意各方异动而已。
索性这个位面因为好几只蝴蝶的缘故,汉帝刘协展现出了远较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同期的决断力和实力,在利益相一致的情况下,皇帝的权威还是有着相当的力量。
可是就算曹操再如何心急,面对袁绍突如其来的行动,多少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曹操可以说并没有完全做好准备,若非之前袁绍的行动让曹操军中的有识之士如荀彧、戏志才、刘晔等人心有警惕。做了一定的准备,或许还真的无法在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反应。
不过就算有所准备,可是经过物资调拨和兵员配备,再加上从许昌一路行至兖州前线,也足足让曹操等了足有一个半月的时间,也就是说直到夏四月过了大半,他才望到了袁军大旗。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白马津虽然已经失守。但是卡在南下道路上的白马城却依然在握。
“于文则干得漂亮!”
曹操得到白马城依旧在握的消息差点就忍不住振臂一呼。
这样的行为固然很不符合一位君主应有的成熟和冷静,但曹操的确是觉得这个消息实在是太振奋人心——当初在许昌的时候。当曹操明白袁绍已经在这场战争中获得先手的情况下,他在赶往兖州前线的路上内心之中一直都是极为忐忑,他不知道已经做了大量准备的袁绍到底还会有什么手段在等着他,毕竟以他对袁绍这位好基友的了解,做好了准备并下定了决心的袁绍绝对不会让对手轻易翻盘,那么作为对手的他。或许必须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只是没有想到当扼守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在气势正盛袁绍军攻击下已经做好城破人亡心理准备的时候,得到了原本驻守在濮阳的于禁所率领的三千士兵的支援。
于禁在曹操军中的地位很是微妙。
他有着很出色的能力,但这种能力更多却是体现在他练兵的本事上,再加上本人严整甚至近乎于刻板的性格,令他与军中诸将的关系总是显得非常微妙。甚至还因为处罚了不少作乱的士兵与那些军中大佬多次发生冲突。
于是,纵然于禁在领兵作战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能力,但曹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宁愿将他放在诸如执法队或者护粮官之类的职位上,又或者作为别动队单独使用,毕竟能够理解并与于禁之间有着比较好配合的,放眼整个曹操军之中,大概也只有受到李书实熏陶的曹仁。
至于两夏侯,那种短期培训班显然无法改变他们除了军事指挥外的各种习惯。
而这一次于禁所遭受的待遇与之前并没有什么不同。
随着刘协驾临许昌,濮阳作为临时都城的历史使命也宣告结束,而且因为其距离袁绍的地盘太近,就算是成为陪都一样的存在也极为令人不放心,但作为区域重镇,哪怕仅仅只是做过一段时间临时都城,濮阳也还是修建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所以,曹操将于禁放在了这里,既可以避免于禁与其他军中宿将发生冲突的可能,同样也是将一副重担压在了这位曹操同样十分欣赏的将领身上,让于禁不会生出不被重视的感觉。
也正因为如此,于禁在得到袁绍军进攻兖州,白马津渡口陷落的消息后,立刻便组织精锐部队前往救援,同时还没有忘记对濮阳的防务做出各种布置,令袁绍军派出的偏师哪怕有城内几家豪强做内应,也没能敲开濮阳城的城门。
而在白马城这座算不得坚固的小城,于禁又展现出极为优秀的守御技巧,在他的指挥下,纵然曹操军同样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可是不但挡住了敌军的进攻,而且还消耗了敌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令淳于琼不得不派人向驻扎在黎阳的袁绍求援。
只可惜曹操的好心情并没能维持太久,因为很快便传来消息,位于濮阳东部,隶属于济阴县的鄄城受到攻击。领兵在此驻守的济阴郡太守,祖父和父亲都做到过大汉三公之位的河内脩武人张承(不是内事不决问张昭那位的儿子)和他的弟弟张昭(这兄弟俩的名字……)一并战殁于此役,鄄城自然也因此而陷落。
虽说鄄城距离许昌的距离更加遥远,但是却可以切断曹操军本部与东边青徐方向上的联系,所以说还是有一定的重要性,失去鄄城,对曹操军的战略也会有所影响。
说起来在这个位面,因为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的缘故,鄄城显然不似另一个位面的历史上因为与东阿和范县一起成为曹操反击兖州豪强叛乱的基地。并最终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济阴郡内非常重要的一座城池,后来也多次成为诸侯封国(比如鄄城王曹植)。
现在这个时候,济阴郡的治所依然在南部济水河畔的定陶,距离鄄城不远的廪丘也发展的还不错,至少早已经从黄巾之乱后的动荡恢复过来。
但是在袁曹相争的这个特殊时期,鄄城还是具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就算这里的黄河河段比不上白马津和西边的延津两个渡口,河面宽度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附近地段中最宽的部分。可也因此让这里黄河的流速更缓,在黄河流量明显异于常年的情况下。这里同样是可以选择的渡河地点。
当然,通常情况下如果白马津和延津能够取得足够的战果,袁绍倒也不会太过在意这里。
“哎,没有想到之前听说公先手下士兵不足,恐为敌所趁,便划拨了两千余人。却没有想到还是没能保住公先和公明的性命,这是我的过错啊。”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想法,这才让曹操做出了为张承增兵的决定。显然在曹操看来,有了这两千多人,再加上鄄城的人马。就算以张承的能力没办法指挥部队出城作战,至少也应该可以稳守住城池,为曹操援兵到来争取足够多的时间。
没有想到……
“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哔~】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哔~】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原公无疑!”
大概在这个位面里,再也不会有人对曹操说出这样的一段话了吧。
其实曹操倒也不是不了解袁绍的脾气,只是作为一位指挥官,一位掌控大局的指挥官,他实在是不愿意将这种事情压在那种虚无缥缈的事情上。若是前线的指挥者有着这样的胆量,那么曹操也不是不能付出自己的信任,可若没有,那么他也只能增派兵马。
毕竟,就好像哪怕与大部分将领私交不睦,曹操依旧要想办法给他安排一些很重要但却又不会与那些宿将发生冲突的职位,就是担心寒了手下的心从而酿成什么苦果。
同样的道理,张承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尚且不如曹操与于禁那般亲厚,而对于这样出身世家又有能力的子弟袁绍也绝对是欢迎无比。若是因为曹操告诉对方袁绍的性格是这样巴拉巴拉,所以别看鄄城里只有数百人,可就因为这样袁绍才看不上你,让对方产生怀疑,然后在袁绍的政治攻势下选择投降,那么曹操可就真是要哭晕在厕所里了。
不要忘了现在还是战争初期,像是济阴太守这样两千石太守若是能够主动投降,不,就算是遭遇军事威胁后投降,所能带来的指导意义也是极为重大的。
而这,也恰恰是袁绍所擅长的地方。
所以,曹操必须派出援军,那不是简简单单的援军,而是影响人心向背的筹码!
所以,哪怕因此而损失了千余人,对于曹操来说也是值得的。
如今,袁绍的组合拳已经打出,那么接下来,就看曹操会如何应对了。(未完待续。。)
如果您喜欢,请点击这里把《小人物的英杰传》加入书架,方便以后阅读小人物的英杰传最新章节更新连载。
错误/举报